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_张艳宏
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是否为寒性体质进行评估,以及未观察疾病是否复发,今后工作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㊂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12-119.[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4089-4093.[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4]张艳宏,刘保延,刘志顺,等.P R O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07,48(8):680-682.[5]段锦绣,刘保延,赵宏,等.浅谈中医药P R O量表的研制[J].天津中医药,2009,26(6):519-521.[6]单兆伟,沈洪.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1.[7]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184.[8]王淑华,孟宪鑫,姚娜.热奄包联合中药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6):27-28.[9]胡晶.中药热奄包配合情志护理在胃脘痛(脾虚胃寒证)患者中的应用[J/C 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4):279,281.[10]时乐,陈玲,李梅霞.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9):61-63.[11]刘强,陈兴兴,孙学刚,等.白芥子促进黄芩苷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8-9.[12]魏舒婷,刘元乾,黄坚,等.吴茱萸化学成分㊁药效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0,15(23):3580-3585,3592.[13]宋晓钰,姜玉婷.菟丝子总黄酮的药理作用及其治疗痛经的研究[J].医学信息,2020,33(8):29-31.[14]饶倩如,颜冬梅,方建和,等.补骨脂在溃疡性疾病中的应用概述[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5):189-192.[15]谢爱琼,曾胜,刘文豪.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0):135-137.[16]何文芳,李观蓝.四子散热熨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胃肠道功能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2):31-32.(收稿日期:2022-09-18)[编辑:周荣荣]җ基金项目: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学技术局2021年度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科技计划项目(2021-03-007-Z):任胜洪,E-m a i l:573641518@q q.c o m第一作者:张瑞娟,E-m a i l:r a y1116@163.c o m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的临床观察җ任胜洪伉奕,石燕芳,刘军兵,程惠,王玥,周瑜,张巧玲,伍玲(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400080)ʌ摘要ɔ目的:观察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终60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完成30例㊂治疗组采用升降散膏方贴敷两侧期门㊁神门㊁内关㊁郄门治疗,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穴位贴敷,取穴和贴敷方法同治疗组㊂两组患者原基础疾病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案不变㊂14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 i n步行试验(6MWT)距离㊁焦虑自评量表(S A S)评分㊁抑郁自评量表(S D S)评分㊁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㊁期前收缩总数㊁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高于对照组的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治疗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S A S评分㊁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期前收缩总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㊁S D 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焦虑状况和临床症状㊂ʌ关键词ɔ升降散;穴位贴敷;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焦虑状态;郁证;气郁化火证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4.02127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以心血管的躯体症状为表现形式㊂‘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将双心疾病定义为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㊁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同时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1]㊂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为抑郁㊁焦虑㊁失眠㊁紧张㊁恐惧等,其中抑郁和焦虑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㊂我国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中,抑郁患病率为10.55%,焦虑障碍患病率为7.77%[2]㊂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临床医生所重视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与血脉,七情内伤可直接伤及五脏,影响脏腑气机及疾病转归㊂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由于气机郁滞,心血瘀阻,开阖失司,又易生热化火㊂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㊁调畅气机㊁疏风清热的功效㊂本研究选择合并焦虑状态的稳定型心绞痛气郁化火证患者为观察对象,验证升降散穴位贴敷对其心理状况㊁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因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就诊且中医证型属气郁化火证的67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退出1例,脱落6例,共60例患者完成研究,每组30例㊂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43ʃ9.42)岁;平均病程(25.10ʃ9.04)个月;合并疾病:2型糖尿病7例,高血压病20例,脑梗死8例㊂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40ʃ9.97)岁;平均病程(22.60ʃ9.51)个月;合并疾病:2型糖尿病5例,高血压病17例,脑梗死6例㊂两组患者年龄㊁性别㊁病程㊁合并疾病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号:J L Z Y H E C-2021-31)㊂1.2诊断标准 ①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制定:前胸阵发性㊁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面,也可放射至右臂和两臂的外侧面或颈与下颌部,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㊁频率㊁性质和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3]㊂②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14)评估:H AMA-14评分ȡ7分为有焦虑症状[4]㊂③气郁化火证辨证标准参照‘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制定:主症为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不宁;次症为脘腹胀满,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嘈杂吞酸,夜寐难安,目赤,耳鸣,面色晦暗或潮红,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暗红㊁舌底脉络迂曲,苔黄,脉弦数或滑数;符合1项主症,2项及以上次症,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为气郁化火证[1]㊂1.3纳入标准符合稳定型心绞痛和焦虑状态诊断标准,中医辨为气郁化火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 Y HA)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 A D-7)评分5~14分;年龄30~79岁,性别不限;进入研究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焦虑抑郁的相关治疗药物;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均被告知研究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排除标准有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史者,以及正在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的焦虑症㊁抑郁症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须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2周内心绞痛症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未置入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㊁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各种心力衰竭㊁恶性心律失常㊁心脏扩大和/或射血分数(E F)<35%等各种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脑钠肽测定大于1000p g/m L者;血清肌钙蛋白I超过正常上限3倍者;酗酒者,合并严重皮肤病㊁恶性肿瘤者及瘢痕体质者;合并各种类型痴呆者;妊娠期女性;合并严重血液系统㊁免疫系统㊁神经系统㊁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过敏体质者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㊂2治疗方法2.1治疗组采用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㊂①升降散药物组成:姜黄㊁僵蚕㊁大黄㊁蝉蜕㊂将姜黄㊁僵蚕㊁大黄㊁蝉蜕按照2ʒ2ʒ1ʒ1的配比研细粉(过5号筛),加黄酒㊁蜂蜜适量调匀㊂由九龙坡区中医院药剂科统一制作膏方㊂②取穴:期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㊁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腱的桡侧凹陷处)㊁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㊁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㊂③贴敷方法:将升降散膏方(4g)贴敷于两侧期门㊁神门㊁内关㊁郄门(共8穴),每日1次,每次贴敷8~12h㊂8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2.2 对照组 采用凡士林穴位贴敷㊂取穴和贴敷方法同治疗组㊂2.3 疗程 14d 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㊂所有患者原基础疾病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案不变,研究前1周停用中药汤剂及其他中医物理治疗,直至研究结束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6m i n 步行试验(6MWT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WT 完成距离㊂②心理精神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 A S )㊁抑郁自评量表(S D S )评分㊂S A S ㊁S D S 评分均采用4级评分,其中S A 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 D S 标准分低于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㊂③心肌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㊂采集3m L 肘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于上海华大基因公司,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广州蓝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A F S -1000)进行检测㊂④期前收缩总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 动态心电图中期前收缩总数,包括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㊂⑤中医症状积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主要症状㊁10项次要症状㊁3项舌脉象共16项指标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㊁次要症状依据严重程度计为0㊁2㊁4㊁6分,舌脉象典型计2分,不典型计0分[5]㊂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㊂中医症状积分降低ȡ66.7%为显效;33.3%ɤ中医症状积分降低<66.7%为有效;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3.3%为无效[6]㊂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用配对t 检验或成组t 检验,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用配对秩和检验或成组秩和检验,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 (P 25,P 75)]㊂等级资料用R i d i t 分析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6MWT 距离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6MWT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治疗后6MWT 距离均长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m ,x ʃs )组别例数治疗前距离治疗后距离治疗组30384.60ʃ50.85425.00ʃ46.60әһ对照组30374.83ʃ35.53395.00ʃ32.33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心理精神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 A S ㊁S D 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组治疗后S A S 评分低于治疗前(P <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 A 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S D S 评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精神状况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时间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治疗组30治疗前55.60ʃ3.8652.37ʃ5.41治疗后48.43ʃ5.40әһ49.60ʃ5.84对照组30治疗前55.50ʃ3.5052.10ʃ4.81治疗后53.70ʃ3.5950.97ʃ3.75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3)心肌损伤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3 两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比较[n g /m L ,M (P 25,P 75)]组别例数治疗前水平治疗后水平治疗组300.02(0.02,0.02)0.02(0.02,0.02)对照组300.02(0.02,0.02)0.02(0.02,0.02) (4)期前收缩总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期前收缩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治疗后期前收缩总数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9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低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4㊂表4两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治疗前后期前收缩总数比较[次,M(P25,P75)]组别例数治疗前期前收缩总数治疗后期前收缩总数治疗组30167.00(20.75,1156.05)67.50(10.75, 421.25)әһ对照组30197.50(28.75,1305.00)246.50(41.75, 1319.00)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㊁次要症状积分㊁舌脉象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㊂见表5㊂表5两组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舌脉象积分治疗组30治疗前12.47ʃ2.9117.53ʃ4.893.47ʃ1.12治疗后10.34ʃ3.12әһ12.80ʃ5.97әһ2.60ʃ1.05әһ对照组30治疗前13.27ʃ2.0316.40ʃ4.143.20ʃ1.32治疗后12.40ʃ2.7015.20ʃ4.053.13ʃ1.33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无效11例,有效18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63.33%(4/30)㊂对照组无效26例,有效4例,显效0例,总有效率为13.33%(19/30)㊂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4讨论2014年‘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后,双心疾病越来越被医疗工作者重视,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实焦虑㊁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7-8]㊂抑郁症㊁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和许多行为与生物学异常有关,这些心理疾病和行为与冠心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 P A轴)功能亢进[9];白细胞介素(I L)-1㊁I L-6㊁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促炎及氧化应激反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斑块破裂[10-11];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突变[12];血小板受体改变和血小板反应性增加[13];患者行为因素的影响等[14]㊂这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学反应相互作用,共同介导精神心理疾病与冠心病的发病[15]㊂亦有研究表明,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对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有积极影响[16-17]㊂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 胸痹心痛 范畴,精神心理疾病属于中医 郁证 百合病 脏躁 癫狂 等范畴㊂中医关于心脏合并心理疾病的诊治思路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且形成了 形神合一 及 心身合一 的整体辨证思维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㊂ 心主神志,心功能异常可出现精神心理障碍,如‘类经“言: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㊂ ‘素问㊃痿论“曰 心主身之血脉 ,心功能也影响全身血脉的运行,心㊁血脉是保持全身气血运行的必备条件㊂‘灵枢㊃平人绝谷“言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只有血脉通达,才能精神内守㊂以上论述说明心与血脉㊁心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㊂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相互影响,神志活动与心血运行密切相关,心主神明掌控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受心神主宰㊂邓铁涛教授在对 心主血脉 心主神明 