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全国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
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
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
ActivityTheory活动理论
多重声音思想
多重声音思想认为各种不同观点的话语都要被融合接纳与利用, 而在传统的课堂中,一切学习活动目标与过程都已经被预先设定, 难以倾听学习者的多重声音,难以考虑学习者的不同差异,无法包 含多种持有不同理解、不同观点的主体与共同体,也就无法相互争 论、协商与融合。活动理论关注的不是知识传递,而是人们参与的 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 且构建课程学习活动共同体,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互助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沟通学习的模式,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促进多元声音融合。
理解:在拓展性学习中,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时并不是固定的, 先前就已经存在的,而是学习者通过集体活动,一边创造知识一 边学习知识,随后再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与一般意义上 的学习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我们所说的学习的知识是比较固定 的,并且已经被他人证明过是正确且合理的。而拓展性学习主要 是探索“未知领域”,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知识并学习。比如 说,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就提倡拓展性学习。
举例:
在课堂中,老师正在讲解新课,突然有两个学生发生了争执。在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争执就是进入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系统的新因素, 打破了原先正常教学的“平衡”,产生了矛盾。这时,活动系统就 因为这个矛盾而发生变化,从先前的讲课活动转化为处理学生争执 的活动。
媒介工具
从活动理论看,工具是学 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中介,是学 习内容的制品,工具改变学习 活动中知识传递、呈现、处理 等的方式。工具是支持活动开 展的条件,在活动中使用媒介 工具,不仅使学习者获取知识, 也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如电化教学,慕课等 的推广,不仅帮助学生获取记 忆知识,而且也能使他们意识 到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
拓展性学习
“范式反思与理论重构
“范式反思与理论重构一应该说,选择对蔡仪的《文学概论》作当下的再解读,并不是一个时髦而讨巧的选题。
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思考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思想观念和方法上都有巨大的突破。
在喧嚣活跃的文学理论研究潮流中,去关注一个早已“陈旧”的对象,好像有些“不合时宜”。
作为1961年高校文科教材编选会议之后所编写的两部统编教材(另一部为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之一,当往昔作为权威的身份逐渐逝去时,当文学理论作为学科的规律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掘时,《文学概论》就像一个落魄的“贵族”,一个孤独落寞的老人,激情不再,留给我们只是渐行渐远的模糊背影和略感沉重的话语记忆。
但历史不会真正消失,当我们回首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及其教材体系建构时,蔡仪的《文学理论》的“经典意味”犹如“血色黄昏”的浓重仍挥之不去地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如果说记忆是一种情感,而反思更是一种责任。
对待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态度也应如此。
近代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是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方的借鉴的复合情境中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见证了中国现当代文论建构的探索和努力。
应该说,中国的文艺理论是亘古就有的,中国的文艺(学)理论教材则是现代的产物。
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过历史的辉煌,在近代却呈衰飒之势。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旋,开始了中国现代的精神启蒙;传统的文学语言也在倡导白话文的现实声势中遭遇困境,传统诗话、词话等感悟式批评话语已难堪阐释文学理论的现代大任。
中国传统文论的思想特点和批评形态与“现代”理论范畴和知识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别,似乎只能“遥望”现代社会科学。
所以在当时性属“西学”的文学理论教材就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作为对于“五四”新思潮一致的理论期待的回应,也真正开始了在取境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努力。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模式和主流話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始介绍到国内,并逐渐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分析哲学语境中的“我思故我在”——欣提卡诠释的突破与困境
欣提卡诠释 的突破与 困境
李曦
( 中国人 民大学哲 学院 ,北京 ,107) 082
摘 要:雅克 ・ 提卡在诠释 笛卡尔的“ 欣 我思故我在” 题时创造 了一种新的范式—— 践言性诠释 。在这种诠释 中, 命
“ 我思” 被解释为一种 与“ 言语 行为” 逻辑 同构 的思想行 为,“ 我思” 的功能则被 阐释 为“ 我在心灵 中对 自己说‘ 我不存
在 ”,因而“ ’ 我在” 自身得 以确证 ,“ 思” 我 命题成立 。欣提卡关于 自我 是通 过他人的 目光得 以确证这 一最具革命性 的观点,后来虽有修 正,但为继续探寻 “ 我思 ”命题 开辟 了新的途径。
关键 词:笛 卡尔;雅 克 ・ 欣提 卡;我思;我在;践言性诠释
中图分类号:B7 25 : 5 52 1.9 B 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42 0)5 0 8 — 5 6 230 (o 90— 5 7 0
按照常规 的做法 ,解读“ 我思故我在” ,首先是研 究“ 思” 我 ,然后顺 延到“ 我在” ,不过欣 提卡却用 了一 种逆 向思考方式 ,首 先考察“ 我在” ,并且将“ 在” 我 放 到 日常生活 的语境 下。他 让我们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 , 戴高乐亲 口说 出: 戴高乐不存在 。 其他 人说这句话, “ ”
笛 卡尔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 的魅力 ,不仅在 于它 作为一个 时代 口号所具有 的鼓舞性 ,而且在 于它的开 放性 。如果我们将“ 我思故我在” 当成一个 问题域 ,那 么 ,从笛卡尔至今 ,这个 问题域一直在不 断地更新 , 哲学家在解决一些 旧问题 的同时,又提 出了很 多新 的 问题 。从“ 我思” 我在” 到“ ,中问究竟经历 了什么样 的 过程 ?“ 我思” 的独特性体 现在 哪里 ?诸如此类 的问题 不仅让笛卡尔本人头痛不 已,而且后人也没有办法替 笛卡尔 自圆其说 ,“ 我思故我在” 对人类 理性 的挑战 , 吸引着众 多哲学家 的兴趣 。 在 当代众 多“ 我思” 命题 的诠释 者中,有人尝试站
