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理论视域下海派绘画研究价值
岭南画派与海派的人物画风格比较
知识文库 第18期250岭南画派与海派的人物画风格比较曹玉浩海派与岭南画派的人物画风虽各有特色,但其内在的创作理念上具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意识到在开放的社会氛围中,艺术须紧跟时代步伐,需在理解传统艺术基础上提高对其他绘画风格的认识,做到触类旁通。
在两个画派的人物画作品中依旧能够看到传统功底及中国韵味。
只是他们的艺术思想上不再一味地复古,而是善于吸收西方艺术中有益的一面。
就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言,由于海派前期出国学画者不多,早期海上画派的大师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更多的是在十里洋场的耳濡目染,间接接触到外来绘画,如任伯年通过在土山湾画馆的朋友接触到西方素描与结构,他们不排斥外来艺术形式,而把它当作是传统笔墨的补充,适当借鉴,重心依然放在对当时艺术的融会贯通中;岭南画派画家有出国考察经历,对日本及西方绘画的吸纳是直接果断的,强调用西方写实革新传统中国画,艺术理念上是兼容并包,保留较多没骨法及书画题跋等,注重结合,并非抛下传统,走上一条与传统书画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两个画派的对外来文化的引用看似不同,但对待外来事物的艺术理念一致,只是方式不同,人物画风不同。
1 岭南画派与海上画派人物画题材比较岭南画派人物画取材广泛,高剑父有一幅《苦行释迦》以佛教人物为题材,也作高士题材。
黄少强,他创作的人物素材多是社会底层的劳苦百姓。
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任伯年,是一位我国人物画大家。
他人物创作题材广泛,有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还有高士、仕女、放牧童、肖像作品等。
任熊作品《麻姑献寿图》以道教人物为题材。
任薰的人物画取法陈老莲与任熊。
取材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生活中的渔民、樵夫、放牧人等等。
2 岭南画派与海上画派人物画构图比较构图是画家在创作之前对所画物象进行组织统筹的基本形式,需画家对对象特性成竹在胸,适当剪裁、取舍、夸张、变形来构建画面的形式美感,并且,通过这一过程及呈现方式,传递给观众画家的情感思想,引起观众共鸣。
在传统国画中,为增加画面意境的效果,通常大面积的留白,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简述上海画派的艺术特色
简述上海画派的艺术特色摘要:一、上海画派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上海画派的主要艺术特色1.融合中西绘画技法2.注重表现现实生活3.创新构图和色彩运用三、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四、上海画派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正文:上海画派,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繁荣于民国时期。
它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上海画派的艺术家们积极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强调表现现实生活,创新构图和色彩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上海画派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上海画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吸引了众多西方艺术家和艺术流派。
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为上海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随着民国时期的到来,上海画派逐渐崛起,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如吴昌硕、刘海粟、徐悲鸿等。
他们致力于探索中西绘画的融合,将西方的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技法融入中国绘画,推动了上海画派的发展。
二、上海画派的主要艺术特色1.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上海画派的艺术家们充分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强调光线、色彩、空间等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
他们把西方的写实主义与中国画的意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注重表现现实生活上海画派的画家们关注社会现实,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百态。
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3.创新构图和色彩运用上海画派的画家们在构图上打破了中国画的传统格局,更加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空间感。
在色彩运用上,他们大胆尝试,将西方色彩理论融入中国绘画,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三、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吴昌硕、刘海粟、徐悲鸿等画家是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如吴昌硕的梅花、刘海粟的山水、徐悲鸿的马等,均为上海画派的代表作品。
四、上海画派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上海画派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
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3篇
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3篇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所以应把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读中国美术史心得体会平时利用空余时间翻阅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美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
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
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海派绘画-中国绘画的新阶段
点 。同时 , 因偕俗性 影响的绘画色彩 的丰富多样、 艳丽夺 目. 一 反传 统花鸟画 的以水墨 为主的特征。其二是 任伯年在任 熊、 任 薰人 物画传统基 础上 , 对人物 造型 的处理 . 过夸张 、 通 变异 、 线 条 的疏 密 , 疾徐的对 比变化 , 具韵律 和节 奏 , 极 呈现出 中国绘画
一
一
的 发展 方 向 。
制枷锁的 “ 民主 ” 意识 的形成 。 更是作 为一个画派在新 的时空条 一 Nhomakorabea、
o
是彼 时社会 圈强求存的共识 。在十九世纪 6 至 9 0 0年代 , 清廷 推 动 的“ 洋务 运动 ” 虽然在 理论 上提 出 了“ . 中学 为体 , 学 为 西 用” 的主 张 . 但其 实质 内容 , 就是 师“ 洋” 西 富强之术 , 来振 兴 国 家 。而《 天演说》 等西方译著 的广 泛传播 . 使进化 、 国家 、 国民等