进行论断时提出,将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的正常与否都归属心[18]㊂内伤七情可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㊂‘灵枢㊃口问“曰: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㊂ ‘丹溪心法㊃六郁“认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㊂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㊂ 气之为病,主要是因为气机升降出入失调㊂气运动失常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痰饮㊁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成为破坏气运动的致病因素㊂因此,气机失常㊁心血瘀阻㊁内扰心神是心脏合并心理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㊂升降散成方于明㊃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成名于清㊃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19]㊂该方由僵蚕㊁蝉蜕㊁姜黄㊁大黄加黄酒和蜂蜜组成㊂方中僵蚕为君0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药,味辛气薄,苦燥恶湿,故能祛风除湿㊁化痰散结;蝉蜕为臣药,甘寒无毒,质轻则升,能祛风胜湿㊁泄热解毒㊂僵蚕㊁蝉蜕皆为升浮之品,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㊂姜黄为佐药,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可活血行气㊁通经止痛;大黄为使药,味苦而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可清热泻火㊁逐瘀通经㊁祛瘀生新㊂姜黄㊁大黄皆为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㊂4味药阴阳相配,升降相施,配合黄酒辛热而上行,蜂蜜凉润而导下,既无明显寒热偏盛之性,又无补泻偏盛之弊,重在调和㊂现代药理学对升降散组方也有广泛研究㊂僵蚕具有抗凝㊁抗血栓㊁改善微循环㊁抑菌㊁抗惊厥㊁抗癌㊁降糖㊁降脂等作用,且其水提醇沉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广泛应用于心㊁肺㊁肝㊁肾及血管病变等疾病[20-21]㊂蝉蜕除可镇静止痛㊁祛痰镇咳㊁解痉平喘㊁抗感染㊁抗氧化外,还可显著改善高脂血症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防止体外血栓形成,起到抗凝㊁降低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从而保护心脑血管系统[22]㊂姜黄具有抗氧化㊁降血糖㊁降血脂㊁保肝㊁抗肿瘤㊁抗炎㊁抑菌㊁抗病毒及保护神经等作用,其中姜黄素可以选择性抑制脂氧合酶㊁磷脂酶A 2和环氧化酶-2的活性,通过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而减轻炎性反应和自发性疼痛,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3]㊂此外,姜黄挥发油具有抗高脂血症的作用,可降低脂质诱导的氧化应激㊁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功能障碍,还可减缓动脉损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㊁炎症和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24]㊂研究证实,大黄可调节血液系统㊁影响神经系统,还可改善肾脏功能㊁减轻疼痛㊁抗炎㊁抗氧化应激,可有效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脑血管[25]㊂以上药物研究从药理学角度证实升降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性㊂升降散配伍得当,疗效确切,临床治疗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之疾均有显著疗效[26]㊂升降散联合血必净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27]㊁升降散联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28]㊁升降散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29]㊁升降散治疗慢性每日头痛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30]等,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㊂对现代医家临床文献的数据挖掘分析显示,升降散在内伤杂病中的主要证治以热证㊁气滞证为主,多用于气机阻滞㊁隔于胸中且内有郁热之象,切合本研究中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的中医辨证分型[31]㊂目前升降散的相关临床研究均集中于口服汤药,本研究应用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是一个创新,与应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6MWT 距离㊁S A S 评分㊁期前收缩总数㊁中医症状积分㊁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血清肌钙蛋白I 水平㊁S D S 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㊂该结果表明,升降散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焦虑状态气郁化火证患者,可改善其心功能和精神状态㊂本研究为同时存在心脏及心理疾病的患者尤其是不能配合心理疾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㊂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具有临床价值㊂本研究尚存在观察病例数较少㊁客观参照指标较少㊁随访时间短等不足之处,同时还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㊂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1662.[2]李果,姜荣环,郭成军,等.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患病率调查[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2):1035-1038.[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9.[4]R O E M E RL ,F U C H SC ,O R S I L L OSM .C h a p t e r 5-i n c o r po -r a t i n g m i n d f u l n e s s a n d a c c e p t a n c e -b a s e d s t r a t e gi e s i n t h eb e h a v i o -r a l t r e a t m e n to f g e n e r a l i z e da n x i e t y d i s o r d e r [M ].N e w y o r k :A m s t e r d a m M i n d f u l -n e s s -B a s e d T r e a t m e n t A p pr o a c h e s ,2014:95-118.[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2-167.[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7]张颖.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负性情绪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3,16.[8]G A Y EB ,P R U G G E R C ,P E R I E R M C ,e t a l .H i g hl e v e l o f d e p r e s s i v e s y m p t o m sa sab a r r i e r t or e a c ha ni d e a l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h e a l t h .T h eP a r i sP r o s p e c t i v eS t u d y Ⅲ[J ].S c iR e p,2016,6:18951.[9]Z O R NJV ,S C HÜR R R ,B O K S M P ,e t a l .C o r t i s o l s t r e s s1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r e a c t i v i t y a c r o s s p s y c h i a t r i cd i s o r d e r s:a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s y c h o n e u r o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2017,77:25-36.[10]倪林,夏向阳,韩卡,等.合并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33-36.[11]A D I B F A R A,S A L E E M M,L A N C T O T K L,e t a l.P o t e n t i a lb i o m a r k e r sf o rd e p r e s s i o na s s oc i a t ed w i t h c o r n a r y a r te r y d i s e a s e:c r i t i c a l r e v i e w[J].C u r r M o lM e d,2016,169(2): 137-164.[12]靳自斌,赵后锋,朱相华,等.五均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㊁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的相关性[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6):434-436.[13]黄宇.抑郁症与冠心病关联研究的进展[J/C 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0):22-23.[14]WU Q,K L I N GJ M.D e p r e s s i o na n dt h er i s ko f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a n dc o r o n a r y d e a t h:a 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 p r o s p e c t i v ec o h o r t s t ud ie s[J].M e d i c i n e,2016,95(6):e2815.[15]高阳,周洪丹,杨宇彤,等.冠心病合并焦虑㊁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12):74-77. [16]吴耀,张春锋,林妙略,等.抑郁症患者行非指导性音乐治疗对情绪及自动思维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7,44(2):236-239.[17]R I C H A R D SS H,A N D E R S O N L,J E N K I N S O N C E,e ta l.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f o r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J].C o c h r a n e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17,4(4):C D002902.[18]杨炼,许滔.基于‘内经“理论初探双心医学的疾病发病及防治机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7,39(5):5-8,15.[19]刘福贵,丁瑞丛,彭超群,等.升降散源流考辨及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1):1799-1801,1827.[20]李晶峰,孙佳明,张辉.僵蚕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35(2):175-177.[21]蒋学.白僵蚕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22]赵子佳,周桂荣,王玉,等.蝉蜕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7,37(5):491-493.[23]魏雨菲,于海川,刘雪玲,等.姜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10):990-995.[24]孙林林,乔利,田振华,等.姜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2):207-212. [25]金丽霞,金丽军,栾仲秋,等.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37(1):121-126. [26]刘文军.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方证规律及临床传承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27]隋吉峰,邓虎,陈岩,等.升降散联合血必净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2):213-216.[28]王太吉,焦晓民.升降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5):48-49.[29]赵毅,王以新.升降散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53-1054,1080. [30]郭锦桥.升降散治疗慢性每日头痛合并焦虑抑郁状态4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49(8):25-27. [31]祁明明,马健.基于数据挖掘升降散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运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4):499-503.(收稿日期:2022-10-30)[编辑:郝利珍]作者:王雅丽,E-m a i l:447434878@q q.c o m中医辨证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王雅丽(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庆阳745000)ʌ摘要ɔ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㊂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辨证穴位埋线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㊁生活质量评分,评估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㊁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77% (42/52)㊁96.15%(50/5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中医辨证穴位埋线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㊂ʌ关键词ɔ周围性面瘫恢复期;面神经炎;穴位埋线;辨证选穴;面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244.8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4.02132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
XXXX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
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001ZY-01广西五种抗癌中草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构效关系ﻩ广西中医学院钟振国陈希慧崔建国甄汉深黄初升卢汝梅覃振林蒋应时辛宁002 LC-01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恢复的规范操作与疗效再评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宽宇尹志伟孙晓龙赵立刚张晓琳张丹琦赵可君赵振宇003 KP-01《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张瑞贤李国坤舒晓奋王滨生黄斌曾令真004LC-02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疗效的研究与评价ﻩ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王顺胡丙成卢金荣蔡玉颖周振坤张雅丽腾雨虹尚艳杰王东升张忠平005 LC-03 牛磺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梁健邓鑫张锡流吴金玉韦新袁海峰赵立春006ZY-02广西抗乙型肝炎病毒民族(壮)药材的筛选评价广西中医学院ﻩ朱华滕建北王勤甄汉深辛宁谢金鲜覃洁萍卢汝梅李萍蔡毅白燕远王孝勋傅鹏邹登峰007 KP-05《妈妈也能当医生》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杨恩来王力文程燕王静胡富星008 LC-04 七方胃痛胶囊(颗粒)对消化性溃疡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ﻩ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ﻩ罗伟生李桂贤唐梅文邓嫦陈国忠黄勇华姚春010LC-06 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广西中医学院唐乾利赫军黄名威俞渊王清坚廖冬燕黄炜陆世锋黄小明周薇011 LC-07 原络通经针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SS、AVP影响到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ﻩ赵惠宫旭海付丽孙忠人李丽娟闫成海邢艳丽尚莉莉012ﻩLC-08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ﻩ山东中医药大学杨佃会单秋华韩晶王健魏凤琴孙秀华马祖彬刘颖013ﻩLC-09 腰椎结构力学变化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手法调衡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ﻩ赵继荣王承祥徐克武高辉赵军014 LC-10ﻩ“筋为骨用”理论方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郝军高文香邹春雨徐蕾毕蓓蕾高书图石瑛016 LC-11 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流行病学调查ﻩ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ﻩ王莉杨秀丽唐明林璐王青竹刘玉玲杨丰贤017 JC-01 补骨合剂益肾壮骨的研究ﻩ福建中医学院李楠王和鸣林燕萍郑良朴黄美雅018ﻩJC-02ﻩ闽产南靖巴戟天促进骨生成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ﻩ王和鸣李楠郭素华陈伯仪高弘建019 KP-04《科学的健康理念》山东孟氏拔罐研究所有限公司ﻩ孟宪忠020ﻩLC-12ﻩ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南京市中医院第二军医大学江苏省中医院金黑鹰孙树汉颜宏利杨柏林崔龙丁义江陆一鸣谈瑄忠刘飞耿建祥王小峰021ﻩLC-13 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ﻩ张作君王俊颀牛素玲朱太咏孙永强昌中孝杨林平赵明崔泽升许海燕夏凯王少纯王向峰宁凡友李文庆022ﻩLC-14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规范化研究ﻩ湖南中医药大学尤昭玲雷磊马惠荣赵新广李卫红刘丹卓熊桀孙晓峰王若光023ﻩLC-15ﻩ中西医互补整合研究慢性胃炎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ﻩ无锡第三人民医院(无锡中西医结合医院)尹光耀陈一张武宁沈小静何雪芬025 JC-04ﻩ中药脱管散对创伤性皮缺损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晓刚曹林忠张文贤苏安平宋敏杨国栋026 ZY-03 山东金银花栽培品系基因多态性与成分的影响以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山东中医药大学石俊英李峰宋键张会敏巩丽丽027LC-16ﻩ中药复明片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ﻩ彭清华朱志容范艳华刘娉姚小磊彭俊陈吉李伟力李建超段国平028ﻩLC-17ﻩ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康复评估与生化机制研究ﻩ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ﻩ唐明杨秀丽王莉师冉高志棣王松青029 ZY-04ﻩ太子参的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ﻩ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ﻩ刘训红秦民坚李俊松郑建立邓忠兰才武朱艳王媚谈献和乐巍030ﻩLC-18ﻩ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启后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传承与研究贵阳中医学院丁丽仙樊静翟婷婷管雁丞马丽燃031ﻩLC-19ﻩ壮骨颗粒对去分化软骨细胞再分化调控的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陈德喜郎继孝李巍李沂红万修阳刘卫国于沛林王强032 LC-20ﻩ毒损络脉(心络、脑络)机制的病生理学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ﻩ张允岭张立平娄金丽刘雪梅刘超柳洪胜张綦慧韩振蕴郑宏陶冶033ﻩLC-21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及机理研究ﻩ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ﻩ唐由之冯俊巢国俊王慧娟于静034 LC-22ﻩ脾主运化与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ﻩ任平黄熙秦锋张红敏李新中张莉刘芳罗杰坤035 