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研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Ha r v a r d Ge n e r a l Ed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An d En l i g h t e n me n t t o Ou r Co un t r y’ S Hi g he r Ed uc a t i o n 释
自1 9世 纪初 美 国博德 学 院 ( B o w d o i n C o l l e g e ) 的帕卡德 ( A. S . p a r k a r d ) 教 授第 一 次将 通 识教 育 与 大学 教 育 联 系起来 以来 , 越来 越 多的 人热衷 于对 它 进行 研 究 和 讨论 。2 0世 纪 初 , 通识 教 育 成 为美 国高 等教 育 界 研 究 的一 个重 要课 题 。1 9 4 3年 , 哈佛 大学进 行课 程改 革 , 出 台 了《自由社 会 中 的通 识 教育 》 报 告 书 。认 为 通 识 教育“ 通常用 于 表示对 学生 今后 作为 一个 负责 任 的人 和公 民最重要 的 整个教 育 的一 部分 ” 。“ 通 识 教育 旨在 培 养 以下能 力 : 有效 思考 的能力 , 交 流 的能 力 , 做 出 相关 判 断 的 能力 , 甄 别 各 种价 值 的 能力 ” 。 _ 2 此 次 课 程 改 革 规定 , 所 有学 生除 了学 习专业 课程 , 还得 必须 学 习通识 教育 课程 , 规定 的是 : 人 文学 科 、 社 会学 科 、 自然 科学 和数学 。可见哈佛大学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而专业教育则是其 中的一个部分 。 我 国的通识教 育在近代萌发 , 仍然保 留了 中国传统 的 以德为 先 的伦理 道德 思想 。蔡元 培先 生在 南京 国民 政 府成立教育部 时颁布 了《 大学令 》 , 规定“ 硕学 闳才 ” 的教育方 向 , 说 明了大学 培养全能 型的人才 。梅 贻琦第一 次 完整提 出了通 识教育 的观点 : 在大 学 中应首先 进 行 “ 知类 通 达 ” 的“ 通识 ” 教育 。“ 通识 为 本 , 而 专识 为末 , 而 社 会所需要者 , 通 才为大 , 而专家 次之 。 ”_ 3 J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探 索文 化素质 教育 , 高 等教 育领域 “ 拓宽 专业 , 淡 化专业 , 加强基 础 , 注重融合 ” 的呼声越来越 高 , 通识教育课 程受到我 国大学 的广泛 关注 。 _ 4 J 1 9 9 5年 , 我 国开始 在部分高 校进行 了文化 素质教育试点 , 如北京大学 “ 文 理双 学位制 ’ ; 清华 大学成 立 了“ 人 文社 会科 学学 院 ” , 并 面 向全校 学生开设人文社 会科学类课程 ; 南京大学成立 了人文艺 术 中心 ; 浙江大 学文科 专业 坚持从 理科 高 中毕 业 生 中招 收 , 鼓 励理科 的大学毕业生报考 文科专业 的研究 生 ; 华 中理 工 大学 推 行 “ 文 化 素质 教 育模 式 ” 。1 9 9 8 年, 通 识教 育进 入全 面推 广 阶段 , 文 化素 质教 育成 为高 等教 育改革 和研 究 的热 点 。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嬗变
[ 收稿 日期 ] 00 0 — 6 2 1— 4 0 [ 作者简介] 赵强(9 6 , , 17 一)男 山东新泰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 0 0 8级博士研究生 ; 郑宝锦(9 5 , 1 6-) 男, 山东安丘人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 。
第6 期
用技能。 二、 选修 制改革 与工业 实用人 才培养 l 纪 6 代初 期 的南北 战争 是美 国成 为 现代 国家 的起 点 。 9世 O年 时代 的急 剧 变化 和 注重实 用课 程 的新
兴 大学 对 哈佛 大学构 成 了极 大 的挑 战 ,迫 使 它彻底 改 革那 种 以古典 人 文学科 为 主 的通识 教 育 。89年 , 16
艾 略特 ( h r s W. l t当选 为 哈佛 大学 校 长 。 认 为美 国正在 快 速发 展 , 会不 但 需要 思想 深 刻 的人 C al . E i ) e o 他 社
而且更需要各种实用人才 , 大学必须反映现实世界的要求 , 自由艺术与实用学科应愉快地共处 。 同时 , 艾 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智力差异提出批评 ,他认为能使学生 自己的独特 能 力得 到最 佳发 展 的课程 才是 明智 的 。 此 , 略特 对 哈佛 大学 进行 了一 系列 改 革 。 为 艾 艾略特认为传统的哈佛 以培养 “ 品格和虔诚” 中心 , 为 培养 出来的是现实生活 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 不是实干家 , 不能迎合时代之需 。 明确提出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 的人 , 他 为此把各种实用学科引 入 了大学 课 程 。 他看 来 , 在 所有 的课 程 都具 有 同样 的价 值 , 高等 学 校 的课 程必 须反 映 时代 的特 点和要 求 ,
外, 存在 了几 乎一 百年两个 世 纪 的历史 时期 中 , 在 哈佛大 学 的通 识教 育 带有 浓 厚 的欧 洲传 统 自由教 育思 想 的 色调 , 注重 提 高学 生对 人类 社会 和 自然界 的意识 、 思 和批判 意 识 、 反 能力 的培养 , 而不 关 心培 养 学生 的实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识教育最初是由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演进过来,并一直处于概念完善深化的阶段。
在当今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完人”教育的时候。
通识教育收到全世界高教界的关注。
各国大学纷纷采用设置通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的方法推进这一教育理念。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加以论述,以期有所改进。
关键词: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解释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19世纪帕卡德提出通识教育以来,他的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为的需要。
通识教育培养的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完人。
现在我们就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主要关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的进展,关注通识教育理念的演变和具体实施,以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引入的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衍生,就必须谈及美国专业教育的发展。
也可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专业教育此消比长而又互相融合的高教发展史。
自19世纪开始,关于教育到底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年轻人;还是进行专业教育,以培养有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一直是美国社会在高等教育上争论的话题。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史,但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就会被特别的强调,如1862年,经济急速发展,急需各类农工技工,由此催生了《莫雷尔法案》。
以后,美国建立了许多意识是专业教育为主的州立大学,即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宗旨。
全球化视角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Fe oiy , r Sc t) 明确提 出通识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 民 e e 主社会 中责任者和公 民的教育 , 培养学生具备有 效
思考 、 沟通 、 能作确切判断和认知价值 四项能力 。要 求学生必修 “ 文学名篇” “ 、 西方思想和组织机构 ” 以 及 任何 一 门物 理 学 或 生 物 学 方 面 的课 程 。除 此 之
通识教育只是针对课程本身和学生跨学科素养而改
革的, 全球 化 的视 角并 未确 立 。进 入新世 纪后 , 哈佛
作 者简介 : 药斐( 9 9 ) 女( 刘 17 一 , 回族 ) 安徽合肥 人 , 师, , 讲 硕士 , 究方向 : 研 管理 心理和心理健康研 究。
9
四川教育学 院学报
本 目的所在 。
第三次改革是在二战 以后 , 发表了著名的红皮 书《 自由社会 的通识教 育》 G nr dctni a ( ee l uao aE i n
教育计划 (ee d ctnpor 取代原有的核 gnr euao r a l a i g m) 心课程( o ur u m) 。这 次改革最 大的举 措 cr crcl J e i u
想象 的 。这是 一个 高度 割裂 的 、 不稳定 的 、 不确 定 的
( 强调文化全球化 , 2 ) 加强知识的整体性 美国高等教育 已形成 “ 拥有 良好全球意识公众 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具有优势” 的理念 。哈佛大学
深刻认识到 , 只有克服 自 中心, 我 把美 国视为全球的 份子 , 培养 学生形成对 世界 的合理认知 , 避免狭
外 , 必须 在人 文学 科 、 还 自然 科 学和社 会科 学这 三个 领 域 各选一 门全年 的课 程 。
第 四次改 革 是 17 9 8年 推 出 的 《 心 课 程计 核 划》 。改革 的目的是改变 当时高教中过于偏重实用 主义的倾向 , 使学生了解人类组织 、 运用和分析知识
十九世纪前哈佛大学的课程变革及通识教育
学生无权 自由选课 。 必须修完规定的科 目方可毕业 。 直到艾略
特时代 . 哈佛的课程设置才发生根本 的变化 , 现在我们简单地
回顾 一 下艾 略特 改 革 之 前 ,哈佛 的课 程 演 进 过 程 及 其 相 关 因
程 体系 . 是对欧洲 教育 的一个 汇总 。同时 , 也融 合 了中世纪 以七艺和亚 里士多 德哲学 思想为 主 的传 统课 程 ,反 映了文 艺 复兴时期 对古典 语言 的兴 趣和对 宗教 改革教 育思想 的渗
圣 经
星 期 四 星 期五 星 期六
16 — 6 6 、 5 1 12 ) 牛顿 (6 2 12 ) 14 — 7 7 这些 科学 丰碑性 的人 物及 其
修 辞学
修 辞 学
杰作感 到陌生 了。然而 , 哈佛学院依然 敌视和排斥 实用学科 和 自然科 学学科 , 远远落后 于时代发展 的步伐 。
释放 电 能 的莱 顿瓶 . 富兰 克林 于 1 5 年 发 明 了避 雷 针 。这 时 73 人 们 对 自然 界 ( 时 称 为 博 物 学 ) 有 着 极 大 的 兴 趣 , 当 也 自然
星期五
星 期 六
修 辞学
演 说
修辞学
修 备忘 札 记 第 三学 年
