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体会及预防建议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对牛群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保护牛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主要侵害牛的胃肠道黏膜细胞,引起腹泻、腹痛、发热和消瘦等症状。
病毒性腹泻病毒对牛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牛易于并发其他感染和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二、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1. 急性发病,症状明显2. 粪便稀水呈黄绿色或褐色,粪便量增多3. 食欲减退,牛群整体消瘦4. 发烧,体温可达40℃以上5. 腹泻伴有腹痛,前肢放尽,四肢僵硬6. 眼结膜充血,牛群整体精神不振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牛群出现的临床症状,如急性发病、腹泻、发热、消瘦、眼结膜充血等,结合牛群的饲养环境和流行病学调查,鉴别与其他疾病进行诊断。
2. 病理学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取死牛的肠道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查找病毒感染的证据。
3.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DNA或RNA,对牛进行确诊。
1. 饲养管理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牛房干燥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牛舍及饮水设施,避免牛的交叉感染。
2. 病毒灭活采取病毒灭活措施,如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频率,对牛舍、饮水设施、饲料进行彻底的消毒。
3. 强化营养给予受感染的牛群充足的营养和蛋白质补充,增强牛的免疫力,帮助其抵抗病毒的侵袭。
4. 疫苗接种对于未感染的牛,及时接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5. 合理用药对患有牛病毒性腹泻的牛进行合理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帮助其快速康复,减少病毒的传播。
6. 隔离治疗对已感染牛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防止疫情的扩散。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的传染病,对于防治该病,重视饲养管理,加强消毒和营养补充,合理用药和疫苗接种至关重要。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影响牛群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它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饮水、食物、粪便和飞沫传播,感染牛群,对牛群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包括急性腹泻、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脱水、呕吐等。
有些感染牛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而成为持续感染的潜在源。
诊断牛病毒性腹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
病毒抗原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IF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病毒抗原。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
抗体检测主要通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判断是否感染。
病毒分离则通过将病毒从患牛的组织或分泌物中分离出来,进行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
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
建立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感染牛的筛查,并进行集中隔离管理。
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避免病毒在环境中传播。
加强对饮水、饲料和其他物品的卫生管理,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第四,加强安全血清及血液制品的使用和管理,防止感染母牛和新生牛。
加强免疫管理,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牛群的免疫水平。
对于感染牛,及时进行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
疫苗接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轻病情。
针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感染的牛。
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补液治疗脱水等。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加强免疫管理,及时进行治疗,有助于控制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保护牛群的健康。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牛病毒性腹泻,也称牛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牛病。
该病会导致患牛腹泻、脱水、体重下降、乳量减少、生长迟缓等影响生产的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牛病毒性腹泻,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
1. 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做好卫生管理是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基础,必须保证好牛圈的清洁和干燥,并定期消毒杀菌。
同时,也需要加强牛的饲养管理,保持牛群身体健康。
2. 认真做好检疫和隔离工作如发现牛圈中有牛患上病毒性腹泻病症,应及时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同时,应将病牛隔离至单一地点,并在隔离期内对患牛进行单独护理和喂养,防止疫情蔓延。
当环境条件允许时,应严格控制入场的活动家畜,对于未经检疫治理的动物一律拒绝进入。
3. 开展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病毒性腹泻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针对病毒性腹泻的疫苗,可以对牛群进行批量接种。
疫苗接种时间一定要注意,最好在牛群健康状态稳定时进行,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 加强营养和饮水管理饮水管道要保证畅通,饮水质量要达到标准,确保牛群饮水充足。
对于营养方面,要保证牛的合理饲料配置,以维持良好身体状态,增强身体免疫力。
5. 加强信息收集和监测对于适合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间和环境因素,需要及时进行监测,以便预先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对于发现感染病毒的牛群要及时签订查询及记录健康状态,尤其要做好一些早期诊断和便于監控病毒性腹泻的监测措施。
