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固体 教案 (2)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分类、固体性质以及固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分类及性质。
2.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固体相关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性质的掌握及运用。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实验器材、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固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新课导入:(1)介绍固体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固体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性等。
3. 例题讲解:(1)讲解固体分类的判断题,如:“冰属于哪一类固体?”(2)讲解固体性质的填空题,如:“固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性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生活中常见固体的分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固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践活动:(1)分组实验,观察固体样品的颜色、硬度、溶解性等性质。
(2)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分类(3)固体性质(4)固体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种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略(2)因为盐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而沙子的颗粒较大,无法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溶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分类及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固体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固体材料在制造电子产品中的作用。
《认识固体》教案
《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分类;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内部结构及常见晶体类型;固体性质的微观解释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晶体的内部结构特点,理解固体性质的微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晶体内部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固体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分类;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晶体和非晶体)、显微镜、幻灯片、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固体样品观察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特点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固体的定义、分类:讲解固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外观特征。
(3)晶体内部结构:使用显微镜观察晶体样品,讲解晶体的内部结构特点。
(4)固体性质的微观解释:结合晶体内部结构,分析固体性质的微观机制。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固体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固体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1)固体的定义、分类(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3)晶体内部结构(4)固体性质的微观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固体的定义、分类。
(2)解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3)结合实例,说明晶体内部结构的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认识有了初步了解,但对晶体内部结构部分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物观察和微观机制的讲解。
认识固体-优秀教案
认识固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别离。
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区分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
难点: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别离。
【教学准备】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石块、螺帽、玻璃、橡皮、黄豆、绿豆、玉米粉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问题导入: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2.固体的性质是什么?3.固体混合后重量、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答复。
二、自主学习1.出示文具盒、铅笔、小刀、粉笔、沙子、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以上都是什么物体?你能分类吗?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3.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1.探究固体的性质。
〔1〕谈话:用看、闻、尝、听、摸等方法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石块、螺帽、玻璃、橡皮,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见课本29页表格〕〔2〕师让生活动,并汇报。
〔3〕师小结。
A.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B.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别离。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别离。
A.师引导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别离。
B.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与别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知道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理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果等),教学PPT,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固体样品(如橡皮、铅笔、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固体物质,讨论固体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讲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引导学生区分固体与液体、气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讲解如何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和描述各自带来的固体样品,进行分类。
5. 实验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固体与液体、气体有什么区别?请用简短的文字描述。
2. 答案:(1)例:石头用于建筑,木头用于制作家具等。
(2)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紧密;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分子间排列较紧密;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较稀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8课《认识固体》,主要介绍了固体的特点和分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形状、硬度、不易流动等;b. 能够简单分类固体,如按形状分类;c.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固体。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和兴趣;b.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c.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固体的特点和分类,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固体物质,但对固体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知阶段,对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老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固体物体,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学习固体的特点- 老师通过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固体的特点,如形状固定、硬度大、不易流动等。
- 老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加深学生对固体特点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触摸不同的固体物体,感受它们的硬度和形状。
3. 学习固体的分类- 老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固体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例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 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老师可以提供引导和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分类过程。
4. 练习与巩固-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固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分类标准,例如形状、颜色等。