发 展 提 供 了有 力 的 支持 , 入 了 永 不 衰 竭 的动 力 。 注 关 键 词 : 佛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改 革 动 因 哈 哈 绑大 学从 在北 美 的土 地 上诞 生 到十 九 世 纪 末 艾 略 特全 显 然 . 个 课 程 表 是 1世 纪 剑 桥 大 学 课 程 表 的 翻 版 。课 这 7 程 内容 涉 及 希 腊 语 、 伯 来 语 、 语 、 利 亚 语 等 古 典 语 言 , 希 闪 叙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2 1 s t c e n t u r y . ) 。要实现这一伟大的使 命, 通过通识教育( 1 ) 使学生们 以前认为很熟悉的东西不 再熟悉 。 ( 2 ) 使学生 以前已经接受的东西要重新思考 。( 3 ) 学生已经确定下来 的取向要重新拟定[ 3 1 。此次哈佛 的通识 教育改革 ,目的是要协助学生们理解和肯定世界的复杂
一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包含 四大 内涵 。( 1 ) 继承自 由教育传统 的理念 ; ( 2 ) 培养有教养 的人 的理念 ; ( 3 ) 增强 大学凝聚力 的理念 ; ( 4 ) 平衡选课 自由与组织秩序的理念。 哈佛大学 花费如此多 的精力和财力推行通识教育改 革, 是希望本科生经过四年 的学 习后 , 能用崭新的眼光看
待 问题 , 以独 立 分析 的能力 思考 问题 以及 用 批判 怀 疑 的 态 度重 审 问题 。
、
通 识教 育概 念 界定
( 二) 第二部分 : 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 了通识教
育 的 四大 目标 [ 3 1 。
通识教育是 : 自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为所
有学生提供广博 的文理科知识 , 它是开发 学生智力 , 公 民 责 任感 以及社会 实践 能力 的基础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通识教育的走 向。哈佛 大学通识教 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 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 的启 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 关键词 : 哈佛 大 学通 识教 育 ; 通识 教 育 课 程 改 革报 告 ; 启 示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
Hi ghe r Edu c a t i on De ve l op me nt a nd Eva l ua t i on
Ma r .,2O1 3
第 2 9卷 第 2期
N o。 2, V o 1 . 29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7 4 2 . 2 0 1 3 . 0 2 . 0 1 2
育计划 ( G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g r a m) 取 代 原有 的核 心课 程 (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 。2 0 0 9 年秋季 学期 , 新 的课 程方 案 正式 实 施 。本 文基 于 2 0 1 1年 一2 0 1 2年度 哈佛 通 识 教 育 的课程 列 表 , 采 用 实证 的方 法对该 计 划 的实 施 状 况 进行 研 究 。所 用 数 据 来 自哈佛 网 站上通 识课 程 的信 息 以及 在 互联 网上 公 开 的课 程视 频 。
科的界限 , 整合性强 , 充 满探 究 性 。 过 渡 期 内 , 哈佛 通识课 程的 管理与 更新相 对稳健 , 但 管 理
方法灵活 , 尤 其 注 重教 学与 研 讨 的 紧 密 结合 。 关键词 : 哈佛 大学 ; 通识教 育; 课 程 体 系; 课 程 管 理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7 4 2 ( 2 0 1 3 ) 0 2 — 0 0 8 1 — 0 9
与 原来核 心课 程 的七 大模块 ( 外 国文 化 、 历 史研 究 、 道 德 推理 、 定 量 推理 、 科 学 与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 美国哈佛 大学通 识教 育课程改革报 告及其启示
能
, …
伟
- l
(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 重庆
4 0 1 3 3 1 )
摘要: 美 国哈 佛 大 学 于2 0 0 7 年2 月发 布 了“ 通 识教 育 特别 工 作组 报 告 ” , 引领 了 当代 各 国大 学通识 教 育 的走 向。 哈 佛 大 学 通识 教 育新 理 念 的 实践 对 我 国 高校 通 识课 程 改革 也 有 着重要 的 启 示作 用和 和借 鉴 价值 。 关键 词 : 哈佛 大学 ; 通识 教 育 ; 通识 教 育课 程 改革报 告 ; 启示 中图分 类号 : G6 4 2 . 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8 — 0 2 6 5 — 0 3
成立于1 6 3 6 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 7 0 余年的悠久历 史 ,培养了众多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 , 他 们大多成为 日后社会的领袖 、 栋梁 。哈佛大学当之无愧地 成为美 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成功的典范和效仿 的楷模 。 通识 教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真谛 , 也是该校的特色。 纵观哈佛大学 的发展史 , 它对本科课程的改革一直没 出送人示波器观察 实验结果 ,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就可 以 了。这样会造成学生机械地做实验 , 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 。 我们把M u l t i s i m 和Ma t l a b  ̄ 』 人到 实验 当 中来 , M u h i s i m 是加拿大简称I I T 公司推出的以Wi n d o w s 为基础 的从 电路 仿真设计到版图生产全过程的电子设计工作平台 , 是一套
哈佛通识课程改革创新理念与践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三
“ 大学 在 这 个 充 满 挑 战 的时 代 必 须 做 什 么 ” 一 问题 提 供 了 更 多 值 得 借 鉴 的 理 念 、 径 和 模 板 , 为 哈改 革 比 以 往 任 何 一 次 改 革 更 突 出 “ 新 ” 创 。校 方 一 方 面 赋 予 “自由 教 育 ” 、
“ 识教育 ” 通 等形 上理 念 以全 新 内 涵 ; 一 方 面 倡 导 和 鼓 励 教 授 们 寻 求 新 的教 学 维 度 , 索 新 的 教 学 方 法 。 另 探 校 长 福 斯 特 首 创 了 整 合 创 新 成 果 的 理 念 “ 学 整 一 ” 并 加 强 资 金 、 源 、 目和 技 术 等 方 面 的创 新 配 备 , 大 , 资 项 催 动 曾与 本 科 教 学 无 关 的 独 立 学 院 在 “ 学 科 ” “ 作 的文 化 ” “ 动 导 向的 学 习 ” 理 念 指 导 下 介 入 通 识 教 跨 、合 、活 等
究成果之一。
作 者 简 介 : 毅 ( 94一), , 王 15 男 四川 夹 江 县 人 , 川 外 语学 院旅 游 与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所 教 授 , 要 从 事 审 美 文化 与 高 校 美 育 研 究 ; 晓微 四 主 傅 (9 3一) 女 , 16 , 四川 夹 江 县人 , 四川 外 语 学 院 中犹 文 化 研 究所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犹 太 文学 、 教 与跨 文 化 研 究 。 宗
条 趋于 平 庸 的 法 则。这 也 是 我 们 今 天 正 在
收 稿 日 期 : 0 1—1 21 1—2 5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为例
套共 同 的基 础课 程—— “ 心 课 程” 系。该课 程 核 体
经 终 语言 , 然没有 为 自由社会 的公 民提供 足够 的教育 背 体 系在 罗素夫斯 基 的 亲 自主持 下 , 反 复修 订 , 于 仍 在 17 9 8年 以核心 课 程计 划 形 式呈 现 。现今 , 学生 毕 景, 因为这 样 的课 程 和人类 个人 的情感 经验 与人类群 体的实践 经验缺 乏 联 系 ” 。他 认 为 , 佛 大学 的本科 业所 需 的 3 哈 2门课 程 中 , 6门 专 业课 程 , 1 7门核 心 课 课 程应该 包括人文 学 科 、 会 学 科 、 社 自然学 科 三 大领 程 , 自由选 修 课 程 。其 中 , 9门 哈佛 所 开 设 的核 心 课
中美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课 程 的 比 较 研 究
以哈佛 大学 、 京 大学 为例 北
华东师范大学 唐 瑞 , 洋 于
摘 要 : 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在通 识课 程的 目 、 置、 标 设 管理机 构及 配套制度等方 面存在 着许 多不同之 处。在课程 目
标方 面 , 佛 大 学 通 识课 程 的 目标 是 培 养 “ 人 ” 北 京 大 学 则将 扩 宽 知 识 面 , 专 业 打 基 础 作 为 其 目标 。在 课 程 设 置 哈 全 ; 为 方 面 , 佛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在 本 科 生 课 程 中 占有 较 大 的 比 例 , 识 课 程 数 量 多 , 及 领 域 广 ; 北 京 大 学 通 识 课 程 的 哈 通 涉 而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Vo . No. 127 1 Fe r a y 2 8 b u r 00
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改革之路评析
门; 此外 , 再从 人文科学 、 社会科 学和 自然科学 三个领 域
[ 收稿 时间 ] 2 0 1 3 — 0 6 — 0 8 [ 作者 简介 ] 刘隽颖( 1 9 8 9 一 ) , 女, 江苏宿 迁人 ,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史、 美国高等教育等。 2 2
、
哈佛大 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一) 选修 制 的建 立
第 二次工业革命后 , 美 国许多学 院兴起 了改革传统 课程的潮流。 1 8 6 9年 , 艾 略特在就职演说 中指出 , 文学 与
科学 、 古典 文学与数 学 、 自然科学 与形而上 学之 间并不
是势不两立的 , 主张将新知识列入课程计划。同时 , 大学
深度 , 又能 开 阔 学生 视 野 , 给学 生个 人 爱 好 留下适 当
余地 。
( 三) 通 识 教 育大 纲
然而学生 自由选修 的课程可能是 支离破 碎 的, 同时
学生集体依 旧缺乏一个文化归宿 。1 9 3 3 年, 柯南特就任 哈佛 校长 , 他指 出 , “ 通识 教育 的核 心 问题 , 是使 自由和 人道 的传统 持续不 断 , 单单 获得知 识 , 发展 专 门技 能 与 专 门能力 , 并不能 为理解奠 定宽广 的基础 , 而理解 恰恰 是维护我们文明的基本要素 ” 。同时, 教育的 目的应该是 为培养既有专 门职业技术 , 又有作 为一 个 自由人 和公 民
