(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通史专项训练卷1
通史专项训练卷(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改编)“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
人生既冠,以字易明。
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
后世遵之,其法愈严。
……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
”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解析题干大意为:“避讳之风,西周以前没有,至周公时期方成定制。
男子成年后,以字相称方易辨别,有爵位的,死后授予谥号,则已经成为礼制。
后世遵从避讳之制,且(遵守)愈加严格……(雉,鸟之意),汉吕后(因名雉)故避讳“雉”字,(不准民间使用)称雉字时一律改称野鸡。
”从题干看出“讳法”主要在于维护等级尊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2.(改编)“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B.“中朝”制度C.皇帝制度D.察举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初采取的制度既有周朝的分封制,又采取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答案 A3.(改编)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影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D4.(原创)右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辽宁葫芦岛协作体联考)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 )答案 C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正确。
2.(2019广东茂名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项。
3.(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晋献公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造成“晋国无公族”,使政权落入卿大夫手中,最终导致三家分晋。
也就是说,晋国没有亲族的支持,导致卿大夫夺权,这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故选B项。
材料未体现A项;材料信息强调公族的作用,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9湖南怀化模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低微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低微的占55%。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先秦、秦汉(含解析)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1.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
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
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
宋初的上述做法()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2.表1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导致表1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3.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研究表明,辽中京城(如图1)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图1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4.元朝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这反映了元朝()A.民族矛盾的缓和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兴起C.文化的兼收并蓄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
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如图2、图3。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3广东湛江联考)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等,重新修订国家礼乐。
这反映了西夏( )A.扩大汉族官比例B.借鉴西周礼乐制度C.与北宋友好往来D.深受汉族文化影响2.(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这表明叶适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节度使制C.扩大地方权力D.崇尚重文轻武3.(2024河北衡中调研)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
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礼乐社会B.严格控制臣民C.讲究师出有名D.实行军功爵制4.(2023广东江门一模)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
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5.(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的“新声变曲”等。
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来进行评判。
这( )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B.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C.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D.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6.(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检测试题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安岳试验中学高三月考)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能够用来研究()大宗伯第在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陈经邦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120间,俗称“百廿间大厝”。
A.分封制B.宗法制C.古代建筑D.科举制解析:选A。
图片中“大宗伯第”反应是宗法制,“进士”二字反应是科举制,“居第”二字反应是古代建筑。
不过本题并没有反应出分封制,所以,作为证据,该史料不能够用来研究分封制。
2.(·江油太白中学高三月考)商代文字书体较自由,能够正书,也能够反书。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铭文提出了新考释:将“司”改为“后”。
3月,在完成扩建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更名为“后母戊鼎”。
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关键依据是()A.文字研究B.史料记载C.民间传说D.教授见解解析:选A。
依据题干信息能够看出司母戊鼎更名关键依据是“商代文字书体较自由,能够正书,也能够反书”,从而提出了新考释:将“司”改为“后”,故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没有表现,故排除。
3.(·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农具,大家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和农含相关字部首。
常见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经过这些汉字能够了解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法解析:选B。
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材料没有表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信息,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用犁松土、田地除草、两人或两牛并耕、播种工具等信息能够看出反应是农业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度是指土地归私人占有,和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关键反应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是农业管理方法,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史(一)(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5 中国史部分(一)(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
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甲骨文今字今人释义耜当是“耜”的初文,象臿(锸)之形田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疆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畴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沟田间的水沟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
故选A项。
2.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
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
这说明当时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学校军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材料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和“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就是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礼乐制度下通过学校进行军事教育,没有涉及官学教育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将礼乐制度渗透军事教育与军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尚未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C项。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专题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3河南濮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
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2.(2023江西南昌一模)明清时期,文人创作了许多英雄传奇小说。
明代熊大木的《杨家将传》、清代钱彩编次的《说岳全传》,以宋代史事为题材,虚实结合,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
此类小说(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全新潮流C.体现了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D.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3.(2023陕西渭南一模)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方面的限制;对特殊群体的限制:如贾人、吏坐赃者及其子孙等升迁制度以保举制、察廉制、功次制为主,辅之以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等升迁方式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增俸;休假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D.官僚政治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4.(2023四川南充二模)北宋以后的农民战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参加起义的不只是农民、流民等,其成分也包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盐贩、茶贩等,战争分布地域也由北方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提出了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流动的加强C.重农抑商的瓦解D.经济重心的南移5.(2023河南高三上学期测评)《齐民要术》中的记载“欲得谷,马耳(谷叶初出如马耳时)镞”,说明了早锄的时机和好处;“顷不比亩善”简洁地道出了种少种好胜过广种薄收;“耕田磨耢”强调锄、犁、耢配合作业。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古代史(二)(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2 中国古代史(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
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可知,在男性墓中,用于社会生产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大量出现,而女性墓中却没有发现,说明这些生产工具是男性所特有,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D项。
故选C项。
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史(二)(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6 中国史部分(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
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项。
2.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
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根据材料“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周密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手工业合理分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样板”之说,排除D项。
【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史综合检测(含解析)
古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可以反映出强调的是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
2.某历史老师在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讲解了下幅知识结构图,同学们从中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答案 B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直接对中央和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排除。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 B解析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
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出现了文明的间断,如题目所述的印度,A项不符合。
分封制实行的后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不符合“统一”的说法;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也会有瓦解的危险,C、D两项不符合。
故选B。
4.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
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才赦免佞臣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34分)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2.(2022·济南模拟)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阶段检测(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进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觉”,从年月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入选。
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A.源远流长B.兼容并包C.多元一体D.以中原为中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觉”中,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都有考古发觉入选,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排解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排解C项;“以中原为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解D项。
2.(2022·淮安高三期中)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争辩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定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是师徒或生疏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与对百家思想争辩不足的说法无关,排解B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解C项;战国后期诸子百家关系呈现多元到一统趋势,法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推崇,但不能说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排解D项。
3.(2022·丹东一模)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
2010 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具体的西周聘礼史料。
据此可知()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中国古代礼制格外完备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载的诸多礼仪环节与霸伯盂的记录相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B项正确;A项说法确定,金文所记内容也需要考证,排解;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格外完备,排解C项;材料强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通史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含解析20210705217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9·某某某某三模)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属于文明时代B.实行分封制度C.形成早期国家D.属于部落联盟解析:选A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故D 项错误。
2.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选C 题干未提及文化的交融问题和君主专制,故A、D两项错误;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的独立性,直到战国商鞅时期特别是秦朝后才建立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及夏王被称为“诸侯之长(盟主)”到周王被称为“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由变化可知国王的称号融入了“民父母”“天下王”——伦理观念,故C项正确。
3.(2019·某某聊城二模)“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狱:断案),以长我王国。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尚书·立政》中的周公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A.慎重用刑B.礼法并用C.为政以德D.法不阿贵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可知,周公主X慎重用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用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与为政以德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不阿贵的思想,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B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 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6.(2017·福建福州一模)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发达,既包括北方(陕西),也包括南方(江西、浙江),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8.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禁海导致民贫变为盗贼。
基于他的这种认识,可知他的主张是开海禁,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故答案为B项。
9.(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10.(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11.(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12.(2018·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这表明郑氏家规()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且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
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
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