LC-23以运脾止泻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闫慧敏杨燕陈昭定郭健王晓玲季之颖侯林毅王志新王志钧李歆盛燕036ﻩJC-05ﻩ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的脾脑相关性系列研究福建中医学院纪立金于晓艳李奕祺林若勤邓月娥037LC-24 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人群胃肠生物电影响的比较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葛湄菲王兰青刘维菊程红云廖品东038 LC-25ﻩ抗骨松粉剂(自拟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北方学院李仲平柴会立李艳莲熊爱莲刘志钧张春晖040ﻩLC-26ﻩ马钱子总生物碱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量效关系及药效学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赵建军黎明全张炜煜王洪峰李玉娟赵德喜刘丹薇王兴国041 LC-27 平喘颗粒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ﻩ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ﻩ杨质秀韩迪张雅丽朱莉莉杨明耀吴秉纯许宏连张俊威李燕042 LC-28 中医药对持续性植物状态及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和应用ﻩ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南京紫金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ﻩ奚肇庆丰广魁王培东马虎龙吴春平姜亚军林福军张耀军王爱萍043ﻩJC-06 活血健脑胶囊的开发及其对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ﻩ卢跃卿申霞樊来应任小巧刘志斌杨冀平卢旻044 LC-29中药复方药效动力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ﻩ赵智强王靖丁嵘045ﻩLC-30 渝州正骨学术思想的研究ﻩ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李永华郭剑华罗大万046ﻩLC-31ﻩ膝舒胶囊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研究ﻩ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郭剑华刘渝松马善治048ﻩZY-05 射干中ISOFX类成分抗病毒新药开发研究ﻩ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国信吕晓东赵金明邹桂欣姜鸿齐越秦文艳王光函杨明陈贺侯政049 LC-33 以小儿肺炎为示范建立中医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大连市儿童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东北大学王雪峰董丹梁茂新张斌崔振泽吕玉霞姜之炎李燕宁许尤佳刘小凡黄燕张明卫050ﻩLC-34 前列舒清片ﻩ天津市曹开镛中医男科研究所天津曹开镛中医男科医院曹开镛051ﻩZY-06ﻩ黄蜀葵花和映山红花中黄酮类物质对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ﻩ安徽医科大学ﻩ陈志武郭岩李庆林袁丽萍053 LC-36ﻩ慢性胃炎证候及其粘膜免疫、内分泌表达的研究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ﻩ张声生汪红兵周滔吕爱平吴兵陶琳鞠大宏李乾构054 KP-06 《药食同源》(食物卷、药物卷)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张声生汪红兵朱培一055LC-37健脾益肾法(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营养不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ﻩ李顺民易无庸周小舟杨曙东周小梅易铁钢林坚杨栋唐新征祁爱蓉熊国良傅博吴嘉杨俊杨琴056 LC-38ﻩ精简补肾固表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药临床前研究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上海中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医院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宁波市中医院虞坚尔霍莉莉夏以琳赵正福朱盛国陈燕萍倪菊秀顾明达闵伟福董幼琪张新光057ﻩLC-39ﻩ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ﻩ何升华彭俊宇赵祥梅莉吴小海闫少清张诤郭世祥张永方俊058 LC-40 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多中心临床评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ﻩ李慧英汪利合周运峰王韬赵鹏飞陈星王嵩峰李现林袁冬王衍全059LC-41 新药丹鳖胶囊的开发研究ﻩ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李颖罗国器卫爱武莫国强马仲丽魏大华李荣陈世斌王学超黎佩红马开卢其福朱明辉王四元潘金丽060ﻩLC-42ﻩ顺势调和营卫治疗失眠症及对睡眠觉醒周期体温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ﻩ齐向华彭伟张晶师冉田财军滕晶王鹏061ﻩLC-43 茸菖胶囊抗痫益智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李新民杨常泉张喜莲施畅人于建春戎萍姚凤莉刘薇薇刘玉珍062ﻩLC-44ﻩ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技术ﻩ重庆市中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ﻩ田丰玮成建国王竹行李宁路瑜063ﻩJC-07 活血化瘀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ﻩ齐元富李秀荣刘晶刘寨东曹芳徐晓卿庞玉兰064ﻩJC-08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学院ﻩ赵宏斌胡敏唐薇董锡亮王建伟罗德军周旭李林芝065 JC-09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建与共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浙江大学福建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中医学院ﻩ崔蒙刘保延吴朝晖尹爱宁刘静范为宇温先荣刘红陈华钧李海燕贾李蓉李园白张晶林丹红施毅066ﻩZY-07江西特产中药彭泽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ﻩ江西中医学院ﻩ刘红宁罗永明朱卫丰陈丽华范崔生067ﻩZY-08 中药质量评价新方法——山楂叶谱效关系评价方法的建立ﻩ江西中医学院ﻩ刘荣华余伯阳陈兰英海滨邵峰朱根华黄慧莲任刚069ﻩLC-45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ﻩ辽宁中医药大学张艳张兰卢秉久于睿庞敏王辰薛立平宫丽鸿阎峻070 ZY-10 中药双相胶囊制剂技术及多功能胶囊填充机的研发与应用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杨世林罗晓健鲁永胜吕爱平王跃生张国松饶小勇简辉饶毅龚建平范玫玫何双凤张尧黄恺皮劲松071ﻩJC-10补肾生精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曰庆李海松杨阿民刘福鼎王彬孙松072ﻩJC-11ﻩ三氧化二砷和粉防己碱抑制乳腺肿瘤作用及协同效果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晓华李曰庆罗德轩樊英怡马秀璟于震李桃花邓卫芳张琪073ﻩKP-07《日常饮食宜忌全书》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秦璞王莉孙金芳夏璐杨秀丽074ﻩKP-08ﻩ《痛风居家疗法一本通》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张剑勇叶志中邱侠钟力曹亚飞邱仁斌储永良陈德黎侯东辉李剑松易文程蓉075 ZY-11ﻩ龟鹿益髓胶囊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ﻩ河北以岭医院ﻩ陈金亮王殿华周顺林李永利苏卫东张志慧李红霞黄涛路凤月毕学杰王继明076ﻩLC-46中医痿病证候分布及其与微观指标的关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ﻩ高长玉郭力段伟松刘桂宇王彩娟贲莹王淑英潘栓珍077 LC-47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及量表研究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阶姚魁武何庆勇朱明军马长生孟庆杰提桂香叶勇王师菡李平李霁熊兴江汤艳莉衷敬柏邢雁伟078ﻩJC-12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中医药干预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急症研究中心)ﻩ刘明魏丹霞姜莉芸蔡瑞锦顾力华谢丹张桂兰任亢宗陈斌079ﻩLC-48扶正化瘀方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其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ﻩ徐列明顾杰刘成海张琴薛冬英蔡虹刘成刘平薛惠明史美育周扬胡义扬080 LC-49ﻩ管正斋老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ﻩ管遵惠谭保华易荣丁丽玲李群郭翠萍叶建081 JC-13 行气消胀法调整胃肠运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ﻩ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蔡光先刘令安刘柏炎易跃能蔡萍刘正清匡建军石孟陈雪梅朱莹刘爱华082 ZY-12 中药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ﻩ曹晖吴水芝陈春贵周俊彭招华083ﻩLC-50ﻩ“五步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移位骨折临床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李雷郭英常敏李昌林吴继昆杨景帆孙皓民郭磊张欣铭084ﻩLC-51ﻩ针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球后血流的即时效应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郑艳霞邵春燕张沧霞朱杰王义军牟灵芝马有福孙连敏魏宝丰085ﻩJC-14陇中损伤散防治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ﻩ甘肃省中医院李盛华潘文谢兴文周明旺周晟王想福宋渊叶丙霖刘忠何086 ZY-13治疗骨坏死病——健骨生丸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北京朕荣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旷荣医药研究院北京匡达制药厂ﻩ王璐林王和鸣张军陶天遵石玉山陈燕平陶树清沈霖石关桐葛继荣肖宏裴凌鹏087ﻩKP-09《颈项痛推拿治疗图解》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ﻩ王金贵谭涛齐彦春范青刘胜崔钧088 JC-15 从脑肠互动途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摩腹法治疗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ﻩ王金贵王艳国刁殿军陈国华刘凤勇089ﻩJC-16ﻩ肝靶向丹参酮ⅡA纳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李琦范忠泽冯年平孙珏王金玉还一平王炎090 JC-17 基于“肾虚络阻”理论探讨腰痛舒胶囊及主要成份马钱子保护关节软骨机制的研究安徽省立医院ﻩ李平张梅杨红旗陈朝晖胡闻刘俊刘晓林陈柯王晓秋091 LC-52ﻩ针刀微创治疗脑瘫肢体畸形的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ﻩ北京和谐医院临清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广西北海市合浦康复医院新泰洪强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吉林永吉县城南医院任月林任旭飞梁春光陈南萍王全贵李衷刘洪强李荣耀段为民张远景叶新苗李帮雷尹利华于占全吕春云093ﻩKP-11《我帮你·你自立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ﻩ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池明宇赵春华李文志张玉琴094 LC-53ﻩ中医针法腰椎间盘转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ﻩ北京黄枢中医医院ﻩ黄枢095 JC-18 脾瘅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应用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仝小林李敏甄仲常柏朱永宏段娟陈良姬航宇连凤梅李修洋焦拥政刘文科秦培洁董柳周水平096 JC-19ﻩ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理论的创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侯丽辉吴效科韩延华丛晶郝松莉杨新鸣匡海学姚美玉刘丽满玉晶张跃辉匡洪影李威姚晶萍李妍097ﻩLC-54ﻩ拖线技术在难愈性窦瘘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陆金根阙华发曹永清陈红风王琛郭修田王嵩向寰宇程亦勤王云飞马海峰梁宏涛098ﻩLC-55ﻩ新砭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估ﻩ北京中医药大学ﻩ谷世喆衣华强谢衡辉侯中伟王朝阳胡波吴家萍张维波耿引循徐秋玲郭长青秦丽娜099ﻩJC-20 中医儿科学术史、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研究ﻩ深圳市儿童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锦善高修安张静罗光亮曾庆祥徐玮华章文平100ﻩLC-56复方水蛭口服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与实验研究ﻩ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姜典勋罗冬梅富春儒池明宇程晓丽丁海军朱丹高莹阮刚聂恒浩高玉飞101ZY-14 中药复方谱效动学理论与实验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石继连刘文龙邓凯文邓常青刘平安周晋刘红宇黄胜邹欢邱云陈锋102 KP-12ﻩ《阳痿、早泄与遗精》ﻩ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ﻩ黄学宽103 ZY-15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张兰桐王巧杨秀岭王春英杜英峰许慧君李小娜冯小龙李德强田亚平郑旭光许磊崔洋吕春艳段坤峰105ZY-16大黄超微饮片及大承气汤微米制剂特征参数表征构建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ﻩ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水寒蔡光先谭电波肖娟蔡萍李勇敏李跃辉徐琳本106ﻩLC-58 2型糖尿病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库的建立及诊疗规律挖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ﻩ倪青林兰姜兆顺陈世波肖月星李鲲魏军平张润云王瑶李鸣镝陈思兰白煜邓岚冯春鹏陈良107ﻩLC-59ﻩ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示范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静远曹式丽孙增涛陈大权高秀梅王泓午王保和孙兰军杜武勋郭利平王恒和王贤良108JC-21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霍海如刘洪斌李沧海马悦颖李兰芳姜廷良赵保胜隋峰郭淑英109ﻩKP-13《新农村卫生保健》江苏省中医药学会ﻩ黄亚博陈四清赵伟李家宝薛明新杨大锁时凤英周志武耿曙光陈宁郑清兴邹逸天王信成王爱民110 ZY-17ﻩ源于补肾中药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阐明与新药发现沈阳药科大学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殷军刘志惠韩娜王卓胡荻112 LC-60青黄散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刘锋胡晓梅许勇钢徐述杨晓红王洪志刘池张姗姗郑春梅肖海燕唐旭东113ﻩZY-18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案的研究ﻩ青海省中医院陈卫国贾守宁马春花李生洪李军茹杨卉熊成钢齐洪军114ﻩLC-62 中医特色体检中体质辨识服务于公共卫生的应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医协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ﻩ王琦郑守曾谢阳谷莫用元杨志敏金明兰李英帅吴宏东廖岩115 KP-14《肿瘤科普知识系列图书》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ﻩ王文萍王垂杰张有民汤宇曹琦琛王华伟李晓斌吴登斌王诗晗郑忻116ﻩZY-19 长白山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辉孙佳明林喆邱智东李丽徐多多李娜宗颖117 LC-63活血化瘀中药血必净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保护肾功能的临床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天津市红日药业有限股份公司ﻩ周荣斌王新华陈冬梅姚小青朱继红夏鹄李随新郭凯刘宇张志忠118ﻩZY-20 基于肺肾亏虚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急性咽炎的研究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文萍李晓斌赵克明曹琦琛吕玉萍王华伟汤宇韩可丽王欣宇高晶晶王冬梅孙海波赵友林陈颖萍张振秋119 ZY-21ﻩ“脑心同治”理论及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胸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赵步长伍海勤赵涛王益民赵超薛人辉南景一120ﻩLC-64ﻩ纤克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虚血瘀型)作用机理研究ﻩ长春中医药大学ﻩ宫晓燕王泽玉李霞仕丽辛国冷炎王铃赵东凯江海艳杨光121ﻩLC-65 降糖通络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闫镛王志强张芳朱璞王珂姚沛雨袁峰田莉122 LC-66ﻩ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法ﻩ长春中医药大学周建华陈亮赵东旭李磊宫晓燕李国峰黄孝玲孙中伟冯丹石冲123ﻩLC-67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法防治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梅先姚成增阮小芬徐燕马丽徐德生吴大正贾美君何铮于笑天崔松124ﻩLC-68ﻩ凉润通络法对糖尿病大鼠胃肠运动与胃肠内泌细胞影响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李佃贵戎士玲裴林李娜赵宝玉王彦刚成秀梅王凤丽扈国杰秦浩125ﻩLC-69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ﻩ长春中医药大学ﻩ冷向阳赵文海黄铁银李振华李新建赵长伟王晶石刘柏龄126 JC-22 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ﻩ曹洪欣崔蒙薛清录张志斌刘国正裘俭符永驰张华敏万芳肖永芝。
【医疗药品管理】xxxx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001Z
