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管理资料]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管理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c.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
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
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 我们了解先民们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条。
(P85) 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3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 、郭璞《尔雅注》 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
除《尔雅注》外,郭璞著有《穆天子释本书词语(P4) 注》《方言注》等。
(P87) 54、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大成的重要雅系著作。
(P92)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5、《广雅》著者: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疏义》、王念孙《广雅疏证》(P94)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全书十五卷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实践。
(P8) 目一卷。
首次根据六书理论,把九千多个汉字用540个部首统一起来,始一终亥,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分部归属,不相亲厠,创造了按部首统领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
(P101)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doc
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简史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学小史一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期?答:①萌芽期(先秦)②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魏——唐)④中落期(宋——明)⑤复兴期(清)二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引起。
三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1、语文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2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3.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四两汉训诂兴盛的表现:注释书如雨后春笋地大批出现。
五兴盛的特点: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想观点,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东汉比西汉范围扩大了,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六汉训诂学基础的奠定:汉人遍注群经,使后人得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后人得据以了解字词意义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以楯,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七保守时期训诂学取得成就的特点?这时期的学者扩大了视野,反映在训诂学实践上,范围也扩大了,与此同时,内容也随之扩大:⑴注释中充实史料,如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书达400种之多,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资料也甚宏富。
⑵阐发哲理,如郭象注《庄子》。
⑶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义,如颜师古注《汉书》、陆德明撰《经典释文》。
⑷考证探源故实用典,如李善注《文选》。
其不足之处,在于表现出了保守倾向,至唐更甚。
八、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正义》和孙的《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合称为《十三经注疏》。
朱熹的《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也很有名。
九、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
《训诂学》的复习资料2002.10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1.曰2.反训3.貌4.之为言5.推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
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一、概述训诂学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解决古代文献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正确地把握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思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二、词义解释1、形声字:指以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字,其中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2、会意字:指以两个或多个独体汉字组合而成的字,其中组合各成分的含义往往构成该字的整体含义。
3、指示字:指以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字。
4、假借字:指借用同音或近音字表示同一个词的字。
5、转注字:指具有相同部首和相同意义的字,可以互相转化使用。
6、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7、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包括平、上、去、入。
8、方言:指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9、雅言:指古代通用的标准语言,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10、古音:指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1、今音:指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音韵、声调等方面。
12、韵部:指将相同或相似韵母的字归纳在一起,形成韵部。
13、平仄: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声调划分为平、上、去三声和平、仄两类。
14、对仗:指在诗词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词语进行对称性搭配。
15、典故:指在诗词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等。
16、韵脚:指诗词中每句诗末尾的押韵字。
17、句式: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形式。
18、辞格:指在诗词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自考复习资料财务管理学复习资料高三模拟试题文综政治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政治生活的观点,正确的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强调对人民负责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它赋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自治权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鼓励广大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正确答案是:A.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3)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5)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6)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6)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7)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7)第六章训诂要籍 (7)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9)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1)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2)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3)总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较常考得背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简述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
(简答题)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最常考死背什么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论述题)什么是训诂学,有各种不同说法。
其中比较通行的一种,是把训诂学跟音韵学、文字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新版《辞海》给训诂学下的定义及所作的说明基本上也是这样。
它说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这个定义有合理部分,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任务★★试述训诂学的任务。
(论述题)照传统的说法,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现《尔雅·释话》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同上)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2021年4月自考 模拟题:论述训 诂学在语言教学 中的重要性
训诂学实践与应用
第五章
文献整理与校勘
文献整理: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编目、校勘等工作,以便更好地研究和 利用。
校勘: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或不同来源的文献,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别字、 脱漏、衍文等错误,以保证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应用:在校勘过程中,需要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对文献中的语言现象 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断,以深入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为学术研究 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训诂学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 化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对于个人成 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训诂学基本方法
第二章
学术价值:文献整理与校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推动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训诂学文献资料
第三章
训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第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第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牛属有“犊”,羊属无“羔”;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以命。
很全的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已排好版可以打印成小书,方便
Word资料.Word资料.Word资料.Word资料.✿“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
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
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
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
);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
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
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内容复习要点一、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一)注音。
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
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A﹑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
“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
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
