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专题2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卷)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逐渐过渡探索成功
直接进入失败
Hale Waihona Puke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 了统治。 (3)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 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 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 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 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 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 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 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 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A 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关键信息是“黄金就失去了意义”。
黄金的作用表现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参与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黄金的作用无法体现,故“失去了意义”,A项正确。
2.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A 据时间“1920年6月”及“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农民不满,故A项正确。
B项是这一建议提出的结果,故错误。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才确立,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3.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联)当时的国情解析:D 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联)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和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讨论,课后进行资料查询、论文习作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可以掌握如下知识,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列宁病逝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
斯大林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逐步建起了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但是进展缓慢, 步履艰难, 收效甚微, 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以勇往无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专题学法指导】1、整体感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中历史课第二模块的一个专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苏联的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是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建国50多年来走过的建设道路都有着苏联当年的影子。
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也就是在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定位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 者不得食”。
4、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微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史料品读
试一试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 用。 史料二反映了 1921 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史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 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2)①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 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③流通领 域:允许自由贸易。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 为逐步过渡。
思维激活· 想一想 1.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 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 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 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 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 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 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3.作用 2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 1.表现 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知识概述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5)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标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测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是指苏俄这一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措施是余粮收集制()。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4.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根源是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
5.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重点发展重工业()。
7.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而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方面()。
8.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9.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10.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答案1.√ 2.√ 3.√4.×正确答案: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落后性5.×正确答案: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6.√7.√8.√9.√10.√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之所以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由于什么?答案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按需分配。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从1921年到1925年苏俄(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
高三历史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附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2、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是苏俄英德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9、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10、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1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3、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使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15、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1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80年代~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株洲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
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2.(2019·南通一模)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
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
这些现象表明()A.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3.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
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4.(2019·武汉调研)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5.(2019·南充二模)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6.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7.(2019·合肥一模)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专题试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题附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专题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第小题2.5分,共50分)1.“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下列那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上述主张()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土地法令》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说:“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下列各项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走工业化道路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3.1922年有一位苏俄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A.不加干涉 B.联合 C.限制 D.消灭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5.“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是实行()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 D.农业集体化6.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现象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一历史史实最为相似()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A.土地改革运动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领导人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诸多弊端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下列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是()①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②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③个人独断专行,未对斯大林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④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928年-1932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 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 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 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 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 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 (2)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 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
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具体实践: 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 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 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体验感悟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 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 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 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 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 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 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 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背景:
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 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劳动者?
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 评价: 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 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 入集体农庄。 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 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影响: 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 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 济困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do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二十二)专题二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1920年,苏俄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冬季严寒的侵袭。
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
这主要是因为(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
”这说明(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
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以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4.苏俄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7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材料说明苏俄( )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5.[2019·浙江五校联考高三考试]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6.[2019·浙江宁波十校高三联考] 在一个落后国家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他又认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有 ( ) ①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②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 ③强调要利用经济中的市场要素 ④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形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7.“(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30年代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 )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8.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人民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这反映出 ( ) ①苏联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②计划经济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苏联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图是苏联某时期的宣传画。
该画意在 ( )图(a) 图(b) A.讽刺西方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 B.展示苏联重工业建设的成就 C.抨击当时流行的修正主义思潮 D.揭示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阴谋 10.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1961—1965年)和“十一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单位:%)。
出现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国民 收入 工业 总产值 农业 总产值 社会劳动 生产率 年平均增 长速度 1961年— 1965年 8.5 6.6 8.6 2.3 6.4 19813.3.2 3.7 1.13.1年—1985年3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C.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D.美苏“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11.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12.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5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出台“5年计划”,8月又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二、非选择题13.列宁是俄国社会主义历史的伟大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为《列宁传》目录(部分):第三章建党的历程“星火”行动历史性多数第四章十月的决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日子里震撼世界的十天第五章治国安邦“不幸的和约”战时共产主义第六章晚年的探索——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材料二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列宁明确承认:“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②列宁并没有把新经济政策仅仅看作克服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他坚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整理自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列宁在“星火”行动、“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日子里”的主要活动,指出“不幸的和约”的名称。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晚年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一种认识加以解读。
选择①,请结合所学,对苏俄实践“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的内容予以阐释说明。
选择②,请结合所学,阐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质量低劣。
对于苏联取得五年计划的成就,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苏联社会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观点二: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阅读材料二中有关苏联工业化的两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
专题训练(二十二)1.C [解析] 据所学,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的,排除A项;据所学,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基本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苏俄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
2.A [解析] 从材料“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满,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实际是农民无偿交粮食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余粮收集制对农民剥夺最大,不能反映出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故C项错误;粮食税的实行开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C [解析] 根据所学,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项。
根据所学,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非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根据所学,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非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根据所学,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D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B项。
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不是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排除D项。
5.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在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苏俄已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故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故C项错误;由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6.C [解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故①错误;列宁新经济政策是针对当时苏俄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邓小平是针对当代中国主要矛盾而进行的改革,二者都符合本国的国情,故②正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故③正确;改革开放是在中西方关系相对缓和时中国自主开放的结果,故④错误。
C项符合题意。
7.A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30年代末期”“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知,该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故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发展到后期弊端日益显现,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故D项错误。
8.C [解析] 由材料中苏联人民用10年多的时间实现国家工业化,可知苏联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业为主,故①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肯定“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未体现“斯大林模式”的严重问题,故②错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快速工业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③正确;苏联工业化的实现,说明苏联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故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