6. 做好疫区、边境和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疫区的动物入境前要进行检疫和隔离,防止病毒传入本地区。
边境牛群的检验和隔离也要做好,对于发现病毒症状的牛要及时丰富诊断。
高发地区对于入场的牛要进行严密的检疫和控制,协助地方政府防止疫情的蔓延。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腹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只有从健康、卫生、饮食、免疫等各个角度入手,才能够精准应对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确保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BV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这种疾病对牛的健康和生产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诊断和防治牛病毒性腹泻至关重要。
一、诊断1. 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食欲不振、腹泻、粘膜出血、呼吸困难等。
病毒还可能导致牛群中出现畸形胎儿、死胎和不能生产健康小牛的情况。
2.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准确诊断。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病毒分离培养、PCR技术等方法来检测病毒的存在,并确认病毒性腹泻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群体检测在养牛场应定期对牛群进行病毒性腹泻的检测。
通过采集血清、唾液或其它体液样本,使用快速检测试剂盒或实验室检测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牛,从而进行有效的隔离和治疗。
二、防治1. 疫苗接种目前,预防牛病毒性腹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接种疫苗。
疫苗可以帮助牛群建立免疫系统,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在养牛场应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并对新进入的牛进行隔离观察和疫苗接种,以确保整个牛群的健康。
2. 管理控制在养牛场管理上,应注重对牛的卫生和生活环境的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洁和卫生,确保牛群有充足的饮水和营养饲料。
应定期对牛群进行体检和疫病排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牛,避免病毒传播。
3. 消毒措施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可以存在于牛场的地面、水域、木材等环境中。
养牛场应定期对牛棚、牛舍、饮水设施等进行消毒,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
4. 隔离观察对于新进入的牛,应在观察隔离期间进行病毒性腹泻的检测,并确保新进牛只与健康的牛进行接触。
对于患病牛,应及时隔离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治疗,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合理饲养管理在牛的饲养管理上,应合理安排牛群的饲料和饮水,保证牛的营养充足,提高免疫力。
对于孕育牛只应加强营养管理,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以避免畸形胎儿或死胎的出现。
诊断和防治牛病毒性腹泻对于维护牛群的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摘要: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牛病毒性腹泻,属于复杂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剧烈损害牛的病理和消化系统,造成牛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致命。
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法,仅能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牛;诊治1 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瘟病毒属的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该病毒属于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能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感染牛群。
此外,患病动物的分泌物、粪便排泄物、血液、肠淋巴结等组织也能将该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例如羊、猪等。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体内的骨髓、淋巴结和血液中,并通过分泌物、乳汁和排泄物等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圈舍内牛群的快速感染[1]。
该病以6~18月龄的牛为主要发病对象,冬季和早春是其高发季节,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奶牛和黄牛是该病的高危易感群体。
2 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约为2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刚出生的牛犊,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加快、精神不振,同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的损伤,如鼻腔流鼻液、口腔黏膜糜烂、呼吸恶臭、腹泻等症状。
急性型的牛犊通常在发病后1~2周内死亡。
慢性型的病牛则无明显发热,但常出现皮肤和黏膜的侵害,如鼻镜溃烂、蹄叶炎、趾间皮肤坏死等。
此外,妊娠母牛若感染该病毒,可能会造成流产或者初生牛犊存在先天缺陷,例如眼瞎或小脑发育不健全等。
3 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在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生,尤其是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高发。
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复合体病毒(BVDV)和新城口疫(N-CPE)病毒,它们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牛,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和细胞坏死[2]。
由于这些病毒损害了牛的黏膜和免疫系统,牛会出现低烧、腹泻、出血性腹泻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治体会
153玉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025561摘 要:病。
多见于年龄较小的牛,临床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腹泻、便血便、肠粘膜病变以及口腔及食道溃疡、胃肠道糜烂、淋巴结肿大、内脏浆膜片状出血淤血等。
防治该病要实施以预防为主,辅助治疗、淘。
用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时间较长的免疫力。
