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1
犯 罪 心 理 学
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 生新的质变,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 态转为时间上的有序状态。
1.潜在形态(人格中的不健全 因素非有序状态的存在,到达一定 阶段会产生犯罪意向,进入到自觉 的违法行为倾向状态,各种因素之 间有初步的整合,处于不稳定、不
完全的萌芽状态,向有序的方向发 展。) 2.恶变形态
2.心理因素(主体原有的心 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 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其影响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上,对事物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2)性格结构因素 3)控制系统的缺陷(指道德 观念和法制观念的缺乏) 4)个性异常(人格障碍)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的得 逞,强化不良心理结构,从而可 能形成犯罪心理结构) 1)错误的活动(如违反纪 律)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如欺骗、赌博)
称。后者指在一定的犯罪心理 支配和影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
会的行为。 二、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 心理现象。
行为法则:B=f ( P· ) E
B代表犯罪行为,f 代表参数, P代表犯罪主体的个体心理,E代表 实现平衡,维持行为的犯罪主体的 生存环境的负面因素。 通过对这一行为规则的剖析,
我们可以发现犯罪心理的关注视
3)有害的行为习惯(如自由 涣散) 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人体生 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心 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会犯罪
率的高低。包括政治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 法制环境因素。)
2)小社会环境因素(个体 生活的具体环境,它更为直接地 影响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有家 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工 作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因素、交 往环境因素等)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专业
犯罪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犯罪者为何要犯罪、如何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
在这个领域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如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犯罪学、心理病理学、生物学等等。
第一章概述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犯罪的本质、动机和原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关注其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犯罪者,包括因犯罪而被判刑的罪犯以及犯罪行为被发现前还未被发现的潜在犯罪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来了解犯罪的动机和原因。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者的以下方面的心理特征:(1)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包括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社交能力等(2)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包括认知偏差、认知方向、思维方式等(3)犯罪者的动机:包括报复心理、破坏心理、权力渴望等(4)犯罪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童年经历、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3.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性格测验、面部表情分析、神经科学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随着心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实境技术的应用亦成为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犯罪学理论四个方面。
1.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与他们的身体中某些因素有关。
例如,某些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些人具有更高的犯罪倾向。
此外,性别、遗传等因素亦对犯罪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受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影响的。
例如,贫困、失业、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
3.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主要取决于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例如,自我中心、冲动控制不好、缺乏同情心等心理特征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犯罪心理学》讲义
《犯罪心理学》讲义一、绪论1、何谓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犯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形式的科学,犯罪人的心理在形式上与守法公民相差无几。
(如对外界信息加工的方式、人格的形成过程等。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人,是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
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可超越这个界限。
例如,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等。
尽管这些人由于年龄太小或严重的精神错乱不负刑事责任,因而被排除在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之外,但犯罪心理学不能坐视不理,这些极端的情况也许是发现犯罪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有用材料。
▲犯罪心理、犯罪人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犯罪人应以犯罪为中轴点向前后延伸,以便更好地通过研究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是指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犯罪动机、犯罪人格、犯罪思维模式、反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等等。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有犯罪心理却未发生犯罪行为的人比有犯罪行为的人多出数百倍。
有犯罪心理未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如犯罪时机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行为是在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如防卫过当致人死亡。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行为人的范围①犯罪人。
它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
是指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为是犯罪者,或实施了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并为治安部门所处理者。
犯罪心理学之所以把一般违法人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虽然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界限,但从心理机制上看,两者往往难以区分。
如盗窃的累计金额在一定数额上者才可定为盗窃罪,不足此数额者则属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4、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5、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犯罪心理学:是遵循“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的原则,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产生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犯罪高危人群:是指容易成为犯罪主体的人群,或者说犯罪可能性相对比较大的人群。
犯罪的钟点特征: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
需要: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诱因: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在刺激的。
犯罪动机:指推动或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态度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五种类型:物欲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信仰型动机犯罪;集合型动机犯罪。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犯罪动机的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明显。
犯罪心理学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学专业(一)
犯罪心理学专业(一)引言概述: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背景、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职业发展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这一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大点1: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背景
- 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关系
-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大点2: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 社会学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 心理学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 法律学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大点3: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地观察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问卷调查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实验研究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文献研究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点4: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
