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合集下载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书法赏析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乂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

他与齐白石、黃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白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鄆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乂名俊卿,字昌硕,乂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 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鄆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

咸丰十年(I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僮。

后乂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

耕作之余,苦读不辍。

同时钻研篆刻书法。

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

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

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

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乂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

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

吴昌硕书法艺术探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探析

812023/07 No.257一、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吴昌硕篆书启蒙于邓石如。

吴昌硕追溯篆书源头,从金石文字入手,遂把《石鼓文》作为其学习、研究的重点。

他在吸收《石鼓文》精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把《石鼓文》书法的结体与用笔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吴昌硕体《石鼓文》书风。

首先,从字形结体上来看,吴昌硕笔下的《石鼓文》结体框架饱满、圆润,欹侧取势,内外疏密变化明显。

清人符铸评价吴昌硕《石鼓文》说:“缶庐以《石鼓》得名, 其结体左右上下参差取势, 可谓自出新意。

”欹侧取势正是吴昌硕寓灵动于朴拙、 持稳健于欹侧的变化所在[1]。

而在吴昌硕学习临摹《石鼓文》的初期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完全形成,字形结体也并未展现出吴昌硕书法自身的构造特点。

吴昌硕49岁时临《石鼓文》的作品,整体字形结体平板,略显软弱拘谨,并未有欹侧之势。

如“殹”“吾”“淖”等字,字形平稳,结字也较为对称,缺少参差之感;又如“蒸”“彼”等字,内部空间较为松散,字的各部分排列分布并不匀称、紧致,使得整体字形虚弱无力,缺少挺劲的精气神。

而到了后期,吴昌硕对《石鼓文》的临习已经日趋成熟。

如其72岁时的作品《临〈石鼓文〉》(图1至图3),融入了多年临习《石鼓文》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临〈石鼓文〉》中结字茂密坚实,体势纵斜险侧。

如“既”“吾”“原”等字,出现了明显的左低右高的字形排布,这便是吴昌硕在《石鼓文》临摹中首创的结体形式,体现了向背的造字关系;而与之相对的左高右低的字形排布,如“㫎”“执”等字,左右参差险劲,高低错落有致,使得纸上的文字呈现出自然生动、灵活多变之态。

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疏密关系对比明显。

如笔画较少“子”“西”“舟”“以”等字,结体紧密,表现出《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感;而笔画较多的“流”“凄”“殹”等字,结体疏朗开张,内部笔画结构划分疏密有致,排列紧而不乱,外框结构舒展豪迈,方中有圆,圆而寓方。

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的另一精妙之处,就是对字形空间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的创作内容涉及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大写意花鸟画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

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艺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筑了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吴昌硕(1844-1927),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别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

吴昌硕长于书法,尤善篆书,其中又尤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

约在光绪十二年(1885年),吴氏得到潘瘦羊所赠《石鼓文》精拓本,令他如获至宝,心追手摹,朝暮不辍。

他写《石鼓文》近六十年,可谓得形神兼备之化境,并扎根于《石鼓文》书法,形成了格调高古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书法史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的传世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中年时,所创作篆书风格呈现多样化。

清末,习篆者多师杨沂孙、邓石如、吴熙载、吴大等诸家,吴昌硕在初学篆书时也不例外,从他中年的一些篆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杨沂孙是下过一番工夫的,其书风特点是结体工整严谨,圆中带方,方中有圆,婉转流畅,藏头护尾。

此外,吴昌硕开始将金文和刻石书体融入自己的篆书创作当中。

吴昌硕除了擅长篆书外,尚工楷书。

其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书多为小楷;二是所书面貌有馆阁体、钟繇体和魏碑体;三是楷书多见于早中期。

吴昌硕在20岁至50岁期间多有小楷作品,20岁左右的楷书多馆阁体韵味,后其书风又参钟繇体,遒美清秀,圆劲流畅,颇见功力。

清中期以后,魏碑书法受到广泛提倡,吴昌硕虽出生于清末,亦受此书风影响,他在作书时将魏碑糅入钟繇体之中,使字体更显刚劲。

魏碑的学习,对吴昌硕写石鼓字良益颇多。

吴昌硕作魏碑书体仅见于早期作品当中,他到50多岁时虽然仍有小楷作品,但行书作品逐渐增多。

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以篆书居多,行草次之,隶书又少于行草书。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摘要】吴昌硕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篆刻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意而闻名。

笔意在他的篆刻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体现在作品中的表现、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情感和气质上的表现。

吴昌硕的笔意独具特色,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吴昌硕的艺术成就。

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不仅具有深远的传世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笔意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增添了魅力。

通过探讨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吴昌硕、篆刻艺术、笔意体现、情感、气质、风格、独特、哲理、文化内涵、艺术成就、传世价值1. 引言1.1 介绍吴昌硕及其篆刻艺术吴昌硕(1844-1927),字士美,号太液山人,江苏常熟人,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画家。

吴昌硕自幼喜好书画,擅长篆刻艺术,是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篆刻第一家”。

吴昌硕潜心研习古人篆刻之法,融汲唐宋秦汉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法和风格。

他的作品刀势刚劲有力,线条刚健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笔意淋漓尽致,充满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

吴昌硕对于篆刻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卓越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吴昌硕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2 笔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笔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气质。