治疗多选用抗病毒、、补液等药剂和保守疗法。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诊治;体会阿鲁科尔沁旗是赤峰市的重点牧业区域,巴彦温都尔苏木是旗里的养牛重点苏木,年养殖牛14余万头,今年开春至目前为止,在该区域先后有5个养牛户179头牛群中发现主要以发烧、厌食、腹泻、脱水、消瘦快等症状的病例,经请教市、旗疫控中心老兽医并查阅相关兽医书籍,得知牛群中流行的疫病为“牛病毒性腹泻”。
共诊治23头牛,其中淘汰4头大牛、治愈18头(成年母牛4头、3岁2头、2岁2头、犊牛10头)、死亡1头犊牛。
下面将诊治经过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经过及主要症状1.1 成年牛的发病经过及主要症状 初期厌食,经1~2d 开始呈水样腹泻、发热40.5℃~41℃,流泪、流涎、流粘性鼻涕,往后第3~5d 极度厌食、不愿走动、流脓性粘鼻涕、鼻镜龟裂、舌面、口腔黏膜溃疡,排出含有血液、粘液的粪便,继而粪便逐渐变黑并排出片状的肠粘膜;后期病情加重、消瘦营养不良,造成一些妊娠后期的母牛流产、脱水、衰竭等病症,病程约7~15d ,有的反反复复,预后不良。
1.2 犊牛的发病经过及主要症状 犊牛多呈突然发生,开始呈黄绿水样腹泻、发热40.5℃~41℃,流泪、流涎、流粘性鼻涕,不吃奶、不愿走动,逐渐鼻镜干裂、流脓性粘鼻涕、排出内含有血液粘液的粪便,脱水,个别病情严重犊牛出现呼吸困难、衰竭死亡,病程约4~9d。
图1 病牛粪便及鼻部病变2 诊断治疗2.1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为冬春,发热、水样腹泻、流泪、流涎、流粘性鼻涕,后期极度厌食、不愿走动、流脓性粘鼻涕、鼻镜干裂、舌面、口腔黏膜溃疡、排出含有血液、粘液的粪便,粪便逐渐变黑并排出片状地肠粘膜,流产、脱水、衰竭等主要症状及病史,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死犊牛未解剖)。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会给牛群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牛病毒性腹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管理、提高免疫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管理
1. 饲养环境的卫生:保持牛舍、牛圈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牛粪,保持通风良好,
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 严格的隔离措施:对于发病的牛群,应该及时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健康
的牛只。
3. 营养补给:合理的饲料供应和水质管理,加强牛只的营养补给,提高牛只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4.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进行治疗和隔离,以减少
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二、提高免疫水平
1. 注重疫苗接种:在牛只出生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疫苗接种,提高
牛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2. 定期复苏免疫:定期对已经接种疫苗的牛只进行复苏免疫,保持牛只的免疫水平,在病毒流行的季节尤为重要。
三、加强环境卫生
1. 做好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 防止野生动物传播:经常检查栅栏和围栏的缝隙,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减少病毒
传播的可能性。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管理、提高免疫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加强预防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牛只的健康和
养殖户的利益。
希望广大养殖户和兽医朋友们在日常生产中认真执行以上措施,共同努力,为牛只的健康和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背景牛病毒性腹泻,也称为牛冠状病毒性腹泻,是一种由牛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多发生在新生后1个月至6个月左右的小牛群体中,严重时会导致牛的死亡。
目前,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对牛群健康产生了较大威胁。
病因牛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牛冠状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粪便、呕吐物、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同时,牛病毒性腹泻也可能受到环境、管理不当、弱化免疫力等因素的影响。
症状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食欲不振、发热等。
腹泻较为严重,粪便呈水样,甚至带有血水,容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并发症。
防治措施疫苗接种在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中,疫苗接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牛的免疫力,防止病原体感染,从而减轻病情。
同时,也可以提高牛的抗体水平,形成免疫屏障,为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提供坚实的基础。
环境卫生保持牛舍内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打扫牛舍需要定时定量,对污染物及时清理,利用消毒杀菌剂对牛舍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和杀菌工作。
强化饲养管理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加强饲料的管理。
合理选择、搭配并储存饲料,避免过度饲喂或饲料受到污染;在喂食时,定量、定时,不因为增加饲料,而改变喂食次数或者饲养模式等,并要确保饮水的安全纯净。
加强检测监控对发生疫情的牛群要加强检测监控,通过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可疑病牛进行及时隔离、治疗或者淘汰,并对防疫措施进行及时调整。
加强兽医指导和培训加强兽医指导和培训,培养养殖户的防治意识,提升养殖员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防疫能力。
结论牛病毒性腹泻对牛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疫苗接种、环境卫生、强化饲养管理、检测监控和兽医指导等措施的落实,保障牛群的健康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和胃肠道传染病。
病毒感染的牛可以表现出消化不良、腹泻、发热、营养不良和晚期流产等症状。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诊断1.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类似于感冒,包括鼻流、咳嗽和体温升高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牛开始出现腹泻、消化不良、口干、厌食等症状。
在晚期,牛可能会出现贫血和后退性眼珠。
2. 病毒诊断:可以通过对病毒的检测来诊断牛病毒性腹泻。
包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检测血清、粪便、尿液等样本中的病毒。
4. 反应性诊断:通过检测牛与BVDV发生接触后反应的各项指标来确定牛体内是否感染了BVDV。
包括检测牛体温、淋巴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粪便等指标。