新概念 在彼 时社会 得以确定 并产 生影响。 这种 中国特殊 时事格 新阶段 的特征。其三 , 任伯 年人物 肖像 画的人 物面部结构 处理 局 的形成 , 原 因 , 是 西方资本 主义侵 略扩 张 , 其 正 瓜分 中国 . 使 方式 , 以及《 寒尉像 》 酸 等作 品的没 骨大写意 画风 , 力避传 统人 中华 民族 濒临亡 国灭种的危难 时局所 造成 的必 然结果。 根源 物 画陈式 , 其 也呈现 出了鲜 明的新阶段特征 。 性 , 是西 方资本 主义通 过其全 球侵 略扩张 . 正 一方面 掠夺他 国 关于海派 绘画 , 薛永年在 《 海派 对扬 州八 怪 的发展与 中 国 的资源 和财 富 , 另一 方面 , 则推行他们 的价值观和 文化。 图影 画》 出 , 企 指 在特殊环境 中形成 的海派画 家。 虽同处艺术商 品化进 响被 侵 略( 非西方 ) 国家 的发 展进 程 , 其 中止 本 国的 传统 演 程 时代, 使 “ 扬州八怪 ” 隶属于传统 “ 士” 仍 养 范畴, 而海派 画家则 已 进, 而直 接向新 阶段 转化。 过 以上分 析 , 通 海派绘画形成 发展 时 叩开了现代社会 的大 门。嘉道之后 , 清政 府的腐败程度 已经到 期, 中国社会 由封 建帝 制向民 国体制 转变 的过程和 原 因 , 是极 了极 顶 , 因此 . 有识之 士率先冲破封建桎梏 , 举办各种有 益于社 其 明显 的。而这一 进程 。 正是 中国社会 步入新阶 段的进程 。 因 会 的事业。 就美术届 而言 , 创立学校便 是一个例证。光宣之时 , 此 , 于这 一时期 的海 派绘 画 , 受到彼 时社会 情境 的制 有 师范学堂的设置 , 的两江优级 师范 , 发展 必然 江苏 有图画手工科 设置 , 约和影 响 . 呈现 出与彼 时社会 历史 景况相对应 的。 而 更相对 民 为后来创 办美术专 门学校起 到 了领先作 用。与此 同时 , 了 出现 族 绘画古典 形态 的中国绘画新阶段 的特征。 批 出 国留学的 美术 青年 , 同治十一 年( 82年 ) 容 闳 清 17 就有 ( ) 画创作 的偕俗 性、 品性 以及画家的入 世观 二 、 绘 商 去法 国巴黎 ; 光绪十三年( 8 7 )有李铁 夫去英 国阿灵顿美 18 年 , 海派绘 画的新阶段特 征 , 还体现在 画派艺术创作 的“ 偕俗 ” 术学 校 ; 着 , 18 接 自 9 9年至 1 1 年 . 9 1 先后 有周 湘 、 陈师 曾、 高 性. 以及 由作 品商品属 性所 带来的绘 画作 品的“ 量产 ”“ 、重复 ” , 剑父 、 士、 李毅 李叔同 、 刚百、 香凝 、 冯 何 高奇蜂 等 , 日本 、 或去 或 以及 完全根据 买家需要 的作品“ 订制 ” 方式 。新 阶段特征 ” “ 并不 去德 国、 墨西哥。 由于 西方资本主义 的兴起 . 欧绘 画的逐渐东 西 仅仅 是画派 发展 的进步 和积极 的一面 . 它只是相对 于所谓 中国
海派画家的名词解释
海派画家的名词解释海派画家是指在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成长起来的一批杰出画家。
他们以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对上海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而闻名于世。
海派画家不仅仅是画家,更是一批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和追求艺术进步的文化使者。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将更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中,为社会带来了深思。
海派画家的艺术作品大多以上海为背景,融汇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技巧和西方绘画的现代潮流元素。
他们以精细入微和精湛的技法,创作出富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在画面中,他们常常把上海的老街巷、胡同小巷、鼓楼市场等地方作为创作对象,通过画笔流淌出对上海城市繁华和记忆的追溯。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
海派画家的作品常常展现出上海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他们用细腻而质朴的画风刻画出上海人的幽默、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比如,在一幅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描绘老上海特有的弄堂景色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表达出上海人的勤劳和奋斗精神;而在另一幅作品中,画家又可以通过绘制上海人喜欢的早茶和夜宵,以及上海方言交流的场景,呈现出上海人和谐、温暖的生活态度。
海派画家的作品饱含着对上海城市和文化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
海派画家的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扇了解上海历史文化的窗口。
通过他们的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上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变迁。
在作品中,海派画家常常描绘上海的传统建筑、社会风貌、传统节日等,展现出上海独特的魅力。
而这些元素,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
海派画家的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追求和传承的意义。
海派画家的作品还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于文化传媒和艺术教育。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各类艺术展览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观和学习的场所。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海派画家的作品,了解到上海曾经的风土人情和城市变迁,感受到上海独特的文化底蕴。
浅论海派画家绘画艺术——四大名旦
浅论海派画家绘画艺术——四大名旦既然说到海派画家,那么何谓海派?“海派”一词,就其起源而言,实属贬义。
有人考证,用“海”字骂人,首先出于中国北方。
说某人“海”得很是说这个人不守规矩,爱说大话,爱吹大牛。
清朝道咸年间,不少画家师承“扬州八怪”,借鉴西洋技法,追求时尚创新变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这些人流寓上海,被称为“海派画家”。
当时含有贬义,但其间所包含的探新立异、创新求变、推陈出新之义,仍不难体会。
后来,海派的名称扩展到带有相同倾向的京剧、电影=小说乃至整个文化领域,形成一个区域性文化的总称。
随着新的文化精神的日积月累,“海派”一词由贬到褒,具有了多元、宽容、借鉴、出新的特征,结晶为“海内百川、多元共享”这一精神内核。
上海,永远充满着新与旧的冲突与和谐,永远是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完美化身。
上海人从心里承认多元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宽容异己生活方式的存在价值,这一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上海区别于其他都市的显著特征之一。
海派画家的风格特点一为色彩运用,二为以书入画。
海派画家是在近两个世纪之交涌现出来的一支活跃而富有生气的画派。
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
海派画家群是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海是新文化引入中国的主要途经。
五口通商后,上海从小镇迅速发展成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不少江南地主及大户人家迁移到上海租界。
这样上海又成为各种思想交汇激荡之处。
因而吸引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先后来到这里定居,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清代张鸣柯曾说:“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卖画。
”据杨逸《海上墨水》记载,清代游寓此地的画家有三百零八人多。
其中大部分是19世纪50年代前后从外地迁来的。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通过对近现代美术史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揭示了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对于 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得到了深入探讨
在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对于如何继承和发 扬传统艺术,以及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海派
总结词
海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 之一,以上海地区的画家为代表,吸收 了传统与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
VS
详细描述
海派兴起于20世纪初,注重个性表达和 艺术创新,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代表画家有吴 昌硕、任伯年、张大千等,他们的作品多 以上海地区的风土人情为题材,风格清新 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目录
