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史的探索教学设计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
甲午战争以后 -初步发展
民国初期(一战 间)-短暂春天
原因:辛亥革命、政府措施、提倡国货、列强放松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 特点:地区部门、外国资本、传统经济 结果:帝国主义-很快萧条 影响: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成立
原因:币制改革、经济建设、反帝爱国 影响:创最高纪录、帝国主义、官僚资本
国民政府统治前 期-曲折发展
资产 维新派:倡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阶级 实业派:设厂自强、实业救国 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生活方式变化
项目 服饰 饮食 居住 风俗 交通 通信 传媒 变化表现(近代) 西装、中山装 西餐 西式建筑、中西合璧 婚俗、丧葬、历法、礼仪 自行车、轮船、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邮政、电报、电话 报刊、广播、电影
四、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思想解放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 中国思 想解放 的潮流 地主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阶级 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临考专题二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 变革和转型
——中国近代史整合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 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 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 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 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 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 的变化。”
冲击
民族资本主义
压制 反抗 妥协
官僚资本主义
(1)外国资本不仅直接压迫民族资本,而且极力扶 植为其服务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从而阻碍中国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 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 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 买办性,严重地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打击对象。 (3)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但由于它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着 难以隔绝的联系,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 软弱性,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不可 能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历史二轮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 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 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
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
专题综合(三)——中国近代史大总结
1
专题整合
2
模块贯通
3
中外关联
专 题 整 合
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1.特征及影响 时期 19世 纪40 ~60 年代 阶段特征 (1)侵略方式:以发动 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 的手段,以商品输出 为主要侵略方式;(2) 国家:英、法为首, 俄、美随后 影响 (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 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 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 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 (1)侵略方式:政治: 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 到实行“以华治华”; 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 19世纪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 末20世 到资本输出为主; 主共和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 纪初 (2)国家:除英、法、 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 美、俄外,德、日、 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意加入,尤其是日本 (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曾独霸中国 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9)1945~1949年,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扩大了中国共
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召开新政协,以民主的方式筹备新中 国。 评价:无产阶级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拯救中国的方案,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动和依靠各种革命力量,建立了最
高三教学案例1: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阶段特征】这一阶段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阶段。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教学设计与反思师生互动,导入教学:联系晚清(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社会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时期中外的不同,为本次教学打下基础。
师生合作,解读探究以图片形式展示这时中国转型的特点:时代特征由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演进;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具体体现政治上:侵略与反侵略;民主革命兴起经济上:传统经济遭到破坏,工业化开始起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由妄自尊大到师夷长技生活方式: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一、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②借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中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③思想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
(2)过程①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一、工业文明的含义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
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1. 引言1.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这一主题下的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掌握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了解葡萄牙的远航探险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认识中国在新航路贸易中的地位及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对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互动关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的达成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在新航路贸易中的地位。
我们将学习关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了解海上贸易在工业文明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了解葡萄牙的远航探险,探讨葡萄牙如何开辟新航路,并且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新航路的开辟,包括新航路的具体路径、意义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中国在新航路贸易中的地位,探讨中国在新航路贸易中的角色和影响。
我们将讨论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工业文明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教学重点1. 理解海上贸易在工业文明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 熟悉葡萄牙的远航探险,了解他们开辟新航路的背景和意义。
3. 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贸易和地理知识的影响,了解新航路的重要意义。
4. 掌握中国在新航路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理解中国面对新贸易格局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5. 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掌握新航路引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现实启示。
19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19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3 课时)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19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3 课时)班级姓名学号课型:新授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抗战的史实;分析导致战争结果的原因。
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掌握“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作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
难点:洋务运动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1.列举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
(写出英雄人物)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领导台湾人民起义的是 2.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他于年率众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其纲领性文件是《》意义?3.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4.魏源写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意思是 5.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性质:目的: 6.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是。
【课堂教学及拓展】一、导入:有人说:“其实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军民的抗争史”。
请你史料证明他的观点 1.中国政府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斗争 2.人导群众的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的抗击斗争太平军用缴获的英军舰和清军交战太平军用缴获的英军舰和清军交战太平天国军队在南京向英舰开火太平天国军队在南京向英舰开火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1)从上图中可以了解什么信息?(2)你了解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吗?(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三)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四)“中国近代历史更是一部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史” 你知道在救国救亡运动中,中国进行了哪些探索?第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 1.新思想的产生(1)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眼看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是第一人,与前人有何不同?从闭关自守时期的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掌握中国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中的互动关系- 能够解释新航路开辟对近现代中国的意义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冲击,中国对新航路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让学生简述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欧洲在近现代时期的探索和开拓历程,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 带领学生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加速欧洲对世界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等方面。