- 警察机关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
- 法医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
- 心理咨询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
- 犯罪心理学学者与研究单位的关系
大点5:犯罪心理学专业的前景展望
- 科技发展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
- 社会需求对犯罪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 犯罪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总结:
本文从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背景、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职业发展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集合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对于理解和预防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犯罪心理学专业将面临挑战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为社会的安全和治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心理学--授课课件[1] - 副本
药家鑫事件心理分析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 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 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 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2011年5月, 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2012年2 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四)反馈----强化律(犯罪心理在犯罪 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 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
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 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意志选择行为 三、反应性行为
•
这个人是由于和朋友做热气球履行经 过沙漠,由于燃料不够要求必须减重,扔了行 李箱之类的还不够,还要减重,于是就拿火柴 抽签有整根的和半根的,谁抽到半根的就跳 下去,主人公十分不幸中标了。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 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 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 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 后的 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 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 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 部分的犯罪行为。
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 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
犯罪主体不良意识
不良行为
(二)心理选择律----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 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 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 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 场合有不同的反映。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完整word版)犯罪心理学
一、填空题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观点,创建了“犯罪人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
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
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部分、无三级。
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1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内容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12、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
13、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及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固性、坚持性和自觉性以及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所变现的动摇、脆弱性。
14、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
15、犯罪人在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两大因素,即犯罪效益和犯罪成本。
二、名词解释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或强化)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1)
本能与犯罪
植根于潜意识中的是人的各种本能,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行为。
(1)、生本能(2)、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犯罪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
潜意识的特点:
第一,在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达到意识领域
第二,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相没有时间特点的。
第三,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惟一的目标就是欲望满足或本能的释放。
第四,潜意识系统的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
二、无意识的罪恶感和犯罪
无意识罪恶感
由于力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
激情: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激烈,爆发式的,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在激情状态下,认知范围会变得狭窄,大脑皮层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减弱,有的人因此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控制自己,伴随激烈的言辞和动作,十分容易言行出格,甚至因此违法犯罪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消极的应激状态、积极的应激状态
1、学说:气质的体液说——希波克拉底
气质的体型说——谢尔顿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2、气质的特征
(1)、胆汁质
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
(2)、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动性比较强。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一)研究主体:1、犯罪人: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基于刑法范畴但不完全受刑法规定的主体范围的限制。
2、一般违法者:现实生活中最大的违法群体,即大众违法者。
行为不具备刑法中所规定的关于犯罪的量的标准。
(与犯罪人本质无差别;犯罪行为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3、虞犯:根据其性格或环境,将来可能犯罪或触犯刑罚法令的个体,包括个体缺陷者和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犯罪预防)(二)实质:4、什么是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是个体对客观消极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是在个体原已具备的不良心理因素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和社会规范相对立的倾向。
(本质区别)1)犯罪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主体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
2)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反映:犯罪心理是对社会消极存在的反映和能动的吸收;具有犯罪心里的个体对积极的社会存在、社会准则等有逆反心理或者进行扭曲反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存在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全部反射神经活动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个体先天遗传而得、不学而会、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生活过程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6、动力类型:又称动型,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最主要的体现,是对一系列刺激物所形成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是条件反射的巩固系统。
(惯犯,累犯)7、第一信号:现实中的具体物质及其属性,如食物的形状气味第二信号:语言、文字等特殊刺激物,是具体信号的信号,现实中的抽象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对于第二信号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人类所特有。
(三)流派:一、犯罪生物学派:1、犯罪人类学派:代表人:意大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观点:犯罪罪因——隔代遗传基因;犯罪人类型——天生犯罪人;遗传是导致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源;心理特征——与一般人比痛觉麻木味觉敏锐,缺乏道德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感情容易冲动,智力低下,自我显示意识强烈;犯罪对策论,即预防是第一位;自然犯和法定犯,是否违背道德;刑罚个别化。
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个体心理特征和其犯罪行为的相关心理因素的学科。
