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国学动态 芳华桂苑研全真

国学动态  芳华桂苑研全真

国学动态芳华桂苑研全真——“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肖海燕《光明日报》(2016年05月09日16版)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道长,共聚美丽的桂子山,围绕全真道与老庄学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全真道研究近年来一直是道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此次会议有关全真道的研究,内容涉及全真道人物的行迹考辨、理论贡献、弘道实践以及全真道宫观建设、传戒制度、宗派发展、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既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方法的运用,又突显研究视角的更新和研究时空的拓展,表明学术界对全真道的研究正在逐步细化和深化。

全真祖师王重阳及全真高道丘处机、赵宜真、姜善信、丹亭真人、陈致虚、张三丰、李明彻、任永真等人因其在道教仪法、内丹修炼或全真道传播中的贡献而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学者们充分利用档案、文集、碑刻、地方志、宫观志等文献材料,探讨了南京隐仙庵、武汉黄鹤楼、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广州纯阳观、陕西张良庙等宫观的历史传承以及相关人物的特殊贡献。

这些富有新意的个案研究,展现出全真道在不同区域的演进历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还有学者关注香港全真道的弘道实践,表明全真道研究在空间的拓展上又有很大的突破。

不仅如此,这些成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清代以后,弥补了过去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全真教的历史发展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体现了全真道研究在时间上的延伸。

此外,有关全真道道脉传承以及全真教与其他教派之间的关系也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关于元代及明初武当山五龙宫全真道传承的梳理,关于全真龙门派法脉源自姜善信的猜想,关于晚明至清末南阳全真道南无派历史的考察,关于东华木公与全真教祖东华帝君关系的讨论,关于晚清青莲教对全真道继承的分析,关于元代全真道对九宫山道教御制派影响的论述,等等,这些研究丰富了学术界对全真道历史的认识。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本文以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当时全真教对养生思想的认识情况。

全真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由张三丰先生在十三世纪中叶传播,其养生思想同样也是古老的、积极的,如此古老的宗教,其养生思想的萌芽是什么情况?当然,它也是大多数传统宗教而言讲,其养生思想与思考是可以被研究的,本文将尝试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了解当时全真教对养生思想的认识情况。

首先,要深刻理解全真教养生思想,就需要先从全真教的最初出发点开始,即全真教所基于的佛学,根据全真教的佛学,人生具有福德思想,即无论你处在什么地方,你都可以珍惜身边的一切,追求安乐、安康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共同存在,才有了全真教对养生思想的认识。

全真教对养生思想的认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针对身体健康的养生;二是重视调整心态和修养禅定的养生;三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养生;四是关注道德修养的养生。

针对身体健康的养生,全真教于法有一套完整的养生知识,如:坚持体育锻炼、维持膳食平衡、定期使用体外呼吸调节、每日诵读所学经义;重视调整心态和修养禅定的养生,全真教称其为“般若功”,即实现清净心灵,推进诸法实相的修行,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养生,全真教在此方面启发弟子要正确衡量一切,修炼心性;关注道德修养的养生,全真教在此方面传授弟子要饮食有度、睡眠安稳、不可小觑亦不可贪心,以及尊重贤者、仁慈友善等道德修养。

以上,就是金元时期全真教对养生思想的认识情况。

十三世纪全真教划出了“福德”的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超越了建立在财富的追求上的宗教,而是建立在对“福德”的崇尚上的宗教,更贴近于当今的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义正确性,引导着每一个人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普世性,让人们怀着深厚的敬意,感叹其应有的重要性。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导读: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和提倡自身炼养为主要的宗教生活内容。

其创教后深得庶族、儒士和文人的拥戴而发展迅猛且影响广大。

全真派音乐作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真派道士的崇道追求和审美气质,保存了大量古代宫廷音乐活的因子,于今具有极其珍贵的音乐史料价值。

与历史悠久的道教正一派相比,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道派。

这种承上启下的延续和严格的修行宗旨,使全真派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自成一脉,少受外界干扰,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主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灵活性特点,本文仅就此作一探析。

自从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并建立十方丛林制度以来,全真派教规十分严格,全真派道士墨守成规、虔诚专一,尤其是全真派道内的十方丛林更是如此。

