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B.《世说新语注》C.《论语义疏》D.《一切经音义》【答案】D【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
【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B.推因C.以形索义D.浑言【答案】B【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B.孔颖达C.段玉裁D.黄侃【答案】D【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B.考证人名、地名C.考核史实D.阐明哲理【答案】A【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B.《说文》C.《尔雅》D.《释名》【答案】B【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B.因果C.法宝D.现在【答案】A【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
【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B.以具体释抽象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D.同义词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直训就是用单字相训,用一个词解释另一个词。
【考点】注释原理——直训与义界的关系8.“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於齐。
”句中“赴”乃“讣”义,指“报丧”,“赴”与“讣”的关系是()。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 训诂学的 任务? 答:(1)释古今之异言 —用 当代的话去解释 古代词语。
(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 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 貌让人了解。
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 ? 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 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 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 第 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 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 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 撰等。
4 、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 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 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 容。
5、训诂学的原则? 答;(1)历史的(2)唯物的(3) 辩证的( 4)现实的。
6、谓与谓之的区别? 答:谓:使用这个术语谓的 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 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 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谓之: “谓之” 和“曰”为“” 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 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 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 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 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 词和近义词。
谓之和谓的前 后次序相反。
7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 如的区别? 答: 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 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读若 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 注音。
区别在于:前者是用 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 是用于注音。
8 、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 歧? 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 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 “今 文” 。
到了汉武帝末年, 鲁 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 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 时代字体写的经书, 和原来 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 这就 称为古文经学。
随后就形成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 对峙。
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 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 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 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 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 学书写字体的不同。
今文用 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 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 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 书则多用假借字。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新书·耳痹篇》:“子胥发郁冒忿,辅阖闾而行大虐。
”案:胃当作胃,胃与溃通。
《说文》喟或体作口贵,是胃可通作溃也。
《说文》:“溃,漏也,亦决也。
”溃忿者,谓发泄其忿如水之横溃也。
与发郁相对为文。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是极有疲、惫之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
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
’”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
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唐杨亻京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
”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
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
’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
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
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
《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
’《释文》:‘傥,崔本作党。
’《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一、引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尤其是汉字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套齐全的复习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备考。
本文就是为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准备的一套非常齐全的复习资料。
二、训诂学基础知识在进行训诂学的复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1. 训诂学的定义和分类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字义训诂学和字形训诂学两大类。
字义训诂学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而字形训诂学则主要研究文字的形状和结构。
2. 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训诂学起源于古代文献的传世和文献的解读需求。
最早的训诂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熟,并在汉代达到了顶峰,形成了齐、鲁、秦、荀等多个学派。
3.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训诂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学习训诂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文字真实原则、法度原则、义理原则和考证原则。
三、训诂学的专业书籍推荐在备考训诂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本比较经典的训诂学专业书籍推荐:1.《训诂学导论》:这本书是训诂学的入门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中国古代文献训诂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训诂学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古文字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古代文字的形态、演变和用法,对于理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具有很大的帮助。
4.《字义训诂学》:该书主要介绍字义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习字义训诂学非常有帮助。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训诂学教材和参考书籍推荐,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学习。
