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十一五”科技计划简介及体系

“十一五”科技计划简介及体系

十一五”科技计划简介及体系中国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计划等。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策引导类计划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营造促进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及专项--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行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其他--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专栏 5 农业领域
农林生物 质工程 。开 发生物 料 、牛物 可 降解地膜 等生物质材料 ,以及突破 农林能源 植物 培育技 术 ,发展和 建立 1 ~2 0 0个适 合我国农村条件的牛物 质能源示范基地 。 农林动植物育种 工程。培育 6 0 0 个优 质多抗高产 5 ~7 0 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 , 系) 获得品种保护权 2 0 0 个 ,新 0 ~3 0 品种平均增产 1%~1% 。 0 5 建立良种繁 育基地 l0 0 个。 8 ~2 0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以水稻、小麦、玉米 、大 ,马铃 薯、 油菜六人作物 为主攻 目标 , 点研究农作物 不同熟制刷 重 年单产超 10 公斤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管理技术 ;研究粮 食 50 重大病 虫草害防治技术 、粮食产后储运减损增效等父键技 术。 累计示范面积达到 5 亿亩 以上 , 平均单产提 高 1%以上。 0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 围绕粮油、果 蔬 、畜禽、水产等量大面 广的农产 品 ,开 发建立 5 0条农 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线 ,开发 5 ~6 项深加工新技 术、新 0 0
专 栏 8 交通 领 域 的重 大项 目
智 能特大 型城 市铁 路、水运 、高速
路、 军事 交通运输 智能应 用系统 , 建
多方式 交通信 息服务 与管理 系统 ,
现 交通信 息服 务的个性 化 ,交通控
集成和应用。组织 实施制造 业 信息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技术 ,提高交 } 的可视 化 ,运输 组织 的智能化 和一 化 化工程 、绿 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 通装备的 自主创新能 力。重点研究开 l
铁 路 、 水 运 、 高 速 公 路 、 军 事 等 领
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 ;研 究开发精密 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开发 域 的交 通 运 输 智 能服 务 与管 理 系 统 。 测 量技 术与 装 置 、大 型 关键 能 源装 轻 质 高强 金 属和 无机 非 金 属结 构 材 组 织 实 施 智 能 交 通 技 术 集 成 应 用 示 备 、重大成 套高技术 设备 、大型海 料 ,新 型高分子材料 ,高性 能复合材 范 、新 一代空 中交通管理 系统 、高速 洋 工 程 装备 及航 空 、汽 车 、纺 织 、轻 料 及 复合 结 构部 件制 备 技术 ,稀 土 磁 悬 浮 交 通 等 重 大 项 目 。 工 、工 程机 械 、 农机 、医疗 医 药等 材 料 ,石 油 化 工材料 ,精 细化 工 材 行业急需的重大成 套装备 ;加 强关键 料 ,催化及 膜分 离材料 ,建 筑材料 , 基础件和通 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大 轻纺材料 ;发展综合性能高 ,资源消 型铸锻 件加 工技术 、微纳加工及产 耗少 ,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 品技术研究 ,突破流程工业绿 色化技 相关工艺技术 。组织 实施可循环钢 术 ,开展制造业 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 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 平台建设 ,加 强其在主要行业 的技术 技 术研 究 等重 大项 目 ( 专栏 7 ) 。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需求⼆、思路和⽬标1.总体思路2.战略⽬标三、重点任务1.瞄准战略⽬标,实施重⼤专项2.⾯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4)积极推进⾼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技术推⼴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2)稳定⽀持基础研究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2)加强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5.实施⼈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化建设7.突出企业主体,全⾯推进中国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建设科学研究与⾼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4)建设各具特⾊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建设社会化、⽹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幅度增加科技投⼊3.落实促进⾃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4.深⼊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8.建⽴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五”是我国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主创新能⼒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建设⼩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五”科技⼯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标和重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与需求进⼊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系列新的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产⼒,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貌。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具有明确国家目标、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一、“十五”期间的部署自启动以来,973计划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农业领域围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未来农产品竞争力等目标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部署了以新品种、新品质为目标的农业动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以及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研究,针对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生物农药与绿色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生物入侵、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西部典型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统筹部署。

