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简单_语文_不简单_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_李建军

合集下载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作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其中一篇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读后的一点感悟分享如下:一、重视阅读,让海量阅读为学生积淀成长的力量。

翻开文章,于老师的观点“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率先映入眼帘。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常常让人感觉复杂繁琐,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而且还要考虑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

那么于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教语文很简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地向下阅读。

本以为于老师会高谈阔论但是没想到于老师用语亲切、朴实,取代高深的理论知识选用了许多真实例子让我明白这样的结论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真真实实从实践中总结而来。

读完文章,我首先感慨到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一个真实案例是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

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是当时出任该校校长的李希贵先生。

他提出的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上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校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成就了高密一中的辉煌,由此我感慨到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讲解课文内容,而应该抓住核心精讲,教授方法,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二个案例是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小学毕业班统考,其中来自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班上的学生成绩优异排名靠前,引起了全区关注。

通过专家调研找出杨巧云老师教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并且大量地阅读课外书。

于永正老师因此感慨到:“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此外,于老师还在文中还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讲到在小学时班上的白老师特别重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

有感于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

有感于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听于永正老师报告的感想“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老师提出的这个语文教学的口号决不是老生谈。

他是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而是脚踏实地的走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于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包括:一、教学目标的简约。

1、他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

其中重点是:识、写、读、说。

重中之重是读、写。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始终贯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

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语句,来读母亲,体会一些句子深层的含义来读懂母爱。

)2、落实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其实,备课时不必要绞尽脑汁设计问题,力求形式耳目一新,只要从基础的做起,真正落实了课后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语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简要。

1、识字、写字、释词。

2、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沙沙写字声和集体书空的声音,欢快的笑声不就是于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真实写照吗?于老师会变着法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于老师满意时会送上掌声,不满意时会给学生深情泛读,也会给学生语重心长的劝告和指导。

有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某一个词语,于老师会在课堂上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

3、品词、品句、品篇用圈点、批注的精读方法,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叫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不断地发出恍然大悟来。

只有老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三、教学过程简洁:识字、写字; 初读;精读;读写结合。

