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
(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
(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
(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幻灯片:烛之武为何退秦师?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对先秦史散文《左传》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一系列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联系平时练习的《文言文助读》中的文言知识,使之融会贯通。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归纳整理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文言知识。
(2)结合平时所学所练,对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3.欣赏目标:(1)在解决字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观念加以审视,欣赏。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传散文的兴趣,使之自觉求索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出现的一系列文言知识2.分析解剖本文的叙事线索,外交辞令的艺术。
三.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异于白话文的一些文言词的用法。
2.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将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平时积累回忆以及传统的文言文教育方法有机结合2.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密度及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简介1.第一课时讲解了关于《左传》及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常识,力求激发起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作好情感铺垫。
2.疏通文章1至2节的文言字词,理清线索,清楚地认识郑国面临的局势,为学习烛之武外交辞令作好情节上的铺垫。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1.回忆:秦晋联军,国君亲临,以责难为名,行瓜分称霸之实,来势汹汹,志在必得。
两国联军已对弱小的郑国实行合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此时郑国面临兵临城下,千钧一发的局面。
国中佚之狐站出来,推荐了不曾闻达于诸侯的烛之武,作为谈判使节。
还扬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出场恃才而对郑伯颇有微词,郑伯主动认错并恩威并加,写出了人性化,戏剧化的一幕。
于是,烛之武准备出使。
2.请同学朗读本文的第三节。
(评:作为第二课时的开场白,以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进入到本文的情境之中,并请同学朗读,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本课时所讲的段落,达到思维热身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再ppt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答案)(时间:10分钟)看来大家完成得都非常得好。
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朗读)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这篇文章中一共有哪几个国家?生:秦国和晋国师:这几个国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生齐:秦晋围郑师: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围攻郑国这样一个小国家呢?从原文中找出。
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师:在这种危急时刻,郑国采取了什么办法?生:派烛之武去退秦师师:那么烛之武是主动请缨的吗?生:不是。
是郑伯去请的。
师:烛之武当时答应了吗?生:没有。
师:那么郑伯放弃了吗?生:没有。
而是先向烛之武道歉,然后分析利弊,说服了烛之武。
师:那么这个时候,烛之武就去见秦君了,他是如何去的?生:夜缒而出。
师:那么烛之武用了几个和理由说服秦君退兵?生1:用了三个.生2:用了四个。
师:到底是几个呢?既然大家有异议,那么我们分几个小组讨论一下,到底是几个?又分别是什么样的理由呢?(学生开始讨论)师:得出答案了吗?到底是几个理由呢?生:三个。
师:谁来指出是哪三个。
(学生1主动起身说出答案)师:那么这三个理由又为什么能够说服秦君呢?(老师利用ppt展示地图等图片进行分析)师:那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呢?生:秦军撤退。
师:那另一个国家晋国退军了吗?生:也退了。
师:晋军为什么也退军了?从原文找出理由来。
生:晋侯说了三个理由,不仁不知不武。
师:那么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发现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生1:机智,因为……生2:勇敢,因为……生3:爱国,因为……师:刚刚有同学提到爱国,那么除了烛之武外我们还知道哪些爱国志士呢?生1:文天祥……生2:秋瑾……生3:毛泽东……师:看来大家都知道许多爱国志士,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将爱国精神体现在生活学习中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
(PPT1)三、课前检查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
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
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
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
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
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
示弱-利益-离间。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课题《烛之武退秦师》8:30授课人:郭晨光师: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天我们学习的本文就是说的这样一位人物。
目标:一、理解并掌握“军、鄙、封、焉”重点实虚词二、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生1:读一段师:正音生2:读第二段。
师:正音:秦伯“说”(请学生谈理由:上文中有)生3:读第三段师:问:文中有读的不恰当的地方吗?生(无响应)师:“与”应读几声?“知”读几声。
生(回答)师: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注重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堂。
8:44师:请同学交流一下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生(交流)师:有哪些重点词语?如何解释?生4质疑师:她找到了“焉”和动词活用名词的几个情况师:还有吗生5师:还有吗生6通假字挺多“供”“知”等生6:还有“越,”“鄙”“封”“易”“武”“其”师:这个同学很会学习,把本文的实词和虎词、通假字、活用词归类,这样积累起来就会把文言文学好师:本文中还有哪些疑点?生7:还有古今异义“行李”“封”“易”师:请坐,找了一些古今异义词,严格意义上有的词是重点实词。
生:秦伯为什么派烛之武去退秦师,而不派别人去。
师:这是关于内容的一个问题,过一会我们再来研究,关于本文字句上还有没有难点?生9:“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是什么意思。
