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针对培养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专业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

以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电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学、信号与系统理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多个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等方向的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实验实习通过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项目实践成果等。

六、学科发展方向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基础理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等,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科研创新等方式,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合从事现代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家电、计算机应用、控制、网络通信等众多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生产、管理、开发、研制、经营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等方面的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手段;具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复变函数)。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

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

其中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数理模块)21学分,专业课平台84学分。

理学学士项教学生产劳动机动假共备目学军事训练教育实专业实毕业论期时间期计注上课考试社会调查习习文迟入学不足 1 16 1.5 一 4 1 10 52 学时自加补 2 18 1.53 18 1.5 二 2 1 10 524 18 1.55 18 1.5 三 2 1 10 526 18 1.57 18 1.5四 2 3 10 528 10 6共计 126 11.5 8 10 6 10 6 40 208总学时课程公共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通识课类别公共专业合计学时数 1000 576 324 459 324 450 1000 2133 3133% 31.92 18.38 10.34 14.65 10.34 14.36 34.43 65.57 100 学分数 55.5 28 17 22 17 21 55.5 105 160.5 学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公共课 14 178+2 12 2 2 2 通识课 14 11 专业课 5 16 14 22 17 19 周学时 28 33 26 26 2419 21(一) 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1、公共教育模块(47学分)课考核课程开设总学时备程方式开设周开设课程名称学分类学时学期合课堂研讨与考考编号注别计教学实践试查 091930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48 48 3 1 3 ?091810 形势与政策? 16 1 1 0.5采取专题辅091811 形势与政策? 16 1 2 0.5导,电视讲091812 形势与政策? 16 1 3 0.5 ? 座等形式,091813 形势与政策? 16 1 4 0.5 学校统每学期开设一安排 091814 形势与政策? 16 1 5 0.5 ? 16周,不计091815 形势与政策? 16 1 6 0.5 学时,四年091816 形势与政策? 16 1 7 0.5 ? 均开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销售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是一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号的产生、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和维护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我校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正确使用普通话。

(3)具有较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1 物理系列课程:大学物理;模块2 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模块3 信息处理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1997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5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91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2).选修课程53学分:专业选修课41学分,通选课12学分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2.大类平台课程:20-3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1A替代1,2A替代2,3A替代3,5A替代5,6A替代6;加修4A、7A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3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4.专业课程:73-62学分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 (最低要求必修32学分,限选1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7各编号课程,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3A替代3,4A替代4,6A替代6,7A替代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14T)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应用电子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测、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电子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掌握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算法设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电子系统设计技术(3)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4)熟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四、学制四年。

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80714T一、培养目旳与基本规格1.培养目旳本专业面向通信、电子测量仪器、电子计算机、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和视听设备等行业, 针对电子信息有关领域旳产品开发设计、设备生产与维护应用、技术管理等岗位,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具有从事本专业旳工程技术工作所需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场工程师)。

2.基本规格(1)知识规定①基础知识: 具有较扎实旳工科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 很好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扎实旳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好地掌握一门外语知识,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知识。

②关键知识: 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信号系统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电磁场等方面旳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有关旳工程基础知识。

③有关知识: 具有与本专业有关旳职业和行业旳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旳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经济和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理解专业常用旳技术规范和原则。

(2)能力规定①基础能力: 较强旳中文体现、交流沟通能力, 具有一定旳外语阅读与交流能力;具有一定旳科技文献检索能力, 具有较强旳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关键能力: 具有较强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分析和处理工程技术实际问题旳能力;具有一定旳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应用能力;具有纯熟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设备旳能力。

③有关能力: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 以及在团体中发挥作用旳能力;具有不停探索, 与时俱进, 适应目前社会发展旳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 能进行有效旳工程技术沟通、合作与竞争旳能力。

(3)素质规定①基础素质: 具有良好旳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团结友爱、乐于奉献旳人文情怀, 较强旳法制观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坚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能够服务于水利、电力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全面的电子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系统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现代FPGA应用开发技术和现代DSP技术;4. 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广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 获得较好的应用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6. 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六、主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电路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无线通信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适应我国科学和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掌握电子信息高科技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要求系统地掌握自然科学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计算与设计、科研以及应用开发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外文书刊和文献资料,有听、说、读、写、译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具有相关的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知识以及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承担企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具有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一定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能使用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工具与技术,并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

1.1基础科学知识1.1.1 数学基础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和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

掌握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概念清晰,推导演算熟练。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电磁场相关问题数学建模。