四、教学方式简炼。

书是读出来的,字是写出来的、文章是作出来的。

五、语文作业要简化。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

洗净铅华,历练语言——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洗净铅华,历练语言——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生 : 出了多种水果 。 端 师 : 哪里 可以看 出来 ? 从 生 :果有杨梅 ”果子 中有杨梅 , “ , 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 说得好 。这句话 中还有哪个字能说 明? 生 :设果 ”就是摆水果 。 “ , 如果只有 一种水果是称 不上摆 的 。 师: 说得太 好 了! 从这里 可以看出 , 这个 小孩子不
的过程。 ◆提问的艺术
【 案例】 《 杨氏之子》 教学片段。 师: 那么 , 我们从哪里 可以看出小 孩不但 聪 明 。 而 且很有教 养 、 貌 呢? 有礼 请你 们轻 声地读 、 细细 地读 , 每一个 字都要 注意思 考。( 生细读) 生 :为设 果 , “ 果有杨梅 ” 从这里可以看 出杨 氏之 。 子非常有礼貌 , 给孔君 平准备 了水果 。 师 : 客 人来 了 , 紧端 出水果 , 嗯! 赶 懂得 待客 之道 啊。端 出多少水果 ? 就一种吗?
“ 过程真 的比结果更重要 。有 过程 , 才有方法可言 , 才 有能力可言 。指导学生 把书读 好的 ‘ 过程 ’更是我追 , 求的亮 点。 他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 , ” 即使学生读得不 尽人意 , 也始终 幽默诙谐 , 巧妙 避开直 接 的正 面 的评 价, 让学 生在妙趣 横生 中 , 经历 了一个 以“ ” “ ” 悟 促 读
21 0 2年第 1期 ・总第 1 1期 2
走 皿 名 师
●■■■—■■■——■_
洗净铅华 , 历练语言
— —
特级教 师 于永正语 文课 堂教 学艺术赏析
■ 粱小 春
“ 回归本真 ” 的呼唤 , 使在 “ 人眼 ” 乱花” 迷 的“ 中徘 徊 的语 文教学 踏实 了 , 由想 起 了于永 正老师 的《 不 杨 氏之子》。他 的的课堂教学 以简单示人—— 没有 现代 化 的多媒体 , 没有 热闹的花样形式 , 只有 老师 、 生和 学 文 本。 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 幽默 的话语 引导学 生 一次又一次地读书 。 在读 中 , 古文逐渐清 晰明朗 , 疑 惑 一一解开 ; 到最后 , 读 大家恍然大悟 , 意犹未尽 。这 时 ,再提笔把古文描述 的场景用 自己的话写 出来 , 学 生 学得兴 趣盎 然。于永 正老师称其为“ 简单语文 ” 。 中国画家 白晓军 与我 闲聊 中 ,谈 到绘 画艺 术 原 理, 启发 了我对 “ 的认识 。他说 , 简” 大理 必简 , 大乐 必 易。 习画 由简到繁 , 由浅入深 , 这是一个从 无到有 的过 程。 但仅仅是一个 阶段 , 而要想达到另一个 高度 , 必须 不 断完善和超越 自我 , 繁杂 中提炼 简约 。美学 中提 从 到 “ 凡 世 间之 物 , 美 之极 致 必不 离 两种 : 为 单 举 其 一 纯, 一为丰富。 单纯之美必 以丰 富为底蕴 , 而丰富之美 又必 以单纯为 高极 ” 。于老师 的“ 简单语 文” 正是 教学 艺 术的体现 , 单纯 而不单调 , 不经 意中用 意深远 , 扎扎 实实地对学生进行 语文素养 的训 练 , 没有 留下一 丝刻 意的痕迹 , 水到渠成 , 浑然天成 。 这样 的简 已经远 远不 是“ 简单” 而是升华 之后的“ , 简约” 。 从 于 永 正老 师 到 中 国众 多 优 秀 的语 文教 师 。 在 “ 突显语文特性 ” 的理念 下 , 不乏令人赞 叹的好课 。他 们 大都舍 弃 了形 式上 的热闹 , 通过 师生 对话 , 利用语 言的魅力 , 引发 出学生 的精彩 生成 , 令语 文课 堂高潮 迭 起。由此可见 , 语文课堂 中教学 目标 的高效达成 , 很 大 程度上 依托于教师高效的教学语言 。 苏霍姆林斯基 说 :教 师 的语 言修养 在极大 的程 度上决 定着 学生 在 “ 课 堂上 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 所 以说 , ” 语文课 堂教 学艺 术首 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 。 在这个方 面 , 于永正老师 的课堂教学 为我们提供 了典范 。以下撷取 几个 经典片段 , 细细 品味其散 发出 馥郁 芬芳 的教学语言。 ◆评 价的艺术 【 案例 】/稻 秧历险记》 (J (、 教学片段。 师: 谁能把杂草的话语 卜读 , ^ 让 感到它有气无力。 师 : 没完 。( 你 学生笑 ) 要么你 的抗毒能力强 , 么 要 我 的化学 除草剂是假 冒伪劣产品 , 我再喷一下 。 于老 ( 师接着 又朝该 生身上嗤嗤“ 了几下 ) 喷” 师 : 听到你 喘气 了 , 我 但是声音仍 然很大。 说话声 音这 么大 , 能算完 了吗? 师: , 好 掌声鼓励 !这就是 “ 有气无力 ” ! 啊 【 赏析 】 于永正 老师重视 朗读 的训 练过程 , 他说 :

至简至易至趣r——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至简至易至趣r——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至简至易至趣r——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张敬义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5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张敬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J], 杨九俊
2.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意蕴 [J], 李建军
3.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J], 杨九俊;
4.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 [J], 周一贯
5.用一辈子做好语文老师——读《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有感 [J], 花玉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听于永正《“番茄太阳”》愚见为拓宽视野,向名师学习,寻求智力支撑,3月27日,县教育局教研室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先生我县实验小学讲学。

