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35力的分解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3.5《力的分解》学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3.5《力的分解》学案

§3.5 力的分解(学案)一、考点自学1、力的分解(1)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同样遵守。

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

(3)力的分解依据: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

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一般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2、矢量相加的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而求出的方法。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是的(2)矢量和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或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如:质量、时间、路程、速率等二、预习自测1.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的分解的本质就是用同时作用于物体的几个力产生的效果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B.分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合力的大小C.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D.分解一个力往往根据它产生的效果来进行2.(2010年台州市高一期末)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B.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C.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D.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桥面向下的分力3.某同学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在图的四个选项中双臂用力最小的是( )4.如图所示,细绳MO与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MO>N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 的重力过程中(绳OC不会断) ( )A.ON绳先被拉断B.OM绳先被拉断C.ON绳和OM绳同时被拉断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5.如图所示,一位重600 N的演员悬挂在绳上.若AO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BO绳水平,则AO、BO两绳受到的力各为多大?(sin 37°=0.6,cos 37°=0.8)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 在挡板和斜面间搁有一个重为G 的光滑圆球,试求该球对 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三、当堂检测1.将物体所受重力按力的效果进行分解,图中错误的是( )2.一个已知力F =10 N ,把F 分解为F 1和F 2两个分力,已知分力F 1与F 夹角为30°,则F 2的大小( )A .一定小于10 NB .可能等于10 NC .可能大于10 ND .最小等于5 N3.用三根轻绳将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空中,如图所示.已知绳ac 和bc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则ac 绳和bc 绳中的拉力大小分别为( )A.32mg ,12mgB.12mg ,32mgC.34mg ,12mgD.12mg ,34mg4.如图所示,重为500 N 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 N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大小.5.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置一个重20N 的光滑小球,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中物理《3.5 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过程导入: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替换某几个力,这个过叫做力的合成。

那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几个力来等效替换某一个力呢?这个过程就叫做力的分解。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力的分解【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师:如何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呢?生: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是以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对角线,而力的分解则是以一个已知的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的边。

师:不错!由此可以看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的边,那大家看看黑板,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力,那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两个分力呢?师:好多学生犹豫了,为什么呢?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没有特殊限制,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如下图: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

从上图可以看出,力F 可以分成F 1 、F 2,也可以分成F 3、F 4,还可以分成F 5 、F 6,还可以……,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等效替换F 的分力有无数对。

二、将一个已知力力分解的几种情况:1 2、已知其中一个分力F 1的大小和方向3结论:1、当F F F 21+3、当F F F 21+时无解。

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结论:1、当已知大小的分力>θcos F 时,有两组解。

2、当已知大小的分力=θcos F 时有唯一的一组解。

3当已知大小的分力<θcos F解。

三、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分解具体问题中一个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个实例:1、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在能量4、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用具:小水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展示3.5-1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2、一个是拉伸上臂,一个是压紧腰部。

3、一个沿上臂方向向外,一个沿下臂向腰部。

4、可以。

5、这两个力压肘部的力的分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压肘部的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讨论后作答:1、压肘部的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上臂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下臂向腰部的压力。

2、因为压肘部的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

)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涉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以及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投影幻灯片23、24、25
体会前面同学所提供方案
的优越性,并这种方法求解合
力的步骤
学习力的正交
分解法,为学生熟练
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能否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找准分力方向,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再由几何关系求解合力。

2、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依据题目要求可作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判断有几个解。

3、求合力时能依据题目所给的几个力建立最佳直角坐标系,正确分解求解不在坐轴上的
力沿轴方向的分力,为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打好基础。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之一,承接“力的合成”,依然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具体应用。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但是知识难度和能力层次上的要求又高于力的合成,需要学生亲身感受并学会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来分解一个力。

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也是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

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生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对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平行四边形定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2.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对等效思想已有所了解,但认识不深。

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对于不同的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还很难把握。

高一学生对力的图示已经有较好的掌握,但学生缺乏严谨的作图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既起示范作用,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和严谨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通过交流讨论,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几何知识,求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4.通过交流讨论,列举日常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中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

5.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6.通过交流讨论,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及反思的习惯。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最新-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35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