在艺术创作中,笔意是表现艺术家个性和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笔意的运用,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通过笔意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吴昌硕桃花图轴2016年9月,“‘吴昌硕与中国印学’学术研讨会”在吴昌硕家乡浙江省安吉县举办。

2017年第5期《中国书法·书学》以“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专题的形式选发了研讨会部分文章,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吴昌硕及其诗书画印艺术。

本期选编朱燕楠文章,以吴昌硕诗书画印作品为线索,结合其生平与艺游经历,展现了吴昌硕独特的怀乡与归思情境。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书学》2017年第5期。

艺游与归思:吴昌硕诗书画印中安吉情境的建构朱燕楠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朴,中年后易字昌硕。

别署仓硕、仓石、昌石、昌硕,别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五湖印丐、芜青亭长等。

吴昌硕原籍江苏淮安,北宋时期先祖避战火,迁往浙江安吉县鄣吴村。

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辈在明朝嘉靖年间成为望族,家族内多人及进士第,其祖父吴渊为清嘉庆时期举人,并官任知县以及安吉县古桃书院山长。

父亲吴辛甲也曾担任知县。

在吴昌硕家族良好的治学氛围熏陶下,吴昌硕幼年仰承庭训,学习经、史以及训诂之学。

弱冠时期倾心刻印,其父多加指引,遂得门径,乐此不疲。

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天国运动,举家逃难,历经约五年的流浪生涯,于同治三年(1864)再次回到家乡,此时家中亲友均因疾病而殁,仅有其父健在。

家乡安吉对于吴昌硕的意义,除了乡情之外,更多的是家国情怀的缩影。

吴昌硕在安吉鄣吴村度过了美好的幼年时光,后搬往安吉县城定居,继续学习书画印。

战乱之余,从村舍迁往县城的前后数年,早已物是人非,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迷茫都映射在这片吴昌硕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土地中。

安吉情结已经成为吴昌硕人生的坐标点,在其丰富而又饱经挫折的艺术道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以往对吴昌硕的研究,侧重其诗书画印的专门研究,对其绘画、篆刻、书体的形成以及书画关系的研究已颇具规模。

其生平年谱、绘画全集、篆刻印谱等专门艺术书籍的出版,如《吴昌硕年谱》《吴昌硕书画全集》《吴昌硕印谱》等,成为研究吴昌硕诗书画印十分重要的资料。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字伯仁,号抱山居士,江苏启东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吴氏篆"。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厚重中透露着清新,造型雄浑而不失灵动,被誉为“笔意中的体现”。

接下来,本文将就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酷爱硬笔书法,在硬笔书法的临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意境和风格。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刻,能够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到篆刻之中。

他的笔法憨厚豪放,刚柔相济,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对于篆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对于篆刻的传统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内在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备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生动活泼。

吴昌硕的作品形神兼备,清新自然,有着很强的笔墨韵味和生动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于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他以笔墨表现出来的自然生动和秀美清逸,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豪放洒脱。

吴昌硕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张力与韵律美,他擅长用一笔生动刚健的构成,再点睛于犹如大隐于市的山水,富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一气呵成,充满了阳刚之气,让人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仿佛在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中流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这种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的作品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试论吴昌硕书法艺术成因

试论吴昌硕书法艺术成因

试论吴昌硕书法艺术成因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独步书坛,享誉海内外。

吴昌硕的书法,诸体皆善,且均具有显著的个人风格、特色。

本文旨在以其交游为切入点,观照吴昌硕的生长环境,探讨其书法面貌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吴昌硕1844年出生于浙江安吉彰吴村,彰吴村处于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前有玉华山,背靠金麓山,山麓植被丰茂,山涧流水潺潺,汇入苕溪。

彰吴村虽是僻地山村,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吴家祖先南宋时由江苏淮南迁来此地,明清以降,吴氏家族重教之风日盛,因籍科举之阶跻身仕林者不绝于缕,最为著名的当推明朝嘉靖年间的吴龙、吴麟、吴维岳、吴维京“父子、叔侄四进士”和乾隆时期的藏书家吴五凤。

吴昌硕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吴芳南,曾为国子监生;祖父吴目山,为安吉古桃书院院长;父亲吴辛甲,为咸丰辛亥科举人。

其父虽曾分取知县,但避而不仕,以耕读终其生。

吴辛甲能书善治印。

吴昌硕自幼随其父读书习字治印,然1860年太平军进兵彰吴村,清兵随至,男丁为避兵而逃难他乡,父子俩人被兵乱冲散,唯有一人独自流浪。

直到同治元年,战事稍平,吴氏回到家乡,不久母亲于是年立秋病故,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外出觅生。

直到战乱平定后吴昌硕才从湖北、安徽回到家乡,父子相依为命过着耕读的田园生活,他努力学习诗文、书法、治印。

第二年便考中秀才。

动荡的岁月,匆匆结束了少年吴昌硕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在战乱中倍尝艰辛,短短数年间,经历了生死离别,祖母、母亲、未婚妻、兄妹相继离他而去,在长达五年的流浪生活中,吴昌硕从少年成长为青年。

29岁的吴昌硕新婚后第一年,便离开家乡,开始游学杭州、湖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