全真派道士须按全真宗旨,依科阐事和修行演法。

各地的全真派宫观由此逐渐形成了严格统一的仪轨和相对规范的科仪音乐,并以全真正韵为范本。

全真正韵为全真派音乐传承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全真正韵的创始,目前尚无文献考,但不少学者对此也作过一些探讨。

闵智亭道长认为:全真韵的形成与宫观封闭式的口口相传有关,其源承宋时或者更早[[1]]。

甘绍成先生则认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代,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2]]。

而蒲亨强先生提出:全真正韵当在宋元年间即有之。

一是因为全真正韵中绝大多数曲目和唱词已见载于宋元科书;二是因为元时全真各地宫观设有夜坐制度,各大宫观还设立讲筵传授经典,并在全真丛林专设韵学教授十方经韵[[3]]。

孙凡副教授认为:全真正韵是在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宫观道乐的传统,从全真的教理、教义出发,在本教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于全真道科仪法事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其它传统音乐之长,逐步创编、累积而成的[[4]]。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色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色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特色全真教,是我国道教三大流派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信仰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信仰形式。

全真教的历史沿革悠久,其思想特色深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全真教的历史与思想。

一、历史沿革全真教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

其创始人是唐朝道士王重阳,王重阳是明教之祖,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族,自幼喜好学问,特别是道教和佛教。

他在20岁时,拜师学习道术,最终开创了全真教,将其传承至后世。

在宋元明清时期,全真教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道教流派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全真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系统,同时也吸收并融合了其他宗教信仰的部分内容,如佛教、儒教、庙会信仰等,使全真教成为一个兼容并蓄的教派。

二、思想特色1.“道教即全真”这是全真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全真教不同于其他道派的地方。

在全真教看来,其他道派都只是道教的一部分,而全真教则是真正的道教。

全真教认为,仅仅修炼功夫和修行道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并将其融合入全真教中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全真”。

2.养生保健与长寿观全真教强调养生保健,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达到长寿的先决条件。

在全真教中,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锻炼、睡眠等方面的调节,同时还要注意身心健康的平衡,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全真教也有其特殊的长寿观,认为人的寿命不仅取决于基因因素,还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全真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融合,协调自然界与人的生活方式。

3.道教仙家思想全真教是道教的一种流派,因此其思想与其他道教流派有不少相似之处。

全真教强调修炼仙法,认为通过修炼道术,可以成为仙人,获得永生不死的境界。

在全真教中,仙家思想被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其强调的不仅仅是超凡脱俗,更加注重道与人的和谐相处。

在修行的道途中,全真教要求弟子们谦虚、宽容、思考,将这些品质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

总之,全真教是一种具有历史沿革和思想特色的民间信仰形式,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宗教信仰的变迁和融合过程。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众多道派,其中,全真派道教是道教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全真派道教具有其独特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本文将针对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进行探讨。

一、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全真派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结果,道德、智慧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宇宙和人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真派道教中,强调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融。

2.无为而治全真派道教倡导“无为而治”之道。

这种方式可以使人获得自然和谐。

道教认为,大道至简,可以遵循自然规律,也可以通过静坐、修行、医学等方式找到平衡,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净化。

3.寿命延长全真派道教追求长寿,认为人类从天生的物质中可以吸取气息,从而延长寿命。

在全真派道教中,强调人类可以通过修行和生活方式改善身体。

4.不求功利全真派道教主张“不求功利”,强调思想和行为是一致的,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愿望和理念。

道教认为,人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功利,而是在于对人类的贡献和对大道的探究。

5.三才与天地人的关系全真派道教注重“三才”,即“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在道教的哲学中,三才分别代表天道、地道和人道。

全真派道教追求人类和谐。

因为它强调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在人类和社会中,通过对人的关爱、公正、尊重和生态。

二、全真派道教的传统1. 全真派道教的发源全真派道教是一个由玄真子所创建的道教派别。

在唐朝中期,玄真子率领一批道士在华山建立了全真派道观。

在唐朝末期和宋朝初期,全真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詹昌世、王虎儒等人均为全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传统典籍全真派道教的传统典籍包括《道德经》、《周易》、《太上洞玄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典籍对于全真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都有重要作用。

3. 修行方法全真派道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有“静坐”、“内丹”、“五禽戏”、“道家武术”等,强调身体和精神的和谐,通过这些方法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金元时期,伴随着中国从唐末进入元朝的开始,全真教也开始出现,并且很快就发展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

在金元两个朝代,全真教在华夏文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思想体系以后亦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及养生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养生思想被渐渐熟悉,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

