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mmunity”的对译语?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答:(1)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①英文“community”既有地域社会的含义,也有精神共同体的含义。

在中文中,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中文“社区”作为它的对译语,于是就兼有这两重含义,使得“社区”概念的内涵有所拓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下,体现中国社会独有特点的地方。

在我国,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的不断解体,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如何调和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因此,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也要照着这个方向,不断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促进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开展。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答: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一、概念题1.功能主义视角(中财2007年研)答:功能主义视角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功能主义的上述理论取向,在以功能主义视角的研究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整合(中财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社会整合的对象很多、很复杂。

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

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下而上的整合过程;②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北科大2010年研)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1)传统的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观点都有缺陷,既不能满足于承认只有个人是真实的,也不能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存在于社会之中便认定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①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社会性的人类物质,它构成了整个真实的历史;②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一、填空题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研究是社会学的主要任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社会互动形式2.戈夫曼的戏剧互动理论的实质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符号互动理论3.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三种情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三种情境:①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暖、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②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

③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和强制、顺从与顺应。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009年研)【答案】合作;竞争;冲突二、概念题1.社会互动(中财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

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

因此不要拘泥于本章任何具体论述,而是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如图9-3所示。

图9-3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在图9-2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

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异同?答:(1)家庭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合成家庭的。

所以,尽管离婚而去的父亲或者母亲早已脱离了生活实体意义上的原家庭,但是在社会设置看来,他们与其子女仍然是一个家庭,仍然具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2)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婚姻代表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 社会组织一、填空题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细密的分工二、选择题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A.有效性B.效率C.责权对等D.分工协作E.人文关怀【答案】ABE三、概念题1.社会组织(北科大2011年研;中财2009年研)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

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人大2006年研)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 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 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感谢观看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考研真题 详解 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学院
运行
详解
学习
教材
过程
社会
真题
部分 代码
生活
社会学
年 问题 概论
习题
方法
第版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
02 导系列·社会学类》编 委...
06
2012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05
2013年中 山大学社会 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1年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 学院社会...
2012年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 学院社会...
2012年中央财经 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社会学...
2011年北京科技 大学社会学理论 (代码8...
第八章 社会网络 与社会群体
第九章 家庭、婚 姻、性与社会性 别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一章 社 区
第十二章 社会制 度
第十三章 社会分 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五章 城市 化
第十四章 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代

第十六章 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
第十七章 社会问 题
04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 观分析
目录
05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 观分析
07
附录 10套名校考研 真题及详解
06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 会建设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学习辅导资料。郑杭生主编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标准社会学教材之一。本书遵循第4版的 章目编排,共分为25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章) 后习题详解,对第3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 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四章 城市化——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第十四章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它发端于何时?为什么具有必然性?答:(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发端城市化的历史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

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发展处于十分缓慢、曲折的过程之中。

(3)城市化的必然性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发生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或决定性因素。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

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

从物质方面看,促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

2.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城市化道路”,在中国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1)围绕以何种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形成了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并举论等几个著名观点:①小城镇重点论。

不少学者指出,我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代表人物费孝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20.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1)按较为普遍的看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2)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包括两个部分:①现金补偿,又称“收入保障”。

其又可分为: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依据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②提供服务,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又称为“实物补助”。

(3)美国将社会保障分为五个部分。

包括:①老年、伤残、死亡;②疾病与生育;③工伤;④失业;⑤家属津贴。

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1)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案”,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2)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在议会提出了疾病保险法。

俾斯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人,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

(3)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颁布了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活动的兴起。

这一年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真正起始。

(4)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被称为是社会保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撒切尔政府对难以为继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以此标志着西方社会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反思。

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1)就业保障制这是一种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

①职工享受养老金和其他保障项目主要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②通常由国家通过立法来实行,具有强制性;③其资金来源有三部分:雇主和雇员按照雇员的工资以一定比例交纳,这是主要来源;政府也承担其中一部分资金。

(2)普遍保障制普遍保障制又称为人头补助制,即每一个公民或居民,无论其是否就业,是否有收入和收入多寡,政府按统一的标准发给现金补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第十九章 社会政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第十九章 社会政

第十七章主要社会问题分析1.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答:当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

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1)老龄化形成的原因①人均寿命的延长。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

②因出生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老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而使出生率急剧下降。

③人口迁移而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化。

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结果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的特点是:①速度快;②绝对数大。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数量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就要面临年龄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即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3)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后果与对策①社会后果a.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b.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c.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因此,其他年龄组的群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位置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这些年龄组群体在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加以调整,个人和社会要为这一调整提供氛围和制度背景。

②对策a.调整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化给社会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b.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本章指导一、学习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以及学习它的意义,了解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它的主要理论,把握社会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它对社会的贡献。

二、课前准备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一章,对社会学有个粗略的了解;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3、能够说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建议1、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和掌握本章所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2、本章所开列的书目大部分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并与本章所讲内容相关,尽量阅读其中的书目,不仅开卷有益,丰富知识,而且帮助大家加深对社会学的理解;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学②揭穿真相③诊所社会学④社会学的想象力四、学习重点第三节社会学理论重要概念:1、社会人受到了周围人的期望的影响和社会地位的制约,社会现实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且最终影响着我们走向这个目标。

总结一下,无论是我们关于未来前程的决定,还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恋爱结婚,都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我们面临着一大堆压力(来自社会的),或多或少地,推着我们走向我们的决定。

以上的这些分析来自社会学。

社会学可以向我们提供塑造我们生活的那些社会力量的信息。

为我们观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世界提供一种客观的和不偏不倚的方法,这是社会学的主要目标,也是社会学值得学习的一个原因。

