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九、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新 闻特写、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 又叫 消息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六要素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 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四、读准字音
凌(línɡ)空 翘(qiáo)首
屏(bǐnɡ)息
酷(kù)似
一刹(chà)那 敦煌(huáng)
潇(xiāo)洒
绷(bēng)直
轻盈(yínɡ)
衰(shuāi)败 悄(qiǎo)然
眼花缭(liáo)乱
由衷(zhōnɡ) 震(zhèn)耳欲聋 屏息敛(liǎn)声
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 间跨渡中做出的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精湛的技术,赞扬了中国运 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 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 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 化的报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

八上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概括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中的消息二则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在长江南岸的胜利渡江行动。

文章首先交代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然后通过描绘战况的紧张和激烈,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反映了这一伟大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恢宏的气度。

文章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这两则消息都以真实、客观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同时强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决心。

通过这两则消息,学生可以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准确:“冲破”与“突破”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 破安庆、芜湖线”都用的准确。又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中“较为”二字也十分准确,突出了程度的差别。 精炼、铿锵:能用单音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的词,适当采用 文言词,如:“至发电时止”简短有力。
课堂小结
• 第一则消息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反映了一个重大 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 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 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6.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 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
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两则消息的“六要素”以及结构层次。
• 第一则
• 1.五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 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新闻的结构(5部分)
必 • 标题 是对事件的高度概括,包括正题、副题

可 少 的
• 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三 部
• 主体 消息的主干,紧跟导语之后,它用充足的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

背景 述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自然环境。
助 •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 第二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经过, 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 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 因所在。
课堂检测
• 1.请找出下列这则消息电头、导语和主体部分。

第1课《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 懈的努力。
资料链接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 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 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 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 滋长。太史公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 。”皇侃注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 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 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 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 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 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关于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歼(jiān)灭 签(qiān)订 铜陵(línɡ)
认准字音
督(dū)战 芜(wú)湖 泄(xiè)气
溃(kuì)退 荻(dí)港
多音字识别 要塞(sài)
殷(yīn)切

瓶塞(sài)

阻塞(sài)
殷(yān)红
词义理解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后。 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消息特点?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二、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 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 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 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 下文。
六、赏析语言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
想再打了、泄气
七、写作特色
1、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比较阅读:
拟写新闻标题
以导语为主,参考主体部分,以短语形式拟写。 答题模板:人物或具体事物+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时代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 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 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 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 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 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 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六、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 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 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七、赏析语言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导语:概括内容——顺利渡江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时间地点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
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 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流 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课后拓展
毛泽东最为流传的八句话。 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⑤最震撼 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⑧最自信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课堂检测
根据下面的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重庆商报讯 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 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来访首 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 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 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都可以参赛,评选结果将于 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 记忆和感dū
督战
zhū
诸城
sài
要塞

摧枯拉朽

kuì
荻港 溃退
xiè
jiān
泄气 歼灭
dānɡ
锐不可当
写作背景: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次 递
细节和新闻背景

III. 导语中未交待的其他新
闻事实及支撑性材料
IV. 其他解疑释惑 的材料
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
按新闻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组织事实材料,由重及轻地展开报道,不同于从开 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故事化叙事。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 迅速地让人们了解。这种写法很有意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胜 负
战 况
展 望
“倒金字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示
标 题:简 明 醒 目 揭 示 新 闻 内 容


I. 导 语:最 有 价 值 的 新 闻 事 实


II. 对导语的展开:支撑性新闻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读出情感态度
分类
消息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整体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而言较短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
新闻 特写 某一场景
一般
灵活
通讯
详细记述新闻事件, 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较弱
较长
评论 ……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 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较强 一般而言比较短
《消息二则》
毛泽东
一、知晓写作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 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 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 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1.消息二则解析