二、防治1. 预防:在饲养牛时,必须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首先要注意饲料和水源的卫生情况,饲料和水源中不能有BVDV。
其次,牛的免疫状态也要得到充分关注。
在出现BVDV之前就应该对牛实施疫苗防控,确保牛不会感染BVDV。
此外,还要做好隔离的工作,将疑似感染BVDV的牛和群体分开,防止病毒的传播。
2. 治疗:一旦发现牛出现牛病毒性腹泻,应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采用口服药物,如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
同时,还要注意对牛进行支持性治疗,维持饮水和营养的摄取,以促进牛的康复。
3. 消除感染源:在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过程中,消除病原体的来源非常重要。
如果有任何病毒感染的牛或病毒污染的设备,必须要进行消毒。
同时,还要对牛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消除潜在的病毒感染来源。
总之,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及时防治。
充分做好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和诊断病毒,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消毒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牛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
一、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因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症状多样的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消化道传播,潜伏期短,感染后病牛在病程早期即开始排泻病毒。
二、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1. 腹泻:病牛出现水样或稀烂的黄色或带血便,每天排泻次数增多,粪便呈固体状态减少。
2. 精神萎靡:病牛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现象。
3. 发热:病牛体温常在39.5℃-41℃之间,持续数天至十多天不等。
4. 加快呼吸:受感染的牛会出现加快呼吸、呼吸困难的症状。
三、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粪便、体温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 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病牛死亡后,可以进行尸检,检查病变组织形态学或病理学改变。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集病牛粪便或血样进行PCR检测,可以明确病毒的存在。
四、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采用疫苗接种以主动免疫或增强被动免疫效果,能有效预防牛病毒性腹泻。
2. 饲养管理:加强对牛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牛舍通风透气,严格控制牛群密度,避免交叉感染。
3. 饲料卫生:定期清理饲料槽和水槽,保证饲料和水的卫生。
4. 通风换气:保持牛舍的通风良好,减少氨气和臭气的累积,有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
5. 隔离患病牛:对于出现症状的病牛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健康牛。
五、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方法1. 对症处理:对于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的病牛可以采用止泻、补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2. 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给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帮助病牛恢复健康。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严重影响牛群健康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疾病,养殖户应该加强对疫情的监测与预防,保持牛舍卫生、科学饲养管理,及时隔离患病牛,合理使用疫苗预防等措施,以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的消化系统,导致牛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
本文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一、诊断1. 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患牛常出现腹泻、食欲不振、消瘦、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
腹泻的粪便多为黄绿色水样或稀水样,有时伴有脓血。
2. 病理学改变:患牛的消化道黏膜和肠壁出现明显的炎症和水肿,肠壁充血,肠腔内有粘液和脓血。
3.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定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等。
二、防治1.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手段。
养殖场可根据疫情和流行特点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降低感染概率。
2. 环境改善:牛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减少传染风险。
保持牧场的清洁整洁,及时清理牛棚和饮水设施,消灭传染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对预防牛病毒性腹泻非常重要。
牛应保证良好的饮水条件,并提供适宜的饲料,同时注意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的传播。
4. 隔离治疗:对于发现牛群中有患病的牛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治疗期间可根据兽医的建议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增强患牛的免疫力。
5. 加强兽群监测:定期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并及时报告和处理发现的异常情况。
养殖场可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做好病情登记和报告工作。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性疾病,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
预防和控制牛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环境改善、饲养管理、隔离治疗和加强兽群监测等措施。
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牛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牛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牛接触、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体传播。
