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笔记:学制和法案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
度笔记整理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
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错误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建和发展。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世纪初我国的单轨学制不象美国的单轨学制,而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还未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单轨学制。
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多轨学制。
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
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致了解,抓住要点即可。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考点梳理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教育制度,包括学龄划分、学段划分、教育阶段划分等内容。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考点进行梳理:
一、古代学制
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学制主要由个人手法传授,
随着儒家学说的兴起,出现了以私塾为主的学制。
二、封建社会学制
1.科举制度的建立: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中央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士、进士考试成为封建社会的学制模式。
三、近现代学制
1.中西学制的互动: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开始传入
中国,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借鉴西方的学制模式。
2.我国第一个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协理学校法,规
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龄划分和学制。
4.1990年学制:国务院发布《全国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义务教育应实行“6+3+3制”,并逐步推行实施。
四、当前学制方向
1.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学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破解“升学至上”和“功利主义”等问题。
2.学科课程: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和学科融合。
3.高考:减轻学生的过度应试负担,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实现素质和能力综合评价。
以上是对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点梳理的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数限制,不同考试要求的考点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法
•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也即法 律义务,是教育法律规范对其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 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以法律规定为前提,拒绝履行将受 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四、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性质 1.行政法律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法律关系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法律关 系中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 它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四、国外现行中小学学制
(一)英国学制的改革 1.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 2.中等教育阶段学校类型多样化 3.高等教育结构不断完善
(二)日本学制改革
• 日本自“二战”后实行六三三制以来,基 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有一些小的改革:
• 1.重视幼儿教育 • 2.综合学科的出现 • 3.学习年限弹性化
• 2.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 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控制作用;
• 3.体现民主和公正教育法制,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的
限延长 (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普通中等教育与
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
样化
第二节 教育法规
• 一、教育法规的含义 • 1.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 • 2.教育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教
育活动的行为淮则,教育法规具有国家意 志属性,与教育政策、教育道德等其他社 会规范具有明显的区别。因而高度统—, 普遍有客体
教育制度和法案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1902年第一次正式颁布但未执行的全国性的学校制度。
具体规定了各级学堂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及其各种相互关系。
分为三段七级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章程,还制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
首次实行的全国性学制体系。
三段七级,三段是指初等,中等,高等,七级是95制,初小5,高小4,中等中学堂5年。
(高等额外记)初等之下有4年蒙养院,因此高等分三级即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高等教育就有11-12年。
(要记住的是初等之下有4年蒙养院,幼儿教育阶段有点长-理解:当时儿童上学要上4年幼儿园(蒙养院),太长了。
高等之上有通儒院,可以和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联系起来。
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通儒院5年,天啊,大学阶段要上11-12年)为新学制的制定奠定基础,但受制于西方,体现半殖民半封建性质。
七四六,七制小学七年,但又分为初小和高小,所以总共才四级。
高中4年,大学6-7年。
第二个是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三段四级,相比癸卯学制少了三段但是其实也有幼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分别为蒙养园,注意前一个学制是蒙养院,研究生叫做大学院但是这个蒙养院啊,大学院不记入学制年限,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研究院不记入学制年限一样。
熟记这些学制内容后,相比前一学制就才好相比教。
1922年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议题,各地提出了各自的教育学制方案,最终采用了广东的提案。
教育部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全国学制会议的两决议案为基础,颁布了学制改革案,史称1922年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的七项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主义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教育易于着手。
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原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特别是对学制的设计与调整方面。
这些变革与发展,旨在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本文将对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制度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学制的定义与发展学制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教育的时长和课程内容。
我国的学制制度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
从最初的6年制初等教育到目前的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和3年高中的中等教育学制,我国的学制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
二、学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学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更长时间内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促使学制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学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学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目标,我国在学制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延长义务教育学制,将原来的9年义务教育延长为12年。
同时,加强幼儿教育,将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
另外,我国还推行了普通高中阶段学校的骨干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学制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学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尤其是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群体大幅增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储备。
然而,学制改革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五、未来学制改革的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我国的学制改革依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未来,我国可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关注,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管,确保学制改革能够真正实现其目标。
教育学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笔记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广义:国民教育(教育设;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核心),二要素类型线型结构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5国内外学制的影响双轨制(产生于西欧)2.单轨制(产生于美国)3.分支型(苏联)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出现,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非制度化教育…(围墙)1.学前与小学衔接2.强化延长义务教育3.普通职业教育相4.高等教育大众化(15-50)5.建构终身教育体系6.教育社会化7.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壬寅学制02首次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2.癸卯学制1903第一个实行(废科举兴学校) 3.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男女第一资义性质4.壬戌学制美国新学制(633)第一次…新学制略2.1958《教育工作指示》3、1985《关于教育体制改4、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世纪末总目标-两基:普及九年…扫文盲两全:贯彻教育方针,两重:建一批重点院校,明确提出终身制教育6、20017、《03-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层次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类别结构:基础教育(学前及中小学)、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分支型学制(由单轨发展而来)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改革内容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00-2020年)》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1.积极发展学前(重点发展学前)(重点在农村)教育;2.3.普及高中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7.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教育学考点:旧中国学制