在犯罪心理学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关键因素。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犯罪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关注犯罪者内心世界和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犯罪者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原因。
心理动机是指犯罪者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包括攻击性、复仇心理、自卫等等。
原因指犯罪者犯罪前的社会、家庭背景等影响。
2、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犯罪者的心里特征包括有攻击性、依赖性、暴力倾向、行为冲动等等。
3、犯罪者的心理危机。
犯罪者的心理危机指的是犯罪前后的犯罪者心理状态、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4、犯罪者的心理治疗。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者心理治疗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5、犯罪者的心理评估。
犯罪者心理评估主要是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倾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心理动机。
犯罪者的心理动机是犯罪行为的核心因素,包括攻击性、复仇心理、自卫等。
2、社会和家庭背景。
犯罪者的犯罪行为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受到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研究了社会和家庭背景对犯罪者形成的影响。
3、风险评估。
犯罪心理学通过风险评估来评估犯罪者的风险等级,以帮助实施更有效的社会监管。
4、心理健康。
犯罪心理学研究了犯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犯罪者的心理危机、情感偏差等等。
5、接受心理治疗。
犯罪心理学在心理治疗方面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等。
三、犯罪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犯罪预防。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主要是通过相关服务的提供,例如提供心理治疗、社会辅导和康复等服务。
犯罪心理学习题与答案1
1、犯罪心理学只是研究变态犯罪人心理状态的应用学科。
A.对B.错C.多数情况确实如此D.不确定正确答案:B2、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创始人是A.弗洛伊德B.格罗斯C.斯金纳D.冯特正确答案:B3、犯罪心理学的核心主题是A.心理测谎B.犯罪心理画像C.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D.行为矫正正确答案:C4、犯罪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时间A.1879B.1897C.1900D.1876正确答案:B5、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犯罪者都是心理变态者A.对B.错C.不确定D.城市犯罪者中确实如此正确答案:B6、犯罪心理学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犯罪行为与( )的关系A.青少年危机B.病理性贪婪C.精神病D.本能正确答案:C7、犯罪心理学同时研究常态犯罪人与变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A.对B.错C.不确定D.有时候如此正确答案:A8、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与( ) 的应用学科A.犯罪心理测试技术B.心理画像C.犯罪心理对策D.行为矫正正确答案:C9、犯罪心理学学科的核心是A.犯罪行为模式B.犯罪心理画像C.犯罪预防D.犯罪动机正确答案:D10、天生犯罪人观点的提出者A.弗洛伊德B.龙勃罗梭C.冯特D.皮亚杰正确答案:B11、龙勃罗梭认为天生犯罪人占犯罪人中的比例是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正确答案:B12、现代犯罪生物学派的观点集中强调A.脑与内分泌系统的作用B.体格与肌肉力量作用C.家族遗传的作用D.生存环境的作用正确答案:A13、从本质上而言,生物因素是犯罪行为产生的B.自然、非决定性因素C.非自然因素D.决定性因素正确答案:B14、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无意识和性本能B.人格冲突C.心里防御机制D.自卑与超越正确答案:A15、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是违法犯罪心理产生的 ( )根源A.唯一B.首要C.重要D.生物正确答案:A16、行为主义强调( ) 对犯罪行为的影响A.生物-基因B.社会环境C.认知风格D.早期经验正确答案:B17、低能说代表了西方早期( )的犯罪观B.行为主义C.精神分析学派D.生物学派正确答案:A18、认知学派主张罪犯改造主要是改变罪犯的A.具体生存环境B.神经机能及基因缺陷C.犯罪思维模式D.消极行为方式正确答案:C19、与犯罪性人格关系密切的人格障碍是A.偏执型人格障碍B.反社会性人格障碍C.自恋型人格障碍D.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正确答案:B20、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性犯罪心理原因理论是A.犯罪特质论B.性恶犯罪论C.情绪控制理论D.犯罪心理结构论正确答案:A。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三)具体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方法
观察法 访谈 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 现场研究 档案收集
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2、数据分析方法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因素分析 路径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犯罪心理学研究步骤模式
选择研究课题 结论 分析数据 收集数据 设定研究假设 研究设计
(二)非遵从观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 物,不要社会规则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 和管理,他们蔑视社会的习俗和规范,不分青 红皂白的实施犯罪。 代表性理论: 代表性理论:社会控制理论
当约束个体的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变得弱小或基本 不存在时,违法犯罪就会发生。 “人性本恶”或天生的“反社会”,这种内在的犯 罪倾向必须被社会所控制。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短暂,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短暂, 但人们对犯罪心理学思想的探讨却源远流 长。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1、犯罪心理学产生前的研究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萌芽是根植于历代学者对变 态行为的研究之中。
古代时期 中世纪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世纪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 世纪 后期, 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后期,在20世纪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世纪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犯罪,心理学的解释不能涵盖全部,还需整合 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观 点予以解释。 没有其他学科或其他研究领域的支持,心理学或任 何其他的学科都不可能很好地阐释犯罪的基本院里。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 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狭义: 狭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和心理 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 广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 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系:教科院08级心理学
姓名:何凌江
学号:1013408006
论文题目:青少年犯罪与家庭
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
何凌江08心理学1013408006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的特征。
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对青少年进行犯罪干预已经是刻不容缓。
从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与他们的家庭有关。
青少年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社会、自然的环境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
因此,对人的性格最易发生影响,而且影响最深刻的首先是家庭。
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干预首先应从家庭的角度入手,也是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干预
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日趋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出于家庭因素激化的犯罪率呈上升势头。
因此,如何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将从犯罪青少年家庭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从家庭方面来遏制青少年犯罪三方面来剖析我的观点。
一、犯罪青少年家庭的特点
(1)过分宠溺的家庭
过分溺爱的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抢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无不与其家庭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2)简单粗暴的家庭
粗暴家庭的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
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
根据模仿理论,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刻
都在学习着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大人的粗暴,对小孩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么让小孩成长为逆来顺受的性格,要么就会成为文中所说的,从父母那里学来了粗暴和野蛮。
(3)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
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
比如说,父母某些不良恶习,吃喝嫖赌或者不务正业,这对青少年成长是很不利的,也会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的恶性发展。
所以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自己都没有做好,自己是怎么样的,又如何能教育好青少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呢?
