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埃以关系
第二次中东战争MicrosoftWord文档
第二次中东战争MicrosoftWord文档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西奈半岛战役,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一场军事行动。
苏伊士运河是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战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寻求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以抵制苏联的影响力。
1956年,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这引起了英法的强烈反对。
为了阻止埃及收回运河的控制权,英法与以色列联手,计划通过军事行动迫使埃及放弃对运河的统治。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了8个师共8万人的军队,从蒂朗海峡和西奈半岛两个方向对埃及发动了突袭。
尽管埃及军队在装备和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们仍然勇敢抵抗,战斗异常激烈。
战争初期,以色列军队进展顺利,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随着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声浪的增加,以色列最终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埃及军队则成功守住了苏伊士运河。
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强烈。
美国担心苏联会利用这次战争进一步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因此向英法施压,要求他们停止军事行动。
苏联则支持埃及的主权要求,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1956年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
尽管战争结束,但英法以三国未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埃及虽然失去了西奈半岛,但成功保卫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 1 —总的来说,第二次中东战争是一场复杂的冲突。
尽管埃及在军事上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场战争使得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威信受到严重打击,同时也增强了阿拉伯国家民族主义的觉醒和团结。
战争结束后,埃及与苏联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苏联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并成为了埃及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这使得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东历史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6)二、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1.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成立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各国出兵巴勒斯坦,初期,阿拉伯军队实力强大,以色列危在旦夕。
安理会促使阿以双方达成了为期4周的停火协议,这为以色列赢得了喘息机会,停火期间,以色列从美国犹太人手里募集大量资金购买军火;而阿拉伯军队由各国之间的不团结难以协调,英国又撤销对阿拉伯军队的武器供应,停战期间结束后,以色列分别打败各国阿拉伯军队,迫使各国于1949年7月与其签订停战协议,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划给阿拉伯人的0.57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占领西耶路撒冷;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区;约旦则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这样巴勒斯坦就被瓜分了,96万多巴勒斯坦人成了难民。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7)3.《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借口对土耳其作战,侵占了土属巴勒斯坦,为了利用犹太人力量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采取“扶犹压阿”的方针,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福尔写信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
在信中,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宣称,英国“赞成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
并表示英国政府为达到此目的将尽量大的努力。
这封信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巴勒斯坦沦为英语“委任统治地”,在美英的支持下,世界各地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到1939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从19世纪末的不足2万人猛增至44.5万人,从此,在巴勒斯坦不断发生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间的民族冲突。
英国把犹太复国主义引入巴勒斯坦目的在于挑起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从而巩固在这块战略要地上的统治。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8)5“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二战后期,英国实力不济,同意美国参与巴勒斯坦地区事务,1945年1月,英美组成了联合调查委员会。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背后的美苏博弈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背后的美苏博弈为了夺回苏伊士运河所有权和航行权,1956年时,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同埃及开战,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这次战争中,英、法、以一方大获全胜,但由于美国和苏联的施压而未能获得实际利益。
战争中,英、法军队共20多人阵亡,100多人受伤。
以色列军队170多人阵亡,800多人受伤。
埃及军队可能有3000多人阵亡,5000人受伤,另有1000名埃及平民死亡。
苏伊士运河的背景是什么呢?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试图在红海与尼罗河之间开凿运河。
拿破仑占领埃及后,计划开凿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但未能成功。
1858年,在法国和埃及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开始开凿运河。
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其公司股份由法国政府和埃及政府分别持有。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仪式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亚海运航路不必绕行好望角,给世界航运业带来极大便利。
另外,运河上没有船闸,也便于大型商船、油轮和军舰通行。