师:好,看一下大屏幕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焉用亡郑而倍邻朝济而夕设版焉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思考:1、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2、为什么他的一番说辞,就达到了秦伯说,与郑人盟的目的呢?生(齐读)师:战国策文中说烛之武(肖像描述)为什么郑国非派他去呢?生10:郑国面临大兵压境的形势师:原文怎么说的?生10:秦军汜南师:展示战国形势图师(与学生再谈烛之武去说秦伯的原因):怕危险,怕名声受损。
师:为什么要“夜缒而出”生11:突出紧张的形势师:好。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文章?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
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0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
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
和平时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
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
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办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
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讲,同时用心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深意。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教师: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将军。
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被赞誉为威震敌国的猛将。
然而,他并不快乐。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深埋已久的梦想,一个他一直期待着实现的愿望。
教师:一天,烛之武向秦始皇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去追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到巴蜀之地修建一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以便更好地发展交通运输。
然而,秦始皇并不同意,他认为烛之武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将军,不愿意让他离开。
学生1:老师,为什么秦始皇不同意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秦始皇当时认为,烛之武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他离开可能会影响秦朝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还觉得修建运河不是烛之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师:然而,烛之武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执着和坚持。
不管秦始皇如何劝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心。
最终,秦始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和劳力支持他修建运河。
学生2:老师,为什么秦始皇最终同意了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好问题!其实,在烛之武坚持不懈的坚持下,秦始皇逐渐认识到了烛之武的梦想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明白烛之武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远见,他可以通过修建运河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水平。
因此,秦始皇最终决定支持他的梦想。
教师:烛之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八年辛勤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你们和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实现它呢?学生1:老师,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同课异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听课的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我拿到篇目后仔细看了看,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就这篇文章,我先谈一谈理解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一般把它作为说话的艺术来看待,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大局入手,因为它是“传”——《春秋左氏传》,要讲讲“经”与“传”的关系。
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但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也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四书五经”。
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我从“纪”“传”的关系入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讲呢?目的是为了揭示出左丘明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的文学想象力的丰富。
在《春秋》里,对“烛之武退秦师”只有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
左丘明根据当时的史料以及他了解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样一篇文字,当然,我们文章选的这一部分前后也有删节。
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对“晋人秦人围郑”这六个字的诠释,这也是《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
《春秋》有三传,《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故事,善于用人物原型来演绎历史,所以《左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再读到《左传》时对它有起码的认知,对它的写作风格有了解,便于理解文本。
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经”与“传”的关系。
就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动运转起来,充满矛盾斗争,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谋士、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在网上读过著名的中语特级教师韩军的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强调中学生一定要多学一些文言文。
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我们具有中国籍,更重要的是我们肩负着中国的文化,这包括继承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开拓我们崭新的未来文化。
有些留学生到了国外,外国学生很好奇,都会问一些《诗经》《周易》《庄子》《老子》之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甚至仅仅依靠书本上学来的一点知识,都是要被人家问倒而耻笑的。