201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ZY-01 广西五种抗癌中草药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构效关系广西中医学院钟振国陈希慧崔建国甄汉深黄初升卢汝梅覃振林蒋应时辛宁002 LC-01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恢复的规范操作与疗效再评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宽宇尹志伟孙晓龙赵立刚张晓琳张丹琦赵可君赵振宇003 KP-01 《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张瑞贤李国坤舒晓奋王滨生黄斌曾令真004 LC-02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疗效的研究与评价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王顺胡丙成卢金荣蔡玉颖周振坤张雅丽腾雨虹尚艳杰王东升张忠平005 LC-03 牛磺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梁健邓鑫张锡流吴金玉韦新袁海峰赵立春006 ZY-02 广西抗乙型肝炎病毒民族(壮)药材的筛选评价广西中医学院朱华滕建北王勤甄汉深辛宁谢金鲜覃洁萍卢汝梅李萍蔡毅白燕远王孝勋傅鹏邹登峰007 KP-05《妈妈也能当医生》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杨恩来王力文程燕王静胡富星008 LC-04 七方胃痛胶囊(颗粒)对消化性溃疡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罗伟生李桂贤唐梅文邓嫦陈国忠黄勇华姚春010 LC-06 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广西中医学院唐乾利赫军黄名威俞渊王清坚廖冬燕黄炜陆世锋黄小明周薇011 LC-07 原络通经针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SS、AVP影响到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赵惠宫旭海付丽孙忠人李丽娟闫成海邢艳丽尚莉莉012 LC-08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杨佃会单秋华韩晶王健魏凤琴孙秀华马祖彬刘颖013 LC-09 腰椎结构力学变化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手法调衡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赵继荣王承祥徐克武高辉赵军014 LC-10 “筋为骨用”理论方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郝军高文香邹春雨徐蕾毕蓓蕾高书图石瑛016 LC-11 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流行病学调查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王莉杨秀丽唐明林璐王青竹刘玉玲杨丰贤017 JC-01 补骨合剂益肾壮骨的研究福建中医学院李楠王和鸣林燕萍郑良朴黄美雅018 JC-02 闽产南靖巴戟天促进骨生成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王和鸣李楠郭素华陈伯仪高弘建019 KP-04《科学的健康理念》山东孟氏拔罐研究所有限公司孟宪忠020 LC-12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南京市中医院第二军医大学江苏省中医院金黑鹰孙树汉颜宏利杨柏林崔龙丁义江陆一鸣谈瑄忠刘飞耿建祥王小峰021 LC-13 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张作君王俊颀牛素玲朱太咏孙永强昌中孝杨林平赵明崔泽升许海燕夏凯王少纯王向峰宁凡友李文庆022 LC-14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规范化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尤昭玲雷磊马惠荣赵新广李卫红刘丹卓熊桀孙晓峰王若光023 LC-15 中西医互补整合研究慢性胃炎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无锡第三人民医院(无锡中西医结合医院)尹光耀陈一张武宁沈小静何雪芬025 JC-04 中药脱管散对创伤性皮缺损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晓刚曹林忠张文贤苏安平宋敏杨国栋026 ZY-03 山东金银花栽培品系基因多态性与成分的影响以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山东中医药大学石俊英李峰宋键张会敏巩丽丽027 LC-16 中药复明片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清华朱志容范艳华刘娉姚小磊彭俊陈吉李伟力李建超段国平028 LC-17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康复评估与生化机制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唐明杨秀丽王莉师冉高志棣王松青029 ZY-04 太子参的种质资源与品质评价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刘训红秦民坚李俊松郑建立邓忠兰才武朱艳王媚谈献和乐巍030 LC-18 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启后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传承与研究贵阳中医学院丁丽仙樊静翟婷婷管雁丞马丽燃031 LC-19 壮骨颗粒对去分化软骨细胞再分化调控的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陈德喜郎继孝李巍李沂红万修阳刘卫国于沛林王强032 LC-20 毒损络脉(心络、脑络)机制的病生理学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允岭张立平娄金丽刘雪梅刘超柳洪胜张綦慧韩振蕴郑宏陶冶033 LC-21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及机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唐由之冯俊巢国俊王慧娟于静034 LC-22 脾主运化与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任平黄熙秦锋张红敏李新中张莉刘芳罗杰坤035 LC-23 以运脾止泻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闫慧敏杨燕陈昭定郭健王晓玲季之颖侯林毅王志新王志钧李歆盛燕036 JC-05 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的脾脑相关性系列研究福建中医学院纪立金于晓艳李奕祺林若勤邓月娥037 LC-24 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人群胃肠生物电影响的比较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葛湄菲王兰青刘维菊程红云廖品东038 LC-25 抗骨松粉剂(自拟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北方学院李仲平柴会立李艳莲熊爱莲刘志钧张春晖040 LC-26 马钱子总生物碱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量效关系及药效学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赵建军黎明全张炜煜王洪峰李玉娟赵德喜刘丹薇王兴国041 LC-27 平喘颗粒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杨质秀韩迪张雅丽朱莉莉杨明耀吴秉纯许宏连张俊威李燕042 LC-28 中医药对持续性植物状态及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和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南京紫金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奚肇庆丰广魁王培东马虎龙吴春平姜亚军林福军张耀军王爱萍043 JC-06 活血健脑胶囊的开发及其对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卢跃卿申霞樊来应任小巧刘志斌杨冀平卢旻044 LC-29 中药复方药效动力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赵智强王靖丁嵘045 LC-30 渝州正骨学术思想的研究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李永华046 LC-31 膝舒胶囊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的研究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郭剑华048 ZY-05 射干中ISOFX类成分抗病毒新药开发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国信吕晓东赵金明邹桂欣姜鸿齐越秦文艳王光函杨明陈贺侯政049 LC-33 以小儿肺炎为示范建立中医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大连市儿童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东北大学王雪峰董丹梁茂新张斌崔振泽吕玉霞姜之炎李燕宁许尤佳刘小凡黄燕张明卫050 LC-34 前列舒清片天津市曹开镛中医男科研究所天津曹开镛中医男科医院曹开镛051 ZY-06 黄蜀葵花和映山红花中黄酮类物质对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安徽医科大学陈志武郭岩李庆林袁丽萍053 LC-36 慢性胃炎证候及其粘膜免疫、内分泌表达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声生汪红兵周滔吕爱平吴兵陶琳鞠大宏李乾构054 KP-06 《药食同源》(食物卷、药物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张声生汪红兵朱培一055 LC-37 健脾益肾法(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营养不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李顺民易无庸周小舟杨曙东周小梅易铁钢林坚杨栋唐新征祁爱蓉熊国良傅博吴嘉杨俊杨琴056 LC-38 精简补肾固表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药临床前研究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上海中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医院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宁波市中医院虞坚尔霍莉莉夏以琳赵正福朱盛国陈燕萍倪菊秀顾明达闵伟福董幼琪张新光057 LC-39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何升华彭俊宇赵祥梅莉吴小海闫少清张诤郭世祥张永方俊058 LC-40 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多中心临床评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骨科医院李慧英汪利合周运峰王韬赵鹏飞陈星王嵩峰李现林袁冬王衍全059 LC-41 新药丹鳖胶囊的开发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李颖罗国器卫爱武莫国强马仲丽魏大华李荣陈世斌王学超黎佩红马开卢其福朱明辉王四元潘金丽060 LC-42 顺势调和营卫治疗失眠症及对睡眠觉醒周期体温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向华彭伟张晶师冉田财军滕晶王鹏061 LC-43 茸菖胶囊抗痫益智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李新民杨常泉张喜莲施畅人于建春戎萍姚凤莉刘薇薇刘玉珍062 LC-44 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技术重庆市中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田丰玮成建国王竹行李宁路瑜063 JC-07 活血化瘀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元富李秀荣刘晶刘寨东曹芳徐晓卿庞玉兰064 JC-08 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学院赵宏斌胡敏唐薇董锡亮王建伟罗德军周旭李林芝065 JC-09 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建与共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浙江大学福建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中医学院崔蒙刘保延吴朝晖尹爱宁刘静范为宇温先荣刘红陈华钧李海燕贾李蓉李园白张晶林丹红施毅066 ZY-07 江西特产中药彭泽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刘红宁罗永明朱卫丰陈丽华范崔生067 ZY-08 中药质量评价新方法——山楂叶谱效关系评价方法的建立江西中医学院刘荣华余伯阳陈兰英海滨邵峰朱根华黄慧莲任刚069 LC-45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张艳张兰卢秉久于睿庞敏王辰薛立平宫丽鸿阎峻070 ZY-10 中药双相胶囊制剂技术及多功能胶囊填充机的研发与应用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杨世林罗晓健鲁永胜吕爱平王跃生张国松饶小勇简辉饶毅龚建平范玫玫何双凤张尧黄恺皮劲松071 JC-10 补肾生精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李曰庆李海松杨阿民刘福鼎王彬孙松072 JC-11 三氧化二砷和粉防己碱抑制乳腺肿瘤作用及协同效果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晓华李曰庆罗德轩樊英怡马秀璟于震李桃花邓卫芳张琪073 KP-07《日常饮食宜忌全书》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秦璞王莉孙金芳夏璐杨秀丽074 KP-08 《痛风居家疗法一本通》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张剑勇叶志中邱侠钟力曹亚飞邱仁斌储永良陈德黎侯东辉李剑松易文程蓉075 ZY-11 龟鹿益髓胶囊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河北以岭医院陈金亮王殿华周顺林李永利苏卫东张志慧李红霞黄涛路凤月毕学杰王继明076 LC-46 中医痿病证候分布及其与微观指标的关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长玉郭力段伟松刘桂宇王彩娟贲莹王淑英潘栓珍077 LC-47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及量表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阶姚魁武何庆勇朱明军马长生孟庆杰提桂香叶勇王师菡李平李霁熊兴江汤艳莉衷敬柏邢雁伟078 JC-12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中医药干预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急症研究中心)刘明魏丹霞姜莉芸蔡瑞锦顾力华谢丹张桂兰任亢宗陈斌079 LC-48 扶正化瘀方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其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徐列明顾杰刘成海张琴薛冬英蔡虹刘成刘平薛惠明史美育周扬胡义扬080 LC-49 管正斋老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管遵惠谭保华易荣丁丽玲李群郭翠萍叶建081 JC-13 行气消胀法调整胃肠运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蔡光先刘令安刘柏炎易跃能蔡萍刘正清匡建军石孟陈雪梅朱莹刘爱华082 ZY-12 中药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晖吴水芝陈春贵周俊彭招华083 LC-50 “五步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移位骨折临床研究昆明市中医医院李雷郭英常敏李昌林吴继昆杨景帆孙皓民郭磊张欣铭084 LC-51 针刺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球后血流的即时效应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郑艳霞邵春燕张沧霞朱杰王义军牟灵芝马有福孙连敏魏宝丰085 JC-14 陇中损伤散防治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甘肃省中医院李盛华潘文谢兴文周明旺周晟王想福宋渊叶丙霖刘忠何086 ZY-13 治疗骨坏死病——健骨生丸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北京朕荣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旷荣医药研究院北京匡达制药厂王璐林王和鸣张军陶天遵石玉山陈燕平陶树清沈霖石关桐葛继荣肖宏裴凌鹏087 KP-09《颈项痛推拿治疗图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谭涛齐彦春范青刘胜崔钧088 JC-15 从脑肠互动途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摩腹法治疗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王艳国刁殿军陈国华刘凤勇089 JC-16 肝靶向丹参酮ⅡA纳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李琦范忠泽冯年平孙珏王金玉还一平王炎090 JC-17 基于“肾虚络阻”理论探讨腰痛舒胶囊及主要成份马钱子保护关节软骨机制的研究安徽省立医院李平张梅杨红旗陈朝晖胡闻刘俊刘晓林陈柯王晓秋091 LC-52 针刀微创治疗脑瘫肢体畸形的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北京和谐医院临清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广西北海市合浦康复医院新泰洪强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吉林永吉县城南医院任月林任旭飞梁春光陈南萍王全贵李衷刘洪强李荣耀段为民张远景叶新苗李帮雷尹利华于占全吕春云093 KP-11《我帮你·你自立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池明宇赵春华李文志张玉琴094 LC-53 中医针法腰椎间盘转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黄枢中医医院黄枢095 JC-18 脾瘅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仝小林李敏甄仲常柏朱永宏段娟陈良姬航宇连凤梅李修洋焦拥政刘文科秦培洁董柳周水平096 JC-19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理论的创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侯丽辉吴效科韩延华丛晶郝松莉杨新鸣匡海学姚美玉刘丽满玉晶张跃辉匡洪影李威姚晶萍李妍097 LC-54 拖线技术在难愈性窦瘘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陆金根阙华发曹永清陈红风王琛郭修田王嵩向寰宇程亦勤王云飞马海峰梁宏涛098 LC-55 新砭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估北京中医药大学谷世喆衣华强谢衡辉侯中伟王朝阳胡波吴家萍张维波耿引循徐秋玲郭长青秦丽娜099 JC-20 中医儿科学术史、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研究深圳市儿童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锦善高修安张静罗光亮曾庆祥徐玮华章文平100 LC-56 复方水蛭口服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与实验研究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姜典勋罗冬梅富春儒池明宇程晓丽丁海军朱丹高莹阮刚聂恒浩高玉飞101 ZY-14 中药复方谱效动学理论与实验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石继连刘文龙邓凯文邓常青刘平安周晋刘红宇黄胜邹欢邱云陈锋102 KP-12 《阳痿、早泄与遗精》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黄学宽103 ZY-15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张兰桐王巧杨秀岭王春英杜英峰许慧君李小娜冯小龙李德强田亚平郑旭光许磊崔洋吕春艳段坤峰105 ZY-16 大黄超微饮片及大承气汤微米制剂特征参数表征构建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水寒蔡光先谭电波肖娟蔡萍李勇敏李跃辉徐琳本106 LC-58 2型糖尿病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库的建立及诊疗规律挖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倪青林兰姜兆顺陈世波肖月星李鲲魏军平张润云王瑶李鸣镝陈思兰白煜邓岚冯春鹏陈良107 LC-59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示范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静远曹式丽孙增涛陈大权高秀梅王泓午王保和孙兰军杜武勋郭利平王恒和王贤良108 JC-21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霍海如刘洪斌李沧海马悦颖李兰芳姜廷良赵保胜隋峰郭淑英109 KP-13《新农村卫生保健》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黄亚博陈四清赵伟李家宝薛明新杨大锁时凤英周志武耿曙光陈宁郑清兴邹逸天王信成王爱民110 ZY-17 源于补肾中药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阐明与新药发现沈阳药科大学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殷军刘志惠韩娜王卓胡荻112 LC-60 青黄散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刘锋胡晓梅许勇钢徐述杨晓红王洪志刘池张姗姗郑春梅肖海燕唐旭东113 ZY-18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案的研究青海省中医院陈卫国贾守宁马春花李生洪李军茹杨卉熊成钢齐洪军114 LC-62 中医特色体检中体质辨识服务于公共卫生的应用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医协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王琦郑守曾谢阳谷莫用元杨志敏金明兰李英帅吴宏东廖岩115 KP-14《肿瘤科普知识系列图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文萍王垂杰张有民汤宇曹琦琛王华伟李晓斌吴登斌王诗晗郑忻116 ZY-19 长白山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辉孙佳明林喆邱智东李丽徐多多李娜宗颖117 LC-63活血化瘀中药血必净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保护肾功能的临床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天津市红日药业有限股份公司周荣斌王新华陈冬梅姚小青朱继红夏鹄李随新郭凯刘宇张志忠118 ZY-20 基于肺肾亏虚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急性咽炎的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文萍李晓斌赵克明曹琦琛吕玉萍王华伟汤宇韩可丽王欣宇高晶晶王冬梅孙海波赵友林陈颖萍张振秋119 ZY-21 “脑心同治”理论及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胸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赵步长伍海勤赵涛王益民赵超薛人辉南景一120 LC-64 纤克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虚血瘀型)作用机理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宫晓燕王泽玉李霞仕丽辛国冷炎王铃赵东凯江海艳杨光121 LC-65 降糖通络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闫镛王志强张芳朱璞王珂姚沛雨袁峰田莉122 LC-66 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法长春中医药大学周建华陈亮赵东旭李磊宫晓燕李国峰黄孝玲孙中伟冯丹石冲123 LC-67 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法防治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梅先姚成增阮小芬徐燕马丽徐德生吴大正贾美君何铮于笑天崔松124 LC-68 凉润通络法对糖尿病大鼠胃肠运动与胃肠内泌细胞影响的研究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李佃贵戎士玲裴林李娜赵宝玉王彦刚成秀梅王凤丽扈国杰秦浩125 LC-69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冷向阳赵文海黄铁银李振华李新建赵长伟王晶石刘柏龄126 JC-22 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曹洪欣崔蒙薛清录张志斌刘国正裘俭符永驰张华敏万芳肖永芝郑金生刘静尹爱宁马继兴王咪咪127 JC-23 穴位电刺激对增强运动员速度力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杨华元吴瑛高明马海峰刘堂义蒯乐顾训杰胡银娥徐刚邱红128 ZY-22 中药玄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第二军医大学李医明朱大元黄才国陈长勋蒋山好林双君高文运贺祥曾华武129 LC-70 中国推拿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韩永和吕明洪杰李新建130 JC-24 基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有害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原发性肺癌临床治疗概况论文
