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下册科学全册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

教学章节及内容概述1. 第一章: 感知光的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第二章: 了解光的传播、颜色和反射。

3. 第三章: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测量。

4. 第四章: 认识电池、电线和灯泡。

5. 第五章: 了解电的导电性和开关的使用。

6. 第六章: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

7. 第七章: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运动的规律。

8. 第八章: 了解水、空气和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运用生活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2. 提供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或讲解等方式,介绍新的科学知识点。

3.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或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巩固和拓展:提供额外的练或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或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 利用小测验、课堂讨论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加强研究。

-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

- 相关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教具。

- 其他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和辅助教学。

其他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和卫生。

-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和教学指导,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

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4.1《遗传与变异现象》4.2《基因与遗传》4.3《变异的类型》2. 第五章:环境与生态5.1《环境与生物的关系》5.2《生态系统的组成》5.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5.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现象生态系统的组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生态系统模型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图片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遗传与变异现象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长得像父母?什么是变异?2. 新课导入:讲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变异的类型。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遗传与变异现象。

小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4. 例题讲解:分析遗传与变异的例子,解释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理解。

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遗传与变异现象基因与遗传变异的类型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图表:遗传与变异现象示意图生态系统模型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身边的实例,分析遗传与变异现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 1200浮形 2200浮形 3200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记录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教学后记: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的繁殖》1. 植物的繁殖2. 动物的繁殖第六章《环境和资源》1.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2.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和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3. 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繁殖过程及其特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图片、资源图片等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动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使学生理解繁殖的基本概念。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繁殖现象,并进行分享。

4. 知识拓展介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5. 资源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讨论如何节约资源。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繁殖植物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动物繁殖:有性繁殖2. 环境与生物关系3. 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

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怎样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 答案: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的嫁接、扦插;有性繁殖的种子繁殖等。

环境与生物关系:如环境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会影响环境等。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繁殖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目录一、教材概述1.1 教材特点1.2 教材结构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2.2 能力目标2.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2 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4.1 教学准备4.2 教学步骤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5.2 教师评价六、教学反思一、教材概述1.1 教材特点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采用了教科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该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图文并茂的插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探索科学的奥妙。

1.2 教材结构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分别为“快乐的春天”、“大风吹”、“冷不拉净的自来水”、“生活的能量”、“万有引力”、“天体的形状和变化”、“电能”和“化学变化”。

每个单元包含了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和综合评价等环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教学,学生应该熟悉并掌握每个单元的重要概念与原理,了解相关科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并能够理解实验结果和现象。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2.3 情感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a. 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教授与理解。

b. 实验探究的引导和操作方法的讲解。

c. 学生的实践活动设计。

3.2 教学难点a. 复杂实验的操作步骤与结果分析。

b. 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c.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教学准备a. 熟悉教案内容,理解每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b. 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

c. 准备相关教具和实验用品。

4.2 教学步骤a.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思考和兴趣。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版本:2022春教科版年级:五年级下册科目:小学科学学校:实验小学教师:XXX时间:2022年2月目录一、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3页--8页)二、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8页--117页)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种子发芽实验船的历史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用浮的材料造船绿豆苗的生长用沉的材料造船蚯蚓的选择增加船的载重量当环境改变了给船装上动力食物链和食物网设计我们的小船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地球——宇宙的奇迹温度与水的变化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水的蒸发和凝结珍惜水资源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解决垃圾问题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合理利用能源热在水中的传递让资源再生哪个传热快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做个保温杯2022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师班级日期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有二个班,共120人,其中男59人,女61人。

本人是新接手五年级教学,通过第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态势较好,这对科学教学的实施有很好的基础,学习也比较认真,但科学课堂常规、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进化第2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第3章:电的现象第1节:电路的认识第2节:安全用电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培养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兴趣。

3. 认识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进化过程、电路的认识。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安全用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分类。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以生物分类为例,讲解如何使用特征表进行分类。

以简单机械为例,讲解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互相检查分类结果。

学生动手制作简单机械,验证杠杆原理。

4. 课堂小结强调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生物的多样性分类:特征表、分类方法进化: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力的世界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电的现象电路的认识:电路元件、电路连接安全用电:注意事项、防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实践报告简单机械制作报告电路连接图设计2. 答案生物分类实践报告:按照特征表进行分类,列出分类结果。

简单机械制作报告:描述制作过程,验证杠杆原理。

电路连接图设计:正确绘制电路图,标注元件名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开展家庭电路安全检查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7. 作业设计的生活应用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效性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章节,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能量、生命、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等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4) 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 教学难点:(1)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2) 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抽象概念理解。

(3) 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复杂过程。

(4) 地球和宇宙的宏观现象和规律。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定期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物质与变化(1) 课堂讲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

(2) 实验活动: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物质变化的规律。

2. 第二单元:能量与转化(1) 课堂讲解:能量的概念、转化和守恒。

(2) 实验活动: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3. 第三单元:生命与进化(1) 课堂讲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多样性。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2.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2、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植物在我们周围第2节动物在我们周围第3节空气与我们的生活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第1节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2节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第3节生物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2.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称重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

3. 教学过程:(1)植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2)动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3)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 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

2. 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实验。

(4)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5)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6)生物的多样性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概念、观察记录表格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