1873年,他再度赴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曲园研习辞章与训诂之学。

1875年,吴昌硕经朋友介绍来到湖州“六才子”之首的陆心源家中做司账。

陆心源乃咸丰年间举人,曾任福建盐运使,家富收藏,尤嗜收藏宋版书与古砖。

曾建“潜园”以会友谈艺。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试论吴昌硕在《石鼓文》上的研究与其影响内容摘要::近百年来论及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艺术的文章比比皆是,他的艺术成就之卓然是有目共睹的,石鼓文对于吴昌硕来说就是“活水源头”,所以本文着重于梳理吴先生的时代背景、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的《石鼓文》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关键字:石鼓文吴昌硕碑派书法清代书法篆法引言:。

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

石鼓文作为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在碑学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吴昌硕选取石鼓文作为一生学习的范本,在篆法入画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吴昌硕的生平背景吴昌硕(1844—1927),(附图1)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70岁后又署大聋。

吴昌硕幼年在鄣吴村度过,小时求知欲很强,好学不辍。

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每天走十多里路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

他十多岁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便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疲。

17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流离颠沛,他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

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21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22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

到了53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

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活。

而致力于对于碑派书法的创作中去,并且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

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书法----dd0084c0-6eac-11ec-8e5c-7cb59b590d7d篇一:浅谈吴昌硕的绘画艺术论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吴昌硕,是中国近代画坛有开创性业绩的一代艺术大师,本名俊,后名俊卿,字昌硕,亦仓硕,号缶庐,老仓,晚号大聋,以字“昌硕”,号“缶庐”行于世,名满天下,精通诗、书、画、篆刻。

一、篆刻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是与他少年磨石刻印的锻炼分不开的,他早年学习刻印,初师浙派,后又融合浙皖两派之长。

这两派都有“师法秦汉”的主张。

当时大批的钟鼎彝器都被搜集研究,石鼓、秦权、秦量、诏版、瓦当、峄山、秦山、琅琊等刻石及汉铜印等,成为临摹的对象。

吴昌硕师法秦汉,发扬秦汉人敢于独造的精神,深得纯朴浑厚之趣。

既能融汇前人法度,又善于变化,绝不为清规戒律所囿。

能对以前各家特长融汇贯通并大胆创新,于刀笔之间突出书法意味,在对印面篆文线条变化的强调和处理上形成了刚浑一路的独特风格。

他反对古印与文人印章篆刻中篆刻线条的一律光洁挺拔、回转流畅的模式。

吴昌硕的篆刻在结构上不求四平八稳,在篆文线条上,他追求粗细变化,起伏顿挫,奇趣文姿,健步如飞与工巧的效果,将放纵和收敛,遵循法度和突破常规融为一体,其趣味之醇厚,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

其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的灵秀之气挥撒于书画中,又创造出一个别样的风格来,看吴老的书画仿佛可以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

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

概括说,也即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以开阔眼界,养胸中浩然之气之谓。

更何况金石篆刻的深厚修养让他受益匪浅。

二、书法吴老在书法方面的功力和学养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是其绘画艺术能借古开今的重要条件。

也是他绘画艺术面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历史十分悠久,按照一般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点,书法是抽象的表现艺术,绘画是具象的再现艺术。

“书画同源”说是由来已久的扩大说,其实诗书、画、印其原理是相通的。

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

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

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海派书画领袖一代宗师——吴昌硕书画艺术集雅斋书画艺术吴昌硕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

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主张“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有《缶庐集》。

【字画作品拍卖价格】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共拍出吴昌硕画作品179件,成交129件,成交率72%,总成交价格1.28亿元。

其中,吴昌硕大师的画作《花卉立轴》以600万起拍,最终以1552万元的价格成交,又是突破了壹仟万元的大关口啊。

《五合图》以150万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352万元的价格成交。

目前拍卖价格最高的是2014年北京保利拍卖的1917年作的《花》,成交价格3852万。

现在拍卖均价在2000万左右。

根据历年拍卖纪录,我们可以看出吴昌硕作品价格,吴昌硕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

吴昌硕很多的作品是由其弟子照样摹临的,吴昌硕题款的。

故收藏吴昌硕的作品朋友要注意了,根据研究,吴昌硕的画伪题真者是不少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甲申十二月园园再生.jpg且饮墨沈一升.jpg数石亭.jpg芊蕙百庐.jpg(29.74 KB, 下载次数: 51)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jpg(156.39 KB, 下载次数: 65)在西泠八家和邓石如的影响下,晚清印坛呈现多彩多姿的局面,在赵之谦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具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家吴昌硕。

吴昌硕(1884-1927年),浙江安吉人,原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还有苍石、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字号。

吴昌硕出身书香之家,艺术上受到家庭的熏陶,少年时代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在艰难的生活中仍不废读书习艺。

及长,请益于乡贤前辈,游学于湖嘉苏杭一带,得俞樾、杨岘等著名学者的指授,中岁后定居上海。

1913年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是开创写意派风格的印坛巨擘,影响所及,从民国时期直至当代。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

吴昌硕的成就,在天资学养外,还有其数十年的不断探求。

他步入印坛时,丁敬开创的浙派已经走过了盛期,赵之琛技法精熟而程式益显;钱松奏刀冲切披前兼施,用浙派的清刚浑朴再现秦汉玺印的精神;徐三庚以邓石如的结构体势结合浙派的切刀自树一帜;吴熙载“谨守师法,不逾规矩”,都用以刀代笔的功力将邓派“印从书出”的理念演绎到酣畅淋漓的极致;长吴昌硕十五岁的赵之谦广博取资,印外求印,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视野,给吴昌硕以全新的感受。

