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史】1-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建筑,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建筑实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管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原始(北穴居南巢居)●长江:干阑建筑。
eg.浙江余姚河姆渡(榫卯结构)●黄河:木骨泥墙。
eg.仰韶文化(母系)、龙山文化(父系)●最早室内装饰——白墙刻画图案——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最早古老神庙——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内——女神像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1.夏(茅茨土阶时期)前2070-前1600年●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高台)●意义: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土架夯土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走向定型。
2.商前1600-前1046年●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亳(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中的宫殿遗址●青铜器工艺成熟,甲骨文3.西周(从茅茨土阶进入瓦屋)前1046-前771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城市建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
●实例: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意义: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原因是瓦的发明与使用)●最早的四合院●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群组●第一个完全对称的群组●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的格局●第一次出现用“屏”(照壁,补充:照壁位于大门之内,影壁位于大门之外)●建筑技术●瓦的发明与使用●出现半瓦当、铺地方砖、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斗拱的出现(在青铜器上有栌斗形象而非在建筑上发现)4.春秋前770~前476年●理论: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实例:秦宗庙建筑遗址。
由单体建筑围合的四合院,轴线完全控制建筑和院落空间。
●建筑技术●瓦开始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砖也开始被使用●抬梁式构架已经出现●建筑装饰与色彩发展三、封建社会初期的建筑1.战国前475~前221年●理论:《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 纹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 始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 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隋代大兴城和洛阳城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 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 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赵州桥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山东历城神通 寺四门塔是最早石单层塔。
唐代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 有下列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
黄河流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 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 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 划布局。
到了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
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
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Free template from
27
1、合院鼻祖——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平面 为宫室型,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 有廊连接,两侧各有前后相连的厢房各八间,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是 一座相当严整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被誉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Free template from
17
1.3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 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西周而达奴 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 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Free template from
Free template from
14
三、父系氏族社会
(一)概况
约据今5千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私有制。
(二)龙山文化 (三)聚落布局特点
聚落布局有了变化,已经没有仰韶文化时期那种居住与制陶窑场的 明显分区,也没有中心广场。多数房屋面积变小,并出现了吕字形的双 室平面。
Free template from
3
一、概述
1.2 原始社会建筑
(一)穴居与巢居
原始人群成群地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天然岩洞里,距今约50万年前的 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处。还有些是构木为巢以应付 风雪和猛兽虫蛇的危害。 1、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
(1)巢居:地势低下而潮湿的地区 (2)穴居:地势高上而寒冷干燥的地区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1、旧石器时代:(1)、打制石器时代(800万年前——6000~7000年前)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初期;1.7万年前——山顶洞人——细小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旧石器中晚期出现氏族(2)、建筑形式:穴居、巢居;史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
1.2、新石器时代(6、7000年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炎黄子孙《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
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
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
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
1。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穴居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2)陕西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南:居住区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归纳)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 近水。
