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世界银

合集下载

企业双元战略、互补资产与创新绩效——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企业双元战略、互补资产与创新绩效——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企业双元战略、互补资产与创新绩效—-—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陈红打刘霞打刘东霞打李广荣2(1.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要:本文研究结合型双元战略和平衡型双元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二者实施所需要的企业资产配置有何不同。

基于深市创业板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样本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并加入时间轴探讨双元战略在不同资产配置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结合型双元战略和平衡型双元战略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路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实施情境不同。

具体来说,平衡型双元战略在小规模企业中出现得更频繁,需要配置丰富的市场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结合型双元战略在大规模企业中出现得更频繁,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丰富的市场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制造互补资产。

本文为不同规模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资源基础选择合适的双元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元战略;互补资产;创新绩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sset Alloc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Chen Hong1,Liu Xia1,Liu Dongxia1,Li Guangrong2(1.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03000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030051,China)Absi r.ici: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combined dimension of ambidexterity(CD)and the balance dimension of ambidex­terity(BD)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nterprise asset allocation required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Based on the sampl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 GEM from2014to2018,this paper uses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d their combination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BD and CD can achieve hi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a certain path all,but the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 are different.To be specific,BD appears more frequently in small-scale en-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资源型企业经济韧性的关键要素、效应评估与实现路径研究"(20BGL1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以组织惯性为中介"(19YJA630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术资源公学研究一般项目“创新文化视域下的资源型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研究—平、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学者、大学与区域的多层嵌人"(19YJAZH052),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T331工程’全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20200121)。

数字化程度、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

数字化程度、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

CHAPTER 02
文献综述
数字化程度相关研究
01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 关键战略之一,数字化程度是 指企业在产品、服务、营销等 方面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
02
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越能够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 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03
数字化程度相关研究主要探讨 了数字化程度的测量、影响因 素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
参考文献1
标题: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研 究
作者:张三、李四、王五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 成果和表现,包括财务指标、市场占有 率、客户满意度等。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企业绩效 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如战略选择、组织结 构、人力资源管理等。
数字化程度、双元创新作为企业绩 效的影响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对其 进行了深入探讨。
CHAPTER 03
CHAPTER 05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数字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其绩效表现通常越好。数字化转型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 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企业同时关注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和绩效。
03
数字化程度、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综合分析
数字化程度和双元创新对企业绩效均 有积极影响,且相互促进。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双 元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 场变化和提升企业绩效。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双元创新的结合, 企业能够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经营 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更好的 绩效。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

制造业企业双元创新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转化能力与协调柔性的作用
2 理 论 基 础 与 研 究 假 设
2.1 双 元 创 新 与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双元能力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拥有效率和
协 同 能 力,又 对 未 来 环 境 变 化 有 足 够 的 适 应 能 力 。 [5] 在此基础上,March[6]提 炼 出 了 企 业 的 双 元 能力:利用(exploitation)和 探 索 (exploration)能 力。 延 伸 到 创 新 实 践 领 域 ,这 两 种 双 元 能 力 也 称 为 双 元 创新,即 利 用 式 创 新 和 探 索 式 创 新 。 [7] 利 用 式 创 新建立在企业现 有 的 结 构、流 程、技 能 和 知 识 基 础 之 上 ,包 括 运 营 管 理 中 的 效 率 、提 炼 、选 择 以 及 改 善 等活 动。 探 索 式 创 新 建 立 在 新 的 技 术、知 识、结 构 以及流程基础之 上,包 括 运 营 管 理 中 的 冒 险 创 新、 寻求突破和变化等活动。利用式创新能够帮助企 业 更 加 高 效 地 满 足 市 场 需 求 ,在 现 有 市 场 份 额 基 础 上实现稳步增长。探索式创新能够为企业提供新 的产品、业务以及 渠 道,帮 助 企 业 发 现 新 机 会 和 开 拓新市 场 。 [8,9] 企 业 双 元 创 新 既 是 利 用 式 创 新 与 探 索 式 创 新 的 双 元 驱 动 ,也 是 两 者 之 间 达 到 平 衡 的 过程。
双元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系统工程。对于 双 元 创 新 与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之 间 的 关 系 ,现 有 研 究 缺 乏 整 合 型 的 研 究 框 架 和 模 型 ,更 缺 乏 立 足 于 中 国 国 情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 针 对 现 有 研 究 存 在 的 短 板 ,本 研 究的创新贡献如下:(1)基 于 对 中 国 市 场 环 境 下 的 企 业 调 研 数 据 ,研 究 了 双 元 创 新 对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的 影响机制,拓展了 双 元 创 新 的 研 究 情 境,深 化 了 对 双元创新 的 理 解。 (2)选 择 了 知 识 转 化 能 力 作 为 中 介 变 量 ,区 别 于 现 有 文 献 仅 关 注 双 元 创 新 对 企 业 绩效的直 接 影 响。 (3)不 同 于 以 往 在 创 新 绩 效 的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中 仅 考 虑 知 识 方 面 的 因 素 ,比 如 知 识 吸收能力、知识重 构 等 的 调 节 作 用,本 研 究 将 协 调 柔 性 作 为 调 节 变 量 ,丰 富 了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研 究 的 内 容范畴。本文研究加深了对双元创新的诠释和理 解,为我国企业通 过 双 元 创 新 提 升 知 识 转 化 能 力, 快速进入自主创新轨道提供了实现路径。

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

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

收稿日期:2022-10-05修回日期:2022-12-23数字普惠金融能驱动企业双元创新吗?——来自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刘伟1刘卫镇1戴冰清2(1.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2.凯盛君恒药玻(青岛)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依据双元创新理论,利用2011—2019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双元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仅能够驱动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还能够使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有效避免了二者对企业资源的争夺。