能源领域针对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液体燃料严重缺乏、能源消耗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部署了煤炭气化液化、多联产、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油气藏勘探、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重点部署了天然气、煤层气成藏机理和高效催化转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探索方面主要部署了氢能规模制备与储运、太阳能规模制氢、核聚变能、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新型光伏电池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信息领域重点部署了面向未来竞争的数学机械化、高性能科学计算理论及软件设计新概念,微纳电子、光电子器件与芯片的新原理、新结构与新方法,下一代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存储模式及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处理的新方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对数字信息理解与融合、和谐人机交互环境、信息与网络安全等难点问题进行了针对性部署;围绕信息科学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前瞻性地部署了量子信息、量子通信和量子器件方面的研究。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是中国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之一,旨在推动和支持中国在关键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下面将对863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介绍。

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

为了弥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差距,政府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于1986年启动,是中国科技领域最重要的计划之一目标:863计划旨在培育和发展中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和支持重点技术领域的研发,提高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计划分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集成示范和成果应用等不同阶段,注重整个技术创新链的完整推进。

在信息技术领域,863计划推动了中国的计算机、通信和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发展,加快了半导体技术、光电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在生物技术领域,计划致力于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在基因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863计划加大了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纳米技术、光电材料、高温材料和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等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成就:通过863计划,中国在各个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计划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和竞争优势。

总结:。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维普资讯
( 3)加强科 技基础 条件平 台建 i 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 加强科
洲技术体系建设 ( 专栏 J) 。 8
5.实施 人才战 略 .加强科 技队 伍
才,为提 升 家竞争 力,推动我国科技进
持。
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和智力支 I l !
科研事业 革住实 行聘 用制 和岗位管理 制
度, 完善和规范科技人鲺薪酬制度 。健全 币完善吸 引留学人才l国和参与科技工作 ¨ q 1 的相关政策与措 施。 政捧科技人 品的科研
要发达周家 2 世纪 8 年代束水平。初步 续办好科技 『动 周 文化科技 卫生 下 0 0 舌 参 等科普惦动 推进科技计划项 H科普
基准标准 按率H务 台。 雠
1然科技僚源平台。 1 1 实现约4 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物 z o 5 o 株微生物储种、1万输 入类遗 恃资源 、 f0 ) 5 lO  ̄号生物标本和 l 0 J " 1 O 多万份 ( 号)I然科技估息的燎合和共 卒 墟成细胞株 ( l 系)近 t0 O0种,容 超过 50 份 ,符合国际标准的圄宗蛮验细胞障。 00 网络科技坏境平台。建成统一的 F向应用服务系统 .实现 与 垒园科技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服务 网的互联与对按 。开 l便捷的 网络协同研究丁 垃 :
科技成 粜转化公 服务・台。构建基本覆盖 全国 主耍行业和 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批 服务r 圳络,促进科技成聚转化信息
利文献收藏数最占垒世界出) 龊专利文献总蛩的比例由目前的 8%左有提高到 9%以上。 0
服务深入到綦瑶中小企业和农村 每年建 扛1个左右公_与共性 0 益 技术转化巾心
工作.逐 步建 诳科普监删评价 体系,加强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四科技进步成效显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着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三主要任务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加快主要优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的科技应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4.围绕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针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检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三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的科技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5.围绕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建立健全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实施一个战略和知识产权七项工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努力构筑西安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一重点领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西安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领域为重点,选择24个关键技术群,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加快十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高新技术1集成电路:加强光传输芯片组、GPS芯片组、3G相关芯片、智能卡芯片模块、数字家电芯片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制造和封测业;电控和光控IGBT生产线、照明器件封测线,各类强/弱电源管理模块、半导体设备等新型分立器件和支撑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国际引进生产项目建设.2软件产业:加强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为重点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加强西安软件园、西安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规模.3通信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微蜂窝基站、智能天线、下一代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大力加强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建设.4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汽车半导体器件及专用电子设备.大力加强西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基地建设.5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等;快速成型及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6生物医药:加强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试剂盒、生物芯片等研发.支持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疫苗、中草药品质改良.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份提取、道地药材中间体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大力加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安医药出口基地建设.7新材料: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纯金属材料、超细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单晶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特种合成纤维、特种橡胶及阻尼材料、液晶材料、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等研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铌钛合金、镁合金、钼制品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电瓷等非金属材料产业;精细化工、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力加强西安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纳米产业基地建设.8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加强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热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电转化、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材料产业,以及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和清洁工艺.2.装备制造9航空航天装备:加强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导弹发动机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核心技术、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系统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大力加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加强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技术、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11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集成微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加强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低压电器现场总线技术、输变电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等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发展高中低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研制生产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12专用和通用设备:加强精密成型加工技术、采用三元流技术的高效节能型设备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无油及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术等项目研发.重点发展大型鼓风机、低速风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无油特种工业缝纫、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3.农业与农村经济13种植业: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强良种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果品蔬菜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全季节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质量监控、重大病虫害防控、生产过程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等研发.推动周至20万亩猕猴桃、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灞桥、高陵等区县5万亩设施蔬菜、秦岭北麓5万亩有机蔬菜、雁塔、周至、长安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14养殖业:加强优质高效饲料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养殖区污染监测、环境标准与防控治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禽畜、水产和特种养殖业,促进临潼10万头奶牛、周至、蓝田20万头黄牛等产业发展.1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粮油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高质量果蔬浓缩汁、功能饮料、冻干食品、脱水蔬菜、优质乳品、肉品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16农业资源与环境: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普查,加强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技术、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控制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生态家园”工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应用技术、秦岭北麓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绿工程林下复合经营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城郊区县推广天然林病虫害和危险性生物防。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又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是中国自2024年至2024年期间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计划,目标是促进中国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下面将从计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回顾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背景。