四、训诂学的重点考点自考训诂学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广,但有一些重点考点需要重点复习。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训诂学(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3)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5)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6)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6)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7)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7)第六章训诂要籍 (7)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9)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1)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2)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3)总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较常考得背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简述新版《辞海》对训诂的定义。
(简答题)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最常考死背什么是训诂学★★什么是训诂学?(论述题)什么是训诂学,有各种不同说法。
其中比较通行的一种,是把训诂学跟音韵学、文字学并立起来,认为“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新版《辞海》给训诂学下的定义及所作的说明基本上也是这样。
它说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
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这个定义有合理部分,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
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任务★★试述训诂学的任务。
(论述题)照传统的说法,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现《尔雅·释话》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同上)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训诂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这些题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有的是属于纯粹记忆性的,有的是属于在记忆的基础之上还要适当加以理解和分析的,有的则是侧重于考查自考生的分析能力的。
总之,单项选择题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宽的,语音、语法、词汇都可以包括进来。
但是,由于单项选择题的内容一般难度不大,一般的自考生得分都比较高。
1.“训诂”的主要意思是对( )解释。
①异域方言词语的②对古语的③对古语中的方言词语进行④对一种语言的所有词义进行分析:训诂的主要意思是用语言对语言进行解释。
它是用已知易晓的语言去解释古代未知难释的语言,它包括解释古语和古语的解释。
所以正确答案是②。
而①③范围太小,④范围又太大。
2.《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 )。
①通假字②古今字③异体字④繁简字分析: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古今字往往在形体上多是用加上形傍来进行区别,所以清代王筠称古今字为区别文。
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合称。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3.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 )。
①意义相近②音同或音近③文字形体有联系④文字形体没有联系分析:通假字的类别有无本字的假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和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而意义相近、文字形体有联系或者文字形体没有联系都不能作为识别通假字的条件。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②。
4.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句中“青春”指( )。
训诂复习题(自考专用)
1、《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
3、《荀子正名这些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中成败是一个偏义合成词。
5、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析词审议、辨体明义等几种。
6、笔意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词义。
7、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8、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评议》、《诸子平议》、《古书释义举例》等。
9、句读一次、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的《公羊传 .序》。
10、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11、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12、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13、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14、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15、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文选注》。
16、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17、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氏诂训传》。
18、古人最初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23、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为反训。
24、右文说是由王子韶最早提出的。
24、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25、提出“学者改本子读之,则怡然理顺”说法的是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26、探求语源主要依据的线索是声音线索。
27、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28、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29、盗,逃也的训诂方式为推因。
30、负,背也得训诂方式为推因。
31、训诂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2、《说文》盅,腹中虫也。
使用的训诂方式为义界或准义界。
33、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沈兼士。
34、用一句话或句话对概念内涵作出阐述的方法称为义界。
35、蓑,草雨衣也。
的训诂方式为义界。
36、考,老也。
老,考也。
训诂方法为反训。
37、段玉裁《经韵楼集》说凡文字有本,有引申假借之义焉。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四川省第三十一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四川使用教材《训诂学》宋子然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套)(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的括号内。
) 1.训诂学上“集注”和“补注”分属两类,这是从( 4 )来说的。
①训诂的对象②传注的作者③注疏的内容④注解之间的关系2.《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这里所运用的义训方式是( 2 )。
①同义相训②描述譬况③以狭义释广义④以共名释别名3.《尔雅》一书共有( 2 )。
j①十三卷②十九篇③八卷④十四卷4.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进一步发展,逐渐摆脱( 3 )的附庸地位。
①文学②文字学③经学④史学5.古籍文句在传抄过程中多出了字称为( 2 ) o①错简②衍文③讹字④古今字6.注疏术语“言”和“谓”的关系是( 4 )。
①格式不同,但用法却一样②格式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③格式相同,用法也一样④格式相同,但用法不一样“言”用于:“谓”用于:7.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4 )。
①专讲句段篇的大意②重视寻章摘句③重视词义的解释④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8.《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注:“短兵,刀剑也。
,'王逸认为“兵”是用的( 1 )。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语源义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通训”,专讲( 4 )。
①词的本义②以形索义③会意和形声④转注和假借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个“狱”不是( 3 )的意思。
①打官司②案件③监牢④诉讼1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最先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3 )。
①黄焯②段玉裁③黄侃④马瑞辰12.“甲,乙之也。
”因为“之”是代词,所以含有表示被释词用为( 4 )之意。
①名词②形容词③代词④动词13.《说文·皿部》:“盔,菜也。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自考《训诂学》
河北自考《训诂学》一、填空: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
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
王易的一经为《乐经》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的方式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的方式一解释词义的方式:互训、义界、推因。