一、全真教的养生思想全真教是一种以佛家和道家为基础,以黄老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传统宗教,其追求长寿,维护身体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时也被称为黄老养生,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思想,以其中的重点思想而著名,其中包括:(1)“自然”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和谐为原则,不能随心所欲,要顺从自然规律,尊重自然。

(2)“健康”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保持健康是养生主要的原则,需要有意识地坚持健康习惯,从而可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

(3)“经络”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血液循环、气血流通以及经络统一,是养生的核心,只有通过调整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才能保持健康。

(4)“食疗”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以食物为主要调节器,以有利于身体的食物治疗疾病,并健康的改变生活习惯,以此来保持健康。

二、全真教养生思想的影响在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得到了广泛推广。

其养生思想被称为“世家学”,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青睐,不仅受到政府家长的认可,也被很多知名人士所采用。

这些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1、促进了当时中国人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真教养生思想注重环境保护,强调要尊重自然,不可随意破坏,而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其科学的养生思想,激发了当时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发展。

2、对养生有统一的标准。

全真教思想强调,养生须符合宇宙形式,力求使身体和自然界和谐统一,它给养生和饮食有统一的标准,为中国人提供了统一的健康养生思想,使当时的人们都能接受,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养生思想的发展。

三、结语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发展,也对中国的养生思想有着长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

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述论*导读:摘要界于南北之间的武当山,不仅是传统的道教修真圣地,而且是各种道派的交流融会中心。

宋元以来,受国家道教政治和正一道派的压摘要界于南北之间的武当山,不仅是传统的道教修真圣地,而且是各种道派的交流融会中心。

宋元以来,受国家道教政治和正一道派的压抑,进入武当山的全真道派不得不走上本山化的道路,成长为武当全真道。

历经长期的曲折发展,在明清之际借全真龙门派的中兴,终于居武当山道教的主导地位。

武当山全真道积极向外传播发展,并结合新地域的地理人文因素而不断当地化,衍生出新的全真道派或新的道教思想。

全真道在武当山以及武当山全真道传播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出国家宗教政策、地理人文因素对全真道的强力作用与影响,而全真道为了生存、发展,不断地因时因地调适自身以应对外在压力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全真道武当山传播与发展地域化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北方全真道在向南传播发展过程中,界于南北之间的传统道教胜地武当山成为重要之地。

进入武当山的全真道,受国家宗教政治和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走上了本山化的道路,形成武当山全真道。

武当山全真道在向外传播发展中,又与传播地域的地理人文相结合,富于浓厚的地域特色,或衍化出新的全真道派、道教思想。

探讨宋元明清时期全真道在武当山以及武当山全真道在向外传播发展中的衍化、变异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武当山在全真道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全真道传播发展的轨迹与方式。

一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曰: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

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

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

明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所引《图经》云:武当,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

传说早在西周,就有净乐国王子真武居武当修炼而得道。

两汉有尹喜、尹轨、戴孟、马明生、阴长生等隐士在此炼丹。

东汉后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又成为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研究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与此同时,全真道教派也是这个时期一道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

全真道教派在金元时期主要活跃于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它是由王重阳创建的,而其主要经典是《道德經》、《周易》和《先天真元圖》等。

对全真道教派的活动研究,不仅可以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还能对于我们今天探讨道教文化的传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就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活动的研究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展示其重要性。

1.全真道教派在金元时期的社会地位在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同时还涉及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当时,很多贵族也加入了全真道教派,例如李瑛和程頤等人。

有些皇家成员对全真道教也非常尊重,例如元代皇帝忽必烈等人。

这些都说明了全真道教在金元时期的地位是很高的。

2.全真道教在金元时期的传播全真道教派在金元时期的传播主要靠门派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帮助全真道教不断发展壮大。

不同的门派之间不仅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甚至还可以互相传授手段和技能。

例如,全真道教派的周洪祥授徒于崔致祥,形成了崔路派全真教。

通过这种方法,全真道教得以在金元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3.全真道教在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派的文化成就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对于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全真道教的秘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制作上。

另外,全真道教的思想也非常深邃,被可能被视作是一种重要的哲学。

在全真道教的作用下,中国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人物,例如王之涣、陈子昂等。

4.全真道教在金元时期的政治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全真道教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全真道教的教派可以倡导一些政治理念,他们认为天下无争可号不仅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而且还是和平和团结的信条。

有些皇家成员对全真道教也非常尊重,例如元代皇帝忽必烈等人。

因此,全真道教派在政治层面上的作用很大。

5.全真道教对于人们的启示在当今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信仰系统,而全真道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思考。

全真教有什么特点“全真七子”是哪几位?