王夫之亲历天崩地裂的时代,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冲突。
王夫之亲历“天崩地裂”的时代,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冲突。
作为关心国家命运、关怀人民生命、追求安身立命理想的儒学家,王氏抱忧患之情,以特有的心灵体悟经典,对儒家文本进行“六经注我”式的诠释。
一、和合诠释学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责我”承担意识,对《六经》文本的诠释体现了其实践的、创造的、变易的品格。
虽然王氏所说的“六经”文本距当时已约有2000年,但当时王氏能否对“六经”做出理解和诠释?按照西方学者体认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诠释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制约一般解释规则的普遍效力,依据这些解释规则,可以跨越历史的时间差距,揭出原作者的心理特征,解释者将以自己的心态转换原作者的心态,而像原作者一样理解文本。
蕴含着文本一解释一理解的潜式[1]。
这种时间差距的消除,是以解释者或理解者完全忘掉自我为前提。
伽达默尔等人则认为,所谓完全忘却自我是不可能的,任何诠释者在进入诠释之前无可避免地受“先识”、“先见”、“前理解”等的制约,“先见”、“前理解”并非诠释的障碍,而是诠释的前提。
如果伽达默尔等人认为诠释跨越时间差,重现原作者的本意和原文本的原义是可能的,是诠释学的任务的话,那么赫尔施则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的时间差并非理解的屏障,相反可以过滤诠释中的“先识”、“先见”,原作者的文本经历时间差,理解者摆脱了原作者的情结和最初理解者解说,而进入客观的理解。
因为文本的真正意义的发掘、伸张,是与时偕行的,是无限展开的过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于经典文本的注疏之学,注疏者、解释者借助于文字、音韻、训诂、考据学的方法,以注疏、解释经典文本的意义或发现文本思想新意。
由于传统注疏之学价值标准和方法的差分,而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的分野。
从解释的视角来看,古文经学以文字训诂、名物制度为主旨,他们认为“读书当先通训诂,始能治经”[2]。
治理、注疏经典文本的首务是理解经典文本的原意、原义,而通经的原意、原义,必须熟知文字形、音、义以及其形体结构。
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作者:殷旭辉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4期[摘要]葛兰西使用实践哲学的术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
葛兰西批判了以布哈林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机械论倾向,重新提出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这是其创立领导权理论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实践哲学;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导权[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12 — 02葛兰西是“最近五十年中最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1〕,这种独创性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方面。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使用“实践哲学”的术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
在葛兰西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各种“正统”倾向严重污染了,因此,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已经不足以表达它的真正理论内涵,只有“实践哲学”才最恰当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不过,葛兰西这样做绝不是出于纯粹的理论兴趣,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一、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在葛兰西看来:以布哈林为代表的“正统”倾向是实践哲学最危险的敌人。
布哈林撰写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是实践哲学的官方指定教材。
葛兰西认为:“正统”倾向的实质是以实证主义的方式对实践哲学进行修正,试图使实践哲学更加“科学化”,布哈林因此成为葛兰西批判的主要对象。
布哈林在《通俗手册》中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部分:“系统哲学”和社会学,这种划分是其思想上机械论倾向的表现。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布哈林只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去理解“物质”的概念,把其界定为“具有广延性,在空间占有位置,可以为我们的外部感官所感知”〔2〕。
实践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它不关心物质的自然属性,它关心的是物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例如,电作为一种自然力量早就存在,但是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在历史上是不起作用的。
电是作为由人支配并被人归并到物质生产力的总和中去的一个生产要素,是特定社会力量属性的一个客体。
启蒙现代性叙事与黑格尔的承认哲学
启蒙现代性叙事与黑格尔的承认哲学启蒙现代性叙事与黑格尔得承认哲学20世纪中后叶,西方学者对黑格尔承认哲学得重新发觉和全新诠释,不仅颠覆了黑格尔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得传统形象,而且发掘出黑格尔内蕴得一种后现代主义得激进色彩.一般来讲,黑格尔承认哲学得提出要紧缘于对启蒙所倡导得主体性立场得反思,黑格尔主张从个体得“我”走向交互承认得“我们”,这是他对启蒙现代性规划开出得一剂“主体间性”药方.黑格尔推崇在思想深处爆发革命,而不是引向现实得实践,因而不管语调如何激进,他得理论基点就决定了其承认哲学本质上得保守性和局限性.[关键词]承认哲学;主体间性;启蒙现代性;解放政治[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039-05陈良斌(1981-),男,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要紧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江苏南京211189)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72000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1mlc00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1sjd710001)、东南大学人文社科重大引导项目(项目编号:skyy20110010)得时期性成果.20世纪中后叶,西方学者对黑格尔承认哲学得重新发觉和全新诠释,不仅颠覆了黑格尔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得传统形象,而且通过发掘承认命题与20世纪主体间哲学得理论勾连,使黑格尔自身显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得激进色彩.wwwcoM一般来讲,黑格尔承认哲学得提出要紧缘于对启蒙所倡导得主体性立场得反思,黑格尔主张从个体得“我”走向交互承认得“我们”,这是他对启蒙现代性规划开出得一剂“主体间性”药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在启蒙现代性进程中得复杂性地位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廓清如此得理论咨询题:黑格尔毕竟是一位保守主义得代言者,依然一个激进得现代性异端?