1875年,埃及政府为解决债务和财政危机,将所持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股份卖给英国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再次体现出来:欧洲所仰仗的石油供给,有半数以上来源于经过苏伊士运河的油轮。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导火索是什么呢?1950年代,伊拉克、约旦与英国关系紧密,成为埃及夺取中东地区主导权的障碍。
政变上台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敌视以色列和努里·赛义德总理领导的伊拉克,支持杀戮以色列平民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对蒂朗海峡实施封锁,并用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支援阿尔及利亚的叛乱分子对抗法国。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埃及的合作也受到埃以敌对关系的影响。
纳赛尔想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但拒绝美军派遣顾问团,也无法做出不将这些武器用于对抗以色列的保证,因此交易未能达成。
于是,纳赛尔转向苏联,和力图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的赫鲁晓夫一拍即合。
1954-55年间,埃及经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大量苏制武器。
九年级历史下册《中东战争》知识点:历年战争
九年级历史下册《中东战争》知识点:历年
战争
中东战争(The Arabndash;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为大家提供的中东战争知识点,大家仔细品味了么,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教版九年级历史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亚非拉的奋起
精编初三历史下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整理。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摘要:通过整理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对第二次中东战争作一个梳理,以期从中看出国际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苏伊士运河;战争;国际关系1战争简介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政府。
英法为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
2战争背景苏伊士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
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二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等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
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条约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
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3战争过程3.1埃及与以色列交战1)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
同时,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中东战争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中东战争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中东战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中东战争概述第二次中东战争(SuezCrisis,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卡代什行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 年10 月29 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
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
11 月6 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 月8 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战争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战胜。
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背景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 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 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1936 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二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等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 年10 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
1952 年7 月23 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条约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之后,于1954 年10 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
1。
阿以冲突的根源与本质
结果——
1917年12月,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帮助犹太人建立了犹太复 国主义委员会。
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数量迅速上升,在1929年引发流血冲突。
英美同唱一台戏
英国
阿拉伯人民 强烈反对《贝 尔福宣言》,英国希望获 得美国支持。
美国
1922年6月,参众两院一致通 过《关于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的决议案》要求英国政府认 真履行《贝尔福宣言》的诺 言
教义冲突 定居点问题 关键 人物 矿产资源 文化影响 信任问题 相对实力 民主问题 生产力形式 恐怖主义
难民问题
英国影响 水资源问题
石油政治
苏联影响
中国影响 美国影响
民族问题 宗教圣地冲突
冷战环境
阿拉伯vs以色列:根源与本质
现实利益 大国影响 宗教因素
•教义问题 •圣城问题 •宗教极端主义势 力
•
Page 20
最重要:大国影响
冷战后
美国一枝独秀
冷战期间
美苏争霸引领阿以局势
二战期间
英美角逐 日不落隐去
一战前后
英国埋下阿以冲突祸根
“麦克马洪— 侯赛因书简”
历史回顾
《贝尔福宣言》
英国埋下阿以冲突祸根
“麦克马洪—侯赛因书简”
——许诺建立阿拉伯国家
背景——一战期间,英国为了打败奥斯曼帝国,鼓励阿拉伯人 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并承诺战后为其建立一个独立国家。
•
• • •
和谈(三):中东路线图和哈马斯的上台
• 2002年6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发表了世人期待已久的中东政策演讲,提出了 他的中东和平新计划。 (1)提出了建立‚临时巴勒斯坦国‛的设想。 (2)明确了三年达成最终地位协议的期限。 (3)选举巴勒斯坦新领导人,建立民主制度。 • 中东路线图:(于2003年6月4日亚喀巴首脑会议(Aqaba Summit)启动) 第一阶段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5月,巴勒斯坦打击恐怖主义,进行政治改革;以色列 方面撤出2000年9月28日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冻结所有定居点活动,帮助巴勒 斯坦人民恢复正常生活。 第二阶段从2003年6月至2003年12月,确立巴勒斯坦民主制度,建立过渡性的独立的巴 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从2004年至2005年,巴以双方在联合国安理会242号、338号和1397号决议的基 础上,通过谈判处理边界、耶路撒冷、难民和定居点等最终地位问题,使巴以冲突 最后得到公正、合理和现实的解决,并推动以色列与黎巴嫩、以色列与叙利亚之间 遗留问题的解决,促进中东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 • 2006年巴勒斯坦大选——哈马斯上台,巴以和谈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二次中东战争.doc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领导的新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英法两国拥有运河公司96%的股份,英国还在运河区驻军)展开斗争。