这种疾病对牛的生产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给养牛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加强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牛病毒性腹泻病主要危害表现为牛的腹泻、脱水和发热。
严重感染的牛可能出现死亡的情况。
由于疾病传染性强,一旦发生疫情,可能会迅速传播,导致整个养牛场的健康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和质量。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加之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所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防控牛病毒性腹泻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目前已经研发出了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地提高牛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养牛场的管理者应该根据病毒的传播规律和养殖季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牛的免疫系统处于较高的防御状态。
2. 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对牛舍、饮水和饲料设施等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降低疫情的传播风险。
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因食物和饮水受到病毒污染而导致感染。
3. 严格管控动物流通。
减少动物的流通,避免与患病区域的牛进行接触,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路径,从根本上阻断疫情的蔓延。
4. 提高个体免疫力。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为牛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保证牛的健康状况。
加强对牛群的监测,一旦发现牛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牛病毒性腹泻病对养牛业来说是一种极具威胁的疾病,加强防控工作对于保护牛的生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地遏制疫情的爆发,减少经济损失,确保养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养牛业者都能重视这一问题,共同努力,保护牛的健康,促进养牛业的繁荣发展。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1. 引言1.1 疾病概述牛病毒性腹泻,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由牛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腹泻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牛只中,特别是幼年牛和青年牛更容易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可造成牛只急性腹泻、水样便、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牛只死亡。
病因主要是由牛啮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在牛只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存在,通过经口途径感染其他健康牛只。
牛病毒性腹泻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确诊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诊断和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对有效防控和治疗牛病毒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牛啮病毒的传播途径、疫苗研发等方面,为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1.2 病因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严重影响了牛的生产与发展。
其主要病因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
该病毒为一种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途径感染牛只,严重危害了牛只的健康。
该病毒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使得疫情得以持续传播。
牛只受到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了解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有助于开发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疫苗,最终保障牛只的健康与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病,主要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给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急剧:患牛在感染病毒后发病迅速,通常在1-2天内即可出现症状。
2. 体温升高:患牛体温会明显升高,通常在40℃以上。
3. 食欲减退:患牛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甚至完全不食。
4. 水质下降:患牛的水分摄入会明显减少,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1、育肥牛病毒性腹泻的预防(1)健全免疫机制:肉牛具有良好的免疫机制,应在牛舍中维持良好的卫生管理,正确科学施药,促进牛只免疫力增强。
(2)采取预防措施:应当秉承“避免未曾危害牛只的污染物进入,防止病原体发生传播”的原则,如考虑建造室内牛舍,保持牛舍的卫生状况完好,关押新疆兔子、家禽、家畜等家畜;关门控制牛群出入,预约旅行和加做物资等。
(3)准备多种补血药:牛奶发病早期,可应用钳血物质,对死去牛奶应当快速处理,减少感染性a毒株的传播;应采用补血药,当牛头及部位及粪便核查出a毒株时,可合适使用双歧杆菌拮抗剂;(4)应注意牛只的检查:采取定期检查牛只的体温及饮食情况,大面积购置及使用牛只的必要性检测表;并根据牛只的抗病状况加以深入研究,以有效防治育肥牛病毒性腹泻。
2、育肥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1)采取药物治疗:可采用一般抗菌剂如牛肽多孢大肠杆菌酶、泰唑依那吡酯类等,或者细的主动脉内分泌疗法;(2)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可采取喂养治疗,如用琼脂制剂、维生素、骨胶原蛋白、微量元素、碱性试布等,依据抗病力程度合理安比喂养;(3)采取补救措施:针对牛只腹泻表现,可应用补血法,及腹腔镜减压、活血活络、口服生物素、口服多糖类等护胃法,有效降低腹泻患牛的死亡率;(4)采取环境卫生措施:对感染牛只,应对病毒性腹泻的疫区加强改造,加强草坪检疫,加强物料的消毒,以及牧场流行病学调查,强化野牛驯养及维持原地动物调查。
以上就是育肥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希望有助于大家养牛健康。
育肥牛病毒性腹泻的控制必须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和治疗,避免病毒扩散。