(4)气氛异常的家庭
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
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因而他们很少关心子女。
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
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归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极易成为惯犯或犯罪的心理基矗
(5)经济贫困的家庭
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
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再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
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行窃、诈骗为营生。
女青少年则以卖淫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能正常发育,整个肌体就能健康地成长,家庭稳定,社会就相对稳定。
家庭又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启蒙教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条件。
每一位父母为此都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
二、如何从家庭的角度来避免青少年犯罪
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监护,在家庭共同生活中,父母的权威愈高,与孩子的关系愈密切,孩子对父母就愈认同,其社会化程度和道德化程度也就愈高,从事犯罪的可能性就愈小;反之,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这一类家庭的孩子从事某一具体行为时,往往忘记父母的意见,或无视父母的希望与存在,甚至在逆反心理支配下,故意采取敌对行动,破坏社会的基本准则,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超然于父母的控制之外。
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尤为重要,在控制的层面上,有两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二是间接控制。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 受到父母较多的直接控制, 从而大大减少了从事犯罪行为的机会,但孩子从事犯罪行为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因此, 与父母相处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阻碍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所谓的“直接控制”对阻碍少年犯罪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有效地抑制孩子的犯罪行为, 关键是让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并在心理上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感情, 从而置于父母的“间接控制”之下。
“间接控制”是比直接控制更高层次的心理控制, 其控制愈强, 导致孩子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小, 甚至当犯罪意识产生时, 尽管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也能考虑父母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反应, 以及犯罪行为可能给家庭带来的后果。
也就是说, 遵纪守法的孩子, 并不是由于父母限制了他们的活动, 而是由于父母分享了他们的活动;也并非由于父母真正知道他们的行踪, 而是他们“认知”父母知道他们的行踪。
可以肯定地说, 孩子若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融洽的关系, 共同分享精神生活, 他就愈能考虑父母对自己从事活动的意见, 从而受到父母的“间接控制”, 减少越轨犯罪行为。
所以父母对自己的间接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情感上的融洽关系。
那么, 父母怎样才能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呢? 作为教育者本身的父母, 最为基础的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 充分了解和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科学化, 以缩小代际间的隔阂。
其次, 要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 树立父母的良好形象。
父母正确的角色主要包括: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言行一致, 坚强而有主见, 对孩子循循善诱, 既讲民主又讲原则, 不姑息其错误和缺点, 等等。
总之,必须以自身的模范形象, 引导孩子积极向上, 热爱生活, 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 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年儿童时期, 父母的一些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正面影响力是巨大的, 甚至是终生的;同样, 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性, 也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并由此埋下犯罪的种子。
第三,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 年龄虽小, 也有其独立的人格。
所以, 现代家庭的父母要解决好自己超常付出却得不到孩子认同的可悲问题, 不妨在“平等地对待孩子”上下点功夫, 这应是调适亲子关系的
一条途径。
此外提高教育者——家长的自身素质, 这是教育好下一代, 减少少年犯罪的大前提。
总之, 只要下大力气从家庭这一控制少年犯罪的基础环节入手, 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与之相配合,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采取相应的教育控制手段, 就一定能预防和减少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1)2007年12月06日哈尔滨日报
(2)崔建华《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初探》 2008-05-04 中国法院网
(3)马光成《少年犯罪的家庭控制》 (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