1.消息二则解析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 五万已渡过大部,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语言的准确性。
3、还有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另一方面……”
议论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提高了新闻的政治和思想高度。
拓展训练: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014河南中招题)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 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 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 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 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 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敬 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 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 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 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 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 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 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 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是大手笔,只是几笔粗线条勾勒的
主要作品除论文外还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语文八年级上册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 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理解。
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 赞扬,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同时也充满 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③ 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 刺,情感爱憎分明。
合作探究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 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 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 情色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习近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
谢谢观看
限时训练
请用简洁的语言给下面的消息加一个标题。
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9日宣布,国家主席习 近平将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奥地利总统菲舍尔、印尼总统佐科、尼 泊尔总统亚达夫、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赞 比亚总统伦古、澳大利亚总督科斯格罗夫、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荷兰首相吕特、卡塔尔首相阿卜杜拉、瑞典首 相勒文、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泰国副总理兼外长他纳萨等外 国领导人将应邀来华出席年会。
消息二则
文体知识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互联
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 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二、新闻的分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 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 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议论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 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 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 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 ,在文中的作用是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自由朗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互动探究 探究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
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总结延伸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山
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 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 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 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 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他的文学书法论文诗词分别有: 《沁(qìn)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长征》《论持久战》 《反对自由 主义》……
互动探究
探究一: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When 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Where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Who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What 何事,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Why 何故(起因),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2.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 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结语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 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 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 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及其作用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高度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从作战 兵力、作战区域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 文,引起下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强,及时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标题 主标、副标
可 少 的
导语 常为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
三 部 分
主体
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背景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历史背景等。
结语
5、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去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
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 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 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 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 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系 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
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
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 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 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特写
......
2、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电头:电头指发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包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 志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在人民心中被尊为神。 他16岁,就道出“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霸气; 他17岁,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 他25岁,喊出“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语。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写作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四月二十日悍然拒 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次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二十二日二 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该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
这句话点明东陆军的人数与渡江开始的时间,写出了 东路军渡江胜利之彻底,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 之情。
感悟主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 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 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 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 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 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后作业
1.完成本课“读读写写”;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 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3.搜集一则新闻,分析该新闻的结构。
第一则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找新闻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 江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 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再读课文,品读文章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 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 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 的思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消息二则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句②用词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句①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重复。
填空题 ……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
P8 二、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注:背景、结语未必每篇都有,且可暗含在主 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 简洁而具有气势
•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 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表达效果。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标题
标题
扼要揭示新闻核心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渡江作战兵力:多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拓展:读新闻,分析新闻的结构
宁波一甲流患者治愈2天后因基础性疾病恶化死亡
中新网杭州11月3日电 (记者 江耘 通讯员 俞欣) 11月3日, 浙江宁波1例60岁男性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在甲流治愈2天后, 因基础性疾病恶化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全力救治无效于11月 3日死亡。 今天,记者从浙江省卫生厅了解到,截至11月3日15时,该 省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共计3625例,已治愈2972例。 目前仍住院治疗32例、居家治疗621例。浙江共报告重症病例5人, 其中2例治愈出院,2例尚在住院治疗中。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于10月18日收治的1例60岁男性甲型H1N1 流感重症患者,该名患者在甲流治愈2天后,因基础性疾病恶化 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全力救治无效于11月3日死亡,患者有3年 原发性高血压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疾患病史。 另悉,今天下午,浙江省卫生厅组织开展全省医疗卫生单位 甲型H1N1流感诊疗视频培训。2000余名骨干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 培训。
通常人们把六个W叫做新闻的六要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How ——经过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
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 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 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一、预习展示:
根据你阅读的课本第2-5页说说 你了解的新闻的有关常识: 1.定义 2.种类 3.特点 4.要素 5.结构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 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 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中新网平壤10月4日电(记者 周兆军)温家宝 总理10月4日上午乘专机前往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 问。访问期间,温家宝将同朝鲜领导人举行会谈、 会见,就发展中朝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 见。作为纪念朝中建交6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朝 鲜总理金英日曾于3月访问中国,这次温家宝的回 访是就任总理后第一次访问平壤。《劳动新闻》 当天还刊登了温家宝总理的照片和简历,并刊载 了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 就的文章。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要素:
何时when 1949年4月20日 何地where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何人who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何事what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why 如何how 3、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 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中路军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
西路军
35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东路军
江阴
35万
大部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 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 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 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 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 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
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
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
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 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
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பைடு நூலகம்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消息的结构
1、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
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
高度概括。
2、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 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问 题 讨 论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 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 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导语
主体
东路军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渡江区域 安庆 时 间 兵 力 30万 渡过兵力 30万 20日夜 - 21日夜 21日17时 - 22日22时 21日17时 - 22日22时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 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第 一 课 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四、自主学习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结构、新闻要素。
1、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8、字斟句酌
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 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 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 退” “摧枯拉朽”
(向南) 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
3)、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试找出“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 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一句中 表现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词语,并加以分 析。 5)、试分析下列红色词语的作用: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退。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 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 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 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 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 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 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 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 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新闻 特写等。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 篇报道及时的消息。凡是开头冠以“新 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 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 新闻。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 简洁性 真实性 时效性
(三)新闻的结构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 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 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 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我们学后怎么办?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6)、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 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 “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7)、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 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拓 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