经过几年谈判,终于迫使英国在1956年6月将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但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
当时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资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西方国家因埃及不愿接受附加的政治条件(由西方国家实施财政监督并停止与苏联的军火交易)而于1956年7月宣布撤销曾允诺的援助。
此举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法令,表示要用运河的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
不愿失去运河权益的英法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这时,以色列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英法打击埃及。
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各大城市进行了空袭,并对运河区实施空降和登陆作战。
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埃军从西奈撤出,重点对付英法联军,挫败了英法占领塞得港和苏伊士城的企图。
运河危机和战争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大多站在埃及一边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
11月1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于3日通过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军的决议。
这时,苏联和美国对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压力。
处于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
埃以和谈
埃以和谈
1967年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争虽然结束,但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不断,导致这一地区非常不安定。
为协助双方解决争端,实现和平,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多次以协调人的身份督促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然而各种努力均告失败,因为双方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谈判立场,不肯作丝毫的妥协。
对于埃及来说,被占领的西奈半岛是埃及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鉴于国际上承认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原则,埃及有权利要求以色列无条件地归还被占领土。
对于以色列来说,占领西奈半岛是出于对以色列安全问题的考虑,因为几次针对以色列的武装进攻都是从这一地区开始的,所以以色列坚持应当控制这一区域。
由于双方分毫不让,所以尽管谈判不断举行,但是却一次次地陷入僵局,持续了11年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1978年埃以间再次恢复谈判,地点是美国的戴维营。
此次和谈不同于以往所有谈判的一点是,双方摒弃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全新的双赢理念来指导谈判。
双方在双赢理念的影响下重新审视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从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利益和要求,双方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埃及的主要利益在于恢复领土主权,保持领土完整而不在于威胁以色列的安全;而以色列对于领土扩张并不感兴趣,它的主要利益在于保证国家的安全。
基于这样的观念,双方达成了共识,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色列归还占领的埃及领土;作为回报,埃及将西奈半岛的大部领土划为非军事区。
这样,一场持续了11年的谈判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这次谈判只用了短短的12天。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
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结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
苏伊士运河危机让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也遭到毁灭性打击,经济也步入近乎毁灭状态。
美国完全从英国手上取得霸主的地位。
而英国则从全球性超级大国衰落为地区性中等大国,同时终结了西方的殖民体系。
世界正式从三强鼎立变美苏两强对抗。
起源埃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苏伊士运河曾由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一旦控制苏伊士运河就可以控制整个东地中海和中东地区,战争中英军控制了该运河。
1947年英国军队从运河撤兵,次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旋即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得胜利。
1952年,埃及军队的军官们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国王的君主政权。
新政府抛弃了旧政府亲西方的政策,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这导致了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开始因苏伊士运河而与埃及发生争端。
1956年,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升级,由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总统领导的埃及政府于是关闭了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
另一方面,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纳赛尔政府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公开反对英国在中东建立的军事组织巴格达公约,并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发展亲密关系。
1956年,因为埃及政府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展贸易(埃及新的军事领导人决定进行军事现代化,西方国家拒绝出售,于是埃及决定通过捷克斯洛伐克间接向苏联购买军火)这引起美国方面的不满,遂于1956年7月19日宣布停止向埃及提供援助修建阿斯旺水坝。
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通过运河的收入来独自修建阿斯旺水坝。
由于苏伊士运河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国企业和银行拥有苏伊士运河公司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但是此公司注册为埃及公司。
什么是中东战争?