一、启蒙现代性与承认得提出启蒙至今,解放政治得历史叙事关于现代性得成长妨碍至深,以至于吉登斯指出,从近代到现代,不管是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依然保守主义,“都共同受解放政治得支配”.因为解放政治体现了一种普遍得人类历史观念,即所有人类历史都趋向一个作为终极目得得自由王国.因此,在启蒙规划得呼唤下,林林总总得现代性理论事实上都只是“解放政治”母题得一种具体叙事.但各种纷繁得解放叙事显然都忽略了实现解放得历史路径.启蒙之后,上帝死了,解放政治得实现就再也没有神得羁绊,因此解放政治首当其冲要解决得确实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得冲突和矛盾.主客对立得结果是人不断地尝试主宰自然,但却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得制约.随着近代生产力革命得爆发,物质基础逐渐达到极大丰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完成现代化,开始领先进入现代化得高级时期——大众消费社会.在这个地方,大众消费社会得形成标志着物质得束缚差不多达到极大缓解,主体与客体得矛盾终于得到了真正得和解,假如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语境来讲,那么物质文明差不多特别强大,因此在主客体得矛盾得到缓解或解决得背景下,解放政治剩下得最后一个制约确实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得矛盾.如何摆脱他者得束缚成为现代性进程中挥之不去得一个主题.在黑格尔看来,主体之间得冲突确实是承认哲学所要克服得核心咨询题.黑格尔得解决之道确实是扬弃主体间得矛盾冲突,以交互承认得方式实现主体间得和解,这确实是承认哲学得解放逻辑.具体来讲,主体只有在他者承认得中介下才能回到自身,才能获得真正具体得自由,反过来,他者亦然.同时,交互承认本身所蕴含得前提确实是将他者视为与主体自身均等得人,否则双方只会导致虚假得不平等承认得出现,而可不能实现真正得承认.在黑格尔看来,承认哲学构成了实现解放政治得一种可行得历史叙事,同时承认哲学也构成了对启蒙现代性规划得一种反思得视角.在此基础上,黑格尔逐步丰富并完善了他得承认哲学,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完整得承认哲学体系.值得注意得是,当前国际学界关于黑格尔承认体系得建构过程始终众讲纷纭,笔者主张将黑格尔得承认哲学作为一个成长得连续体系,承认得脉络贯彻黑格尔思想进展得各个时期.因此,按照时刻得顺序,承认体系得进展能够大致划分为耶拿早期和成熟期这两个时期,成熟期时期并不存在关于早期学讲得抛弃.耶拿早期以《耶拿手稿》系列为代表,而成熟期以《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为代表.在《耶拿手稿》中,承认要紧表现为两种类型:爱与冲突.爱将交往双方统一起来.自我通过他者获得自身得实存.因而将自我与自身得内在关系经由他者得中介达成一种同一.因此,每个人基本上通过他者和在他者之中成为自为存在.然而这时得黑格尔认为真正得承认只能通过生死斗争才能获得,因此个体之间靠爱得情感来维系得联系只能是有瑕疵得.这就必须过渡到另一类型——冲突.这种承认类型直截了当反映了市民社会得形成及其法律规范得产生,它们基本上以成员间得相互承认为前设得.在这个地方,为承认而斗争能够被理解成个体为抵抗侵犯(犯罪)或法律而发起得斗争.黑格尔规定了他者对所有物得侵占或否定构成了达成相互承认得必要前设,承认斗争正是由侵犯而产生得.被侵犯得那个客体与占有它得自我意识或自为存在得个体紧密相连,正是在客体中,个体寻到了自身.事实上,所有物得侵犯妨碍着主体在自觉得个性中最深层得私人结构.随着侵犯得开始,个体为了获得承认,一场生死之争就不可幸免地爆发了.黑格尔专门强调了承认斗争和死亡是实现纯粹自我意识或精神得必要时期.在这个地方,黑格尔选择将承认得欲望激进化至“斗争到死”得地步.“承认得原则不是自我限制,而是对他者得否定,它得实施没有任何限制.”能够看出,黑格尔得思想已开始发生一种转变,他在试图克服自由主义立场得缺陷,但这种克服不是通过约束它得差不多前设,而是激进地将个人自由推进到极端或“否定性”,依照他得解释,这种否定性凸显了个人得主体性自由,进而构成了现代自然法得基石.能够确信得是黑格尔得观点在耶拿时期发生了相当得改变.尤其是他得实践哲学从绝对伦理性得概念逐渐进展成国家理论,这是对自由原则内在批判得结果,同时国家理论因而也为个人自由给予了更多得空间.这可能是对黑格尔关于政治古典主义概念得态度转变得最好得证明.因此,承认哲学关于黑格尔而言,事实上能够被看做为一种克服国家与个人之间对立得努力.从那个意义上来看,法国大革命事实上并没有成功.因此,进入成熟期之后,黑格尔进一步站在承认得立场上将这种关于个体自由和权利得关注深化下去,而在耶拿早期,黑格尔所构筑得国家概念则始终是高悬于个人和权利领域之上,他甚至十分赞同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得观点,强调城邦中市民“顺从”得重要性,因此,正是承认哲学给黑格尔带来了这种巨大得转变.在成熟期中,最初得一个标志确实是主奴之间“承认辩证法”得提出,黑格尔在这个地方提出了奴隶得解放是经由劳动得陶冶而实现得,因而提出了一条承认得替代路径,也确实是劳动.通过主奴之间得冲突,黑格尔把为承认而斗争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也发觉了冲突模式得局限性,因此,黑格尔盼望能寻到一条克服得途径,最终他回到耶拿早期关于爱得模式,盼望以爱来溶解交往得双方,并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爱视为相互承认得理想模式.这种理想模式尽管能够理想地克服冲突,但它并没有穷尽伦理得形式与内涵,按照黑格尔得设想,国家才是相互承认得最高时期和实体性自由得实现,然而黑格尔关于国家相对应得承认形式并没有详加论证,因此,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按照这种设想提出了团结得模式,作为国家层面相对应得承认类型而与前面得家庭、市民社会得承认类型相对应.二、承认方案与主体性得诊断启蒙现代性所带来得是独立自主得“大写”得人,因此,“启蒙得全然目标确实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然而,被完全启蒙得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得灾难之中”.当人们在“二战”后陷入启蒙价值得迷思之后,就会越发理解黑格尔得深刻.黑格尔关于启蒙现代性得主体性立场始终保持一种明确得批判态度,但他并不简单地就认为主体性是错误得、需要抛弃得,而是给出了黑格尔式得辩证式诊断.他认为,启蒙现代性得主体性立场来源于笛卡尔一康德式得主体性理解,现代性倾向于将这种唯名论得主体性原则理解为一种抽象得个人主义,主张个体得主观自由,在黑格尔看来,这仅仅是主体性真理得一部分,因而是片面得.而在国家得起源上,以卢梭为代表得个人主义主张将国家得概念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得基础上,黑格尔对此更是持否定得立场:“他(卢梭——笔者注)所理解得意志,仅仅是特定形式得单个人意志,他所理解得普遍意志也不是意志中绝对合乎理性得东西,而只是共同得东西,即从作为自觉意志得这种单个人意志中产生出来得.……为了反对单个人意志得原则,我们必须记住这一差不多概念,即客观意志是在它概念中得自在得理性东西,不论它是否被单个人所承认或为其偏好所希求.”据此,黑格尔认为社会契约论是把伦理国家与市民社会误解和混淆了.为了克服启蒙现代性得个人主义倾向,同时为了能达到作为伦理共同体得国家理论,黑格尔主张恢复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得古典共同体得传统来超越现代性得原子论,也确实是提倡整体大于并优先于部分,个体应当在国家中获得真正得自由.但黑格尔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对现代性得诊断显然不是简单地回到古典国家,而是采取扬弃得方式以辩证得态度对古典国家观同样进行了批判.黑格尔相信,现代性中也必定要求交互承认,同时也必定包含着主观自由.这意味着黑格尔得观点与柏拉图得立场相反,也确实是认为善是良善意志,同时正是因此,善没有现实地脱离主观自由得行为,“其结果,普遍物既不能没有特别利益、知识和意志而发生效力并底于完成”.离开了自由,善将始终是抽象得.由此看来,黑格尔尽管关于现代性所标榜得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提出了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所构想得国家共同体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得,同样,黑格尔尽管主张恢复古典传统,却并不是回到淹没个体得古典国家中去.黑格尔得高超之处确实是既看到了两者都具有合理之处,同时也抓住了两者得片面之处,因此他将两者分不比作抽象得集体主义和抽象得个人主义,而他得任务确实是在克服抽象个人主义和抽象集体主义得缺陷之后去获得真正得自由和解放.