二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三互训的根据:是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四互训的类型1.从时代上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2.从地域上着眼,互训有以通言释方言的。
3.从体例上着眼,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
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
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
4.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名的(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又叫做类训。
类训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在不能反复为训。
5.另外从使用频率上看,互训有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的。
五互训的局限:互训只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相对的同义,而不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组词有绝对的同义,互训只能彰其同,不能辨其异。
六互训的发展。
由于词义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不利于思想表达,也不利于明确理解,有很多互训词往往逐渐相互结合成同义复词。
复合词的义素互相补充和制约,意义便比较稳定和明显。
这是词汇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七说明“义界”的实质、原则及其局限。
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局限:定义难以精确;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八推因:.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九推因的意义:推因方式,对于今天和今后编纂语言工具书,特别是编写同源字典,颇有参考价值。
十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1)“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
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
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文章标题:月自考《训诂学》考试真题试卷一、选择题1、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琴瑟友之”的表述,这里的“友”表示什么意思? A. 弹奏 B. 欣赏 C. 珍藏 D. 亲爱答案:D 解析:“琴瑟友之”出自《诗经》,意为“亲爱她弹奏的琴瑟”。
2、下列哪个词不是同音字? A. 喧嚣和轩敞 B. 姓和生活 C. 鞠躬和鞠蹴 D. 甜蜜和痰蜜答案:C 解析:鞠躬的“鞠”与鞠蹴的“鞠”不是同音字。
3、下列哪个词不是形声字? A. 蝙蝠 B. 蚂蚁 C. 玫瑰 D. 蝌蚪答案:D 解析:蝌蚪是象形字,不是形声字。
二、填空题4、请在下面的诗句中填上正确的通假字。
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______杯停箸。
答案:把解析:“把”是“罢”的通假字,表示中止。
41、请在下面的诗句中填上正确的古今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江开。
答案:野旷天低树;日暮客愁新解析: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注意古今字的正确使用。
三、论述题6、请论述《说文解字》对于现代汉字学的影响。
答案:《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对现代汉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字形分析:《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分析汉字的结构,分为“文”和“字”两部分,对于现代汉字学研究字形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11、字义解释:《说文解字》对汉字的本义、引申义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意义,对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6111、字音研究:《说文解字》收录了当时能够反映汉字音读的标音材料,对于现代汉字学研究汉字的音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1111、对后世的启示:《说文解字》在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注意汉字的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
训诂学考试重点笔记一、字词的形音义关系那可是重中之重啊!你想想看,就像盖房子,字词就是那一块一块的砖头,形音义就是砖头的形状、质地和用处。
比如说“解”这个字,它在古文中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解(jiě)”可以表示分解、解开,像“庖丁解牛”,这是我们常见的用法。
而“解(xiè)”在古文中还能表示姓氏或者官名呢。
要是搞不清楚这个,就像盖房子用错了砖头,整个理解都会垮掉的呀!二、训诂的方法可得好好掌握。
有互训、递训、同训这些。
这就好比是解密的钥匙啊。
互训就像两个人互相指着说,“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
比如“老,考也”“考,老也”。
递训呢,就像是接力赛,一个传一个。
像“崩,薨也;薨,卒也;卒,死也”。
同训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有共同的名字,像“初、哉、首、基”都有开始的意思。
要是没掌握这些方法,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找不到出口的。
三、古代的注释书也是考点满满呢。
像,那可是训诂学的宝藏啊。
你要是把它当成一座宝山,里面的每一条注释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比如说郑玄对的注释,那详细得就像给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首诗的背景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要是忽视了这些注释书,哎呀,那简直就像守着金山却去讨饭一样傻啊!四、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这几个概念可不能混淆啊。
古今字就像是祖孙关系,新的字是从旧的字发展出来的。
像“莫”和“暮”,以前用“莫”表示日暮,后来为了区分,就有了专门的“暮”字。
异体字呢,就像是双胞胎,虽然长得有点不一样,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像“泪”和“涙”。
通假字就像是借东西,本来该用这个字,却临时借了另外一个字来用。
比如“蚤”通“早”。
要是把它们弄混了,就像把自己的亲戚都认错了,多尴尬呀!五、词义的引申和演变也很关键哦。
这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不断地发展变化。
比如说“兵”这个字,最初的意思是兵器,像“弃甲曳兵而走”里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拿着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的意思。
再后来又有了战争、军事等意思。
2024年汉语言本科-训诂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本科-训诂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历史上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
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2.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B.《说文》C.《尔雅》D.《释名》3.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词义体系,这一注释工作以《_____》为最早。
4.训诂方法包含的形式有()。
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6.训诂术语“醜”表示()。
A.事物的区别性B.事物的共同性C.事物的相似性D.事物的相对性7.训诂学史上,两汉时期的训诂历史地位如何?8.训诂学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是萌芽期(先秦)、_____(两汉)、保守期(魏至唐)、中落期(宋至明)、复兴期(清)。
9.清代的训诂学_____派的代表是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
10.《说文解字注》11.章炳麟分上古韵部为_____部,黄侃分28部,王力分29部。
12.《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
A.合宜性B.偶然性C.约定性D.通用性E.回授性13.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14.下列人物中为《史记》作过注释的是()。
A.五臣B.萧统C.司马贞D.赵岐15.“训”“诂”合称为“训诂”始于《____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
16.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17.“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____。
18.《经典释文》20.下列书籍属于丛书的是()。
A.《初学记》B.《艺文类聚》C.《册府元龟》D.《四库全书》21.我国大型丛书包括()。
A.《四部丛刊》B.《四部备要》C.《永乐大典》D.《册府元龟》E.《四库全书》22.陆德明23.下列著作中,不是俞樾所著的是()。
A.《读书杂志》B.《群经平议》C.《诸子平议》D.《古书疑义举例》24.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
自考《训诂学》复习要点训诂要籍一、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是: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黄侃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第二《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第三《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第四《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黄侃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雅》为本,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字之本,而《尔雅》失其依皈,③无《尔雅》则不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内容?答:《尔雅》的训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释普通词义。