什么是中东战争?展开全文1948~1982年的中东战争中东战争自1948年至1982年止,历时近40年,它是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所进行的战争。
40年来共爆发了五次大规模战争。
通过战争,以色列几乎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但却无力使其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永久合法地位。
中东,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叙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
面积74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6千万,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有“阿拉伯世界”之称。
因该地区盛产石油,故又有“石油海洋”之称。
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的地区为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前2000多年,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是迦南人。
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这里建立国家。
今天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是古代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的后裔。
公元前11世纪,外来的希伯来人(即后来的犹太人)征服了迦南人,建立起希伯来王国并产生了犹太教,后来又建立过以色列国和犹太国,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70~135年,罗马帝国占领了这一地区,希伯来人受到3次大规模屠杀,大部分被逐出了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欧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又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
由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散居各国的犹太资产阶级鼓吹“犹太复国主义”,掀起在巴勒斯坦重建国家的运动。
欧洲各国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大批迁徙,1917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已有56000人。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一个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犹太两个独立国家。
各阿拉伯国家反对分治决议。
在这种情况下,从1948年到20世纪70年代,一共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
次日晨,埃及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
「图解」五次中东战争
「图解」五次中东战争为解决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土地争议,联合国通过决议,采取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人口众多却分得了较少而且贫瘠的土地。
巴以分治计划第一次中东战争犹太人单方面突然宣布建国,阿拉伯世界不满联合国决议,决定联合起来,武力推平以色列。
军力对比以色列稍逊结果,阿拉伯世界没有保持住前期优势,后期被以色列反推。
最终双方以实际控制区域为准停战。
巴勒斯坦被撸出了血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为自己内河,英法利益受损,欲联合以色列教训埃及。
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军入侵二次中东战争,在美苏干预下,英法以被迫撤军。
埃及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赢得了政治胜利,国际认可苏伊士属埃及主权。
以色列达到了部分战争目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世界向心力进一步加强,巴解组织“法塔赫”力量日益增长,以色列为了消除隐患,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空军为主,袭击阿拉伯各国军用机场在整个第三次战争中,以色列在损失26架飞机的代价上,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灭。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挑起方为阿拉伯阵营,其主要目的是收复第三次战役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国土,同时宣示自己不会臣服以色列的决心。
阿拉伯国家选择斋月发起突然袭击,首日重创以色列军队,以军一度陷入混乱。
随后,以色列抓住埃及军队调整部署时机,全力反击,阿拉伯军队再次被撸出血。
以军一度越过苏伊士运河打至河西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将船只凿沉在塞得港苏伊士运河的河口。
入侵一发动,英国海军的打捞船就开始清理河道(来源:资料图)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
运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但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把持。
苏伊士运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额利润,成为埃及的“国中之国”。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胜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于1956年6月13日前将占领军撤出运河区。
埃及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抵御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寻求军事援助遭到刁难与拒绝后,于1955年9月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购买苏联等国的武器装备。
这引起英、法、美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
为迫使埃及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发表声明,撤回1952年允诺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坝工程提供的7000万美元援助。
接着,世界银行也停止贷款2亿美元给埃及的计划,埃及不屈服于西方压力,同年7月26日纳赛尔颁布“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以便用运河航运的收入作为建造阿斯旺高坝的款项。
英、法担心运河关闭,海湾与西欧之间的石油运输线被切断,对埃及进行威胁制裁。
首先冻结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
8月2日,英、法、美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主张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提出召开24国参加的伦敦会议,遭埃及拒绝。
随后,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伊朗和瑞典组成的“五国委员会”对埃及施加压力。
