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助人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三、受助者的感觉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紧急报警试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 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 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 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 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者特征
年龄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 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性别
男性—骑士精神,英雄主义行为 女性—长期助人行为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者特征
认知特点
对环境的认知(是紧急事件吗?使我的责任吗?) 对自我的认知(我能帮上忙吗?我怎么帮忙)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本章要点
* 助人行为的概念 * 助人行为的理论 * 责任分散效应 * 助人的决策过程 *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作用力理论 * 提高助人行为的方法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 助人责任意识 得失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 处啊
是的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三、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 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三、情境因素
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 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 小。 达利(J.M. 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 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 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个性特点
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 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 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者特征
心境
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 实验情境:在商场公用电话机的退币口留下10美分硬币用来提 升购物者的心情。当幸运的购物者带着他们新发现的硬币离开 时,一名研究助手拿着纸夹,有意在购物者几米前掉落文件夹。 实验结果:没有发现硬币的人只有4%帮助他把纸捡起来,发 现硬币的人有84%停下来帮助他。
a. 利他行为(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助 人
行 为
亲 社 会
利他行为
行 为
D . Krebs,1994 ,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 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 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 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 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 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 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 呃…发作了…呃。”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不幸女士实验(拉特纳, 不幸女士实验(拉特纳,1969 )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 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 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 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 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 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时间紧急 时间正好 时间充足 10 45 63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三、情境因素
情境性的内疚- 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①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 行为过失(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 不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 误。
朋友或兄弟姐妹提供的帮助 一个相似的陌生人提供的帮助 要求具有重要技能的帮助 如智力或创造力
从不喜欢的人那里得到帮助 不相似的陌生人提供的帮助 帮助要求一些不重要的技能 如力量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二、助人者特征 三、情境因素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受助者特点
性别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受助者特点
外部特征
吸引力越大,被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请22岁的女明星莎莉·穆莲丝以不同的社会形象在高速公路边举起“停 车”提示牌,并在路边停着掀起前盖的抛锚汽车。结果表明:
身份(着装) 身份(着装) 美少女(贴身背心,迷你裙) 行政人员(套装、眼镜、公文包) 1.5min,62辆车 孕妇 笨拙的老妇人 嬉皮士(破牛仔裤,花T恤,额头 绕丝巾) 2.5min,100多辆车(救护员夫妇从对面行线掉头) 5min,200多辆车 15min,350辆车,无人停车帮助 被助情况 30sec(加速赶来,争先恐后)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 的助人行为可以通 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 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 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 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 相应的体验。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
85
1来自百度文库6
160 140
62
消 120 耗 时 100 间
31
93
80 60 52 1 旁观者数目 2 5
2
5
40
旁观者数目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目标靶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 作用力的强度。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是 的,给予帮助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三、受助者的感觉
帮助者和提供帮 助的类型 对受助者自尊的威胁 高威胁 受助者的反应 消极情感反应 憎恨帮助者 对帮助的消极评价 寻求帮助的低动机 拒绝帮助的高可能性以后 自助的高程度 积极的情感反应 对帮助者表示感谢 对帮助的积极评价 寻求帮助的强动机 拒绝帮助的低可能性 以后自助的低程度 低威胁
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 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观点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 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 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 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I I = SNt ( t<1 )
N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 ,对于一个特定 的社会影响源 ,接受其影响的人越 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 作用力也就越小。 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 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 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 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 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 行为等。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 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四节 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 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 ((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 (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 律。
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①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②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③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④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I
I = SN-t ( t<1 )
N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第五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 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 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作用源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 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
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 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 足与快乐。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Piliavin & Unger,1985)。
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 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 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