要定期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变,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严格做好兽医管理,加强兽医培训,及妥善使用兽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同时,牧场、农场也要加强环境改造和卫生管理,保证育肥牛健康成长。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措施
2018年第7期牛病毒性腹泻病是一种热性传染病,主要是由黄病毒科的瘟疫病毒所引发。
牛很易感染,尤其是新生牛犊,其感染率极高,对牛的生长造成了极大影响,不利于畜牧业的推进。
目前,对牛病毒性腹泻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只能采取免疫措施,来保证牛的健康生长。
1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病症状牛感染病毒性腹泻,其消化道和淋巴组织会出现病变,同时,其口粘膜、舌头和齿龈等出现一定的溃疡现象,甚至其咽喉部位也出现烂斑情况。
食道黏膜的溃烂,类似被虫子咬过一样。
怀孕母牛感染该病会出现流产现象,对这些流产出的牛胎儿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口腔病变,剖检可见真胃、食道和气管部位的溃疡现象,有时会呈现出一定的血斑迹象。
在犊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时,其主要症状为运动失调,剖检可见其小脑发育不全、两侧的脑室有严重的积水。
2疾病诊断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可采取临床观察的方法。
该病初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发病较为突然,即在一个牛群中,即使一部分牛已经感染疾病,如果不发病,也很难发现病情。
但牛感染病毒后,体温会迅速升高到40~42℃,排出水状的粪便,同时伴随一定的粘液,气味重。
腹泻持续1~3周。
如果是慢性,病牛出现的腹泻会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呈发育不良偏瘦的情况,不仅精神状态较差,也可能会伴随一些跛行,有一些牛的腹泻可能会持续2~5个月。
剖检诊断是对死牛的解剖过程。
牛因该病死亡后,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解剖,主要是查看牛的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情况,淋巴结粘膜是否有充血,食道是否有出血等。
再根据剖检变化,对牛是否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进行确定。
3预防措施牛病毒性腹泻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养牛业危害较大。
因此,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畜牧防疫部门的重视程度,促进防疫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其损失降低到最小。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也发生了变异,这一现象为畜牧产业的防疫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并对畜牧防疫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防疫部门应当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做好畜牧养殖业的防控工作,使畜牧养殖业得到不断的发展。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牛类重要传染病。
该病传染性强,患牛犊出现全身性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诊断1. 临床症状患牛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粪便稀薄、带有黏液和血液,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体温升高,粘膜苍白,出现呼吸道症状等。
有些患牛犊还可能出现生殖、呼吸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BVD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临床症状因型而异。
2.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定患牛犊是否感染了BVD病毒。
检测主要包括血清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和鉴别、PCR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等。
PCR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检测出BVD病毒的核酸,对于早期诊断非常有帮助。
3.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疑似BVD的疫情,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和传染来源等信息。
通过调查,可以更好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二、防治1. 预防接种BVD的预防接种是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
在出现疫情流行的地区,可以选择使用疫苗来预防BVD。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BVD疫苗可供选择,农民可以根据当地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2. 隔离患牛犊对于确诊感染了BVD的患牛犊,需要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其与其他健康的牛接触。
隔离期间要给予患牛犊充足的营养支持和医疗护理,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
3. 消毒防控在疫情发生地区,需要加强牲畜场所、工具、车辆等设施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这些场所进行消毒,有效杀灭病毒,避免疫情的传播。
4.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饲料、水源等环境的管理,保持牛群的良好健康状态。
合理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减少BVD的感染风险。
5. 疫情报告和监测在发现BVD疫情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的监测和调查。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病,它会导致腹泻、呕吐和胃肠道炎症等症状,影响到
牛的健康和生产力。
为了避免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将
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增强牛的免疫力
对于牛病毒性腹泻这种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牛的免疫力。
这可以通过给牛接种
疫苗来实现。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疫苗可供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疫苗。
在选择疫苗时也要注意,疫苗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不能随意使用。
2.加强预防措施
除了增强牛的免疫力外,还需要加强防范措施。
对于牛病毒性腹泻这种传染病而言,
最好的方法是彻底消毒,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做好牛舍通风以及饮水、饲料的
管理,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扩散。
3.及时诊断和治疗