特色。
一
读期 间必须完成 1 6门课 程的学 习,其 中 6门课程 属于
专业主修 ; 6门要分配到所学专业 以外的 自然科学 、 社会 科学和人文科学 三个领域 中( 每个 领域各选 2门课程 ) ; 4门课 程 自由选修 。1 9 1 4 年, 哈佛大学开始全 面实行这 种专业主修 与分类 选修制 , 又 叫“ 集 中与分配制 ” 。劳威 尔建立 的主修加 分类 选修制弥补 了 自由选修 制的弊端 , 尝试解决 了“ 专” 与“ 博” 的矛盾 , 既能够保证 专业学 习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2021年5月第46卷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y2021V o l.46 N o.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徐志强(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作为对博雅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通识教育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对美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争相借鉴㊂目前,中国内地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实施情况并不理想㊂通过研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重在指出,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和优秀公民,希望能够为中国的通识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㊂关键词:通识教育;哈佛大学;人文性㊁民主性与时代性;优秀公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3-0094-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3.011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尤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探讨得很不深入㊂仅就综合性大学而言,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视为英才教育(e l i t e e d u-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看作通才教育(w e l l-r o u n d e d e d u 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当成素质教育(q u a l i t i e s-o r i e n t e d e d u c a t i o n),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把手艺之类的一技之术开成了通识课程 其实追根溯源,通识教育与 才 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它致力于培养的是个性全面发展㊁有德有能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㊂通识教育产生于美国,普遍实践于美国大学乃至高中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㊂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引起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过度功利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反思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肇始于1945年由哈佛委员会(t h e H a r v a r d C o mm i t t e e)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a F r e e S o c i e t y,简称‘红皮书“,国内译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以下简称‘红皮书“)㊂1943年春,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 a m e s B.C o n a n t,1933 1953年任哈佛大学校长)任命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名教授组成哈佛委员会,来探讨通过通识教育改革本科课程的问题㊂经过近3年的深入研究,委员会发表了‘红皮书“,它不仅揭开了哈佛大学本科学院通识教育的序幕,而且使通识教育从几所大学的尝试演变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而使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㊂1945年至今,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三轮通识教育改革,除了1945年的第一次改革,还包括1973年开始㊁1978年通过的 核心课程 (t h e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改革以及2002年全面启动㊁2007年正式推出的21世纪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三次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它首先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它面向更广范围的学生群体培养其公民责任意识,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徐志强(1975 ),男,河南确山人,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㊂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㊂它以培养优秀公民为目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优秀公民内涵的理解㊂一、通识教育具有传统的人文性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博雅教育(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一种 自由教育 ,目的是为了培养 自由人㊂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直译是 自由教育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初指针对自由人即公民进行的教育,自由人与奴隶相对,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㊂自由人是有闲的统治阶级,其教育没有实用色彩,以自由学科(l i b e r a l a r t s )为内容,致力于培养人的公民素养㊂在罗马共和后期,自由教育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培养目标从 自由人 变成了 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即实现人的思想解放㊂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到中世纪,自由教育以 七艺 为主要内容,包含人文㊁社会㊁自然各方面,基本涵盖了当时人类的知识范畴,可谓 博雅 ㊂ 博 强调知识广博,这是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的基础:它不仅能使人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能使人对社会规范㊁传统和习俗进行批判性省思,从而全面理解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中的责任和价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㊁人格完善的人㊂ 雅 强调品性高雅,一方面突出了自由教育所具有的一种贵族气息,一方面强调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致力于思考和追求高尚的生活,成为一个绅士㊂正如约翰㊃纽曼(J o h n N e w m a n )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的, 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㊂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㊁公正㊁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㊁谦恭的风度是好事 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 [1]㊂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然后在现代化时期完成了美国化㊂美国现代大学之父㊁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㊃艾略特(C h a r l e s W.E l i o t ,1869 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指出,美国大学必须 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 [2],它致力于培养 精神贵族 ,但这里的精神贵族不是欧洲绅士,而是 美国绅士 ㊂显然,欧洲和美国传统大学博雅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㊂正如科南特校长在‘红皮书“导言中指出的: 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自由和人文传统的承继㊂[3]v i i i 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在美国的新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人文主义取向,与专业教育(p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相对㊂在这个意义上,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代表的不是 普通教育 或 普及教育 ; 它并不是关于 一般 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㊂它 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4]40㊂也就是说,通识教育致力于解决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里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传统这一重大问题㊂它首先尊重人的价值㊁尊严和个性,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通过教育 