1.1.2自然科学基础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融合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主干学科,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号处理、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以传感技术为隐含线,以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为主线条,培养学生泛网络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包括芯片、传感器及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本专业适用于泛网络时代对智能电子信息设备在集成电路设计、系统电路设计、传感器集成、嵌入式软件及安全等方面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硬件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安全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智能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较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及创新应用初步训练,具有从事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泛网络时代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五年内能够达成如下12个方面预期的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复杂问题,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功能协议设计、系统效能分析等;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包括:问题凝练、系统建模、关键信号和噪声分析,以获得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芯片/板卡)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中科学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和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化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信息感知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测试等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电子信息方面的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复杂系统、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创新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和实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领域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实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目标: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工程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业和竞争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培养规格:在学习的奠基阶段,强调打好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在积累成长阶段分别针对专业学术型、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创业型的学生进行电子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等方面初步分类培养;在能力强化阶段进一步加强训练并对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二、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要求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

(二)能力结构要求了解无线电物理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相结合的工程能力。

(三)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艰苦奋斗、用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具有“爱国、知礼、诚信”的道德品质和“阳光、进取”的健全人格。

具有同电子信息领域“创造、创业、引领”能力。

包括灵活应用电子信息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独特的科学追求视野。

三、学制与学位1. 基本学制:四年2. 学位:理学学士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一)专业方向理工结合,发挥学校电子、学院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射频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形成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两个专业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20130809)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目标:
培养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训练科学思维方法,树立为祖国建设和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物理学和信息感知与处理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要求
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主要掌握高等数学、外语、物理基础和电路分析基础等知识。

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物理量自动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物理量传感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理论及应用技术。

(二)能力结构要求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具有将物理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开发应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了解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验分析、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素质结构要求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知礼、诚信”的道德品质和“阳光、进取”的健全人格。

注重学生在电子信息领域“创造、创业、引领”能力的培养。

包括灵活应用电子信息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独特的科学追求视野。

三、学制与学位
1. 基本学制:四年
2.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
(一)专业方向
理工结合,发挥学校在电子技术、学院在光学与微波、电磁波技术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光电传感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形成物理量感知与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二)业务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物理量传感与信息处理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较为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以及所需数学基础;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2. 具备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方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3. 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广泛的科学技术适应能力及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4.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基础,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5. 较熟练地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的基本能力,得到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交流能力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学生应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五、课程构成及安排
第一模块课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修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
大学英语必修
高等数学必修线性代数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修场论与复变函数必修力学必修热学必修物理实验必修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程序设计必修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必修大学体育必修
第二模块课程:学科基础课
电路分析基础必修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必修信号与系统必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必修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必修电子线路实验(ⅠⅡ)必修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必修
第三模块课程:专业课(专业核心课)
数学物理方程必修数值计算方法必修电磁学必修光学必修电动力学必修理论力学必修量子力学必修信息光学必修现代光学实验必修物理量自动检测必修
第四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
数学分析选讲选修计算物理选修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选修原子物理学选修
激光原理与技术选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选修
电子电磁技术实验选修近代物理实验选修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选修传感器实验必修
DSP技术选修射频电路基础选修
数字信号处理选修
六、主干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
应用物理专业主干课程
基础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理量自动检测,信息光学等。

各个主干课程之间的安排梯次图如图1所示。

图1专业课程先后关系图
图2 第一学年教学梯次图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大学英语(Ⅰ、Ⅱ)
高等数学A (Ⅰ、
Ⅱ)
力学
计算机导论与C 语言程序设计大学体育(Ⅰ、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理实验(Ⅰ)
工程图学与计算机
绘图
线性代数
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热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英语(Ⅲ、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大学体育(Ⅲ、Ⅳ)
场论与复变函数
数学物理方法
物理实验(Ⅱ)
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电路分析基础
信号与系统电路、信号与系统
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电子线路实验(Ⅰ)
数学分析选讲
光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电磁学
图3 第二学年教学梯次图
电动力学
原子物理
激光物理量子力学
现代光学实验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理论力学
微机原理与系统
设计
信息光学
第五学期第六学期
电子线路实验(Ⅱ)单片机原理及
应用
计算物理
数值计算方法
电子电磁技术实验电磁兼容 图4 第三学年课程梯次图示例
物理量自动检测
传感器实验
传感器原理及应
用第七学期第八学期
近代物理实验毕业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DSP 技术图5 第四学年课程梯次图示例
七、时间分配表
在校期间四年共计164教学周,具体安排见表1。

八、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分配表
九、教学进程计划表(一)教学进程计划总表
注:1.多种形式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调研实习、案例教学、小论文等。

2.专业选修课可按模块或专业方向进行设置。

表4 应用物理学专业“能力素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注:1.“科技制作”为参加能力素质模块中创新能力提升部分的一项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

2.创新能力提升内容各学院可根据“能力素质实施细则”中创新能力提升模块中的内容进行筛选也可根据本学院情况增加自己学院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三)外语四年不断线计划安排表
(四)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不断线计划安排表
十、知识、能力、素质矩阵
应用物理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矩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