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正》心得 洪鑫诚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道德准则与差异选择人类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段历史似乎一直与时代的发展同轴。
但伴随着岁月的打磨,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关注点已经由对它的定义的探索,以及就某一事件而言的公平的转向为更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性研究。
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讲述中,Sandel教授就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等社会基本问题,结合哲学理论所进行了引导性教学。
在这12个课时,24讲中,我们都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道德准则。
我们都知道,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的,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这一根本价值理念来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类社会问题的普适性的归纳总结。
在第一课中,Sandel教授引用的几个案例是这样假设的:“你的电车飞速行驶,这时你发现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你的刹车失灵了。
如果没有立刻停车,这五名工人必死无疑。
这时你发现一条岔道,这条岔道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
此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拧动方向盘,撞向那一名工人,但是保住了另外五名工人。
”这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议题,因为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都只是隐匿在现有道德准则下被道德左右而迷失进行了一场谋杀。
它成功的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是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不同选择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或者说,价值判断的标准或者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就同一个问题而言,不同的角度下人们做出的选择都存在差异?而第一课第二讲《同类自残案》中, Sandel由第一个问题导入的思考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
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们获救了。
这个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观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看完了哈佛着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哟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就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有,我觉得应该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桑德尔教授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
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同样,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也是没有价值的。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比如,课程刚开始,桑德尔问:“若你是医生,在急诊室有一个病危的病人,和5个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
你若花一天救那一个人,另5个便会死去;若去救那5个,病危的那个便会病亡。
你如何选择”大部分同学选择救5人,牺牲少数,使更多人获利。
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对病危的病人不公平。
“狡猾”的桑德尔继续提问:“若你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病人,还有5个分别急需不同移植器官的病危的病人。
你会杀了健康的一个,用他的器官救另外5个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数不胜数。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开拓思维,领悟其中的哲理。
而在中国的大学教授的课堂及讲座基本上都是自己讲,下面的听众往往是百无聊赖。
我觉得作为一名光荣的最光辉的教师,在学习方面,不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
二、自身的智慧魅力桑德尔教授在课堂上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他是不可能事先准备的,但是他仍然能把握课堂节奏达到游刃有余,这与桑德尔教授自身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等是离不开的。
桑德尔公正读后感
桑德尔公正读后感篇一:《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什么是公正?考量公正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他的《公正》一书中带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
他以“苏格拉底的方式”启发每一个人在不断的追问与思考中打破思维定势,重新体会道德的标准与价值。
社会是否应当放任这种“以钱买命”的规则扩散?而伤害他人生命之后的“破财消灾”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当今社会生活中。
倘若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势必将影响到每个个体的利益与安全。
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则是发生在美国新泽西洲的代孕合同案。
二十余年前,一位代孕母亲先是签订了代为受精怀孕的合同,然而生产后却后悔了,不愿意放弃这个婴儿。
双方对簿公堂,二审法院最终认定,代孕合同不是一个真正自愿的合同。
因为代孕者在签订合同时,并不了解自己与婴儿之间所存在的某种“纽带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有一些东西是用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然而,哪些东西是“非卖品”,哪些东西则渐渐可以标价并成为富人的特权呢?对此,桑德尔并没有明确地指出。
他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基于社会公正感能够容忍的底线。
假如人们对于公正,特别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不公正事件有着足够的关注,并通过合法的渠道表达自己对于公正的诉求,那么,公众对于公正感的共识就可能影响决策者和裁判者。
反过来,假如我们更多的时候选择沉默,那么大众、特别是底层大众对于公正的判断,恐怕很难影响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从而形成一种危险的局面。
桑德尔的书对我们是一种提醒。
篇二:观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有感观《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有感通过观看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讲的视频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我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也使我能从更深层次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以前我认为哲学只是抽象无形的思考,对生活似乎没有实际的联系。