来自全县各小学的近900名语文教师共聚一堂,观摩了名师教学,聆听了专家报告。

我有幸也参与了此次活动,感受颇深。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

”然而,当我听完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又聆听了他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讲座后,我切实感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

但是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游刃有余的课堂那真的是不简单。

一、教好“读”不简单于老师这次是借陆友松班级学生上的《“番茄太阳”》,陆老师的学生读书据说还是不错的,而且听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上课,孩子们课前花在读书的时间可想而知。

按我们常理,初读课文可以花时应该很少了,重点应该精读课文了,可是出乎我意料,于老师足足花了一节课来教孩子练习读好课文,第二节课开始还是和孩子们一起来练习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时语文老师最显才华的事。

语文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善于朗读。

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灵气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孩子,讲解是绝对没有用的。

当前很多学生学语文,只看不读。

或是读了,可读得声音非常小,有声无力;或是毫无感情地,和尚念经般地读。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

不但要读,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

读得不好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把无声的书面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进行再表现的方法,因此,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特点处理声音变化的艺术。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作者:杨九俊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2期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这里仅就我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谈一点认识。

在二三十年前,我在中小学一线工作,有一段时间曾经关注、或者所谓研究过语文教学的艺术,我最喜欢列举的案例就是于永正老师的,觉得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了不得,不得了。

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保留着,而且新鲜度很高地保留着这样的第一印象: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第一,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本体性。

我们讲一位老师的教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主要不是讲他的方法技巧如何如何,而是在于这位老师对学科本质有了独特的理解、发现和表达,我想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老师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语文学科本体的那些理解,那些独特的发现和表达,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思想可以说是基于对母语教育规律深刻的把握。

他把“重情趣”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强调要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要对学生有情,要对语文教学有情,要把课上得有趣,让学生乐此不疲。

他的“重感悟”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读为教语文和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让学生在读中悟其语,悟其义。

他的“重积累”,使我想到有的同行提出的一句口号:积累大于方法。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的学习就是靠日积月累,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样一种境界。

而且,他的“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

他的“重迁移”强调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他提出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他十分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无论作文练习,还是“小练笔”,一切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适量适度。

他的“重习惯”提出要让学生在“时习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身教垂范,宽严相宜,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这些思想都是他对语文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

“简单”语文“不简单”——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简单”语文“不简单”——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维普资讯


其 中 的 ‘ 味 ’ 。 ” 学 生 的 读 书 提 出 了 明 确 的 美 来 给 要 求 。 然 后 , 叉 介 绍 读 书 方 法 : 古 人 把 读 书 叫 他 “ 做 ‘ 书 ’板 书 ) 书 越 ‘ ’ 越 有 ‘ ’ ” “ 煮 ( , 煮 才 味 。 在 煮
于 老 师 曾 经 借 张 田 若 先 生 的 话 来 表 达 自 己
书 : 《 花 》 是 一 篇 描 景 的 美 文 , 们 要 能 读 出 “荷 就 我
收稿 日期 :0 7 1 — 0 20— 22
作者简介: 李建 军,9 1 17  ̄
, , 男 教育硕士 , 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语 文学科 教学 、 教师 教育。
对 一 堂 好 课 的 看 法 : 价 一 堂 课 成 功 与 否 , 先 评 得 看 全班 学 生 是否 把 课 文读 熟 了 . 是 最 重 要 的一 这 条 。正 确 、 利 、 感情 地 朗读 课 文 , 是 课 标规 流 有 既 定 的 一 项 重 要 教 学 目标 , 是 学 习 语 文 的 根 本 手 又 段 。 个 目 标 落 实 了 , 成 功 了 一 大 半 。其 次 , 、 这 就 字 词 、 的训 练 要 到位 。字要 认 得 , 会 默 的要 默 , 句 该 词 要理 解 , 会 运用 的要运 用 。置字词 句 篇 、 说 该 听
介 绍 。 课 始 , 老 师 介 绍 了 叶 圣 陶 是 我 国 著 名 的 于 文 学 家 , 散 文 语 言 清 晰 流 畅 , 实 淡 雅 , 景 状 其 平 写 物 细 致 优 美 , 人 寻 味 。接 着 , 这 样 引 导 学 生 读 耐 他
学 的艺术 魅力 。

