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药方剂学第十三章

合集下载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版本资料完整版本

方剂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方剂: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药物治疗处方。

2、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主要方书及其意义河;②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了性味配伍的基础;③注解伤寒论,使之由论升为经;④明确提出“十剂”、“七方”分类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3、治法是组成方剂的依据。

二、方剂与治法程钟龄《医学新悟》统方“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一、七方源于《内经》——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

二、十剂金成无己《伤寒名理论-药方论序》: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配伍的目的1、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2、提高药效:①增强原药效;②综合多药效;③产生新药效。

3、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1、“君、臣、佐、使”字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2、《内经》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三、方剂的变化1、药味增损;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一、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丹剂、茶剂等等。

二、汤剂制备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

三、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并在上焦,饭后服;在下焦,饭前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对肠胃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治疟药,发作前两小时服;(特别:十枣汤,平旦服;鸡鸣散,五更服。

)2、服药方法3、药后调护4、服药食忌:①病证对饮食的宜忌;②药物对饮食的宜忌。

第六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组成】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佐、使)【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总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总论
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课件
方 剂 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课件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上篇
方剂学 — 总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第一章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同类相须; ·异类相使;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制毒纠偏;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物,方剂的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 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 的需要。 b、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不变,仅仅增加或 减少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方剂的治证 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 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术语解释:方剂学、方剂、治法、八法、七方、 十剂、轻可去实、通可去滞、剂型、散剂、丸剂。 2.试述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3.简述方剂组成的目的。
4.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试述其涵义。 5.方剂为何要变化?如何变化? 6.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 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 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 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剂学1重点-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

方剂学1重点-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

名词解析:(10分)(章节含义2个,其他各1个)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表里同病者,统称和解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主疗里热证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理血剂:凡以理血药(活血祛瘀药、或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治标)作用,治疗血瘀证或出血证的方剂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消食剂: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涌吐剂: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治疗上可采用轻清透泄之品,导营热向外而发,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五第十六节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五第十六节
全方相合,共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二妙散·
【组 成】黄柏 苍术各15g 【功 效】清热燥湿。 【主 治】湿热下注证,证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无力, 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或湿热带下,舌 苔黄腻。 【用 法】为散,每服3-5g。或为丸剂。亦可水煎服。 【适应症】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急 性肾小球肾炎、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
2、清热祛湿方:外感湿热、湿热内蕴、湿热下注所致 病症。
治法—— 湿热两清等。 证见—— 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八正散、二妙散等。
等。 证见—— 水肿、泄泻、癃闭、淋浊等。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等。
·平胃散·
辛苦温燥,归脾胃二经,辛以散其湿,苦以 君 苍术 燥其湿,香烈以化其浊,为燥湿健脾、降浊
和胃之要药 臣 厚朴 辛苦性温,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 陈皮 行气化滞,醒脾和胃,协厚朴以加强下气降 甘草 逆、散满消胀之效
使 甘草 兼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诸症 自除。
湿邪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 外袭者:每由久处湿境、淋雨涉水,湿从外侵所
致,常伤及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 头胀身重,肢节烦疼,或面目浮肿等。 内生者:多因喜好生冷,过饮酒酪,湿浊内生所 致,多伤及脏腑,其病则见胸脘痞闷,呕恶泄 利,黄疸,淋浊,水肿等。
·祛湿方·
湿邪为病,常与风、寒、暑、热相兼,人体又 有虚实强弱之别,所犯部位又有上下表里之分,病 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祛湿之法亦较为复 杂。
使
诸药相配,宜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八正散·
【组 成】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 炙甘草 木通 大黄各500g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理血剂理血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一)理血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或出血等证。

(二)理血剂的配伍规律1.辨清致病原因,分清标本缓急。

2.临证应用活血祛瘀剂,务须做到化瘀不伤血,行血不出血。

必要时酌情配伍养血益气之品,使瘀去而不伤正。

3.使用止血剂时,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应在止血剂中适当配伍活血祛瘀之品,以防止血止瘀停。

要点二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活血祛瘀剂均能促进血行,易于动血、堕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3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细目二活血祛瘀要点一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

症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烦躁谵语,其人如狂,至夜发热。

或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或涩等。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3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组方原理】君——桃仁,活血破瘀;大黄,下瘀泻热。

二药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臣——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大黄的用量倍于桂枝,可知此处用桂枝意不在于辛散走表佐使——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3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要点二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四钱红花当归生地黄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甘草【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烦躁易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讲义编号NODE701017002131000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组方原理】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广药中药方剂核心笔记.doc