但看完桑德尔的公开课后,我发现哲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桑德尔在讲课中引入许多生活中的事例,让我们对道德、公正、大多数人利益、少数人利益、功利主义等等思考,而我们的思维在对这些事例进行判断时,自己有时也很难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还会陷入前后矛盾中。
读书报告——公正
读书报告——《公正》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是著名政治学家,作家。
现任教于哈佛大学。
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
对于我来说,公正这本书能让我们引向平时都不会有的更深入思考。
比如说▲如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向他提供致命性的药物,你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吗?▲如果一个人的死能换来多数人的生,你会牺牲那个人而让自己和同伴们活下去吗?▲如果改进汽车的致命缺陷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你会愿意为此付出高额的改装费用吗?▲如果一项合同与传统道德冲突,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你会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吗?这本书里提到了“失控的电车”的问题。
假设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电车快速奔驰着。
在前方你看到五个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轨道上,你试着停下来,可是刹车失灵了。
你感到无比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冲向这五个工人的话,他们将全部死亡。
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一条岔道,那条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不过只有一个。
你意识到你可以将有轨电车拐向那条岔道,撞死这个工人,以挽救那五个工人。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拐!尽管撞死一个无辜的是悲剧,但是好过死五个人。
那么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这是对的么。
那么换种假设,这次你不是司机而是旁观者,刹车失灵5个工人将死,突然你发现在你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你可以推他下去挡住疾驰的电车,他会被撞死而5个工人获救(假如你考虑过自己太小了,跳下去也无法挡住电车)。
那推大汉到轨道是否正当呢。
大多数人会说——当然不是!这是我们就会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多的挽救生命。
另一种认为,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也有一种说法,撞死一个人和撞死五个人都必须死至少一个人,所以当你选择了拐到另一个轨道的时候相当于没有选择,而你什么都不做导致撞死五个人的时候相当于选择了五个人的死亡。
《公正》——5分钟总结一本书结
《公正》关于作者桑德尔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
他从1980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本科生通识课“公正”。
至今已经有14000多名学生修读了这门课。
这门课连续多年成为哈佛大学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
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学生选择了该课,创下了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
2009年,哈佛大学启动网络公开课项目时首先推出了这一课程,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因此,桑德尔被《卫报》称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
在这门课上,桑德尔通过向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辩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究竟何为公平正义,这种上课的方式被认为有苏格拉底的风范。
关于本书“公正”是本书作者迈克尔·桑德尔钻研了数十年的主题。
在这本书中,桑德尔将告诉你,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掩藏着种种道德矛盾,而我们认为天下大同的社会公德在解决具体的社会事件时却常常引发分歧。
桑德尔从政治哲学出发,梳理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道德哲学对“如何实现正义”的回答。
读过本书后,你会清楚地认识到,面对道德困境,不同观点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哲学理念,而这些哲学理念各自有什么样的主张与局限。
核心内容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实现公正的三种哲学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密尔。
他们主张公正就是让大多数人实现最大程度的快乐。
第二种路径是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诺齐克和洛克,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保证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实现公正。
第三种路径则是以康德、罗尔斯为代表的道德哲学。
他们认为实现公正需要社会成员有充分的道德觉醒,追寻普遍的良善。
桑德尔最认同道德哲学对公正的阐释。
一、功利主义如何理解公正功利主义认为,公正就是保证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快乐。
具体来说,在电车困境中,功利主义的信徒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一个人、挽回五条命的做法,因为这样的选择代价最小、收益最大。
所谓功利主义,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哲学理念。
那么什么是效用呢?就是幸福多过痛苦。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本书,源于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桑德尔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哈佛有史以来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
我曾上网收看了部分课程,后又专门阅读了此书。
政治哲学历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又重于思辨所以常常晦涩难懂,《公正》这本书却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作者桑德尔教授在书中频繁用事例或假想案例向读者展示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多重选择,拷问人们在作出选择时的内心,从而挖掘“公正”的深层次内涵,引发每个人特别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在作出政治行为时的道德思考。
思考从桑德尔教授在开篇时便提到的三个层次政治哲学经典案例开始:1)假设你驾驶着一辆电车在轨道上疾行,轨道前方有五个工人在作业,你想刹车,但是失灵了,危急关头,你发现了一条岔道,岔道上只有一个工人在作业,这时,你会选择把电车拐入岔道,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挽救五个人的生命吗?2)你不是司机,而是站在桥上目睹这惊险一幕的旁观者,此时,你身边恰好有一个胖子,只要你把胖子推下轨道,就能挡住电车,挽救五个工人的生命,你会这么做吗?3)进一步假设:五个工人被电车严重撞伤了,送到医院抢救,每个人都需要施行器官移植手术,而医院没有任何器官储备,这时,有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恰好来体检,作为医生,你会把这个人杀掉,将他的器官移植到五个急需抢救的工人身上吗?应该为了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么,抑或应该明知能减少伤害却无动于衷么?诸如此类的道德困境在书中频繁出现,不由的,我们会思考,我们会怎么做?我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推而广之,在面临社会服务、社会治理时也经常会出现此类困境:如经济适用房问题、国企的财政援助问题。
