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0张PPT)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史学观点评述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 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 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 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 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A
• 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 收了,财也收了”。其“财也收了”是指
• A.设置通判 • B.设枢密院 • C.制钱谷 • D.设三司
C
• “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 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 是
知识归纳
汉朝
中 央 唐朝
集
权
的 发
宋朝
展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
地方制度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 (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 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史学观点评述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 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 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 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 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A
• 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 收了,财也收了”。其“财也收了”是指
• A.设置通判 • B.设枢密院 • C.制钱谷 • D.设三司
C
• “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 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 是
知识归纳
汉朝
中 央 唐朝
集
权
的 发
宋朝
展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
地方制度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 (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 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2张PPT)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郡国并存
削弱
趋势: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中央权
唐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元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削弱
宣政院辖地
可见:从汉至元地方政 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②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 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
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文官出行图
3、北宋: 探究二: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 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
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 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设置节度使,削弱了中央集权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 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广设藩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27张PPT)
唐朝藩镇的分布和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图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思考地方势力威 胁中央的根源何 在?对历史产生 了什么影响?
2 唐末五代时期中央权力的削弱
政治上——自主权
节度使权
利:
经济上——控制财权
安史之乱
军事上——强大的武力 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材料:当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吾
才学 知识
科举制=八股文?为什么?与现代高考制度相结合, 分析科举制的利与弊??
积极影响: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考试单一,忽视实践性知识
本课小结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三)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相权一分多职
皇帝
财政 行政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 知 政
中 书 门
(三司) 事 下
军事 枢 密 院
(二府)
元:中书省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想想议议
以上四个制度中,哪一制度的宰相权力最大?为什么?
(小结):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北宋
元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强化,地方权力日益分化弱小
(一)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皇帝
执行机构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64张PPT)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侯权力,基 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 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 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 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 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遗留了王国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 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 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 措施, 直接导致发生了 “七国之乱”。在 平定叛乱后虽然景 帝采取了一些削弱 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但地方分权的问题 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 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 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 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 时代
盛行于西周,是奴 隶社会的行政机构
几乎盛行于整个 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侯权力,基 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 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 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 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 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遗留了王国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 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 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 不能为已。”
汉景帝削藩
汉景帝采用了晁错 的“削藩” 措施, 直接导致发生了 “七国之乱”。在 平定叛乱后虽然景 帝采取了一些削弱 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但地方分权的问题 没有得到彻底的解 决。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 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 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 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 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 时代
盛行于西周,是奴 隶社会的行政机构
几乎盛行于整个 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 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第3课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
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
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
“ 安 史 之 乱” 平 定 后, 星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三省各承担何职能?这一制度起
了什么作用?
皇帝
( 中 草 拟 书 颁 发 省 诏 令 )
门 ( 审 下 核 政 省 令 ) 礼 兵
军 政
尚 书 省
( 执 行 政 令 )
吏
官吏的 任免和 考核
户
户籍、 土地、 赋税
刑
刑 狱
工
国家的 工程建 设
主管礼 仪科举 等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 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 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举后来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 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 如鸡”的民谣。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的英雄尽白头!”
评价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 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 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有的西方学者干脆 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宰相赵普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 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 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
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赵高
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
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
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
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 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