英、法还煽动几百名外籍职员离职,但埃及领航员成功保证了航运畅通。
9月,英、法、美再次召开伦敦会议,决定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
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双方军队在12小时内从运河区撤出,否则将派兵干涉,遭到拒绝。
中东战争名词解释
中东战争名词解释
中东战争是指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在地中海东部和阿拉伯半岛,以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为主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中东战争共经历五次大规模战争。
1.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也被称为独立战争或巴勒斯坦战争,是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2.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法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战争。
3.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日战,是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4.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又称八月战争或约姆·基普尔战争,是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5.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又称黎巴嫩战争,是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这五次战争都与巴勒斯坦问题有关,主要涉及领土争端、宗教信仰冲突和政治利益分配等问题。
档案解密中东战争的相关介绍
档案解密中东战争的相关介绍中东战争也被称为是阿以战争,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断断续续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东战争的介绍,欢迎阅读!中东战争的相关介绍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向以色列主动发起了侵略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伤亡大约1.5万人,而以色列军队伤亡大约6000人,最后这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获胜。
第一次是因为巴勒斯坦土地被不平等的分割了,和剥夺了巴勒斯坦人们的权利。
因此导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争,在战争刚开始的初期阶段,阿拉伯国家初占优势,可是双方停火以后,美国在资源上援助了以色列,最终致使阿拉伯国家的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间是1956年10月29日。
历史上称为西奈战争或者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其原因是因为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强行收回,而后又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运河。
致使双方为争夺海上的通行权而发生战争。
最后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取得了对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派出全部空军进行偷袭,其次又出动陆军进行进攻。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消灭巴勒斯坦的组织,占领巴勒斯坦。
后来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发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起源是叙利亚和埃及分别打算收复失地,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将巴勒斯坦居民赶出他们曾经居住的家园,致使这些百姓无家可归。
阿拉伯为了收复失去的土地资源,于是发动了战争。
第五次战争是在1982年6月6日。
巴勒斯坦武装因暗杀英国大使,以色列机乎出动海陆空全部军队,对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这次目的主要原因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准备在巴黎嫩建立新的政权。
提起中东战争,很多人会问中东战争有几次?其实中东战争一共有五次,在1948年5月15日,这天发生了著名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是因为联合国对巴勒斯坦土地的不平等的分割,最终引起这件事情的发生。
后来以色列因为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最后取得胜利的果实。
高中历史三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中东战争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中东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巴勒斯坦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也是矛盾特别激烈的原因之一,这一地区汇集了哪些宗教(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B.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犹太教、佛教、天主教D.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历史上,希伯来王国时期,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的圣地;罗马--拜占庭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国教;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又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2.以色列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也就是巴勒斯坦战争.在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停火后,以色列却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原因是()A.阿拉伯国家无心战争B.西方大国的直接参战C.以色列总体实力强大D.阿拉伯国家分歧过大解析:选D 本题考查巴勒斯坦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过程,初期以色列处于劣势,但后来却掌握了主动权,其原因就是以色列抓住停火机会迅速武装自己,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阿拉伯国家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最后败下阵来.3.1956年8月,《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称:“如果让纳赛尔的阴谋得逞,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的一切利益都将完蛋。