变成 自己,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作为共同文化的继承者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因此,通识教育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发展问题,更不是才的培养问题,而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㊂1978年的第二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 继承了‘红皮书“的人文主义理念,强调通识教育要关注知识的人文性和多样性,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a n e d u c a t e d p e r s o n )㊂改革主导者㊁文理学院院长亨利㊃罗索夫斯基(H e n r y R o s o v s k y )从五个方面来界定 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并把它们作为通识教育的最低标准:有能力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即学会批判性思考;在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㊁社会和自身的方式上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无视其他的文化和时代;了解并在体验中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对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5]㊂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强调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具体知识或单一的学术传统,而是掌握 认知的方法 (w a y s o f k n o w i n g)㊂正如罗索夫斯基所说: 概言之,核心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批判地掌握认知的主要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某些重要领域存在哪些知识类型?这样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它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 [6]这些重要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和艺术㊁科学㊁历史研究㊁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㊁外国文5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6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化五大方面㊂核心课程希望通过它们来培养一个有 教养 的人,即一个有 自我价值 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深入思考人性价值和人生目标,自觉肩负个人在民主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和担当㊂21世纪初的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2005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报告‘哈佛学院课程评价“(H a r v a r d C o l l e g e C u r r i c u l a r R e v i e w)中重申,通识教育是一种解放个人的广博的教育,它提供学生以基础知识㊁反思能力和分析能力㊁艺术创造力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实验精确性的理解力,它希望学生们在本科毕业时都能作为独立的思想者获得智力㊁艺术㊁道德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㊂通识教育注重自由探究而不强调将来的职业应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洞察,能够敏锐地感知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灵活而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反省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加深对自然和人类家园的认识和意识,成为一个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人㊂二、通识教育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哈佛大学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面向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优秀公民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㊂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强调使学生在深刻认识人性价值和道德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㊂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宏大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对社区㊁地区㊁国家乃至全球的多重责任㊂‘红皮书“的正式名称‘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已经旗帜鲜明地点明了通识教育的民主性㊂虽然当时实施通识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对文理学院即本科学院通识课程改革的思考,但科南特校长希望哈佛委员会对高中和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以期为通识教育开拓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民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博雅教育的内涵,但它同时适用于学院和高中,是为更广范围的学生而设计㊂ [3]52可以说,用 通识教育 一词来取代 博雅教育 既是科南特校长的提议,也是哈佛委员会的共识㊂科南特对此进行了解释㊂他认为 通识教育 在综合考察美国中学和学院的多样化行为时更有优势,能够为这些学生持续提供在每个教育阶段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因而通识教育不能只为进入本科学院的大学生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每一代美国人中的绝大多数㊂一方面,当时高中毕业生中约有25%会升入普通高校或技术学院,其他75%都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通识教育为所有的高中生提供共同的价值基础㊂ 高中生在毕业后将走向各自不同的生活,只有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㊂ 高中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后和最好的机会,正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㊂ [7]另一方面,科南特敏锐地洞察到二战后美国教育将面临深刻的变化,大学将从 精英化 转向 普及化 : 出身高贵的少年绅士 已经减少,将来还会减少; 出身普通的公民 在增加,将来还会增加㊂大学将从 发展优雅生活的鉴赏力 过渡到 发展对美国公民所享自由和应尽责任的鉴赏力 ㊂ [8]因此,在反思和重构大学自由教育的目标时,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而必须上下延伸,同时考虑高中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延续自由和人文传统,为社会发展打下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美国民主做出特殊的贡献㊂20世纪70年代的 核心课程 改革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的不再是民主的延续问题,而是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㊂因此,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需要上,而是强调认识和反思个人价值㊂ 核心课程 的重点不在获得知识,而在获得知识的方法(a p p r o a c h e s t o k n o w l e d g e),它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 有教养的人 ,以便使他们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统一的思想基础,能够更好地面对纷扰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㊂哈佛大学的思考在于,在一个文化㊁思想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要挺身而出致力于培养 新优秀公民 ,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 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而要更多地思考作为 一个有教养的人 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思考人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也就是对自我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永远牢记民主的价值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㊂21世纪初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目标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2007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R e p o r t o f t h e T a s k F o r c e o