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
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个转型时期的过渡形态,它是阶段性存在的,是伴随着社会生长规律产生的,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育而服务。
当社会组织发育成熟之时,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形成之际,“枢纽”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快,新生组织元素日益壮大,社会组织尤其是自组织呈爆发式增长,公民“自组织化”生存状态明显增强。
基于对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组织的凝聚,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提出要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构建,来推动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
而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意义,就是要充分利用组织的社会中间角色与社会整合功能,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培育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枢纽”一词,从字源本义上说,是指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之处,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常被用于交通领域。
将“枢纽”一词用于组织系统中,主要意涵某一组织在同类组织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北京市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界定为: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市级联合性社会组织。
广东省将枢纽型社会组织界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通过政府部门认定的,在现有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现同类型、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协调指导、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集约服务、党团管理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基于各地方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从认定主体来看,目前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认定都是政府行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主体主要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还没有民间组织被认定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从构成要素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形成要有组织群、枢纽型组织和枢纽平台三个要素。
略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
原有 的社会 组织管理模 式是 归 口登记 、双 重
管理 、分级 负责。即除法律 、法规明确 规定免 予
背景 、 “ 一 枢纽型’社会组织产生 的实践 登记 的外 ,所有 的社会 组织都 由民政部 门统一登 ’
记 。双重管理是 现行 社会组 织管理体 制 的核心 ,
析 “ 纽型 ”社会 组织产生 的实践 背景和 管理模 式的转 变,探 索 “ 纽型 ”社会 组织工作 体 系的建 枢 枢
设路 径 , 对 于 加 快政 府 职 能转 变、创 新 社 会 管理 模 式 具 有理 论 指 导 意 义 。
关键词 :枢 纽型;社会组织 ;工作体 系 中图分类号:C 12 9 6 文献标识码 :A
索直接 登记管理方 式的改革。 为社会 组 织的业务 主管 单位 , 改由相应 的 “ 纽 枢 2 0 年 《 京 市基 层 民 间组 织 备 案管 理 暂 型 ”社会组 织承担 。2 0 年 北京市社会 建设工作 06 南 09
行 办法》授 权社 区居 委会或其 他具备条件 的组织 领 导小 组 正 式认 定 首批 1 0家 市级 枢纽 型社 会 组 作 为社 区社会 组 织的业务主管 单位 ,在街道 办备 织,2 1年再 次认定第 二批l 家社会 组织为 市级 00 2 案,并 由街 道办 负责 日常管理 工作 ,形成 “ 两级 “ 纽型 ”社会 组织 ,在业务上基本 实现对全 市 枢 登 记、两级 备案 ”管理 体制 ,降低 了社 区社会 组 各 级各类社会 组织 的全覆 盖。原 由行政 部 门管理 织登记 注册 的门槛 ,把不符合 登记注册条 件 的,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珠海市行政学院摇 赧
2 1年第3 02 期
工 作 体 系 建 设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水 平和专业能力有限,不能满足
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部管 理存在漏洞,如财务管理不透
明、决策机制不健全等。
面临的困难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支持 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其在发展 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
资金筹措困难
枢纽型社会组织筹措资金渠道 有限,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支 持,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经验总结与启示
经验总结 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加强资源整合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经验总结与启示
01
关注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创新 服务内容和方式。
02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 组织的执行力和竞争力。
经验总结与启示
01
启示
02
03
04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注重 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切实解
02
下步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与任务
目标一: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 系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 等制度,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流程。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 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中的引领作用。
目标二:提升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能 力
加大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发挥其在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 的积极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人才引进、 培养和留用方面存在困难,导 致其人才储备不足。
社会认同度不高
由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 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导致其社会认同度不高。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Vol.28No.9Sep.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上)2012年9月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提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思路,并确定共青团、妇联等10个组织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对于加强高校团员青年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对于加强各种高校社团等自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面临的共同挑战1.1高校共青团团员人数众多、团员意识不明显,存在群体覆盖面广与“枢纽型”先进性不足之间的矛盾根据共青团中央组织部数据,截至2008年,全国团员总数7858.8万名.学校在最初发展团员过程中,学业成绩成为最现实甚至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结果在高校这样高学历的青年群体中,甚至呈现出高校新生中“全民皆团”的现象.团员数量众多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感觉都是一样的身份,没有了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无法感受到先进性的存在.同时,高校团员青年活动区域相对比较单一,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比较,缺乏群众性,其先进性也难以显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击着校园,部分高校团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或是深陷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呈现出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团员身份意识逐渐淡化的现象.这些也导致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先进性不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由此变得更加复杂.1.2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枢纽型”吸引力和控制力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日趋突出,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兴趣更加广泛、业余活动的选择更加多样、需求层次不断扩展,高校共青团常规的组织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呈下降趋势,团组织的宗旨、信念对青年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团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特别是组织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递减.