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吴国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

水循环科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掌握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3.能够描述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4.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水循环的流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水循环的流程;2.了解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2.物理模型;3.PPT教学课件;4.实物实验装置。

五、教学过程:1.开始阶段(10分钟)(1)出示PPT课件,介绍课程主题和教学目的;(2)引入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主体阶段(40分钟)(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展示物理模型,模拟水循环流程,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机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3)进行实物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讲解水循环的应用,例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实际应用场景。

3.总结阶段(10分钟)(1)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理解;(2)展现学生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循环的认知和体会;(3)总结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水循环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相关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答题等,评估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知识点和认识水循环的能力。

七、教学扩展:1.分组进行水循环的实地采集工作,针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探究水循环机制;2.参观当地的水厂、水利工程等,了解水循环在实践中的应用;3.撰写水循环的小论文,探究水循环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篇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参考教案】第 1 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以活动为主线,加强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注重知识的获取,同时强调能力的培养,更要求掌握的是探索结果、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研究自然规律方法、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生活感受、讨论五.课前准备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选取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分为叶多、叶少、无叶,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瓶外的部分,口袋扎紧。

三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上课观察。

准备上课时的学生实验、活动所需材料六.教学过程序言: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非常重要,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4.启发式讨论法;
5.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板书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请学生阅读后讨论……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水循环的定义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二、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大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难点: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2)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淡水资源等。

3.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 课后作业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循环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进行知识梳理,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自觉地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二、教学重点: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放热情况。

三、教学难点:各种物态变化间的能量转移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云、雨、雪等图片)云,形状各异;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雪,使大地“银装素裹”……虽然这些现象变化万千,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水。

水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成露、雾、霜等,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观看图片后讲述小水滴的故事。

——小水滴的自述“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

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面嬉戏。

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

哇!新的旅行又开始了……我们越升越高,高空的温度却越来越低,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凝固成很小很小的水珠,渐渐地我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水珠联成一朵朵千姿百态的云,风推着我们在空中飘,气温更低了,我感觉身体变的重了许多,当风伯伯再也托不住我时,我和伙伴们一个个急速地下降。

不一会儿,我们就降落到了地面,给花草树木作了“甘霖”;而我却落到了小溪里。

我快乐地顺着小溪直达河流,经过几天几夜的旅程,我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等待着新的一次旅行的开始。

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了解小水滴的循环过程(二)、小组合作、师生探究结合刚才小水滴的自述,请回答下列问题:(1)云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3)空气中的水蒸气来源主要有哪些?师: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发生了那些物态变化?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放热还是吸热?请大家讨论完成下图。

气体:空气中的水蒸气液体:云中的雨滴、下落的雨、江河湖水固体:云中的冰晶、山上的积雪、冰山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完成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讨论完成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并填入表中总结:从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吸热或是放热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即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是放热。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小班《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关注水的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帮幼儿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幼儿争做节水小卫士的愿望,并能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自己动手设计一副节水标志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1.认识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重点)2.知道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重点)3.发挥想像力设计节水标志。

“(难点)活动准备1.沙漠挂图干涸的'泥土和小朋友正常用水挂图2.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节水标志3.正在滴水的自来水管活动过程1.引题:(1)小朋友们如果你口渴了首先想到了什么?(2)身上脏了怎么办(3)你见过哪里有水(4)杯子放水、油、醋、颜料,观察并品尝知道水是无色无透明的液体。

2.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幼儿讨论总结(1)日常生活用水(2)动植物用水(3)工厂用水3.讨论:看见有人不爱惜水你会怎么做?4.结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中国有十三忆人口,那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5.有人预言“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结合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城市节约用水标志设计一幅节水标志。

幼儿操作。

6.交流与点评。

设计背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有玩水、浪费水的现象。

他们的节水的意识还很薄弱,不知道怎样合理的利用水。

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让孩子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激起他们的节水意识,并且引导孩子们将节约用水付诸于行动,让幼儿了解水与人类、水与自然的关系极为重要。

认识国家节水标志和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标志。

小班《水循环》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水的特点及水的用途;2.让幼儿萌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难点:会制作环保标志。

活动准备:纯净水、盐、PPT图片、音乐、一次性塑料杯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教案:小班《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水循环过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水槽、水、玻璃杯、沙尘模型等。

2.教材准备:小班《水循环》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自然情境营造(5分钟)1.准备一个水槽,里面加满水。

2.把有机玻璃片放在水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湖或大海。

Step 2 大脑风暴(10分钟)1.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雨的情景,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2.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水循环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降雨?”“降雨水从哪来的?”等。

Step 3 学习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的第一页,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给学生展示图片或模型,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降雨、蒸发、云、积云、雨等术语。

3.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注重语音、语调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4 观察实验(15分钟)1.把一个玻璃杯里倒满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段时间。

2.让学生观察,描述玻璃杯内水面是否有变化,解释水循环中的蒸发过程。

3.提问学生:“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引出云的概念。

Step 5 手工制作云(20分钟)1.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让他们撕成云朵的形状。

2.让学生用手捏一捏纸云,观察有没有水滴从纸上滴落下来,引出降雨的概念。

3.引导学生想象雨水从云中落下来形成雨,让他们用画笔沾水在纸上画雨滴的形状,可以添加一些颜料使画面更丰富。

Step 6 小结(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复习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强调蒸发、降雨和云的作用。

2.通过问题回答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如“什么是水循环?”“蒸发的水去到哪里了?”等。