他有二十七岁时所作的《朴巢印存》存世,取法秦汉外,多见《飞鸿堂印谱》的摹拟之迹,但明清文人篆刻历经峰回路转,已经发展到浙皖两派交融互补的时期,时代呼唤大师的出现,吴昌硕适时而出,终于成为明清篆刻流派辉煌的总结者。

吴昌硕书法诸体毕备,而以《石鼓文》成就最高。

赵之谦在理论上倡导“有笔有墨”,“笔”指骨法用笔,“墨”指笔墨韵味,骨力墨韵皆源于书法。

介于大小篆之间,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的《石鼓文》,吴昌硕对此的研究从五十岁前的谨守古貌到七十岁后的遗貌取神,他用笔圆健,参以秦权量文字和琅琊刻石的体势笔意,创造性地强化了小篆体势修长的特点,通过线条的纵横对比表现凝重迟涩中的流转酣畅,形成了浑朴遒劲的风格,他借助钟鼎彝器款识的结体章法,大胆打破原作的匀整对称,夸张了《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美,他自言写《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名曰临摹,实为熔铸己意,这种功力融入印面,又不断化入行草和绘画用笔,古拙雄健,郁勃苍劲,成为他书画印写意风格的源头活水。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编者按:《中国书画》第七期推出吴昌硕绘画专题后,收到了读者的积极反馈,本期继续为大家推出吴昌硕书法篆刻专题。

作为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力作,本期,在《吴昌硕全集》编者的再次支持下,不仅配有精美的图版,更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对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分期及其在不同字体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并要感谢的是这两期吴昌硕专题的学术主持邹涛先生,在图、文遴选以及思路规划等方面,得到了他热忱的协助,使两期专题得以呈现。

吴昌硕篆书籥庐横披48.5cm×143cm 纸本 1913年西泠印社藏释文:籥庐。

籥有二义,以中以和,其三孔之制,中者为籁。

王君晓籁今以籥榜其庐,意盖有取于此耶?夫礼以制中,乐以导和,凡事能以中和之理御之,上天下渊,推己及物,盖无往而不适也。

又闻之,籥以岁气,《释名》有气跃出之训。

王君新居方落成,属题兹榜,请更以充闾佳气祝之。

癸丑夏五月,七十翁吴昌硕书并跋。

钤印:安吉吴俊章(白)归仁里民(白)缶无咎(白)导言:吴昌硕书法的渊源与发展吴昌硕是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也是近现代书、画、篆刻领域中的第一位领军人物。

有许多关于古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终篇,也有许多关于近现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起始。

同时,在书法家眼中,他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书法家;在画家眼中,他也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画家;而在篆刻家眼中,他同样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篆刻家。

所以,即使是研究吴昌硕的专家们也常常说不清他在哪个方面更加出类拔萃。

因为,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旷古少有的天才,各个方面都难分高下!那么,仅就其书法而论,我们应该给他赋予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沙孟海先生说:“昌硕先生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书法上的。

”一言以蔽之:书法是吴昌硕艺术的基础。

可以说无此基础,则不能成就其个人的艺术大厦。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20年第03期主持:棉花糖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的精妙书法!我国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独步书坛,享誉海内外。

在诸门艺术中,让他出名最早的是他的篆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绘画,而他的篆刻、绘画最基本的功夫是从他的书法中来的。

作为书法家的吴昌硕,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工,而又以篆书和行书的成就为最大。

吴昌硕早年的隶书作品还具有《张迁碑》的风格,用笔拘谨,十分理性。

到了晚年,吴昌硕以篆法入隶,结体拉长,取纵势,如“奉爵称寿,雅歌吹笙”(如右上图)联句。

这幅书法作品用笔浑厚、饱满,从线性方面来看,它具有篆书的痕迹。

在篆书方面,吴昌硕独具慧眼,选择《石鼓文》为主要学习对象,并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体势笔意,因此他所写的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

吴昌硕60岁后的书法作品,刚柔并济,气势恢弘。

此时的吴昌硕已经能很好地将篆书、隶书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下面这张扇面上的书法就是其中的一幅作品。

吴昌硕早年的楷书曾学习颜真卿,有宽博厚朴的意境。

但奠定他书法基本风格的是锺繇楷法。

他的有些楷書手稿意态安详古雅、厚朴稚拙,整体气脉浑然,格调极高。

中年以后,吴昌硕写楷书就渐渐减少了,风格也转向书法家黄山谷的楷法体势。

关于行草书,吴昌硕专门研究学习过书法家黄庭坚和王铎的笔法。

之后,他以篆隶笔意作草,笔势奔腾,苍劲雄浑,线条老辣,不拘成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吴昌硕的书法,无论是篆书、楷书,还是行草,用笔皆矫健放纵,全凭天然,出神入化。

我们从他那精美绝伦的作品中,可以品味到血性和刚强,体会到有关生命的大放旷与文化的大朴质。

《2024年吴昌硕书法研究》范文

《2024年吴昌硕书法研究》范文

《吴昌硕书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吴昌硕,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其作品影响深远,备受后世尊敬与赞誉。

其书法更是被誉为"集古今之变于一炉,创新为绝",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探讨吴昌硕书法艺术的特色、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吴昌硕书法艺术特色1. 笔法独特吴昌硕的书法笔法独特,线条粗犷有力,气势磅礴。