突出表现在现有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群体利益自发构建新的组织,尤其是随着网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高校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上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随后以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从“平台”和“核心”角度说明了烟台大学共青团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179-04179--络社区、论坛、微博、网络游戏等交流方式的兴起,以及以大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大批依托网络等方式走到一起的大学生,形成自发性的组织.这种“新兴社团”新颖、实用、自由,成为时下大学生表达思想、组织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甚至在资源共享、保障合法权益、机会供给、困难援助等方面都能给予他人帮助与支持,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这些情况加大了高校团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教育管理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导致高校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控制力减弱、青年学生的组织意识淡化、一部分青年从原有的组织逐步分离.高校共青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得不到体现,试想如果高校团组织在联系青年学生时就缺乏吸引力,那么在面向社会时就会缺乏影响力,最终在服务大局中就会缺乏战斗力.2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型、社会性、多样化的平台,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在此平等沟通、共享资源、创造价值;二是“核心”,即体现高校共青团在这些平台中的牵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学生组织服务管理方面体现为在思想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日常管理上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作用.烟台大学共青团建立了以校团委为核心,各学院分团委为支柱,各院系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全校团员为纽带的共青团组织网络.以“平台”和“核心”为切入点,积极在高校团员青年中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2.1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校团委按照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团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指导各学院团组织紧紧围绕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规划设计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服务.高歌时代主题,关注社会民生,践行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行合一促成长”.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工作评比考核细则”,实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推广“校地合作,共建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新模式;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磨砺优秀品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专业本领.2009年至2011年,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533支,其中山东省重点实践团队30支,全国重点团队2支.建立全省“百校千村服务计划”高校结队服务村52个,入围“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项目12项.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近15000人.实践内容涉及主题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基层医疗卫生、灾后重建等各个方面.我校团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微志愿”理念深入人心,123模式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于无声处孕芳华”.始终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这“1条主线”,在以“3.5”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2个时间点”为契机集中声势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品牌化”3方面的建设,全面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招募、选拔、培训工作各项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志愿服务,并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典型,“微志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断高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我校共派出“西部计划”志愿者58人,“海外服务计划”志愿者1人、“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81人、“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5人,“第三届海阳亚洲沙滩运动会”志愿者410人.参与国际葡萄酒节、动漫节、中韩马拉松赛、知识产权保护、交通消防宣传、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9900余人次,服务小时数超过18000小时.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提高能力、砥砺品格、奉献爱心、增强责任的广阔平台.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枢纽组织“让阳光照进梦想”.近年来,校团委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致力于发挥枢纽型团组织的作用,倾听学生各项诉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通过指导校学生会开展各层次的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各种意见和建议、健全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架起贴近学生的桥梁.通过建设爱心超市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中心,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同学.2010年大学生信息服务中心举办兼职招180--聘会135场,为贫困生争取兼职岗位1409个.2011年,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1200余条,提供岗位1821个.通过联络各级团组织、企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溢满中华”谷歌奖学金,资助5名学生,2名学生获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2个基层学院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师生为患病同学捐款,累计捐款近20万元.设立大学生励志基金,现已募集捐款7万元用于资助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围绕学风建设,传承科学精神,三个基地三层覆盖,创新创业“激发潜能育人才”.近年来,校团委始终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联通青春未来创业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三个基地”为平台,用金字塔型的“三层覆盖”工作体系,不断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层,大力实施“蒲公英计划”,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扩大创新创业活动覆盖率;第二层,继续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大学生科技基金,以每年10万元的力度,着力支持有创意、有潜力的学术科技项目;第三层,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重点打造精英项目,提高学校学生科技水平.2009年以来,科技创新基金共立项400余项,资助结题项目243项,发表论文32篇,《千帆竞发—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汇编》编辑成册;在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57项;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7个,累计进站人2100余人,站内就业130余人;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代表举办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励志沙龙近30期;学校团委连续三年获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深化内涵,提升品位,唱响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近年来,校团委坚持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传承创新,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富有思想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满足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开设“美育讲堂”,建立校级审美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审美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审美型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大力开展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学习交流、课题研讨等活动,积极倡导“多读精品”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不断提高知识素养,以周末讲堂、学子论坛、英语沙龙等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活动,提升社团文化品位,社团文化节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同学的喜爱.