计划的实施是为了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的科技创新需求,并使中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

当时,中国正处于全球技术创新竞争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目标。

这个计划全面贯彻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旨在提升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加强部门间的横向协同和纵向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解决科技人才短缺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

这个计划主要围绕我国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展开,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等领域。

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科技研究和创新手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

通过进行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评估一下“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效果。

这个计划的实施对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个计划,我国在信息技术和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并且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此外,这个计划也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创新机会和支持,促进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同时,这个计划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

在规划纲要中,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和细致的规划,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四个发展重点。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上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转化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的应用,实现科研和经济的双赢。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只有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只有优化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创新活力。

根据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制定了个人理财规划,以更好地适应和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我将注重个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我将注重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素质。

我还将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我将关注和参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将关注和支持国家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举措,积极参与相关研讨和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我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科技创新理念。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个人制定理财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我们可以从个人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个人理财规划总结“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于2006年,终止于2010年。

这个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目标:1. 加强基础研究。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和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实施这些目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划。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个人理财规划总结个人理财规划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制定的计划,通过合理规划个人收入和支出,实现财务目标和财富增长。

个人理财规划的核心是合理规划和管理个人财务,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适合的投资和储蓄方式。

在个人理财规划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定财务目标。

首先需要确定短期和长期的财务目标,包括购房、购车、养老等方面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时间和金额确定理财计划。

2. 制定预算计划。

根据个人收入和支出情况,制定每月的预算计划,合理分配收入,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和储蓄等方面的平衡。

3. 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个人情况确定适合的投资方式,平衡风险和收益,防范投资风险。

4. 建立紧急基金。

建立紧急基金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5. 合理选择投资方式。

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知识,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包括股票、基金、定期存款等,实现财富的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未来5~15年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院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三个中心一个基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能力,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一)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从当前立足国内资源为主,向国际、国内资源并重的全球发展战略转变。

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必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整体实力有新的突破,力争通过15年的努力,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科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赋予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现代院所制度与创新文化建设。

上述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标志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任务与需求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

在淡水、耕地、能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下,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单产,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发展适应不同生产、生态条件及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科学技术保障。