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得现代性诊断确实是对古典得集体主义与现代得个人主义进行扬弃得同时,提出了第三种选择.在那个选择中,交互承认成为黑格尔所倚重得一个重要得批判维度.黑格尔首先从自为得存在动身,提出作为主体间性得“我们”.自为得存在在黑格尔那儿具有两重截然不同得含义:一种是直截了当或抽象得含义,也确实是第一人——“我”;另外一种是中介得和更为具体得含义,也确实是第一人得复数形式——“我们”.黑格尔认为,直截了当得自为存在是抽象得、正式得和空无得,因此实践地表达在行为中确实是任性(eigensinn)或自我主义.正是出于那个缘故,直截了当得自为存在仅仅是承认得动身点,而不是其基础.因此交互承认得过程是从简单得、直截了当得自为存在进展到中介得、有限制得主体间性得自为存在,也确实是从“我”到“我们”.因此,“我们”是个体得联合,扬弃并扩大了他们得自我同一,同时要求和依靠于对他们个体自由得爱护.这是对原初自为存在得一种交互式得丰富和扩充.同时,相互承认并不是在我和你之间简单地保持一种主体间得对话,它呈现为一种有机统一得形态,即意味着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之间得辩证得统一.个人从而在“我们”之中作为整体获得更大得同一性.因此,黑格尔是以“我们”得交互承认替代了费希特和谢林得“我确实是我”得观念论范式.在这个地方,交互承认将主体性转化为主体间性,而这与古典思想中整体大于并优先于部分得观点是一致得,同时个体也将充分得交互承认作为进展主观自由得目标,并在普遍性得社会意识中达到顶点.因此,交互承认是国家得一种理想统一体,是对黑格尔国家理念得现实诠释.承认将黑格尔得实体性自由与主观自由相统一.一方面,当现代性倾向于把主观自由进行原子化解释时,黑格尔就通过他者将主体性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在他者中将主观性改造为伦理得主体间性.扩展了和去中心化得主体性不仅向伦理实体或实体性自由开放,而且在这些实体中发觉自身,也确实是在更大得整体中承认自身.因此,实体性自由不是他律得,而是包含着将自由现实化得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在交互承认中自由和主观性才能得到充分进展,进而产生了客观精神.黑格尔相信承认得最终结果确实是精神,而我确实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精神确实是规定得客观社会世界,一种客观理性得结构,或伦理实体”.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回到对古典思想和现代性规划得诊断和改造上,认为两者都具有重要得启发,然而他们基本上以片面得方式表达出来得,因此黑格尔得选择确实是由交互承认构成得自由和公正得共同体来克服双方得片面性.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共同体并不是给定得或是一种自然共同体,而是一种已实现得精神得共同体,它是通过自由来实现得.现代性与它得主观自由以及古典城邦与它得社会结构概念都表达了自由共同体得差不多维度和内涵.然而,它们自身关于共同体得阐述显然基本上不完善得.在黑格尔看来,启蒙现代性得主体性思维关于基于规范文化得探讨是不充分得,因为如此得主体性会造成差异得绝对化.而古典思想得集体主义尽管为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得结构和内容,然而最终会导致权威极权主义而无法容纳主观自由.由此看来,双方得缺陷事实上都能被另一方所弥补:现代主观性假如能满足特定文化结构上得条件,也确实是整体优先于部分,就能克服自身得局限.相反,古典得整体机构只有通过主观自由得扩张同时经由交互承认进入主体间性作为条件,才能达到批判得实现.因此,黑格尔得做法事实上是通过承认作为中介,使古代和现代和解,也确实是“在伦理实体提供主观自由得内容与目标得同时,主观自由是一种为伦理实体得实现和现实化得工具”.只有完成了这种和解得国家观,也确实是结合伦理实体和现代主观自由,才能最终实现实体性得自由——“具体得自由”,对此,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明确地指出:“国家是具体自由得现实;但具体自由在于,个人得单一性及其特别利益不但获得它们得完全进展,以及它们得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得领域中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得利益,他方面它们认识和希求普遍物,甚至承认一般物作为它们自己实体性得精神,并把普遍物作为它们得最终目得而进行活动.”三、抽象得“我们”与黑格尔得困境黑格尔站在交互承认得立场上完成了对现代性得诊断和批判,以主体间性得“我们”来替代主体性得“我”成为他得解决方案,然而黑格尔专注于构建一种抽象精神得思辨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我们看不到有血有肉得历史性主体,尽管主体处在黑格尔意义上得理想得承认状态,拥有具体得自由,然而具体得自由依旧是一种抽象得权利.显然,黑格尔推崇得是在思想深处爆发革命,而不是在现实中体会真切得主体间性,这也是他与马克思得最大区不.马克思主张哲学应当改造世界,而黑格尔得哲学只是解释世界.因此,密纳发得猫头鹰永久只是在黄昏才能起飞,哲学得解释永久落后于历史得车轮.由此看来,黑格尔得承认方案抑或现代性得诊断不管持何种激进得语调,他得立足点始终决定了其本质上得保守性和局限性.在黑格尔得承认体系中,比较明确地确立了承认得两种模式,即冲突与爱.冲突得模式换句话讲确实是为承认而斗争.在主奴关系中,两个主体为了获得承认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而发生冲突,尽管由于一方得畏惧而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得结局,然而这种关系却是不稳定得,奴隶在黑格尔看来才是真正推进历史得动力,奴隶通过劳动得陶冶,扬弃了自身得欲望,从而超越了主人,然而这种超越只是在奴隶得意识之中,在奴隶那儿,真正得超越显然必须通过现实中新一轮得冲突同时战胜主人才能获得.因此,奴隶成了主人,然而如此得颠覆只会造成恶得循环.在这个地方,主奴得关系无法调和,在全然上事实上是如何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共同体价值得矛盾,因此,黑格尔尽管敏锐地抓住了那个咨询题得症结所在,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主体间得进展方向,然而他得保守性却注定了他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地解决矛盾所在.由于前路无果,黑格尔最后倾向于回到耶拿早期所提出得爱得模式来获得对冲突模式得化解之道,然而,显而易见,现实得冲突不可能依靠爱情来解决.尽管主体们在爱之中抛弃了自身对他者得排斥,并在爱之中相互融合,然而,黑格尔却不记得了处于爱情之中得主体关于其他主体仍然具有排斥性,而成为亲情得爱则局限于血缘得纽带,对血缘之外得他者亦具有排斥性.因此,爱注定了它只能存在于婚姻和家庭得范围内,一旦扩大至市民社会和国家得范围,就无法利用爱来消解主体间得承认冲突,因此爱得模式只能停留在理论得层面,而无法现实地改造冲突模式下得恶之循环.因此,黑格尔得方案只会变成一种空中楼阁.按照黑格尔后期得思路,在伦理国家得层面应该还要建立一种更为高级得承认模式,但他在这个地方却戛然而止.霍耐特正是受此启发,依照这条思路进展出了第三时期得承认模式,即团结得模式,然而,团结得承认模式并非霍耐特所讲得那么完美,这种模式大概更适用于市民社会,而非国家得层面.因此,迄今关于国家层面运作过程中得主体间承认形态,仍然缺乏确切得规定.那么回到原点.主体间得承认抑或和解毕竟该如何来达成呢?马克思对此曾经提出了一种替代性方案,那确实是依照历史得条件来选择具体得道路,换言之,确实是具体咨询题具体分析,该用冲突得手段来完成得就用冲突去实现历史,能够实现承认得条件下就使用承认来进行主体间得和解.除了爱与冲突得承认模式,黑格尔事实上还潜在地提出了另一种劳动模式,只是他关于劳动与承认得关系没有接着探讨下去.劳动模式在耶拿早期首先是作为个体占有物品得手段,实现了主体自身得对象化,并物化为排斥所有他者得符号,从而开启了所有权概念得肇端,为主体实现与他者之间得交互承认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劳动是作为实现了满足他者需求得工具手段,是主体体验承认得媒介,也是对交互承认得补充,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看做是交互承认得一种构成元素.此外,黑格尔还在劳动得异化和工具/机器得异化得探讨中,将异化劳动看做是对人得否定,同时也是对交互承认得一种否定而对待.而在奴隶得解放中,黑格尔则强调劳动在奴隶颠覆主奴之间不平等承认得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得作用,正是在劳动得陶冶下,奴隶意识由为他得存在成功地转向了自为得存在.因此,这时得劳动显然是被视为对承认模式得一种替代,这种替代模式得潜在价值却在爱以及国家对承认辩证法得超越之后被搁置了.黑格尔得保守性决定了他对劳动模式得放弃,然而劳动得模式在日后却激发了马克思得灵感,劳动范畴最终成为马克思承认构架得一块基石.综上可知,黑格尔试图从“我”到“我们”得主体间性来调和个人与集体之间不可幸免得矛盾,然而,“我们”终究是抽象得“我们”,同样,黑格尔那儿也有世界历史,但我们看到得只是抽象得历史.对此,杜威则十分恰切地抓住了黑格尔得症结所在,他认为黑格尔得调和大概“能应付关于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社会主义得一切异议,免除柏拉图和边沁两人得错误”,然而,黑格尔得“错误在于以一般得观念概括特别得情境”,他抽象得伦理国家得设想“把附属于一般观念得意义和价值放在特别得具体情境上面,遮盖了它得缺陷,隐蔽了迫切改革得需要”.因此,它“纵然不是有意得,却抵抗着法国革命所掀起得激进思想得潮流,而筑起了用以支持当时得政治局势得一个堡垒”.。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大卫.休谟 : “休谟问题”