• 引言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影响与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时期(1840年至今)美 术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包 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转型,对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 派与风格
岭南画派
总结词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画家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
详细描述
岭南画派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注重写生和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色彩和光影的表现,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代表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南方风景、民俗和民族形象,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从丹纳“艺术成因三要素”谈海派绘画的发生发展
从丹纳“艺术成因三要素”谈海派绘画的发生发展作者:何唱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8期摘要: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成因的三个要素,那就是种族、环境和时代。
根据这一理论,丹纳还提出,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时代的“和声”中产生的,他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理论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结合海派的成因,“三要素”说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研究角度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够帮助我们揭示海派绘画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海派艺术家群体的特质。
关键词:海派绘画;丹纳;《艺术哲学》;上海丹纳(图1)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的一个历史家兼批评家,他的哲学属于奥古斯特·孔德派的实证主义,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孕育出了一种彻底的科学精神,丹纳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受物质的支配和影响。
在他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本质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主要因素。
这个理论早在18世纪就孟德斯鸠提出,但直到丹纳这里才发展成为一种严谨而完整的学说,并且丹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观点集中在丹纳《艺术哲学》一书中。
该书概述了16世纪的法国艺术、17世纪荷兰古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对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和文艺复兴时期其他国家不同作品的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向人们揭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究其本质,是从一个宏观历史背景出发,力求探明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种族、时间和环境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决定了其本质,环境赋予了它动力,时代限制了它的方向。
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内在精神文化,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何为海派?海派,也被称为“海上画派”,其主要指“一批侨居上海,或常常到上海走动或暂住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画家”[1]。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地域性艺术流派中的重要代表,海派对于传统绘画在近代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一流派的形成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因素。
2023年度上海美术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度上海美术发展研究报告作者:张悦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4年第03期2023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上海的美术机构、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美术创作、美术展览、美术馆建设等领域全面发力,以美术滋养上海城市艺术生态,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力量。
基本情况(一)美术创作1.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2022年至2023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和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共同组织实施“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反映上海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建设发展成就,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成果展。
项目植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主要围绕“信仰之城”“美好之城”“宜居之城”“暖心之城”“开放之城”五个主题,共计完成94件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样式,突出人民城市发展故事的可视化呈现,重点作品如《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考古发掘》《驻场演出—永不消逝的电波》《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上海世界级会客厅—启航北外滩》。
不少作品有着以往主题创作中不多见的巧思构想,反映出创作手法上的百花齐放,进而展现美术创作的多元景象。
2.备战全国美展。
在大型主题创作之外,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为代表的专业组织和以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为代表的创作机构也积极组织创作,为将于2024年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储备作品。
经过申办,上海承接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油画、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两大展区工作。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在海派艺术馆举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海创作动员会。
此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相继举办了油画、水彩粉画、中国画、版画、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看稿会,共组织250名创作骨干的350余件作品参与专家看稿。
上海画派名词解释