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学制的类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考点,尤其在山东、河南以及江西等省的考查非常细致,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旧学制的类型,供大家参考学习。
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远在奴隶制社会就有了学校,汉、唐时期就已建立相当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除“官学”与“私学”外,五代以后开始出现书院,这样,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便告形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本质上始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建立的。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国首次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主要抄袭日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
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另颁发癸卯学制。
修订该学制的目的是使“条目更加详密,课程更加完备,禁戒更加谨严”。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五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
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给予平等地位。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缩短了普通教育三年,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增设了补习学校。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梳理(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之分。
广义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是学生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原则。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现出来,卓有成效的运用的原则。
5.修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是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性活动。
7.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承担教书育人,培养国家和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经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9.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他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10.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必备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要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规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5,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
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7,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教育学考研壬子癸丑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
教育学考研|壬子癸丑学制| 名词解释知识点主要内容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
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体系是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专业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四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校中,主要有:一是师范类;二是实业教育类。
难度系数★★☆☆☆重要系数★★★☆☆历史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开始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
关于学校的系统问题,教育部曾规定了一个学校体系,并附有9条说明。
1912年9月公布,称为《壬子学制》。
自该新学制公布至1913 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对新学制有所补充和修改,于是又总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宗旨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取消了清末的文实分科制度。
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分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和外国语各类。
大学以国家需要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为宗旨。
分文、理、法、商、医、农、工等7科。
各科再分为若干门(相当现在大学中的系)。
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
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纵横体系纵向学制系统该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
分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教育学考研资料——各国法案的重点背诵
法案背诵一、英国法案(近代)(1)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②地方设立委员会管理地方学校;③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一年内校,过期后由地方委员会设公立学校;④对5—12岁儿童实行强迫初等教育;⑤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公款补助学校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立与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二、英国法案(现代)(1)1902年《巴尔福法案》(无)★基本内容:1 设立地方教育局,给予当地小学物质供应和教学监督。
2地方教育局有权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
3地方教育局支付教师的工资,有权否定学校管理委员会选拔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
4地方教育局对私立和所有的教会学校由资助的权利,以进一步较强控制。
该法案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教育行政管理体。
(2)初等教育法案:1918年《费舍教育法》★★(无)基本内容: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
4地方当局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的青年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
(3)《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教育法》★★★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教育法》。
法案的基本内容有:1较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
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4提出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之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针对教育学考研复习,整理了“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希望考生们报名成功。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1)学制调整:
将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变成了以下学制: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小学,九年制小学和中等技术学校;
(2)教学改革试验
为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1)主要内容:
①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以劳动为中心;
②采用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
③主张废除教科书,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等;
④取消班级授课制,采用分组实验制和设计教学等。
(2)评价:
1)优点
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克服旧学校教学和生活完全脱离的特点,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缺点:
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削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考研知识点:外国教育史之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的信息。
学校教育制度必背考点附录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
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法令时间篇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法令时间篇1,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2.1986-7-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3.教育目的:1957毛最高国务院会议:德智体社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五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中~宪法》:青少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两爱,两精神”1995八届八次会议《中~教育法》:德智体社会主义接班人。
2001《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决定》邓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义接班人。
2004《中~宪法修正案》:明规青少儿德智体全面发展。
4.1993-10-31《中~教师法》5.1986《中~国家标准职业与分类代码》,教师被列入专业技术人员。
6.1862,京师同文馆,我国最早班级授课制,《钦定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全国推广。
7.1912蔡元培……教育宗旨,德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术语。
8.1994-8-31《意见》将心理健康列入德育。
9.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布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颁布于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颁布于2004年。
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颁布始于1985年。