广药中药方剂核心笔记.doc

中药方剂核心笔记总结一、解表药1.1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2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淡豆豉:解表、除烦二、清热药2.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2.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2.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2.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2.5清虚热药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三. 泻下药3.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芒硝:软坚泻下、清热芦荟:泻下、清肝、杀虫番茄叶:泻下导滞3.2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 杀虫疗疮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四、祛风湿药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五、芳香化湿药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佩兰:化湿、解暑草果:燥湿、温中、截疟六、利水渗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猪苓:利水渗湿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 清热收涩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通草:清热利水、通乳海金沙:利水通淋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萆藓:利湿浊、祛风湿七、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花椒:温中、止痛、杀虫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高良姜:温中止痛八、理气药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木香:行气、调中、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柿蒂:降气止呃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九、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神曲:消食和胃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十、驱虫药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使君子:杀虫消积苦楝皮:杀虫、疗癣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雷丸:杀虫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十一、止血药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凉血化痰止血、活血祛瘀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槐花:凉血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蒲黄:化痰收敛止血、活血祛痰、利尿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棕榈炭:收敛止血血余炭:止血散瘀炮姜:温经止血十二、活血祛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丹参:活血祛痰、凉血消痈、安神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桃仁:活血祛痰、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牛膝: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虎杖: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水蛭:破血逐瘀消徵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3.1化痰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止痛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竹沥:清热滑痰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白前:祛痰、降气止咳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消痰软坚、利水黄药子: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13.2止咳平喘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紫菀: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十四、安神药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十五、平肝息风药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十六、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石菖蒲:开窍辟秽、安神聪耳、化湿和胃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十七、补虚药17.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扁豆:健脾化湿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17.2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淫羊藿:温肾壮阳、祛风除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肉苁蓉:补肾壮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17.3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沙参:养阴润肺、益胃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天门冬: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玉竹: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黄精:润肺止咳、滋阴填精、补脾益气墨旱莲:养阴益肾、凉血止血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十八、收涩药五味子:敛肺止咳.补肾涩精.收涩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收敛止血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解毒敛疮麻黄根:止汗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外) 收敛生肌、敛疮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十九、外用药马钱子:通络散结、消肿止痛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雄黄:解毒、杀虫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蛇床子:燥湿杀虫、温肾壮阳、祛风散寒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药叛藜芦甘草: 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 川乌. 草乌. 附子.乌头: 贝母. 瓜蒌. 半夏. 白蔹. 白芨. 参: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藜芦: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丁香莫与郁金见朴硝一见便相争牙硝难合京三棱水银莫与砒霜见川乌草乌不顺犀狼毒最怕密佗僧人参最怕五灵脂巴豆性烈最为上官桂善能调冷气偏与牵牛不顺情若逢石脂便相欺硫黄─朴硝水银─砒霜狼毒─密佗僧巴豆─牵牛丁香─郁金川乌.草乌─犀角人参─五灵脂牙硝─京三棱官桂─石脂标题:方剂笔记总结(二)正文: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麻黄汤(干妈姓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三勺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小青龙汤(少尉将军甘心下跪吗)解表蠲饮、止咳平喘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九味羌活汤(苍白生防穷辛勤干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1.2辛凉解表银翘散(芦桔、金中豆联合银猪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桑菊饮(国老乘舟去聚杏楼、过桑河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喘咳1.3扶正解表败毒散(江河两湖富佬、舟桥双活穷人)发汗解表、散风祛湿感冒风寒湿祛二、泻下剂2.1寒下大承气汤(硝黄朴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2.2温下温脾汤(谁敢在黄府抄人)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脐腹冷痛2.3润下麻子仁丸(黄世仁烧杏脯通便)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大便干结济川煎(鞋子牛肉贵吗)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年肾虚、肠燥便秘2.4逐水十枣汤(芜花赶早集)攻逐水饮悬饮三、和解剂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三人伴胡琴)和解少阳少阳病蒿苓清胆汤(夏至陈代画黄凌草和青竹)清胆利湿、和胄化痰少阳湿热症3.2调和肝脾四逆散(采枝草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症逍遥散(河龟少将令采猪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肝郁血虚痛泻要方(城防少树)补脾泻肝腹痛泄泻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三人扮双簧)和胄降逆、开结消痞胃气不和四、清热剂4.1清气分热白虎汤(母草米糕)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竹叶石膏汤(十国老人冬夏喝米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热暑病气津两伤4.2清营凉血清营汤(银翘清营、东西单元连地租)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犀角地黄汤(黄角要牡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4.3清热解毒凉膈散(肖何将军迷住了黄山草桥)泻火通便、清上泄下热聚胸膈黄连解毒汤(三黄子)泻火解毒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普济消毒饮(湖河陈舟残桥栏、草原牛马琴声连)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大头瘟4.4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十亩草原竹地少、黄山连接西单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4.5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肝胆湿热左金丸(鲢鱼清肝)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玉女煎(十亩麦地一头牛)清胃滋阴胃热阴虚芍药汤(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湿热痢导赤散(竹木草地)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热盛泻白散(白米草地)泻肺清热、止咳平喘肺热咳嗽清胃散(当地黄连胜牡丹)清胃凉血胃有积热白头翁汤(白头翁是个黄脸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痢4.