增加农民收入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要求围绕农产品生产、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种/养业技术,创新多梯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延伸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价值链,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国度“十一五”底子研究生长筹划底子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纪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要领的研究运动。

主要包罗: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度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底子研究;对底子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收罗、判定、阐发、综合等科学研究底子性事情。

《国度中恒久科学和技能生长筹划纲领(2006-2020)》(以下简称《筹划纲领》)对今后十五年科技事情做出了总体摆设,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生长,引领未来”的指导目标,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度的总体目标。

增强底子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聚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须要条件,是建立创新型国度的底子动力和源泉。

“十一五”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生长的战略机会期,也是落实《筹划纲领》的要害时期,制定实施国度“十一五”底子研究生长筹划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生长及创新型国度建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底子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会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迅猛生长,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发依靠连续的科学创新。

拥有富足的底子研究结果和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度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底子保障。

底子研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度资源,重视和增强底子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能生长的战略重点。

1.底子研究是推感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人类在探寻纪律和追求真理的历程中凝结而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底子研究所搜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

20 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DNA模型的创建,形成了人类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付推感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物质科学领域,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终认识和理解将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生长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在生命科学领域,人类基因组筹划的完成和非编码RNA功效的发明,标记着人类进入从整体和定量化的角度揭示生命秘密的新阶段;在信息科学领域,信息处置惩罚量爆炸性增长的需求,推动着微电子技能快速向纳米、分子以至更微观的条理推进,正在孕育着一次深刻的技能革命;在地球科学领域,观察、模拟、试验等新研究手段迅速生长,深化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认识,并对解决人类社会可连续生长中面临的资源、情况、灾害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对现实世界数与形进行简便、高效、优美、抽象描述的数学正在向险些所有的知识领域推进,将为其它学科的生长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

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多年来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学习文档仅供参考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

攻关计划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一五”科学研究工作是依据学校“十一五”建设基础和办学发展来定位的,“十一五”的科研工作要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学发展与研究任务,加强科研管理,强调科研创新,突出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特色,突出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将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相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以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带动整体科研工作上水平、入主流,为我校上层次、升本科,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全国一流的金融学院而努力。

“十五”期间,是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

面向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十五”期间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方针,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十一五”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科研工作基本情况一、科研成果在党委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与指导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科研经费投入35 万元,获得科研经费5 万元(主要为科研立项资助经费)。

㈠学术论文“十五”期间,我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60 篇,其中国家级14 篇,省级446 篇,其中有110 篇论文被中国人大资料中心摘登。

㈡专著与教材十五期间,我校共发表专著19 部,教材45 部。

㈢科研课题“十五”期间申报立项科研课题84 项,现已结项51 项。

其中,参与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14 项,现已结题4 项;省教育厅科技处科技与人文科学研究课题4 项,现已结题2 项;省教育科学院规划办课题6 项,现已结题6 项;省金融学会课题15 项,已结题11 项;省高教学会课题9 项,已结题2 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22 项,已结题14 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13 项,已结题11 项;参与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 项,现已结项。