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具有更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相比于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市场竞争程度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整体创新及探索式创新的激励作用,而对企业利用式创新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整体创新和双元创新。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融资成本;非效率投资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5-0046-08DOI :10.19647/ki.37-1462/f.2023.05.007作者简介:刘伟,男,山东莱州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成长、创新与创业管理;刘卫镇,男,河南商丘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戴冰清,女,山东烟台人,供职于凯盛君恒药玻(青岛)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目标的转换,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传统产业投资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王 林1,2,沈坤荣1,吴 琼3,秦伟平4(1.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3.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人力资源部,江苏南京211102;4.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收稿日期:2013-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6);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016C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ZZD012)作者简介:王林(1975-),男,江苏句容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博士后㊁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㊁组织创新㊁企业文化;沈坤荣(1963-),男,江苏吴江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㊁宏观经济㊁资本市场㊁企业战略;吴琼(1986-),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人力资源部职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㊁组织行为;秦伟平(1976-),男,山西长治人,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㊁组织行为.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新产品开发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了企业内部存在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论证了环境动态性对这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以374家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同时采用这两种创新将会产生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关键词: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新产品开发绩效DOI :10.6049/k jj b y dc.2013100776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4)15-0024-060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㊁市场国际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产品创新成为驱动商业进步的重要力量.许多学者关注企业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研究,探索企业源源不断实施新产品开发的动力源泉.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后发现,企业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即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它们对组织的持续运营和组织变革都是至关重要的[1].然而,大量西方研究越来越表现出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有学者认为两种创新具有双元性,两者是不相容的,甚至具有相互冲突的资源㊁理念模式和组织程序,企业同时采用两种创新会降低组织创新绩效[2-4];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同时选择两类创新战略是必要的,适当的平衡会带来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5-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创新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这就迫切需要结合国情,从理论上剖析这两种创新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企业面临的环境无论是在变迁速度上,还是在变化广度上都要强于发达国家[7].外部环境动态性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8].但是,将动态环境作为情景因素,研究两种不同类型创新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梳理,在有效控制相关影响变量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企业数据,探讨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分析该调节效应的实际应用价值.1 理论概述与研究假设1.1 主效应假设1.1.1 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在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9].新产品开发绩效是衡量产品创新的重要指标,代表组织产品的创新程度[10].本研究认为新产品开发绩效应该主要关注新技术对产品创新㊁现有产品改进,以及对新产品销售㊁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影响[11].探索式创新是指企业致力于具有较高风险的投资,获取全新的知识㊁技能和流程[12].这些全新的知识㊁技能和流程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灵活性㊁新颖性和多样性[13-14].企业探索式创新的目标集中于提供新设计㊁开辟新市场和拓展新的分销渠道.许多学者认为在组织可承受的运营成本范围内,探索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新机遇㊁开辟新市场,可以更好地迎接技术变革和提高市场适应能力[15].除此之外,通过探索式创新,将技术变革和市场信息融入组织技能与常规活动,有助于产品创新及产生新的营销战略.因此,探索式创新会带来更高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利用式创新反映了企业将资源投入现有领域,以强化现有知识㊁技能㊁流程与原来的组织构架一致,这些知识可以为现有产品带来高效率和可靠性[14,18].基于路径依赖学习过程㊁学习曲线效应,利用式创新的结果是积极㊁可预测的,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性,会对组织创新绩效产生积极作用[19].虽然大力提倡利用式创新的组织可能不会涉及实验和探索,决策时可能会选择次优方案,然而对于现有的市场来说,利用式创新可以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㊁降低成本,带来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1:探索式创新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H2:利用式创新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1.1.2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企业探索式创新可以带来创新绩效,但是新产品研发要求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而结果是不确定的,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因此,过强的探索式创新也会产生负面结果,损害组织绩效.而且,开发和整合大规模的新知识可能带来高风险和高成本[15-16],过度投资探索式创新会产生太多变异,以至于企业无法吸收和利用,反而会为竞争者做嫁衣,导致创新困境效应[27].同样,企业过度投资利用式创新也会带来新问题.由于企业的惯性和路径依赖性,导致企业难以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无法适应变化剧烈的外界环境.过分重视利用式创新,会阻碍新技术研发和新市场开拓,将企业带入 能力陷阱 ,最终导致企业陷入 能力 刚性 困境[22].因此,当组织中存在冗余资源时,组织应该克服 双元性 思考惯性,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即既要开发现有机会,又要不断探索未来机会,实现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平衡[23].同时,在探索未知与开发已知中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于企业的长期存在具有关键性作用.两种创新相互作用,可以带来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3: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会带来更显著的新产品开发绩效.1.2调节效应假设环境动态性反映了外界环境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程度[24].当环境动态性高时,企业面临技术的迅速更新㊁客户需求的剧烈变化,以及原材料供应量和价格的显著波动等外部环境[26].探索式创新通过开发新的技术解决方案㊁新的分销渠道,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使企业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赢得超额绩效[27],带来更优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然而此时,企业难以通过利用式创新,凭借原有的知识㊁技能和相关流程来应对竞争.这是因为企业固守和改良现有经验,会随着这些能力价值的逐渐降低而导致公司失利[29].尽管利用式创新可以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的现金流,但此时利用式创新也可能导致企业被市场驱逐[26].因此,在高动态环境中,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较小.当环境动态性低时,企业面临技术革新㊁客户需求变化缓慢㊁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量和价格波动可预期等外部环境.此时,探索式创新不仅会引发收集新信息和知识的大量成本及费用,而且会导致其取得的创新成果与技术进步及市场变化等不相适应.因此,过度的探索式创新投入会带来较低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甚至给企业整体绩效带来较强的负面效应.然而此时,企业能够受益于现有的内生能力㊁现有知识㊁技能和相关流程,通过依赖和利用现有经验,从利用式创新中获得收益.利用式创新不仅有助于企业以低成本提高产品效率㊁保持现有市场,而且使得企业能在现有的经验范围内,寻找和利用市场问题解决方案,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市场动向[29].因此,当环境动态性较低时,利用式创新可以带来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4: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即环境动态性越高,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强度越大;反之,环境动态性越低,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强度越小.H5: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即环境动态性越高,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强度越小;反之,环境动态性越低,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强度越大.2研究设计2.1假设模型综上分析,提出假设模型,即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环境动态性调节这两种不同类型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本研究将对行业特征㊁劳动力市场条件㊁消费者特征㊁公司类型㊁成立时间㊁员工数㊁销售额㊁销售增长率和新产品占总销售率等相关变量进行控制.52第15期王林,沈坤荣,吴琼,等: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图1调节效应假设模型2.2模型检验本研究首先检验各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相关性分析对变量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然后用多层回归检验主效应,即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最后,在主效应模型中分别加入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和动态环境的乘积项,分析调节效应.其中,信度检验㊁效度检验㊁Harman单因素检验㊁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层线性分析用S p ss11.5完成.2.3数据收集本研究对全国内地31个省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700多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进行调研,样本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样本全部来自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是多学科交叉㊁资本密集型高科技企业,而且行业竞争强度日益提高,是制造业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另一方面是样本全部来自医疗器械企业,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劳动力市场条件㊁行业特征和消费者特征等其它外在因素对两种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影响.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4份,回收率53.4%.3变量测量3.1量表形成为了保证测量量表的内容效度,本研究在量表选择上完全采用成熟量表.首先,本文完全采用Jansen 等开发的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量表,包括 我们公司接受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 等14个题项.其次,采用了Jansen等确定的5个条目作为环境动态性测量量表.最后,采用Malik和Kotabe研究中的新产品开发绩效量表,主要关注产品技术对新产品创新㊁现有产品改进㊁销售㊁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影响.3.2量表信度检验374份有效样本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探索式创新信度的α系数值为0.79,利用式创新信度的α系数值为0.80,环境动态性信度的α系数值为0.71,新产品开发绩效信度的α系数值为0.84,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说明各量表具有良好信度.表1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Al p ha值(N=374)变量itemsα值探索式创新70.79利用式创新70.80环境动态性50.71新产品开发绩效80.843.3量表效度检验首先,由于本研究均采用国外开发的成熟量表,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都已经证实其内容效度较好,因而问卷内容效度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其次,本研究利用374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分别对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㊁环境动态性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量表进行KMO检验(值均远远大于0.7)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显著水平远远小于0.05),检验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数据显示:探索式创新的7个测量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并且可得到特征值为3.018的唯一一个因子,说明因子分析模型解释了总方差的44%;利用式创新7个测量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并且得到特征值为3.163的唯一一个因子,说明因子分析模型解释了总方差的45.2%;环境动态性量表5个测量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解释了总方差的52.2%;新产品开发绩效8个测量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并且得到特征值为3.731的唯一一个因子,说明因子分析模型解释了总方差的46.7%.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4统计分析4.1变量描述性统计本研究变量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的5点计分法,调查样本中潜变量(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㊁新产品开发绩效和环境动态性)的值均在3.63~3.89范围内,其中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均值在3.8以上,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和新产品开发成果较多.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变量的均值㊁标准差和相关矩阵(N=374)变量均值标准差123探索式创新3.8401.0801利用式创新3.8901.0600.670∗∗1环境动态性3.6301.1500.504∗∗0.541∗∗1新产品开发绩效3.8601.0900.594∗∗0.632∗∗0.438∗∗注:∗∗表示显著性p<0.01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得到未旋转的第一个因素解释共变量为31.84%,说明同源方差问题并不严重,适合进行下一步分析.本研究还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为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和调节效应的检验提供了必要前提.6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4.2主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提出的主效应假设.第一步,将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以新产品开发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的模型1所示.由表3发现,公司类型㊁成立时间㊁员工数㊁销售额㊁销售增长率㊁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第二步,将探索式创新作为自变量加入模型1,进行多层回归分析,得到模型2,结果如表3所示,方程的解释力度增加(ΔR2=35.7%),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影响(β2=0.591,p<0.001),因此假设1成立.第三步,将利用式创新作为自变量加入模型1,进行多层回归分析,得到模型3,结果如表3所示,方程的解释力度增加(ΔR2=33.9%),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影响(β3=0.630,p<0.001),因此假设2成立.第四步,将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作为自变量同时加入模型1,进行多层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结果如表3所示,方程的解释力度增加(ΔR2=45.3%).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开发绩效ΔR2比单独采用探索式创新增加了9.6%(45.3%-35.7%=9.6%),比单独采用利用式创新增加了11.4%(45.3%-33.9%=11.4%),因此假设3成立.