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贾母生青丹)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清骨散(亲家母倾钱财胡炒股)清虚热、退骨蒸阴虚内热、虚劳骨蒸当归六黄汤(二弟当四黄)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有火、发热盗汗4.7清热祛暑六一散(滑溜一枝草)祛暑利湿感受暑湿清暑益气汤(东米知草黄、西湖荷叶翠)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中暑受热、气津两伤五、温里剂5.1温中祛寒理中丸(国老珠江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小建中汤(三勺桂枝加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虚劳里急吴茱萸汤(人参煮姜枣)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大建中汤(干椒与糖人)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5.2回阳救逆四逆汤(父子吵僵了)回阳救逆少阴病寒厥证回阳救急汤(六君子副将肉香)回阳救急、益气生脉真阳衰微、阴寒极盛5.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牧童细心找枝草药归)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受寒、寒伤经脉六、表里双解剂6.1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少将找只胡琴、给将军伴奏)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防风通圣散(高山小姐、麻药干白醉穷鬼、巧带黄河风景画)疏风解表、泻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6.2解表清里葛根黄苓黄连汤(二黄割草)解表清热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七、补益剂7.1补气四君子汤(人服猪肝)益气健脾胃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早晨莲豆双人上山接四君子)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补中益气汤(白人劈柴草、骑马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气虚、气虚下陷生脉散(五味子卖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暑热、温热耗气伤液、久咳肺虚7.2补血四物汤(穷鬼扫地)补血调血冲任虚损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补气生血劳倦内伤归脾汤(三人骑神龙、白枣归远乡)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炙甘草汤(阿贵找人将麻草地卖)益气补血、滋阴复脉气虚血少、虚劳肺痿7.3气血双补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补益气血气血两虚7.4补阴六味地黄丸(白牡丹摘子黄山)滋阴补肾肾阴不足大补阴丸(伯母地板)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一贯煎(沙地柏杞卖鬼脸)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血燥气郁左归丸(甘地夫人要鱼钩)滋阴补肾真阴不足七宝美髯丹(狗兔系乌骨铃铛)滋肾水、益肝血肝肾不足7.5补阳肾气丸(买丹富贵摘于黄山)温补肾阳肾阳不足右归丸(甘地要购鱼肉豆腐)温补肾阳、填精补血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八、安神剂8.1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砂草当皇帝)镇心安神、泻火养阴心火偏亢、阴血不足8.2滋养安神酸枣仁汤(母穷服干枣)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虚劳虚烦、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天王补心丹(冬天元旦阿伯制服当地人找猪)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阴亏血少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亦补脾气脏燥九、开窍剂9.1凉开安神牛黄丸(二黄山朱玉梅舍真金买雄牛角)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温热热邪内陷、痰热壅闭心窍紫雪(西铺杀马炒羊角卖了四十四箱金元宝)清热开窍、镇痉安神湿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至宝丹(熊猫龙虎戏猪牛赢两箱金银)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中风中暑及温热痰热内闭心包9.2温开苏合香丸(黎西府白龙碑有八香猪)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中风中寒时行疠气昏扑不省人事十、固涩剂玉屏风散(煮黄蜂)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四神丸(鱼肉有股姜枣味)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久泻不愈真人养脏汤(甘肃猪扣肉香当心客人少)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虚寒、久泻久痢牡蛎散(骑马卖牡蛎)固表敛汗诸虚不足金锁固精丸(倩莲记农历)补肾涩精肾虚精亏固冲汤(黄白龙有五种炒菜乌猪战鲤鱼)补气健脾、固冲摄血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冲脉不固十一、理气剂11.1行气越鞠丸(香猪穷山神)行气解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半夏厚朴汤(江苏猴下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贵不止泻)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痹厚朴温中汤(木匠皮厚俘草寇)温中行气、燥湿除满脾胃伤于寒湿天台乌药散(请回良将在木屋把兵练)行气蔬肝、散寒止痛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11.2降气苏子降气汤(城下厚书当三钱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喘咳定喘汤(黄花马吃草半桑杏酥果)宣肺降气、祛痰平喘哮喘咳嗽旋覆代赭汤(三吓戴花人)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橘皮竹茹汤(姜竹大人气柑橘)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丁香柿蒂汤(湘江市人)温中益气、降逆止呕胃气虚寒十二、理血剂12.1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肖将军跪草人)破血下痰下焦蓄血血府逐瘀汤(耕牛吃柴草只喝桃红册物汤)活血祛痰、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血行不畅复元活血汤(桃红将军家财是草楼)活血祛痰、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胁下、痛难忍补阳还五汤(红桃穷鬼骑赤龙)补气活血通络中风后遗症七厘散(冰雪煮乳沫花茶香)活血散瘀、止痛止血跌打损伤、骨折血肿、刀伤出血、烧烫伤温经汤(武当阿桂人穷、牡丹江畔卖草药)温经散寒、祛痰养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生化汤(穷鬼向草地逃跑)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产后血虚受寒大黄庶虫丸(草地要黄虫、杏将军忙掏干水槽)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内有干血12.2止血小蓟饮子(黄山牧童六一节煮当地小鸡吃)凉血止血、利水通淋血淋、尿血十灰散(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百戗)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呕血、吐咯嗽血咳血方(青海瓜子)清火化痰、敛肺止咳肝火犯肺黄土汤(黄父勤浇白草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十三、治风剂13.1疏散外风消风散(当地母猪生蜂蝉、金马食牧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风疹、湿疹川芎茶调散(西京穷草房薄纸墙)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牵正散(白虫僵蚕)祛风化痰止痉中风、口眼涡斜者小活络丹(川草乌上天、乳没药下地)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邪留滞经络13.2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甘地母祝福白羊沟遍布桑菊花)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镇肝熄风汤(牛恋草原麦芽少、龙归牧田赭石茵)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天麻钩藤饮(扶桑夜杜母赶黄牛天明山沟)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大定风珠(母鳖归位、烧麻草麦地焦)滋阴熄风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误用汗下、重伤阴液地黄饮子(石铺卖姜枣鱼肉、愿天地合福五富官)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音痱证十四、治燥剂14.1轻宣润燥清燥救肺汤(老阿妈人品高尚卖杏仁)清燥润肺温燥伤肺杏苏散(二陈借钱、只找江苏人)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外感凉燥14.2滋阴润燥麦门冬汤(半夏找人卖炒米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肺阴不足、胃阴不足百合固金汤(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养阴润肺、化痰止咳肺肾阴虚玉液汤(母鸡生黄山五花鸽)益气生津、润燥止渴消渴病增液汤(原地卖增液汤)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养阴清肺汤(何母去丹麦草原扫地)养阴清肺白喉十五、祛湿剂15.1燥湿和胃平胃散(猪肝皮厚)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藿香正气散。