科学问题:事实问题, “to be” –哪些人相信天堂和地 狱存在? –为什么一种组织类型 比另一个组织类型更 有效率? 伦理学问题:价值问题 。“ought to be” –是否应该相信天堂和 地狱存在? –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吗 ? 事实陈述(factual statement)和价值判断 (value judgment)
实
证性研究 对
策性研究
要求: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第三节 诠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
是为能对人们如何创造与维持他们的社会世界 有所了解并且给予诠释,研究者透过直接详尽 的观察在自然状况下的人们,以便对于具有杜 会意义的行动,进行有系统的分析。 采实务取向(practical orientation) ,是关 于一般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务,或 是他们如何做好日常事务的经过。诠释社会科 学关心的是人们如何互动、如何与他人相处。 诠释社会学与社会学中的象征互动论,或芝加 哥学派相结合,常被称为研究的质化方法。 研究者常使用参与观察与田野研究。
二、学类型与研究取向
自然科学:自然事实 社会科学:社会事实 人文科学:心灵事实
三、社会研究方法的类型与取向
实证主义(positivism) 人文主义
–诠释社会科学(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ISS) –批判社会科学(critical social science, CSS)
冲突法范式的建立
冲突法范式的建立作者:阎愚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范式角度重新分析了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认为该理论学说确立了冲突法的第一个理论范式,从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法则区别说”对于冲突法范式的贡献在于:首次将本国法与外国法置于同等地位,从而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前提;以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力为基本点展开研究,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方向;法律选择理论及与之相关的冲突法原则在法律冲突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范式;巴托鲁斯;法则区别说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2-0073-04现代意义上的冲突法发源于13、14世纪的欧洲大陆,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正是现代意义上的冲突法的最早形态。
法则区别说起源于意大利半岛,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传人法国又流行于荷兰,这一时期的涉外民商事法律纠纷的解决都建立在法则区别说的基础上,故学者将其称为“法则区别说时代”。
学者们都承认“法则区别说”在冲突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借助于法则的语法结构来划分“人法”和“物法”的做法在今天看来的确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每当提及“法则区别说”,对其局限性的批判总是不可避免。
这种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这一学说在冲突法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的确认。
本文试图运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范式理论来重新考察“法则区别说”在冲突法理论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法则区别说”在很多人看来已经落入历史的故纸堆中,但它对冲突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它为冲突法确立了第一个理论范式,从而使冲突法第一次以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登上法学的舞台,其核心理论至今都在影响着冲突法的发展。
就这个意义而言,“法则区别说”的历史地位甚至超过了其后的“法律关系本座说”、“政府利益分析说”等理论,对冲突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和批判精神等。
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意味着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辩证地把握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入实际进行语言现象的分析研究,不断超越传统范式和观念束缚,勇于批判传统观念和提出创新观点。
下面我们将从语言的历史发展、语言与社会、语言和意识形态、语言的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可以从语言的历史发展出发。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量变质变的关系。
在语言学中,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语言现象的表面,而要从历史出发,深入分析语言的演变过程,探究语言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语言学研究要注重历史材料的搜集和比较,分析历史变迁对语言的影响,探讨语言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与规律。
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管理语言现象,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发展的脉络,揭示语言规律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还可以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语言不仅是一种思维表达工具,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受到社会基础的制约。
在语言学研究中,要注重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语言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语言学研究要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语言现象,不断挖掘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探讨语言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危机传播管理[1]
第三节 一级路径及其核心概念
一、事实之维:一级路径与核心概念
危机中的利益问题,首先是私利与公利之 争。