正因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总是面临矛盾,如何选择才是公正的呢?桑德尔在书中提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伦理理论:一种是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即公正是为了全社会利益最大化。
第二种是自由主义思想,即公正是公民作出选择的自由不可侵犯。
第三种是道德至上理论,即不论结果怎么样,行为的主观意愿是符合道德伦理的。
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观后感
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观后感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看完哈佛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哎呀呀,真的是感触多多呀!一开始,就被桑德尔教授那独特的授课方式吸引住啦。
他可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把咱们带入到那些关于公正的思考当中。
就说那个电车难题吧,到底是拉动拉杆让电车转向,只撞死一个人,还是啥也不做让它撞死五个人?这可把我难住啦!一边是数量,一边是选择的权利,真的好纠结。
还有那个关于器官分配的例子,到底是按照先来后到,还是把器官给最有可能活下去的人?这让我开始反思,公正到底是啥?是简单的平等分配,还是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看这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脑子一直在转呀转。
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要重新思考。
桑德尔教授就像一个神奇的引路人,带着我们在公正的迷宫里探索。
呢,这门课让我明白了,公正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辩论、去寻找的东西。
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启发人的课程呀!第二篇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哈佛桑德尔教授《公正课》的感受哈。
哇塞,这课可太精彩啦!桑德尔教授简直就是个超级智慧的引路人。
那些案例一个比一个让人头疼,但是又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那个海上救生艇的例子,食物和水有限,到底该让谁活下去?每次想到这个,我都觉得心里七上八下的。
而且哦,在看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总是在变。
一会儿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一会儿又被另一个观点说服。
感觉自己的思维就像在坐过山车,刺激得很!还有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的环节也超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是又特别友好。
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好多面。
通过这门课,我明白了公正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有很多灰色地带。
我们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想。
哎呀,反正这课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我觉得自己看待问题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入啦。
要是你们还没看,真的快去瞅瞅,保证也会让你们大开脑洞!。
《公正》观后感范文
《公正》观后感简介《公正》是一部由迈克尔·桑德尔所著的社会科学类畅销书。
该书探讨了高度不平等的现代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通过对经济、政治、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案例研究和深度分析,作者带领读者思考什么是公正,为什么公正如此重要,以及如何实现公正社会。
主要观点作者在《公正》一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两个原则: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
平等原则主张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自由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性取向等因素的影响。
差异原则则认为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必须有利于最不幸的人群,并且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支持了他的观点,其中包括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种族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他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增加税收对富人群体的调节,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改变司法系统中的不公平现象等。
个人观点《公正》一书给了我很多深入了解社会公正问题的机会。
作者的观点既引人深思,又具有现实意义。
正如作者所述,公正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实现自身发展的潜力。
阅读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收入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某些人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贫困和不公正的境地。
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是不可接受的,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不平等。
另外,作者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教育是提升社会公正的关键因素,但在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分布却相当不均衡。
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差、教师素质低、教育机会有限,这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公平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认为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最后,作者对司法系统中的不公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种族和性别歧视在司法体系中普遍存在,对某些社会群体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痛苦。
公正,该如何做事好读后感zy
公正,该如何做事好读后感zy《公正,该如何做事好》观后感看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事好》之后,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有了一些理解和领悟,以前对于身边的一些事只是随心而做,并没有想到深处会产生什么结果,而且也没有想到其中蕴含的一些哲学的道理,看了公开课之后让我感觉到一些事还可以有这样的哲学道理。