上海画派名词解释1. 引言上海画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上海画派进行全面详细的解释,包括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历史背景上海画派的兴起与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密切相关。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艺术家聚集于此。
这些艺术家们接触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潮,受到了印象派、立体派等西方艺术流派的启发,开始寻求一种既能表达个人情感又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3. 艺术特点上海画派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融合中西元素上海画派的艺术家们不仅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们试图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他们在绘画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并且注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3.2 追求个性表达上海画派的艺术家们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追求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化。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感受。
因此,上海画派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3.3 关注社会现实上海画派的艺术家们关注社会现实,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他们通过绘画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批判了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4. 代表人物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4.1 吴湖帆吴湖帆是上海画派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画的革新者”。
他擅长山水画,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4.2 林风眠林风眠是上海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艺术家。
从传统到转向现代:中国“海派”绘画的现代性取向
从传统到转向现代:中国“海派”绘画的现代性取向金丹元;宋眉【摘要】海派具有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独特地位,集中体现了中国美术在近现代文化情境下所孕育而成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在自身线性框架中的救赎与拓展,二是逐渐融汇到城市市民文化之中而形成的“创新”,三是在西学东渐、文化融合的文化情境中日益凸显出其对现代性的认同.作为狭义海派绘画已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在文化格局上的重大转型,集中体现出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融合,具备了宽容而开放的现代文化生成的土壤.在海派文化所处的多元复合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之中,精英与大众、旧学与新学、本土与外来文化成为我们考察海派绘画的立体框架.【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7页(P155-161)【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海派绘画;近现代文化情境;现代性;认同【作者】金丹元;宋眉【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海派”的原义是指清末民初流寓于上海的画家群组合。
狭义上的“海派”沿用三个时期说,即形成期(以任熊为代表)、兴盛前期(以任伯年为代表)、兴盛后期(以吴昌硕为代表),而就“文化现象”的广义概念而言,又包括1840 年以后直至解放前发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所有美术现象。
本文着重探讨海派从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的特征,故取狭义,但也不妨碍从广义上进行宏观考察。
随着“海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其意义从注重画派群体和艺术传统的原有本体到转向关注广义的文化风气和社会时尚,进而引申和扩展为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发生于自明中期以来逐步呈现的以世俗化、商业化和多元化为中心特质的近、现代文化情境之中,而上海正因其特有的移民社会和工商城市文化背景而成为中国绘画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典型。
之所以将海派绘画视为过渡阶段的转型,是因为上海作为传承、守望传统中国画派的重镇,长期受到古典传统的浸润(因此在对待传统和西画的态度上与“岭南画派”有很大差异),其现代性往往体现为在“追古”之中的现代性,并没有打乱其绘画传统演进的步伐,更不能视为对传统的“断裂”。
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
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赏析本文导读:“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洋画报》。
也称海上画派,清代末期形成并兴盛于上海的中国画流派。
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绘画: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也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同时,它又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并且自1843年11月起,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导致大量海外商品流入,西方绘画大规模立足上海,形成冲击力量。
它坚持本土,但又主动在域外寻找发展动力,完全体现中国绘画史上的上海城市意识。
海上画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它所处的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时尚的地位相匹配。
上海的“开埠”,孕育、造就并锤炼了海上画派的无可取代的影响力。
(二)海派画家并不只是上海本土画家,大多以江浙籍为主体。
当时上海的发展为画家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条件。
所以,画家们纷沓而至。
可以说,当时海上画派创作风格迥异,呈现百花齐放的形态。
其原因也因为上海这个大都市审美的复杂性。
上海有新兴的资本家,有巨商,有洋行的买办,有愚公的旧官僚,有新兴的知识分子,有家产殷实的工商地主等等,他们是有着不同经历和审美的买方,更是画家的衣食父母。
中外、新旧的审美,各阶层的审美,构成了迥异的买方主张。
他们的兴趣和审美需求,决定着画家画什么。
为此参差不齐的审美需求,成就了海上画派可俗可雅的结果。
同时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出现新的探索。
而同时西方绘画大规模东来的立足点在上海,对传统的中国绘画造成了冲击。
在雅俗间周旋自如,把中西结合或称“洋为中用”的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对于来上海发展的画家,是极大的考验。
随后,从最初的上海以谋生计的画家群,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庞大画派,从最初迁就、讨好买方到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和鲜明的艺术改变来买方,使买方心诚悦服地接受画家的审美。
正式一批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方法,并以此声名卓著的大画家,促成这一结果。
海派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