于永正老师与网友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与网友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与网友谈“简单语文”我以为,语文中的“简单”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简单”的是最为基本的。

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此类。

其二,“简单”的是最为有效的。

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单”背后的深刻。

其三,“简单”的是最为和谐的。

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相情愿,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魏星老师说:“‘语文倡简’的课堂就是要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

”刘效成老师说:“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简单的实际上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即生成的正确引导。

我们的简单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快乐一些。

”何国成先生这样认为,“语文的教学应当崇尚‘简单’的原则,应当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教学自然法则。

正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一堂简易的语文课应当要‘目标集中、结构简约、引导自学、情知互动、精于读写、自成习惯。

’”有了理念的肯定,接下来就是如何就理念进行的操作。

袁干斌老师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所说的‘语文倡简’,更侧重于小学语文,侧重于扎扎实实打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础。

我们不能把语文这个概念人为地按照学段生硬地割裂开,但我们绝不能否认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语文训练的侧重点的不同。

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品悟人生、陶冶情操、睿智心灵……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等,毫无例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我认为,这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丢失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小语教学只能是舍本求末,好高骛远。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一、问题的提出1、课改以来,小语教学研究空前浓厚,出现了百花齐放、流放纷呈的局面。

由于老师的个体差异很大,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理论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对语文教学有了不少新的提法和实践。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使人无所适从。

2、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工具性搞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的状况。

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学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

要牢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建议:练习听写,一天听写一句话,不仅能过生字关,还能过标点关。

3、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复杂”:(1)内容复杂;(2)手段复杂;(3)环节复杂因而有人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崔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汪潮——语文教学提倡简约。

二、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1、从简论——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2、朴实论——真实、朴实(教风)、扎实(责任)宁可断其翼翅,不可伤其意志!3、得失论——语文内容复杂,教学因素多,不可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4、效益论——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则,去收最大的效果。

”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看学生是否有收获。

总之,“简单语文”不是一个流派,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

是冷静思考后的沉淀。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

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不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做复杂,很简单。

值得咀嚼!三、我所理解的“简简单单教语文”1、教学目标简约(1)概括地说是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写。

(2)落实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意蕴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意蕴

终 精 力 饱 满 、 象 活 跃 、 维 亢 奋 , 表 想 思 由 及 里 . 渐 进 入课 文语 言 的堂 奥 逐
语 文 教学 应 该 深 深 地 根 植 现 实 的 大
读熟 了, 这是 最 重 要 的一 条 。 确 、 利 、 正 流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课 文 . 既是 课 标 规 定 的 一
着 一 股 迷 人 的艺 术 张 力 和 审 美 意 蕴 . 让 过 朗 读 表 达 出 来 。第 三 , 出 “ 味 ” 读 美 。在 学 生 朗 读 的 过 程 中指 导 用 气 读 .带 着 想 象读等等。《 花》 荷 的教 学 没 有 通 常 公 开 课中花样百出的噱头 、 藻饰 和 浮 夸 . 们 我 看到 的只有“ 实 、 实 、 实” 读 书 、 真 朴 扎 的
品 味 和 交 流 活 动 。 这个 过 程 中 . 生 始 在 学
人 如 沐 春 风 、 旷 神恰 。 现 了语 文 教学 心 体
立 美 育 人 的 境 界


充 实 与 空 灵的 统 一
于老 师 曾 经 借 张 田若 先 生 的话 来表
达 自 己对 一 堂 好 课 的看 法 :评 价 一 堂课 成 功 与 否 .得 先 看 全 班 学 生是 否 把 课 文
学 生 的 语 言 和 精 神 . 现着 语 文 教学 “ 实 立 人 ” 育 的价 值 和 意 义 教
于 永 正 老 师 的 语 文课 堂 是 “ 单 ” 简 的 . 认 为 语 文 教 学 “ 是 教 学 生 扎 扎 实 他 就
学 生读 出课 文 的 “ 味 ” 在 “ 书 ” 程 美 பைடு நூலகம் 过 二 、 线” “ ” 交织 “ 与 面 的
维普资讯