- 学生互相讨论并解释自己的分类方法,加深对固体分类的理解。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8.《认识固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8.《认识固体》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8.《认识固体》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的特性、固体与非固体的区别以及固体的应用。
本节课时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的基本特性,能区分固体和非固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的基本特性,固体与非固体的区别;2.教学难点:固体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的特性;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和非固体物品;2.教学工具:显微镜、试管、实验桌等;3.教学PPT:展示实验过程和固体特性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如石头、橡皮、铁块等,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固体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固体的基本特性,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等,同时展示固体与非固体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固体和非固体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固体特性的正确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区分固体和非固体。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固体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固体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固体中班科学教案: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固体。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固体材料。
3. 培养学生对固体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固体的实物样本,如铅笔、书、盒子等。
2. 资料:图片或绘本。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固体的实物样本,如铅笔、书籍、盒子等,请学生观察。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是硬的、不会变形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4. 教师给出答案:这些物体叫做固体。
步骤二:认识固体1. 教师播放相关的图片或展示绘本,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固体材料。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观察到的固体材料,并引导学生描述固体的特点:硬、不变形、占据空间等。
3. 教师通过触摸实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固体的硬度和稳定性。
步骤三:固体的分类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固体材料,如木头、塑料、金属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固体材料。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固体材料吗?它们有什么不同?3. 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不同的固体材料,发现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的差异。
4.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不同固体材料的特点,并将它们进行分类。
步骤四:小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学习内容,强调固体的定义及特点。
2. 教师提问,让学生再次描述固体的特点和观察固体的方法。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更多的固体材料。
2. 进一步探究固体的不同特性,如电导性、磁性等。
3. 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固体材料,并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程的关注。
3. 通过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固体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4.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主要围绕第二章《物质的状态》展开,具体内容为第三节《认识固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固体的定义,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特征及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块、木头、糖等)、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固体样品(如橡皮、铅笔、书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状态知识。
(2)出示固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讲解固体的定义、特征。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4)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种固体样品进行观察、分析。
(3)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4.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做好笔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固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2)请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固体的定义: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固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分子间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
(2)示例:石头、木头、金属、塑料等都是固体,在建筑、家具、交通工具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定义和特征掌握较好,但在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
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三年级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认识固体》学校宁兴学校姓名高小梅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认识固体》第1课时编号《认识固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牙膏、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水槽(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揭题: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1)课件出示水、橡皮、布、水杯、面粉、文具盒、钢笔、牛奶。
(2)提问:你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
(4)教师出示牙膏。
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6)出示面粉和水,学生实践“和面”活动。
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
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
(8)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呢?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1)提问:你们的水槽里都有哪些固体?(2)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这些固体的性质。
(3)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的定义、特性、分类及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质。
重点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了解不同类型的固体,并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定义和特性,掌握固体的分类方法,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固体分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观察和描述固体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铁块、木块、塑料块等),显微镜,投影仪。
2.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笔,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固体,引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什么是固体?固体有哪些特性?”3. 实践情景:分组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固体样品,记录观察结果,讨论固体的分类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固体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固体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固体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的物质。
固体的特性:不易变形、不易流动、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
固体的分类:晶体、非晶体;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
2. 答案:铁锅(金属、晶体)、塑料杯(非金属、非晶体)、木桌(非金属、有机、非晶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定义、特性和分类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固体时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固体物质,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2024年《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固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的特征及分类。