•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课件
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的七个方面:
1. 翼展的屋顶造型; “如鸟斯革,如翚[huī] 斯飞”《诗·小雅·斯干》 、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考工记》 ;
中 国 建 筑 特 征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0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 况
中国建筑的特征
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历 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直至古典主义到近代、现代的过程。元明清时期覆盖了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
史
分
期
米兰大教堂 公元1386年
元代永乐宫壁画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类型
宫殿、宗庙、祭祀建筑、居住建筑等
建筑特点
木构架、单体建筑、庭院式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防御建筑等
建筑成就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架构、建筑群组、装饰精美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辉煌、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南方水乡
南方水乡的建筑风格注重防潮、通风和充分利 用水资源,如水乡民居。
3
北方宫殿
北方宫殿则注重体现皇权神圣、庄严宏伟的气 势,如故宫。
文化传承与建筑思想
儒家文化与建筑伦理
古代建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伦理,如孔庙。
道家文化与建筑意境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意境和天人合一,对园林和山水建筑的营造有着深远影响,如 苏州园林。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今 后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
针对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问题,采用结构加固和功能 改善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其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
文化传承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 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注重环境协调
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合理 规划设计。
建筑群体组合
古代建筑多以群体组合形式出现,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组合,体现 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装饰精美
古代建筑注重装饰,采用木雕、石 雕、砖雕等技艺,使建筑更加精美 绝伦。
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明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
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相适应。源自• 仿宋东京(横店)★
2、木建筑采用模数制;
★
《营造法式》(李诫著)
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材”:
★
3、建筑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突出主 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
4、建筑造型多变、比例纤细、装饰繁密复杂、总体 风格趋向轻灵、秀美、华丽,因而多了些阴柔之风, 少了些唐代建筑的雄浑凝重之气。
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
城市建设 木构架 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 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
2、隋唐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时代。
★隋唐建筑追求雄伟华丽,
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 建筑规模空前,城市规 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为 世界城市之最。
★木构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
高;
唐长安 大明宫
3、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 梓人(都料将)。
大明宫含元殿: 位于龙首原南端,高 出长安城15米,为 大明宫正殿,殿前 各有一高阁,阁与 宫殿之间用廊相连, 形成一个凹形空间。 大殿前哈有三条近80 米长的坡道台阶, 气势宏伟。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沿革。
1.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46年)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使用石材、黏土和木材等材料建造房屋。
最早的建筑是简陋的茅草房,后来逐渐发展出砖木结构的房屋。
在商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城墙、宫殿和祭祀建筑等大型建筑。
2. 周代至春秋战国(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在周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宗庙建筑和园林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雕刻和彩绘等装饰艺术。
3. 秦代至唐代(公元221年-公元907年)在秦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皇宫和官府建筑。
汉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木构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大明宫、大雁塔等。
4. 宋代至明代(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在宋代,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逐渐趋向简约、明快,出现了挑檐、斗拱等特色。
元代时期,蒙古人入侵中国,古代中国建筑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典型的民族混合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
明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开始向实用和稳重方向发展,出现了仿木的石构建筑和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天坛和南京的明孝陵等。
5. 清代至现代(公元1644年-现代)在清代,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建筑,如北京的颐和园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现代以后,中国建筑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现代主义建筑和装置建筑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建筑成就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陵墓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构架、砖石结构、楼阁式建筑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繁荣、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类型