至简 至易 至趣——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至简 至易 至趣——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56
用 感性 吸收文化 ,使 自己成为 高贵 的人 。”【3]那 度 。于老师首先鼓励 学生先尝试批 注 ,“瞧 ,那
么 ,于老师 的“易教”表现在哪里 呢?
些盛 开 的花 朵 多像 儿 子 红 扑扑 的脸庞 啊 !”
1.学养影响。汉代的班 固说 :“教育何谓也 ? — — 把 花 比作红扑扑 的脸 庞 ,表达 了高尔基对
书 、爱 写作 、爱京 剧 ……潜 移 默化地 影响 着学 点正确 ,用词准确 。示范具 有直接性和现实 性
生 。在 中央 电视 台工作 的晏妮对她父 亲说 :“从 的品格 ,学生 再修改 自己的文稿就有 了标 杆 。
小学 、中学到大学 ,在我遇 到的老 师之 中 ,最好 于老师 的 良好示 范源 自他 的精心 准备 ,无论 上
的 、对我影 响最大 的是于老师。是他为我奠定 了 熟悉 的课文 还是不熟悉 的课 文 ,每次至少 朗读
3.内容 简约。语 文教学 艺术 的实质 ,是 合 宜的教学 内容有效地 实现 。(王 荣生语 )苏 轼 说 :“博 观 而 约取 ,厚 积 而薄 发 。 ”这 里 的 “约 取”,不单指少取 ,主要是指慎取 、精 取 ,取其 精 华 。于老师精彩 的课 例很多 ,魏本亚教授 总结 他 的阅读 教学 主要有 三种 范式 :基 本式 、读 演 式 、读写式 。不管是哪一种范式 ,细心研究就会 发现 ,于老师 的每 一节课 ,都力求 让学 生写 好 字 、读好 书、写好文 。
愿意不愿意 ,他都能温暖你 ,照亮 你。于老师就 方法 。于老师先 让学生替高尔基 的儿子写一封
是这 样一 位老 师 ,他不仅 有 演员 的素养 ,诗 人 回信 ,然后加 以点评 ,最后展示 自己的范文 ,让

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

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
成 , 浑 给人 以很 大 的 冲击 力 感 慨
于 老 师 走 到 他 跟 前 , 声 说 : 心 , 歼 到 山沟 里 轻 “ 别
!”
之 余 , 就 一 直 在 思 索 是 一 种 怎 样 的 艺术 个 性 , 成 就 我 才
了他 常 人 不 易 达 到 的 语 文 教 学 的化 境 。我 想 一 言 以 蔽
术 同 样 透 射 } 一 种 质 朴 的 真 诚 。这 才 是 人 师 『行 的 人 n {
爱 。 一 堂作 义 课 }, 家 都 在 :火 心 敏 忐 地 丁 一 个 学 牛 了,
我 一 唱 叹 、 案 叫绝 。 文 竞 能教 得 如此 贴 近儿 童 、 拍 作 贴 近 生 活 , 又 如 此 开 合 自住 、 活 有 致 , 在 是 所 末 而 灵 实
() 词 、 3品 品句 、 品篇 。 味关 键 词句 , 会 作 者 遣 词 品 体 造 句 谋 篇 的 匠 心 。 学 生 片 “ 只 眼 睛 ” 书 , 断 地 教 教 J两 读 不 出恍 然 大 悟 来 。 老 师 “ ” 味来 才 能 教 味 来 。 钻
( 写 字 。 字 写 字 是 小 学 教 学 的 重 要 目标 写字 要 4) 识
他 吓 了一 跳 连 、 另 一 只 手 去 护 耶 心 f 的 “ h川 : 『 1 坦
之 , 掏 m 了我 所 有 的 词语 备 , 量 再 , 得 还 是 并 便 掂 觉 不 华 丽 的“ 朴 ” 词最 为 妥 帖 。 简 一 1 于 对 儿 童 真诚 的 尊 重 . 一 种 大 爱 。 . 本 是 读 一 读 这 段 发 自肺 腑 的 于 老 师 的 “ 白白 ” 我们 就 不 , 难 理 解 他 的朴 实 自然 、 巾见 雅 、 以济 众 、 以 传 博 的 俗 简 约 课 堂教 学 艺 术 , 来 就 是 奉 献 给孩 子 的 一 片 爱 心 。正 是 本 这种 “ 爱 ” 使 他 成 为 “ 师 ” 大 才 大 。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分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分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这个见解我是早就有了的,并且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从前不过感觉大家都理解,不必多说,因此没写。