近年来,校团委一直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形成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体育文化周、迎新晚会、青春歌会等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典礼仪式对大学生的特殊影响作用,并加入大学生喜欢的青春时尚元素,在同学中产生良好反响.近年来,校团委共组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百余项,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2.2在思想引领方面,凸显“核心”,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作为中心任务,以分层分类引导为原则,以创新模式、丰富载体、增强实效为重点,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实现“五个到位”,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坚持分层分类引导,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到位.近年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四步走”战略,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压“担子”,探索创新寻“路子”,最终全面开花“结果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立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服务内容和方法,将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地落实到不同学生群体身上,取得显著成效.迎新晚会上增加新生成人礼宣誓仪式,毕业典礼学校领导集体参加,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学位,教育内涵得到提升,教育效果更趋明显.圆满完成团中央首批分类引导大纲转化工作单位工作任务,《我的未来不是梦》学业规划小组案例入选团中央学校部编写的《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宝典》.181--坚持实践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到位.近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教育青年,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有利契机,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雷锋榜样,点亮青春理想”等一系列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青年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国情民情、磨练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促使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达到明理、动情,将爱国主义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人民日报》以《烟台大学学生社团注重学党史注重实践》为题报道了我校学生组织学习理论、重视实践体验的情况.坚持典型育人,榜样示范效应到位.近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典型引路的新做法和新模式,通过烟台大学十大优秀学子、感动烟大人物、青春榜样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积极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校有典型、学院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校、院、团支部三级典型群落,用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和典型事迹弘扬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先进、争做表率的良好风气.不断丰富典型育人载体,打造了“青年领袖论坛”、“优秀学子论坛”、“励志讲堂”等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文化引领,审美型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到位.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借助山东省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落户烟台大学的优势,大力打造审美型校园文化.不断深化美育讲堂、《美苑》、美育教室、美育网站“四位一体”的美育实践机制,在人文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分别建立生命美育、汽车美育、建筑艺术等六个美育实践基地,对实现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涌现出了话剧相声小品大赛、舞蹈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大批既富有思想性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我校学生在参加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山东省一等奖七项,由校团委指导并支持拍摄的校园励志电影《我们》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影节并多次获奖.坚持创新引导模式、引导手段,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位.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推行参与式教育,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权、承办权、参与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在思想引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思想引领目标与学生思想零距离对接,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丰富了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效果,涌现出了“美从餐桌绽放”、“红色人物宣讲”、“励志人生讲坛”等一批与时代相适应、与党的要求相衔接、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围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推进红网工程为基础,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方式引导青年,不断完善“烟大青年网”的理论学习、推进工作、文化熏陶、青春风采展示四大功能建设,建立起各类飞信群、QQ群400余个.利用作为团中央微博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陆续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建立起涵盖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团组织和专职团干部的微博体系,并实现了官方网站新闻信息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同步及时更新,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覆盖.结合烟台大学共青团的实践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体现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组织功能的积极更新和及时转型,随时承担重要使命,以适应时代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不断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1〕张勤,吕涛,王海燕.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2011(2):81-82.〔2〕王健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0-12.〔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85-89.〔4〕孙莉娟,李胤.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0-162.182--。
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管k脚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困境及对簧分析【摘要】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重要的组织细胞,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支撑体,它能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公共产品,承接大量由政府改革转移出来的职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是,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发展壮大有赖于自身获取资源能力的提升,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效机制的构筑。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文/廖益光李静(三)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购买服务”意味着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减轻对社会福利的投人责任,退出服务市场,而是要承担宏观管理方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重要的组织细胞,是社区面的责任,把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能完成的事项交出去。
这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支撑体,它能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样既缓解了公共服务上的供需矛盾,减轻了政府工作的压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公共产品,承接大量由政府改革转移出力,又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组织载体。
坡子街街道借助湘来的职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是,雅三医院心理学专家和博士的力量,成立了心理咨询与辅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服务中心。
金盆岭街道成立了天心志愿者协会,开通了义工于此,课题组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实证服务网,建立了区、街(镇)、社区三级志愿者服务网络。