表3主效应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变量Model1β1T-ValueModel2β2T-ValueModel3β3T-ValueModel4β4T-Value控制变量公司类型0.0571.0380.0070.1670.0070.1600.0030.066成立时间0.0010.0110.0100.1940.0100.2120.0020.034员工数0.0380.5020.0070.1150.0440.7560.0410.726销售额0.0270.3490.0180.2780.0470.7600.0460.782销售增长率0.0020.0300.0190.4080.0350.7520.0130.298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0.0931.5800.0591.2410.0531.1570.0481.103自变量探索式创新0.591∗∗∗13.9880.314∗∗∗6.008利用式创新0.630∗∗∗15.3130.420∗∗∗7.989F0.86529.085∗∗∗34.710∗∗∗37.795∗∗∗R20.0020.3450.3870.441ΔR20.0140.357∗∗∗0.399∗∗∗0.453∗∗∗注:表中系数已经过标准化处理;+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因变量是新产品开发绩效,VIF<5,不存在共线性问题4.3调节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验证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第一步,将所有控制变量放入方程中与新产品开发绩效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添加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进行回归;第三步,分别加入探索式创新与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如果第三步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产生影响.利用式创新调节效应的多层线性回归方法与探索式创新相同,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在探索式创新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进入方程后,交互项显著(β5=-0.965,p<0.001).由此可见,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假设4未得到支持.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绘制了调节效应图,图中黑色实线代表低环境动态性,黑色虚线代表高环境动态性,如图2所示.表4调节效应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变量Model5β5T-ValueModel6β6T-Value 控公司类型0.0320.7330.0110.258制成立时间0.0030.0550.0130.283变员工数0.0050.0780.0310.537量销售额0.0140.2310.0340.559销售增长率0.0130.2900.0310.672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0.0761.6640.0691.499自探索式创新1.033∗∗∗5.229变利用式创新0.524∗∗∗3.157量环境动态性0.767∗∗∗4.0690.1600.777交互项探索式创新∗环境动态性-0.965∗∗∗-2.939利用式创新∗环境动态性0.0140.043F28.01∗∗∗28.956∗∗∗R20.3950.403ΔR20.409∗∗∗0.417∗∗∗注:表中系数已经过标准化处理;+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因变量是新产品开发绩效,VIF<5,表示不存在共线性问题72第15期王林,沈坤荣,吴琼,等: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分析,验证环境动态性对开发式创新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步骤同上,具体分析结果见表4.利用式创新和环境动态性的交互项进入方程后,交互项不显著(β6=0.014,p >0.1).由此可见,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因此假设5未得到支持.图2 不同环境动态性下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5 研究结论与展望5.1 结论与意义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到3点结论:①本研究发现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会产生更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ΔR 2=45.3%);②基于权变观点,本研究检验环境动态性对探索式创新的调节作用,发现这一调节效应表现为负向(β5=-0.965,p <0.001).调节效应图显示,探索式创新可以应对快速的技术转型升级,在高度动态化的环境中,可以带来较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③有关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的负向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实证支持.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指导意义在于: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两种创新战略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无论是采用探索式创新还是利用式创新,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带来积极影响.虽然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从不同理论视角解释了企业如何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但是采用这两种不同战略所带来的新产品开发绩效提高是肯定的.因此,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探索式创新或是利用式创新.其次,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战略,会提升创新绩效.先前的一些研究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需要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资源㊁理念模式和组织程序,这两者难以在同一空间㊁同一时间共存.但是,现代企业越来越表现出高度差异化且难以整合的子单元组成特征,较为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得学者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证上寻找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战略的依据.本研究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即企业完全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创新战略来提高产品创新绩效.最后,面对日益动态的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探索式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通过调节效应图发现,在高环境动态性下,探索式创新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要大于低环境动态性,只是影响强度(单位变化量)小于低环境动态性.同时,在高环境动态性下,企业如果一味地通过探索式创新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是有限的;相反,在低环境动态性下,企业通过加强探索式创新来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5.2 不足及展望本研究在同一时间获取研究数据,属于横断面研究,缺少对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战略及环境动态性影响的时间滞后性等因素的考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开展有时间跨度的纵向研究.另外,研究样本全部选择医疗器械企业,这不能代表所有企业的创新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考虑选择不同行业的企业样本.最后,本研究探讨了同时采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当深入研究企业在采用这两种不同创新战略时如何实现平衡.环境动态性对利用式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 黑箱 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分析与探索.参考文献:[1] CROSSAN M M ,LANE H ,WHITE R.An or g anizationallearnin g framework :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tion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Review ,1999,24(3):522-537.[2] EBBEN ,JAY J ,J OHNSON ,ALEC C.Efficienc y ,flexibil-it y ,or both ?evidence linkin g strate gy to p erformance insmall firms [J ].Strate g ic Mana g ement Journal ,2005,26:1249-1259.[3] GUPTA A K ,SMITH K G ,SHALLEY C.The inter p la ybetween ex p loration and ex p loitation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Journal ,2006,49(4):693-706.[4] RAISCH S ,J M ,BIRKINSHAW.Or g anizational ambidex-terit y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 [J ].Journalof Mana g ement ,2008,34(3):375-409.[5] JANSEN J J P ,GEORGE G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Senior team attributes and or g anization-al ambidexterit y :the moderatin g role of 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 p [J ].Journal of Mana g ement Studies ,2008,45(5):982-1007.[6] KANE G C ,ALAVI M.Information technolo gy and or g ani-zational learnin g :an investi g ation of ex p loration and ex p loi-tation p rocesses [J ].Or g anization Science ,2007,18(5):796-812.[7] Pen g M 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 g ic choices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Review ,2003,28(2):275-96.[8] KIM S ,WRIGHT P M ,SU Z.Human resource mana g ement82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and firm p erformance in China :a critical review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0,48(1):58-85.[9] TAKEUCHI H ,IKUJIRO ,NONAKA.The new p roductdevelo p ment g am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1):2-12.[10] 王林,杨东涛,秦伟平.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新产品成功影响的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1(4):115-119.[11] MALIK O R ,KOTABE M.D y namic ca p abilities ,g overn-ment p olicies and p erformance in firms from emer g in 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India and Pakistan [J ].Journal ofMana g ement Studies ,2009(5):421-450.[12] MARCH ,JAMES G.Ex p loration and ex p loitation in or-g anizational learnin g [J ].Or g anization Science ,1991,2(1):71-88.[13] MCGRATH R G.Ex p lorator y learnin g ,innovative ca p aci-t y ,and mana g erial oversi g ht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Journal ,2001,44(1):118-31.[14] RAISCH S J M ,BIRKINSHAW.Or g anizational ambidex-terit y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 [J ].Jour-nal of Mana g ement ,2008,34(3):375-409.[15] ROTHAERMEL F T ,ALEXANDRE M T.Ambidexterit yin technolo gy sourcin g :the moderatin g role of absor p tiveca p acit y [J ].Or g anization Science ,2009,20(4):759-80.[16] BUNDERSON J S ,SUTCLIFFE K M.Mana g ement teamlearnin g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unit p 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 pp lied Ps y cholo gy ,2003,88(3):552-60.[17] LI C R ,LIN C J ,CHU C P.The natur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the ambidexterit y of innovations [J ].Mana g ementDecision ,2008,46(7):1002-26.[18] O REILLY C A ,TUSHMAN M.Ambidexterit y as a d y -namic ca p abilit y :resolvin g the innovator s dilemma [J ].Research in Or g anizational Behavior ,2007,28:1-60.[19] ZOTT ,C.D y namic ca p abilities and the emer g ence of intra-industr y differential firm p erformance :insi g hts from asimulation stud y [J ].Strate g ic Mana g ement Journal ,2005,24(2):97-125.[20] BUNDERSON J S ,SUTCLIFFE K M.Mana g ement teamlearnin g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unit p 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 pp lied Ps y cholo gy ,2003,88(3):552-60.[21] VAN DE VEN A H ,POOLE M S.Ex p lainin g develo p -ment and chan g e in or g anizations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Review ,1995,20(3):510-540.[22] LEONARD-BARTON.Core ca p abilities and core ri g idities[J ].Strate g ic Mana g ement Journal ,1992,Summer s p ecial issue :111-126.[23] ISOBE T ,MAKINO S ,MONTGOMERY D B.Ex p loita-tion ,ex p loration ,and firm erformance :the case of smallmanufacturin g firms in Ja p an [D ].Workin g Pa p er Univer-sit y of Marketin g and Distribution Sciences.2004.[24] DESS G G ,BEARD D W.Dimensions of or g anizationaltask environmen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 y ,1984,29(1):52-73.[25] SORENSEN J B ,STUART T E.A g in g ,obsolescence ,and or g anizational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 y ,2000,45(1):81-112.[26] JANSEN J J P ,FRANS A J ,VAN DEN BOSCH &HENK W ,et al.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 ,ex p 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 erformance :effects of or g 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J ].Mana g ement Sci-ence ,2006,52(11):1661-1674.[27] HAMEL G ,PRAHALAD C K.Com p etin g for the future[M ].HBS Press ,Boston ,MA.1994.[28] HANNAN M T ,FREEMAN J H.Or g anizational ecolo gy[M ].Harvard Universit y Press ,Cambrid g e ,MA.1989.[29] LICHTENTHALER U.Absor p tive ca p acit y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the com p lementarit y of or g anizationallearnin g p rocesses [J ].Academ y of Mana g ement Journal ,2009,52(4):822-846.(责任编辑:胡俊健)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 p between 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Ex p loit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New Product Develo p ment PerformanceModeratin 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 y namismWan g Lin 1,2,Shen Kunron g 1,Wu Qion g 3,Qin Wei p in g 4(1.Business School ,School of Economics ,Nan j in g Universit y ,Nan j in g 210008,China ;2.Health Polic y Research Center ,Nan j in g Medical Universit y ,Nan j in g 210029,China ;3.Jian g su Electric Power Desi g n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s ,Nan j in g 211102,China ;4.Colle g 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n j in g Universit y of Finance ,Nan j in g 210003,China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 lobalization and accelerated technolo g ical p ro g res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nter p rise hasbecome more com p lex and difficult to p redict ,so the new p roduct develo p ment has become an im p ortant p art of the busi-ness p rocess.This p a p er theoreticall y anal y zes how 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ex p loitation innovation affects the new p roduct develo p ment p erformance ,and demonstrates the moderatin 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 y namism between these relation-shi p s.Based on the em p irical stud y of the 374enter p rises ,the results showed :firstl y ,both 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 and ex-p loitation innovation p ositive affect the new p roduct develo p ment.Secondl y ,usin g these two different t yp es of innovation the same time will lead to g reater new p roduct develo p ment p erformance.Lastl y ,d y namic environment ne g ativel 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 p between 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 and the new p roduct develo p ment p erformance.Ke y Words :Ex p lorator y Innovation ;Ex p loit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D y namism ;New Product Develo p ment Performance92第15期 王 林,沈坤荣,吴 琼,等:探索式创新㊁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