2.教学难点:固体分子结构及其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各种固体实物(如:石头、金属、塑料等),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状态,提问:物质有哪些状态?学生回答:固态、液态、气态。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固体。
2.固体的特征(2)讲解固体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不易流动。
3.固体的分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固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
(2)讲解固体的分类: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4.固体的性质(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物理性质。
(2)讲解固体的物理性质: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5.固体分子结构(1)展示固体分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
(2)讲解固体分子结构:紧密排列、规则排列、无规则排列等。
(2)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固体,记录其特征和性质。
五、课后作业1.观察生活中的固体,记录其特征和性质。
2.思考:为什么固体不易被压缩?六、教学反思1.对固体分子结构的讲解可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课后作业布置较少,可能无法充分巩固所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固体的特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固体的特性,如不易流动的演示可以通过将固体小石子放在斜面上,观察石子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固体不会像液体一样流动。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小石子在斜面上是如何运动的吗?为什么它们不会像水流一样连续下滑呢?生:因为固体之间有间隙,它们不会像液体那样流动。
2.固体的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亲手触摸并分类,如金属类可以展示铁块、铜块,非金属类可以展示石头、塑料等,有机物可以展示木材、布料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固体 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 认识固体这一物质状态,并理解其特点;
- 能够观察、描述固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询问他们固体的特点是什么,如
形状、颜色、触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具有什么特征,与其他物质状态(液体、气体)有何不同。
活动1:固体的形状和颜色
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固体物体。
2. 学生观察这些固体的形状和颜色,并描述出来。
3.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如有规则的、锐角的、圆形的等。
活动2:固体的质地
1. 让学生继续观察不同质地的固体物体,比如柔软的、硬的、光滑的等。
2. 学生触摸这些固体,感受它们的质地,并描述出来。
3.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的质地的特点,如光滑的、粗糙的、柔软的等。
活动3:固体的分类
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不同固体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2. 让学生自行分组,根据他们认为合理的分类方式将固体进行分类。
3. 学生将自己的分类方式和结果进行汇报,展示给全班。
小结
1. 回顾固体的特点:形状、颜色、质地等。
2. 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将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观察更多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固体物体,并进行描述和分类。
2. 引导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殊性质,如硬度、可溶性等,并比较不同固体的特性。
3. 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固体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固体(2)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认识固体执教年级:三年级执教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经过多种感官的配合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利用文字或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在小组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先生的合作认识和动手能力。
3、经过探求学习,让先生知道甚么样的物体是固体,甚么样的物体是液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重难点:经过多种感官的配合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利用文字或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石块、小麦、矿泉水、牛奶、刷子、铅笔、小球、布、黄豆、水、螺帽、玻璃、橡皮、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说话导入1、你今天早上吃的甚么?(根据先生回答,引导先生说一说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一同来研讨固体。
(板书课题:认识固体)二、研讨固体的性质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将这些物体分分类。
如果你们认为是固体的,就把它们留在本来的水槽,如果你们认为是液体的,就将它们放到旁边的空水槽内。
小组合作分类。
请小组代表到教室前面汇报展现,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本人的异议。
我们曾经能够区分生活中的一些固体与液体,那么,接下去我们来研讨固体的性质。
请同学们首先回忆一下我们上学期学习生命之源—水时,观察水的方法。
(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这节课,我们次要用到的研讨方法有看、摸、捏。
(指出不能随意尝实验用品)小组合作探求:从分出的固体中,任选四种本人喜欢的进行研讨,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课件出示实验留意事项,教师示范指点。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教师引导总结。
考虑:刚才我们研讨的固体的性质的几个方面中,你认为哪一个可以作为我们判断该物体能否为固体的标准?先生议论交流。
教师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必然的体积和外形,如果遭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外形的改变很小。
三、巩固提升出示小麦流动图片,提出成绩:小麦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先生观察手中的麦粒,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2024年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12《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2册第二章《物质的形态》第三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的基本特征,如不易变形、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感受固体的特性;介绍固体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固体与其它物质形态(如液体、气体)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固体样品(如铅笔、橡皮、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关注固体,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固体有哪些特点?”2. 新课内容:(1)学习固体的概念,介绍固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感受固体的特性。
(3)讲解固体分类,介绍各类固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判断题: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固体?(2)选择题:固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身边的固体,并描述其特征。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2)固体的基本特征(3)固体分类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固体,并描述其特征。
(2)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生活中的固体:铅笔、橡皮、课本等。
描述其特征:不易变形,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
(2)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不固定;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2)
3.3. 1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一、12老师带来了我们生活中345、谈话:那么胶水、牙膏是不是固体呢,还是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既是液体又是固体。
这就需要我们对固体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固体》。
二、自主探究1、选用橡皮、文具盒、乒乓球、石头、玻璃杯等进行研究。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身边常见的几种固体一起来研究研究。
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两种物品进行研究。
2、提问:那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固体呢?要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呢?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组间先讨论讨论。
看看谁想的方法多。
(提示:在学习观察水的时候,所用的方法。
)3、生进行讨论。
4、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要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