全真教有什么特点“全真七子”是哪几位?

全真教有什么特点“全真七子”是哪几位?“全真”既有宗教的意义,又有修身养性的内容。

说有宗教的意义,是因为全真也是一个教派,它是由王重阳祖师始创,人们都称之为全真教或全真道。

自创立以来,其与正一道派并列为道教的两大宗派,长期以来在道教史上占有主导地位。

而有修真养性的内容是因为“全真”两字里包含有修炼的思想内容。

全真虽然晚出,却具备黄老道家思想的底蕴,在涉世和自己行为方面,谦虚逊让等同儒家,勤劳艰苦等同墨家,慈善兼爱等同佛家。

“全真”渐渐演变出既有教又有义的丰富内涵,其意义也就是全真教所提倡的“真功”和“真行”。

真功是指心性、内丹等方面的修炼,而真行则是指励志苦行、舍己助人的外在行为。

全真就是通过一个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的修炼过程,返回到先天淳朴的自然状态,不着一尘,不染一物,以达到全性保命与道合真之目的。

全真的含义有二:其一,“全”老庄自然无为之“真”旨;其二,“全”人体性命之“真”。

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涵儒摄佛,吸收二教思想,形成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三教合一的新道教派别。

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室,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

为了广招信徒,把《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列为信徒必读经典,教人“孝谨纯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

注重在下层民众中传教,广为接纳中层士大夫阶级,谋求上层达官贵族、皇家宗室的支持,因此教派基础深厚,思想意识渗透到各个阶层,影响深远。

道教的“全真七子”是哪几位?无为真人马钰(1123-1183),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

马丹阳开全真“遇山派”,后人赞曰:“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

他著有《丹阳真人语录》、《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等书,对后学者有很深的启迪。

元始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义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

其所创立的教派今日仍在传播中。

全真教与正一教的差异

全真教与正一教的差异

全真教与正一教的差异全真教又称全真教或者全真派。

为金代末年王重阳创于中国北方的新道教。

全真教倡导三教合一(三教分别为太上、释迦和孔子);全真教的特征为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主张功行并重、清净恬淡、无私寡欲;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实践,强调忠君孝亲。

提倡苦行忍辱,苦己利人。

另外道教有严格的戒规,即道士必须出家住观,不能拥有妻室,蓄发,戒律严格。

全真教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全真教以这些主要经典作为立教宗旨。

全真派有多个派别,主要的的道派有楼观派、遇山派、龙门派、真大道教和武当道等道派。

其中龙门派的创始人是丘处机,为王重阳的弟子,是道教的一个重要人物。

丘处机传道之路主要是向西行,历尽艰辛到达成吉思汗的行宫并劝成吉思汗要想同一天下,就要爱民止杀。

一年后丘处机向东继续传教之路。

武当道的创始人是张三丰。

他将古今道法分为正、邪二教,认为儒、道、佛皆为正教,“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全真教的祖庭有三个,第一祖庭是位于陕西户县祖庵镇重阳宫,该名是由丘处机请旨改称的。

第二祖庭是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这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也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

第三祖庭是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原名天长观,金代改名太极宫,元代著名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居此,改名长春宫,后又改名为白云观,沿用至今。

在传播地区方面,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分为全真派。

正一教即正一道。

源于东汉张凌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五斗米道)。

正一道由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授权相传,在巴蜀、汉中一带建立起政、教、军合一的割据政权。

后来曹操举兵川陕,和平收编五斗米道,并将张鲁带回内地。

五斗米道又以天师道的名义在内地和社会上层发展起来。

正一教传教形式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即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神福禳灾,并崇信鬼神。

在戒律方面,正一道士可以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不蓄发,宫观清规不如全真道严格。

正一道的主要心经有《正一经》,其修持内容保留了原始道教的思想,注重崇神拜仙、画符念咒、斋戒、斋醮等祛病驱邪活动,并请求炼养及养生修炼。

明清崂山全真教述略

明清崂山全真教述略

明清崂山全真教述略白如祥摘要:明清时期,由于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全真教逐渐衰落下去,尽管其间也曾有过短暂的中兴。