n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中指出,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走进学术界,而其他的许多毕业生会成为医生㊁律师㊁商业人士等各类人才,但不管他们成为什么,也不管他们将来是在美国还是在另一个国家,他们都要成为公民,成为促进文化㊁宗教㊁政治㊁科学㊁技术等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力量㊂他们都会在将来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面临经验重估㊁文化表达以及伦理两难等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 确定 中找出 不确定 ,使 熟悉 变成 不熟悉 ,以揭示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引导学生在失去方向后找到新的方向㊂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和他们走出大学校园以后的人生清晰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上健康幸福㊁事业有成的生活,为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将来成为当地的㊁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优秀公民㊂他们要了解那些推动地区㊁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多样性文化;政治㊁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科学和技术进展㊂学生们要意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公民身份意味着多重的责任,包括对当地的责任和对全球各国的责任,还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世界的责任㊂三、通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1943年初开始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到1973年开始筹划的 核心课程 ,再到2002年正式启动的第三次改革,哈佛大学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经历的这三次全面改革,中间相隔差不多都是30年㊂这不是巧合,而是因应时代发展的及时选择㊂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哈瑞㊃刘易斯(H a r r y Le w i s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E x c e l l e n c e W i t h o u t A S o u l ,2007)一书中指出的, 大约每25年,大学要根据社会和文化发展重估其本科课程㊂然后改革课程以反映社会和学术发展[9]㊂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繁荣,也给其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㊂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扩展,对教育造成了直接影响,美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㊂现代化大生产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的 知识爆炸 又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进而使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同时促使教育结构㊁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机构不断地改组或扩张㊂这种深刻的时代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反思,一方面许多探讨教育问题的书籍和文章纷纷面世,另一方面几乎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教育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基本问题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力图对以下两个教育基本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 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命运,它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养公民的通识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4]3 (高中)3/4即将进入现实生活的学生的利益与另外1/4即将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的学生的利益如何协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两群兴趣不一样的年轻人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对社会基本一致的和有约束力的理解? [4]5因此,‘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了高中和大学本科两个阶段,是为整个美国而设计的教育方案,它要回答美国教育和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一个庞大㊁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个人的需要㊁利益和能力千差万别,该如何赋予美国教育制度某种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高瞻远瞩,‘红皮书“不是在实践上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是在理论上重新强调了自由教育的人文传统和民主价值,对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发展了自由教育的理念并大大拓展了其时代内涵㊂‘红皮书“因此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典文献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㊂ 大学校园随处可见静坐和游行的示威场面,甚至发生校园大楼爆炸或纵火事件㊂高中校园也出现了反战示威的场景㊂ 1965年4月,以学生为主的超过25000人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反战示威㊂ [10]305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7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8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丁㊃路德㊃金遭暗杀身亡,两个月后,美国联邦参议员罗伯特㊃F㊃肯尼迪又遭暗杀,这两起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全国范围更大的城市骚乱,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民权运动和反战示威的阵地㊂ 1968年前6个月,超过100所大学校园发生了221起大型示威活动,参与的学生达39000人㊂ [10]307这一时期的民权运动㊁反战运动和学生的权利运动给大学校园带来了重大影响㊂一方面,学生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课程要求也变得更加宽松㊂另一方面,学生们把精力放在游行示威上,几乎荒废了学业㊂示威和骚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人们开始呼吁回归法治,恢复社会秩序㊂反主流文化造成了青少年行为上的反叛和精神上的空虚,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㊂现代技术的发展又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㊂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如何通过教育培养社会责任,确保民主价值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改革通识教育实施 核心课程 ,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意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觉肩负起个人的民主责任㊂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㊂世界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时代课题:经济上日益相互依存,政治上却依然缺少互信,人员交流不断加深,文化和教育差异仍然造成隔阂,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㊂人类需要共同努力,在一体化与多样化㊁民族性与世界性㊁个性与共性㊁发展与保护之间做出协调和平衡,从分裂走向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㊂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㊁碰撞和融合,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气候到环境,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全人类的命运做出反思,寻求共同的生存之道㊂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全球化成为21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培养 世界公民 ㊂具体到美国国内,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㊂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学科㊁新方法论使知识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和职业化㊂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的全球化促使大学课程越来越向综合化㊁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㊂大学教育在这样的张力之下面临着时代的变革㊂哈佛大学在2002年10月正式全面启动新世纪的本科教育改革,尤其是对 核心课程 进行重新设计,致力于培养 世界公民 ㊂四、通识教育以优秀公民为培养目标从以上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三个主要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文性㊁民主性和时代性共同体现在培养 优秀公民 