2、什么事社会学?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理解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时,社会学家有两种视角:宏观视角:研究社会组织、社区、阶层、社会制度以及民族文化等对个体行为方式和处世的态度的影响,也就是理解社会的构成、状态、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围观视角:关注社会互动过程本身,个体间如何通过互动而构成社会,并使社会生活具有意义的。

从实质上说,社会学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 区——第十五章 社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 区——第十五章 社

第十三章社区13.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社区概念的含义(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十三章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
23.1复习笔记
一、抽样技术
1.抽样概述
(1)抽样概念
抽样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①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单位)所组成。

②抽样单元和抽样框
为了便利地实现随机抽样,常常把总体划分成有限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抽样单元。

在设计概率抽样的方案时,必须有一份关于全部抽样单元的资料,称之为抽样框。

③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虽然有代表性,但是并不等于总体。

因此用样本估计总体肯定会产生误差,这一类误差就称为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由于人为的差错或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④总体指标(总体值或参数值)
总体指标是指调查的目标量,即有关的总体参数。

总体参数要通过有关的样本指标(即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统计量)来估计。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根据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式区分)
①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它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的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等具体方式。

②非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质,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

从抽样的方式来看,非概率抽样又可分为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a.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是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中遇到的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偶遇抽样方便省力,但代表性差。

b.主观抽样
主观抽样有两种情况:第一,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认为可以代表整体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又称判断抽样;第二,研究者有目的地选择样本,又称立意抽样。

c.配额抽样
配额抽样是按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按其在总体中的相应比例非随机地抽取样本。

配额抽样假定:只要类型划分比较细,那么同一类中的个体是同质的;只要类型划分合理,且分配给各类的名额符合总体中各类人员的分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样本就可反映总体的情况。

但事实上很少有配额抽样能将总体划分出足够细的分类,而且分类越细,配额就越复杂,配额抽样的任务就越难完成。

d.滚雪球抽样
滚雪球抽样首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

滚雪球抽样有助于调查对象群体不易寻找、调查内容较敏感的调查获得足够的样本。

(3)概率抽样过程与原则
①概率抽样的步骤
概率抽样的步骤为: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a.界定总体是对样本选取的范围和界限所做的规定;
b.制定抽样框首先要注意的是对任何属于总体的抽样单位都不能有所遗漏,同时如果概率抽样是分阶段、分层次的,抽样框的制定也需要分阶段或层次进行;
c.选择抽样方案实际上是指对抽样方式的选择;
d.实际抽取样本就是按照所选择的抽样方式,从抽样框中一个一个地抽取样本的过程;
e.评估样本质量,即初步检验样本的代表性和偏差程度,以便了解样本的质量,大致掌握从样本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防止由于样本偏差过大导致的研究失误。

②进行抽样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a.抽样的目的性原则。

抽样方案的设计需要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依据,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课题研究内容所需资料的收集。

b.抽样的随机性原则。

这是抽样设计时的核心原则。

随机性原则是指总体中所有个体被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抽中的机会都是相等的,不允许调查者根据任何主观意图来挑选或确定调查单位。

c.抽样效果最佳原则。

指在固定的费用下,选取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或在要求的精度条件下,做到调查费用最少。

2.简单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
简单随机抽样就是按照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抽样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N>n)组成样本的方式。

等概率是指在总体N中抽取n个元素时,总体中每一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即都是n/N。

简单随机抽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所采用的办法通常有抽签法和随机表方法。

(2)简单随机样本规模的确定
①样本规模又称样本容量,确定样本规模是抽样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简单随机抽样过程中,当估计参数为总体均值时,最小样本规模的确定是:
Δ为绝对抽样误差,t为规定的绝对抽样误差的t值范围,S2为总体元素的方差。

当估计参数为比例P时,这时的样本规模可从如下公式得到:
因为:,所以有:。

②抽样过程中,常用来估计S2的办法有:
a.利用以前进行过的相同或类似题目调查的资料估计S2;
b.如果调查的变量是比例P,采取保险的办法,取P=0.5,可以保证样本规模足够大;
c.请熟悉所调查领域的专家提供总体分布的信息,推导出S2的估计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通过试调查来估计S2。

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
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y个单元排列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编号作为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抽取,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系统抽样。

其中最简单的也最常用的系统抽样是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的步骤是:
(1)将总体的N个元素按顺序排列并编号,制作抽样框。

系统抽样对抽样框的制作有一个明确要求,即元素的排列应该是随机的,不存在与研究变量特征相关的某种规则性分布。

(2)计算抽样间隔K,K=N/n,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容量。

(3)在1~K之间按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一个随机数字,称为随机起点r,抽样框中编号为r的元素即为第一个抽取的样本。

(4)在抽样框中,从r开始,每隔K个元素抽取一个元素,直到从总体中选足n个样本为止。

4.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

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K层(K类),其大小分别为N1,N2,…,N k。

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n1,n2,…,n k的子样本。

显然:。

(2)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

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

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①在划分层时,要求做到:
a.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
b.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
c.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
d.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②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③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5.整群抽样
(1)整群抽样的方法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划分成R个群,然后以群为初级抽样单元,从中随机地抽取r个群(初级单元),然后对抽中的群内的所有单元(次级单元)都进行调查。

(2)整群抽样的应用类型
整群抽样适合于总体规模较大、各子群内抽样元素之间的异质性程度较大的总体。

(3)整群抽样的优点
整群抽样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转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范围,可以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4)整群抽样的缺点
整群抽样的最大缺陷在于样本分布不均,样本代表性较差,因此只要有可能,整群抽样和子抽样就应与分层抽样结合起来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