所以我说学文言,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像一个中国人。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必修三目录,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编者意图。
(顺便向学生介绍一下将古文专题提上来上的教学设计)齐读专题学习提示,提醒学生学习本专题要思考“如何学好文言文”,也就是书上所讲的“寻觅文言津梁”这个核心问题,专题学完之后,我们要专门要一节课来归纳总结。
二、走近课文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自译、自测。
师介绍本篇学习方法切入口“因声求气”,要求学生在自读时放声来读。
(给大家10分钟时间)2.《春秋左传注》简介。
三、赏读入境1.析题:(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加修饰语,肯定是智取,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4)此乃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有言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战伐谋”,此文是也。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首节赏析:“九月”,此乃作战时间,按常理此时天气十分炎热,但我怀疑书上将其译为“九月”的准确性;“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但孟子有言在先“春秋无义战”;“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
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3.次节赏析:佚之狐言于郑伯,是智荐烛之武,讲得可谓轰轰烈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烛之武退秦师师生问好。
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吗?生:《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师:很好。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站?”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那些戏风正炽的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
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
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
请问这个军官是谁?(生齐声: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
)师: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
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
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
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
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如《史记》、《汉书》等。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
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左传》简介师:本文选自《左传》,哪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左传》?生:《左传》又叫《春秋左氏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这个人有说他姓左名丘明,也有说“左”是尊称. 《春秋左氏传》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27前468年年共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比较系统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情况,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师:看出来该同学历史姿势很丰富,大家要记住注释① 中这些文学常识。
另外还要知道《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和行人辞令,板书:战争、行人辞令关于战争的描写我们初中学过《曹刿论战》,什么叫“行人辞令”呢?课文中有个词叫“行李”,“行李”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就是使者大家一起说,这里的“行人”也是使者,“行人辞令”就是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重点欣赏行人辞令,也就是古人说话的艺术。
板书:说话的艺术2.初读课文,理解文意.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左传》史书价值,历史背景的介绍,春秋地图
故事情节,退秦师的理由,烛之武人物形象
外交辞令,智谋和胆略,社会责任,爱国心
【教学重点】:析理由,烛之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烛之武退秦师”,先让学生分析一下,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概括一下。
明确:烛之武一个人,秦师是一军队。
“退”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学生会理解为“击退”,明显不对,“退”是“使……退却”,一个人如何让一支军队退却呢?他是如何做到的,孤单的一个人,强大的秦兵,这本些是个大矛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让一支军队退却,挽救了国家,拯救了郑国的百姓。
二、《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
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文学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百度百科》
三、读文
领学生通读一遍,早读后,上课,找个学生站起来读。
解决一下文章的字音,正准读。
譬如:氾南、第二声,课文搞错了。
佚、缒、鄙、瑕、阙(掘)、共(供)、说(悦)、杞子、逢孙、戍、
三、析文
(一)、先请几个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看谁讲得精彩。
明确:公元前630年,九月的一天,晋国和秦国去攻打郑国,围困现在河南新郑,郑国危在旦夕,于是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君主。
烛之武用自己的不烂之舌,劝退了强大的秦军,并与秦国结盟,挽救了郑国。
最后,晋国的军队也退兵了。
(二)、故事离不开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时间地点:九月甲午(BC630),河南新郑的东部和南部。
夜,氾南
人物:晋文公、子犯
秦穆公、杞子、逢孙、杨孙
郑文公、佚之狐、烛之武
情节: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佚之狐荐烛之武
高潮:烛之武见秦穆公
结局:秦还晋去
(三)、中心人物
烛之武:智勇双全,有辩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
敢于承担国家的责任,大义挺身而出。
佚之狐:伯乐,选贤举能,有胸襟。
(四)、如何说服(文章重点)
①若亡郑——邻厚君薄
②若舍郑——君无所害
③历史上——君所知也
④晋何厌——阙秦利晋
四、知识考点
1.通假字:已、共、厌、阙、知
2.词性活用:礼、贰、军、危、壮、老、夜、亡、执事、鄙、远、厚、薄、乏困、赐、
朝、夕、封、阙、利、敝、盟
3.古今异义:陪、东道主、行李、夫人
4.虚词:于(4个)、以(6个)、而(5个)、焉(4个,重点)、之(13个)、且(2个)
其(2个,重点)
【引申】其皆出于此乎、其真无马乎、其可怪也与、
5.句式:状后(4句)、判断句(5句)、省略句(2句)、宾前句(1句)
【何陋之有】
【教学板书】
晋文公若亡郑
若舍郑
秦穆公(烛之武)利历史
郑文公将来
围郑——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