就第一节课来说,是关于怎么对待5个人的生命和1个人的生命,给我们设置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其中站在机车司机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选择了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换取5个人的性命,而站在旁观者的态度来看,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一个人的性命去解救其他的5个人,这里就引出了结果主义和人道主义,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结果,在结果主义看来,就应该舍弃一个人的生命来解救5个人,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人道主义却不这样认为,我们不应该将一个人的这样轻视,不能将一个没有危机的人推向危机之中,这样是一种犯罪,我个人认为,人道主义比结果主义好,因为如果全部都是结果主义之后我们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也许会倒退到原始社会吧。
假如我处于其中选择,在第一个里面我也会选择转向一个人,虽然这是比较让人难以选择,但是必须要做出一个决定,但是在第二之中,我们无法干涉其他的生命的权力,不能为了其他好的结果而伤害另一个无关的人,这就是变相的杀人,结果主义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所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主义,要看其所处的环境,不能片面的去崇拜一个主义。
其中挺感兴趣的还有第四集中谈到的关于政府征税来重新分配的例子,举出了比尔盖茨和乔丹两个人资产有三分之一都给国家用来重新分配,引发的大家的讨论,其中关系到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支持者中有名的就是边沁,就关于海上四个人遇难的故事,功利主义觉得就应该利益最大化,吃了一个人救活其他三个人。
自由主义主要有三点关于税收的问题,1、废除家长式立法。
2、废除道德立法。
3、废除税收等政策。
他们主要的是认为不能强迫人民纳税。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公正》的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及书籍背景
2.书中关于公正的定义与思考
三、公正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1.公正与公平的关系
2.公正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四、如何实现社会公正
1.制度保障
2.教育引导
五、总结
正文:
【引言】
《公正》是一本关于社会公正的著作,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公正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作者从多方面对公正进行了解读,让读者对公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本书的感想。
【公正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公正,简单来说,就是公平正直。
在社会中,公正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
它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让人们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相反,一个充满不公的社会,容易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产生不满和矛盾,最终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如何实现社会公正】
要实现社会公正,首先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保障。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只有制度上的保障,才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公正。
其次,教育引导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公正意识,让他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总结】
《公正》一书让我们认识到公正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明白实现公正需要从制度和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1)
哈佛大学公共课“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的视频,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他以《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不仅对道德和政治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并且让人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一、独特的教学方法(一)采用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拷问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他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
他以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
他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只是希望学生在其引导下对某些想当然的结论或常识有多维度的思考。
这种“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方式很适合他的道德和政治哲学这个教学科目。
因为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
所以很多学生会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辩护。
看来,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中国的灌输式教育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关注,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我认为,我们急需“苏格拉底的方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地学习。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促进思考桑德尔教授不是刻板的讲解理论的知识,而是采用日常的例子来拷问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
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道德的思索中,又常常会陷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
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 观后感 PRODUCTINTRODUCTIONAfter watching Harvard University's open course "Justice," I found myself profoundly inspired and engaged in a deeper contempl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justice and the nature of morally right actions. Taught by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 the course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teaching style and captivating case studies that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world of political philosophy.Diversity in Moral PhilosophyThe course steers clear of dogmatic formulas, opting instead to stimulate thought through hypothetical narratives and real-life case studies.