原发性肺癌的临床治疗概况及研究探讨摘要:原发性肺癌,指由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恶变而来的恶性肿瘤。
研究者通过稳定瘤体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正努力寻找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本文粗略阐述了近十年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综述中医药临床治疗肿瘤以肿瘤大小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这也是who通用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这一观念在逐渐改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终点目标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成为目前临床疗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治疗肿瘤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立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已有学者在建立有效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本文从肿瘤大小、生存期与生存质量、症状改善与积分、生化免疫指标等几方面对肺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一、肿瘤大小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历来都是以肿瘤大小的变化作为评价标准,肺癌的疗效评价也一样,目前一般用:who通用评价方法与recist评价方法。
二者按照治疗效果均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cr指所有已知病灶消失并保持最少4周。
who标准的pr指肿瘤双径乘积之和减少50%,并保持4周以上;recist标准指肿瘤最大单径之和减少30%,并保持4周以上。
who标准定义pd为双径乘积之和增加25%或出现新病灶,recist标准指最大单径之和(lds)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所有其他病灶归为病情稳定sd。
who标准的特点是以肿瘤的最长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来进行疗效评估;而recist标准的特点是采用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率来进行疗效评估。
recist标准是针对who标准存在很多问题,如肿瘤病灶有可测量、可评价和不可测量但可评价的差别,同一器官或多个器官中有多个病灶时,应测量的病灶数目也没有具体要求等,于2000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协会(eortc)、美同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及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提出的抗肿瘤药对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的新标准。
中医健康管理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中医健康管理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关媛媛1,王东军1,田春颖1,孙璇1,朱青青1,周宗慧1,王泓午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1617摘要:目的 评价中医健康管理临床应用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建库至2019年12月文献,收集中医健康管理临床应用研究的RCT、病例系列研究,参考Cochrane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CONSORT2010声明对纳入的RCT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根据英国国立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STROBE声明第4版对病例系列研究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
结果 检出文献1984篇,最终纳入66篇,包括60项RCT、6项病例系列研究。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显示,33.3%的RCT随机分配方法较合理,仅1项提及使用盲法,但均未采用分配隐藏;59篇(98.3%)文献未采用意向性分析,未具体报告失访;研究无选择性报告。
NICE病例系列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病例系列研究中3篇符合多中心研究,2篇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数据未达到预期设定目标,未进行分层分析结局。
CONSORT 2010评价显示,纳入RCT文献均不能从题目辨别是否为RCT,多项条目报告率为0;STROBE声明第4版评价显示,纳入病例系列研究均未在题目中明确为病例系列研究,多项条目报告率为0。
结论 中医健康管理临床应用的RCT和病例系列研究报告质量不高,多因临床研究人员对循证医学方法学缺乏了解,中医健康管理盲法实施有一定难度。
建议在设计和报告时参考CONSORT2010声明、STROBE声明第4版,纠正目前存在的方法学问题,提高研究质量,增强中医健康管理应用于疾病效用证据的强度,推进中医健康管理发展。
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研究进展
1有关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的概念与内涵以证实。”
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PteteotdOtoe,RO)因此,疗效评定指标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采用不同
ainRpreucmsP
指通过访谈、自评问卷或其他数据捕捉工具,如有关病人日的疗效判定指标可以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现
IsiueocpnteadMoiutoChncdmfChnsdclSine,ejn070,hn)
Absrc:hlnclvlainfohiwoainRpreucmePsenocreoead
tatTeciiaeautormtevefPteteotdOtos(RO)ibigcnendmrn
mor.Baentefisoeerheetyaraherpotiodsus
(3)PRO可以提供治疗疾病的额外信息,除了反映患
者综合健康状况外,更重要的是用于药物疗效和治疗方案
的评价与选择。如Winas
in等通过对地位直肠癌患者直肠
切除术后生存质量的考察,发现地位括约肌保留切除术的
病人在饮食、性功能、情绪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经腹会阴切
除术,从而说明这一方法优于传统方法.. J。有人通过对肿
研究模式,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相关研究,对中医临床评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
7717(20
008)12—2574一o3
ResacvneotetRepretos
erhAdacfPainotdOucme
ttersnig于206日组织召开
2015年版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8项201501-01 ZY-17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201501-02 ZY-16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201501-03 LC-90 基于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研究与应用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崔月犁传统医药研究中心李平罗国安梁琼麟张浩军肖诚冯建春赵婷婷严美花王义明范雪梅董晞付桂香路晓光杨丽平赵铁201501-04 ZY-06 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201501-05 JC-06 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李沫涵卢伟李博王明艳许惠琴朱华旭201501-06 JC-37 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干眼症的基础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姚小磊王方李怀凤彭俊王芬陈佳文李海中吴权龙谭涵宇201501-07 ZY-13 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产业化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201501-08 LC-60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宋晓晶周丹王淑友二等奖24项201502-01 LC-82 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思想集粹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王宏才杨金洪杨莉高金柱王亮陈滢如徐青燕201502-02 LC-54 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201502-03 ZY-10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201502-04 LC-61 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深圳市中医院童光东周大桥魏春山邢宇锋张希贺劲松唐海鸿肖春玲郑颖俊周小舟201502-05 JC-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相关及证治规律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邵雨萌张心月朱雪卢绪香阎小燕臧国栋韩佳贾新华何荣201502-06 ZY-04 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居文政熊宁宁蒋萌张军刘芳吴婷刘史佳储继红许美娟邹冲201502-07 ZY-15 超临界CO2萃取为核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葛发欢刘菊妍李楚源李金华潘江波李菁袁诚黄翔刘培庆黄民201502-08 LC-35 清肝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方证病理学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邢练军陈珺明吴涛王淼安德明郑培永张莉季光201502-09 JC-22 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李海燕贾李蓉杨硕刘静董燕朱玲李敬华高博于彤201502-10 ZY-12 符合中药特点的增溶性药用辅料的筛选与评价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二医院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明张萍张海燕张锐高正松史新元廖永红宋民宪马鸿雁齐云201502-11 ZY-21 中药抗抑郁新策略及效应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屏胡园董宪喆穆丽华周小江郭代红孙艳刘旭崔红段冬梅201502-12 ZY-03 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瞿鼎王小宁张振海刘聪燕贾晓斌周静范晨怡201502-13 LC-69 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医院南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张大宁张勉之谭小月张敏英赵松李树茂左春霞徐英贾胜琴张文柱201502-14 LC-11 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治方案建立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王贤良赵英强牛天福袁如玉王永刚崔晋荣施乐贾秀丽樊瑞红201502-15 LC-37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系列研究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邓鑫梁健练祖平白广德赵晓芳张亚萍侯恩存涂燕云刘旭东201502-16 LC-49 基于“痰滞脑神”理论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神志医院201502-17 LC-32 脑卒中针康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唐强王艳颜培宇邢艳丽朱路文张立刘波李季关莹201502-18 LC-07 健脾疏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祥王允亮余轶群谢春娥韩海啸胡立明刘敏徐春军刘绍能朱陵群201502-19 LC-38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关林张哲贾连群陈民张会永关雪峰李国信于睿姜钧文王洋201502-20 LC-42 结直肠吻合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杨向东魏雨龚文敬贺平韩方海任东林张桢赵希忠吴凌云安辉201502-21 LC-52 强心通脉颗粒防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循证示范疗效评价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朱爱松张艳宫丽鸿卢秉久鞠宝兆郑海鹰汲泓庞敏张凤芹李亚秋201502-22 LC-90 创新中医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规范化与疗效评价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郭蓉娟洪兰王芳林颍哪闫雪李涛赵阳刘艳骄吕学玉201502-23 JC-31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创新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闫军堂郑丰杰刘敏王雪茜刘晓倩赵琰孙晓光李宇航梁永宣201502-24 KP-06 《癌症只是慢性病》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三等奖40项201503-01 LC-81 基于临床的“双固一通”针灸法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梁凤霞陈泽斌吴松李佳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201503-02 LC-22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杜惠兰陈景伟边文会刘京芳李清雪杨剑贾云波贺明201503-03 LC-67 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树中马玉侠刘存志郭刚杜冬青鞠红梅于岩瀑201503-04 JC-15 肾虚衰老理论指导下的老年性痴呆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安红梅胡兵顾超谢燕许丽雯史云峰靳淼张占鹏201503-05 JC-20 活血化瘀法之“生新”层面理论重构及其机制、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金生田力李社芳王建彬何庆勇张宝霞胡超群赵桂芳201503-06 LC-19 基于精室理论创制前列腺炎Ⅰ号的临床及抗炎机制研究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曾庆琪刘嘉朱勇曾明月王劲松冯俊志杨海军杨凯201503-07 LC-47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阮岩王士贞邱宝珊刘蓬何伟平王培源徐慧贤张肇宇201503-08 LC-50 益气活血法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刘又文沈素红陈献韬王庆丰陈卫衡王上增贾宇东张颖201503-09 LC-48 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理论体系与系列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长春中医药大学孙丽平冯晓纯王延博丁利忠段晓征李静王烈201503-10 LC-15 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伟匡洪宇孙晓伟王珑于学平滕伟刘芳戴晓红201503-11 LC-57 调曲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湘潭市岳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平南县同安骨伤医院王秀光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谭树生林廷章戴国文吴宁201503-12 LC-39 痹痛灵最优处方确定及免疫机制影响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郭海英吴素玲耿元卿李广清丁蓉覃仕化景嵘月201503-13 LC-30 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临床研究宁波市中医院董幼祺董继业夏明郑含笑凌春瀛罗巧二丁瑾201503-14 LC-31 中医异病同治绝经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规范研究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小云杨洪艳聂广宁温泽淮刘建黄旭春姜惠中魏绍斌201503-15 JC-17 益气解毒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深圳市中医院李顺民孙惠力曾又佳戈娜邵牧民易铁钢卢建东201503-16 JC-13 中药及其活性提取物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与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姜国胜姚成芳李霞宋冠华段文娟任霞李翠玲201503-17 LC-51 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吕培文徐旭英董建勋王乐平林含杨焕杰李建荣霍凤201503-18 ZY-02 从肝论治失眠新药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研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广西百琪药业有限公司冯玛莉李培毅贾力莉牛艳艳武玉鹏陈治伟仝立国宋美卿201503-19 LC-76 尤昭玲教授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丹卓赵新广尤昭玲李卫红凌霞郭晓虹李长艳201503-20 ZY-19 银翘散活性成分对流感病毒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市儿童医院王雪峰吴振起崔振泽李亚秋赵雪郝欧美刘光华王思源201503-21 LC-12 中医药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防治腹膜纤维化相关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涛林燕杨波姜晨范淑芳武士锋窦一田王艳松201503-22 JC-35 五运六气理论科学性研究—北京地区气象变动、疫病发病规律以及与干支运气的吻合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高思华翟双庆张轩华静汤巧玲刘宏伟付帮泽201503-23 LC-46 刘祖贻学术临证精华暨效验方转化应用之系列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芳刘祖贻杨维华朱璐尹天雷卜献春宁泽璞刘春华201503-24 ZY-01 浮小麦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裴妙荣董婷霞孟霜詹华强李慧峰毕丹裴香萍张莉201503-25 LC-86 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艾滋病阳虚证的特征及中药干预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刘颖邹雯李洪娟王健李鑫胡建华孙萌张伟201503-26 JC-32 复方芪丹颗粒防治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系统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史大卓刘剑刚董国菊马鲁波张蕾汪晓芳闫小平伊博文201503-27 JC-04 方剂配伍雷公藤对其所致肝脏、骨髓毒性的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周然闫润红王永辉高丽柴智李艳彦聂中标周文静201503-28 