宫殿、祭祀建筑、寺庙、陵墓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建筑特点
雄伟壮观、木结构技术高峰、石窟艺术
宋元明清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举折特点
木构架体系中的举折工艺使得屋面呈现出优美的 曲线,既美观又实用。
斗拱特点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具有承重和 装饰双重作用,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建筑群体组合特点
中轴线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采 用中轴线布局,强调对称、协调 ,体现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建筑 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顺应 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
缺乏专业保护人才
从事古代建筑保护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
对于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难以对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
古代建筑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大保护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古代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破坏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
、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分析
03
将中国古建筑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进行比较,揭示中
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成就。
02
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起始、礼仪中心、木构架
建筑起源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代建筑掠影
唐 长 安 城 复 原 平 面
日
本
古
代
城
平
市
安
古
都
平
安
京
6 宋.辽.金
北宋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 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和火器等伟大创造。南宋时,中原人 口大量南移,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起来。由于 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 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4 隋 隋朝(581~618)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
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穷兵黩武,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建筑上主要是兴建 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 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 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 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 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 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墨子•辞过》中记载: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 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 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 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 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是故圣王作 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南安阳小屯村, 殷墟遗址
宫殿宗庙区平面分为三部分: 〖北 区〗:15处遗址,大多东西 向,基础下无葬坑,可能是王 室居住区; 〖中 区〗:基础下有人畜葬坑, 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 5─6人,可能是朝廷、宗庙 部分; 〖南 区〗:轴线对称布置;牲畜 葬于东,牲人葬于西,可能是 祭祀场所。 未见瓦,“茅茨土阶”。有 铜锧出土。奴隶住房为穴居。
图1-2 十二桥小型房屋复原
(引自《文物》1987.12)
(三)西周(公元前 1027~771年) 1)陕西岐山凤雏村 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最早用瓦。 A、合院形式 B、中轴对称,前堂 后室,内外有别 C、已使用了瓦 D、有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的暗沟
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 为最早的瓦;版筑土 墙与土坯墙,墙面有 三合土(白灰、沙、 黄泥)抹面;庭院地下 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 叠筑的暗沟。
2)湖北圻 (qi)春 干栏式建 筑 西周时 期长江中 游一带的 居住建筑 类型 有二组平 面是8米 ×4.7米, 中间只隔 1.3米通 道。
3)建筑技术 a.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 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b。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 面排水的问题 c.三合土抹面(白灰+砂 +黄泥) d.斗拱的概念
汉朝 (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 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 丰富(画像、明器、墓葬)。
3)河南省郑州市 大河衬遗址 F1—f4为毗连在 一起的大小房屋 四间,室内大柱 位置不明显,墙 体仍为木骨泥墙。 (为有较亲密关 系的几个家庭的 公共住宅,由于 不断扩建而形成。 汪宁生)
4)河南淅川下王岗建筑 “多开间、长条形”房屋,长达100多米, 共有32开间。每个单元房由一、二个外间 和一、二个内间组成。
1)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 梁女神庙,距今约5000年,有一个多室的主 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组成
–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 墙面彩绘,线脚 – 最早的祭祀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春秋建筑(公元前 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一)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二里头I号宫殿,廊院式建筑,主殿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 殿前为一广宽的庭院,周围有廊庑围绕。 大门位于南方,宽达34米,有三条通道。 大门与殿堂未完全对齐。 未见瓦,“茅茨土阶” 大门与殿堂轴线未对齐,但大门与大墓轴线对其。 有人认为是宗庙。