5、生交流。
6、小结:刚刚同学都说了很多观察的方法。
用眼镜看、用鼻子闻、用手摸、还有用耳朵听等等都说的真好。
那么,在观察之前,老师还有一些温馨小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片)(1、各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一名记录员2、其他成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3、观察员把观察结果告诉记录员,记录员做好记录。
4、再选出一名汇报员,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5、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影响其他小组。
)7、生活动,并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呢?。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认识固体 2.doc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不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小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认识固体科学教案
认识固体科学教案固体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3. 学习固体结构和晶体学的基本知识。
4. 了解固体热学和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固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 引入固体科学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固体的基本性质:坚硬、不可压缩、固定形状等。
3. 讲解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4.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行查找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它们的应用。
第二课:固体结构和晶体学1. 讲解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介绍晶体学的基本知识:晶体的结构、晶体面和晶体格点。
3. 安排实验:用实验观察晶体的结构和晶体的生长过程。
第三课:固体热学和固体力学1. 讲解固体热学的基本概念:热膨胀、热导率等。
2. 介绍固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固体的应力和应变。
3.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行查找并介绍几种固体热学和固体力学的应用。
第四课:固体科学的应用1. 介绍固体科学在材料科学、电子学、能源领域等的应用。
2. 学习固体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
3. 分组讨论:请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固体科学的研究方向,进行小组展示。
教学评价:1.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固体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设计反馈问卷,了解学生对固体科学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3. 定期进行笔试和口试,考察学生对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实验室。
3. 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固体科学相关的科技竞赛和研究项目。
2. 鼓励学生进行固体科学实验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 鼓励学生阅读固体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和论文,拓宽知识面。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固体》公开课教学设计2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固体》公开课教学设计2《认识固体》教案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体验工具的判断比感官更有效。
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文具盒、石块、粉笔、面粉、鸡蛋、水、螺帽、玻璃、牙膏、杯子、花生、黑豆等。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一:有人打着雨伞在雨中行走。
情景二:天空下着冰雹,行人躲在屋檐下。
提出问题:1、雨中行走的人有危险吗?2、人在下冰雹时行走呢?学生活动: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述: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水和冰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形态。
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原因是冰是固体,比较坚硬;水是液体,能够流动,没有一定形状。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师生互动学新课:一、分辨固体和液体1、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1)倒出去的水能再抓回来吗?学生交流:学生上台演示操作。
(水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2) 扔出去的粉笔能抓回来吗?学生上台演示操作。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水会流动是液体,粉笔不会流动是固体。
2、出示课件:认识生活中的固体。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师学生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也体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3、出示课件:牙膏是固体吗?教师演示,学生讨论。
演示实验。
4、出示课件:和面。
提问:如果往杯子里的水中逐渐加面粉,并不停搅拌,当搅不动时,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学科学《认识固体(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做小游戏,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物体,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主体活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透明等性质,并做记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观察进一步区分固体与液体,进一步理解固体的性质。
第四部分,进行固体的混合实验,认识到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箱子里有很多物体,通过“你说我猜”的游戏,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物体的
特点
学生猜测,互动
导入课题
教学过程
分一分, 区分固体与液体
分一分—— 进一步区分固体和液体
1、师问:箱子中的物体都放在讲桌上,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给这些物体分类。
2、学生发言,有各种角度,选固体与液体这个角度,,让大家从这个角度去分类。
3、谈话:请大家用看、摸、抓等各种方法观察物体,把它们分别放在贴有“固体”和“液体”的容器里,把不能确定的物体放在贴有“?”的容器里。
教师巡视。
交流:(1)液体有哪些?
(2)固体有哪些?
(3)不能确定的有哪些?
3、看小组情况后小结:我们把不确定
学生分组实验
了解学生对于固体和液体的前概念,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
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最后留下作业:让同学们想办法把混合好的固体进行分离
一步掌握固体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颜色大小形状软硬光滑度透明度厚薄……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眼睛……
秤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
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
(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
)
学生汇报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总结:
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设计意图:认识固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该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来描述它。
教学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
学生:①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②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
教师:① 学生实验器材一份。
② 米(带稻壳)、芝麻和盐、筛子各8份。
③彩色树枝1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
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
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
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课时: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
(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
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板书:不溶解)
(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
(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
(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6)归纳: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
(8)学生举例。
(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五、应用
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
(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
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
(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
(继续观看电影)。
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
(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