包括①释诂②释言③释训。
二是;释百科名词。
包括①释亲、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不足之处在于: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五属,牛属有“犊”,羊属无“羔”;内容有重复;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
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第一篇: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重庆《训诂学》自学考试题型和考试技巧(共3个要点)第一,你必须知道考试题型。
重庆自考有: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多项选择题(5个10分);名词解释题(2个1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2个30分)。
2015年训诂后面大题主要涉及音训和注音方面的知识。
1、论述说文解字的贡献;2论述异体字的由来的方式。
第二,把下面的学习笔记看一看。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训诂学》自学考试题型和考试技巧(共3个要点)第一,你必须知道考试题型。
重庆自考有: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多项选择题(5个10分);名词解释题(2个1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2个30分)。
2015年训诂后面大题主要涉及音训和注音方面的知识。
1、论述说文解字的贡献;2论述异体字的由来的方式。
第二,把下面的学习笔记看一看。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
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
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5训诂学的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
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
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
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
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
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
)(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
(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
)(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
或不言避讳字,或缺笔。
(6)无句读。
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①古书文字有错、脱、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③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
(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2.2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2.词义演变。
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
)词义的转移:指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2.3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
2.修辞障碍:。
(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
(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左传》“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两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依避免行文单调枯燥。
如:《左传》“贄币不通,言语不达”“通、达”互文见义。
)(2)倒文:古人在行文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今人叫“倒装”。
(3)变文:又叫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有变文以协韵,变文以成辞,变文以避复等情况),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此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
2.4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连类而及: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想象,我们称它为“连类而及”。
2.5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书语言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3.1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当从事哪些工作。
既然训诂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书面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那么凡是解释古代语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
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校勘等。
3.2解释词义包括:解释1.本义与引申义:在此的若干互相关连的义项中,能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以今语释古语:是指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
3.方言:(1)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话)去解释古代的语言。
(2)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①二者虽出发点不同,当方式上是相似的。
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古语。
②它们的目的不同。
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是方言与通语相通。
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
③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古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3.3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
它包括①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
②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
(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句读。
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③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
④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⑤申述章旨⑥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⑦引证史实和故事⑧评论原文等。
3.4注音的方法:1.譬况法: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
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格式“甲读若乙”。
3.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格式是“甲音乙”。
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来的一般的读音读.3.5校勘的方法: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
校勘的方法有: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4.1形训作用: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还可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局限:刑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惟一依据。
3形声字的形符只能能够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形训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
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3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笔意:指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2声训方式: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解释字(词)义。
声训方式: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涧也)。
3利用同形字。
(被训字和训字之间有声调和词性的不同,二者在词义上有必然联系。
如:蒙者蒙也。
声训作用:1寻求本字。
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而寻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
如“选贤与能,”“与”本为“举”。
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
2.推求语源。
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同源词。
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广泛联系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运用声训的方法联系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
其次,因汉语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束缚,辗转联系其他音同、音近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