目前,研究,以期了解长沙市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面l临全区已有注册臀记志愿者3.2万余人,并组建了多支专业服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调查能够找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队。
通过开展的“天心文明行,争做文明人”志愿者服务活务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动日、《湖湘志愿者金盆宣言》发布仪式、“创建我有责,夺牌我出力”大型志愿者服务等大型活动,产生了积极社会反响。
’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正向效应二、杜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社会组织。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补充、现实梗阻与逻辑分析——以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
45【作者简介】沈凯雯(199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组织。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补充、现实梗阻与逻辑分析沈凯雯(华东政法大学)摘要: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基层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通过吸纳枢纽型社会组织来构建具有整合性和扶持性的培育主体平台。
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之一,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揭示其以独特的角色优势发挥着孵化培育、资源整合和桥梁纽带等功能,有效补充了政府培育职能。
然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培育过程中面临认知、能力、发展等多重困境。
基于此,文章从困境背后的逻辑出发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相应防范与矫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例一、引言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基层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2020年,民政部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要以专项培育计划的方式大力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为助推培育实践跟进,并给予地方治理创新,基层政府不断强调要重视街道层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完善,构建具有整合性和扶持性的培育主体平台,从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中间层社会组织。
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尚未获得明确统一的名称,西方的桥梁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和中介型社会组织与之相似,而国内则有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孵化器等不同的名称,有学者将其统称为支持型社会组织,认为其既包括了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包括了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专业型社会组织,还包括了以基金会力量为主导的专业型社会组织。
[1]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培育和孵化一线社会组织为组织目标,并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一座政策传达、资源运输、信息沟通的桥梁。
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的实践及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国有企业“三供一业”有序分离,企业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外部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何服务党的工作大局,不断巩固党在社区青年中的群众基础,大力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重构并进一步密切团青关系,成为企业共青团组织适应时代变迁、推动工作升级、探索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
长庆油田伴随着社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创新开展了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的意义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是创新企业基层治理体系的需要。
随着长庆油田社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是企业团组织积极转变观念、搭建青年社会组织体系、加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举措。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是做优做好矿区服务业务的需要。
社区“一老一少”服务问题是油田生产一线员工牵肠挂肚的大事。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是企业团组织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油田社区公共服务,做好亲情家园服务工作,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推进和谐美丽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是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开展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既是企业团组织服务党的工作大局、不断巩固党在社区中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团组织在新形势下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开展社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1”即长庆油田工业服务单位团组织;“X”即油田生活小区的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力量。
长庆油田紧密围绕服务居民基本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巩固党在社区青年中的群众基础这一主旨,以油田工业服务单位团组织为依托,通过构建枢纽型团组织“1+X”体系,建立“同轴共转”的工作机制,对青年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构建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立体的“陀螺型”组织系统,增强共青团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使共青团组织真正融入青年,更好地实现引导青年的根本职能,努力探索与西部大庆相适应的、具有油田特色的枢纽型团组织建设新路子。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卢建,杨沛龙,马兴永[摘要] 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1+4”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一是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建工作;二是在业务上发挥“龙头”引领和聚合作用,团结带领本领域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三是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发挥平台作用,承担有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负责业务指导,进行日常联系、服务和管理。
[关键词]北京;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实践;策略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行的有效载体。
2008年以来,北京市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积极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着力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背景及主要做法(一)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7216家。
其中,社团323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824家、基金会157家。
此外,还以备案等形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社区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社团组织等,总量近3万家。
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分布在首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协调行业关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发扬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参与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开展奥运服务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展示了良好素质,已经成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市社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上进步明显、成效突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管理分散、发展无序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区运行机制情况汇报材料
社区运行机制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
我在此向大家汇报社区运行机制的情况。
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社区运行机制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接下来,我将从社区运行机制的建立、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社区运行机制的建立。