上,这既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一方面,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培养自由人的人文传统(h e r i t a g e),致力于培养 公民 ,这是其一脉相承的 不变 之处㊂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不断根据社会变化(c h a n g e)丰富和发展自由教育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培养 优秀 公民,这是其与时俱进的 变化 之处㊂在‘红皮书“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㊂在 核心课程 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能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有教养的人㊂进入21世纪以来, 优秀公民 是一位 世界公民 ,能够放眼全球,胸怀天下,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虽然这三次通识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发展变化,但其培养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人文主义教育取向,都强调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深化和更新对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的认识和理解㊂菲利斯㊃凯勒(P h y l l i s K e l l e r)在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时期担任文理学院教学副院长,他在回顾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红皮书“的重要意义 不在于它推出的学院教学方案,而在于它提出的通识教育哲学理念㊂‘红皮书“是要为美国教育提供一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11]㊂这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就是培养 优秀公民 ,它不仅是哈佛大学历次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具体而言,优秀公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皮书“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优秀公民是一个 全人 (a w h o l e p e r s o n)㊂全人首先是一个 好人 (a g o o d m a n),一个个体的人,拥有自己个性化的生活㊂然后是一个 好公民 (a g o o d c i t i z e n),能够适应公共生活,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最后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a u s e f u l p e r s o n),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
2016版哈佛通识教育解析及其启示
2021年9月第37卷第5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Sep.,2021No.5,Vol.37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21.05.0092016版哈佛通识教育解析及其启示刘正正(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24) 摘 要:受危机意识和现实困境的驱使,2016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审核通过了《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后报告》,决定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通识教育的新要求。
新要求继承了之前通识教育项目的基本原则,对其面临的目标模糊、边界不清和实施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改革;确立了“4+3+1”式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实施和新旧项目过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明晰了理念、突出了核心目标;创新了课程结构与实施手段;赋予通识教育委员会充分权力,促进其调度使用全校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完善了审查和监督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过渡有序的改革原则;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革新课程设置。
哈佛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对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21)05 0067 14作者简介:刘正正,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及比较教育。
①文理学院(FacultyofArtsandSciences,FAS)是哈佛大学七个学院中最大的学院,是唯一既负责本科又负责研究生教育的部门。
它致力于走在教学的前沿,促进前沿的研究和发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由文理学院直接负责。
2016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①审核批准了《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后报告》(犌犲狀犲狉犪犾犈犱狌犮犪狋犻狅狀犚犲狏犻犲狑犆狅犿犿犻狋狋犲犲犉犻狀犪犾犚犲狆狅狉狋,GERCFR),根据这份报告,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哈佛本科教育要实施新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以下简称“新要求”)。
哈佛大学 培养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哈佛大学培养方案# 哈佛大学培养方案## 1. 简介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哈佛大学享有世界级的学术声誉和教育质量,在全球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和影响力。
## 2. 培养目标哈佛大学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哈佛大学希望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关怀,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 3. 培养方案哈佛大学的培养方案灵活多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学术自由度高哈佛大学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课程,打造自己的学习路径。
### 3.2 通识教育课程哈佛大学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球视野。
学生需要修读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 3.3 研究机会哈佛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项目。
学生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参与创新项目,并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
### 3.4 实践机会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 3.5 国际交流哈佛大学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交换学生计划、夏季学校、国际实习等,增加跨文化交流经验和拓展国际视野。
## 4. 培养成果哈佛大学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了大量杰出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
彭 沛 在 《 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 【 8年 1期 撰 文 认 河 2) 0 为, 西方 国家 利 用 外 援 来 实 现 本 国经 济 利 益 的 手 段 主 要 有 两
孔 子孝 亲思 想的现 代价 值
不 少 人 一 切 从 个 人 的 利 害 得 失 出发 , 只顾 自己 , 顾 他 人 ; 不 人
情 淡 薄 , 困 不 帮 , 危 不 扶 , 死 不 救 。孔 子 推 己及 人 、 见 见 见 广 敬 博 爱 的思 想 , 于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 疑 具 有 一 定 的 价 值 。 对 无
目标 。西 方 发 达 国家 希 望 借 援 助 非 洲 、 助 非 洲 实 现 可 持 续 帮
发 展 来 扩 大 在 非 洲 来自影 响 和 控 制 力 , 而争 抢 能 源 利 益 。 进 [ 甲丙 摘 ]
[ 丙摘 ] 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的核 心 — — 以 人 为 本
从 而 促 进 家 庭 和 睦 , 动 家庭 道 德 建 设 。第 二 , 子 推 己及 推 孔 人 , 敬博 爱 的 忠 恕之 道 , 利 于 建 立 和 谐 的 人 际关 系 , 进 广 有 促
社 会 和 谐 。近 年 来 , 于 经 济 结 构 和 体 制 , 别 是 人 们 价 值 由 特 观 念 的变 化 , 际 关 系 变 得 更 为 复 杂 , 利 色 彩 愈 来 愈 浓 。 人 功
护 社 会 稳 定 , 强人 们 对 国 家 和人 民 的 责任 感 。孔 子 为 国 尽 增 忠 尽 职 的思 想 , 那 些 尸 位 素 餐 , 营 狗 苟 、 权 谋 私 、 败 对 蝇 以 腐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沿革探析
第1 7卷 第 1期
20 0 8年 1月
重 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o ma o o g igVo a o a & Te h ia Istt u l f Ch n qn c t n i l c ncl ntue i
2 哈 佛 《 皮 书 》 通 识 教 育 (0世 纪 上 半 期 ) 红 的 2
哈 佛大 学 因系 公理 教会 的基督 教 派所 设 .继 承 欧洲
的传统 . 以文 雅 学科 为 教 育 的 主要 内容 . “ 先 的两 百 其 早
多 年 当 中 . 直 维 持 着 小 型 规 模 的 经 营 . 程 一 直 是 沿 袭 一 课