其行笔过程讲究笔力、笔速、笔序的协调统一,使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流畅。

同时,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字体的神韵。

2. 结构严谨吴昌硕在书法的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注重字体的平衡与对称,讲究结构中的穿插、避让、呼应等关系,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稳重而有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大小、长短、粗细等对比手法,使整体布局更为和谐统一。

3. 篆隶交融吴昌硕的书法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篆隶交融风格。

他将篆书的笔意与隶书的结构相结合,使字体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现代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吴昌硕书法内涵解读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制,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

同时,他的作品还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使人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四、吴昌硕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还启发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创作灵感。

他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五、结论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笔法、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内涵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创作,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研究的素材。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精品】浅谈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

【精品】浅谈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

浅谈吴昌硕石鼓文书法艺术摘要吴昌硕是清末时期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大师,本文将研究他所临的石鼓文,其石鼓文是其艺术成就中最高的。

不仅如此,他多年临习石鼓文也让他的其他书法、绘画和篆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他的其他艺术中,我们能明显看到金石意味和篆籀之气。

在书法艺术长河中,历代书法家都对吴昌硕的书法进行了分析,但专门论述他的石鼓文的不多,本文将对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的书法艺术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吴昌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讲述其个人经历,讲述其与书法艺术的起源,再具体分析吴昌硕石鼓文的用笔、线条、结体,用举例、对比等的方式研究其艺术特色,最后来总结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吴昌硕;临石鼓文;书法艺术;对比;影响AbstractAs the late Qing period, a poem calligraphy and seal omnipotent master of art —————————— fostered numero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angshuo, he in the in 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can be said to be his highest a chievement of all the arts, not only that, but his years facsimile inscri 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and let the rest of his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eal cutting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rest of his art , we can clearly see the stone means and vigourof sealcharacter . In calligraphy art, all previous dynasties calligrapher analy ses fostered numero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angshuo's calligrap hy, but specifically discusses his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 ocks, this article will to fostered numero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 angshuo calligraphy of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in th e concrete analysis, through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fostered numero 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angshuo, telling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 relate with the origin of the calligraphy art, and specific analysis fost ered numero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angshuo inscriptions on dr 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pen, line, the nexus of contracts, with the e xample, contrast and so on way to research its artistic features, finally to summarize fostered numerous eminent people like Wu Changshuo art feature of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Key words:pen method; nexus of contracts;status;impact目录前言清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碑学兴盛于经济发展最快的江南地区,使碑学一跃为书法学习的正统地位,因此出生于浙江先秦《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完成了大篆到小篆的衔接任务,既有大篆的显著特征,又开启了小篆先河,具有篆书的实际价值,成为大家所临摹的热但在众多临摹石鼓文的书家中,吴昌硕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吴昌硕行书书法特点

吴昌硕行书书法特点

吴昌硕行书书法特点
吴昌硕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师,曾在诸多书法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行书尤为出色。

本文将从吴昌硕行书的书法特点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风格古朴、质朴自然
吴昌硕的行书风格非常古朴、质朴自然,气韵清新,自成一派。

他通常以墨色浓重、线条挺拔硬朗、笔画丰腴飘逸为特色,其行书作品常反映出浪漫主义的情调和人文内涵。

二、中宫相通
吴昌硕行书中宫相通,即石鼓文字由于中线上下并排,因此可称为“中宫相通”。

此种排列方式在行书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吴昌硕的“中宫相通”很有特点,他将此方式推至极致,行文之中,各个字一气呵成,形似苍龙,腾空而起,风姿绝伦。

三、变化多样
吴昌硕行书具有变化多样的特点,每种字体有着独特的特点。

吴昌硕的笔画丰腴飘逸,不拘泥于规则。

他的行书作品细节之处也颇有训练有素的特点,常常运用大小搭配、较深较浅、虚实量变,多变而不失洒脱。

四、刻意流露
吴昌硕行书作品的笔画往往刻意流露,诗情画意,文人雅趣。

吴昌硕的行书,不单止是展现一个字的美,而是成就整篇文章的美。

他的行书作品之美,更依然流露出其本身的象师人生和人文情怀。

总之,吴昌硕行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风格古朴、质朴自然、中宫相通、变化多样、刻意流露等几个方面。

他的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影响广泛并被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所认同。