先是借助“ 西学东渐” 的理论 , 后来 又是 全球 化思潮 , 开始打破 这一传统 , 建立 中国画新 的艺术标准。 3 . “ 海派” 艺术与现代传 播方式 的形成 。“ 海 派” 是从 古典
到现 代演进 的典 型代 表 , 是指 “ 海 派” 在对市场 的认 同上 不仅 更加 全面更加深刻 , 而且更有实 际有效 的操作 。 在 中国现代 的 概念 是相 对于农本而言 的。 以资本为基础 的现代进程 , 最突 出
的海 派 艺术 与 现 代 性 关 系的研 究是 深入 探 讨 本 就 错 综 复 杂 的 海 派 艺术 的 一 个 关键 切 入 点 。 本 文 对 海 派 现 代 性探
讨 的诸 多理论进 行 了梳理 , 并讨论 了这些观点背后 的理论基础 与学术意义 。 海派的现代 性过程给 中国美术如何走 向现代提供 了一个有 声有 色真 而生动 的范例 。
变的角度来讨 论海 派现代性的学者大多着 眼于海上 画派诞 生 是单 纯传统 文人个性 的抒 发 ,开始 出现 了一种 现代 公 民意
识。
1 . “ 海派 ” 艺术与现代文 化意识 的诞生 。从 精神意蕴 的转 无从谈起 。 综上所述 ,关 于海上 画派现代性 判断大都从 以上几 个方
2 0 1 3 - 0 1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学 - 1 = t .园 地
海派 与现代性 关系的研 究
彭 继 平
( 湖 南科技 大 学 艺术 学院 , 湖 南 湘潭 4 1 1 1 0 0 )
摘 要: 1 9 世 纪 中叶以来产生深远影响的 “ 海派” 既非惯常意义上 的绘 画流派 , 更非地域性质 所能界 定 , 而在较 大
明末清初的海派画派及其影响
明末清初的海派画派及其影响明末清初,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两个不同风格的绘画流派,海派和画派。
两者代表了江南画派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海派的兴起海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末,起初是一群画师在上海河口滩涂之间的一个海上小镇上创立的,由此得名。
由于这些画师都是在海上生活和工作,所以他们对于海洋生物、渔业、沿海风景等都有着很深的感触和理解。
海派画家的绘画风格以生动、写实为主,视觉效果极佳,博得了不少观众的欣赏。
主要的题材是渔村、海滩、码头以及渔民等,画面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而且对光线和阴影的处理也非常到位,让人感觉到画面具有逼真的感觉。
海派的代表人物有董其昌等,他们不仅在绘画上有所成就,还在绘画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董其昌的《画苑十品》中,明确提出了“写意”、“工夫”和“实事求是”这三大绘画理念,并提倡“学万物而通天下”的绘画哲学,对后来的绘画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画派的形成相比海派的写实风格,画派则更多地注重画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一般来说,画派喜欢在画面中表现诗意、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从而注重人类精神的探索,对于人物、花鸟等的表现更加抽象和意象化。
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唐寅、仇英等,他们不仅擅长于绘画,还涉足了诗词、书法甚至是文学创作。
他们强调画家必须有一种内在的灵感和情感驱动,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技法和效果,而是要从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真正表达方式。
三、两者的影响虽然海派和画派在风格和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者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派和画派对绘画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绘画风格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这些不同的思想和技法,大大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空间,使得其更好地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其次,在绘画技法上,海派和画派也相互借鉴,从而在技法和风格上互相影响。
比如,海派在写实绘画方面的探索,就被画派吸取了不少有益经验,从而在表现意象化、抽象化的画面中更加得心应手。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一、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各自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们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本文将分析这三者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二、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京派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在创作中,京派作家强调人性、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作品风格独特,富有诗意。
2.代表作及作者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三、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海派文学以市场化、市民化为特点,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
海派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同时,海派文学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2.代表作及作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四、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左翼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左翼文学作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倡导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
2.代表作及作者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林海雪原》、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五、三者之间的异同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京派文学注重艺术性和人性,海派文学关注现实意义和地域特色,左翼文学强调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三者也有共同之处,如都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体现了作家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六、结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流派,各自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海上画派名词解释
海上画派名词解释
海上画派是20世纪头十年里影响西方绘画最大的一种流派,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观点。
海上画派重视画面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反对对现实社会和高尚审美的界定,在所有艺术领域都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完全不同于传统古典技法,表现出一种自然和简约的审美观。
它倾向于忽略传统的色彩和线条的完美构成,而是重视画面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将大量元素通过变化的灰色调来表现出来。
海上画派的画家往往会忽视物象的细节,而是把重点放在光线和色调上,在画面中刻画出一种宁静而意境深远的氛围。
海上画派受到了西方绘画史上众多大师的影响,其中包括波尔比伊(Paul Cézanne)、来特鲁克(Gustan Klimt)、马格利特(Maurice Denis)和乔治林奈(George Luin)等,他们都秉持着对自然的尊重,将当时的审美观点与技术运用结合在一起。