与此相应,崂山全真教在明清两朝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衰到中兴、直至最终衰落的历史过程。

明清崂山全真教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理论上缺乏建树,这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全真教;崂山;明清全真教产生于金代,金末元朝最为鼎盛。

明清两朝,全真教陷入低谷,地位日趋下降,一步步走向衰落,尽管在明清之际也曾有过短暂的中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崂山全真教在明清两朝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衰到中兴、直至最终衰落的历史过程。

一明清全真教的衰落,当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元朝时,教内就出现了末流贵盛、高层腐化等现象,对后来全真教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两朝统治者对全真教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道教政策。

有明一代,统治者对道教还是相当尊崇的,其中尤以明世宗为甚,形成了宋徽宗以来的又一个崇道高峰。

不过,明朝统治者尊崇的是正一教,全真教则处于受压制的地位。

一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在现实中,封建王朝甚至皇帝个人的崇尚或抑制,也是一种宗教兴盛或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真教在元初盛极一时,缘于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赏识和尊崇。

后来,全真教虽然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终元之世,一直得到蒙古王室的礼遇,所以全真教能够在元朝持续发展,与正一、玄教鼎足而立,三分道教之天下。

全真教的命运与蒙古帝国的兴衰可谓息息相关,所以当元朝灭亡的时候,全真教也就风光难再了。

朱元璋虽然是和尚出身,却非常重视道教的作用。

在打天下的时候,他深知要尽量取得各种势力的支持,尤其是道教的支持。

他在率军攻打江南的时候,就积极寻求道教的帮助,命人访求招聘当时的正一教主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让张正常继续统领三山符箓。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张正常为"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让他掌管天下道教事物。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

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研究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当时,全真教的养生思想就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观念。

在今天,人们对全真养生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本文将就这一养生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全真教的养生思想,主要是指全真教的中心概念“颐、心、气、神”。

颐即“饮食”,指的是选择正确的饮食、合理调节饮食,以养元阴为主,以均衡营养为宗旨;心即“心态”,指的是居正守道,守心门,以宽厚慈孝为思想,调节心态,避免悲观、惊慌、焦灼等情绪。

气即“运动”,强调健身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运动的节奏和质量,避免劳累过度造成身体损伤;神即“养神”,注重修身清心以求培养智慧,提高精神面貌。

另外,全真教在养生思想上还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全真教极力提倡“择精而养”,注重梳理思想,把握当下,把握未来,把握实际,特别强调注重精神修养,提高人的精神水平;其次,全真教强调定时周期行养生活动,并根据冬夏、日夜的变化,和季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养生模式,将养生视为一种长期的持久行动。

同时,也有很多符合全真养生思想的传统文化,比如宋代张仲景的“仲景养生法”、明代谭嗣同的“谭养”,以及乾隆时期张汝钧的“汝钧养生法”等等。

这些都是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方法,对现代的养生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此外,全真教也引入了一些外来的理论,如佛教的六根清净等,并将它们吸收到自己的养生思想体系中。

例如,佛教的六根清净,主要是指“清净身体、洁净意念、健全见识、纯洁性情、朴实品格、智慧修行”,在全真养生思想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重视,引申出了“仁、行、功、德、智、精”等概念,以及“仁而有德、威而有礼、理而宽厚、礼以治心”等养生思想。

同时,除了以上概念以外,全真教还重视“宽仁”、“慈悲”、“和睦”等思想,把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作为养生的宗旨,把安定和平发展作为养生的基础。

综上所述,全真教的养生思想在金元时期十分流行,它不仅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养生理念,而且也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生思想体系。

试论香港全真派的由来与特点汇总

试论香港全真派的由来与特点汇总

试论香港全真派的由来与特点钟国发一、现代香港道教的由来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起初本来几乎没有道教。

20世纪上半期在香港道堂的发展,基本上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发展。

20世纪下半期在香港崛起的道教,主要是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据现有资料分析,英国1842年夺取香港岛和1860年夺取九龙半岛南部时,所得地区都只有某些民间祠庙,没有正规的道教宫观。