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perspectives, including utilitarianism, liberalism, Kantian ethics, and Rawlsian theory of justice. Each of these theories offers a different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justice.Challenges to UtilitarianismThe course begins with a critique of utilitarian philosophy, which posits that 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should guide our actions. However, through case studies such as the trolley problem and the "Mignonette" lifeboat case, Professor Sandel illustrates scenarios where the pursuit of the greatest good doesn't align with our moral intuitions.The Profound Insights of LiberalismLiberalism,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freedom of choic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teachings of John Locke and the more radical libertarian views of Robert Nozick. Thi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highlights the inviolability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autonomy, which are cornerstones of a just society.Kantian Ethics and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Kantian ethics, with it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provides a moral compass that transcend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uty, autonomy, and treating individuals as ends in themselves rather than as means to an end.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utilitarian approach by asserting that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 must be upheld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Rawls and the Theory of JusticeJohn Rawls' theory of justice, which is central to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veil of ignorance" to ensure that principles of justice are chosen fairly. Rawls' emphasis on basic rights and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which allows for inequalities only if they benefit the least advantaged, provides a compelling framework forconsidering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Personal ReflectionThe "Justice" course has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me, prompting me to reflect on my own moral beliefs and the values that underpin my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It has shown me that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endeavor but one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critical thinking.In conclusion, Harvard's "Justice" course is not just an academic exercise; it's a journey of moral exploration that challenges preconceived notions and encourages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ssues surrounding justice and morality. It's a course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mind and the heart, urging us to be more thoughtful and conscientious citizen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公正》,著名哲学家和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所述的一本畅销书。
他所讲授的“公正”这门公开课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公正》书中内容讲述了很多有关当前的热点内容,如德性、福利、自由、荣誉、良善生活、普适价值等热点话题,通过对这些热点的讨论,围绕有关“公正”的线索展开讨论,如假设失控的电车与有关的最小制损选择,迈克尔.乔丹与比尔.盖茨的财富与分配与公正的关系,公正与自由、公正与反岐视政策、公正与良善生活关系等,内容很广博也很热点。
阅读此书,锻炼了自己的反思能力,在对待事物的观念上减少了固定思维,在内心的解放与思维的开放提升了一大步。
在自然界中,多种物种并存,物种之间必须交往,有互利、共生、寄生、共存等等各种关系,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与人之间也必须交往,多种思想并存,共存,眼界胸怀要开阔,今天的地球,人们交流的成本比以前任何时候的交流都便利,如同QQ、微信使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微博、移动支付,数字化物流、视频共享等使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量世界里。
微信的交流可能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瞬时地也人聊天,交换信息、谈生意、谈工作,人们生活的地球好象一个“地球村”。
在社会交往中,不同的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往,“公正”是个普遍的话题,在迈克尔.桑德尔书中,有关于公正的讨论内容非常广博,也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如代孕、战争与雇佣兵等内容,也许内容没有明确的答案,也给了我们启迪。
对于我个人,《公正》这本书,带来了两点启发。
一。
“公正”,应当中立于各种生活观念之中。
在社会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存,公正的观点应当中立于每个人的生活观念之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观念,对待别人不能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固有观念去强加于对方。
如同某些邪教组织,把自己对于“神”的崇拜强加于别人身上是有违公正的。