我们社区在建立运行机制时,充分考虑了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了社区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了社区运行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定期召开社区大会、成立社区委员会等机制,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和参与度。
其次,社区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
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我们定期召开社区大会,听取居民意见,及时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成立社区委员会,协调社区内部事务,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营造了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
最后,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社区运行机制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区管理效率不高、社区治安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大社区治安巡逻力度,提高社区治安水平。
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社区运行机制,推动社区自治,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总之,社区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对于社区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将继续加强社区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谢谢大家!。
依靠群团力量破局“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依靠群团力量破局“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2012年03月03日08:44 刘海春来源:南方日报热点专题手机看新闻省委书记汪洋曾指出,要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依托,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在刚刚结束的团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也强调,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打造“枢纽型”群团组织。
何谓“枢纽型”社会组织?它是指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中起桥梁纽带、聚合引领、集约服务作用的组织,具备孵化、整合、服务和引领四项基本功能。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如何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率先破局?党赋予共青团的政治属性,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动员、组织能力,比较容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组织管理,在载体、网络、品牌、人才等方面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具独特优势。
团省委书记曾颖如在团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说:“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在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龙头‟和…核心‟作用,形成以团组织为核心,以骨干青少年社团为基础外延、辐射带动各级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工作格局。
”这是共青团回答省委交予“必答题”的“总设想”。
共青团要发挥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四项功能,应遵循这样的思路:以孵化壮大队伍,以整合保障秩序,以服务聚拢组织,以引领实现和谐。
结合广东的社会实践,具体而言共青团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破题”:一、探模式扶持孵化,推动青少年社会组织“门店式”发展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到,上半年将出台向社会组织放权的指导意见。
登记门槛的降低必然刺激社会组织迅猛发展。
要探索有效的模式扶持孵化社会组织,制定“总部”标准,逐级推广。
当前,共青团可以试行推广相对成熟的“社工+志愿者”模式,募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金,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扶持一大批青少年社会组织,培养一大批青年骨干力量直接联系、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筑牢社会工作体系的组织基础。
特别是高校要借此契机成立青联组织,把青年教师团结到党团组织的周围。
枢纽型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写在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五周年之际张大明[摘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枢纽型社会组织以调查研究、指导咨询、交流合作、反映诉求等为主要功能,在政治引领、培育社会组织和领军人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资源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静安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具有时代特征、富有静安特点、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管理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协同”的主体和基础是社会组织,因此,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是实现“社会协同”的重要前提。
对此,上海市静安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府对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创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为着力推进静安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2006年底,区委、区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显示,与经济建设相比,静安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生需求日益多元,但资源供应方式相对单一;二是,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但化解方法相对单一;三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但城区管理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政府行政力量不够,仅靠体制内的力量也不够,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让“第三方力量”——社会组织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求,从而实现社会需求与提供服务更好对接的有效方式,也是静安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
在社会组织 中的一些党员成为 “ 口袋 ” 党 员 ,长 时 间 没 有 组
织生活。
( ) 一 延伸 了手臂 ,工作 的联 系面和覆盖面 不断扩 大
经 过 两 年 多 来 的 探 索 和 实 践 , “ 纽 型 ” 社 会 组 织 的 枢 工 作 触 角 进 一 步 延 伸 ,工 作 体 系 特 别 是 基 层 组 织 体 系 更 加 完 善 ,联 系 和 服 务 的社 会 群 体 不 断 扩 大 。 比如 ,市 总 工 会 着 力 推 动 “ 务 型 工 会 ” 建 设 ,建 立 了 1 个 职 工 服 务 ( 扶 ) 服 9 帮
务、保障 改善 民生 、发扬基层 民主、促进社会和谐 等方面发 挥 了重要作 用 ,特别是在参 与抗 震救灾 、应对 金融危机 、开
展 奥 运 服 务 过 程 中做 了大 量 工 作 ,取 得 了 明显 成 效 、 展 示 了
2 6I
镊
社会组织管理新探
位 ,显得凌 乱无序 ,很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具 体 表 现 在 :一 是 总量 相 对 较 小 ,
遍 ,许 多社会组织 由政府部 门创 立 ,在人、财 、物上严 重依
赖 行 政 部 门 ,成 为行 政 机 关 的 附 属 物 , 自主 发 展 、 自我 管 理 的 能 力 不 强 。 三 是 管 理 分散 、 疏 于 管 理 的 问题 比较 突 出 ,仅
成效。
我市 社会 组织经 过 多年 的发 展 ,总体 上进 步 明显 、成
效 突 出 ,但 由 于 多 方 面 原 因 , 一定 程度 上 存 在 着 质 量 不 高 、
mba在职研究生论文题目(常见错误+100个选题)
MBA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所谓选题,实际上确定写什么的问题,是论文要表达的方向,所以一个明确的选题,是对整个学期过程的实质检验,很多在职研究生在拿到论文任务时,不知道如何选题,及时完成了选题,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将为大家分享100个比拟好写的“mba在职研究生论文题目〞,及举例分析那些“错误选题〞到底错在哪里。
一、在职研究生论文选题常犯的错误分析。
选题例如1:“020物流模式与现代商业开展融合〞这个选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题目太大;二是追热点,无视理论逻辑;三是缺少具体的研究对象;四是将两个概念并列起来,其融合的范围与程度都难以界定。
所以,该选题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选题例如2:“中国汽车业上下游企业物流开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个题目不适合MBA学位论文。
原因在于:一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
上下游企业很多,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二是内容涵盖多而浅。
仅讨论挑战与机遇没有实际的价值,必须落实到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
因此,可以想见这个题目如果研究下去是没有有价值的预期结果的。
选题例如3:“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分析以及APG战略研究〞这个题目的问题在于将两个问题并列,且前者“汽车制动系统行业分析〞是面研究,而“APG战略研究〞那么属于点研究。
而进行APG战略研究的时候,必须进行其环境研究。
因此,论文的研究主题是APG的战略研究。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战略类型:开展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或者运营战略。
选题例如4:“航空制造企业供给链质量管控方法初探〞这个题目需要明确研究的具体对象为哪一家航空制造企业。