危机管理者,特别是其中的公共关系团队, 总是隶属或受雇于特定的利益主体,为其谋划私 利“义不容辞”;同时,危机管理又强调捍卫 “公共利益”,悖弃公共利益则无以应对危机。
?
XXXXXXXXXXXXXXXXXX
?
☞引申:大卫·休谟是英格兰的
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 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 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 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 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 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 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XXXXXXXXX
第三节 一级路径及其核心概念
一、事实之维:一级路径与核心概念 秉持两种利益“真相观”: 一是将真相的查证视为一种责任,即危机
管理者必须对真相负责; 二是将真相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即发现真
相作为一个协商并达成共识的过程而存在。
?
XXXXXXXXXXXXXXXXXX
?
XXXXXXXXXXXXXXXXXX
前四章回顾:本书前四章初步探讨了危机、危机管理、危机传播 管理以及事前管理——危机预警的基本问题。
本章概要:本章和第六章导入事实与价值“二分法”,致力于构 建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这两章共七节内容,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事实——价值模型”的提出和论证,二是事实维度的危机对话 及其实践路径,三是价值维度的危机对话及其实践路径。
(三)恢复管理 所谓恢复管理,是指在危机紧急事态得到遏制后,组织通过持续的恢复策略,重 建事实契约、再造价值体系,并实现可能的超越的过程。
?
XXXXXXXXXXXXXXXXXX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践言意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践言意义
“践言”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哲学的层面,而且在实践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维特根斯坦认为“践言”是一种行动,它是一种实践。
在他看来,理论是不够的,实践才是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东西。
他坚持认为,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世界,而不是空口白话。
他强调,只有行动才能实现理想,而不是只有空谈或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其次,维特根斯坦认为“践言”是一种原则。
他认为,只有真正坚持原则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他坚持认为,只有行动才能贯彻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只有空谈或说出不现实的承诺。
再次,维特根斯坦认为“践言”是一种信念。
他认为,只有坚持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他认为,只有行动才能实现理想,而不是只有空谈或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最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践言”是一种责任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只说不做。
他强调,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世界,而不是只有空谈或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维特根斯坦的“践言”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世界,只有行动才能实现理想,只有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只有行动才能承担责任。
因此,维特根斯坦的“践言”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概念,它可以激励我们把话语转化为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从传统哲学到实践哲学——对哲学存在方式的批判
从传统哲学到实践哲学——对哲学存在方式的批判
岳莹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传统的思辨哲学高居现实生活之上,与人们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相去甚远。
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口号。
他用实践哲学取代了传统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存在方式的一次伟大而又深刻的转变。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岳莹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从哲学到非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理路批判 [J], 李荣海
2.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到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J], 陈赟
3.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到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J], 陈赟[1]
4.从原始哲学到心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期——兼论中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史的异同 [J], 王晓华
5.从本体论哲学到非本体论哲学——现代哲学的判据与本体论的元批判 [J], 安维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语实践——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新方法(1.doc
话语实践——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新方法(1如果把二十世纪哲学的最伟大成果说成是关于语言在哲学中功能的研究,那可大错特错了。
维特根斯坦揭示了语言与世界同构(1,P38,"命题是现实的形象"),其实只是给逻辑实证主义打了一支强心剂,它不仅仅告诉世人可以用逻辑的万能性证明世界的实在性(这个难题被康德称为人类与哲学的耻辱),维特根斯坦也因而名声大躁。
然而,后来哲学的实践完全和维特根斯坦宣言背道而弛,世界的实在性不仅和逻辑无缘,而且这种实在性甚至和哲学无缘。
但是,必须看到,维特根斯坦开辟的元哲学研究给哲学留下的隐喻的确不可低估,人们看到了语言的作用真的是“元”字号的,它可能在工具中介性上、在技术、理性上影响着,甚至制约着哲学。
奥斯订、塞尔(2,p209,p229)等人虽非从哲学而从语用学上杀入,提出以言行事的深刻见解,语言则获得了实质理性的角色脸谱,说它是脸谱则是说它还是一种经过化妆的艺术造型,还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本体论涵项。
当然,沿着这一思路走的最远的无疑是哈贝马斯(3,p68--69),他的普遍语用学已经超越了言语主体,既包括言说者,也包括听话者,普遍语用学是既规范言语主体又显现自身的语用规则,这才是交往的基础,交往的游戏规则,正如游戏规则的演进将使游戏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样,普遍语用学或称交往的格式塔转换不折不扣地表征着社会的进化。