吴昌硕行书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在于其深层次的人文内涵。

吴昌硕书法的补笔研究

吴昌硕书法的补笔研究
后又 字 吕硕 ,亦 署仓 硕 、苍 石 ,号缶 庐 、老 苍 、苦铁 、老 、大 得 好 的艺 术效 果 。所 以吴 昌硕 的补 笔 有一 套成 熟 的技 法 ,我 归纳
聋 、石 尊者 、破 荷亭 K、五 湖 印丐 等 。他 以诗 、书 、画 、 印 四绝 为 接 、复 、点j 种方 法和 “ 不藏 补 ”这一 原 则。 著 称 于 世 ,足近 代少 见 的伟 大 艺术 家 。他书 法 作品 巾存 在 的多 次 接 ,就 足 存 原 来 线 条 长度 不够 时 重新 补 接 上 段 ,使 线 条 补 笔 引起 了我 的震惊 和 兴趣 。我 随 即花 时 间翻 阅 了他 多 本 1 5 画作 增 长 ,这 在补 形之 不 足中 的章 法不 足 、字 形不 足和 补 质之 不足 的 品集 ,并 把 目光 集 中在他 的 “ 补 笔 ”上 。令 我 吃惊 的足 吴 吕硕 的 收 尾 过卡 占 空 时常常 运用 。复则 是晕 复 一笔 ,这 卡要 在 质之 不足 小 书 法 补笔 比比 皆是 ,更让 我 惊奇 的 是 ,我竞 慢慢 改变 了对他 补 笔 线 条 中段 过细 过虚 时运 用 。点 就是 用 笔尖 轻轻 点触 ,常用 存补 搭 的看 法 :觉得 他 的书 法 补笔 十分 精 彩 ,补得 非常 有 艺术 性 ,从 中 接 不够 和 笔 的情 趣 变化 不人 时 。这 三种 是吴 昌硕 补 笔的 具体 方 领 略 到 了吴 昌颂 精湛 的艺术技 巧和 独特 的 艺术思 想 。

补 笔之 需
书法 的补 笔 是指 在书 法创 作 过程 中 ,埘 由于 笔 墨工 具或 技 巧 等 不 足而 导致 出现 的不满 意 的 “ 败 笔 ”作 山及 时的 修改 和调 整 , 画 中 的补 充调 整 。在 E ¨ 章 和 绘画 的创 作 中不 强调 “ 时间 性格 ”,

吴昌硕题画诗(8)

吴昌硕题画诗(8)

吴昌硕题画诗(款识,题识)欣赏(8)901.吴昌硕乙丑(1925年)作竹石图立轴题识:荒寂寞云影深,竹氛一碧缠衣衿。

吟声断续啸声作,引得天风来和琴。

乙丑九月,略师李晴江笔意於海上寓庐。

吴昌硕老缶时年八十二。

902.吴昌硕癸丑(1913年)作寒山观瀑图立轴题识:野瀑飞出洪涛流,清溪浴日孤村浮。

老翁来自云际愁,贪看寒色张双眸,疑是杜甫一样哀江头。

癸丑冬至节,吴昌硕,时年政七十。

903.吴昌硕甲子(1924年)作梅花寿石图立轴题识:花明晚霞烘,簃老生铁铸。

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

甲子夏仲,为金荣先生学孟皋法。

吴昌硕年八十又一。

904.吴昌硕丙辰(1916年)作竹石图立轴题识:青鸾尾。

老缶。

老夫画竹放东坡,这壁涂墙不厌多。

斯世惜无文与可,墨君堂上共婆娑。

丙辰初夏,吴昌硕。

905.吴昌硕一九一七年作清供图立轴题识:写岁朝清供,亦感时物之迁流也。

丁巳(1917年)冬杪吴昌硕。

又题:参一指禅,祝无量寿。

906.吴昌硕一九二二年作牡丹立轴题识: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豪端水佩横。

壬戍(1922年)秋月,吴昌硕。

年七十又九。

907.吴昌硕一九一零年作秋菊立轴题识: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

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

近海生明月,清淡接晋人。

漫持沽酒去,看到岁朝春。

晋和乡台属写即蕲两正。

庚戍(1910年)秋吴俊卿。

908.吴昌硕一九二六年作秋菊立轴题识:秋容不一,其英可餐。

我方对酒,霜螯满盘。

丙寅(1926年)秋九月录利叔句。

吴昌硕老缶年八十三。

909.吴昌硕一九二零年作梅兰菊竹四屏简介:(1).梅溪水平桥,乌山睡初醒。

月明乱峰西,有客泛孤艇。

除却数卷书,尽载梅花影。

庚申(1920年)七月几望吴昌硕年七十七。

(2). 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

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

近海生明月,清谈接晋人。

漫诗酤酒去,看到岁朝春。

庚申(1920年)孟秋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七。

(3). 峭壁参天,流水潺□。

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庚申(1920年)署吴昌硕。

吴昌硕和他的书法艺术,贯其一生的“郁勃”之气

吴昌硕和他的书法艺术,贯其一生的“郁勃”之气

吴昌硕和他的书法艺术,贯其一生的“郁勃”之气书法的学习是古代文人的日课,吴昌硕也不例外。

自古读书为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出仕”最重要。

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让多少读书人为之奋斗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直到考取功名。

然而,偏偏吴昌硕并没有这么想,在他二十二岁考中秀才之后,无意于“功名”,而致力于金石书法。

“盖先生自成诸生,即倦意进取,为贫而仕,非其志也”[一六]。

沙孟海介绍吴昌硕书法时说:“据他自己(吴昌硕)说,早年楷法专学钟繇。

今天看到他早年画款,多作钟体,别有风格。

我曾见过他早年自写诗稿长卷,全是钟法,最为先生小真书精品。

中年以后,少写真书,风格一变,楷法倾向黄山谷。

看他所写的《蒲作英墓志铭》,表现最突出。

寻常楹联稍带正楷者,亦多用山谷结法,但不专师山谷。

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尺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

此法也自先生开之,先生之前尚未见专门名家。

晚年行草,转多藏锋,遒劲凝练,不涩不疾,更得'锥画沙’'屋漏痕’的妙趣。

”“隶书,爱写雄浑拙朴一路。

他人作隶结构多扁,先生偏喜长体,意境在《褒斜》《裴岑》之间,有时参法《大三公山》《太室石阙》为之。

有时更带《开母庙》《禅国山》篆意,变幻无穷。

件数虽少,境界特高。

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

寝馈于《石鼓》(笔者案:吴昌硕临摹最多的是阮元重模天一阁北宋拓《石鼓文》)数十年,早、中、晚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