近来听了许多课,又读了报刊上发布的一些文章,才感觉有必需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仍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善尽美。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行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礼拜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松手让学生念书(包含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出色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认为然,静静推开教室门,对念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此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 分,侄女考了84 分,均高于均匀分(那次考试的均匀分是80 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实用吗?”老师们沉默。

这项计划实行此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修养大幅度提高,完全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场面。

精讲,多读,竟然就成了!教语文是否是很简单?二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拥有自学能力,自然能够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一般小学的一个一般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常常诉苦说,中学教育质量之因此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自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何不从自己找原由呢?1997 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课质量终究怎么样。

这一考不重要,考出了个令人注视又令人惊讶的问题——全区 3000 多名毕业生,语文前 17 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并且,班里的其余学生排名也很靠前!并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常几乎没上过什么公然课!这样一位不见经传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异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摘要驰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于永正老师,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

领会学习其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拟通过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其教育观念,解读其教学艺术。

然后,赏析艺术特点分别组织结构,板书和语言三方面探究。

最后,积极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应用于青年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因改革走入误区的教师指明方向,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并且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想。

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AbstractYu Yongzheng is our country famou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tudying his teaching philosophy w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a,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s.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analyses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wa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Yu Yongzheng and its teaching view,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Yongzheng road.Then, i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he art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art of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art of language,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Yu Yongzheng's teaching art in Chinese activities, and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Yu Yongzheng.Final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Yu Yongzheng'sChinese teaching to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To better study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ideas of Yu Yongzheng, and apply it to today's education.Key Words:Yu Yongzheng;Chinese Education;Teaching art一、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时期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们发现:语文要回归本源,教育要找回本真。

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的特征白描

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的特征白描

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的特征白描作者:张蒙代建军来源:《教师·中》2015年第06期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且富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教学模式和教学作风等的个性化表现。

于永正老师是著名特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情趣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本文即着眼于探究于永正老师情趣教学风格的具体特征。

关键词:于永正;情趣;教学风格;特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

于永正老师是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在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在阅读教学、言语交际教学和作文教学领域均颇有建树,其课堂如同一幕充满儿童情趣的生活轻喜剧,如同一篇文笔隽永的优美散文。

那么于永正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笔者将对于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进行白描,以此来直观感受于老师的情趣教学风格。

一、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蹲下来看学生”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以学生为本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

” 对于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于永正老师主张“蹲下来看学生”,回到拥有童真、童趣和独特儿童价值的儿童生活世界,启迪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理解,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老师要善于换位移情,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一切从学生出发,替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鼓励先进,爱护后进。

还要保持自己的童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2尊重和关爱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老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学生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的,老师只有重新找回自己在孩提时代的想法与价值,深入了解学生,真诚关爱学生,自觉地与学生“相似”,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学观:教学要有情趣——“追求有意思”杨再隋教授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把本来充满形象的、情感的、情趣的语文教学变得概念化、标准化、公式化,致使人文价值的缺失,出现学生学得苦闷、教学气氛沉闷、语文教学魅力丧失的现象。

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

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

简朴: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化境作者:周一贯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05期认识于永正老师始于文交。

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专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正在筹备出版,其中有几篇言语交际作文要我作点评。