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二)释义。
包括 A﹑训释词义。
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
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
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1)翻译。
这又分为两类:a 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
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
c点明含意。
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
(3)阐述章旨。
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
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
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
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三)(三)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
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 a、解释词语的顺序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d、解释押韵倒语二、讲解修辞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三、分析句读。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
二、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
(1)、描写法。
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如:A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B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这段话描写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
28.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29“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句话出自王引之的《经义述闻》30.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迹。
31.所谓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32.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
33.王念孙说的连语指连绵词。
3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成败是偏义合成词。
35.“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
缓急是偏义合成词。
36.“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爪牙是合义的合成词。
37.比如《说文•老部》:“老,考也”,“考,老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38.“负,背也,置项背也。
”它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39.“蛊,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0.“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1.对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42.右文说是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43.沈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对“右文”说的历史和内容都作了分析说明,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44.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45.“燕雀以为凤皇,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
高诱注:“宇,屋檐,宙,栋梁也”,他使用的间本义。
46.“吹”(嘘也):“嘘”(吹也)-“吹嘘”。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47.“口,人所以言食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8.训诂学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方式叫反训。
49.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
50.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51.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
赴后写为讣,它们的关系是古今字。
52.“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
表达的感情色彩是轻蔑。
53.《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汉代的杨雄。
54.源于晋代的俗语是宁馨。
55.哈尔滨来自满语,吉林来自满语。
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族语。
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
呼和浩特来自蒙古语。
拉萨来自藏语。
乌鲁木齐来自维吾尔语。
56.“佛、菩萨、和尚、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阿加佗”来自梵语。
57.“仁频”译自爪哇语。
58.外来词有铁辙(铁轨)、辙路(铁路)、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
59.方丈原指长老的居处,后来也用来指主持寺庙的大和尚。
60.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榖部“阿芙蓉”下说:“‘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
61.高诱注:“纮宇宙而章三光”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使用的是引申义。
62.《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王引之说:“‘蝗虫’皆当为‘虫蝗’”。
63.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义书也。
《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以下,形书也。
64.黄侃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
65.训诂书在汉代出现的是《尔雅》。
66.《尔雅》分为十九类。
67.晋代的郭璞的《尔雅注》与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合为《尔雅注疏》。
68.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
69.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
70.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源。
71.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的书很多,它们都以“雅”字命名,其中最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撰的《小尔雅》。
继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释名》和《广雅》。
72.训诂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有《方言》。
73.下列作品出现于汉代的有《释名》74.刘熙的《释名》以推寻事物的得名之由著称。
7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76.《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为最早。
77.《广雅》的作者是魏•张揖。
78.王念孙给《广雅》注释,日以三字为率,积十年乃成书,名为《广雅疏证》。
79.《广雅以疏证》有人比诸郦道元注《水经》,注优于经。
80.下列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是《说文》。
81.南唐徐锴撰《说文系传》叫小徐本,到宋代,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叫大徐本。
82.《经典释文》作者是唐代的陆德明。
83.先秦有六经,秦以后有五经,失传的是《乐》。
8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汉•赵歧,《楚辞章句》的作者是王逸。
85.史记的三家注包括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86.《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
87.集中力量注明出典的是《文选》。
88.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89.从先秦到秦末,训诂学发展经楞了五个时期,分别是先秦的萌芽期,两汉的兴盛期,魏唐的保守期,宋到明的中落期,清的复兴期。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
90.汉人遍注群经,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蹊径,奠定了基础,毛亨、郑玄、许慎、马融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的。
91.魏晋六朝,流传到今天的注解有王弼、韩康伯的《易经》,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榖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魏晋•皇侃的《论语义疏》。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
92.清代的训诂学为三派:一是纂集派,这一派述而不作。
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
三是发明派。
93.清代训诂学家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惠栋、江声、钱大昕,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
94.清代训诂学家属于皖派的学者有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主张以字学为基点。
95.《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96.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97.四大丛书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98.“衍、脱、讹、倒”是古籍出现错误的四种现象。
99.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增加文字的现象叫衍。
100.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丢掉文字的现象叫脱。
101.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叫讹。
102.古籍在传抄刻写过程中错简文字的现象叫倒。
103.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
104.校勘的四种方法是:对校法、他校法、文物校书法、理校法。
105.训诂的方式除了互训、义界外,还有推因。
名词:四书集注:朱熹所著,有《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的作用是用来拿一般释特殊或拿具体解释抽象。
曰(谓之):使用这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它的作用是释义,同时用来分辨同义的细微差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转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语音有转变的词。
互文:说明上下文要互相交错补充,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古文经学派(或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书,研究它的学问,就称为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派: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学,研究这种经书的人就叫今文经学派。
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另一个只作陪衬。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字的典,主要收小篆,同时也收古文、大篆,收字多个,分540部,15卷,它是专门探求本义的。
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对儒家五部著作的注解,分别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史记三家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
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
《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
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丛书:是总聚众书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
分为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类书: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引用的一种工具书。
唐代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有《册府元龟》《永乐大典》。
对校法:先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理校法: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