海上画派是一种以表现它所称颂的美丽自然为主题的绘画流派,它追求自然和安宁宁静的感觉,把色彩和光线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
海上画派运用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不是以准确表现物象为宗旨,而是用色彩和光线把物象消去,只留下一种美丽而深远的审美感染力。
海上画派在20世纪头十年影响西方绘画深远,它用自然的审美观点重新定义了绘画的方向,有力地把艺术生产力从传统古典技法中解放出来。
它不仅影响了西方绘画,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流派的风格和精神仍被广泛使用与研究。
海上画派名词解释
海上画派名词解释海上画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流派,它让许多人深深着迷,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想象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海上画派似乎是一个谜,但是这篇文章将为你解释这些有趣的词汇,让你更好地理解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又称为“船桥”,是一类海洋风格的艺术,通常由水彩和油彩绘制而成。
它以船舶,船舶以及海上生活为主题,通常将船只,海洋生物和海洋山脉作为视觉主题。
海上画派的创作受到一系列艺术流派的影响,包括中世纪绘画,海洋绘画,印象派绘画等。
海上画派的另一个概念是“水彩技法”,也被称为“水彩抽象”。
它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常以模糊的、不同的深浅色调和涂抹效果来搭配细节和形状,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场景。
它也带有一定的叙事性,让观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
“笔触”是海上画派的另一个技术特征,它指的是画者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及削弱画笔细节来创作一幅画作。
笔触可以用来表现形状、线条和空间,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作。
此外,画家还可以使用笔触来表现出颜色和灰度的变化,从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最后,海上画派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船舶调和”,这种叙事技巧可以创建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
船舶调和把画面中的船只和海洋生物结合在一起,以更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反映画中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在这种技法的帮助下,画家可以将船舶的轮廓和其他细节细节表现得更清晰,以及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海洋的风景。
以上就是海上画派里一些常见的词汇解释,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您提供更多关于海上画派的帮助,以及更深刻地了解这一艺术流派。
海上画派是一个充满想象力,有趣的艺术流派,通过不断探索和探索,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美好的节目。
为什么说刘海粟是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说刘海粟是海派文化的一面旗帜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6期“上海要打造文化品牌,那么海派文化最好的财富,我觉得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由上海市文明办、普陀区文明委联合举办的“海纳百川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系列讲座第三讲日前在苏宁艺术馆举行。
讲座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研究中心主任朱刚向听众讲述了“刘海粟的海上艺术情愫”。
刘海粟是海派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画家,也是一位毕生奉献给艺术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为现当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人才,朱屺瞻、程十发、潘玉良等都是上海美专的毕业生。
抗战期间,他在东南亚举办各种义赈活动,用来支持国内抗战斗争。
朱刚说:“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他虽然不是上海人,但是上海是刘海粟艺术的策源地,上海哺育和造就了刘海粟,而刘海粟也用自己的才华和作品回馈了这座城市。
刘海粟先生身上体现的这些品格,他绘画的艺术作风,表现的风格,都和上海城市精神非常契合,他是海派精神的一面旗帜。
”17 岁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专科学校1896 年,刘海粟生于江苏常州,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从小母亲便对他严格管教。
朱刚在现场展示了一张刘海粟儿时的课程表:“ 他6 岁时就开始学三字经、千字文、杂字、四书,还写毛笔字,刚开始只是描红,描着描着,调皮的刘海粟就不愿意照着上面写了,胡乱自己放开写了。
”十岁时,刘海粟已经开始学经史、西学、民乐论、天演论等知识,即便是在上海求学绘画的时候,他也常去外滩找这类书籍阅读。
“刘海粟14 岁来到上海,跟随一个名叫周湘的人临摹绘画。
在学画的同时,他还会跑到外滩去看一些外文书、画册,也会买一些画册回来自己临摹。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刘海粟早期的画和印象派差不多,其实就是从这些画册上面学到的。
五大流派交相辉映,浅谈20世纪中国画派的艺术及影响
五五大流派交相辉映,浅谈20世纪中国画派的艺术及影响文/朱浩云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呈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为推动中国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些流派中,以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影响最大。
其中以海上画派实力最强、影响最广,岭南画派最成体系。
海派无派各领风骚海上画派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强盛于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末的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点。
为此,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云集上海,为海上画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十九世纪末,以赵之谦、张子祥、任熊、任熏、任伯年、任预、虚谷、蒲作英、胡公寿名望最高。
到了二十世纪,海派画家犹如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涌现了一大批画家。
民国时期享誉画坛的有吴昌硕、钱慧安、黄山寿、陆恢、倪田、吴石仙、程璋、王震、吴桐、黄宾虹、赵叔孺、吴湖帆、张善孖、张大千、张聿光、熊松泉、林风眠、刘海粟、冯超然、贺天健、钱瘦铁、丰子恺、汪亚尘、缪谷瑛、陶冷月、陆俨少、赵子云、朱屺瞻、谢稚柳、关良、吴徽、吴子深、张石园、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袁松年、沈子丞、谢之光、应野平、朱之侯、王个簃、孙雪泥、李秋君、陈小翠、吴青霞、周炼霞、戈湘岚、郑慕康、朱梅村、申石伽、胡若思等。
新中国成立后,海上画派吴昌硕作品又涌现一批海派画家,如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富华、林曦明、俞子才、韩天衡、张桂铭、毛国伦、施大畏、陆一飞、萧海春、钱行健、杨正新、陈家泠、胡振郎、车鹏飞、乐震文、陈无忌等。
海上画派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和现代中国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一扫当时画坛死气沉沉的摹古之风,奠定海派在近现代画坛的特殊地位,影响了整个东方。