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

”“先生六十五岁自记《石鼓》临本,曾有如下一段话:'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先生有时爱临《散盘》,也是意不在形似”。

[一七]沙孟海的这番评论,已经概括得非常全面而精到,因此摘出部分予以引用。

吴昌硕书法以《石鼓文》为本,早年的钟繇功底,在中年之后,悉被《石鼓》笔法吸收,中年之后所作书,《石鼓》、小篆、行草、隶书,甚至金文《散氏盘》,都统一为《石鼓》笔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吴昌硕在《石鼓文》上的研究与其影响内容摘要::近百年来论及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艺术的文章比比皆是,他的艺术成就之卓然是有目共睹的,石鼓文对于吴昌硕来说就是“活水源头”,所以本文着重于梳理吴先生的时代背景、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的《石鼓文》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关键字:石鼓文吴昌硕碑派书法清代书法篆法引言:。

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

石鼓文作为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在碑学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吴昌硕选取石鼓文作为一生学习的范本,在篆法入画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吴昌硕的生平背景吴昌硕(1844—1927),(附图1)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70岁后又署大聋。

吴昌硕幼年在鄣吴村度过,小时求知欲很强,好学不辍。

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每天走十多里路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

他十多岁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便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疲。

17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流离颠沛,他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

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21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22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

到了53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

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活。

而致力于对于碑派书法的创作中去,并且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

他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后四年, 与近代史开端共生。

他又享长寿, 活到了1927年。

生当此时, 他既在战争中饱受摧残, 又在仕途坎坷中壮志不伸, 但也得到了这个大时代的许多慷慨赠予。

吴昌硕的少年时代, 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惊涛骇浪, 家人遇难,有家难回。

五年逃难流浪生涯的磨难给了他一生以深刻的影响, 使他通达了世事人情, 锻炼了坚忍心志和刚强人格, 也使他在日后长时问的逆境里能始终保持一份豁达的心境和对苦尽甘来的憧憬。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 婚后不久离家赴杭州、苏州、上海等地, 寻师访友。

从俞樾学诗词和文字训诂之学, 从杨岘学书法, 与之交往的还有任颐、张熊、胡远、蒲华、陆恢、施浴升、诸贞元、沈瑾、潘祖荫、吴云、吴大澂等画家、诗人、收藏家。

这期间,他观赏不少书画真迹, 加以临摹考据, 扩大了视野,开拓了胸襟, 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后, 吴昌硕在青年的科举求学、中年的宦海漂泊兼卖印鬻画谋生中苦苦寻觅、选择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游学、游艺、游宦生涯构成了他一生中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的部分。

其中, 从而立之年到年近古稀对仕途生涯的追求与官场转徙, 向来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视, 其实这却是他在艺术追求外最持久的追寻。

如他在苏州为小吏、候补官员多年, 多次入幕, 并以金石之艺周旋于晚清官场, 亲身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 虽然最终以战败而收场, 没能实现他的忠君报国之壮志。

英雄壮志难酬, 胸中抑郁之气却化为笔下苍龙, 写出心中浩然之气。

当代艺术家齐白石非常崇拜吴昌硕, 有诗为证:“青藤雪个远凡胎, 老缶年別有才; 我欲九原为走狗, 三家门下转轮来”1。

老缶者, 昌硕别号也。

吴昌硕,初名俊, 又名俊卿, 字昌硕, 又署仓石、苦铁、破荷、大聋等。

多别号, 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因得友人所赠古缶, 故名其庐为“缶庐”。

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人。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九月十二日生,民国十六年( 1927)十一月二十九日卒, 生年84岁。

二.吴昌硕的成就与在石鼓文上的造诣吴昌硕(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当时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印坛领袖、吴派篆刻的创始人,名满天下,是位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

以深厚的金石书法功底和诗文修养为铺垫,文气洋溢、大气磅礴、古朴苍茫、自然野逸。

他着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所写的石鼓文,自出新意,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力透纸背,独具风骨。

书画篆刻俱卓尔不凡,成一代宗师,他的艺术影响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众多现代绘画大师或出自他的门下,或受他的艺术影响,如近代海派诸家、北京画派的陈师曾、齐白石等,现代最具实力的几大家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无不源自于吴昌硕。

“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获得了书画篆刻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吴昌硕作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和第一任社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主要是1.以个人的艺术活动空间扩大了印社的社会接触面。

2.通过他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吸收了广泛的社会援助,如吴昌硕发动众人捐款八千元赎回著名的“浙东第一石”《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3.积极参与国际艺术活动,增强了印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推他为社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还是其个人的篆刻能力和艺术风格。

早年曾师从浙派,也曾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影响,中年后直追秦汉。

秦汉时期的钟鼎碑版是刻、铸而成的,吴昌硕数十年对钟鼎金文、石鼓文潜心研究和寒暑不辍的捉刀镌刻,也真正得到了精髓所在。

他喜以钝刀出锋,不仅气魄宏传、雄深奇肆,而且工整细致、婀娜多姿。

他毕生写《石鼓》,数十年锲而不舍。

六十岁以前循规守矩,点画认真,60岁以后渐渐形成自己风格,境界全新,写出的石鼓文一鼓作气,在写字的时间过程中展开用笔与线条、字与字、行与行、结体与结体之间气脉相连,神意贯通,如音乐旋律、节奏的运用,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勃然轰鸣或透迄曲折,总有一股聚于中而形于外的精神力量蕴含其中。