[1]至于新界地区,1898年被英国强租以前,已经有了道教宫观青云观,但已日久失修,渐形荒圮,大约1918年,其地被佛教徒建为青山禅院。

清末有罗浮山道士来到大屿山,于光绪九年(1883)创建纯阳、普云仙院二座,但是这两座仙院远离民众,它们在新界离岛1898年归港英当局管辖以后,与香港地区的道教运动也没有什么关联,住持罗元一反而于1943年主动把自己的仙院交给了观清法师,让他改成了佛教寺院。

中华传统社会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局部解体,导致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

清末民初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有较高组织程度并且流传较广的会道门,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先天道等;另一类是各种互不统辖、或只有松散联系的地方性道堂,大多以扶乩为主要活动方式,可以称为“鸾堂”。

会道门联系群众面较广并且组织程度较高,往往有较明显的政治反叛色彩,而零散的地方性鸾堂则多由地方士绅文人主持,侧重于劝善教化及慈善救济,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

清朝末年,由先天道发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陆续传入香港,成为香港现有道教组织发展的起点。

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经过持续的震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宗教方面,与帝制相关联的儒教旧体制瓦解了,以儒教信仰者自居的人数锐减;佛、道二教也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虽有振兴的努力却效果不明显,仍然处于衰落状态;伊斯兰教依靠民族载体维持既有格局;基督教和天主教发展较快,但对中国社会的总体而言仍然缺少分量;只有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各种会道门、道堂蓬勃发展,活力十足,它们成为中国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

全真道研究综述

全真道研究综述

对全真道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的繁荣昌盛,时间源远流长,长达百年。

无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出版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发展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由于全真道倡导三教合一,以性命双修、功行双全为修炼途径,实现精神境界终极超越的目标追求,从而打破了传统道教的修炼模式,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心性内丹修炼体系。

其独特的心性修炼思想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现将全真道研究脉络简述如下:一、国内研究概况第一,对全真道修炼思想、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全真道心性修炼思想、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量级著作是张广保的《金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三联出版社),该书是国内系统、全面研究全真道内丹心性学说的一本重要著作。

本书不仅详尽地阐述了全真道内丹心性论的基本内容,而且对王重阳及全真道后期各派心性论的特点都一一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

另收录在《道教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四川巴蜀书社)中的两篇文章:《金元全真教徒的宫观生活与心性修行》,则深入探讨了全真道的修炼方式及其内丹心性理论;而《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内丹学》,则详细论述了全真道的内丹修炼理论的渊源和全真道内丹道的心性修炼理论。

而吕锡琛和胡孚琛教授两人合著的《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也有专章从内丹心性学理论的角度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内丹心性学对各派心性思想进行了详细介绍;任法融的《论全真教的修持理法——降心》则对全真道的降心思想进行简要概述,而吕锡琛教授的《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则着重探讨了全真道心性修炼思想的伦理内涵,白如祥的《王重阳心性思想论纲》着重探讨王重阳内丹心性修炼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郭武的《丘处机道教思想述评》,唐大潮的《王常月修道思想略论》,若水的《王重阳的心体说及其理论渊源》,以及左洪涛的《论丘处机道教词的内外双修思想》等等。

第二,对全真道的教义戒律、仪式、教旨等研究方面的成果如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就有专门的篇幅对全真道的教义教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论文类则有唐怡的《全真道戒律的发展历史与特征》从戒律的产生、充实、完善等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而另一篇《浅析全真道戒律的社会控制功能》则探讨了全真道的戒律对个体的约束,以及对教团组织的维系功能;又如刘仲宇的《近代全真仪式初探》;朱展炎的《略论清初全真教教义思想的几个转向》;张泽洪的《金元全真教斋蘸科仪初探》,等等。

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研究论文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研究论文泰山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泰山全真教的历史发展,探讨其对中国道教的贡献和影响,同时阐明其与其他道教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一、泰山全真教的起源泰山全真教起源于唐朝,由北方地区的道士王重阳创立。

相传王重阳是南岳衡山的道教名山衡山派的传人,后跟随陈摶游历天下,到泰山一带传道授徒,形成了泰山全真教的雏形。

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是南岳衡山的道教传人,但其教义和实践方式却与衡山派有所不同。

泰山全真教强调内丹修炼和戒绝人世的离愁别绪,将道家的道术和儒家的道德理念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真教体系。

二、泰山全真教的发展历程1、宋、元时期宋代时期,全真教始盛于南禅寺,其学派正统位于道门,不接受外来进居。

宋灭金后元朝建立,全真学派逐渐向华北发展,开始与其他道家流派融合,各大派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大约50个分支派别。