方剂学第十三章

方剂学第十三章

调畅气机, 佐 调畅气机,疏达肝气 和中缓急, 佐使 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功用
养血安神,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单选题:
朱砂安神丸服法的注意事项是 :
A.宜多服 B.宜久服 C.宜少服 C D. 不宜多服、久服 E. 无需禁忌
下一题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方中人参、玄参、丹参同用的方剂是 :
第一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五志化火 ↓ 心火亢盛 热灼胸膈-心中懊憹 热扰神明 失眠多梦 心悸,怔忡
↓ 阴血不足- 阴血不足-心神心体失养 阴虚有火-舌红, 阴虚有火-舌红,脉细数
组成 方解
朱砂半两,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 朱砂半两,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 生地黄二钱半, 生地黄二钱半,当归二钱半 朱砂5g 朱砂5g 君 清热镇惊安神
4、组方规律
血不养心 滋养安神药 滋养安神 滋阴养血药 清热药 重镇安神药
神 志 不 安
阴血 心失所养 不足 虚火扰心
邪气 蒙扰
五志化火 清热药 重镇安神 心肝阳亢 热扰心神 养阴药 祛痰为主+ 温胆汤、十味温胆汤) 痰蒙心窍 祛痰为主+安神药(温胆汤、十味温胆汤) 化瘀为主+安神药(血府逐瘀汤) 瘀阻心窍 化瘀为主+安神药(血府逐瘀汤) 安神剂
治法 分类
因惊--重镇安神 因惊--重镇安神 -因火— 因火—清热降火 虚证—补养安神 虚证— 重镇安神 补养安神
使用注意事项
1.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 1.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易 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 伤脾胃,不宜久服。 伤脾胃,不宜久服。 2.含朱砂类的方剂 朱砂宜研极细冲服, 含朱砂类的方剂, 2.含朱砂类的方剂,朱砂宜研极细冲服, 且不宜多服。 且不宜多服。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方剂学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方剂学 13讲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整个总论部分归纳一下,强调三个一类的重点问题。

一个是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包括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在绪言里头。

第二个,常用治法。

以《医门八法》为代表。

第三个重点方面是,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

作为方剂的配伍技巧,这是目前这版教材里新增加的,把它看做二类内容。

为了学习各论方便,把各论的各个项目,本教材和原有教材的一些区别,改良的方面简要提一下。

全书各论共19章,从分类来说,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每一版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变化不大。

从组成,一般都照录了原书的用量,也有参考用量。

参考用量是仅作参考。

因为编委会由13位老师组成,来自我们东南西北很多省,各地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别,虽然有些做了调整,但是大家在各个地方工作,都有当地具体的情况,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使用这用量。

服用方法照录了原书的服法。

括号里面有参考的现代用法。

用法部分重点的一些方剂,特别这些用法直接影响疗效的要指出来。

因为如果不正确使用的话,会直接影响疗效,影响到整个方功效发挥的方向。

每个方的功用反映了它的治法,要求尽可能地把功用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具体治法。

但由于每一张方,都是针对的证,是一类证,虽然具体,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病人,还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所以在后面的临床加减方面,实际上治法上还会有一定的调整。

主治部分是在变动的,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很多原书主治,如果比较能够概括这个方主治的话,那不能完全照录原文,要把原文适当组织,比较规范,因为《方剂学》还不是学的古代某一个经典著作、原著,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方剂学》要立足于从这个方产生以后,包括后世的运用,有很多主治,后世发展了,所以要结合这一类。

并不局限于原书的运用。

在讲到具体方剂的时候,会涉及到这个问题。

所以尽可能避免了原书一句话就是主治。

这样区别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七版上编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2第二章方剂与治法------------------------------------------------------------------------8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1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3第五章剂型------------------------------------------------------------------------ 18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20 下编第一章解表剂-----------------------------------------------------------------------------23 第二章泻下剂-----------------------------------------------------------------------------34 第三章和解剂-----------------------------------------------------------------------------41 第四章清热剂-----------------------------------------------------------------------------47 第五章祛暑剂-----------------------------------------------------------------------------64 第六章温里剂-----------------------------------------------------------------------------66 第七章补益剂-----------------------------------------------------------------------------72 第八章固涩剂-----------------------------------------------------------------------------89 第九章安神剂-----------------------------------------------------------------------------97 第十章开窍剂-----------------------------------------------------------------------------100 第十一章理气剂-----------------------------------------------------------------------------105 第十二章理血剂-----------------------------------------------------------------------------113 第十三章治风剂-----------------------------------------------------------------------------127 第十四章治燥剂-----------------------------------------------------------------------------135 第十五章祛湿剂-----------------------------------------------------------------------------141 第十六章祛痰剂-----------------------------------------------------------------------------153 第十七章消食剂----------------------------------------------------------------------------159 第十八章驱虫剂----------------------------------------------------------------------------162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主管药师方剂学

主管药师方剂学

(一)辛温解表1.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歌:风寒表虚桂枝汤,桂芍等量草枣姜,汗出恶风脉浮缓,调和营卫效力彰。

2.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方歌: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芷草川芎,黄芩生地清内热,风寒表湿证宜用。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方歌: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4.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方歌:风寒表实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藏,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良。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方歌:银翘散主温病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2.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方歌:麻杏甘石组成方,肺热喘咳宜煎尝,辛凉宣泄能清肺,清热平喘效力彰。

3.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4.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甘薄芦根不可少,辛凉解表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证。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风寒湿表有奇功。

2.麻黄细心附子汤:助阳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3.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葛根甘茯木香桔,气虚外感最相宜。

(一)寒下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③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俱,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此专长。

《方剂学》第十三章,和解剂!