Meta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Meta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Meta 分析介绍Meta 分析又叫元分析,是一种将各种研究进行综合,找到具有普遍性结论的一种综述方法。

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而在最近3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得到了较多应用。

目前该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学领域。

该方法在主流期刊上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认可,Nature 和Science 上几乎所有的生态学领域的文章都采用了该方法。

2018年一篇名为《meta-analysis and the sci-ence of research synthesis 》的Meta 分析重磅综述文章在《Na-ture 》刊出,将Meta 分析提升到了主流的数据分析方法地位。

Meta 分析在20世纪末引入中国,近年来发展也比较迅速,彭少麟和郑凤英(1999)率先在生态学领域较为完整的介绍了这一方法。

相对于其他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Meta 分析在我国应用上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局限。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使用、相关软件的普及,笔者相信Meta 分析会有着长足而深远的发展。

为什么Meta 分析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学者厚爱呢?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弥补了数据上的缺憾,克服各研究数据上的不一致性,而进行定量的整合分析。

数据采集或收集往往费时费力,因此很少有大规模的采样,而小范围的采样往往受到各种局限,比如采样的方法可能不同,对象的范围比较狭窄等,导致以此样本为基础的研究不能得到普遍性的结论,只能得到小范围的规律。

而不同研究的数据维度和口径也可能不一样,很难将其简单混合起来成为大范围样本进行研究。

举个管理学里的例子:我们要研究高层管理者薪酬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某研究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其他类似研究可能以某外国的中小企业为对象;或者一些研究可能用的某一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绩效,而另外一些研究可能用某非财务指标来研究企业绩效。

以往的综述只能分别定性的展示这些研究成果,无法对各研究结论进行整合和综合,无法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探索式创新丶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探索式创新丶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探索式创新丶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姻发展战略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4年第3期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荫张伟年陈传明摘要院现有的关于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并没有一致结论。