最新-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35力的分解教案 新人教版

3.5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4)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2、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同时提起这个重物,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示问题.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学生练习,体验不加以限制的话,一个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生:有无数组解.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图3-5-1)图3-5-1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图3-5-2),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图3-5-2继续演示实验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图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图3-5-3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多媒体投影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F1=G sinθ,F2=G cosθ.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θ有关,有什么关系?生:斜面倾角θ增大时,F1和F2都减小.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实验验证】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1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课堂训练】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图3-5-4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 1x =F 2x ,而F 1x =F 1sin α,F 2x =F 2sin β图3-5-5所以有F 1sin α=F 2sin β,即αβsin sin 21=F F . 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2.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 =20 N 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6答案:3320 N 3340N 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 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 1.由几何知识可得F 1与F 2的大小.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图3-5-7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 1=G tan α=3320 N ,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 2=3340cos =αG N , 其方向与斜面垂直. (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的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二、矢量相加法则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课堂训练】举重运动中保持杠铃的平衡十分重要.如图3-5-8所示,若运动员举起1 800 N 的杠铃后双臂保持118°角,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运动员两手受力各为多大?(sin53°=0.8,cos53°=0.6)图3-5-8答案:1 500 N解析:方法一:取杠铃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两手对它的作用力,如图3-5-9所示,为方便起见,把三个力画成共点力.将两个F N 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力x F N 和y F N ,如图3-5-10所示,则有G =2y F N =2F N cos53°,可解得F N =1 500 N.图3-5-9 图3-5-10方法二:将它们移到同一点,再把两个F N合成,得图中所示的菱形,加一条辅助线后得到四个直角三角形,所以F N=53cos2G=6.0900N=1 500 N.六、课堂小结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学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3.5 《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新课教学【概念教学】回忆上一节课《力的合成》明确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回忆旧知思考问题,准备解决方案回忆旧知,推进新知。

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概念提出质疑,引出“对力的分解是否唯一”【设问】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质疑】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么分解呢?大胆猜想,展示自己的想法。

得到结论: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得到“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分组探究实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

这个拉力怎样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分解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图片展示】儿童滑梯2、【探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情境。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θ课教学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4.投影展示各种不同的成果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给予恰当地发展性的评价。

总结分解一个力的一般思路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

从视觉和触觉感知力的作用效果,领略物理的独特魅力。

实验要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使是同一个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或问题中,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展示】塔式起重机(塔吊)运载建筑材料的图片。

3、悬挂物体对支架拉力的分解教师活动橡皮筋新课教学【探究当重力一定时两拉力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时拉力的变化】学生实验探究所得结论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立交桥的引桥为什么要建的很长?滑梯为什么建得抖些?索道设计的绷直还是松一些?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在实验中使用的“效果放大”的研究方法进行点评。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力分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力分解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3.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透点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对力进行效果分解。

【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方法。

2.按效果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一、力的分解[演示1]在一台秤托盘上放一长度适宜的长木板,木板上放一重物,静止时指针指示一定的值,用一斜向上的拉力使重物在此木板上运动〔运动距离不宜太长〕,观察台秤读数减小。

如以下图所示。

师生共同分析:力F产生两个效果:使重物克服阻力前进时,同时把重物上提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水平力F1使重物前进,竖直向上的力F2使重物上提.F的作用效果可用两个力F1、F2代替,F1、F2就叫做F的分力。

[结论]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提问]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力的分解呢?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高中物理[问题]在演示1中,假设F=10N,=30o,F1和F2的大小分别为多少?请同学用三角形知识列式计算F1、F2的值。

F1学生列式:F1=F·cos=53N≈F2=F·sin=[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F1、F2的大小?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由作图法求出F1、F2的大小。

[演示2]在黑板上固定一彩色橡皮绳,并在绳的另一端〔结点〕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如以下图所示。

[演示3]请同学用沿OA方向的拉力F1和沿OB方向的拉力F2同时作用于结点,将结点拉到O位置,如以下图所示。

[分析]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2、同一个力的分解是否唯一?(由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下面三种情况)(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 ①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图中F 1、F 1不是具体的力,而仅指力的大小):①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作图分析(合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力为两邻边,三力共点)(图中F 1、F 1不是具体的力,而仅指力的大小):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要使一个力的分解有唯一解有下列可能: ① 已知两个分力方向② 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例题P65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1.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 根据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一个矢量的箭尾指向另一个矢量的箭头的有向线段就是这两个矢量的合矢量。

(3)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三课堂巩固1、如图,力F=50N 作用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F 与水平成37°角,如果根据F 的作用效果将它分解成两个力,那么较小的的分力F 1=________N ,较大的分力F 2=________N 。

(要求画出力的分解图,已知sin37°=0.6,cos37°=0.8)2.将图1-37中球的重力进行合理的分解.图1-373..如图1-36:一重为G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与水平面摩擦因数为μ,若对物体施一与水平成θ角的力F ,使物体沿水平面运动,则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少?图1-36F 合 F 合 F 合 F 1 F 1F 合F 合F 1合 F 237°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答案:1.30 ,402.3.μ(G-F sinθ)板书设计: 3.5力的分解1.什么叫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惟一解已知两分力方向.已知一分力大小和方向.4.实例分析教学日记:力的正交分解力的正交分解适用于将一个已知力分解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力的分解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一、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例一】在倾角θ=30º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这说明两个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

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解条件。

1.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①②③④⑤2.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一个力有确定的两个分力的条件是:1、2、【例二】试判断:(1)若已知两个分力F1和F2的方向,如图1所示, F1、F2有唯一解吗?(2)若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如图2所示,另一个分力F2有唯一解吗?(3)若已知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如图3所示,F1,F2有唯一解吗?【例三】已知某力F的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试分析:a) F 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 的两个分力有唯一解?b) F 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 的两个分力有两解?c) F 2的大小满足什么条件时,F 的两个分力无解?四、力的正交分解法:1. 将一个力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称为力的正交分解法。