《方剂学》第十三章,和解剂!

▪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防邪内传。
▪ 使:炙甘草——益气,和药。
▪ [重点,难点] ▪ 1,病机: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 ▪ 2,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 ▪ 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 3,配伍特点:
▪ [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主治] 少阳湿热证。
[方解]
▪ 君:青蒿——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 黄芩——善清胆热,燥湿 ▪ 臣:淡竹茹,仙半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 枳壳——行气消痞 ▪ 陈皮——理气化痰 ▪ 佐使: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
▪ [重点,难点]
▪ 1,病机: 邪热内犯少阳,兼湿热痰浊内 阻中焦,使三焦气机不畅,胆热内炽,枢 机不利。
▪ [方解]
▪ 君: 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

透邪外出
▪ 臣: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
▪ 佐: 枳实——理气解郁,泻热破结
▪ 使: 炙甘草——和药,理脾和中。
▪ [重点,难点] ▪ 1,病机:外邪传经入里,气机郁结,阻
遏阳气,使阳气不能透达四肢。
▪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1)柴胡配黄芩,一散一清,

为和解少阳之主药。
▪ (2)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健脾,防邪 内传,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 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原书加减
▪ 4,加减:
▪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 加瓜蒌实一枚;
▪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 栝楼根四两;
▪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方剂学》13

《方剂学》13
郁 风湿 风 于 肌 腠
消 风 散--方义分析
祛风 除湿 木通 石膏、 石膏、知母 清热 生地 养血 当归 胡麻仁 甘草 荆芥、防风、牛蒡子、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 苦参、 苦参、苍术


佐 使
消 风 散--应用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疹出色红,瘙痒渗液,脉浮数。 疹出色红,瘙痒渗液,脉浮数。
辩证要点: 辩证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 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 阴虚阳亢之类中风的常用方剂。 阴虚阳亢之类中风的常用方剂。
加减变化: 加减变化:
镇肝熄风汤--应用
与天麻钩藤饮区别:
白芍、生地 白芍、 川贝、 川贝、竹茹 茯神 甘草
羚角钩藤汤--应用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高热,烦燥,抽搐,舌绛,脉弦数。 高热,烦燥,抽搐,舌绛,脉弦数。
加减变化: 加减变化: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类 中 风
肝肾阴虚 肝阳化风
镇肝熄风汤--方义分析
加减变化: 加减变化:
第二节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杂病证治新义》
高热 烦躁、 烦躁、神昏 抽搐 舌绛而干, 舌绛而干,脉 弦数 肝经热盛 热极生风 凉肝熄风 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杂病证治新义》
羚角钩藤汤--方义分析
羚羊角、 羚羊角、钩藤 桑叶、 桑叶、菊花
君 臣 佐 使
凉肝熄风 增液舒筋
怀牛膝 代赭石
君 臣 佐 使
镇肝熄风 滋阴潜阳
生龙骨、生牡蛎、白芍、龟板 生龙骨、生牡蛎、白芍、 天冬、 天冬、玄参 茵陈、川楝、 茵陈、川楝、生麦芽 甘草

《方剂总结》

《方剂总结》
《方剂学》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剂
第三章 和解剂
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第五章祛暑剂
祛暑解表剂、祛暑利湿剂、祛暑益气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凉开剂、温开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行气剂、降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活血祛瘀剂、止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疏散外风剂、平息内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祛风胜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治风化痰剂
温中祛寒剂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解表攻里剂
第八章 补益剂
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气血阴阳 并补剂
第九章固涩剂
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涩精止遗剂、固崩止带剂
12 中甲:刘启鸿
1
第十章 安神剂
重镇安神剂、补养安神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12 中甲:刘启鸿பைடு நூலகம்
2

考研方剂学完整笔记手打

考研方剂学完整笔记手打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4、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6、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胀: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痨: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饮: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标本明。

痰饮: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饮: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10、自汗盗汗: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1、血证: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方剂学方剂总汇目录