文章将企业绩效细分为新产品绩效和财务绩效,以苏州工业园区186家科技型企业为被试对象,分别研究不同创新战略对不同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创新战略对不同企业绩效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新产品绩效;财务绩效一尧引言学习增加知识的宽度袁进而创造全新的知识和技术袁探索随着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袁近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脱离现有的产品和市场而开发全创新逐渐成为创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袁以此来获得先入者的领先优势袁进而大式创新是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的创新分类March渊1991冤遥大提高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渊蒋春燕尧赵曙明袁探索式创新是对全新知识的学习和全新机会的尝试袁这种2006冤遥Atuahene-Gima渊2003冤在对广东省某高科技园区新创新导向能为组织带来全新的知识和技术袁不断拓展组织兴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袁探索式学习与新产品绩效显著正知识的广度袁通常会产生一系列异质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相关遥同样袁蒋春燕尧赵曙明渊2006冤对中国江苏省和广东省技术创新袁从而有利于组织开发全新的产品或进入一个全的676家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袁探索式学习与新产新的市场领域遥而开发式创新主要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品绩效显著正相关遥同时在该研究中袁他们认为新产品绩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应用遥开发式创新集中于对现效与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正相关遥有的知识进行挖掘和优化袁常见的如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探索式创新战略导向下袁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进行更新换代或者进行重新组合袁进而这类创新可以增加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袁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去拓展和整合组织现有的知识深度袁不断提升现有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袁现有知识和技术袁以至于产生全新的知识和技术袁这个漫从而更好地满足现有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遥大量的研究表长的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产出不确定性遥而且袁探索式创新明创新影响着企业绩效袁如E等ttlie渊1984冤尧D和ewar战略导向下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迎合未来潜在的客Dutton渊1986冤尧Damanpour渊1991冤以及Cardinal渊2001冤等对户和市场的需求袁其主要目标是对未来市场的占有袁这些创新与绩效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创新有不同的产出效果袁但企业往往会牺牲短期的短期财务绩效遥此外袁在探索式创上述研究并没有得出统一结论遥究竟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新战略导向下袁企业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袁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便成为本文的研究主所以在短期内探索式创新战略导向不利于企业短期财务题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袁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探索式创新绩效的提升遥与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袁我们将企业绩效细分为代假设1a院探索式创新战略与新产品绩效正相关遥表长期绩效的新产品绩效和代表表1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矩阵(n=186)着短期绩效的财务绩效袁进而研MeanST.D1*******究不同创新战略导向对不同企业短期财务绩效2.850.19绩效的影响遥二尧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新产品绩效3.190.110.36*1探索式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探索式创新2.970.160.250.57**效遥探索式创新是对全新知识的开发式创新3.050.120.51**0.31*0.09学习和全新机会的尝试袁这种创企业规模5.310.150.38*0.32*0.210.26新导向能为组织带来全新的知识企业年龄2.230.220.33*0.31*0.230.33*0.26和技术袁不断拓展组织知识的广行业属性0.440.070.060.280.53**0.220.270.11度袁通常会产生一系列异质性的企业性质0.680.110.32*0.230.43*0.240.060.170.23产品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袁从而有利于组织开发全新的产品或进研发投入3.760.090.280.56**0.61**0.31*0.270.240.36*0.18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遥在探索1.*.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2.**.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式创新战略导向下袁通过探索式-64-姻2014年第3期姻现代管理科学姻发展战略表2创新战略与新产品绩效1样本与数据收集州工业园区内的科.遥本研究选取苏技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遥选取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科技型企StandardizedStandardizedCoefficientsCoefficients业作为研究样本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考虑院渊1冤所选取的tt样本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曰渊2冤苏州工业园区是中BetaBeta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园区袁通过十几年的发展袁已经引入Model1Model2了几千家企业入驻曰渊3冤综合考虑效果尧效率与成本因素遥控制变量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袁获取苏州工业园区内入驻企业规模0.131.380.171.54企业名目袁在提供的1500个企业名目中挑选出科技型企企业年龄0.251.810.231.76业遥符合条件的企业共有297家袁这些企业就成为本此研所属行业0.36*2.200.30*2.07究调研的全部企业遥首先通过小样本现场问卷调查袁进行企业性质0.221.740.191.57预测试遥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袁在样本企业中研发投入0.39**3.980.35*2.17挑选了3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袁共回收了30份有效问自变量卷遥对回收的30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袁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面尧相关系数情况上都说明可以进行大样本调研遥随探索式创新0.49**5.02后袁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袁在样本企业中随机开发式创新0.31*2.09挑选100家企业袁对这些企业的问卷调查袁首先由管委会RSquare0.37*0.52**与他们取得联系袁在征得他们同意后袁通过电子邮件的方AdjustedRSquare0.34*0.50**式将问卷发给他们袁完成后再返回遥通过这种方式共回收RSquareChange0.370.15问卷94份袁以确保本研究能够顺利进行遥剩下的167个样FChange86.9995.36本企业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袁通过这种方式已回收问Sig.FChange0.0000.00067份遥这样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1份袁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遥其中通过直接现场发放问卷30份袁有效回收率为假设1b院探索式创新战略与短期财务绩效负相关遥100%曰通过管委会电子邮件的有效回收率为94%曰通过邮2开发式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遥对于采用开发式创.寄方式有效回收率为40%遥新战略的企业袁通常强调对信息和知识深度的挖掘袁其创本文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高层的推动来进行问卷调新具有一定的渐进性和连续性特征袁其专注于对现有的产查袁确保了较高的回收率袁达到64%遥我们对36%的无效问品和技术进行渐进性的改进袁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当前客卷回答者和没有提交问卷的回答者做回应偏差分析遥我们户和市场需求袁并通过对现有产品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来提根据问卷上基本信息袁分别比较了回答者和其他企业家在高客户满意度遥所以在该创新战略导向下袁企业通过开发表3创新战略与短期财务绩效式学习袁对现有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和完善袁它主StandardizedStandardized要通过大大提高短期财务绩效来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遥开CoefficientsCoefficientstt发式学习根据企业成功产品的经验袁避免失误尧减少成本尧BetaBeta提高效率袁可获得规模经济袁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渊蒋春燕尧赵曙明Model1Model2袁2006冤遥Lu和oPeng渊1999冤对江苏省新兴合资企业的研究表明开发式学习与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显控制变量著正相关遥同样袁蒋春燕尧赵曙明渊2006冤对中国江苏省和广企业规模0.35*2.170.32*2.10东省的676家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袁开发式学习与企业年龄0.271.890.231.76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遥为此袁在开发式创新战略行业属性0.251.810.31*2.07导向下袁企业通过开发式学习可以提升企业的短期财务绩企业性质0.161.430.111.29效遥研发投入0.31*2.090.34*2.15由于开发式创新战略导向下袁强调对现有信息和知识自变量的深度挖掘袁主要关注如何改进和改良现有产品和技术袁通过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优化和完善袁去服务现有的客户探索式创新0.261.49需求和市场需求袁并不断提升现有客户满意度袁进而提升开发式创新0.41**4.33市场份额遥其对现有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关注袁以及对RSquare0.30*0.39*现有产品和技术的优化和改良袁将同样有助于新产品绩效AdjustedRSquare0.29*0.38*的增加遥RSquareChange0.300.09假设2a院开发式创新战略与新产品绩效正相关曰FChange74.5687.25假设2b院开发式创新战略与短期财务绩效正相关遥Sig.FChange0.0000.000三尧研究方法-65-姻发展战略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4年第3期年龄尧学历尧以及企业规模袁分别作了T检验袁T检验结果创新尧新产品绩效尧短期财务绩效以及控制变量的均值尧标表明两类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袁这表明我们的样本没有表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结果遥首先袁报告现出严重的回应偏差渊N中的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等具有足够的变异程度o-respondentbias冤遥袁表在同源方差渊CommonMethodVariances冤遥根据Pod-明变量适合于实证分析遥其次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和来分析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发现袁本文的主sakoffOrgan渊1986冤的建议袁本研究从研究设计和统计上都采取措施袁尽可能地减少同源误差所产生的影响遥接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袁这些结果初步预测了变量着袁在统计上采用H之间的关系arman单因素检验来验证本研究数据袁便于随后的分析遥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程度遥本研究分析析出了4个大于12创新战略与新产品绩效.遥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袁以的特征根解释了总变异量的一个因子解新产品绩效作为应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别加入袁72.1豫其中第袁袁释了23控制变量尧创新战略.6豫总方差遥这表明没有一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渊探索式创新战略尧开发式创新战略冤袁的变异量袁数据的同源方差问题不是很严重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院2指标体系.遥本文所用的构念测量都是已有文献中y=a+bm+cm+着渊1冤np11yi1ei1常用的尧成熟的量表袁这初步确保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遥方程渊1冤中袁表示新产品绩效y袁m 表示探索式创新袁npyi渊1冤创新战略测量遥本文借鉴Kwaku渊2003冤在AM 上Jm表示开发式创新袁a尧b和为常数项7>c袁着表示新产品绩ei1111发表的一篇论文来测量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遥其测量效未被创新战略解释的部分袁包括控制变量解释的部分遥探索式创新的题项分别为院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尧产品技术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遥信息曰寻求高风险袁有待实验的市场产品信息曰寻求使企模型辕1为基本模型袁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遥模型2加2业脱离当前产品市场的新信息遥对于开发式创新袁其题项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遥加入自变量后袁模型2的R2分别为院从事企业做得很好的市场尧产品信息搜寻曰重视搜为0.52袁驻R为0.15袁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遥在模型2中袁探索寻企业当前所在市场尧产品的信息曰积累当前有效解决市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系数均为正袁并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袁场产品问题的方法辕遥要求被试者根据测项的描述袁采用所以假设1和a2均得到实证支持a遥Lik五级标度ert袁对相应题项进行评价遥3创新战略与短期财务绩效遥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袁渊2冤企业绩效测量遥本文借鉴蒋春燕尧赵曙明渊2006冤在以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作为应变量袁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管理世界上发表的叶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分别加入控制变量尧创新战略渊探索式创新战略尧开发式创关系院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曳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的测量新战略冤袁建立如下回归方程院方法遥分别测量企业利润尧销售额尧资产回报率尧投资回报y=a+bm+cm+着渊2冤fp22yi2ei2率和市场份额遥通过问卷采用L五级标度袁对公司相方程ikert 渊2冤中袁表示新产品绩效y袁m表示探索式创新袁fpyi应指标和竞争对手相比进行评价袁并相应选择从l渊不好冤m表示开发式创新袁a尧b和为常数项c 袁着表示短期财务ei2222到5渊非常好冤遥绩效未被创新战略解释的部分袁包括控制变量解释的部对于新产品绩效采用Li袁H和.Atuahene-Gima袁K分遥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遥渊2001冤在AM上的一篇研究测量方法J袁通过测量新产品模型1为基本模型袁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遥模型2加2销售增长率尧新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和新产品利润增长率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遥加入自变量后袁模型2的R2来代表新产品绩效袁同样采用Lik五级标度ert袁对公司相为0.39袁驻R为0.09袁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遥在模型2中袁开发应指标和竞争对手相比进行评价袁并相应选择从l渊不好冤式创新系数为正袁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袁所以假设2b得到实到5渊非常好冤遥证支持遥探索式创新系数也为正袁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袁3研究方法所以假设.遥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袁通过收集的数1b没有得到实证支持遥据袁进行了构念信度和效度检验院利用PSSS16.0统计软件五尧结论与讨论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袁检验了探索式创新尧开发式创新尧在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袁探索式创新战略导新产品绩效尧财务绩效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7袁信度向有利于对全新知识尧技术的学习以及全新机会的尝试袁较好曰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为组织带来全新的知识和技术袁从而产生一系列异质性的分析袁检验发现构念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曰利产品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袁从而有利于组织开发全新的产用SPSS16.0对所有构念的指标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袁没有品或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袁并获得先入者的领先优发现存在严重的同源方差问题曰采用SPSS16.0来分析调势袁进而大大提高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渊蒋春节作用以及控制变量之间是否具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袁通燕尧赵曙明袁2006冤遥过对方差膨胀因子分析袁没有发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而在开发式创新战略导向下袁专注于对现有的产品和题遥在对问卷质量和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后袁本研究采用多技术进行渐进性的改进袁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当前客户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本文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遥市场需求袁并通过对现有产品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来提高客四尧回归分析户满意度袁提升新产品绩效遥同时在开发式创新战略导向1描述性统计分析.遥表1是变量探索式创新尧开发式下袁根据企业成功产品的经验袁可减少成(下转第72页)-66-姻发展战略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4年第3期个不规范的分权袁分税制实行以来袁财政收入层层向上集 4.史丹.新能源产业需要绿色支持.人民日报—纵横,中的同时袁事权和财政负担却在层层下压袁由此导致了现2013-06-20.有的投资冲动遥因此5.柳庆刚,李殊琦.GDP政绩考核制度下的重复建设袁要对现有财政分权进行反思袁进一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遥首先袁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和地区竞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府财权和事权曰其次(1):10-15.袁加快商业银行的公司化过程袁增强商业银行的独立性曰第三要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袁加强对6.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监督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1):126-131.遥7.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3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援遥财政分权情况下袁事权的下放导致地方政府过分介入参与投资决策这既是经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2010,(10):4-19.袁济转型期间伴生的现象袁同时也是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机8.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制的缺失遥因此袁除了中央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发展.中国工业经袁还要结合财政预算监督尧司法监督尧民众监督等方式袁建立济,2009,(1):53-64.和完善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体系9.卢锋.不恰当干预无助于治理产能过剩.金融实遥务,2010,(1).参考文献院10.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1.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2):26-32.2011,51(2):192-200.作者简介院黄海峰,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2.王立国,赵琳,高越青.