这世上即使有“神”,也是有不同的“神的理解”的。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共5篇)第一篇: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网络时代,教师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教学——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学习感受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移动便捷的设备以后,让想学习的人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像追美剧一样追网络》的文章介绍到现在已经到了MOOC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时代,其中Coursera,Udacity,edX是MOOC的三座大山。
让学习变成像追美剧一样,足见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而在网易公开课这个平台,我有幸看到了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选择这门课的缘由选择《公正》课源于我以前的教学师傅沈亚琴老师,她给我讲了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电车司机刹车失灵,既可以选择往前开,但那边有5个工人在干活,也可选择转弯,有1个工人在干活,问题是你会怎么选择?大部分人选择转弯,因为那样只会牺牲一个人。
另一种情形,你是一个旁观者,在电车经过的前方有一个胖子,如果你将它推倒,他就可以阻止电车的运行,而让5个工人免于灾难,你会选择推那个胖子吗?大部分人不选择推。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教授引出了以边沁为代表的结果主义道德理论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道德理论,这里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要看评价的标准。
她还给我介绍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发生在救生艇上的人吃人的事件。
有4个人,其中一个喝了海水而病重的派克是个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下士,其他3人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杀死了派克,最终其他3人得救,问题是其他三人的行为道德吗?这些小故事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追随这门课程。
二、学习过程及主要内容摘要假期里进行学习,时间相对较为宽裕,但是要克服惰性。
当我真正的进入课程学习时,发现课程虽然有意思,但是毕竟是大学的课程,而且又是外文的翻译,所以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不能保证完全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即便如此,我坚持看了8个视频(共有12个视频,每个视频约为55分钟),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1、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教授引用上面的第一个故事引出了结果主义和行为主义,并且列举了“医生可以杀死一个健康人取他的器官去挽救其他五个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吗?”这样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一)刘倩原以为这本书只是公开课讲义与课上互动情形的记录,但在先生对于迈克尔?桑德尔这个哈佛大学的优秀教授百般夸赞推荐下,还是决定耐心捧起一读。
然而,进入书中,大呼相见恨晚。
诚然,这个公开课,尤其哈佛的公开课,是少有的成功课程,循循善诱,互动成功,讲解精彩,深入浅出。
但是,不可避免的有课堂教学特有的慢步调,以及部分学生提问的重复和没有代表性,而且,有些深邃的问题即使是哈佛学生也是问不出的,有些太深刻的东西也是不合适在课堂短短的时间里拿出来讲的。
于是,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将公开课所涵盖的部分囊括进去,并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反面思想里有代表性的观点高度概括后拿出来分析讨论,条理更清楚,论证更缜密详尽深入,更多旁征博引,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人生在世,总有几个亘古难题,除了“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些被玩坏的梗,桑德尔又给大家提了一个永远回答不好、就算回答好也做不好的问题:什么是公正?怎样做事才是正确的?你是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公正还是不公正的呢?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辆电车呼啸着经过一个岔路口,按照既定的路线,前方轨道上有五个孩子,如果转向,则可以避开这些孩子;但另一个分岔路上又有一名成年男子,在来不及紧急刹车的情况下,你认为电车应该转向吗?为什么?这本书就是在探讨类似这样的两难问题。
是在探讨。
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简单地告诉你公正与否,只是教会我们在阅读中与桑德尔老师一起思考,并找到自己内心对于公正的评价标准。
作者主要探索了三种公正进路。
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功利最大化---当然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自由的选择---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时机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的观点);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德性的培养和推理共善。
功利主义如何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看来,一件事是否是公正的,主要从利益方面考虑,注重行为的结果。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 心得体会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心得体会作者:迈克尔·桑德尔《公正》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youtube上最受欢迎讲座,在全球掀起学习政治哲学的狂潮!钱颖一、邓正来、闾丘露薇推荐阅读!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
我们清醒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会促发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这条道路既能体现我们社会规范的人性,又能体现客观性。
而这正是“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进路: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作出我们应该作的、公正的选择。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后感心得体会震撼心灵,一点一滴的阅读,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推理。
1、大体上讲述了影响公正的三个因素:功利主义,自由主义,道德。
功利主义即考虑社会群体的快乐和痛苦,衡量得失,往往会用少部分人的痛苦换取大部分的快乐,譬如让人与兽斗,换取大部分人的快乐,当然是不可取的,当却影响至今。
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由和人的自由,让人自由发挥才智并保护他们的私人财产,强调政府不干涉市场和收税,当然也被反驳了。
道德讲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治安和国家间交流贸易,而在于培育德性,促进良善。
2、细节上讲各个哲学家的主张,通过现实中的例子来说明会出现的情境,由边泌的纯粹功利主义到密尔的完善性功利主义,康德和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关于道德和政治的结果论。
3、一点点的引出各大哲学家的理论再一一讨论,结论是功利和自由不可取,作者尤其推崇道德,我认为应该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公正。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最近胡老师给我们放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法学系列课程《公正:该如何是好》的视频,不得不说,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激发了生动并幽默的课堂辩论。