目录之阳早格格创做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苦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华盖集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薄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4.香苏集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集5.小青龙汤1.射搞麻黄汤6.止嗽集金沸草集7.正柴胡饮第两节辛凉解表1.银翘集银翘汤2.桑菊饮3.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越婢汤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5.降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刊登汤葱豉桔梗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败毒集1.荆防败毒集2.仓廪集2.参苏饮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苦草汤2.再制集4.加减葳蕤汤1.葱黑七味饮2.千金葳蕤第两章泻下剂第一节热下1.大启气汤1.小启气汤2.调胃启气汤3.复圆大启气汤2.大黄牡丹汤1.浑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浑化汤4.阑尾浑解汤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第两节温下1.大黄附子汤2.温脾汤1.第三节润下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2.济川煎第四节逐火1.十枣汤控涎丹2.舟车丸3.疏凿饮子第五节攻补兼施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2.删液启气汤3.启气养营汤第三章妥协剂第一节妥协少阳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2.大柴胡汤薄朴七物汤3.蒿芩浑胆汤4.达本饮1.柴胡达本饮2.浑脾饮第两节调战肝脾1.四顺集1.柴胡疏肝集2.枳真芍药集2.逍遥集1.加味逍遥集2.黑逍遥集3.痛泻要圆第三节调战肠胃1.半夏泻心汤1.死姜泻心汤2.苦草泻心汤3.黄连汤第四章浑热剂第一节浑气分热1.黑虎汤1.黑虎加人参汤2.黑虎加桂枝汤3.黑虎加苍术汤2.竹叶石膏汤第两节浑营凉血3.浑营汤浑宫汤4.犀角天黄汤(芍药天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第三节浑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浑瘟败毒饮2.凉膈集3.普济消毒饮4.仙圆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怯安汤第四节浑净净热5.导赤集浑心莲子饮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8.苇茎汤桔梗汤9.泻黑集葶苈大枣泻肺汤10.浑胃集泻黄集11.玉女煎12.葛根黄芩黄连汤13.芍药汤黄芩汤14.黑头翁汤15.黑头翁加苦草阿胶汤16.防风通圣集17.石膏汤18.五积集19.柴胡桂枝搞姜汤第五节浑真热1.青蒿鳖甲汤2.浑骨集秦艽鳖甲集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祛热剂1.浑络饮2.香薷集3.六一集益元集碧玉集鸡苏集4.桂苓苦露集5.浑热益气汤李东垣浑热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热1.理中丸《伤热论》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2.小修中汤黄芪修中汤当归修中汤大修中汤3.吴茱萸汤吴茱萸加死姜半夏汤第两节回阳救顺1.四顺汤通脉四顺汤四顺加人参汤黑通汤黑通加猪胆汁汤参附汤回阳救慢汤医门黑锡丹第三节温经集热1.当归四顺汤当归四顺加吴茱萸死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2.阳战汤小金丹中战汤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同功集保元汤2.参苓黑术集七味黑朮集3.补中益气汤降阳益胃汤举元煎降陷汤4.死脉集5.人参蛤蚧集6.人参胡桃汤7.玉屏风集8.完戴汤易黄汤浑戴汤第两节补血1.四物汤桃黑四物汤圣愈汤胶艾汤2.当归补血汤3.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单补宽裕大补汤人参养枯汤泰山盘石集2.炙苦草汤加减复脉汤第四节补阳1.六味天黄丸知柏天黄丸皆气丸麦味天黄丸杞菊天黄丸2.左归丸左归饮3.大补阳丸虎潜丸4.一贯煎第五节补阳1.肾气丸济死肾气丸十补丸2.左归丸左归饮第六节阳阳单补1.天黄饮子七宝好髯丹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集第两节敛肺止咳1.九仙集第三节涩肠固脱1.真人养净汤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2.四神丸第四节涩粗止遗1.金锁固粗丸火陆两仙丹2.桑螵蛸集缩泉丸第五节固崩止戴1.固冲汤2.固经丸3.易黄汤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沉镇安神1.墨砂安神丸磁墨丸2.死铁降饮3.珍珠母丸第两节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枕中丹2.酸枣仁汤苦麦大枣汤定志丸第十章启窍剂凉启第一节1.安宫牛黄丸牛黄浑心丸2.紫雪苏恭圆小女回秋丹3.至宝丹止军集第两节温启1.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紫金锭玉枢丹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止气1.越鞠丸2.枳真薤黑桂枝汤瓜蒌薤黑黑酒汤瓜蒌薤黑半夏汤3.半夏薄朴汤4.金铃子集延胡索汤5.薄朴温中汤良附丸6.天台黑药集四磨汤五磨饮子橘核丸7.温肝煎8.三层茴香丸9.导气汤第两节降气1.苏子降气汤2.定喘汤3.小半夏汤大半夏汤4.旋覆代赭汤搞姜人各半夏丸5.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济死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第十两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启气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2.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背逐瘀汤身痛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本活血汤七厘集5.温经汤温经汤艾附温宫丸6.死化汤7.得笑集活络效灵丹丹参饮脚拈集宫中孕圆8.桂枝茯苓丸9.鳖甲煎丸第两节止血1.十灰集四死丸2.咳血圆3.小蓟饮子4.槐花集槐角丸5.黄土汤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集中风1.川芎茶调集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集中风1.川芎茶调集苍耳子集菊花茶调集2.大秦艽汤大活络丹4.牵正集止痉集五虎逃风集6.消风集第两节仄熄内风第一节1.羚角钩藤汤钩藤饮第二节2.镇肝熄风汤修瓴汤3.天麻钩藤饮4.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小定风珠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沉宣中燥1.杏苏集2.桑杏汤翘荷汤3.浑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第两节滋阳润燥1.删液汤删液启气汤2.麦门冬汤琼玉膏5.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第十五章祛干剂第一节燥干战胃1.仄胃集没有换金浩气集柴仄汤2.藿香浩气集六战汤第两节浑热祛干1.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顺汤2.八正集五淋集3.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4.苦露消毒丹5.连朴饮6.当归拈痛汤宣痹汤7.两妙集三妙丸四妙丸8.蚕矢汤第三节利火渗干1.五苓集四苓集胃苓汤茵陈五苓集2.猪苓汤3.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4.五皮集第四节温化热干1.苓桂术苦汤苦草搞姜茯苓黑术汤2.真武汤附子汤3.真脾集4.萆薢分浑集萆薢分浑饮第五节祛风胜干1.羌活胜干汤蠲痹汤2.独活寄死汤三痹汤3.鸡鸣集第十六章祛痰剂第一节燥干化痰1.两陈汤导痰汤涤痰汤金火六君煎2.温胆汤3.十味温胆汤4.茯苓丸第两节浑热化痰1.浑气化痰丸浑金降火汤2.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3.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集第四节温化热痰1.苓苦五味姜辛汤热哮丸2.三子养亲汤3.半夏黑术天麻汤4.定痫丸第十七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滞1.保战丸2.枳真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第两节健脾消食1.健脾丸枳术丸资死丸直蘗枳朮丸橘半枳朮丸香砂枳朮丸2.枳真消痞丸3.葛花解酲汤第十八章驱虫剂1.黑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2.肥女丸3.布袋丸4.化虫丸5.伐木丸第十九章涌吐剂1.瓜蒂集三圣集救慢密涎集2.盐汤探吐圆第两十章痈疡剂1.仙圆活命饮2.连翘败毒3.五味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四妙怯安汤6.五神汤7.神效托里集8.犀黄丸9.醉消丸10.蟾酥丸11.牛蒡解肌汤12.海藻玉壶汤13.透脓集14.医教心悟透脓集15.托里透脓汤16.阳战汤17.中战汤18.小金丹19.内补黄耆汤20.苇茎汤21.大黄牡丹汤22.浑肠饮23.薏苡附子败酱集24.薏苡仁汤。