拥 有近 4 0年 悠 久 历史 的 哈佛 大学 的传统 是 重视 通 0
识 教育 . 视人 文 精神 的培养 。 重 哈佛 的理 念 是最 佳教 育是 开放 式 、 造性 教 育 . 不仅 应 有助 于 学生 在 专业 领域 内 创 它 具 有原 创性 的思 想 与能 力 .而 且要 创 造条 件让 学 生善 于 深 思熟 虑 . 理想 目标 和 洞 察力 , 为 具 有 自由人 格 的 、 有 成 完美 的 、 功 的人 。 成 其通 识 教育 也经 历 了产 生 、 发展 、 革 改 完善 的过 程 。本 文试 图对这 一 过程 进 行简 单 的梳 理和 分 析. 以期 对我 国的 通识 教育 有些许 思 考 和启示 。
几点 启 示。
关 键词 : 佛 大 学 ; 哈 通识教 育 ; 史沿革 历 中图分 类 号 : 5 G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0 6 (0 8 0 - 0 9 0 1 7 — 0 7 2 0 )1 0 2 - 3
在 莎士 比亚 的 戏剧 中 .当李尔 王 将王 国分给 三个 女
自由思考与独立评判:哈佛通识教育之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述评
摘 要 : 美 国哈 佛 大 学之 所 以在 全球 享有 盛名 , 很 大程 度 上取 决 于其 成功 的 通识 教 育 , 其 中以 哈佛 校 长科 南特发表 的《 哈 佛 通识 教 育红 皮 书》 报 告 最 为 著名 。 “ 红皮书” 中“自由 思考 与独 立评
论” 的通 识教 育理 念不仅 对哈 佛 大 学产 生 了重 要 影响 , 对 全 世 界 的通 识 教 育 改 革 更有 深 刻 的震 撼
“ 洞明” 。“ 大学 教 育 ” 之所 以 称 为 “ 大 学 教 育 ”, 是
育》 、 赵强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等著
作全景式地展示 了哈佛大学通识 教育 的理念 、 课程 及
因为大学 设立 的 目的就 是要 传 授 给 学 生广 博 、 宽 泛 的知识 , 拓 宽学 生 的知识 眼 界 , 使 其成 为 “ 通才” , 而 不 仅仅是 赋予 学生 学 习单 一技 能 的机会 , 使 其进 入
人 成为 匠 , 光 有技 能 , 没 有 丰 富 的学 问 , 则 技 能是 有 限 的。更本 质地来 说 , 技能不 能升华 为创 造性 能力 ,
1
识教 育的实质和 内涵 , 促进 了通识 教育 在高 等学校 的
不 包括 情 意 要 素 、 思辨力 、 情感 、 人格力量 、 个 性 品 德 。专 家 即在 某一 领域有 着专 业技 能 的人 。领 导群
者中 , 哈佛大学教 授 亨利 ・ 罗索 夫斯 基 的《 美 国校 园
界大学领先地位 的最重要 的原 因。
我 国著名学 者黄 坤 锦认 为 通识 教 育 的 目的 “ 不
是教 导单 一 的技 能 , 而是提 供广 博 的知识基 础 ; 不 是 造就 某一 行业 的专 家 , 而是 培养 领导 群伦 的通才 ; 学
教育的功能的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更在于塑造社会未来的领导者。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其教育功能在培养未来领导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哈佛大学为例,探讨教育在塑造未来领导者方面的功能。
二、案例背景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自成立以来,哈佛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哈佛大学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哈佛大学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致力于推动人类知识的发展。
该校在经济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
2. 人才培养: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脱颖而出。
3. 领导力培养: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未来领导者。
该校的领导力教育课程和实践项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案例分析1. 学术研究功能哈佛大学的学术研究功能在培养未来领导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拥有一流的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机会。
例如,哈佛商学院的“领导力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领导力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领导能力。
2. 人才培养功能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教育:哈佛大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设丰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涉猎多个学科,从而拓宽视野。
(2)实践机会: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
例如,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实习,了解社会现实。
(3)导师制度:哈佛大学实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还关注他们的生活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3. 领导力培养功能哈佛大学在领导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力课程:哈佛大学开设了多门领导力课程,如《领导力与决策》、《团队领导》等,帮助学生了解领导力的内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作者:翟文忠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2期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国大学作者简介:翟文忠,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318哈佛大学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引领者,对国际通识教育的影响深远。
哈佛大学能跟随时代的变化,把握通识教育发展的脉搏,引领通识教育的潮流。
面向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的阅读推广较为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阅读推广体系,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建立于1636年。
哈佛大学下设14个学院,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牙科医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藝术与科学研究生院和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
2019年,哈佛大学设有46个本科专业、134个研究生专业,学校有本科生66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3000余人,在校全体教员约2400人。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
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指出:通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包括培养年轻人的才能和态度,培养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具体而言,通识教育是相对于非职业性教育而言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或理念,目的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
通识教育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展。
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演变来看,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选课制:选修制思想的萌芽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最早以古典课程内容为主,即古希腊教育课程“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
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直至1825年,哈佛大学才允许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
1841年,哈佛大学正式采用选课制度,选课制开始在哈佛大学课程管理中确立地位。
(二)自由选修制自19世纪60年代始,美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也开启了由殖民地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型的改革之路。
1869年,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任哈佛大学校长,带领哈佛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确立自由选修制和扩充课程内容。
首先,哈佛大学建立自由选修课程制度。
取消了规定性课程,全面推行自由选修制,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学习自由。
其次,扩充课程内容。
课程不仅局限于古典课程,还引入自然科学课程,丰富自由教育的课程内容。
由于每年都有新增课程纳入到选修课体系中,选修课程体系日益丰富。
到1886年,哈佛大学全部学生的全部课程都变成了选修课程。
哈佛教学氛围自由,大学开放且生机勃勃。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自由选修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资源耗费大,所需的教师人数多;自由选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杂乱无章,不成体系。
(三)集中分配制1909至1933年,劳威尔任哈佛大学的第25任校长。
他开始纠正自由选修制的弊端,主张课程体系以集中分配制(主修制度和通识分类必修结合)代替自由选修制。
1914年,哈佛开始实施集中分配制课程,以达到平衡“专”和“博”之间的冲突。
集中分配制就是主修制度和通识分类必修结合,每个本科生必修16门课程,其中6门是集中在一个学科领域的主修课程,其余课程为通识必修。
通识必修中至少有6门分布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之中。