谨防风电设备、多晶硅行授、博士生导师;孙义,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业性产能过剩的风险.宏观经济研究,2011,(5):38-45.生。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奖获奖作品名单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奖获奖作品名单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奖获奖作品名单(共100件)北京(3件)北京化工大学银奖作品《绿色固沙保育棒》北京科技大学银奖作品《从含钛电炉分渣制备六钛酸钾纳米晶须的研究》清华大学铜奖作品《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u》天津(1件)天津财经大学铜奖作品《关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的调查——基于群众满意度的视角》河北(2件)河北北方学院银奖作品《下丘脑垂体神经系统TFF3高表达促进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河北大学银奖作品《新型微波萃取器》山西(2件)太原理工大学铜奖作品《煤矿无人值守综采工作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铜奖作品《锚固用工字型钢带》内蒙古(1件)内蒙古大学铜奖作品《高吸水树脂的性能研究》辽宁(1件)渤海大学银奖作品《接力中国梦,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锦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研》吉林(3件)吉林大学铜奖作品《扫描电镜内原位微纳米压痕/划痕测试技术与系统》吉林化工学院银奖作品《农业废弃物药用开发——玉米须系列产品的研制》吉林农业大学金奖作品《多功能承插式EPS板材切割机》黑龙江(2件)东北林业大学铜奖作品《桥墩点位快速测量仪》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奖作品《多功能助行康复机器人》上海(14件)东华大学金奖作品《高品质麻类纤维产品生物脱胶产业化生产技术(原名:年产3万吨级麻类纤维生物脱胶技术产业化应用)》复旦大学铜奖作品《社会保障与农地制度联动改革:永久迁移之路——上海市外来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调查》华东理工大学铜奖作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化学气体泄露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金奖作品《绿色高效纳米碳基膜电容脱盐装置》上海财经大学银奖作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体验消费类聚集区为例》上海大学铜奖作品《基于【5】芳烃和双咪唑盐的准轮烷型分子开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铜奖作品《何日候鸟长栖息:中国大学城“空巢”现象探索——基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调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铜奖作品《城乡统筹背景下完善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上海海事大学金奖作品《基于激光测距仪的全自动化装船机》上海海洋大学金奖作品《食品低温流通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创新》上海交通大学铜奖作品《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上海理工大学铜奖作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炉窑缺陷检测装置及方法》上海师范大学金奖作品《高显色性LED荧光粉与远程激发LED技术研发》同济大学金奖作品《新型toxtell微生物传感器水质毒性分析仪》江苏(10件)常熟理工学院铜奖作品《废旧聚酯瓶制备聚酯多元醇和漆包线漆的研究》东南大学银奖作品《具有力触觉的新型人机交感智能肌电假手》江苏大学铜奖作品《漂浮型硅基复合气凝胶的常压制备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江苏科技大学铜奖作品《多水面无人艇及其协同系统》南京工业大学铜奖作品《有毒有机废水新型催化氧化技术装置的研发及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铜奖作品《数字水墙》南京理工大学铜奖作品《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便携式智能终端实现叶片信息测量与识别》南京师范大学铜奖作品《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南京邮电大学铜奖作品《多智能体对抗系统的自主决策及其实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银奖作品《注射剂中热原专用超滤膜及在线检测仪》浙江(8件)杭州师范大学金奖作品《石斛菌根真菌资源挖掘与利用》温州大学银奖作品《绿色介质中碳——碳键形成的研究》浙江财经大学铜奖作品《“绿色杭州,低碳出行”—杭城居民出行状况的调查研究》浙江大学银奖作品《基于外骨骼的智能受不康复训练装置》浙江工业大学银奖作品《给予催化剂再生技术的取代芳胺类化合物绿色植被工艺》浙江理工大学金奖作品《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抑制白血病生长的机制和动物谁评治疗研究》浙江农林大学银奖作品《林权一卡通系统》浙江师范大学铜奖作品《人工替代骨的快速成型及其数字化定制制造》安徽(3件)安徽大学银奖作品《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探究及预警系统的构建》安徽理工大学铜奖作品《智能型矿用气动水射流除尘设备》安庆师范学院金奖作品《流域表土营养盐空间分布及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基于巢湖周边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的调查分析》福建(3件)福建农林大学金奖作品《微生物农药Bt发酵中食用菌菌糠的绿色应用》福州大学银奖作品《高效多功能废水净化吸附剂的研制》厦门大学银奖作品《新型荧光Ag-S簇合物的形成机理及半导体性质研究》江西(4件)东华理工大学铜奖作品《功能性穿插框架的分子设计和性能研究》南昌工程学院银奖作品《江西乐平传统戏台的建筑技艺与构造研究》南昌航空大学银奖作品《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南昌理工学院银奖作品《激光—离子组合式火箭发动机的探究》山东(6件)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铜奖作品《山东省生猪养殖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济南大学铜奖作品《现场信息检测小车》鲁东大学铜奖作品《北门子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青岛科技大学银奖作品《借助自掺杂聚苯胺-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中性环境中电化学检测DNA片段》山东师范大学铜奖作品《同源重组是流感病毒进化的一种重要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铜奖作品《风力发电和变频抽油机群共直流母线能量管理系统》河南(5件)河南工业大学铜奖作品《新型高效引诱剂研制报告》河南科技大学银奖作品《三维悬吊式“飞行”摄像平台控制系统研究》河南师范大学铜奖作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专项报告—基于河南省上蔡县的实地调研》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银奖作品《小浪底水库含沙量在线检测系统》郑州大学铜奖作品《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贴片拆片一体机》湖北(4件)湖北工业大学金奖作品《粘扣带外观疵点自动检测与评价系统》武汉纺织大学银奖作品《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武汉科技大学银奖作品《鄂豫两地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践行研究——以湖北汉川和河南漯河为例》武汉理工大学铜奖作品《面向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的行星传动齿轮-齿条爬升与锁紧系统》湖南(4件)湖南中医药大学银奖作品《清肝宁肺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与机理的实验研究》吉首大学铜奖作品《土家族传统药用植物彩色图典》湘潭大学银奖作品《动力电池钢壳的单体喷镀方法及装置》中南大学银奖作品《“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累进创新成果》广东(5件)广州大学铜奖作品《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的中试及性能应用》广州医科大学铜奖作品《顺应人体胸廓解剖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管》暨南大学金奖作品《环境约束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研究--基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深圳大学银奖作品《利用水螅与UV-C控制O3/BAC深度处理工艺饮用水中水蚤爆发的应用技术》湛江师范学院铜奖作品《关于Feigenbaum型泛函方程的C1解》广西(2件)广西大学银奖作品《受病毒调控的板栗疫病菌疏水蛋白Cryparin调控了G蛋白和MAPK 细胞壁完整信号传导途径》广西师范大学铜奖作品《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海南(2件)海南师范大学银奖作品《外来有害物种红耳龟与本地濒危物种中华条颈龟竞争适应机制的研究》海南医学院铜奖作品《医用硅胶仿生奶瓶》重庆(5件)西南大学银奖作品《杀虫剂啶虫脒影响小鼠生理功能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铜奖作品《成渝两地居民幸福指数比较实证研究》重庆大学铜奖作品《冲击我国城市化进程瓶颈的一项变革——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重庆工商大学铜奖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途径》重庆邮电大学金奖作品《让高校主题网站“e展‘红’图”——基于“红岩网校”等主题网站的调查分析》陕西(5件)西安交通大学银奖作品《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变化及灌木恢复保护对治理沙漠的探讨》西安科技大学铜奖作品《矿用无线微型智能瓦斯监测系统研制》西安邮电大学银奖作品《自适应风光互补大气微尘智能化监测环保系统》西北工业大学银奖作品《多功能微型矢量推进的水下航行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铜奖作品《活性炭生产设备及应用该设备生产活性炭、木醋液、焦油及木煤气的方法》甘肃(1件)兰州大学银奖作品《新型电子俘获型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在光存储、长余辉标记及辅助光催化方面的应用》青海(1件)青海大学铜奖作品《藏毯羊毛染色中天然植物染料的实验研究》宁夏(1件)宁夏大学铜奖作品《小型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机》新疆(1件)新疆财经大学铜奖作品《俄白哈关税同盟的相关经济影响》兵团(1件)石河子大学铜奖作品《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交叉创新奖获奖作品名单(共100件)北京(5件)北京大学一等奖作品《激光斜射扫描显微技术》北京科技大学三等奖作品《纳米细菌纤维素多功能医用敷料的研究》北京联合大学一等奖作品《解决城市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垡头老旧小区为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等奖作品《校园整合型自提点需求及可行性的调研报告》清华大学一等奖作品《V-stroke可变冲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与研究》天津(1件)天津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天津低碳城市建设现状调查及与北京、上海、重庆典型城市的比较研究》河北(3件)石家庄经济学院二等奖作品《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二等奖作品《柔性电路板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河北医科大学二等奖作品《齐墩果酸共晶的研制及热力学研究》山西(1件)山西大学三等奖作品《用于精细农业的CO2浓度测量新技术与装置》内蒙古(1件)内蒙古大学三等奖作品《多维度区域经济质量评估模型--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案例研究》辽宁(4件)大连海事大学三等奖作品《便携式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仪》东北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生命周期视角下群体性上访中关键性少数的调查研究与仿真分析》东北大学三等奖作品《中国老龄化财政负担的预测研究》沈阳化工大学三等奖作品《介质阻挡放电与化学氧化耦合技术处理难降解焦化废水》吉林(3件)北华大学一等奖作品《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医生桌面图像处理平台》吉林大学一等奖作品《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复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二等奖作品《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废墟探测机器人》黑龙江(3件)东北农业大学二等奖作品《“取出式”不等速双曲柄传动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及研制》《基于植物工厂化的立体式智能育秧机器人管理平台》哈尔滨商业大学一等奖作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上海(10件)东华大学三等奖作品《前沿LED照明技术的探索——新型发光玻璃及其大功率白光LEDs的封装与应用》复旦大学二等奖作品《印刷、吸附、催化--印制电路的新型绿色低成本制备工艺》华东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iDrug:基于web自动化药物设计平台》华东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一种抗氧化的高效低毒树枝状纳米仿生酶的制备与应用》华东政法大学二等奖作品《让“沉重的农村”轻起来——对渝、浙、沪工业重金属污染的实地调研》上海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对我国31省1819村的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上海大学三等奖作品《皇冠瓶盖高速在线机器视觉检测》上海海洋大学三等奖作品《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上海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寻找“消失的”声音--现代性视域下上海六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生态观照》上海中医药大学三等奖作品《基于信息融合算法的面部穴位定位及其虚拟应用系统》江苏(11件)东南大学三等奖作品《“微电子肌电桥”--融合虚拟现实的偏瘫康复训练系统》南京邮电大学一等奖作品《超分子共轭聚合物单组分多色发光及固体照明研究》苏州科技学院二等奖作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南乡村居民点集聚方式研究——以苏州黎里镇浦南片区为例》河海大学三等奖作品《水工程服役风险辅助分析系统》南京大学一等奖作品《掌上三维游:把真实景观世界搬进平板电脑》南京工业大学二等奖作品《化工污泥基填料重金属稳定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二等奖作品《便携式光学表面三维形貌在线检测仪》南京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室内导航掌中游”:面向室内地图导航的移动终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作品《残疾人托养现状与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研究》苏州大学一等奖作品《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与器件制作》盐城工学院一等奖作品《全自动快速脱缆装置》浙江(6件)温州大学二等奖作品《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便携式紫菜等级分析仪》浙江财经大学三等奖作品《浙江农业跨区域经营模式研究》浙江大学一等奖作品《十字型应变式动态土压力无线实时监测系统》浙江工业大学一等奖作品《数字化高保真脑神经外科手术训练系统》浙江理工大学一等奖作品《SiC/TiO2结构与功能仿生型纳米骨骼材料的研制》浙江农林大学一等奖作品《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安徽(7件)安徽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黄梅戏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合肥学院二等奖作品《“高管家”移动医疗健康服务系统》安徽大学三等奖作品《关于中高年龄段失独家庭再适应问题的调查--基于安徽省四地的实证研究》安徽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水监测系统》安庆师范学院二等奖作品《长江江豚集中性死亡成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三等奖作品《多无人机协同应急搜索自主任务规划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等奖作品《澄江古生物群的现代显示在科普中的应用》福建(1件)厦门大学二等奖作品《中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新征程——基于二次创业时期“泉州模式”的调查研究》江西(3件)东华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铀矿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铀富集植物富集特征研究》江西师范大学二等奖作品《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治理中农民行为调查研究》南昌大学二等奖作品《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山东(8件)青岛大学一等奖作品《自杀,一个都太多——对济南、青岛两家医院507名自杀未遂患者的实证调查和干预研究》山东科技大学三等奖作品《三维化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济南大学三等奖作品《基于电池的电化学发光便携式传感器设计与制备》青岛科技大学三等奖作品《新型聚合物功能界面的构筑及其应用》山东大学三等奖作品《基于新型TiO2及ZnO纳米结构敏化太阳能电池》山东交通学院三等奖作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管理平台设计》山东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新型宏动式3D鼠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等奖作品《一种基于槽式双反射镜聚光和人工黑体的新型集热器》河南(2件)河南工业大学二等奖作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郑州大学三等奖作品《智能翻页扫描系统》湖北(6件)湖北工业大学一等奖作品《造纸厂废木素生产零甲醛秸秆基纤维板的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二等奖作品《塑料薄膜型针灸实训考核仪》华中科技大学一等奖作品《云健康卫士——基于Android和社交网络的云健康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黄冈师范学院三等奖作品《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调研报告--基于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等奖作品《基于LID理念的城市雨水收集与回灌地下水一体化系统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等奖作品《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的“恶名市场”问题调查报告及对策分析》湖南(2件)湖南农业大学三等奖作品《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中南大学二等奖作品《新型医用镁基复合植入材料的研制》广东(6件)广东工业大学三等奖作品《建筑设计与学习移动虚拟系统》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作品《中国微公益项目合法性调查及对策研究》广州大学二等奖作品《南方特色水果供应链的品质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以龙眼为例》华南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信息时代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策略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暨南大学三等奖作品《构建平安社区,“非典”十年新启示——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城市社区综合应急能力调查研究》五邑大学三等奖作品《智能无障碍楼梯升降系统》广西(1件)桂林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城镇化进程中西南民族地区乡土景观变迁与保护研究——以广西、贵州、四川等典型地区为例》四川(4件)成都理工大学三等奖作品《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与创新推进路径研究》四川大学三等奖作品《剖分式在役管道射线检测夹持装置》西昌学院三等奖作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现状调查报告》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三等奖作品《基于GPU大规模基因片段并行匹配的新方法》重庆(4件)西南大学三等奖作品《从乡村到城市:统筹城乡背景中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研究》重庆交通大学二等奖作品《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重庆科技学院三等奖作品《新型感应溢流节流水龙头》重庆邮电大学三等奖作品《多功能IPv6物联网边界路由设备研发及应用》云南师范大学三等奖作品《云南藏区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以香格里拉为例》西藏(1件)西藏大学三等奖作品《西藏尼洋河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陕西(4件)西安理工大学二等奖作品《基于物联网的自然光-电力混合照明系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等奖作品《西北贫困农村地区现代夯土绿色民居设计建造示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一等奖作品《3D实时扫描仪》西北工业大学三等奖作品《仿生多波段偏振隐藏信息检测系统》兰州大学二等奖作品《中国三大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1952-2008地区面板数据分析》香港(1件)香港大学一等奖作品《基于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的金融投资决策系统》。