方剂学汇总

方剂学汇总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八珍汤 泰山磐石散 内补黄芪汤 人参养荣汤 炙甘草汤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左归饮 大补阴丸 一贯煎 益胃汤 补肺阿胶汤 石斛夜光丸 虎潜丸
肾气丸 右归丸 右归饮
地黄饮子 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补天大造丸 补肝汤
朱砂安神丸 珍珠母丸 磁朱丸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 养心汤
交泰丸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苏合香丸 紫金锭(玉枢丹)
牡蛎散
九仙散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缩泉丸(固真丹)
固冲汤 固经丸 易黄汤 清带汤
越鞠丸 柴胡疏肝散 金铃子散 瓜蒌薤白白酒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 枳实消痞丸(失笑
丸)
厚朴温中汤 天台乌药散 暖肝煎 橘核丸 加味乌药汤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四磨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七厘散 温经汤 生化汤 桂枝茯苓丸 失笑散 丹参

活络效灵丹 大黄蛰虫丸 艾附暖宫丸
十灰散 咳血方 小蓟饮子 槐花散 黄土汤 胶艾汤
川芎茶调散 大秦艽汤 消风散 牵正散 小活络丹 玉真丹 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 阿胶鸡子黄汤 杏苏散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麦门冬汤 百合固金汤 养阴清肺汤 琼玉汤 玉液汤 沙参麦冬汤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茵陈蒿汤 八正散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当归拈痛汤 二妙散 五苓散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 五皮散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附子汤 实脾散 萆薢分清饮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二陈汤 导痰汤 涤痰汤 茯苓丸 温胆汤 小半夏汤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贝母瓜蒌散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健脾丸 枳术丸 葛花解醒汤 枳术汤 鳖甲煎丸 海藻玉壶汤 消瘰丸 乌梅丸 肥儿丸 化虫丸 布袋丸 伐木丸 瓜蒂散 犀黄丸 透脓散 小金丹

方剂学课件方剂学13

方剂学课件方剂学13

② 升散之中寓清降,意在制约温燥。本方薄荷用量独重,取其辛 凉之性,与苦寒之清茶调服,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约诸风药 之温燥之性,使温燥有制,升中有降。
③ 甘草调和诸药,使药力持久。
2.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知母、 石膏、当归、生地、胡麻、甘草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膏知蒡通归地草,湿疹风 疹服之康)。
② 凉肝与柔肝并用,以标本兼顾。上药以凉肝散肝为主,配白芍、生地、 甘草酸甘化阴,滋阴柔肝以增熄风解痉之力。
③ 辅以化痰、安神之品。邪热每易炼液生痰,故配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使之不致有痰闭心窃变证;茯神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
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 交藤、茯神。(天麻钩藤芩栀明,母牛仲藤桑神芩)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
【方解】
① 平肝(天麻、钩藤、石决明)与泻肝(黄芩、枝子)合用,以熄风止眩。
② 平肝之中配伍活血利水(川牛膝、益母草),寓治风先治血之意。
③ 平肝与益肾(杜仲、桑寄生)、宁心(夜交藤、茯神)相伍,以标本兼顾。
【鉴别点】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均有平肝熄风之功,用治内风 实证。但镇肝熄风汤主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手足不遂证, 其长于镇肝熄风;铃角钩藤汤主用于肝热生风之神昏痉厥、手足抽搐证,长 于清肝热、熄肝风,并能化痰安神;而天麻钩藤饮清肝热、安心神作用优于 镇肝熄风汤,且方中桑寄生、杜仲、黄芩均有安胎作用,把方中牛膝、益母 草去掉,加菊花、僵蚕、防风等可用于子痫及妊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 昏仆咬牙、四肢抽搐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风剂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山栀 茯神 黄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主治】 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 阳亢化风:头痛,眩晕,脉弦。 化热扰心:失眠,舌红,苔黄 。 【病机】肝虚阳亢,肝风上扰。 【治法】养肝、清肝、平肝熄风。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治风剂

