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优秀教学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蝉》《孤雁》《鹧鸪》古诗三首共23页

《蝉》《孤雁》《鹧鸪》古诗三首共2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一、教学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赏析《蝉》这首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句:垂緌饮清露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案 苏教版

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一、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鹧鸪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鹧鸪课件苏教版
《静夜思》与《鹧鸪词》
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与唐朝温庭筠的《鹧鸪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但两者在处理情感和描绘景 象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李白的诗更加直抒胸臆,而温法探讨与鉴赏方法 指导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比喻的运用
诗人通过对鹧鸪的羽毛、声音等特 征的描绘,将其比作“离魂”、 “悲笳”,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离愁别绪。
鹧鸪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鹧鸪鸟也经常被用作创作的对象。诗人常常通过描绘鹧鸪鸟的美丽形象和动听的歌声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他类似题材诗歌比较阅读
《春望》与《鹧鸪天》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都是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 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两首诗在主题和情感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上各有不同 。
诗歌通过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形成 鲜明的节奏感。如诗中“行不得也/哥 哥”,通过停顿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 节奏感,更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如何欣赏并评价一首好诗
品味诗歌的意境
欣赏诗歌时,要深入品味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鹧鸪》一诗 ,要体会诗人通过对鹧鸪的描绘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
郑谷的诗歌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誉为“唐诗之秀”,对唐代诗歌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鹧鸪》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该诗以鹧鸪的啼声为引子,通过描绘鹧鸪的形象、声音以及 所处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全诗分为四个 部分,分别描写鹧鸪的啼声、形象、环境和诗人的感受。
郑谷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 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
光启三年,郑谷登进士第,授官京兆鄠 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元年 (894)任都官郎中,诗家称为郑都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蝉》优秀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蝉》优秀课件

整体感知 诵读鉴赏 2.自读三分钟。 3.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ruí
垂緌饮清露,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 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 露”。露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 透,突出“清”的内涵。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 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 指代贵宦)。突出了“贵”的内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能力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 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 余姚(今浙江)人。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 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 时说明一个问题,蝉声传播的高远,不是凭借他 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论 蝉,说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 远播。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评论,结 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 人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流响出疏桐。
“疏桐”借代,代指树林。
“流响”:“响”是声音的意思,对仗(“垂緌”对“流 响”),流响即流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蝉声。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籍,凭借。
设计问题,解决重难点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况, 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 的蝉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苏教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2-5-5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字词认读緌(ruí)藉(jiè)鹧鸪(zhēgū)2、赏析《蝉》(唐·虞世南)(1)整体感知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官至秘书监,封__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3)分句讲解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4)课堂练习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3、赏析《孤雁》(唐·杜甫)(1)整体感知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2)杜甫杜甫: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3)分句讲解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4)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4、读读背背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蝉》和《孤雁》第二课时(13-1-56)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背诵《蝉》和《孤雁》2、赏析《鹧鸪》(唐·郑谷)(1)整体感知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而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2)郑谷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酃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3)分句讲解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调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4)课堂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点评: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3、朗读并背诵《鹧鸪》布置作业抄写三首诗,并用白话文翻译这三首诗.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2)教案设计诵读观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班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绚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比解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绚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沉醉。

今日,我们再一起来观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留意到了这三首古诗支配到了一个单元,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观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同学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比解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谈论?三、诵读 1、依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老师引导同学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同学各抒己见)(2)你知道这样写的缘由吗?(即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了解、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纳各种方式鼓舞同学,依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竞赛。

2、让同学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老师小结:诵读观赏咏物诗关键是要认真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观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下《蝉 孤雁 鹧鸪》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下《蝉 孤雁 鹧鸪》

《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课时1 整合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破策略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预习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

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

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共32页PPT资料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共32页PPT资料
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 情操。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
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 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
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 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古人
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 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垂緌”暗示显 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 “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 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 象中了。
•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 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以“孤雁”自比),表达了乱离飘泊中失 群人的痛苦心情。
鹧鸪
郑谷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 发挥才字字有根。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
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
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居高”
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 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 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 格也高。蝉声远传,并不是藉助于秋风 的传送,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 明远播。
2019.5.7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思考问题:
• 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 你能读出诗中“高”字的几重含义? • 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作者简介
•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 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官至秘 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 文辞,工书法,继承了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与 欧阳修、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 书法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 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 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 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 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 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诗歌赏析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
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 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 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 的精神啊!次联又以“谁怜”二字设问: 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 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三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
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 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 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崩树 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 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本叶蔽身。多对啼, 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 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 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 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 游子的乡愁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 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 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 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 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 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骆在 宾狱 王咏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
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 人 咏 蝉 三 绝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 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 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 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 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 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 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 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 尊称为“诗圣”。
有志难伸,有冤难 诉者的悲叹 露重、风多:喻 飞难进:喻 响易沉:喻 环境的压力 政治上不得意
言论上受压制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身居高位,踌躇满志 者的形象。
垂 :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角,形状好像 古人结在颔下下垂的帽带子。 流响: 疏: 出: 写出蝉声长鸣不绝,悦耳动听。 更见梧桐枝干的高耸挺拔。 人格化写法,让人仿佛感受到了蝉 声的响亮和悠扬。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由于 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颇有生 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 西陆:指秋天 南冠:指囚徒 首联情因物兴,物我交融
骆咏 宾蝉 王
白头吟:乐府曲名,司马相如背叛卓文君以 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用典 故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 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 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 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 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 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 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 能声名远播,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 是高树, 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 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 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 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 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 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 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 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 字 字 有 根 。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 啼 就是 _______。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 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 昏 、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 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 断的氛围。
赏析:
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 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 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 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 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 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 停。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 “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 庸之辈。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
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 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 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 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 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 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 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 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 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 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 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梳桐。
蝉的头部的两根 纯净的 接连不断 触须,形状像下 的蝉鸣声 露水 垂的帽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凭借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 文学家。字伯施,越 州余姚(今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 县子。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继 承了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传统, 外柔内刚,与欧阳修、 楮遂良、薛稷并称唐 初四大书法家。
后两句暗示: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凭 藉外在的条件。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 者的形象
一、二联:由于蝉栖高饮露,所以“难饱”。 鸣叫也是徒劳。当鸣叫到五更天亮时,它的 气力已经很微弱,声音也越来越稀疏,可那 青翠碧绿的树叶依旧如常,无动于衷。 梗:用典,桃梗削成的木偶人是身不由已 的,到处漂流不定。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 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 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 和玩味的。)
《蝉》赏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 比兴
和 寄托 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这首 托 物寓意 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 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 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 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 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 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 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 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郑谷(约851~910)唐 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 愚,汉族,江西宜春市 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 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 官。又以《鹧鸪诗》得 名,人称郑鹧鸪。其诗 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 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 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 率。曾与许裳、张乔等 唱和往还,号“芳林十 哲”。原有集,已散佚, 存《云台编》。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
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 是什么?
应是游子、佳人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 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 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 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 断肠曲。
学习重点
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
情感.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背诵、默写。
显宦 一:“垂緌”一词暗示了 的 疏 身份,一个 字,写梧桐枝干 秋风 相呼 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 应。 自“非 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二:“居高”的“高” 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之高, 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 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