家长协助,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与扩散物质的热胀冷缩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及其成员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来源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如溶解、扩散、热胀冷缩等;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太阳系及其成员;掌握能量来源、转化及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能量转化演示仪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等;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讨论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等;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讲解,巩固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实践活动:开展生物观察、物质实验、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实践能力。

回顾所学知识,梳理重点、难点;强调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2. 知识框架:生物的多样性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物质变化判断题;地球运动选择题;能量转化计算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成与结构宇宙的认识及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运动方式、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行为特点、宇宙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繁殖方式、动物运动方式及行为特点的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

3. 动物的运动方式、行为特点。

4. 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举例说明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3)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分析其行为特点。

(4)简述地球与宇宙的结构。

2. 答案:(1)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繁殖等。

(2)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开花结果;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3)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飞行等;行为特点: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自然与生活第一课:大地的变迁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白昼和黑夜变化- 观察、记录、分析和推理地球自转的结果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 地球自转引起的白昼和黑夜变化3. 探究地球自转的结果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

2. 呈现:展示地球自转引起的白昼和黑夜变化的示意图,并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3.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结果,并记录、分析和推理。

4. 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地球自转对白昼和黑夜的影响。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之间的区别- 地球自转引起的白昼和黑夜变化- 观察、记录、分析和推理地球自转的结果教学拓展:- 练使用太阳表,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 学生对地球自转和白昼黑夜变化的理解程度的口头回答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存环境第一课:树是动物的家园教学目标:- 了解树对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掌握家乡附近的几种常见树木的特点和用途- 培养环保意识和保护树木的责任感教学内容:1. 树对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2. 家乡附近常见树木的特点和用途3. 树木的保护和环保意识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入树对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的概念。

2. 呈现:展示家乡附近几种常见树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树木的特点和用途。

3. 探究: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考察,了解家乡附近的树木,观察树皮、树叶等特点,并记录。

4. 总结:与学生分享考察结果,并讨论保护树木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树对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家乡附近常见树木的特点和用途- 保护树木和培养环保意识的责任教学拓展:- 绘制家乡附近树木的分布地图,探究树木的分布规律。

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对树对动物的作用的口头回答- 学生对家乡附近树木特点和用途的描述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生物与环境3. 动物的运动4. 植物的生长5. 电路的研究6. 电磁现象7. 磁现象8.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的运动、植物的生长、电路原理、电磁现象、磁现象以及地球与宇宙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电路原理、电磁现象、磁现象。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球与宇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材料、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在“多种多样的生物”一课中,可以展示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调查,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例如:在“电路的研究”一课中,讲解电路的原理,演示实验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电磁现象”一课中,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并给出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

例如:在“磁现象”一课中,设计磁性物质检测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7.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程名称,突出主题。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查找。

3. 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4.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版】
目录
1.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概述
2.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的主要内容
3.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的使用建议
正文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概述】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一本针对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辅
助用书,该书以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方案。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和“技术与工程”。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的主要内容】
1.生物与环境:本单元主要涉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物质与能量:本单元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科目打下基础。

3.地球与宇宙:本单元主要涉及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和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4.技术与工程:本单元主要涉及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力的作用、建筑工程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的使用建议】
1.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师在使用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K12学习】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K12学习】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时解开生物结构的秘密教学内容:第36—39页教学目标: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重难点: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

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引入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

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提出问题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

自学课文第12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如: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大组交流。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K12学习】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K12学习】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单元课题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 4 造一艘小船沉和浮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 4 空气的热胀冷缩热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第三单元 4 我的水钟时间的测5 机械摆钟量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第四单元 4 谁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运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动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周次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课时“五一”假备注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

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

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的: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K12学习】XX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小车装上动力》备课教案(教科版)

【K12学习】XX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小车装上动力》备课教案(教科版)

XX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小车装上动力》备课教案(教科版)XX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小车装上动力》备课教案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能产生弹力;了解一些对弹力利用的知识。

指导学生学会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能够做橡筋长度、绕的圈数、绕的方向对小车运动影响的实验。

培养学生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怎样用橡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教学准备:橡筋、小车、长条形的三层板。

弹簧、皮球、锯条等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关弹力应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车辆运动是需要动力的,你们知道车的动力有哪些?提问:能不能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动力,让它自己动起来呢?你们有哪些办法?师:我们先用橡筋作动力吧!二、探究过程研究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谈话:我们为什么能用橡筋作动力,橡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实验:用手把橡筋拉长,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了解橡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这种力叫弹力。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产生弹力?体验:让学生压一压弹簧,拍一拍皮球,弯一弯锯条……师:人们利用弹力做些什么事情?安装橡筋的方法与小车运动的研究。

分小组装配:给小车装上橡筋。

小组演示。

师:都是用橡筋做动力的小车,为什么运动的状况不一样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汇报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给小车装上动力弹力弹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科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的: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演示: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二、认识“傅科摆”: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自转教学后记: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的: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阅读教科书P80页。

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四、认识时区及时差: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看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小组交流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

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地球在公转吗教学目的: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两个蓝色圆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提问: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模拟实验。

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在从A 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交流汇报: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三、整理归纳: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地球在公转吗公转周期为一年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目的: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

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