LC-29 小儿常压型脑积水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脑病医院)宋虎杰苏同生韩祖成张玲何丽云李奇玉陈霄刘玉堂201503-29 JC-16 艾灸温补脾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常小荣刘密杨宗保岳增辉刘未艾彭亮彭艳张国山201503-30 JC-25 制大黄-川芎药对防治对比剂肾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中医医院龚学忠汤晓春王骞王跃荣王国华周家俊任飞徐欢201503-31 LC-40 中药消胀贴膏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成海邢枫冯年平陶艳艳张雅丽蔡俊萍201503-32 LC-09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循证证据的产生与方法学规范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杂志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建平费宇彤韩梅曹卉娟王思成陈薇刘国正刘兆兰201503-33 LC-45 中医金针拨障术切口外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烈桑子瑾杨迎新周浩川苏航康玮张国亮武丹蕾201503-34 LC-68 基于帕金森病血脉瘀滞、筋急风动病机的抗震止痉胶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远程杨文明张波谢道俊陈怀珍汪瀚王艳昕汪美霞201503-35 ZY-08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程学仁孙冬梅陈浩桉谭登平陈玉兴毕晓黎张建军罗文汇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杨岩涛邓凯文石继连周晋刘文龙刘平安唐宇201503-37 LC-66 慢性荨麻疹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河南省中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刘爱民张步鑫张冰王坤代淑芳徐俊涛李雪莉屠远辉201503-38 KP-08 肿瘤患者就诊指南系列《专家帮您解读癌症》丛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宇飞吴煜朱尧武吴显文曹文兰郭中宁郭全许云201503-39 KP-04 《湖南省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邵湘宁姚勤蔡铁如何清湖201503-40 KP-01 《自然会健康》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2015年度“亚宝杯”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名单LSZ20150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李琦完成项目: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治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人员:李琦蔡国响刘建文侯风刚王炎刘宁宁任建琳隋华周利红刘宣季青付晓伶张彦博韩植芬柴妮LSZ201502 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完成项目: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完成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谈勇任青玲聂晓伟邹奕洁周阁郭银华殷燕云胡荣魁赵娟LSZ201503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完成项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完成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王振国刘更生宋咏梅张效霞张丰聪王鹏刘桂荣田思胜朱毓梅米鹂赵颖黎立李静董利利李绍林LSZ201504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廖利平完成项目:《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完成单位: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廖利平吕爱平曾庆明徐美渠吴培凯易炳学李顺民周哲徐甘霖李静包文虎兰青山马双成李海燕郭兰萍2015年度“亚宝杯”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获奖项目名单2015ZC-01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的管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朱建平张志斌蔡景峰曹洪欣吴文清甄艳黄涛王致谱蔡永敏梁菊生夏祖昌赵艳邱玏洪梅2015ZC-02 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模式对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刘清泉王洪刘东国李彬汪红兵魏青王继东邱新萍张勇刘存志2015ZC-03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唐靖一黄平张怀琼施建蓉施晓芬郑锦肖臻周华房敏马杰2015ZC-04 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沈绍武王振宇肖勇田双桂陈伟赵显辉常凯张玉赵娜刘晶付强李京2015年度“康缘杯”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奖获奖者名单中青年创新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喻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广东省中医院陈秀华优秀管理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杨思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肖臻2015年度“杏林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获奖著作名单一等奖6部XS201501-1 LC-22《实用中风病康复学》王永炎谢雁鸣邹忆怀赵建军高凡珠XS201501-2 ZY-06《高级中医药学丛书·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李钟文张俊荣周民权XS201501-3 LC-01《今日中医外科(第2版)》王沛张耀圣王军刘仍海瞿幸XS201501-4JC-03《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严世芸李其忠XS201501-5 LC-18《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胡国华罗颂平XS201501-6 LC-13《消化系统西医难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略》魏玮唐艳萍柯美云唐旭东史海霞二等奖10部XS201502-1 JC-04《最新国际标准针灸穴位挂图》郭长青刘乃刚胡波黄建军李少华XS201502-2 JC-11《中医治未病》孙涛何清湖XS201502-3 LC-02《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任月林任旭飞XS201502-4 LC-05《中医消化科主治医生382问》张声生沈洪黄穗平朱培一周强XS201502-5 LC-08《儿科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马融胡思源钟成梁王卉倪天庆XS201502-6 LC-14《膏方临床应用指南》庞国明朱恪材周端杨志敏周丽霞XS201502-7 LC-16《董氏儿科》董幼祺董继业XS201502-8 LC-21《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研究基础与临床》冼绍祥杨忠奇汪朝晖刘小虹李小兵XS201502-9 ZY-01《实用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翟华强王燕平郭桂明李红燕金世元XS201502-10 ZY-03《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杨洪军黄璐琦唐仕欢三等奖25部XS201503-1 JC-01《吕留良医论医案集》杨东方刘平XS201503-2 JC-02《脉学类聚》盛增秀陈勇毅竹剑平王英江凌圳XS201503-3 JC-05《(本草图经)研究》苏颖粟栗苏鑫王喜臣魏晓光XS201503-4 JC-06《湖湘中医文化》何清湖易法银周兴刘朝圣陈小平葛晓舒阳春林XS201503-5 JC-07《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赵京生杨峰李素云张树剑张建斌XS201503-6 JC-08《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刘维张磊吴沅皞王熠刘滨XS201503-7 JC-09《榕峤医谭──福州历代中医特色》肖诏玮黄秋云李君君林端宜孙坦村XS201503-8 JC-10《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李良松郭洪涛XS201503-9 LC-04《常见肿瘤的饮食治疗》张梅胡世莲李平XS201503-10 LC-06《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李文瑞李秋贵赵展荣张军吴翥镗XS201503-11 LC-09《图解南少林理筋整脊康复疗法》王诗忠王和鸣陈金水蔡树河仲卫红XS201503-12 LC-10《现代中医临证》邬波XS201503-13 LC-11《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方朝晖倪英群方向明赵进东王丽娜XS201503-14 LC-12《推拿优势病种诊疗技术》范炳华许丽吕立江谢远军XS201503-15 LC-15《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王垂杰XS201503-16 LC-20《中医临证修养》吴深涛XS201503-17 LC-23《骨伤科微创技术》李盛华王承祥李红专XS201503-18 LC-24《赵和平临床经验集》孟彪高立珍XS201503-19 LC-25《中风偏瘫康复术详图解》潘畅XS201503-20 LC-26《颈肩腰腿痛特效手法治疗图解——叶希贤临证精华》王平古恩鹏张君涛李远栋王为民XS201503-21 LC-27《名老中医心血管病治疗经验集》刘红旭王振裕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XS201503-22 ZY-02《易混淆中药辨别与临床应用》傅正良孔增科王丽芳熊南燕周海平XS201503-23 ZY-04《广东地产药材研究》梅全喜房志坚成金乐谢朝良黄冬XS201503-24 ZY-05《桂药化学成分全录》邓家刚侯小涛杜成智刘布鸣周江煜XS201503-25 ZY-07《中医骨伤药物配对集粹》张虹杜志军肖振杰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岐黄国际奖获奖者名单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孙鹤(美国)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劳力行(美国)。
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可行性分析
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可行性分析2:荆门市中医医院,湖北荆门448000“十人九胃”,可谓是家喻户晓。
这虽然并不是出于具体的数据统计,但足以说明胃部疾病的普遍性。
前文提到,通过查阅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发现,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极高,且其相关临床症状反复性发作,病程迁延。
而正是由于如此之高的发病率,加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甚至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亦使得人们对其重视不足,久而久之,迁延不治,能够影响机体消化系统内部的自主性整体性健康质量水准,乃至综合性生存质量状况亦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
鉴于上述临床背景,高发病率加上低重视率,应当引起相关领域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重视并付诸行动。
因此选取该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
脾胃运化、转运、输布饮食物,方得以奉养周身,为人体的日常消耗提供必须的热量和能量。
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而脾胃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容易为之所扰。
正如内经有云,“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
若寒温适宜、食饮和调、起居有度,则脾胃和调,纳运相成;若长期食饮生冷,饥饱无度,过食坚硬粗糙等,久而久之,纳运不及,势必损脾伤胃,则生胃痛、胀满等。
饮食物难以化生精气输布营养周身,最终导致五脏六腑皆虚。
故脾胃病大多以虚为多,以虚为本。
居民们往往通过空调制冷、食饮生冷、涉水冲凉等方式贪凉降温,日积月累内伤于寒,伤及脾胃。
因此,在病和证皆具有广泛性的情况下,着眼于证型和体质角度治病求本,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别于传统的治疗方法颇具有社会公共卫生效益。
穴位贴敷疗法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痛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掲出”。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治疟疾,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
明代·朱棣《普济方》中记载“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涎)和如泥,罨涌泉穴”,提出鼻渊的治疗之法,为后世受用。
清·张璐《张氏医通》曰“冷哮,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
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
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LC-01 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梁晓春郭赛珊董振华潘明政田国庆张孟仁屈岭孙连庆尹德海朴元林姜楠吴群励002 LC-02 益肾健脑通络法之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慎杨维华朱克俭伍大华刘芳卜献春刘天舒李勇敏陈立峰李佑生003 LC-03 枳实对血栓前状态危险因子影响的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吉中强纪文岩吴立华李红郭雪申杨健宋鲁卿004 LC-04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康复期辨证施护规范化方案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广清林小丽邱瑞娟邱定荣李晓庆王侠曾影红刘娟陈静薇陈日宇林乙慧王晓蕾吴巧媚李夏萍游琪005 LC-05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示范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静远曹式丽孙增涛陈大权高秀梅王泓午王保和孙兰军杜武勋郭利平王恒和王贤良006 LC-06 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林启展刘旭生包崑王立新赵代鑫邹川左琪陈燕芬吴秀清韦芳宁卢富华高燕翔马红岩007 JC-01 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与整理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 丽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雷后兴鄢连和陶云海李水福林美琴蓝国相李建良郑宋明008 KP-01 颈项痛推拿治疗图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谭涛齐彦春范青刘胜崔钧009 LC-07 以手法为主辨证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方案及评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金贵赵强谭涛王艳国徐昭010 JC-02 基于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的中医用药经验量化模式华北煤炭医学院包巨太吴范武马会霞郑彩慧齐峰江春花武淑娟田春雨杜晨光011 KP-02 抑郁症——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医药大学唐启盛周东丰曲淼朱跃兰侯秀娟裴清华罗斌韩刚谢利军012 LC-08 益肾填精法治疗儿童多动症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魏小维李亚平张喜莲陈慧古今楠李新民杨常泉013 ZY-01 中药栀子饮片质量评价方法及其科学原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肖永庆张村李丽李文陈红014 ZY-02 中医药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王新华许能贵黄水清刘东辉黎晖薛军刘梅刘子志张书征015 LC-09 甘芫逐水胶囊治疗癌性胸、腹水的应用研究福州伟达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许鑫王亚伶郑东英刘扬官李欢郑东梁杨敏治016 ZY-04 冰片安全性及药效作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胡利民屈彩芹李怡岚刘虹赵颖刘洋姜民王怡高秀梅柳占彪017 JC-17 慢性脊髓损伤及其针刺治疗的分子和影像基础汕头大学医学院孔抗美王新家齐伟力王伟东吴仁华姚关锋陈育春018 JC-03 陇中损伤散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甘肃省中医院李盛华潘文谢兴文周晟周明旺宋渊叶丙霖019 LC-10 敦煌消肿镇痛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常量元素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华020 ZY-05 磷脂复合物技术在抗肝病中药活性成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袁海龙肖小河李仙义赵艳玲李雅彬韩玉梅王陆军蔡光明021 ZY-06 国家一类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注射液的研制及产业化江西中医学院通化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李雪梅吴运珖潘达鑫吴联奎余月华张爱华陈绍励鞠然崔洪润022 ZY-07 大蓟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江西中医学院龚千锋张的凤简晖符玲钟凌云肖宏浩杨武亮易炳学姚鹏程黄小英023 LC-11 解毒通络法对急性脑缺血MARCKS蛋白磷酸化及其基因异常表达的调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允岭白文张立平张綦慧刘雪梅郑宏韩振蕴陶冶张锦金香兰024 KP-03 《百方图解》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赵中振025 KP-04 《文化中医》中国中医药报社常宇026 ZY-08 中成药配伍禁忌表及软件北京积水潭医院翟胜利许保海程京艳027 LC-12 探讨头针加体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黄茂范焕芳武芳于林叶科峰施荣富张洋028 ZY-09 骨碎补等湖南省地道药材超微饮片质量的现代评价方法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蔡光先李顺祥黄丹谢昭明张平韦里俊严建业李雅张秋雁朱立华029 ZY-10 蒲黄“活血-炒炭止血”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用对照品制备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斌石任兵王伟张桂燕邓巧虹郭淑贞030 LC-13 补肾壮骨法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及主效应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詹红生赵咏芳石印玉王翔徐宇陈元川031 LC-14 清肺渗湿法治疗哮喘(热哮)的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周兆山王燕青宋曦陶红卫姜洪玉李莉莎陆学超王宁梁文华韩萍张有花032 LC-15 补肾活血法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基质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剂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天津市公安医院张勉之赵松张敏英张艳秋刘淑霞王丽敏张大宁程项阳李树茂033 LC-16 中医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整理与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孙海波冷辉高树玲石忠坤吕洪郭少武张秋华金伟034 LC-17 复脉康胶囊治疗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徐惠梅任凤梧李雁张洪娟师青春杜健张宝瑜张玉奇035 LC-18 钩活术治疗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临床研究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魏玉锁赵晓明田文友国风琴赵兰巧李红涛036 LC-19 老年人胆石症并发胆系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林胜璋童洪飞李春明张伟王向昱倪仲琳037 ZY-11 骨坏死病--健骨生丸的研制与应用北京朕荣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旷荣医药研究院北京匡达制药厂王璐林王和鸣张军陶天遵陈燕平陶树清沈霖石关桐石玉山葛继荣肖宏裴凌鹏038 JC-04 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韩学杰沈绍功张立石高峰傅妤娟鞠大宏崔巍王安民侯燕鸣039 