同时研究的问题最好不要焦距在“方法〞上,最好在“问题〞上。
方法的探讨需要更广泛深厚的理论研究,而“问题〞那么更具象,能够较深入地进行研究。
而“初的研究深度对于MBA学位论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选题例如5:“X公司供给商开发和管理的研究〞这个题目概念的内涵不清,将“供给商开发〞和“供给商管理〞并列不适宜。
“供给商开发〞属于供给商管理的一个局部。
“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 ) 京市社 会组 织发展 存在 的 问题 一 北
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 构建以工 、 、 青 妇等人 民团体 为骨干的“ 枢纽型” 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逐步形成了
以“ 社管社 ” 的社会 组织 管理 北京 实践 。 本文 以调 研
体制改革深化 、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的形势
下, 北京 市社 会组 织 得到迅 速 发展 , 量显 著增 加 , 数
算, 约为 6 二是政社不分 、 家; 管办不分的现象仍 比 较普遍 。许多社会组织 由政府部 I ̄ 立 , ' ' 在人 、 、 -J l 财 物上严重依赖行政部门 ,成为行政机关 的附属机 构, 自主发展 、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 三是管理分散 、 疏于管理的问题 比较突出。 仅市级社会组织的业务 主管单位就多达 10 多个 , 3 绝大多数是各行政委办
杨 丽 : 枢纽 型” “ 社会 组 织研 究— — 以北京 市为例
“ 枢纽型 ’ ’ 社会组织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杨 丽
( 清华 大 学公共 管理 学 院 , 京 北
10 8 ) 00 4
[ 摘
要 ]枢组型” ‘ ‘ 社会组织 , 指对 同类别、 同性质、 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 系、 服务和管理的大型联合
市商业联合会 、 市建筑业联合会 、 民办教育协会嗍 市 。 《 北京 市“ 十二 五” 时期社会 建设 规划纲要》 提出 ,
“ 加快构建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社会组织“ 枢纽型” 工作体系 , 使市级 ‘ 枢纽型 ’ 社会组织达到 3 0家左
右, 并健 全市 、 ( )街 道 ( 区 县 、 乡镇 ) 级 ‘ 纽 型 ’ 三 枢 社 会 组织 工作 网络 , 本 实现社 会 组织 ‘ 纽 型 ’ 务 基 枢 服 管理 全覆 盖 。”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
2019年3月Mar.2019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 第9卷第2期Vol.9No.2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12月27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初见成效,实现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5个社区社会组织。
再过5-10年,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支持措施更加完备,整体发展更加有序,作用发挥更加明显,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1]。
由此可见,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意见》中还提出“鼓励在街道(乡镇)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规范社区社会组织行为,提供资源支持、承接项目、代管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1]。
许多街道(乡镇)回应政策要求,做出了新的有益尝试,搭建起街道(乡镇)层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如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开放大学2016年度青年课题“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G16C0004Q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8-12-16作者简介:孙江涛,法学硕士,国家开放大学政法教学部社会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发展、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社区社会工作等。
摘要: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社会组织数量逐渐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为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协助。
7623853_协同共治格局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与限度
协同共治格局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与限度朱晓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具有增强社会组织自治、社会资源再动员以及推进社会秩序活力与秩序兼具等诸多功能。
但在"强政府、弱社会"并未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面临以下限度:"科层化"治理结构下基层治理活力失衡,"行政化"运作下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弱化,"项目化"运作抑制了社会组织联盟化发展。
因此,未来需要着眼于推进权责明晰的社区治理扁平化,建立去行政化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改进枢纽型社会组织治理方式。
[关键词]协同共治;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功能;限度[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5)12—0057—0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执行空间。
基于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凝聚与动员以及对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突破,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枢纽型社会组织既是当前政府以“吸纳嵌入”[1]管理模式来管理社会组织的新探索,也是培养社会自主治理,实现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社会协同”的积极功能,建立起多元共治的社会管理新秩序,则是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协同共治格局中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效应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放松了控制社会的努力并使之获得一定的“自由活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2]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1.3万个,同比增长10.9%。
其中社会团体31.2万个,基金会419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9.7万个。
枢纽型社会组织 名词解释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社会组织,它具有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促进合作、推动发展等功能。
枢纽型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的社会组织,而是涵盖多个领域和问题的综合性组织。
2. 平台性:它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共享和协同。
3. 服务性:它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如政策咨询、项目策划、培训等,帮助它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4. 引领性:它在某个领域或地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引领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偏离与防范
关键词 :“ 枢纽型”社会组织 ;目标偏 离;支持性社会组 织 中国分类号 :D 0 3 5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3 3( 2 0 1 4 )f ) 1 o 0 0 5 —0 5
当前 ,在全 国各地 社会建 设和社会 管理 的创新 实践进程 中 , 社会组 织管理体制改革被摆在 了 重要 位置。 自2 0 0 8 年开始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相 继提出 了构建 “ 枢 纽型”社 会组织 的策 略 ,“ 枢纽型” 社会组织 的实践 探索渐次铺开 。所谓 “ 枢纽 型”社会组 织 ,“ 是指对 同类别 、同 性质、同领域的社 会组织进行联 系、服务和管理 的大 型联合 组织设置 ” 。在 近五年的实践 探索 中 ,针对 “ 枢纽 型”社会组织 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停止过 ,“ 枢纽 型”社会组 织究竟能发挥 多大的 作用 ,其能力是否能得到所联合 和服务的社会组 织的认 同? “ 枢纽型” 社会组 织是否导致 了社会 组织管理层级的增 加 ,使得管理过程更加繁 复?这些问题都 引起 了学者们 的高度关注 。本 文试 图 对 “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 景及 目标偏离 现象 等展开分 析 ,以求为 “ 枢 纽型”社 会组 织进
致使双重管理体制难以落到实处、其对社会 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无法到位 ;再次 ,部分社会 组织脱 胎于各种体制 内单位组织 ,与业务主管部门存在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在资源 、关 系网络、信息等
组织 的治理风险作为社会组织 管理 的重 中之重 ,社会组 织 “ 双重 管理体制 ”在此情 形下应 运而 生 。高勇认为 ,“ 治理技术 的匮乏和治理风险 的忧 虑构成了 中国社 会组织从 发展初期就开 始存在 的一对根本矛盾” ,为缓解 或消 除这对 根本矛盾 ,就要 “ 建立一种仿 ‘ 单位 制 ’的结 构 ,这就 是社会组织 ‘ 双重管理体制 ’的起源” 。 所谓 “ 双重管理体制” ,即在社会组 织登记 与管理过程 中设置两个管 理主体 ,即登记 管理机 构 ( 各级民政部门) 和业务主管单位 ( 主要是各行政职能部 门) 。其 目的在于 ,一方面 , 用 科层 制手段把住社会组织入 口,纯洁社会组织构成 ,降低社会组 织运作风险 ;另一方面 ,在 管理环节 中,强调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之 间的依 赖关 系的建 立 ( 包括管 理 被管理 、 “ 庇 护 依 赖” 关系等 ) ,以控制社会组织 的治理风险 。现状观察 表明 , “ 双重管 理体制” 不仅 没有很好地 实现 治理初衷 ,反而引致了种种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 , 相 当多的社会组 织因为找不 到业 务主管部 门而无法通过前置性审批 ,进而只能转为地 下活动或到工 商主管部门登记为企业身份 ,致 使乱象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作者:孙博宇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孙博宇【摘要】近年来,为解决大连市社区社会组织管理问题,创新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自2016年起,大连市即尝试开展“枢纽型管理”模式,在中山区望海社区首先运行。