海上画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民间、借鉴西方,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是海派画家大多是以卖画为生,尤其在解放前,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有润格,画家们既要迎合卖主,又要保持自己个性,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商品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有各自的个性。
张大千与“海派”的渊源初探
张大千与“海派”的渊源初探吴胜景【摘要】“海派”是一个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画派,因受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绘派成就了一大批近当代书画大家,也形成了其画派在花鸟画创作上色彩鲜丽、造型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作为受“海派”绘画影响较大的张大千,在自幼习书作画中就受到了颇具“海派”风韵的母、姊、兄的熏陶,后跟随其兄,走进沪、江、浙等地,从寻师到融入海上绘画流派,张大千与“海派”名家及海派绘画之间已真正形成了渐入的紧密结合,这种因缘关系的成就也是致使他的花鸟画风格形成并最终定格的重要因素.因此,追寻张大千在上海及江浙一带的行踪,探寻其与“海派”结缘的求索过程,对于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海派”绘画对其花鸟画的风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1【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张大千;“海派”绘画;渊源;绘画传承【作者】吴胜景【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3张大千先生作为上个世纪中国画界最有影响力的国画大师之一,在绘画创作、绘画理论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古今互融,工写皆佳,精通绘画门类十分宽广,实在中国古今画史上极为鲜有。
根据张大千的学画经历及其大多留世的花鸟画作品风格来看,“海派”绘画对张大千的花鸟画的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说明张大千与“海派”的渊源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在海上多年来打下的扎实的技法功底与实践经验为张大千以后全面艺术成就的升华与涅磐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
“海派”,本指“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一群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画家相互集结成的绘画团体,许多学者认为画派前身荫袭了“松江”“华亭”画派的血脉,及后来的海上社团可为其延续,代表人物为“三熊”、“三任”、虚谷、吴昌硕以及后来的“海上四大花旦”等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界理论视域下海派绘画研究价值“艺术界”理论最初是用来分析西方现代艺术现象的。
由于海派绘画在具体文化情境及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上都与西方现代艺术有较大差别,“艺术界”理论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海派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态,例如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现成品”现象的阐释等。
但是,“艺术界”理论作为一种富有人文主义向度的文化研究方法,因其注重艺术本体的复杂、多元体系架构及艺术形态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的发展规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特别是在海派绘画转向现代的过程中,无论艺术作品本体特征还是其存在的实践环境都出现了相对于传统的变异,而这种变异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历史文本中展开的。
因此,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海派绘画所处的新的艺术实践语境置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本之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这能更好地促成人们对海派绘画与其外在历史文化语境之间关系的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更加客观而深入地探讨海派绘画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文化主义方法对于“重写”海派绘画史是十分及时而迫切的。
海派绘画之于中国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客观而充分的阐释,或者说缺乏对建构其意义和价值的合法性依据自身的探讨。
正如艺术哲学家诺埃尔?卡罗尔(NoelCaroll)所说:“对艺术的特有反应,就是努力地弄清并界定它们在传统中,或在历史发展中或在特殊艺术形式或流派的传统中的位置。
这暗示了我们与艺术品互动的重要方面严格地说不是指向对象的,而是致力于关心对象以外的问题”18。
上海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背景为传统的生存和发展及其向现代性的转变提供了“地利”。
这使得海派绘画在整体生存语境上具有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特征。
这种特征的重点在于,与传统相比,它更依赖于与历史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直接地体现出社会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对艺术的影响。
在这样的艺术实践语境中,艺术家生存于其中的经济形态对其精神形态、生存形态、价值观及审美趣味与从艺方式都有制约作用。
而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海派绘画在整体艺术形态上对传统的离异。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派绘画的“现代性”正在于从整体文化情境中建构了自身的本体性特征,对海派绘画的“阐释”需要在这种新的语境中展开,才能对其在中国艺术史中的“意义”做出真正具有人文主义向度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价值判断。
而对“艺术界”理论方法的借鉴则在于从艺术“之外”的因素中剖析作用于艺术的机制。
新的艺术实践语境对“阐释”途径提出的要求具体而言,海派绘画的“新”特质中的重要一面就是艺术创作的“偕俗性”及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
随着近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崛起,以及文人画家身份与从艺方式的改变,使艺术创作从传统的关照自然、澄怀味象式的个体精神诉求下的产物,转变为新兴市民和工商阶层品赏、收藏的消费品,其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对欣赏和愉悦功能的重视,改变了传统儒道哲学思想主导之下的主体人格精神和美学观念,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体味方式和审美趣味。
鉴于此,一些批评者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对海派绘画所处的社会情境及在作品中呈现的世俗性因素进行了剖析。
以任伯年为例,其创作集中体现出继任熊和任薰以来融深厚的传统、全能的画艺和精湛的造诣为一体的典型的海派主流绘画的特征,标志着海派绘画的时代高度及真正意义上的“新特质”的形成,也使海派绘画真正成为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并由此形成了清末中国画的新格局。
从任伯年的人物画来看,早期主要师承陈洪绶,而陈洪绶已经自觉地背离了当时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专师元季水墨山水的理路,不仅复兴了晋唐时期的彩绘人物、青绿山水及宋代的白描人物,又从通俗艺术中吸取营养,采用民间题材作画。
与陈氏相比较,任氏虽在画境之高古、立意之深邃上有所不及,但却能更加贴近时代和生活,贴近绘画的受众群体。