JC-05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殷惠军张颖郭春雨蒋跃绒马晓昌马晓娟薛梅缪宇史大卓陈可冀040 LC-20 消抗灵Ⅱ号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与实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韩延华韩凤娟王秀霞韩延博王春梅辛雪艳王银凤041 KP-05 《20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概要》湖南中医药大学袁长津朱传湘袁梦石易法银胡方林吴亚娜朱民邹万成吴爱华樊新荣何军锋徐伟周香意阳春林042 ZY-12 麦冬多糖抗心肌缺血活性的发现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冯怡徐德生林晓沈岚周跃华王硕郑琴043 LC-21 肝硬化营养不良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青岛市中医医院谢旭善王琳马文香刘晓燕吴国志丁广智张燕李玮尹爱兵044 JC-06 针刺疗法的起源北京中医药大学白兴华045 LC-22 大黄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市人民医院)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李炳茂沈洪瑞苏振武李耀锋李平刘慧玲王振豪张金荣赵卫国徐凤金张春宝张秀岩046 LC-23 解郁Ⅱ号抗抑郁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实验研究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徐建王国华杜上鉴庞传宇047 LC-24 中西药治疗眼部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河北工程大学伊朝晖安建新王淑珍曹俊梅沈香荣阎英杰048 LC-25 益肾排毒法防治顺铂早期肾损害的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葛信国张福产王缨耿洁张志坚曹杰蒋小燕周俭王瑾碧曾晓辉史兵伟049 ZY-13 补肾方剂治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探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涂平生曾颖黄自为050 ZY-14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后神经元保护及增殖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南方医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佟丽沈剑刚曲宏达蔡光先彭康刘柏炎荣剑辉谭县辉廖春来陈育尧罗奇志游文玮朱传武051 ZY-15 中药ADME/Tox(肠吸收屏障网络)研究技术与中医药研究应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贾晓斌陈彦刘中秋王小宁杨世林胡明武晓群谭晓斌黄厚才胡春萍范晨怡赵呈雷052 JC-07 炙甘草汤及其成分配伍抗触发活动心律失常研究江西中医学院陈奇连晓媛陈兰英李文宏毕明053 ZY-16 骨碎补(槲蕨)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抚育研究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宋廷杰蒲盛才申明亮刘正宇陈兴福刘玲谭杨梅任明波刘燕琴肖忠054 LC-26 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中医药成果推广研究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余杭区卫生局诸暨市卫生局浙江中医药大学施仁潮王玲曹启峰陈勇毅徐芸戚坚永徐珊黄飞华王英江陵圳白黎明055 ZY-17 牡丹GAP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申明亮于超邓才富易思荣章文伟蒲盛才孟中贵李娟阳勇汪中华056 KP-06 《临证碎金录》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市中医门诊部张琼林057 JC-08 康脂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影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丽英杨勇吴晓丹马伯艳肖洪彬康广盛张晓娟058 LC-27 养心颗粒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周亚滨孙静刘影哲张春芳陈会君李喜伟杨建飞汪洋万冬梅059 JC-09 “肺卫证”与肺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赵国荣王孟清陈锡军艾碧琛肖碧跃卢岳华谢静郝晓元陈兰玲刘克丽060 LC-28 固本通络针刺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秋娟李永方施茵张云云东红升郑敏张红智061 LC-29 固本化痰活血法干预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理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钱秋海张娟李玉忠杨志宏刘昭强周东民张传科王思明夏丽英062 JC-10 中医临床研究随机化与数据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保延文天才何丽云闫世艳胡镜清谢雁鸣白文静刘为民周雪忠李洪皎张艳宏訾明杰郭玉峰陈世波彭锦063 ZY-03 江苏十五种地道中药资源标准物质库及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钱士辉钱大玮段金廒李友宾朱玲英张健彭蕴茹杨念云方志军沈红064 LC-30 “治未病”思想在抗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与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刘胜陆德铭唐汉钧陈红风阙华发陈前军吴雪卿孙霃平杨新伟刘玲琳高尚璞何春梅赵婧花永强程亦勤065 JC-11 瓜蒌薤白汤、乌蛇散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宋建平刘方洲李建平李瑞琴谢世平李伟潘梦菲066 JC-12 肝靶向丹参酮ⅡA纳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李琦范忠泽冯年平孙珏王金玉还一平王炎067 JC-13 辨证规律与证候客观化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高碧珍林雪娟杨朝阳闵莉甘慧娟069 LC-32 电针干预脑缺血-复流神经粘蛋白-mRNA表达的研究佛山市中医院谭峰顾卫黄涛陈文霖霍绮雯万赛英吴海科王金良卢婉敏070 LC-33 肺气虚证本质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泽庚张念志季红燕彭波张杰根童佳兵杨程王国俊张超张四春王传博王成阳王翼洲刘志刚朱慧志071 LC-34 经皮穿针外支架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高书图刘又文张晓东李建明陈献韬杜志谦赵增林习平山海永刚072 JC-14 疏肝理气调神法治疗恶劣心境肝气郁结证大鼠的机制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健赵建军张守琳高波衣春光张茂云赵德喜连树林073 KP-07 《药食同源·食物卷》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構074 LC-35 基于证据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王阶衷敬柏王师菡卢笑晖姚魁武何庆勇杨戈刘晓宁胡元会李平邢雁伟吴荣李霁荆鲁熊兴江075 LC-36 温中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谢建群吴大正刘慧荣马贵同袁建业潘相学费晓燕张涛施斌徐海珍076 LC-37 温阳补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探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吴银根于素霞张惠勇倪伟方泓林琳张英兰唐斌擎077 LC-38 从脾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成果肠安胶囊的系列研究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洪周晓波邵家德叶柏刘万里朱萱萱单兆伟郑凯078 LC-39 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高思华罗增刚倪青龚燕冰赵进喜杨晓辉冯兴中韩永刚马晓北胡春宇刘延华刘毅王颖辉张美伦李鸿涛079 LC-40 中医辨证施护(敷脐法)对肝硬化腹水的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雅丽蔡俊萍徐玉萍孙青闵卫红刘成海冯年平潘传芳080 LC-41 攻毒散结法防治宫颈HPV感染及其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与机制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院金哲楼姣英刘艳霞朱陵群任映魏爱平黄文玲鲁香凤李萍佟庆李云波于妍妍徐翠081 LC-42 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临床基础研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健汪元黄传兵谌曦张皖东范海霞李华郭雯程华威杨梅云082 JC-15 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探讨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黄俊山吴和木林求诚黄启福林锦镛任义钟蔡学熙083 LC-43 王国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唐山市中医医院刘玉洁蔡春江张国江赵刃李桂林084 JC-16 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家松马晓北李鲲李鸿涛085 LC-44 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保护的研究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徐先祥李传富王金萍贾典荣吴元洁叶霖张静波倪英群李韬086 LC-45 绝经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王小云温泽淮张春玲杨洪艳吴大嵘司徒仪唐雪春087 LC-46 针刺治疗中风尿便失禁的规范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项颗孙莉韩春霞董宇翔项柏冬李秀玲焦欣尹科088 LC-47 构建卒中单元中医诊疗新模式的研究潍坊市中医院王泽颖王法德赵曼丽于荣方习红089 ZY-18 珍珠口疮冲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阮时宝吴符火林源桐余祖燕苑述刚陈学习090 LC-48 益髓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冬云陈信义侯丽张洪钧苏伟胡凯文许亚梅姜苗董青马薇091 LC-49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价与机理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健海英陈亮邵妍孙丽娜刘峻王悦白丽薄加春罗立欣于秀李志092 ZY-19 吴茱萸等4种中药、民族药中有效成分Co2-SFE的比较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刘文张永萍贺祝英刘毅徐剑093 LC-50 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与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郑健吴群励艾斯曾章超林青褚克丹林东红杨鸿094 LC-51 粗针神道穴平刺促进面神经炎面肌功能恢复的研究浙江省中医院宣丽华张海峰侯群张红徐福095 JC-18 葛根素及其类似物大豆甙元抑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伟王绿娅柴欣楼韩静丁霞刘舒096 LC-52 软肝冲剂对模型大鼠内源性HGF及相关因子水平调节的实验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卢秉久吴百灵张艳王学良杨新莉阎斌刘延梅岳志军王欣欣姜华王辉097 LC-53 清解酒毒、化瘀散结法酒肝颗粒防治酒精性肝炎的应用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铁军朱桂祯高蕾杨玉洁张景洲邓厚波张永和邱智东098 KP-08 《中药临床应用》邯郸市中医药学会周海平张丽君孔维王伟周爱霞李楠申华赵丽娜099 LC-54 基于痰瘀论治应用健脑益智胶囊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赵晓平范小璇阳建权张宝丽余小波畅涛柏鲁宁王更新100 JC-19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道蛋白组调控机制的研究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魏玮田俊郝建军薛凯旋田永峰史海霞101 LC-55 经跟距反弹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与评价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任志凯李晓峰苏攀齐兵莫勋南甄相周李西要杜约立明新会李朝晖张云飞姚小锐姚太顺102 JC-20 大脑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的创建及其对皮层针灸效应显示的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栋赵湘杰马春红王淑友马慧敏谭连红李顺月付卫星103 JC-21 针刺对肺癌动物体内紫杉醇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陈以国成泽东张立德张艳于睿卢秉久黄芳刘春英104 LC-56 脐火疗法治疗脾虚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赵学印吕翠霞李轶兰孔德美亓勇封元梅蒋明芹薛书奎曹培行杜立英赵娟刘红105 JC-22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差异蛋白质谱表达及信号转导的机理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宋金玲苑晓晨时素华田贵华106 LC-57 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与临床运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中医学院何天有雒成林赵耀东李菊莲田永萍王亚军纪彤107 ZY-20 石斛抗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合靶蛋白及组合有效成分的筛选广州中医药大学魏小勇龙艳方花陈群詹宇坚周联李熙灿马伟凤108 JC-23 疏肝和胃颗粒对大鼠实验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CoX-2和NO水平影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睿琦侯培珍王永福刘文滨王瑾刘永胜109 KP-09 《穴位拔罐治百病》周艺110 JC-24 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刘国正符永驰裘俭薛清录李斌程英郑金生刘培生康小梅段逸山徐清河梅智胜鲍玉琴魏民蔡德英111 JC-25 肺瘤平膏调节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朴炳奎熊露郑红刚周雍明林洪生花宝金侯炜王毅裴迎霞祁鑫112 ZY-21 基于PK、PD的中药复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李玉洁董宇王娅杰杨庆翁小刚王怡薇张甘霖刘晓霓韩晓113 LC-58 三参滋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董宇翔张二力韩春霞孙莉孙海侠李有田李晓春何滨许丹洪英杰115 LC-60 祛瘀清热扶正法防治节育措施致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及机理系列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刘瑞芬陈磊师伟李霞邓金明王哲刘静君张丽娟徐丽刘文琼116 ZY-22 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化的研究深圳市卫生局福田区中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廖利平刘荣禄袁劲松张炜宁蒋红玉吴正治朱炎李顺民孟庆春胡世平梁奇原文鹏117 LC-61 路志正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高荣林李平朱建贵边永君王秋风路洁张华东118 JC-26 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瑞贤胡晓峰袁秀荣张卫曹春雨王玉兴郑怀林蒋力生刘更生蔡永敏虞舜曹东义华碧春李剑邓家刚119 LC-62 ApoE基因多态性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痰瘀证相关性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杨秀丽唐明王莉颜晓波孙莉莉马晓维高丽丽120 LC-63 杨氏疗法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规范化研究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杨寿峨段雄义段雄敏朱继武谢宏赞121 LC-64 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辨证及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李浩刘剑刚刘龙涛韩永祥赵文明刘兴东刘丽王雪梅122 JC-27 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的整理研究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晖黄斌郝近大先静刘玉萍123 ZY-23 山东道地药材泰山白首乌规范化种植(GAP)关键技术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徐凌川张华卢连华李凤华王集会邓华亮孙维洋张宁124 ZY-24 中药两头尖的应用基础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刘大有李红科蔡广知李宜平冯乾坤王沛王中喜王继彦张大方贡济宇王淑敏李丽静125 LC-65 脐敷配合结肠透析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诱发氮质血症的新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东湖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周大桥童光东贺劲松杨卓欣周伯平张均昌张来邢宇锋肖春玲张尚斌高辉周小舟126 LC-66 敏疏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徐立然李浩芦长海袁效涵刘方洲魏俊英史冬梅郭建中张钟张关亭吕晓红崔玲王学超杨晨华韩伟峰127 LC-67 纯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沈坚华杨洪伟谭桂云罗德怀李小坚陈谊明朱颖源曾岚莫颖茵卢巧毅张艺128 ZY-25 《中华本草》编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宋立人吴贻谷胡烈章国镇徐国钧谢宗万凌一揆王孝涛肖培根丁绪亮曹春林李仪奎洪恂王锦鸿高晓山129 ZY-26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新药金藤清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房定亚寇秋爱寇俊霞林成仁周彩云潘峥马芳唐今扬刘光宇李斌张燕玲130 ZY-27 中药组分干预蛋白非酶糖基化对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普李浩刘征堂孙其伟刘剑刚李跃华131 LC-68 中医肾阳虚证理论的代谢组学及细胞基因变化的实验基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何立群黄迪蒋宇峰侯卫国杨雪军高建东陈刚张昕贤肖静应汝炯132 LC-69 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规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雁峰肖承悰王铁枫金哲李峰王东红刘燕史梅莹133 LC-70 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倡导病人报告结局在构建医患和谐保障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和愿 望 的高质 量 资料 , 以及 获得 这 些 数 据 的有 效 手
虽 然 一些 临床 医师 担 心 P O R s的获 得 过程 会 额 外
增 加 患 者 的负担 , 但是 从 以往 的研究 经 验来 看 , 大部 分 患 者对 于能 获得 倾述 自身状况 、 达 自身期 望 、 表 治 疗 效 果 和疾病 影 响 的 机会 十分 欢 迎 。原 因 在 于 , 随
2l O 1年第 4期 ( 2 第 2
第 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
49 ・
息 , 方 面可 以反 映病人 综合 的健 康状 况 , 一 另一 方 面 更 为治 疗方 案 的评 价与选 择 提供 了具 体 而真 实 的依 据 。 临床 医生可 以根 据 疗 效 、 作 用 、 人 耐 受 、 副 病 预 后 等选 择治疗 手 段 , 为 病 人 提 供 价格 最 低 的治 疗 并
病人 报告 结局 以心 理学 的基 础 理论 为依 托 , 以 可 靠 、 确 、 得 到 认 同 的 经 验 为 支 撑 ] 通 过 访 正 能 , 谈、 问卷及 其他 定 性 、 量 的方 法 , 到所 有 由 患者 定 得
自身报告与健康相关结局的各种信息 , 如病人的 日 常 生活状 况 、 保健 治疗 措施 的满 意度 、 对 与临床 结局 相关 的患者依从性等信息 , 所有这类信息即为病人 报 告结局 。 P O 作为疾病发展 、 Rs 转归的独特指标 , 可以从 本质上评价临床疗效 , 同时为疾病治疗提供 了额外 的信息 , 可作为治疗方案遴选 的依据 , P O 在临 故 Rs
中医临床治疗性研究方案优化指标体系信度的评估
项 目 “ 大疑难疾病 中医防治研究”课题 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案优化专 家评价资料为基础, 用概化理论 的方法研究 中 重 应 医临床治疗性研究方案优化指标体 系的信度 。结果 中医临床治疗性研 究方案优化指标体 系的概化 系数为 0 8 , . 9 可
靠性指数为 0 8 。结论 中医临床治疗性研究方案优化指标体 系具有较 高的信度。 .3 关键词 :中医治疗学 ;概化理论;方案优化;信度
1 1 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 目标 .