先后在一个社区(“1”)、一个社会组织(“1”)、及各大系统内(“N”)创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1+N”的枢纽型组织架构,运用这种混合枢纽型管理模式整合、管理本区内社会组织。
枢纽型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望海社区的社会组织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树立了多个公益品牌项目,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组织代表人物,推动了多个市、区级公益项目开展。
总体而言,望海社区的益家亲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成效良好,为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1.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1.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NPO),主要是指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且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组织。
1.2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目前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是一般认为它将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同地域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通过社会组织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服务和管理系统内或者领域内或者地域内众多的社会组织,从而在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及一般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有序和畅通的有机整体。
2.益家亲管理模式:“1+1+N”2.1管理模式成立背景益家亲是大连市中山区望海中心社区益家亲社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简称,由为社区提供服务资源线上对接的“e家亲”服务平台发展而成。
通过线下服务体系与线上服务平台的结合,整合社区碎片化服务资源,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益家亲枢纽型社会组织先后在一个社区(望海社区)、一个社会组织(益家亲)、及各大系统内(N个孵化社会组织)创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1+1+N”的枢纽型组织架构,运用这种混合枢纽型管理模式整合、管理本区内社会组织。
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17.11.07•【字号】黑民规〔2017〕12号•【施行日期】2017.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间组织管理正文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黑民规〔2017〕12号各市(地)民政局,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民政局,绥芬河市、抚远市民政局:现将《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黑龙江省民政厅2017年11月7日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精神,推进全省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社区社会组织,是指在本省城乡社区地域范围内,由本社区范围内单位或个人自愿组成的,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目的,依法开展活动,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群众性、服务性的特点。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党组织和居(村)民自治组织施行社区建设、自治和服务的重要力量。
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同一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自愿组成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名称通常称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根植于城乡百姓,服务于城乡基层。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改善公共服务、化解居民矛盾,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可以更好更多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丰富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
(二)有利于更好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针对社区社会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有限的实际,培育发展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业务指导、信息宣传、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党建指导等支持性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作者:孙江涛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社会组织数量逐渐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为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协助。
研究发现,“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与社区自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搭建居民“枢纽型”组织与企业“枢纽型”组织,将社区两大参与主体进行有效整合,由社区“两委”为其提供服务、指导和管理,促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服务,将有力推动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的目标。
关键词:“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区自治;运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669.3;D6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9.02.11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孙江涛.“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9(2)59-64.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12月27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初见成效,实现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5个社区社会组织。
再过5-10年,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支持措施更加完备,整体发展更加有序,作用发挥更加明显,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1]。
由此可见,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意见》中还提出“鼓励在街道(乡镇)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规范社区社会组织行为,提供资源支持、承接项目、代管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1]。
许多街道(乡镇)回应政策要求,做出了新的有益尝试,搭建起街道(乡镇)层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如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等等;但是伴随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类型多元等发展趋势,街道(乡镇)层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管理服务与协调工作等方面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鉴于此,为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科学管理、服务协调工作,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统一管理、有序运作与发展,许多社区开始尝试在社区内部建构承担管理和协调社区社会组织职能的中间机构,即“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现状与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大力推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90年代中后期,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参与也由此发端。
[2]72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参与的必然产物,伴随社区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经历了4个不同阶段,即萌芽时期(1979-1986年)、雏形时期(1987-1996年)、发育时期(1997-2007年)和成熟时期(2008年至今)。
社区社会组织发起于居民、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是居民因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和兴趣上的志同道合自发形成的、以“自益、互益或公益”为目的的民间组织,也可称之为草根组织。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凝聚力、关注社区特殊人群、提供居民日常所需及协助社区居委会或街道(乡镇)进行社区治理、弥补政府社会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制约、外在制度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牵制,导致其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弊端。