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张伟年;陈传明
【期刊名称】《现代管理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现有的关于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并没有一致结论。

文章将企业绩效细分为新产品绩效和财务绩效,以苏州工业园区186家科技型企业为被试对象,分别研究不同创新战略对不同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创新战略对不同企业绩效有不同影响。

【总页数】4页(P64-66,72)
【作者】张伟年;陈传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及平衡创新的前因和后果:环境动荡性和新创企业绩效[J], 邢新朋;梁大鹏
2.平衡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一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吗? [J], 杨学儒;李新春;梁强;李胜文
3.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J], 胡超颖;金中坤
4.绩效反馈对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J], 邢新朋;方洁;刘天森;林与川
5.高绩效工作系统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战略人力资本和创新氛围的多重中介作用[J], 王朝晖;佘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研究综述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

国外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研究综述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

国外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研究综述: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1谢卫红1,王田绘1,成明慧1,王永健2(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2.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1)摘要: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已经成为组织学习的主导分析框架,然而,迄今为止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都不统一,缺乏对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现有研究的系统梳理,这有碍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进一步研究。

基于对国外文献的回顾,本文对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首先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定义和测量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关系及其前因后果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整合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最后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关系;平衡;前因后果;A Review of Research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Exploitative Learning Abroad: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FrameworkXIE Wei-hong1, WANG Tian-hui1, CHENG Ming-hui1,WANG Yong-jian2(1.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S chool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Abstract: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owever, by far the concept and measuring method of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are not uniform, and a system combing of existing research about the two is lacking, which hinde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view of foreign literatures, 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combing for the research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Firstly the concepts and measuring methods of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were summarized, and then, this paper combe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two .Based on this,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integrated, and finally the results and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Key word: exploratory learning; exploitative learning; relationship; balance; causes and effects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略联盟中企业IT能力、联盟能力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研究”(13BGL053)、广东省科技厅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系统平台开发与管理研究”(2012B09110028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制造企业区域多元化控制与绩效关系研究—IT能力视角”(S2013010013545)资助。

员工建言行为有助于企业创新吗?

员工建言行为有助于企业创新吗?

员工建言行为有助于企业创新吗?刘志迎;龙家立【摘要】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ways for enterprise to adapt to change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 to get the two innovation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recent years.Since employees' voice behavior is often the first step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voice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employee voice behavior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in which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partially play a mediating role.Moreover, enterprise ownership has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which means the impact of employee voice behavior in the former enterprise o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is weaker than the latter.%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变化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获得这两种创新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员工的建言行为往往是企业创新的第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员工建言行为是否有助于实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员工建言行为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在员工建言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企业所有制形式对员工建言行为与探索式创新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员工建言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依次增强.【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9页(P63-71)【关键词】建言行为;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企业绩效;企业所有制形式【作者】刘志迎;龙家立【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能力以适应高度动态和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

jansen开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

jansen开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

一、背景介绍1.1 什么是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Jansen开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在创新活动中的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的评估工具,通过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帮助组织和个体更好地认识和发展其创新潜能。

1.2 Jansen开发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的背景Janse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创新研究者,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创新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上。

在对大量创新者和创新团队的研究分析中,Jansen发现了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这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量表来评估个体在这两种创新方式中的表现和能力。

二、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概念和特点2.1 探索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是指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更偏向于寻找新颖、未经验证的、具有高风险的创新机会和思路,追求独特性和革新性,愿意承担失败的可能性,对未知进行探索和实验。

2.2 利用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是指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更侧重于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能够利用和优化现有资源和技术的创新机会和思路,更偏向于稳健性和可预测性,追求改进和持续发展。

2.3 两种创新方式的特点对比探索式创新强调创造性和革新性,强调冒险和突破,更适用于初创企业和高科技领域;利用式创新强调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更适用于成熟企业和传统行业。

三、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的设计与结构3.1 量表的设计目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评估个体在创新活动中的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帮助个体和组织了解自身在创新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3.2 量表的结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和多个具体的评估项目,分别对应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

具体评估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创新观念、冒险意识、团队合作、知识转化、资源整合等。

3.3 量表的可靠性和效度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量表的可靠性和效度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个体和团队的创新能力测评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调查。

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协同_平_省略_效应_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_徐欣

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协同_平_省略_效应_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_徐欣

2013年第7期(总第511期)Jul.,2013工商管理·企管纵横Vol.35No.07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的协同—平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徐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创新模式理论,以2002 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共同影响企业绩效的有机联系。

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采取单一的技术创新方式;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于企业业绩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技术引进比自主研发更能提高企业业绩;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进行自主研发,会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显著的平衡效应。

如果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投资差异较大,会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的结论对于认识企业微观层面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的有机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自主创新和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协同效应;平衡效应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13)07—0047—09收稿日期:2013-03-22*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技术进步与产业提升的实现途径”(09JDXM79001);中央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企业创新投资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2012074)。

作者简介:(1980-),男,湖北武汉人。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是财务理论与会计控制、企业自主研发与风险控制。

E-mail :xuxinfeiji@ 。

一、引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5 2011)》的数据,从投入经费来看,我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R&D )两种技术创新方式,在20世纪末,企业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引进为主,进入21世纪初,出现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并重的格局,而目前,自主研发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式。

“冗余资源”文件汇整

“冗余资源”文件汇整

“冗余资源”文件汇整目录一、高管任期、未吸收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二、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冗余资源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三、高管团队异质性、双元创新与企业成长——行业竞争与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四、高管团队异质性、双元创新与企业成长行业竞争与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五、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冗余资源与CEO 开放性的调节作用六、知识耦合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高管任期、未吸收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高管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其任期对于企业运营和绩效的影响一直备受。

与此企业未吸收的冗余资源也与企业绩效有着密切的。

本文将探讨高管任期、未吸收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高管任期是指高管在一家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时间长度。

一般而言,高管任期越长,对企业运营和业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大,越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过长的任期可能导致高管的思维僵化,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对于高管任期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未吸收冗余资源是指企业中未被有效利用或完全消化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能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如果企业存在大量的未吸收冗余资源,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企业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绩效。

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这些冗余资源,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

高管任期与未吸收冗余资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方面,随着高管任期的增长,他们可能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企业中的冗余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如果高管的任期过长,可能导致冗余资源的积累和利用不足,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高管任期、未吸收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高管任期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e of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
作者: 李忆[1];司有和[2]
作者机构: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教授
出版物刊名: 南开管理评论
页码: 4-12页
主题词: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绩效;企业战略;环境
摘要:本文基于397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对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的内部匹配关系以及这两类创新行
为与企业战略和环境的外部匹配关系。

结果表明,两类创新行为分别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正向
影响,两类创新行为之间的内部匹配对绩效无显著影响,两类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和环境竞争
性的外部匹配关系对绩效有显著影响。

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答案

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答案

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答案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创新与重构1. 正确单选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 正确单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3. 正确单选 2001年,中国加入WTO。