力的正交分解法是力学问题中处理力的最常用的方法。

如放在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分解成垂直于斜面与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分力就是采用了力的正交分解法。

力的正交分解法的优点:其一,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x ,y)对力进行描述;其二,几何图形关系简单,是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方法多,容易求解。

2. 正交分解的一般步骤:(1) 建立xOy 直角坐标系(2) 将所有力依次向x 轴和y 轴上分解为F x1、F x2……,F y1、F y2……(3) 分别求出x 轴和y 轴上的合力F x 、F y(4) 求出合力F ,大小22y x F F F += 方向x y F F =θtan【例四】大小均为F 的三个力共同作用在O 点,如图,F 1与F 2、F 2与F 3之间的夹角均为60º,求合力。

【例五】如图,从正六边形ABCDEF 的一个顶点A向其余五个顶点作用着五个力F 1、F 2、F 3、F 4、F 5,已知F 1=f ,且各个力的大小跟对应的边长成正比,用正交分解法求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课堂训练:1.一重为G 的物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受到斜面的弹力F N ,如图所示,设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为F 1,则( )A .F 1是F N 与G 的合力B .F 1是G 沿斜面向下的分力C .G 分解为F 1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 2D .物体受到G 、F N 、F 1和使物体垂直于斜面压紧斜面的力F 22.下列有关合力与分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力总是小于合力B .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时,分力总是小于合力C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可以得到50 N 的分力D .将5 N 的力进行分解,不可以得到1 N 的分力3.如右图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圆球被长为r 的细线AC 悬挂在墙上,求球对细线的拉力T 和球对墙的压力N 。

课后作业:1.在一个已知力的分解中,下列情况中具有唯一一对分力的是( )A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B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分力的方向C .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D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一条直线上2.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哪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A .两个分力与F 都在一条直线上B .两个分力与F 间的夹角都大于90ºC .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 的大小相同D .一个分力与F 间的夹角为90 º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2N 的力能分解为7N 和4N 的两个分力B .一个2N 的力能分解为7N 和9N 的两个分力C .一个6N 的力能分解为3N 和4N 的两个分力D .一个8N 的力能分解为4N 和3N 的两个分力4.已知力的大小为10N ,将此力可分解成如下( )A .3N 、3NB .6N 、6NC .100N 、100ND .500N 、500N5.已知力F 的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º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为33F ,方向未知,则F 1的大小可能是( )A . 33FB .23FC .332F D .3F 6.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 )A .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B .重力、下滑力和斜面支持力C .重力、下滑力和正压力D .重力、下滑力、支持力和正压力7.在水平木板上放一个小铁块,逐渐抬高木板一端,在铁块下滑前的过程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 和铁块对木块的正压力F N 的变化情况是( )A .F 和F N 都不断增大B .F 增大,F N 减小C .F 减小,F N 增大D .F 和F N 都减小*8.如图示,已知力F 和一个分力F 1的方向的夹角为θ,若使另一个分力F 2的值最小,则F 2大小为______________。

*9. 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 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 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

求:(1)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2)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阅读材料: 帆船逆风前进很难想象帆船怎样能够逆着风前进。

水手的确会告诉你们,正顶着风驾驶帆船是不可能的,帆船只能在跟风的方向成锐角的时候前进。

可是这个锐角很小——大约只有直角的四分之一,大约是22°,——不管是正顶着风或者成22°的角度,看来是同样难以理解的。

可是实际上,这两种情形不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现在来说明帆船是怎样跟风向成小角度逆着风前进的。

首先,让我们看风一般是怎样对船帆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当风吹在帆上的时候,它把帆往哪里推。

你也许会这样想,风总是把帆推往它所吹的方向去。

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

无论风向哪里吹,它总产生一个垂直帆面的力,这个力推动着船帆。

且让我们假定风向就是箭头所指的方向。

AB线代表帆。

因为风力是平均分布在全部帆面上的,所以我们可以用R来代表风的压力,它作用在帆的中心。

把这力分解成两个:跟帆面垂直的力Q和跟帆面平行的力P。

力P不能推动帆,因为风跟帆的摩擦太小了。

剩下的力Q依着垂直帆面的方向推动着帆。

懂得了这点,就容易懂得为什么帆船能够在跟风向成锐角的情况下过着凤前进了。

让我们用KK线代表船的龙骨线。

风照箭头所表示的方向成锐角吹向这条线。

AB线代表帆面,我们把帆转到这样的位置,使帆面刚好平分龙骨的方向和风的方向之间的那只角。

现在看力的分解。

风对帆的压力,我们用力Q来表示,这个力,我们知道应当是跟帆面垂直的。

把这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力R垂直龙骨线,力S顺着龙骨线指向前面。

因为船朝力B的方向运动的时候,是要遇到水的强大的阻力的(帆船的龙骨在水里很深),所以力R几乎全部被抵消了。

剩下的只是指向前面的力S在推动船,因而,船是跟风向成着一个角度在前进,好象在逆风里一样。

这种运动通常总采取“之”字形路线那样。

水手们把这种行船法叫做“抢风行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