除此之外,社区社会组织在其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与常态化,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合法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影响了其优势功能与积极作用的发挥。
(一)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单一,发展不均衡实践发现,大部分社区都具有多种性质或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但是在不同的社区社会组织中,由于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更容易吸纳居民参与,因此,在大多数社区中,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呈现数量最多、参与人数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等特征。
然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的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等服务性质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偏少,并呈现鲜明的发展不均衡、类型不丰富、服务非专业等问题,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质量与效果。
(二)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粗放,精细化不足部分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文体娱乐类主要起源于居民自发或社区居委会自发,并未在街道(乡镇)相关部门备案或登记注册,导致社区社会组织的随意性、自由度较高,在其制度建设、管理规范、组织架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因人成事、因人费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表面上看,是社区社会组织领导者的能力问题,但是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服务缺乏精细化,并且在其运行过程中缺乏统一有效的科学管理,难以实现组织内部的新陈代谢与自我更新。
(三)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欠缺,可持续性差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如果其內部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分配、管理与使用,其社会价值也就得不到有效体现。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的重要资源,不仅要发挥其具备的服务功能,更应该将其培育为一个服务平台或一种链接渠道,使其能够将社区中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然而,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明显不足,且在其他方面,如活动策划、项目运作、科学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导致其在开展社区服务时容易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流程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缺乏服务的可持续性,远没有达到社区自治水平。
(四)社区社会组织身份尴尬,缺乏合法化在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组织成为承接政府服务、疏解政府职能的主要载体。
一般而言,政府征购服务政策中规定的项目承接主体的资质为“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3]。
虽然不少基层政府放宽了项目承接主体的准入机制,但由于大部分社区社会组织并未在街道(乡镇)相关部门备案或登记注册,组织自身的合法性仍存在问题,致使其身份尴尬,并不符合项目承接主体的要求,限制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化运作。
因此,为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使其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和自治功能,不少成熟社区开始逐渐探索多种方法促进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发展,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转型,更加广泛地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其中,“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建构就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二、“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是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由社区社会组织领袖或辖区单位(企业)代表组成,协调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企业)与社区“两委”以及社区居民的关系,对社区社会组织与辖区单位(企业)开展协调、服务与管理工作,满足社区需求、协同社区治理、推进社区发展的一种联合性社区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纽带与桥梁,在社区“两委”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为社区工作者减压,助力社区“两委”开展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发现,“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发挥以下四种功能:(一)培育孵化多种类型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居民组织化”社区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或社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挥“聚人气”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育孵化多种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逐步将社区居民根据其不同需求吸纳到不同的社区社会组织中,不仅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更能通过组织的方式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与自我服务,实现“居民组织化”的目标。
(二)协助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实现“组织公益化”“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由两类不同的社区成员构成:第一种是由“社区居民”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它能够为社区提供各种公益服务,如社区志愿巡逻队、社区志愿服务队、社区手工坊等;第二种是由“辖区单位(企业)”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由于企业的盈利本质,它在开展社区服务时更侧重于“公益反哺”,如志愿者积分兑换服务、辖区单位(企业)的义务服务等。
不管哪类社区社会组织都在努力实现“组织公益化”。
(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社区服务,实现“社区自治化”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加强,项目承接主体也日益多元。
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基层政府已经将备案或登记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纳入项目申请主体中,如北京市各区(县)开展的“创享计划”“公益创投”“公益认领”等,都是地方政府为推动社区自治做出的有益嘗试。
通过鼓励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开展社区服务,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项目运作与项目管理能力,更能够为社区自治积蓄能量,逐步实现“社区自治化”。
(四)开展能力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专业化”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两委”根据发展需要,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培训,开展“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如在项目申请、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管理、活动策划、公文写作、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培训,让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也更加精准,逐渐引导其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居民“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第二种为企业“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
虽然二者构成主体不同,但是在运作机制上有共同之处,而在与社区“两委”的关系建构上略有差异(二者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一)居民“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运作机制居民“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由社区多个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构成,他们通常被称为“队长”,每个社区社会组织依据自身发展情况,由1-2名成员参与其中。
这些社区居民负责人是由社区工作人员从社区社会组织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展能力建设,提升他们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各项能力,如领导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会议能力,等等。
在此基础上,由社区“两委”协助建构一支具备管理职能的新型社区社会组织,即居民“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如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ZAPY社区建构的“五色土”工作室、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地区XZJY社区建构的“鑫兆益家”,都是典型的以居民为构成主体的“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