之后,教授围绕伦理问题展开,然后深层次的揭示了道德推论的本质。
课程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头。
“设想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于刹车不灵你无法让车停止。
而在轨道尽头有一条分叉,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一名工人。
这时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却救了另外五位、这时你将怎么做?”和大多数在课上的哈佛学子一样,刚开始我会选择撞向那一位工人。
因为我觉得我已别无选择,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牺牲少数而拯救多数是最明确并且是最好的选择。
从效率方面来说,五位工人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一位工人。
从公平的角度,我也没有理由在可以选择只牺牲一个人的情况下牺牲五个人。
当然,如果那位工人的身份特殊,我可能会有其他想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是从价值方面加以考虑。
这个问题之后,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如果这时你只是旁观者,电车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刹车照旧不灵。
你可以选择将桥上一个很胖的人推下而挡住电车,从而解救那五名工人,那么,你会怎么做?”与上题不同,这次依然是一对五,而我不会选择将他推下桥。
原因在于,我认为他与这起事故并没有直接关联,这有别与那分岔路上的工人。
桥上的胖子并不在电车运行的轨道上,他有理由置身事外,而如果将他推下,事故的性质将变为谋杀案。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为了救人而杀人,因为救人只在道德范畴,而杀人则难逃法律追究。
正如教授的总结一样,“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之后教授又由此引出以急救为情景的例子加以比较,学生的回答十分有趣,这第一节课即让我印象深刻。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对于“公正”也许并不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千差万别,但对于“公正”的理解的差别或许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得更加的对立、矛盾和深刻。
所以当看完这本书时,也许还找不到“公正”的答案,因为激热碰撞的正是那些历史上的大家。
当我看完后,甚至有些迷糊,或许是没有看懂,或许是自己无法选一人而站其后而跟随。
所以当看到作者桑德尔的说“我的目标不是试图用什么理论去说服学生,而是把他们训练成有头脑的公民”,自己才有些释然,觉得阅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锻炼对自己的固定思维深入反思的能力,在内心的解放之路上大步前行。
当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关于对与错、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
有些人认为灾害后的高物价是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决定,高物价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供应,解决物资的短缺。
有人认为向富人征税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有些人认为财产权利是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无权随意剥夺。
有人认为对恐怖分子严刑逼供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必要手段,有些人认为这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伦理,是道德上的恶。
该书告诉我们,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争议,都可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
作者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公正意味给予人们所应得的。
为了决定谁应得什么,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种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能弄明白什么是公正的宪法。
与此相对,现代政治哲学家们—从18世纪的伊曼纽尔·康德到20世纪的约翰·罗尔斯,认为界定我们各种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或者最佳生活方式的观念。
相反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
不难看出,古代的公正理论始于德性,而现代的理论则始于自由。
这两者的优缺点,这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09302430108 洪鑫诚这个世界顶尖学府的精品课程,我完整地看了两遍。
不得不说,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虽然距离第二次看完已有些时日,但课程中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片段,Sandel教授的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哈佛学子的才思敏捷见多识广,皆记忆犹新。
课程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头。
“设想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于刹车不灵你无法让车停止。
而在轨道尽头有一条分叉,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一名工人。
这时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却救了另外五位、这时你将怎么做?”和大多数在课上的哈佛学子一样,我会选择撞向那一位工人。
因为我已别无选择,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牺牲少数而拯救多数无可厚非。
在那六位工人的身份固定时,我一定会这么做。
从效率方面来说,五位工人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一位工人。
从公平的角度,我也没有理由在可以选择只牺牲一个人的情况下牺牲五个人。
当然,如果那位工人的身份特殊,我可能会有其他想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是从价值方面加以考虑。
这个问题之后,Sandel教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如果这时你只是旁观者,电车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刹车照旧不灵。
你可以选择将桥上一个非常胖的人推下而挡住电车,从而解救那五名工人,那么,你会怎么做?”与上题不同,这次依然是一对五,而我不会选择将他推下桥。
原因在于,我认为他与这起事故并没有直接关联,这有别与那分岔路上的工人。
桥上的胖子并不在电车运行的轨道上,他有理由置身事外,而如果将他推下,事故的性质将变为谋杀案。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为了救人而杀人,因为救人只在道德范畴,而杀人则难逃法律追究。
正如教授的总结一样,“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之后教授又由此引出以急救为情景的例子加以比较,学生的回答十分有趣,这第一节课即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节课,sandel教授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
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
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他们在征得小男孩parker的同意之后将其杀死,那么他们在法律上将可以逃脱责罚。