晚年常以篆隶笔法作狂草,笔势奔放、苍劲雄浑,随兴所至,不拘成规。

吴昌硕的绘画是他掌握书法之后开始的,他继承了赵之谦的以金石书法入画的方法,又上溯徐渭等入的画法,至晚年而大成。

也可以这样说:赵之谦开了风气,吴昌硕结下了硕果,成为金石画派的大师。

三.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研究及与碑派书法的关系昌硕先生诗书画金石治印无所不长,并有强烈的特殊风格,自成体系。

书法专攻古篆,尤以石鼓文字成就最高,郑太夷评昌硕先生石鼓文说:“邓石如,大篆胜于小篆。

何子贞,只做小篆,未见其作大篆,杨昕孙,吴大潋,皆作大篆,邓,何各有成就。

杨,昊不逮也,缶道人,以篆刻名天下`,于石鼓最精熟,其笔情理义,自成一家,可谓独树一帜也。

2吴昌硕早年读书时就对刻印十分有兴趣,时常沉迷于其中,为其之后的对碑派书法的造诣奠定了基础。

吴昌硕的艺术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古老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他把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和写实的院画风格相融合,以深厚的金石书法功底和诗文修养为铺垫,构成绘画的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这是东方艺术的特色,也是我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吴昌硕选这一字体几十年不断的练习足见其精妙,研究石鼓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道光以后清朝尽显没落景象,但书法艺术却在这时百花齐放、名家辈出。

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赵之谦、张裕钊等碑学大家,还出现了碑帖兼学的名家,其中何绍基由帖入碑,由唐碑而上溯汉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面貌。

赵之谦在为陈豪作楷书联时跋云:“何道州书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着衣吃饭凡夫而已。

3”传承家学,书学渊远。

清代碑派书法的发展是必然的结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代的当局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严酷的独裁统治政策,并且禁书与大兴文字狱,例如有位诗人有感而发的写下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4就被当作是反贼抓了起来,因为诗中有对清朝统治者的不当言语,其实它是无辜的。

所以就把大部分的文人引入了其他方面进行发展,他们为了不被迫害,不得已不写书法,而在1900年左右,殷商甲骨文、汉晋简犊残纸文书等新发现更拓展了传统金石学的领域。

这些都对书法的发展,特别是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大量碑文的出土发现让大量文人转投碑派书法,从此碑派书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书画印诗史上的全能艺术大师, 其中尤以篆书最为“名世绝品”5。

他经过数十年的强抱《石鼓》, 不拘成法, 弃形取神, 独树一帜, 创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使《石鼓文》书法走入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提及吴昌硕的篆书, 人们必然会想到《石鼓文》, 而一谈到《石鼓文》, 便不禁联想起吴昌硕, 两者结合得如此紧密, 纵观书法史, 恐难找出第二。

吴昌硕的石鼓文书风的最后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艰难的、大量的练习和辛勤的劳动而最后得到的结晶。

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艺术家, 他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个不知名的书画家,七十岁以后才真正成熟, 在诗、书、画、印方面的修养才逐渐全面, 最后融为一体。

他的书法和绘画里都透着一股金石气,这股金石气对后来的艺坛产生了不小的震撼。

吴昌硕的石鼓文书法风格成了书法风格史上篆书的最高峰,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更遑论超越了。

经过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普及和发展以后,碑学到清末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书法界, 碑学理论也进入到了总结阶段,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顺势而生, 将清代书坛的碑学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清末民初书坛上碑派书法的最高峰到来与康有为的鼓与呼有很大的关系。

社会上要求书法变革的呼声也渐趋强烈,有人大胆地试以新的创造, 走新的路。

纵观中国书法史, 清代的篆书达到了兴盛时期, 不论从实用性或是艺术性, 还是从艺术的追求上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

这一切现象,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吴昌硕的书法艺术。

吴昌硕由于家庭的熏陶, 早年就学习书法篆刻,一生颇受邓石如、杨沂孙、杨岘、吴大澂和潘祖荫等的影响。

因为早年学习篆刻的关系, 吴昌硕开始学习篆书的时间也比较早。

吴昌硕三十岁( 1873年)开始,游学杭州、湖州、苏州、上海等地, 结识了诸多名家宿,也为其后来对石鼓文的深入研究定下了理论基础,让他得以对篆刻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四.石鼓文对吴昌硕的影响吴昌硕的画作实属固守自强着意借古开今的传统派。

他个人眷恋古老的中华文化,以“金石”“诗文”“书法”入画,开拓创新,从传统内部破解中国画发展的难题。

其中石鼓文对他画作风格面貌的影响最为显著。

石鼓文是成熟的大篆文字,它的线条以曲为主,直线则多呈欹斜之势、圆浑挺劲,笔意凝重、端庄古朴,极具张力。

结体则趋于长方形,方而不正,结字则内聚与外展兼而有之。

表现出雍容肃穆、雄浑豪放、大气磅礴、端庄自然的艺术风格。

正是这样的特点谋和了吴昌硕心中的“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