任氏吸取了陈氏的用笔方式及线条排列组合的特点,又刻意削弱陈氏用笔之严谨、稳重,于轻率中见生动;同时更加注重线条的变化与形式美,画面的动势也更强于陈氏,创造了合于时代要求和受众需要的清新流畅、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在这种新的要求之下,任氏自觉改造了陈氏奉行的文人画“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信条和刻意作古的形式追求,使之与偕俗性更为协调。
从任伯年的艺术成就来看,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拓上,更主要的是展示了海派职业画家这一崭新的创造群体所具有的商品意识和从业能力。
这种具有“集体意识”形态的创造思维态势又依赖于海派绘画市场的运作机制和上海整体文化圈的文化生成机制。
正是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促使海派绘画终于与之前的华亭画派、扬州画派和金陵画派形成了本质上的差别和“新”与“旧”的分界。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正是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互补与个体性的突破中,形成了任伯年那种典雅绚丽、富美清新、雅俗共赏的风格,使海派书画实现了历史性的嬗变和交替性的更新,从而标志着海派书画商品形态化和市场对象化的真正形成1。
并将任氏的成就归功于“海派文化艺术圈的优化作用”79。
但是,这样的研究仍具有不足之处。
一方面,它仍未脱离传统阐释方法对作品本体的重视;另一方面在为其寻找合法性依据的过程中也过于显示出对传统的依赖,即过于强调传统中国画学批评理论已经建立的叙述程式或者阐释途径。
这种历史叙事在关注从过去获得合法性的同时,却相对淡化了当下叙事如何建构自身价值判断的问题。
虽然各种阐释不乏其有效性,但并非过去每种对艺术进行欣赏的模式永远都是有用的,因为模式本身体现了具体文化情境下的各种关系———创造者与对象、创造者与作品、欣赏者与对象、欣赏者与作品、创造者与欣赏者,以及创造者和欣赏者与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如果以“艺术界”理论为方法,将会越出传统绘画史发展的惯性逻辑,将关注点转移至任伯年的绘画何以因为艺术生产机制的本质性变化而生成全然不同于之前(包括“扬州八怪”)的“世俗性”特征;而任伯年绘画中的“世俗性”特征又如何反映了与受众审美尚趣之间的密切关联,成为这种艺术生产机制的典型例子。
当艺术本体形态自身发生变化时,“阐释”的途径和模式都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对于艺术的“阐释”,实质上必须以对关系模式的理解为基础,才能对不断衍进着的艺术形态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艺术品的“意义”表面上看来是依靠形式语言体系来建构的,实际上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所规定的艺术家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模式。
或者可以说,艺术家所做的就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具体地表达了这些关系。
以“艺术界”理论为方法对海派绘画的“意义”的“阐释”随着当代美学的文化主义发展,以艺术品本体为中心的内结构分析逐步转向为对艺术品资格与外在文化结构之间关系的外结构分析。
在卡罗尔的理论中,界定艺术这一形式本身再次成为美学所质疑的对象。
他强调“我们正在讨论的是辨别艺术,而不是对艺术的定义”157。
即强调理论家的一种识别行为,而不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因素。
通常,艺术哲学家提出一个艺术定义,它突出了某些革新的艺术公开凸显的特征,接着试图说明这也是以前得到承认的艺术的必要特征。
艺术哲学的一条普遍方法是叙述这些程式的连续性,使后继的定义不断得到调整,以保持新兴的变化被辨别为艺术品162。
这种途径借助了定义叙述程式的普遍性形式而遮蔽了它对历史性的依赖。
在各类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着述和文章中,对海派绘画本质的理解,常常以看似合法的程式来遮盖其历史语境的意义。
比如,人们惯用的视角是从对传统自身线性发展的轨迹来审视海派绘画对传统的承继与开拓。
在此视角下,自然会从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审美特性的拓展来审视金石画派的出现;从对传统文人画的衰败来审视世俗性特征的价值等。
但是,却很少反思这种视角本身对于阐释海派绘画历史价值的有效性。
与西方现代艺术对“艺术是什么”到“某物为何是艺术品”的转型(即由“艺术品本体”向“艺术品资格”的转型)相类似,对海派绘画“艺术品资格”的探讨重点不是区分日常物与艺术品,而在于如何确立其艺术品资格,或者说如何对之进行价值判断。
这同样取决于人们的某种“看的方式”,或者说进行“识别”的方式,即丹托所说的:“有关生活和世界的理论影响了我们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35-36。
艺术界理论的独特意义则在于揭示出美学中一直潜藏着的“看的方式”,而且力图将这种“看的方式”还原到社会文化发展史和艺术形态史之中加以考察。
艺术理论氛围、艺术史知识———“艺术界”,作为一种“话语”,其对艺术品的“阐释”作用正是在识别和建构这种“看的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的。
总之,“阐释”在“构成”艺术品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通过阐释,作品获得了成为艺术品所需要的“意义”。
因此,“阐释”本身的视野、向度、方法成为了关键性因素。
艺术本体的文化特性决定其与社会文本之间的多维关系,形成了复杂、多元的“艺术界”话语体系。
这种话语体系对于考察复杂的、变动不居的艺术现象,尤其是表面上与整体文化趋势“错位”的艺术现象十分有意义。
例如,金石画派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职业绘画的特殊性。
从金石画派的创造主体来看,他们具有相对较好的文化素养,在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及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上都显示出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创造精神,在形式语言上既承继了笔墨的意象性与抽象性,又以其雄强浑厚之风格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创新彰显出“建构性”的价值。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表现同样的题材时,金石画派的作品会迥异于传统文人画?同样是表现主体精神,为何又不同于扬州画派?以“艺术界”理论为视域来加以考察,首先需要将之置于海派绘画的总体文化语境之下,视之为特定时期上海整体文化体系建构和公共美术领域中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理解世俗性和与之相关的视觉性特征仍在其艺术形式上有所投射和反映。
其次,从形成其艺术形态的关系模式来看,“艺术家”这一社会身份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获得的。
艺术品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现仍旧受制于“创造者”(“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特定关系及二者在文化结构之中的位置。
尽管那些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一面游刃有余地适应那些规则,另一面力图冲破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以“陌生化”的审美实践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价值和艺术家的特权,但最终艺术品是在艺术界和艺术体制的制约下真正“完成”而呈现其“意义”的。
这种“意义”就是艺术家意识的具体化,其本质是社会性的。
正是这种“意义”,使之与传统文人画和扬州画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使之真正具有了现代性价值取向。
就海派绘画而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已从澄怀味象式的个体精神诉求转变为对艺术市场的自觉参与,这种“世俗性”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如果说扬州画派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传统文人画的痕迹,那么可以将其置于中国画传统发展框架之内,从语言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考察其在传统本体性特征上的拓展和离异,力图将传统视为具有自身发展逻辑规律的动态过程和不断生长着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