捧读那些课堂实录令我一唱三叹、拍案叫绝。

作文竟能教得如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而又如此开合自在、灵活有致,实在是见所未见。

以后有机会见到了他,而且屡屡听他的阅读课,也是一样的恬淡自然,浑然天成,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力。

感慨之余,我就一直在思索是一种怎样的艺术个性,才成就了他常人不易达到的语文教学的化境。

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掏出了我所有的词语贮备,掂量再三,觉得还是并不华丽的“简朴”一词最为妥帖。

1.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是一种大爱。

读一读这段发自肺腑的于老师的“自白”,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朴实自然、俗中见雅、简以济众、约以传博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来就是奉献给孩子的一片爱心。

正是这种“大爱”才使他成为“大师”。

于老师不仅爱孩子,他更懂得爱的艺术,而这种艺术同样透射出一种质朴的真诚。

这才是大师自有的大爱。

在一堂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摆弄橡皮——把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角,然后拐弯,绕着作文本转圈。

看得出来,此时那块橡皮在他心里不是一辆坦克,就是一辆吉普。

于老师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他吓了一跳,连忙用另一只手去护那心中的“坦克”,似乎它真的开到了悬崖边上了。

“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

”于老师一脸和蔼,带着微笑说。

这时候,学生才发现站在他面前说话的是老师,双手连忙抓起橡皮往桌肚里送。

“橡皮又没有犯错,更不是通缉的罪犯。

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

”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

他尴尬地看了于老师一眼。

似乎很感激老师没有让他难堪,一面迅速地动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抬头。

老师的爱生之心,仅有出于职场意识的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同时要有跟孩子相似的纯真的“童心”,才能形成不竭的爱的源泉。

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教学理忥解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教学理忥解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教学理念解读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组织大家网上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精彩的语文教学讲座。

于老师的课堂简简单单,却又不同凡响,能够说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经典之作。

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精妙的设计,以及灵活驾驭课堂的水平。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于老师说:“简单语文最早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于老师很赞成他们的说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

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于老师以为,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

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水平。

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

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

吾以为,于永正语文简单语文教学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单中有独到的解读。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个环是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

这是课前的功夫。

于老师说:“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读到这种水准,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

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

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

”学生个人能把课文读准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的水平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当然,品味也是有度的,不能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6月号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中,无论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还是直接参与教学的小学生,无一不为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魅力所深深折服。

于老师的课堂是“简单”的,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1]。

但是,在这“简单”之中又往往深藏着一种“不简单”。

正如于老师经常说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他的教学总是充满着一股迷人的审美张力,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体现了语文教学立美育人的境界。

本文就蕴涵于“简单”之中的语文教学的艺术审美特征作一番粗浅的探索,以期能够进一步洞悉和整体把握于永正老师“不简单”的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一、充实与空灵的统一于老师曾经借张田若先生的话来表达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看法: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得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这个目标落实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其次,字、词、句的训练要到位。

字要认得,该会默的要默,词要理解,该会运用的要运用。

置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于不顾,一味在“理解”上做文章,在“人文”上渲染,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的[2]。

有了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公开课教学,还是日常的课堂教学,于老师总会安排丰富而扎实的读书活动。

这里仅以《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课始,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语言清晰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

接着,他这样引导学生读书:“《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收稿日期:2007-12-20作者简介:李建军,1971年出生,男,教育硕士,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教师教育。

“简单”语文“不简单”———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李建军(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江苏如皋226500)摘要: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是“简单”的,但在“简单”中又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充实”与“空灵”的统一,能在看似简单的“读”书活动中不断丰盈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实现语文教学“立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它是“线”与“面”的交织,能在“以读为主线”中巧妙地抓住“线”中的某些关键点,拓展成“面”,努力拓展“读”的幅度,使“简单”的“读书”成为一唱三叹,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享受;它是庄重与情趣的共振,学生不仅能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的引导,而且能在不时发出的会心一笑中产生智慧之流的涌动和心灵的快意与愉悦。

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08)06-0029-04特级教师研究2008/6月号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特级教师研究其中的‘美味’来。