一、概念: 组成: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 作用: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治证:风病。
*风邪致病的特性: A: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发展迅速) B:风性主动(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 C:风为百病之长(证型:风热、风寒、风湿、风 痰等)
治风剂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疏散外风—风邪侵犯人体肌肤、筋骨、关 节、经络所致之证。 上犯头目: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头 风)—川芎茶调散 与湿热相搏于肌肤:皮肤瘙痒、湿疹—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
【方解 】 君:川芎—祛风散寒止痛,行气活血。尤善治少 阳、厥阴经头痛。 臣: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眉心)。 * 羌活、白芷与川芎相须为用治四经之头痛。 佐:细辛—治少阴经头痛(两侧)。 薄荷— 升清阳,通窍(头面诸窍) 荆芥、防风—疏风止痛。 清茶—1、清利头目,2、制约诸祛风药之温燥、 升散太过。 使:甘草—调和诸药。
消风散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抓破 渗出津水,脉浮数。 * 气虚血弱者慎用。

治风剂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汤



【组成】 羚羊角片 霜桑叶 川贝母 鲜生地 双钩 藤 滁菊花 茯神木 生白芍 淡竹茹 生甘草 【主治】 肝热动风证。 肝经热炽 充斥内外:高热不退。 内扰心神: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手足抽搐,甚至发为痉厥。 灼伤阴液: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羚角钩藤汤
【运用】 1、辨证要点:高热,烦燥,手足抽搐,舌绛 而干,脉弦数。 * 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 应用。

治风剂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 生代赭石 生龟板 生杭芍 川楝子 生麦芽 生龙骨 玄参 茵陈 生牡蛎 天冬 甘草
【主治】 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中风3期病人)
天麻钩藤饮



【方解】 君:天麻—熄肝风,平肝阳,定眩晕; 钩藤—清肝热,平肝阳。 臣: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佐:栀子、黄芩——清泻肝经之热; 益母草—活血利水,利肝阳之平降(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 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川芎茶调散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等。 本方对于气虚、血虚,或因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本 方所宜。
治风剂

消风散 《外科正宗》
消风散




【组成】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牛蒡子 石膏 苍术 荆芥 【主治】 风疹、湿疹(风湿兼里热为好)。 有谓: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胜则动”、 “痒自风来”。 风毒湿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皮肤斑疹色红,瘙 痒; 湿热浸淫:斑疹抓破后渗出津水,或遍身云片斑 点; 病邪尚浅: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
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 荆芥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主治】风邪头痛证
羌活 薄荷叶
风邪循经上犯头目: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袭表,邪正交争:恶寒发热,目眩,鼻塞;
风邪外袭之征: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风邪循经上犯头目,清阳不升。 【治法】疏风散邪,升清降浊。
消风散

【病机】风热、风湿侵袭肌肤腠理。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消风散




【方解】 君: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 疏风散邪而止痒。 (止痒必先疏风) 臣:苍术—祛风燥湿 苦参—清热燥湿 除湿清热 木通—渗利湿热 佐: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当归、生地、胡麻仁— 滋阴润燥,养血活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降逆。
镇肝熄风汤



【方解】 君:怀牛膝—重用之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臣:代赫石、生龙牡—平肝潜阳,重镇安神。 佐:龟板、白芍、玄参、天冬—滋补阴液,以制 阳光。 茵陈、川楝子、麦芽——1、清肝火,2、疏肝理 气。麦芽还可以防方中重镇之品碍胃 使:甘草—和中调药,与麦芽相伍,养胃和中。

治风剂

① ②
2、平熄内风—肝肾功能失常所致之内风病。 热极动风(肝经邪热炽盛,热极动风)—羚角钩 藤汤 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眩晕头痛,中风昏倒,半身不遂—镇肝熄风汤 阴虚风动(肝肾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天麻钩 藤饮
治风剂



三、使用注意: 1、首辨风病的内外; 2、辨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性的虚实,进行 适当的配伍; 3、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应 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4、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配伍行血 或血之品)。
天麻钩藤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 脉弦。 肝经实火或湿热所致的头痛,不宜使用本 方。
思考题



1、试述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 楝子、 麦芽的意义? 2、列举你所学过的方剂,谈谈你对“治风 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 的体会。 3、天麻钩藤饮与镇肝熄风汤在功效、主治 上有何异同?
镇肝熄风汤


【运用】 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 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类方比较: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治肝风内动而见头目 眩晕,烦躁,脉弦有力者。 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熄风,清热止痉,并 能柔润 舒筋。多用治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 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阳熄风,并能滋阴 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 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 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为特征。而且 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 相符者,均可应用。
中风先兆 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 阳亢化风,风阳上扰:脑中热痛,面色如醉。 亢阳上扰于心:心中烦热。 亢阳犯胃,胃失和降:时常噫气。
镇肝熄风汤
中风——风阳上扰,血气逆上 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歪斜 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病机】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肝肾阴血不 足。
学习要点



掌握内容 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 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组成、主 治、功效、配伍意义、配伍特点、辨证要 点。 重要配伍 川芎茶调散中配伍茶叶、薄荷的 意义;羚角钩藤汤配伍茯神木、竹茹的意 义;镇肝熄风汤配伍茵陈、麦芽、川楝子 的意义 对于“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的体 会。
羚角钩藤汤

【病机】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灼伤阴液。 【治法】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方解】 君:羚羊角、钩藤—清热平肝熄风。 臣:桑叶、黄菊花—疏散风热,清肝火。 佐:生地、白芍—滋阴增液,养肝舒筋。 川贝母、淡竹茹—清热化痰,以防痰 闭心窍。 茯神木—舒筋解挛,宁心安神。 使:甘草—调和诸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