”这里提到的“纳赛尔的阴谋”具体是指()A.贝尔福宣言B.埃及建立共和国C.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D.《戴维营协议》解析:选C 结合题干提及的时间“1956年”及“纳赛尔”这一人物和“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的一切利益都将完蛋”等提示文字,可以推知是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的问题。
4.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中东问题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这里的“新"是指( )A.英法与埃及的矛盾激化B.英法与美国的矛盾激化C.美苏之间的“冷战"加剧D.美苏等大国的插手解析:选D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法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迅速瓦解。
美苏大国开始介入。
A项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C项和中东地区没有联系,“冷战”主要是在欧洲地区。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中东战争简介概述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这个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
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
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犹太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弥笃,至今犹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西奥多·赫茨尔(Herzl, Theodor)当选主席,开始从事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准备复国,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以关系相信在所有参战的阿拉伯人中,最为关心巴勒斯坦命运的就是“哈希姆家族”了,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
这个世界是很现实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地盘,仅仅依靠“圣裔”的身份,哈希姆家族并无法获得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
而巴勒斯坦地区,正是哈希姆家族最为现实的扩张方向,最起码那个从巴勒斯坦地区当中分裂出来的“外约旦”地区,已经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了。
更为重要的是,耶路撒冷还是除了麦加、麦地那之外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城。
在哈希姆家族暂时看不到重回汉志的希望之下,能够成为耶路撒冷的主人,是他们在意识形态上,成为阿拉伯世界领导者的唯一方向。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把沙特作为主要对手,重新夺回汉志地区,不过英国和他的盟友们可不希望看到这点。
要知道,让一个不那么名正言顺的家族,成为圣城的统治者,比让根正苗绿的哈希姆家族回到圣城,控制上的风险要小的多。
不过英国人在当初设计这种平衡关系时,固然在地缘关系方面,足够巧妙,但在宗教层面上,却没有做更多的考虑(暂时想不到那么远了)。
因为沙特家族所信奉的教派是18世纪,兴起于内志地区的“瓦哈比派”。
简单点说,这是一个归纳为逊尼派中的次派,属于逊尼派中的“原教旨主义”。
目标是完全恢复伊斯兰教初期的正统信仰,并在生活中要求严格履行教规教法。
不过对于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鸠占鹊巢”的行为,穆斯林内部一直异议,甚至有认为它是属于逊尼派之外的教派。
当然,沙特家族肯定是不愿意这样归类的,非常现实的是,他们更愿意让瓦哈比派的原教旨信仰,成为整个逊尼派教众的共同信仰,而不愿意象波斯人那样,以异类的身份,被排除在穆斯林主流信仰之外。
正因为沙特家族在宗教信仰上的这种原教旨倾向,以及他们所占据的,极其重要的地缘位置(无论是宗教还是石油方面),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这也正是,虽然出现地缘政治的考虑,沙特目前成为了西方最可靠的盟友,但基地组织的许多核心成员(包括拉登),却同样也出自沙特。
沙特家族这种一方面在宗教上坚持原教旨主义,另一方面却在地缘政治上,奉行务实主义的做法,形成了一种怪异的平衡(对此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
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分离,也正是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做法)。
相信凭借这种政、教分离的方式,沙特会比另一个用“政教合一”方式,坚持原教旨主义的国家——伊朗,获得更大的国际空间。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从试图“小宗代大宗”的沙特家族身上移开,回到哈希姆家族身上。
不管他们心中还有多大的抱负,巴勒斯坦都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因此在所有参战国中,约旦方面也可以说是最尽心尽力的。
而最终所得到的报酬就是,包括半个耶路撒冷在内的“约旦河西岸”被约旦军队所控制。
当阿、犹两方,都无法彻底将对方赶出巴勒斯坦地区之时,将耶路撒冷作为分割点,是双方暂时能够接受的共同底线。
1950年四月,哈希姆家族正式宣布约旦河西岸与外约旦地区合并,正式更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简称约旦。
对于普通的巴勒斯坦民众来说,他们其实并无所谓自己归类于哪个国家。
事实上整个阿拉伯文化中,民族意识要高于国家意识。
不过对于那些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失去了独立建国的身份,无异也剥夺了他们进入最高权力圈的机会。
因此,尽管哈希姆家族似乎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向他们统一“大巴勒斯坦”地区的目标(包括外约旦地区在内),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在不久之后,那些被犹太人驱逐出来的巴勒斯坦难民,和那些渴望了高权力的巴勒斯坦精英们,将会使约旦河西岸,成为哈希姆家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从现在的情况看,仅仅能够统治约旦的哈希姆家族,无疑已经放弃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权的想法了。
在放下了这个沉重包袱之后,出于现实的地缘政治考虑,约旦王室反而成为了缓和阿、以关系的积极斡旋者。
当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约旦方面完成这个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最起码在他们通过第一次中东战争,站到了耶路撒冷之时,是肯定还有更多想法的。
从最高权力的争夺来看,竞争者从来都不会只有一个,而这些竞争者所依托的资本,也不尽相同。
如果说哈希姆家族的希望,主要寄托在他们虚幻的家族身份上,那么作为阿拉伯世界最高领导权的另一个竞争者——埃及来说,它所能够依托的东西,就要务实的多了。
为埃及支撑了5000年文明史的,肥沃的尼罗河下游地区;以及苏伊士运河所带来的,世界级的地缘影响力,是埃及人自认为能够领导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地缘资本。
不过,想让这些地缘资本,成为埃及及阿拉伯世界崛起的助推剂,埃及人首先要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