- 介绍中国与新航路的互动关系,包括中国出口大宗商品、输入西方文化、经济社会变革等方面。
- 引导学生讨论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冲击、政治体制的转变等方面。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自行查找资料来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巩固和拓展- 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意义的深入思考,包括探究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 带领学生展开与其他小组的对话,比较各组的观点和结论,形成全面的认识。
5. 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提出不足和疑问,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对话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充分,确保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中国近代史教案(1)
中国近代史教案中国近代史总体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之教学,阐明中国近代社会(1840——1919年)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近代中国变迁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历史图像。
教学方法:讲授(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两种形式,但以前者为主体)、师生讨论与学生自学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并在讲授过程中辅之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教学指南,重视历史研究与教学的现实功能,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教材:《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第四次修订版)成绩考核:采取结构记分办法,平时成绩(课堂讨论、作业、学期论文)占30%,期末考试占70%。
导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导言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近代史的研究状况;了解国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模式;了解基本的近代史资料;了解近代史的几个争议焦点等。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重点和难点:近代史的研究状况;国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模式一、近代史的宏观研究1、建国前的近代史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前,近代历史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其中,资产阶级学者曾出版过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
例如,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等等。
这些著作在史料的收集、考订和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诸方面,多有建树;某些论著对于近代历史的思考,也不乏真知灼见。
例如,蒋廷黻在他的书中就提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
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能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能富强,不能者必遭致惨败,毫无例外。
并且接受得愈早愈好,日本就是好例子”。
但是,从根本上看,因著者的阶级局限,上述的著作都未能给中国近代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并指明其客观的规律性。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知识点复习[教案]
必修II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6、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8、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9、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潮流)(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了解)1、产生:欧洲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中国三大发明的影响(联系马克思的评述);14、15世纪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联系文艺复兴。
2、主要形式:(跟中国明代相同)一个是原来的手工业作坊主开始雇佣劳动力,成为资本家;另一个是商人投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的资本家(包买商)3、影响:工业文明的起源(二)、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崛起的重要前提——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1、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社会根源:西欧对黄金和东方贵重商品(特别是香料)的追求(3)客观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大,使原来的陆路受阻(4)马可波罗的影响和高额利润的刺激(5)文化动因:传播基督教的要求(6)文艺复兴的影响(推崇人文主义—→个人冒险精神)[注意: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是相互影响的]开辟的条件:(7)西班牙、葡萄牙王权的强化,提供了保障(8)生产力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可联系指南针的应用)(9)知识的进步——地图的绘制、地圆学说的提出等2、开辟的过程(1)方向;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2)具体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同学们自己整理表格记忆] (3)对比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开辟新的贸易航路(经济);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政治)②性质: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封建制度下的贡赐贸易③规模:新航路规模小、人少、船小;郑和规模庞大人数众多④时间:郑和下西洋历时长,且早半个世纪⑤影响:新航路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郑和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3、影响:(1)全球角度:①在欧、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人来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展开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探讨欧洲航行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通过分析中国如何应对新航路开辟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
教学设计安排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
学生将掌握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具体影响,了解欧洲航行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学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文明时代的背景和地理位置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工业文明、新航路、中国冲击、欧洲航行技术、挑战、中国应对、教学设计、知识点、教学反思。
1. 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新航路的开辟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将探讨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通过了解欧洲航行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如何应对新航路开辟的挑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文明的影响,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变革,以及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学生还将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工业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历史事件,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面对这一挑战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并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设定1. 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工业文明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变化;2. 熟悉欧洲航行技术的进步,了解其对航海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 分析中国面临的挑战,掌握当时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4. 探讨中国如何应对新航路开辟的挑战,思考中国在工业文明崛起过程中的选择和策略;5. 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能力;6.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全面理解和评价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 想基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06ຫໍສະໝຸດ 总结: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与影响
政治层面:主权丧失、社会性质改变
主权丧失
工业文明国家的侵略导致中国签订了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
社会性质改变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经济层面
自然经济解体
工业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与市 场联系更加紧密。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的定义与进程
工业革命是指从手工劳动向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历史进程,以蒸 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极大地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经 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全球化 进程。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通过商品 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方式,对中国 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 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不平等条约体系内容及特点
内容
包括《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 定关税等。
特点
这些条约都是列强以武力为后盾,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城下之 盟,具有极强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通过这些条约,列强获 取了大量权益,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教学设计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教学设计一、课题: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二、课时:2课时三、课程内容:1.什么是工业文明?2.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发展。
3.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
四、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工业文明;2. 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3. 了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难点:理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