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是个没有危险的类推。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角该粉墨登场了。
我们的主角就是改语言研究为话语研究的新的哲学方向。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4,p2)其实是一张关于话语研究的海报,它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信息丰富的领域,号召大家来此寻宝,并从总体上说明了时代并不仅仅由其经济形态、文化状况、社会制度、军事实力、人类自身的组织原则等等来分类与命名,时代同时还可以由话语的范式——一个类型特征的集合——来定位与定向。
启蒙的时代其话语的范式是一种英雄崇拜的招牌,它制造中心与顶层,当然也制造精神控制与思想暴政。
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
作者: 施春宏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100083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报
页码: 2-1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语言事实 语言学事实 语言现象 分析模型 理论范式 哲学基础
摘要:本文在现代科学哲学和现代语言学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事实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语言学事实,在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基础上,讨论了分析模型在语言事实的发掘和语言学事实的构造中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语言学事实的存在形式和表述方式、挖掘语言事实和构造语言学事实的互动关系,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方法论等方面分析了区分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的哲学基础和学术意义。
文章进而指出,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同,而在于相互间的互补关系,即差异性共存,因此需要积极展开理论的外部批评和内部批评。
苏格拉底方法的复兴:一种新的哲学践行范式
苏格拉底方法的复兴:一种新的哲学践行范式
陈红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8)003
【摘要】苏格拉底方法是西方哲学践行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哲学咨询就是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场哲学践行运动.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通过对话方式获得已有的经验知识,洞察与哲学有关的真理.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陈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J], 衣俊卿
2.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 [J], 彼得·哈特劳
3.生态文化——一种新哲学范式的转换 [J], 王真
4.生命技术哲学:一种新的技术哲学研究范式 [J], 舒红跃;张清喆
5.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J], 张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践言冲突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论辩方法,在20世纪语用学转向之后受到普遍关注。
欣提卡以践言冲突方法深入分析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使其论证成为哲学史研究中的典范;阿佩尔将其纳入自己的先验语用学框架,哈贝马斯则将其引入形式语用学理论,使之成为相当有效的论辩武器;在《逻辑哲学论》中陷入践言冲突的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则走出了这一陷阱,并运用践言冲突方法治疗哲学的疾病,使之成为普遍的哲学方法。
通过对践言冲突的内涵及其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方法在驳斥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从而为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关键词践言冲突欣提卡阿佩尔哈贝马斯维特根斯坦揭示哲学论证背后隐含的有效预设,是哲学分析的重要手段。
某些类型的哲学论证蕴含着结论与有效预设之间的冲突,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揭示这种冲突,从而驳斥这些论证。
这种方法就是“践言冲突”(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方法,在驳斥极端相对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论辩中,它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0世纪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经历了两次焦点转换,形成了两个硕果累累的主流传统:一个是以语形学、语义学分析为核心的弗雷格传统,另一个是由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所引导的语用学转向。
随着第二次语言转向日益深入,特别是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理论影响力的扩大,践言冲突已受到普遍关注;但作为一种哲学论辩方法,其脉络和特征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考察。
本文拟全面梳理这一概念的翻译、这一方法的内涵及其典型案例,并挖掘这一独具特色的哲学论辩方法的普遍意义。
一、践言冲突概念的内涵、范围与翻译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的中译名主要出现在哈贝马斯著作的中译本中,而且相当繁多。
[①]不过,就它作为哲学方法而言,我们必须从它的理论语境出发来理解,以期获得更恰当的译名。
在许多甚至是大部分语言学家那里,把语言学(甚至符号学)划分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三分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其中,语形学和语义学居于核心,关注人类理性和认知能力的领域,而语用学则处于边缘,关注主观的、情感的、交往的和伦理的领域。
不过,随着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的发展,Performative(以下简称PE)这一概念就超出了单纯语形学和语义学的领域,而进入了以语言运用与言语沟通为焦点的更广泛的语言学-哲学分析当中。
在奥斯汀的早期用法中,PE是与constative相对而言的。
[②]按照塞尔的概括,PE是行动,如做出承诺或发出命令;constative是言说,如做出陈述或给出描述。
[③]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将名词constative译为“陈叙”,而PE被译为“施行”。
[④]相应的,施行语用学(performative pragmatics)近来也成绩斐然。
[⑤]由此看来,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用学中,“施行”这个译名自无不当。
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地多。
奥斯汀虽然在1955年的哈佛演讲中首次提出关于PE话段(utterance)的思想,但他最终放弃了建立一套PE理论的想法,而代之以一般的言语行为理论,因为任何话段实质上都是PE。
[⑥]他的学生塞尔则将言语行为理论发扬光大,但他又深感在近来的语言哲学中,PE被大大地混淆和误用了,便吸取了奥斯汀的教训,认为PE和陈叙的区分、明确的PE和隐含的PE的区分都是无效的,应当区分的是performance(施行)和PE。