十一五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领域

十一五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领域
把握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的特点、优 势和需求,支持基础研究,促进源头创新,遴选未来5 年我国生命科学的重点资助领域,引领我国生命科学 的发展,力争使更多的研究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 并在某些重要方面有所突破,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科研队伍。
二、生命科学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前沿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无疑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最为 迅速的领域之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总体看来,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 传学等将继续为解析生命活动的本质的主要领域。同时, 随着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兴起,生物学研究变得更加趋于 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形成了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 白质组学为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分析与综合并 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探讨生命的本质和 起源,即遗传、发育和进化的分子机理,以及阐明智能 活动,将是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基因组学、蛋 白质组学、分子影像学、神经科学和生物信息学将是未 来国际竞争的焦点。
(3) 发育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发育生物学一直是生命 科学中的前沿学科,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是:以模式生 物如小鼠、斑马鱼、爪蟾、海胆、果蝇、线虫、拟南芥、 水稻等为对象,发现新的与发育相关基因,阐明它们的 时空表达谱、调控机理以及对细胞行为和组织器官形成 与分化的影响,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述一些重要发育途 径如胚胎诱导作用、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组织器官发育、 配子发育和细胞极性运动等的调控机理。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重要进展
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不断增长, 我国科技人员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成 绩。直接表现为我国近几年科学论文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 高,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SCI文章数量已上升到世界第六 位。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期间,是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向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十五”期间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发展方针,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十一五”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注重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建立了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三个层次的科研队伍。这三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占教师总数的60%,科研成果约占总科研成果的70%。
在学生科研队伍建设上,我校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以金融系学生为主的金融理论研习会队伍,每年参加的人数约100人,开展的活动有:协助教务科研处组织全校性的学术讲座;结合所学专业到有关的银行或企业进行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大学生论文集》上;每年的10月份开展股指期货模拟的实践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参加的学生达5000多人,学生在教务科研处指导下,自己组织、管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2.高等教育研究
⑴课型改革方面。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型”教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对课型研究的水平。
⑵高教实践探索方面。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高教教改的实践研究。
㈡科研队伍建设
㈥《大学生论文集》编辑出版情况
“十五”期间编辑的《大学生论文集》五集,共发表调查报告136篇。对每年出版的论文集分别评出一、二、三、佳作奖。
二、学术活动
㈠学术交流
“十五”期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8次,其中校党委书记张卫国、校长滕兆祥、副校长李振武到美国、英国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教师在参加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获得了信息,开拓了视野,在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建立了金融实验室、会计实验室、投保系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等,各实验室运用这些仿真模拟实验,在教学与科研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省内各金融机构建立了64处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训、实习的问题。
㈡专著与教材
十五期间,我校共发表专著19部,教材45部。
㈢科研课题
“十五”期间申报立项科研课题84项,现已结项51项。其中,参与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14项,现已结题4项;省教育厅科技处科技与人文科学研究课题4项,现已结题2项;省教育科学院规划办课题6项,现已结题6项;省金融学会课题15项,已结题11项;省高教学会课题9项,已结题2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22项,已结题14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13项,已结题11项;参与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项,现已结项。
“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 作者:
———————————————————————————————— 日期:

“十一五”科研发展规划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十一五”科学研究工作是依据学校“十一五”建设基础和办学发展来定位的,“十一五”的科研工作要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科学发展与研究任务,加强科研管理,强调科研创新,突出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特色,突出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将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相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以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带动整体科研工作上水平、入主流,为我校上层次、升本科,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全国一流的金融学院而努力。
㈡学术讲座
“十五”期间,科研部门组织学术讲座115次,其中外聘专家教授讲座25次,校内教授讲座6次,副教授以下的讲座84次。学术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㈢科研机构
“十五”期间,学校保证了科研机构逐步形成的完整性,即学校(主管科研的领导、学术委员会)——职能部门(教务科研处、科研学报科)—生(金融理论研习会等组织)的组织,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科研队伍。其中教师队伍中的科研骨干占60%左右。
三、主要工作
“十五”期间,学校围绕金融学专业、会计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发展,力争办出学校的特色来,因此,在科研工作中更注重抓住这一点,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㈠基础研究与专业研究相结合
1.金融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与行业挂靠联系搞课题。我校各专业教师在参与省金融学会的课题研究中,与省人民银行、省工商银行、省建设银行、大庆市人民银行、大兴安岭人民银行合作进行了金融学理论、银行会计学理论、经济学、商务学、银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十五”科研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研成果
在党委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与指导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科研经费投入35万元,获得科研经费5万元(主要为科研立项资助经费)。
㈠学术论文
“十五”期间,我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60篇,其中国家级14篇,省级446篇,其中有110篇论文被中国人大资料中心摘登。
㈣科技发明情况
我校军体部教师卢庆华发明“排球传球练习器”,并在2001年10月3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2年获日内瓦国际体育器材博览会发明金奖。
㈤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五年来,我校科研成果获省级优秀论文奖71项;教材编辑奖4项;科研课题获奖21项。教务科研处因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突出,2004年11月被省教育科学院授予“教育部教改重点课题研究与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6月被省教育科学院授予“黑龙江高校课型课题研究与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