A.1619年德意志魏马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政府可强迫其履行义务,标志着义务教育的开始。
B.1989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维护青少儿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C.17C 初,乌克兰兄弟学校兴起,1632《大教学论》理论班级授课 近代完备学制的产生。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核心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产生,18到20世纪发展完善)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英国。
中学(文艺复兴前后)英国的文法学校、德国和法国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小学(文艺复兴前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19世纪后,许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初级中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第二次技术革命,把义务教育延长到了八到九年。
职业学校(第一次世界大站后)高级中学(20世纪中)第三次技术革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一些国家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幼儿教育机构(18世纪末最早出现)19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机构发展较快;二战后,个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
而且,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在德国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教育学知识点之壬子癸丑学制
教育学知识点之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其中初等小学校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高等小学校3年。
“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培养国民道德之基,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
“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
”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中预科3年,根据准备升人的本科科别分为三部类;本科3至4年,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本科之后设大学院,不定年限,招收各本科毕业生为大学院生,“严研究学术之蕴奥”。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从进入初等小学校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制总年限为17至18年。
小学前的蒙养园和大学本科后的大学院均不计入学制年限。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校中,主要有师范类: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分别相当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
师范学校又分为第一部师范学校和第二部师范学校,第一部师范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预科和4年本科的教育;第二部师范学校招收中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本科的教育。
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并专为女子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兼培养蒙养园教师。
高等师范学校招收中学校、师范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预科和3年本科的教育,本科分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博物等部。
研究科1至2年,生员从本科毕业生或其他人员中选取。
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并专为女子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教员。
实业教育类:主要有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分别与高等小学校和中学校平行。
与大学平行的专门学校,分类培养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可归之为实业教育类。
教育学知识点-学制我知道
教育学知识点-学制我知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知识点-学制我知道在广西教师招聘中,我国学制的发展是考查的重点,会以例子反选、识记等方式来考查,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判断、多选题,因此建议大家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认真备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制
内容
1902年
壬寅学制
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在中国提出义务教育,但是保有科举的痕迹,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该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
癸卯学制
(学习日本)
即《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另有师范及实业教育系统,同时只在学制形式上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合法化,是我国最长的学制。虽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读经课)。
1992年
课程宪章
法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公布的纲领性文件。
德
国
1959年
总纲计划
即《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总纲计划》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1928年
戊辰学制
即《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在原有学制基础上提出添设乡村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立职业学校,大学采用多院制,取消单科大学,同时明确规定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场所。
中外教育史——外国近现代教育法案
法案
内容
英
国
1870年
福斯特法案
即《初等教育法》,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由补助权和监督权,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这是近代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为英国教育国家化奠基,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学校并存的局面,即“双轨制”。
1947年
郎之万-瓦隆
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提出了六项教改原则,融会了法国战前教育改革的诸多成果,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性质,提高了初等教育质量,促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教育衔接,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59年
教育改革法
此方案由于实施效果不佳,法国在60年代初期普及中等教育的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取消了科举的阴影(取消奖励“科举出身”和废止“读经课”),开创了男女同校(贯彻教育平等精神),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922年
壬戌学制
(学习美国)
即《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订立七项标准作为指导原则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学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最显著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这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学制,但它脱离中国实际,完全照搬美国模式。
1963年
罗宾斯原则
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
1981年
雷沃休姆报告
提出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等。这个报告的许多精神体现在政府的有关文件法令中,也为1988年英国推出新的改革法案提供了思想准备。
19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
1968年
富尔法案
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但实施极为困难。
1975年
哈比改革
即《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改革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也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此次改革完成了义务教育由双轨向单轨过渡的决定性一步,是制定中小学其他法令的直接依据和纲领性文件,奠定了法国当代普通教育的基础,但该法案是一个方向对头,但要求过高,难于在实践中完全落实的改革法案。
1944年
巴特勒教育法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法令,它决定了战后英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确定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
1902年
巴尔福教育法
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中央与地方共管教育。该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是国民教育变成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是英国进入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1918年
费舍教育法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但未触及双轨制。
教育改革法
该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法案》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法
国
1789年
大革命时期
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第一个提出资产阶级性质的学校教育体制;
吉伦特派的康多赛方案:国办世俗性学校;
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国家保障教育资金。
1830年
基佐法案
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教师任教需由教师资格证,但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1881年
费里法令
与义务教育有关,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世俗化三原则。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确立方向,促进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9年
阿斯蒂埃法
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该法在法国的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
1926年
哈多报告
即《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它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
1938年
斯宾斯报告
报告坚持了哈多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各类中学之间建立对等关系的重要性,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报告》还提出了设立在同一种学校中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多科性中学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