如果发现牛出现了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应该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首先要进行检测,确定是否为该病;然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通常采取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同
时要注重护理,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帮助牛恢复健康。
4.及时报告和隔离
如果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病例,应该及时向所在地的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如果发现疫情,必须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对于患病牛只也需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
牛接触,以免传染给其他牛只。
综上所述,要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需要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加强预防措
施和管理,增强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及时发现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保证牛的健康和
安全。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牛病毒性腹泻(BVD)是一种严重的牛类疾病,会对牛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BVD病毒不仅会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牛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以保障牛只的健康和生产。
本文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助养牛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一、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使用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减少BVD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应根据兽医的指导,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规程进行接种。
特别是新生小牛对BVD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必须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防止感染。
二、加强管理措施加强管理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关键。
养殖户应加强对牛只的管理,确保牛只的饲养环境卫生、营养充足、水源清洁。
要定期消毒牛舍、饮水器等设施,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不同年龄阶段的牛只应该进行隔离饲养,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三、定期进行检测定期进行检测是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定期请兽医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存在和传播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还可以对牛只的免疫状况进行监测,以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牛只的健康状况。
四、控制传播途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粪口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等。
控制传播途径是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加强牛只的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减少病毒的传播。
要避免携带病毒的牛只与健康牛只接触,防止传播。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根据牛只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饲饲料,保证牛只的营养充足,提高其抵抗力。
要确保牛只的饮水质量良好,防止因水源问题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六、加强减少应激应激是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重要诱因。
加强减少应激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户应尽量避免给牛只造成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应激,保持牛只的心情愉快,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牛群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一、病因和病理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黏液病毒科,是一种RNA病毒。
该病毒分为两种类型:BVDV-1和BVDV-2。
BVDV主要通过鼻、口分泌物和粪便传播,也可通过输血、胎儿感染和母乳传播。
感染牛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侵袭肠黏膜和淋巴组织,引起免疫抑制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肠上皮细胞受损、淋巴组织萎缩和溃疡形成。
慢性感染的牛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牛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二、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观察:感染牛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病原学检测:通过PCR、ELISA和病毒分离等技术检测牛体液(血清、粪便、鼻分泌物等)中是否存在BVDV,确诊病情。
3.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死亡牛或手术取材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变和病毒颗粒。
4.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和细胞学检测,观察牛体内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情况,辅助诊断牛病毒性腹泻。
三、防治措施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方式。
根据BVDV的毒株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2.隔离和消毒:发现感染牛应及时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对牛棚、饮水器、饲料等进行定期消毒,降低病毒环境污染。
3.营养调理:加强牛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水源的清洁,提高牛的抵抗力。