集中分配制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让本科生在专业领域之外拓宽范围,获得更渊博的知识。
集中分配制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革除了自由选修制的弊端,但是部分通识必修课由于缺乏独立的师资和管理,对学生缺少足够的选课指导,出现了主修课与通识课必修之间不能很好协调的问题。
(四)核心课程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迁,知识结构剧烈变化,导致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以及革除通识教育中的弊端,1943年,校长柯南特组织来自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位专家教授组成“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设计哈佛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系列课程,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
1945年,“通识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又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报告。
该报告具有美国通识教育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也被称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圣经”。
它立足于顶层设计,从美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美国化的通识教育体系。
报告指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其中包括学生的自由思考、沟通、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报告指出本科生在毕业时必须修满16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量要达到6门以上,这6门课程中至少有1门是分布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
红皮书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以往哈佛大学过于强化学生“自由选修课”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提升了通识教育在哈佛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红皮书的通识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美国大学乃至全球的通识教育体系。
1978年,哈佛大学再次公布新的本科通识教育方案“核心课程”。
在《核心课程报告》中,哈佛大学对20世纪40年代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大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五大类通识课程体系。
五大类课程体系分别为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历史研究、社会与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
到了1985年,哈佛大学增加了“伦理推理”类课程,通识课程由五大类变成了六大类。
(五)核心课程兼容分布选修课程制经过30多年的运行,核心课程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
核心课程范围狭窄,科目数量有限,无法面对和适应复杂、多元化的外部世界;哈佛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低,学生得不到自己想汲取的知识。
2007年,哈佛大学再次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方案》(简称“2007方案”),宣布废止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重新修正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并增加了“世界各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两类课程,将六大类拓展为八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有:(1)取消“核心课程”方案,赋予学生在课程更多的选择自由。
(2)课程采用小班课的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3)促使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更多的自然科学课程。
(4)注重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教学。
(5)鼓励哈佛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拥有海外学习经验。
这意味着哈佛通识教育从核心课程制变成了介于核心课程与分布选修之间的过渡形态,也让哈佛形成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美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核心课程兼容分布选修课程制于2009年秋季开始实施。
哈佛本科课程由主修、选修和通识教育课组成。
大学生本科需要完成16个全课程(两个学期修完)或32个半课程(一个学期修完)。
哈佛通識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之二十五;另一个是全校本科必修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之九。
通识课程是在八大类的领域中各修一门课,这八大类分别为:美学与阐释理解、文化与信仰、实证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各国和世界中的美国。
全校本科必修课程则含写作课程和外语课程,这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六)新通识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兼容分布选修课程制实施几年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复审制度,课程数量逐年膨胀,管理人员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
八大类课程中各个学科互不相干,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统筹不佳,通识教育统领性原则和理念难以践行。
不同院系参与度深浅不一,课程数量或太多或太少,导致通识教育学科结构不平衡。
有鉴于此,2016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评审委员会重新梳理了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发布《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终报告》。
报告对原有的八大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新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框架,指出2018年秋正式实行新的4+3+1课程结构,即四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三门分布必修课程和一门实证和数学推理课程。
课程结构具体为:首先,四门通识教育必修课分别是“美学、文化和阐释”“历史、社会和个人”“社会之科学和技术”“伦理和公民”。
课程由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审批,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要求比过去少四门,通识教育课程总数也将少一半。
其次,三门分布必修课程是从“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工程与应用科学”的课程里各选一门。
再次,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辩性思考能力和量化研究能力。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几经变革,从核心课程的构建实施到向分布必修课程体系的靠近,无不显示出哈佛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哈佛大学建立了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促使通识教育模式不断改良和健康运行。
和通识教育相关的管理机构有两个:文理学院和哈佛学院。
文理学院负责通识教育的设计和管理,哈佛学院负责通识教育的实施。
文理学院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是哈佛大学的学术核心,具有比各专业学院更高的特殊地位,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本科教育地位。
哈佛大学历史上每一次的通识教育改革都会由大学高层成立专责的委员会,主要领导和委员成员来自文理学院。
例如,1943年受哈佛校长柯南特的委托,文理学院院长巴克(Paul.H.Buck)任主席,邀请了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位教授和校外人士成立了专责委员会。
经过三年的调研和分析,在1945年提交了报告《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1975年,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在哈佛校长博克校长的任命下,带领教授和学生组成的七个工作组共同努力,发起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于1978年推出了“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计划”。
2004年,文理学院院长柯伟文又担负起劳伦斯·萨默斯校长(2001-2006)赋予的重任,设计和实施适应时代需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07年5月,哈佛文理学院正式成立了常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构“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Standing Committee on General Education)。
委员会担负起通识教育管理的职责,听取通识教育教员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通识教育改革措施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