要知道,尽管在二战之后的民族独立浪潮中,埃及虽然算是完全取得了独立国家的地位,但作为埃及地缘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苏伊士运河”,却仍然处在英、法两国的支配之下。
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不可能令埃及人满意。
为了争夺这条世界级的地缘枢纽,埃及人和英、法两国之间暴发了一场新的中东战争。
按时间顺序,被称之为“第二次中东战争”。
鉴于以色列的地缘位置,犹太人也不可避免的被卷了进来(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以配角身份出现在中东战争中)。
附:第一次中东战争过程示意图;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示意图作者:air_line_china 听别人对四次中东战争很推崇,搞得自己也很想了解是咋回事,有谁能结合楼主讲解的画图讲解下,期待。
============================================== =================以色列方面在战术上做的最好的,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而阿拉伯方面在战略、战术上做到极致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两次中东战争一对冲,双方在心理上也就达成平衡了。
作者:大汉5000楼主,我们在群里聊过了,我刚从以色列回来!现在巴勒斯坦已经被压缩到一些隔离墙里边去了============================================== ==============呵呵!多发点,正好想对耶路撒冷有个解读应该说,在近代最先挑起阿拉伯民族复兴大旗的,是“哈希姆家族”。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如果阿拉伯世界,最终由这个世居麦加的圣裔家族做精神领袖,逊尼派和什叶派应该都可以接受。
不过历史已经进入了20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君主制显然已经走向了末路。
民众更热衷于,能够让自己有机会成为政治游戏参与者的“革命”。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无论是仍然控制约旦、伊拉克的哈希姆家族,还是占据了麦加、麦地那两大圣地,苦心经营“海湾君主国”体系的沙特家族,都显得有些落伍了。
而那些能够以“革命”的形式,更换政权体系的国家,在制度和民众基础上无异更有优势。
最先在阿拉伯世界中掀起社会革命浪潮的是埃及,而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就是近代阿拉伯世界中,唯一真正能够称上领袖级人物的“纳赛尔”。
1952年7月22日夜,一批埃及军官在萨达特的带领下,以军事政变的形式夺取了政权,并于次年宣布废除埃及的君主体系,建立共和国。
在此之前,英国人在埃及所扶植的,仍然是他们至今仍然热衷的君主国,史称“法鲁克王朝”。
即使不讨论制度层面上的优劣,一个新时代、新制度,一般情况下总是代表着更多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
在这一点上,新生的埃及共和国也不例外。
尤其是这次革命,本身就是由军官组织所发起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为埃及今后的外交风格,再入强硬的风格。
我们昨天也说了,无论埃及是着眼于国内建设,还是急于扩大它的国际影响力,尼罗河与苏伊士运河,都是它赖以生存、发展的两大地缘资本。
对于挖掘尼罗河潜力这点来说,埃及人似乎能做的并不多。
因为5000年来,尼罗河的自然规律早已为世人所知。
每年6~10月河水定期泛滥所留下大量肥沃的河泥,会很自然的为农作物补充肥料。
无论生活在尼罗河两岸的,是创造古埃及文明的先民,还是埃及现在的主人——阿拉伯人,都只需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可以了。
不过,既然埃及人希望自己的地缘潜力,更上一层楼,就不能够只沿着前人固定下来的道路走了。
为此,他们必须为尼罗河动一个大手术。
萨达特准备为尼罗河动的大手术,我们在埃及部分其实就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在尼罗河谷修建一道大坝——阿斯旺大坝。
对于身处沙漠地带的埃及看来,让这些河水留在埃及境内,将沙漠变成良田,远比让他们白白流入大海要有用的多。
在1971年,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后(1960年动工),结果也的确如埃及人所愿,埃及的农业产值从此番了一翻。
这意味着,埃及能够自给自足,养活的人口也成倍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阿斯旺大坝相当于为埃及再造了一条尼罗河。
当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阿斯旺大坝的建造,也改变了尼罗河两岸几千年来的农业规律。
那些原本依靠尼罗河泛滥,就可以靠天吃饭的下游地区,就再也得不到那些饱含肥料的淤泥了(再想保证产量,就只能用化肥了)。
而这些被截流在大坝北部的淤泥,也并没有为上游地区带来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应该在下游入海口处形成的“三角洲”,转而在大坝的入口入成型了。
这样的话,其有效库容就明显下降,所能带来的效率也就逐年递减了。
尽管阿斯旺水库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极大的改变了尼罗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乃至地缘结构,但如果让埃及人再选择一次的话,估计还是会选择建造,毕竟“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在阿拉伯地区更为接近真理。
就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来说,资金来源是最为重要的。
同样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无论是采取修建地下管网,汲取地下水资源的利比亚;还是打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的沙特,都是在最终从石油上,获得额外利润之后,才有资本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的。
尽管现在石油工业,也是埃及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比起那几个财大气粗的邻居,埃及那点油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埃及人有一个看起来,比石油更可靠的,巨大的财富之源——苏伊士运河。
没有一件事情,比收取过路费来得更舒服的了。
从古至今,无论是大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剪径强人;还是现在打着“收费还贷”旗号,垄断路权的收费公路,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试图一本万利的从物流渠道上获利。
如果19世纪中叶,法国人没有和阿拉伯人的前宗主土耳其人达成交易,挖通苏伊士运河的话,埃及人肯定还要头痛,怎么先弄到挖运河的钱。
其实说起来,最初做为地主的“埃及”,也并非不能从苏伊士运河中获益。
在最初的合作方案中,作为投资方的法国,所占据的是52%的股权,而埃及方面则分得了44%的股权。
当然,这个股权,其实和埃及人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由他们的宗主奥斯曼帝国及其代理人所获得。
当英国人试图控制这条东西方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时,他们的突破口也正是在埃及“政府”所掌握的这部分股权上。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动作,英国人终于在1875年低价收购了埃及名下的那部分股权。
由于法国人在最初的开挖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民间资本参与,而英国则是以政府的名义收购埃及方面的股权。
因此,在实际动作中,作为最大单一股东的英国人,实际上掌握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