与其意向性理论相关,他把PE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言语行为类别中,即通过PE动词或其他PE表达式来施行的言语行为——实际上属于宣告语(declaration)一类。
在塞尔严格限定了PE之后,恐怕第一人称话段如“我在思想”就算不上PE话段了,而在我们后面要分析的欣提卡等人看来,恰恰相反。
这也是阿佩尔-哈贝马斯与塞尔正面冲突的表层标志:前者在较为宽泛的言语行为理论上运用PE,而后者则要严格限定其类型。
更深层的分歧在于,塞尔认为应当把意向性概念视为源始形式,而言语行为及其社会建制乃是这种源始形式的社会性发展,语言大厦奠基在前语言的意向性所具有的生物学的源始形式之上[⑦];哈贝马斯则认为这种还原论要把语言理论奠基于心智哲学,以因果模式来分析沟通行为,但这是成问题的[⑧]。
他考虑的是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和如何达成共识,而不是意向性,他主张的是根据交往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建立普遍语用学。
因此,他们分别按照意向性和主体间性这两条不同道路分道扬镳了,PE在他们那里可谓同出而异流。
阿佩尔-哈贝马斯的方向是把言语行为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借用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这一有力的武器在第一哲学、道德哲学和现代性问题上确立自己的主张。
基于PE这个概念在语境上的复杂性,也基于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这一方法在哲学上的独特性,笔者建议将其与语言学理论中的“施行”译法区别开来,而使用“践言冲突”或“践言矛盾”来翻译这一术语,既突出“言”,更强调“行”(践行)。
[⑨]一旦我们不仅仅在言语行为理论中理解“performative”一词,一旦我们把目光投向哲学史,践言冲突的影子就不断浮现出来。
例如,在《形而上学》第4卷(1005b35-1006a28)和第11卷(1062a),亚里士多德就使用了类似于践言冲突的方法为不矛盾律辩护。
不矛盾律的正面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至少任何肯定性证明都预设了不矛盾律),只能从反面证明其不可否定,这不是证明,而是驳斥,而且是让反对者自我驳斥。
概括地说,如果反对不矛盾律的人要(在思想中)完成其言语行为,践行其言语,由于这就是对不矛盾律的否定,故其言语及所断言的对象都是不确定的(既是又不是),因此其言语行为自身就驳斥了自身,是为践言冲突。
按照这一思路,“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语句“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似乎既可以进行语义学分析,也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中以践言冲突方法来分析。
甚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休谟怀疑论的驳斥也有所体现。
不过,它们并不典型,践言冲突方法的典型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论证,揭示这一点的是欣提卡。
二、践言冲突方法在哲学史研究中的典范运用欣提卡的论文“我思故我在:推理还是践言”(1962)、“我思故我在:既是推理亦是践言”(1963)和“我思故谁在?”(1996)[⑩],共同开辟出一个颇有希望的新视角:作为典型的言语行为,“我思故我在”是对“我在”这个句子的践言性的自我确证。
欣提卡首先切入的问题是:将笛卡尔与提出类似论证的前人(如奥古斯丁、阿奎那、康帕内拉)区别开来的问题是什么?既然笛卡尔再三澄清“我思故我在”不是三段论推理(而是直观),既然“我思”这个词是不可或缺的,却又不仅仅是推出“我在”这一结论的前提,那么,“我思”和“我在”之间究竟是何种逻辑关系?[11]如果作为逻辑推理来理解,那么何种逻辑允许从思想推出存在呢?通常的谓词演算系统、量词理论根本与此无关。
欣提卡指出,它们实际上奠基于存在性预设,即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暗中假定:我们要处理的一切单数词项实际上都指涉某种实际存在的个体。
[12]由此,欣提卡进一步提出了存在性矛盾这一术语,并给出了形式化的定义。
存在性矛盾所陈述的矛盾(荒谬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践行特征,即该陈述依赖于某种“践行”——某人说出一个句子或用其他方式做出论断的行为,而并不只取决于用于表达目的的手段(即被说出的句子)。
这个句子本身可以是正确的,但某人说出这个句子并做出断言的方式却是无意义的。
[13]例如,如果近来某一天,我在早报上读到“戴高乐不在了”,我会明白说的是什么。
但是,如果戴高乐本人说出了这些词,那么任何认识他的人都会大惑不解;除非把它们当作隐喻,才能正确理解。
于是,当我们从“公共的”第三人称陈述转向“私人的”第一人称陈述时,就会发现“我不存在”这样的句子显然具有存在性矛盾,因此“我存在”就能够在存在性上自我确证,而“我思故我在”不过是表达这一洞见的一种可能方式,实际上笛卡尔本人也曾说“我存在”在直观上是自明的。
惟有把“我思故我在”理解为精神上的践言话段,才能把握它作为推理的逻辑关系,即从“我思”到“我在”不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毋宁说是从过程到结果,从光源到光亮。
“我思”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表达笛卡尔这一洞见的践言特性,它指涉思想行为这一践言活动,而“我在”正是通过这一行为才可以说是确证自身的。
由此,无论是“我不存在”还是“我怀疑一切”、“我不在思想任何东西”,这些句子都在存在意义上自己否证了自己。
因此,笛卡尔名言的说服力和欣提卡诠释的特色在于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1)当某人说“我存在”时,他的言语行为具有自我确证的特性,这表现为一连串的事实:说或想“我在”在存在意义上是自我确证的;这实质上等同于:说或想“我不存在”、“我思但我不存在”在存在意义上是自我驳斥的。
[14](2)“我”能够形成关于心灵的语句,这与“我”在从事思想行为(我思)是一回事;这一行为就保证了它作为践言行为的自身存在,正是通过思想行为本身,通过“我思”本身的确定性,这一践言行为展现出思想行为所预设的诸条件。
[15]可以说,在大量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有效性的解决方案中,欣提卡将存在性矛盾与践言行为的理解方式融为一体,创造了出独具特色的诠释方式:践言冲突。
不过,欣提卡虽然承认他的这一方法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相关,但认为该理论有趣但不重要,其中的施行理论也无法涵盖他的践言冲突方法(例如,施行理论依赖于内在行为与外在行为的类比,但笛卡尔的“我思”却绝不能用“我走路”来替换和类比)。
而且,欣提卡并不想把这一方法扩展到对“我思故我在”的诠释之外。
不过,有些受他启发的哲学家却不想就此止步,不仅以践言冲突方法来考察“我思故我在”的论证,以期揭示西方哲学中某些已成为范式的预设,而且试图将这一方法进一步扩展为涉及哲学基础、道德原则的论证方法。
这便是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的工作。
三、践言冲突方法与第一哲学的重新建构阿佩尔对欣提卡的上述论证极为欣赏,不仅因为欣提卡确实给出了运用践言冲突方法进行哲学论证的光辉范例,更因为该方法对于阿佩尔整个哲学纲领的确立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阿佩尔反而不满意欣提卡的“保守性”,而要把践言诠释视为20世纪语言哲学的新典范,并运用到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反思和第一哲学之基础的建构当中。
阿佩尔的哲学背景可谓博而杂。
我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形象地刻画:阿佩尔居于正方形的中心,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分别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皮尔士、莫里斯的符号学-语用学,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分别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欧陆语言哲学-解释学(从洪堡到伽达默尔),这些是他的主要思想资源。
他简洁明快地划分了第一哲学传统的三个范式:存在论形而上学、意识哲学和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