”给学生的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然后,他又介绍读书方法:“古人把读书叫做‘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

”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是熟读课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书:熟读)。

”在学生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

后指名朗读。

其次是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

”(板书:品读)“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很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

在品读过程中,于老师请学生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品读逐渐进入高潮,“煮书”“煮”出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荷花塘去,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

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这种迫切和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试着读:“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于老师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

此外,于老师又相机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

第三,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以读出“美味”来。

(板书:“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

《荷花》的教学通常公开课中常见的噱头、藻饰和浮夸,我们看到的只有“真实、朴实、扎实”的读书、品味和交流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想象活跃、思维积极,并能够由表及里,逐渐深入语言的堂奥。

语文教学应该深深地根植现实的大地,应该内容充实,让学生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

但是,充实不是“堆砌”,不是“浮泛”。

或是唠唠叨叨,和盘托出,直奔主题;或是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一味地呆读,这样给人的感觉势必是学而无趣,单调乏味,太过拥挤,气塞不通。

于老师说:“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

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是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

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

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句话既是于老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经历一针见血的解剖,也道出了相当普遍的过于“充实”以至“泥乎实”的语文教学现实。

于老师郑重地指出:“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

”“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

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老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

”[3]于老师的教学是“空灵”的,这种“空灵”是师生合作,心灵相互激荡的产物。

它“以读为主线”,以“读”为基本方法,但又非常讲究“实”中用“虚”,隐约,含蓄,引而不发,始终赋予学生读书的主动权,呈现出一种“期待”特征。

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批注、品味、写词语、交流、美读等活动,给教学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空白”,始终期待着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感受、想象、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潜能,追索、求解词句的内涵,促进、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理解和积累。

在这种“充实”与“空灵”相统一的教学中,于老师就像是一位导演,带着明确的读书、感悟的要求,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在看似简单的“读”书活动中不断丰盈着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世界,实现着语文教学“立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二、“线”与“面”的交织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4]无论是身临其境观摩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凭借书本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却能感受到其教学过程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

这样一种酣畅淋漓的审美享受其实就来自他“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艺术。

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之所以是‘线’的艺术,正因为这‘线’是生命的运动。

所以中国2008/6月号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美学一向重视的不是静态的对象、实体、外貌,而是对象的功能、结构、关系;而这种功能、结构和关系,归根到底又来自和被决定于动态的生命。

”[5]对京剧、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当造诣的于老师显然对这种规律有着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体认。

“以读为主线”体现了他善于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功夫”,是对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规律性概括。

语文教学的要素很多,听、说、读、写、体验、感悟等等,但这些要素中,抓住了“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以发挥提纲挈领、以“一”总“多”、出入文本的作用。

于是,在“读”之线的流动中,无论是课文片段的意象组合,还是学生的听、说、想象、品味、写作等等都融通成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富有生机的动态之美,赋予了语文教学生命和情感的力量。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6]因此,于老师十分重视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读和背。

对那些小学生“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

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更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于是,于老师的课堂就有了清晰流畅的“读”之“线”:首先,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

指导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深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指点和激励学生与老师、与文本之间开展交流。

交流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

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

第三是抓住精彩之处,指导熟读成诵。

这“一波三折”逐层深入,逐步推进,充分体现和尊重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

如果仅限于此,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也的确有“简单”之嫌。

关键是于老师在掌握了这个现在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人所共知的规律之外,又前进了一步。

他说:“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

‘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7]在每次教学中,他都倾注心力,根据不同课文在内容、情感、思路等方面的个性特色,抓住“读”的主线中的某些关键点,巧妙地扩展成“面”,努力拓展“读”的幅度。

“读中联想,读后描述”;“读中揣摩,读中表演”;“边读边演,边演边读”;“读中板画,边画边读”等等。

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延展,既是对前面的“读”的深化和升华,又是对后面的“读”的开启和引导,使“简单”的“读书”不断呈现出“线”的波折,成为一唱三叹,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

这是《燕子》的教学片断:师: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