但是如果要符合道德原则,我认为他们不应该杀害小男孩,而应该共同面对自然死亡,如果在自然条件下有人先死亡,存活的人为求生而食用其血肉将被允许。
或者,其中有人先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这两种情况是我所能接受的。
第三讲中,针对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
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
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其中提到的morris公司对于捷克共和国控制吸烟与否的成本效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控制吸烟,因吸烟而患病的人数增多而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节省了养老金,医疗储蓄等公共支出,最终导致公共财政增加了1.47亿美元的收入。
那么政府是否应接受这一分析而无视其公民的生命健康呢?必然不该如此。
试想各国政府推行公共政策都依据成本效益分析,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政府和企业的运行断然不同。
公共财政的根本目标仍是服务于社会而非用于自身福利。
又怎么能因为那增加的收支而放纵吸烟这一行为,这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的漠视,也与社会保障思想背道而驰。
Sandel在第四讲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
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
Sandel的检验这个理论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播放了3个视频剪辑《辛普森》,真人秀《勇敢者的游戏》,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然后要求学生辩论:这三个体验里的哪一个应该被定为“最大程度”的快乐。
我认为快乐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简单地说,在你心情沮丧的时候,《猫和老鼠》显然要比《窦娥冤》更能让你会心一笑。
而对于一个看不懂《哈姆雷特》的小学生来说,《辛普森》何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呢?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Sandel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
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
Sandel使用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对此,我认为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率来予以解释。
显然,减少部分的收入对于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来说无关痛痒,而对中下阶层的人们来说就颇有分量了。
政府通过再分配来调节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政府的税收依然是服务于纳税者,不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市井小民,我认为他们都只是在所在国法律范围内履行义务从而行使权利,这应该是公平的。
之后在第八讲中,洛克的观点我予以认同:“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
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
“作为全民性质的合法性行为,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重要来源。
作为一国公民依法纳税无可厚非。
而如果是对某一特定阶级另外收税,便有待商榷了。
关于第十二讲所述的道德的最高准则。
曾经有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富二代先是偷取了某样商品,之后又将其归还,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我认为这应该考虑到被盗商品的使用价值。
若其原封不动地奉还,则可以视为良心发现,是一种对道德的补救。
若使用后再归还,则其行为是不道德的。
在第十六讲,《我们该得到什么?》中。
Sandel教授重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涉及如何在生活中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
他总结了自由主义,精英制度系统和平等主义理论,引起了对当今社会薪酬差别的公正性的讨论。
Sandel比较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O’connor大法官(200 000美元)和法官Judy(2,500万美元)的工资。
Sandel问大家,这是否公平?如果不是,原因何在?Sandel解释了John Rawls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和荣誉无关的随机结果:运气,继承的财富,积极的家庭环境。
但是,对于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去获得成功的个体-如何来衡量他/她付出的努力呢?在这里我认为,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而人们对于收入,财富和机会的公平性感受,应该是主观的,相对的。
政府的再分配将通过调节结果公平来影响起点的公平,而起点公平也将有益于结果公平。
当然,过程的公平也是政府应该保障的。
在第十九讲中,Sandel教授提出的由亚里斯多德的正义理论引起的有关高尔夫球比赛的辩论。
学生们辩论美国PGA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否错误--不允许残疾人选手Casey Martin 在职业巡回赛中使用球具手推车。
对此我的意见是,正如残奥会精神这般,依据身体条件来分类别设置比赛。
而如果有成绩十分突出的残疾人运动员,可以参加排除其残疾因素的比赛。
诸如,在此案例中,PGA可以考虑加设所有选手都使用高尔夫球车的赛事。
最后一讲,Sandel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
是否有必要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以决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民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否可以争论或者证明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辩论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决定婚姻目的这个问题上的作用。
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
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
这与我们学期前端所观看的耶鲁大学《政治哲学导论》公开课上那位教授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确实,有些经典的哲学问题,历经数千年之久,多少哲学巨匠深入探究,问题依然存在,但其时代精华却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地指引人们走向真理。
从哲学中探寻发人深省的思想,再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否更好地缩小两者之间的隔阂,将事关政治学的兴衰。
最后一节课后,全体学生掌声雷动并久久不能停止的场景,实在令人震撼。
细想自己的学习生涯,竟没有一节如此这般的课程。
不禁感慨,为何我国的教育迟迟得不到长足发展?学术自由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当哈佛耶鲁这样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正在探寻公正,自由,平等,幸福的真知时,为何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大学生们,都深陷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我看到了中国学生们的抱怨,愤怒,甚至是撕毁教材的举动。
但我想,前进的道路还很长。
这堂公开课让我获益良多,当更加努力,与时代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