2、明、清时期明末至清初,在张三丰和黄帝子的领导下,全真教达到历史上的巅峰,形成了以嵩山黄庭坚为代表的“南宗”和以武当张三丰为代表的“北宗”两大分支。

清代,全真教继续发展,成立了泰山丹阳观、晋西岳山观等道观,并广泛传播全真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此时期全真教在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贡献。

三、泰山全真教的教义和实践泰山全真教倡导内丹修炼,尤其强调“弃尘归真”、“静中观动”和“以身化道”的修行方式。

全真教的修道者要将道德和技术相结合,通过各种礼仪、行为和手段的运用来达到道法的认知和境界的提升。

通过内丹炼制、清心寡欲、勤修道德、助人为乐等方法,全真教士可实现生命的延续、追求神仙的境界和获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四、泰山全真教与其他道教流派的联系和区别1、泰山全真教与南岳衡山派的区别虽然王重阳乃是南岳衡山派的传人,但泰山全真教与其衡山派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泰山全真教更注重的是玄妙的内丹修炼和追求永生不止,而衡山派则强调“沐浴傍晚湘水,约诸同好饮芙蓉酒”的俗世情怀和日常修养及顺应人间天差之道。

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禅宗与全真道都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体系之一,两个宗派以道家和佛教为基础,其思想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美学思想。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探讨禅宗和全真道的美学思想,并比较两个宗派之间的异同之处。

禅宗的美学思想禅宗是以中国佛教为基础的宗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无我”与“境界”两个方面。

“无我”表现为对人性的一种拒绝,具有批判性。

禅宗语言中的“我”是指人性中的自我,自我不但形成了人的思想,而且还将人束缚。

禅宗美学渴望的是“无我”的明亮之境态,这样就可以排除堆积在上面的各种儿戏和神愧之情,观赏纯净的东西。

“境地”是禅宗中重要的美学概念。

禅宗十分重视“禅境”这一概念,其意义是指修行者在冥想中所达到的境界。

禅境是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从此无为而必见,“如此境地使人在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得到一种新的启示。

以下是五个禅宗的美学思想的例子:1. 禅宗艺术追求无我禅宗艺术的价值在于能表现某种特殊的美,这种美不在它的造型与技术,而在于它所表现的境地所创造的震撼力和紧张程度。

禅宗中,人的自我是一种责难的因素,被视为妨碍美的因素。

因此,禅宗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表现出一种新的观念,即“无我”的观念。

2. 禅宗对自然的追求禅宗艺术的特点在于对自然的追求。

禅义中的自然追求是对自然最真实、排除外在干扰的一种表达。

禅外卒的自然,是纯净、空静的自然。

禅宗通过艺术的手段,使观者能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间达成一种平衡。

3. 禅宗的审美身心禅宗的审美身心包括了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

通过感性的贯通,可以使科学的暴力降低,从而更为深入地感知存在。

通过理性的贯通,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也可以更为理性地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4. 禅宗强调境界的重要性在禅宗的修行中,境地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个概念来自佛教的修行中,禅师们追求在沉思的时候对境界的深思熟虑。

在冥想时,境界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质存在,但它确实存在于禅师的心理生活中。

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

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

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全真道伦理思想研究全真道作为中国古代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伦理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全真道伦理思想倡导修身养性、崇尚道德、追求真理,对于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全真道强调内外修炼并重,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

全真道认为,人的心灵与身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身心合一,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在伦理修养方面,全真道强调内心的修养是根本,如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等,通过静心养性,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全真道主张要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根本解决各种道德问题,而不是仅仅从表面行为来规范。

其次,全真道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在全真道伦理思想中,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全真道主张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伦理的意义。

在全真道的观念中,只有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相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

第三,全真道追求真理与道义的统一。

在全真道的伦理思想观念中,追求真理是人生的根本,而道义则是真理的具体体现。

全真道主张人应该追求真理,通过实际行动将真理付诸于实践,并以道义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和社会。

全真道的道德观念认为,只有秉持真理与道义的统一,才能做到守正出奇,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第四,全真道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善良。

在全真道伦理思想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全真道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的基石。

全真道强调要以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宽容和友爱的心态与人相处。

在全真道的观念中,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善待。

最后,全真道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全真道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全真道的伦理思想强调,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的利益,切勿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

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