4. 正确单选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

5. 正确单选数字经济不等同于信息经济,也不等同于网络经济。

6. 正确单选 2018年4月20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7. B 单选《国富论》的作者是(亚当·斯密)。

A 刘易斯B 亚当·斯密C 恩格斯D 熊彼特8. D 单选(“四化同步”)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和逻辑前提:中国在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时,就迎来了信息化。

A “三化同步”B “六化同步”C “五化同步”D “四化同步”9. B 单选 (数据)资源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

A 网络B 数据C 能源D 自然10. D 单选中国政府前瞻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人口红利转化成(数据红利)。

A 交通红利B 农业红利C 金融红利D 数据红利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创新1. 正确单选当前,数据越来越分散,参与主体越来越多。

2. 正确单选数据滥用会对征信体系造成影响。

3. 正确单选数据滥用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影响。

4. 正确单选《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机构许可。

5. 正确单选《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应当依法办理企业征信机构备案。

6. 正确单选《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应当依法办理信用评级机构备案。

7. 正确单选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纳入监管,严格厘清金融边界。

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研究进展

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研究进展

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研究进展作者:刘小梅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5期摘要: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理论视角出发,在考察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的定义、相互关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创新方式及其两种平衡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其中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种创新方式均显著提升企业绩效,但是作用机理不同。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探索式创新,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选择企业适合的创新方式,学会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追求单一创新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平衡;组织绩效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53-02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是企业环境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如需求多元善变,技术日新月异,产品频繁更新,竞争日趋白热,优势转瞬即逝等,这就使技术创新日益变成一种复杂的活动,新产品、新市场、新知识、新能力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障。

三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得学会如何更好地去争取和利用资源,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

因此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这一对概念由此成为组织学习和创新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

随着现实环境的日益动态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既有文献认为企业应同时开展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寻求创新的平衡。

二、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定义(一)探索式创新的定义探索式创新是尚不成熟的、一种大幅度的、激进的、有一定风险创新行为,其意图是寻求新的可能性。

企业通过探索式创新设计新产品、开辟尚无相关营销经验的细分市场、发展新的分销渠道、为新的消费者群体提供服务。

探索式创新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力求脱离和超越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

经常尝试同行业其他公司没有采用过的经营战略和技术。

组织双元性、创新协同与企业绩效:基于战略一致性的调节作用

组织双元性、创新协同与企业绩效:基于战略一致性的调节作用

组织双元性、创新协同与企业绩效:基于战略一致性的调节作用王旭;张晓峰【摘要】There are relatively large research gaps regarding synergy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as well as its mechanism and function boundary for corporate perform-ance.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d synergy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dynamic synergy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lso,it investigates effects of synergy between explorato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of that between exploit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on corporat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Researches show that both obliviously improve corporate performance:the for-mer contributes more to long-term performance,while the latter contributes more to short-term perform-ance. Besides,the paper discusses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ategic alignmen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rategic alignment has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synerg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that is,the more consistent strategic alignment is,the more obvious promoting effects of innovation synergy on performance are.%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机理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存在较大研究空白。

新兴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新兴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02 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 理论概述
探索式创新定义与特点
定义:探索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不断尝试、探索新的领域、 市场、技术等,以实现突破性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特点
1. 探索新的领域和市场:探索式创新注重在新的领域和市场中进 行探索,以寻找新的机会和突破口。
2. 高度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探索式创新涉及未知的领域和 知识,因此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长期收益:尽管探索式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一旦成功 ,其获得的收益也往往较高,且具有长期性。
4. 促进企业成长:探索式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成长和发 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利用式创新定义与特点
定义:利用式创新是指企业在现有知识和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有产品、技术等进行改进、优化、升级等, 以实现创新和提高效率。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 式创新的定义、测量和作用机 制尚未达成一致,需要进一步
深化研究。
对于不同类型、阶段和环境 下的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利 用式创新的偏好和选择仍需
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 ,深入剖析探索式创新和利用 式创新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企业
绩效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论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探索式创新,新兴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具竞争 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
形成技术壁垒
探索式创新有助于新兴企业在技术领域形成独特 的优势,构建技术壁垒,提高行业门槛。
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
增加企业风险
探索式创新涉及到未知领域, 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如果企业过度依赖探索式创新
4. 维持企业竞争力:利用式创新有助于维持企业的竞 争力,保持现有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经评论》2〇17年1 月 第 1 期
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中国制造业 企业创新绩效
— 基于世界银行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崔维军傅宇王文婧
[ 摘 要 ] 创 新 是 企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驱 动 力 ,创 新 方 式 不 同 ,效 果 也 大 不 一 样 。企 业 创 新 行 为 选 择 可 能 会
3 ) 探 索 式 创 新 行 为 时 ,利 用 式 创 新 行 为 对 创 新 绩 效 有 显 著 影 响 ;( 企 业 研 发 强 度 、是 否 有 技 术 引 进 以 及 是
否有研发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 关 键 词 ] 中 国 制 造 业 ;探 索 式 创 新 ;利 用 式 创 新 ;企 业 创 新 绩 效
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广泛、多层次的研讨,但从探索式创 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行为角度开展研究则时间不长。根 据 H e和 Wong的 观 点 (2004) [2],探索式创新 和利用式创新是在企业方面说的,而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则在产业层次上说;此 外 ,区分渐进式 创 新 和 突 破 式 创 新 ,一 般 是 事 后 对 技 术 成 果 所 实 现 创 新 程 度 的 感 知 ,而 探 索 式 创 新 和 利 用 式 创 新 则 体 现企业内部事前的学习行为彳顷向。Benner和 Tushman (2003) [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探索式创新和 利 用 式 创 新 的 概 念 内 涵 进 行 了 界 定 。他 们 认 为 ,探索式 创 新 是 依 靠 当 前 知 识 或 者 脱 离 既 有 知 识 来 设 计
2012 影 响 其 创 新 绩 效 ,进 而 影 响 其 经 营 绩 效 。基 于
年 世 界 银 行 中 国 制 造 业 企 业 调 查 数 据 ,分 析 利 用 式 创 新
1 与 探 索 式 创 新 选 择 对 于 创 新 绩 效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 探 索 式 技 术 创 新 行 为 对 创 新 绩 效 有 显 著 的 正 向 影 2 ) 响 ;( 在 考 虑 探 索 式 技 术 创 新 行 为 的 前 提 下 ,利 用 式 技 术 创 新 行 为 对 创 新 绩 效 影 响 不 显 著 ,而在不考虑
[收 稿 日 期 ] 2〇 1 6 - 1 0 _ 26
[基 金 项 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 2015Z S T D 0 0 6 , 项目主持人:曹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
展 报 告 项 目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项目编号: 13JBG0 0 4 , 项目主持人:李廉水)。
随着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概念认识的深入,关于这两种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快成 为 学 者 们 关 注 的 一 个 重 点 。研 究 表 明 ,探 索 式 创 新 和 利 用 式 创 新 都 对 新 产 品 开 发 、企 业绩效有着正向 影 响 ,探索式创新在动态的环境下更有效,利用式创新在竞争性较大的市场环境中对企业财务绩效的 影 响 更 为 有 效 ( Jansen etal. ,2006)[7]。国 内 的 相 关 实 证 研 究 也 支 持 了 这 一 观 点 (李 忆 和 司 有 和 , 2008[8];王 凤 彬 等 ,2012[9]; 王 林 等 ,2014[1G]) 。但受数据的限制,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探讨探索式 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 文 试 图 运 用 2 0 1 2介]崔维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傅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王文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 45 •
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而利用式创新则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提升组织的既有 技 能 、过程和结构。
[ 中 图 分 类 号 ] F273.1 A [ 文 献 标 识 码 ] [ 文 章 编 号 ] 1674 -8298 (2OI7 ) 01 -0045 -1 0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至于如何创 新 ,企业可从长期利益出发,选择激进的探索式创新行为,谋求新产品和新市场的突破;也可依托现 有 的 知 识 和 技 术 ,以 渐 进 的 利 用 式 创 新 ,改 进 产 品 设 计 ,拓 展 现 有 生 产 线 。相 关 研 究 表 明 ,企业从 事 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Tushman和 Reilly, 1996[1]; H e和 Wong, 2004[2]; Lubatkin et al. ,2 0 0 6 ; Fischer et al. ,2 0 1 0 ; Ho et al. ,2 0 1 1 ) 。因此,企业应同时进行探索式 创 新 和 利 用 式 创 新 ,并 寻 求 二 者 的 平 衡 ,一 方 面 通 过 探 索 式 创 新 获 得 新 知 识 、开 发 新 产 品 、开辟新市 场 ,一方 面 通 过 利 用 式 创 新 整 合 现 有 知 识 ,改 进 产 品 ,拓 展 产 品 种 类 和 功 能 (Benner和 Tushman, 2003) [6]。
业 调 查 数 据 ,在 考 虑 两 种 创 新 行 为 交 互 作 用 的 前 提 下 ,实 证 分 析 探 索 式 创 新 与 利 用 式 创 新 对 中 国 制 造 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以为企业相机选择创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技术创新行业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设计
(一) 数据来源和样本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2 0 1 2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该数据包含了 2 0 1 1 年 12 月 至 2013年 2 月期间,在中国收集到的涵盖2700家民营企业和148家国有企业在一个完整财政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