2)陕西西安半坡 遗址 居住区分为两片, 每片有一座“大 房子” 。 窖穴分布在各房 子之间。
半坡大房子 公共活动场所。 不是公共住宅, 因为房屋中无 卧室痕迹;也 非单身公所, 因为无日用 品。——汪
半穴居 半坡遗址f37 穴深约0. 80米。 中央有略凹的火 塘, 柱洞底部呈“尖 桩”形,表明在 结构上尚属早期 阶段。
(四)春秋(公元前 770 世纪─公元前 476 年) 铁器使用 高台建筑出现 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 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jue)” “楹,天子丹,诸侯黝(you),大夫苍(青,深绿),士 黈(tou,黄色);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圬(抹灰)也”。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河姆渡文化房屋特点: 平面——长屋 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 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 仍用扎结 工具 伐木用石斧;成才用石斧,石锛, 石楔,以楔具为 主
4。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 年)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渔猎
半坡遗址之复 原
地面 建筑 半坡
西安市半坡遗址 平面呈圆形,中央 有较大柱洞六处, 墙体呈木骨泥墙式 样。火搪置于六柱 中间。
半坡遗址 平面为近于方形的矩 形,其室内居住地面 与室外地平已基木一 致。室内除有支撑屋 顶的两处柱洞外,四 周壁体内亦有不同于 以往泥墙中较细木骨 的粗大壁柱,这就保 证了房屋墙壁本身的 独立性。
30
(二)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
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 高,青铜器的使用为木结构及版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响减小。 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面,而非原始社 会的尖桩形式。在柱下铺一石块以作柱础的方式已很普遍, 说明当时先民对建筑结构构件受力的情况已有相当了解。
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前3000年) 文化面貌:
– 母系氏族 – 原始农业 – 烧制陶器 – 定居的村落 – 集中的葬地 – 穴居
1)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4000年。由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 分组成。中心广场周围的房屋分作五群,每群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5387平米,集会房屋或男子公所——汪宁生),四周有20余座中小房子 (1-40平米)环绕着,而大小房子的门均开向中心广场。(每一群现存12个中房子,推测应为2-4个,中方子与周围小房子为一家族,这些房子 加上一个大房子就为一氏族,这五个氏族构成一个胞族,而不是部落, 一是因为没有部落议事建筑,二是因为以小房子为标志的对偶家庭的建 立。总人口450-600。——严文明)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公元前 21世纪)
(一)旧石器时代( 2-3百万年前——1万年前) 人类成群地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构木为巢” 。
– 关于“巢居” ,中国古代有许多传说(见庄子、韩非子 等书)。后世即发展为“干阑”式建筑。 – 关于“穴居”,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 京人居住过的洞穴,距今已有70万年。这是已知打制 石器和用火的原始人解决居住所利用的天然洞穴。
平面
– “吕”字形住房平面
围护与结构
– 土坯,夯土墙 夯筑,河南汤阴白营遗址,最早的夯土实例 – 土坯砖,河南永城县龙山文化晚期,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
石灰面的广泛使用
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仰韶时期房屋特点:
– 平面 方形或圆形,晚期有套间 – 围护与结构 木骨泥墙 – 节点 绑扎 – 地面 烧烤
2。龙山文化(前2300-前2000)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住房:“吕”字形平面 陶窑分散在住房的附近。窖穴设在居室内, 也没有中心广场。这反映了以父系家庭为 生产的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的出现。
竖穴。 河南省偃师县汤泉沟遗 址,其口径与底径分别 约为1.5米与2米,内 壁作‘缓和上收的曲弧 线。穴深稍高于人体高 度(约2米)。穴中直立一 木柱以支承覆盖穴口的 屋顶,并兼作居者上下 的爬梯。 由于它的内部空间狭窄, 上下也不方便,后来逐 渐淘汰,改作储藏粮食 或物品的窖穴,或作堆 放垃圾的灰坑。
1. 2. 3. 4. 5.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二)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公 元前21世纪)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半穴 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 1。穴居 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gua)遗址 f10,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道 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 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形。居室 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 面先在底部置6厘米厚夯土,上抹 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 米的白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巢居”与“穴居” 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的。《礼记》上所载:“昔者先王未有宫 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eng)巢”, “橧——聚薪材,而居其上” 。大体是寒 冷干燥地带适于穴居,温热潮湿地带宜巢 居,适中地带则随气候条件而采取穴居或 巢居。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 特点:
图1 河南偃师汤泉沟原始穴居复原图
(杨鸿勋复原,引自侯幼彬《北方汉族宅第建筑》)
4.
1)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 土层 2)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3)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4) 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2。半穴居 3。地面 4。干栏式
三星堆遗址
为夏商之际的蜀国都城所在地。建筑遗迹全部是地面木构建筑。第一 期文化的房址平面呈圆形或方形,第二期文化的房址平面均呈长方形。 建筑材料采用土、木、竹等。墙体为木骨泥墙。屋顶似用竹、木构缀, 其上再覆草。
早期房址
晚期房址
图1-1 三星堆建筑遗址
成都十二桥商代晚期的大型木结 构建筑遗址 建筑材料主要有圆木、方木、木 板、圆竹、竹篾、茅草等。 构件结合方法有竹篾绑扎、榫卯。 前者多用于小型建筑,后者用于 大型建筑。 建筑基础有地梁式和桩柱式两种。 地梁式用于大型建筑,桩柱式用 于小型建筑。桩柱式建筑属于干 阑式建筑。
秦国雍城宗庙遗 址 居中为太庙,左 右为昭、穆二庙 祭祀坑,识别祭 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 左右对称,布局 严整。
陕西凤翔秦故雍城的金釭 (后来彩画中保 留)
第三节 战国、秦、汉、三国、晋、 南北朝建筑(前475——公元589年)
战国(前475 –前589) a。河南辉县b。山西长治 三层建筑,底层中为土台,外接木构外廊,二、三层木构,均带回廊 并挑出平台伸出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