五、课堂延伸:1.天气观察:教室内有窗户的话,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提问他们觉得今天会不会有雨,为什么。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2.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难点:1.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2.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2.课堂讲解法;3.讨论式教学法;4.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大声朗读如果没有水循环,地球上的生命也许早已终结了,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义。

2.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下雨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疑问。

二、探究环节(30分钟)1.带领学生探究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可以采用PPT讲解或课堂讨论的形式。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可以通过将水放入封闭的瓶子里,观察其中水的变化。

或者让学生亲自去采集雨水,进行观察和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宣传和普及水循环保护意识。

三、总结环节(10分钟)1.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2.对课堂活动的学生反馈、互动和问答,以及讲师对课堂活动的总结;四、巩固环节(15分钟)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学生演讲、小组展示、词汇测试等形式进行;2.进行课堂评价,总结课程内容,并评选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学生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活动;2.课堂测验,以检测和评估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讲师对课堂活动的评价。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水循环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水循环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水循环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小水循环的发生和原因。

3. 观察实验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描绘水循环的图画、图片或简短视频。

2. 实验材料:一个小碗、一块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枚冰块。

3. 课堂布置: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准备一个小水槽用于观察实验。

三、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描绘水循环的图片或视频来引入今天的主题。

然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探究:(15分钟)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当你看到天空中的云朵时,你曾想过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吗?为什么有时会下雨?”2. 发布假设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假设。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关于水循环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

3. 进行实验a. 将小碗中盛满水。

b. 在碗的中央放置一枚冰块。

c. 用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将碗口完全盖好,并用橡皮筋牢固固定。

d. 观察实验10分钟左右。

观察与讨论:(10分钟)1. 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如是否有水滴沿着膜的边缘滑下,是否有水滴落到冰块上。

2.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膜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解释与总结:(15分钟)1. 解释小小水循环发生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的发现,解释小小水循环是由于水从热水的蒸气凝结成水滴,并沿着膜的边缘滑下的现象。

2. 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向学生简要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如水蒸发成为云,云聚集后形成雨滴,雨滴落到地面后再次蒸发。

操练与拓展:(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已学知识,共同制定一份海报或绘制一幅图画,来表达小小水循环的过程。

鼓励他们使用图示、标签和简单的文字。

2. 展示与互动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互动。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

小班《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通过图示和简单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4.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水的物理性质。

3.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课件。

2.模拟水循环的道具:水、锅、容器、蒸发器、冷凝器、塑料袋等。

3.角色扮演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水循环现象,如水壶里的水开始沸腾,然后水蒸气从水壶中升起,冷凝在窗户玻璃上形成水滴等。

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2.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从地表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到地下水和河流的循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3.水的物理性质(15分钟)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如水的密度、凝固点和沸点等。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与水循环的关系。

4.角色扮演模拟水循环的过程(30分钟)分为蒸发器、云、降雨、地下水和河流等角色,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

蒸发器的学生用锅加热水让水蒸发,云的学生用蒸发器中冒出的水蒸气将塑料袋蒸气蒙上形成云,降雨的学生用注射器将水滴洒向地面,地下水的学生用水杯模拟地下水过程,河流的学生用容器装满水并用手指表示河流的流动。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请学生根据角色扮演的过程,分别描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并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整个水循环的过程。

六、课后延伸:1.带孩子去实地观察水循环现象,如去湖边观察水的蒸发和降雨等。

2.给孩子提供绘本和科普读物,深入了解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3.让孩子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验证水的蒸发、凝固和沸腾等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

水循环的地理教案

水循环的地理教案

水循环的地理教案【篇一:《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李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讲课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看法、特色和水的重要性;2.认识陆地水体种类及其互有关系3.认识自然界水循环的看法主要环节及其种类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经过教材P54 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种类和特色,思虑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由;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感情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据有很小的比率,理解水循环和水均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坚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经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建立事物之间广泛联系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

【讲课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讲课方法】事例讲课法、启迪式讲课法【课型】综合课【教具】无【课时安排】 1 课时【解说过程】【组织讲课】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新课导入】在讲新课以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前年发生在无锡太湖的蓝藻事件呢?有没有同学能够来给我们讲一讲对于当时蓝藻事件的一些状况啊 ?【学生回答】太湖蓝藻于 2019 年 5 月 29 日集中迸发,致使无锡部分地域自来水发臭,没法饮用,出现了水荒。

【老师总结】同学们讲的特别好,看来大家都很关怀身旁的环境问题。

无锡蓝藻事件使一些地域的自来水不再是清明的水,而是绿色的,像加了绿色颜料的水。

这些地域的饮水成了一个大问题。

大家都只好去市场买水,使得市场矿泉水(纯净水)供给紧张,水价抬升,整个无锡笼盖在饮水危机巨大暗影之中。

小小的蓝藻搅得无锡市近200 万人口生活不得平和。

这样的生态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无锡太湖流域迸发蓝藻只管有天气,地点,水位等客观原由,但这此中已经开释出一个激烈的信号,水资源一旦受污染将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必然珍惜我们的水资源。

【指引过渡】水为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就是在挽救生命。

本节课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认识水体的循环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水圈的构成、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
【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前面学习中知道,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提问】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略。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组成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多媒体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4页图3.1)。

【提问】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讨论回答】略。

【提问】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
的比重是多少?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略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显示】教材54页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教材第54页的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

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板书】二、水循环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

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板书】1、概念
2、类型
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
【多媒体显示】三大类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思考题: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
(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

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水循环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第56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略
【板书】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板书】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生活动】进行第55---56页“活动题”,分析黄河黄河断流现象及相关问题,得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堂总结】本节课的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课堂练习】略。

【布置作业】地图册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