4.环境控制:合理设计牛舍结构,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牛群密度,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
5.临床治疗:对发病的牛进行及时治疗,对症支持,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对养殖业造成重大危害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保护牛的健康,同时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体会及预防建议
吴柏力1,洪蕾2
(1.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余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414500;
2.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阳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414500)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又叫做黏膜炎,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本文以对一例牛病毒性腹泻做了报道,并论述了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措施。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临床症状;治疗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又叫做黏膜炎,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
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对外
界环境较敏感,尤其是酸性和高温环境,很容易将其灭活,pH<3,
以及环境温度大于56℃时即可将其消灭,普通的消毒药物都对
该病毒有效,但血液和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耐低温,在冻干状态
下的存活时间较长,能够长达几年。
通常感染该病毒的牛呈隐形
感染,容易被忽视,急性感染的病例临床症状显著,表现为体温
升高、食欲降低、咳嗽、腹泻等症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
消化道黏膜有炎症和糜烂面,淋巴组织有明显的损伤。
1发病情况介绍
1.1诊断
平江县余坪镇某牛场中2周龄的牛,患病5d,在发病初期
时急性发病,突然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部
分患病牛食欲废绝,鼻镜上有糜烂面,眼部有分泌物,反刍停止,
不断消瘦,趾间有溃疡样的皮肤,腹泻,并且粪便中含有血液或
黏膜,体温基本都处于40℃左右,到场询问发现,在平时的饲养
管理中,养殖人员对饲养管理不够重视,养殖场的卫生条件较
差,根据养殖条件和临床症状分析,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
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最终确诊为牛病
毒性腹泻。
1.2治疗情况
针对本次病例,采取了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静脉注射对患
病牛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药疗法,以止泻、强心、补液为治疗原
则,加速机体康复。
中药方剂可以参考如下:金银花50g、连翘50g、柴胡40g、黄连40g、黄柏40g、白头翁50g、厚朴5Og、白术50g、陈皮40g、党参60g、黄芪50g、甘草30g,研磨后饲喂,
连续饲喂2d,而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以调节肠道内菌群的生
态平衡,以帮助机体恢复健康[1]。
同时给患病牛提供充足的添加了盐和糖的干净饮水。
改变饲喂程序,更换易消化的饲料,例如优质青草等。
加强饲养管理,勤打扫和消毒,保证环境卫生清洁干净。
通过以上的措施,治疗3d后,发现患病牛的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增加。
2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情况的不同,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能够分为急性
发病和慢性发病两种,不同患病牛表现出的症状略有不同。
急性
发病的患病牛,突然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温上升至41℃
左右、鼻腔有分泌物、咳嗽、呼吸速率加快、流口水和眼泪、精神
萎靡不振,部分患病牛体温升高的症状可反复,随着病情的发
展,口腔黏膜上会有溃疡面形成,并且伴随腹泻的发生。
溃疡面在
口腔内的上颚、舌、颊部和舌面以及鼻镜处分布,面积小、分散存在,难以被发现。
在腹泻刚发生的时候,粪便呈水状、随后粪便中
会出现血液和黏液,有恶臭的气味。
奶牛感染病毒后产奶量显著
减少或停止泌乳。
部分患病牛的趾间会有溃疡出现,或发生蹄冠
炎、蹄叶炎,进而出现跛行的状态。
病情严重的患病牛在发病1周
内会发生脱水和衰竭导致死亡。
解剖患病牛可见其口腔、食管以
及胃肠黏膜处有水肿病变以及糜烂面,其中食管处的小糜烂是最
典型的解剖特点。
慢性发病的病例通常都是由急性病例转化而来的,慢性病
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但体温有时略高于正常。
其中,鼻镜处
的糜烂面是最典型的症状,能够成片的存在。
眼部有分泌物,口腔
内通常不发生溃疡,但齿龈呈红色。
腹泻症状间歇发生,也有病例
持续腹泻。
少数病牛会有蹄叶炎及趾间溃疡的发生,进而跛行。
部
分病例的颈部和耳后皮肤出现角质化,有皮屑脱落。
通常情况下,
在发病后的2~6个月内会出现死亡。
隐形感染的患病牛会影响
生长发育情况,失去饲养价值,最终淘汰或死亡。
妊娠母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后会出现流产的情况,或增
加畸形胎的发生率。
该病毒还能够侵袭母牛的生殖细胞,引起不
育症。
3防治措施
牛在发生腹泻后,应当立即停止饲喂。
并在下一次的饲喂
中,仅给与少量优质新鲜牧草或优质干牧草等易消化吸收的食
物。
在患病牛的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糖与盐,帮助腹泻的患病牛补
充所需的营养物质,保证牛在腹泻后的饮水充足、洁净、温度适宜[2]。
患病牛在发生长时间腹泻后,会造成患病牛的机体内抵抗力大幅度降低,容易造成腹泻期间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增加,造成多种
疾病混合感染,更加难以治疗[3]。
在牛发生腹泻之后,应当及时找到腹泻引起的病毒,针对病毒进行治疗,避免患病牛因为错过治疗时间,造成病情加剧,引起其他疾病感染。
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对牛场疾病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定期
对牛舍进行清洁、消毒,保障牛舍内的致病因素含量较低,牛舍保
证干燥、适宜的温度,确保牛不会因为饲养环境不佳造成患病,良
好的通风条件,减少牛舍内的空气中的致病因子残留。
对牛舍进
行定期观察,观察牛的体能特征和粪便,确保牛在发生腹泻后,早
发现早治疗,在牛腹泻的发病初期治疗,牛容易被治愈,且治疗时
间短。
参考文献
[1]车争强.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J].兽医导
刊,2016(16):172-172.
[2]杨莉.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J].自然科学:
文摘版,2016(16):00303-00303.
[3]范玉昌,崔东升,谷雁秋,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
治体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中国兽医临
床大会.
2010.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