六、教学方法:1. 情景法:以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们联想,分析问题,因中求解,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探讨新事物;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分析能力和团队精神;3. 教学游戏法:利用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互动性强;4.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说明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冲击,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更加有效的学习工业文明的知识;七、教学过程:第一节(1课时)1. 导入:(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2)让学生了解有关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的新知识;2. 教学内容:(1)师生讨论什么是工业文明;(2)分析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3)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3. 课堂练习:(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发展;(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第二节(1课时)1. 回顾:(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节所学及探讨疑问;(2)让学生联想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2. 探讨:(1)引导学生讨论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2)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3. 教学游戏:(1)师生一起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2)让学生用游戏手段来讨论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4. 总结:(1)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2)引导学生探索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其变革作用;(3)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形成有效学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的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2013·浙江)右图是1945年7月 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 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 福建)“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 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 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 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 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2013· 重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 因素是 (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2013· 北京)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 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 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 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 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 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 有利于 【解析】 材料内容体现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了中共支持全中国统一、推 •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进民主,而苏维埃是十年内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 A、D项时间不吻合材料;B •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项与题目材料主旨不吻合。
考点探究二 抗日战争
(2013·安徽)下图是抗日战争 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 是 (2013·四川)下图是一幅题为 《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高中历史教案: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岳麓版必修二)
厅三礼仪风俗。
学生参观展览,把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制作成学习简报、或PPT,各组互评,评出优秀,设为优秀小组。
(形式新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制作的兴趣,提升能力。
)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大检验
展示资料:李叔同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1885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1898年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被说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
1905时,其母去世。
1912年时,他在浙江执教。
提问: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3、想象他父亲的葬礼是何种情形?
4、他结婚时候新娘如何装扮?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7、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8、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如何打扮?
(有意思的问题,及时的巩固)
活动三理解历史本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展示资料。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互评,教师总结。
(培养对史料的鉴别能力,理性思考问题,总结归纳)
活动四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影响
结合地图、课本,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活动五总结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第2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革新: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
教学建议:导入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讲林则徐故事,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阅读背景资料,讨论中国战败原因。如果学生查找资料有难度,可由老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供学生讨论。如关于军备,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三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点一东方的诱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政治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精神动力: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3)技术条件: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知识点二开辟新航路1.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活动(1)1487年,迪亚士率领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2.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活动(1)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以后又三次西航。
(2)1519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知识点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对欧洲的影响(1)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2)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非洲、亚洲的影响(1)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2)对非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
(3)对亚洲: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3.对世界的影响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史料一500年来西班牙国王对哥伦布推崇备至①,曾授予海军上将军衔,册封为“发现新土地的世袭总督”,称他为“发现新大陆的英雄”“给美洲带去福音和文明的救世主”等等。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之际,西班牙政府在塞维利亚市为他举行纪念大会。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史的探索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二轮复习)(1840-1895)授课时间:20XX年4月1日上午第3节授课班级:高三(6)授课教师:庄爱平【20XX年考纲要求】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的萌发(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报刊的发展【学情分析】我校为省三级达标高中。
20XX届高三共有两个文科班。
高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终点,更是关键。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二轮复习本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本节课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课,打破人民版历史教材专题体系,节选中国近代史(1840-1895).复习时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本节课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节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3.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二轮复习)
(1840-1895)
授课时间:2015年4月1日上午第3节
授课班级:高三(6)
授课教师:庄爱平
【2015年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为省三级达标高中。
2015届高三共有两个文科班。
高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终点,更是关键。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二轮复习本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本节课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课,打破人民版历史教材专题体系,节选中国近代史(1840-1895).复习时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本节课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节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3.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
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1840年开始,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客观上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
体会中国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化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近代中国史总体概述: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⒉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不断增强。
二、经济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
⒈开始向西方学习;
⒉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考点整合】
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①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①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②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③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觉醒。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原因表现影响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3)近代报刊的出现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要思想及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
3、“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考向聚焦一: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探究思路:特征,关系,结论
◆考向聚焦二: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探究思路: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考向聚焦三: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探究思路:领导力量,起步方式,社会基础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探索(1840-1895)
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及著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