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观书有感的意思和解释
观书有感的意思和解释
古诗《观书有感》的释义: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观书有感》
年代: 宋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赏析】: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朱熹《观书有感》原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梧桐叶子,想到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书没来得及读,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不禁感慨万千,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
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少年打闹的嬉笑声。
“年轻人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知道认真读书了。
”朱熹十分叹息,自然诗兴不禁油然而生。
他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吟罢,连忙回到书房把诗记在纸上。
朱熹不只写诗劝喻人家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事实上他自己平时就很抓紧时间读书,每有心得体会还写诗著文加以记述,《观书有感》就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所写的一篇读后感。
《观书有感》这首七言绝句就字面来看,作者写的是池塘、蓝天和白云,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风景图画。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
百学须先立志。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乎彼。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无适便是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3、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1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古诗观书有感解析
古诗观书有感解析《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编辑作品鉴赏编辑文字赏析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
“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或者知识的领域,“一鉴开”形象地描绘出其开阔、清澈的特点。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出方塘的美丽景色,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暗示着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其次,诗歌的哲理意味深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通过对池塘清澈原因的追问,得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在借池塘喻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保持纯净和丰富。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思想和智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再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书本或者知识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比作源头的活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观书有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积极进取,就会像一潭死水一样,逐渐变得污浊和僵化。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1[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宋诗四首》之《观书有感》赏析
《宋诗四首》之《观书有感》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