测 量 对 象 为 “ 一 五 ”国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 大疑 难 疾 病 十 重
术而发展起来 的测评理论 。借助 方差分析技术,概化理论将 被试变异与总体变异 的比例 界定为测验 的信度 , 主要有两大部
分 ——概 化 研 究 ( 究 ) 决 策 研 究 ( 究 ) G研 究是 在 观 测 G研 和 D研 。 全 域 上 , 究 者 对 所 有 侧 面 和 测 量 目标 以及 它 们 之 间 的 交互 作 研 用 作 变 异 分 量 估 计 的过 程 ;D 研 究 是 研 究 者 在 概 括 全 域 上 , 对
表 2 方差 成 分
4 2 在特定 的概括全域 上估 计测验的概化 系数或可 靠性指数 .
我们假定, D研 究时的测量结构和模式与 G研究 时的结构
和 模 式 一 致 , 在 重 点 考 察 概 化 全 域 中 评 价 表 测 量 层 面 的样 本 一 现 容量 对 测 量 信 度 的 影 响 。考 察 评 价 表 的题 目数 量 与 测 量 误 差 、 测量 信度 等 的 关 系 。见 表 3 图 1 、 。
18 4 份专 家评价表做 为样本 资料 。
1 5 变 异 数 分 析 .
1 5 1 变异数的分解 ① o P研 究方案的变异分量; 0 () .. () ② i
科普向:三分钟告诉你患者报告结局(PRO)是什么
科普向:三分钟告诉你患者报告结局(PRO)是什么在临床研究中,通过测评患者对自身疾病症状及其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所持的态度,来决定治疗方案以及作为评价疗效的工具已经越来越普遍。
临床研究领域关键人物也开始认识到了PRO测评日益增长的价值。
2006年2月美国FDA(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发布了关于PRO应用于新药研制和疗效评价的指南草案。
意味着PRO 正成为评价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患者也终于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来,甚至有可能参与到药物安全性和药价的制定过程中。
那到底什么是PRO,PRO为何受到如此重视,而它又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对此做一简单论述。
一、什么是PRO1、PRO的概念及内容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是指直接来自于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报告,其中不包括医护人员及其他任何人员的解释。
PRO数据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问卷收集而来的,这些问卷作为测评工具,由明确的概念框架构成,其中包括了症状、功能(活动限制)、健康形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L)或生命质量以及患者期望等各个层面的内容。
PRO 可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对临床治疗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PRO的分类(1)普适性量表普适性量表一般没有特殊的年龄限制、不针对某种疾病,亦不是为某种治疗方式而制定。
它们包含了多重的概念,试图更广泛的涉及到患者群体和普通人群。
事实上,对于特殊疾病患者群体,普适性量表会包含一些与其疾病不相关的内容,无疑也会错过一些特别重要的部分。
与疾病不相干的问题会造成疏离感,让患者感觉不被重视,被访者可能以应付的心态去填这份量表,或拒绝回答他们认为不相关的问题。
这也成为数据缺失的重要原因。
(2)特异性量表特异性量表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它可以是针对某种疾病(如,糖尿病)、特定的患者人群(如老年人)或特殊的问题(如疼痛),也可以是表述功能状况的(如日常活动能力)。
基于多组学整合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多组学整合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效和疗效。
然而,由于中药组分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的不足,导致中药的研发和应用受到很多限制。
本研究旨在基于多组学整合的方法,开展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价手段和策略,为优化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收集中药药效评价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建立中药药效评价的整合模型,将多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中,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3. 确定中药样本和实验证明,根据已有研究结论和专家经验,选择适合的中药样本,并进行实验验证。
4. 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
5.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中药的药效评价策略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为了深入开展研究,我们选取了10种常见的中药样本,并分别进行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测定。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包括基因测序、RT-PCR、质谱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验手段,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药样本在基因水平、蛋白质表达水平和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我们将不同组学数据整合,建立起多组学数据的关联网络。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我们将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寻找中药药效的潜在关联因素和模式。
我们运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和建立中药药效的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本研究主要在中药药效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
通过基于多组学整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和解释中药的药效。
中药组方对PRRS防控效果的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a n d r e s p i r a t o r y syndrome ,PRRS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感染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猪蓝耳病”,临床以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不同年龄段猪只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特征。
PRRS 为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猪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使得临床症状加重。
目前我国流行的PRRSV 毒株主要是NADC-30 like 、NADC-34 like 等类高致病性毒株。
由于减毒活疫苗的广泛使用,返强毒株普遍存在,且PRRSV 存在多个谱系毒株,毒株频繁重组,造成了猪场毒株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PRRSV 可通过感染猪只的唾液、鼻腔分泌物、粪尿及精液排出,妊娠后期感染的母猪还可通过乳汁排毒,一旦感染,将造成猪场大面积传播,使防控难度大大增加,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中兽医学角度分析,导致该中药组方对PRRS 防控效果的评价张 帅 1,代 飞 2,王敬友 2,赵云环 1,王荣申 3,宫新城 1,范京惠 1 *,左玉柱 1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科星药业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200;3.石家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300)基金项目: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HBCT2023170201,HBCT2023170401);石家庄市科技计划项目(229500232N )作者简介:张帅(199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研究*通信作者:左玉柱(197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研究,E-mail :zuoyuzhu@ ;范京惠(1976—),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兽医微生物相关研究,E-mail :疾病高发的原因是“虚邪共济”。
XX市中医临床循证质控中心项目建设意见
XX市中医临床循证质控中心项目建设意见一、项目建设背景XX市作为全国1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更是要抓住此契机,不断提升全市中医药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类健康需求,将中医药融入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并完善中医病历内涵质控体系,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中医药一体化服务,提供高质量中医临床诊疗数据,为提高专科专病循证能力以及下一步开展循证研究和循证实践提供坚实基础。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提升病历质量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
医疗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加强中医药质控,提高过程质量,并将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作为五大专项行动之一。
因此,提高病历一致性、完整性、及时性等要求,加强病历全量质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实际中医门诊病历书写中,由于医生临床工作量大,对病历重要性及书写规范缺少认知,无法保证书写速度及内涵等原因,影响病历质量。
尤其是在门诊中医病历质控环节,主要还是依靠人工、主观经验进行质控,以形式质控为主,缺乏全病种全科人才的有效病历内涵质控。
此外,一些中医医院因为反馈机制滞后,缺乏临床与病案的实时交互通道,导致无法及时修改病历。
质管人员在日常病历质控工作过程中,通常采取人工手工抽查方式,随机选择,无法覆盖所有病历文书,导致部分病历中的问题未能被及时发现。
此外,临床门诊电子病历存在病历结构化、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可用、有效数据较少,无法为临床循证科研提供数据支撑。
中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1年2期.王琦.[2].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城市规划》.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金广君.蔡瑞定.金敬思.[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1期.刘运芳.韩立炜.商洪才.毕明刚.王昌恩.董尔丹.[10].应用型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的构建.《实验技术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0期.徐国昌.卞华.杨雷.叶松山.二、中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晨.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1(学位年度)[2].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李清.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传统中医学医德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作者:闫丹丹.思想政治教育河南中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4].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作者:刘鹏.中医医史文献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5].中医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与运用探讨.作者:李先法.中医内科学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6].基于本体的中医学脾胃病知识库的构建.被引次数:14作者:李新霞.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南京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7].“心身医学”相关中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作者:邢鹏.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学位年度)[8].“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概念框架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张艳宏.中医临床基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9].中医学“燥”的理论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郑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10].面向中医面诊诊断信息提取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被引次数:16作者:吴暾华.基础数学厦门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 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 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 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2]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 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3]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 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 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 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 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4]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 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5]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i 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6]Identificationoftheeffectiveconstituentsforantiinflammatoryact ivityofJuZhiJiangTang,anancien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mula. ShufangWangPinghongChenWeiJiangLeihongWuLulinChenXiaohuiFanYiWangYiyu Cheng《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7]Howtostandardizethepulsetakingmetho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 nepulsediagnosis.Chung,Y.F.Hu,C.S.Yeh,C.C.Luo,C.H.《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4[8]CHARACTERIZATION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HUANGLIANBYHP LCESIMS.LanLuanYongQingXiaoLiLiCunZhangDingRongYuYinLianMa 《Analytical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4/6[9]Multiresiduemethodforfastdeterminationofpesticideresiduesinpla ntsuse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 tographycoupledtotandemmassspectrometry.Chen,L.Song,F.Liu,Z.Zheng,Z.Xing,J.Liu,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0]TreatAlzheimer'sdisease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n,M.F.Chang,T.T.Chen,K.C.Yang,S.C.Chang,K.W.Tsai,T.Y.Chen,H.Y.Tsai, F.J.Lin,J.G.Chen,C.Y.C.《Molecular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0/12四、中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方肇勤.张煜.宋菊敏.梁超.刘小美.张园园.潘志强.卢文丽,2013第三届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第七次学术年会[2]以案例引子为基础的中医学共享探究性建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王华楠.毛兵.李宁,2012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3]对西医本科生进行中医学授课的兴趣教学探讨.郑玉琴.韦薇,2012首都医科大学2012年教育学术年会[4]从地方性到全球化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现代转型与传播.程伟.孙尧尧,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5]浅探现代科技革命下的中医学发展思路.倪光夏,2009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6]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王键.周亚东,2012第三届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7]论中医学中的“象思维”——古代哲学方法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和媛媛,2010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10年度消化系病学术年会[8]《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与马来西亚《传统与替代医学课程标准》比较.郑建强,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9]经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丁树栋.管恩兰,2013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10]浅议中医学常变思维及其临床应用.腊永红,2015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通讯作者:刘保延,liuby @m ail .cintcm .ac .cnPRO 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张艳宏1 刘保延2 刘志顺3 王 寅3 訾明杰4 何丽云5 赵 宏3(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2004级研究生,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5号,100053; 2.中国中医科学院;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 4.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摘 要] 现代中医临床疗效观察,往往是个案总结,或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为止,中医学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客观评价临床疗效的方法和标准。
中医学主要通过问诊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辨证分析,确定治则和处方,判定疾病转归。
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 )是来自于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总体反应,中医的问诊与其内在相关性。
因此,借鉴国外对P RO 的研究,建立适用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系统,有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关键词]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PRO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医学迈出国门和全世界对传统医药学的关注,学术界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科学、系统评价的要求也愈来愈强烈。
美国替代医学研究中心(NCCAM )的前身替代医学办公室(OAM )顾问委员会,在1995年提交的替代医学研究方法论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传统/替代医学疗法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系统从事对各种临床药物、技术和疗法进行评价的世界Cochrane 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在其设立的7个研究领域中,就有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医学(complem entary medicine)领域,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广泛收集世界范围内有关替代(补充)医学疗法的临床对照试验,开始重新审视并系统评价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的临床疗效[2]。
因此,如何对传统医学科学、客观地进行疗效评价,已成为发展中医、弘扬中医的关键。
1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1.1 以经验为主的中医疗效评价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医家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作为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经验来判定疾病的向愈与否[3]。
中医古籍也是以医案的形式记录医生的诊疗经过,侧重于以某一疾病症状的改善、消失作为判定临床向愈的标准。
目前有关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报道很多,但绝大多数也仅停留在个案报道及临床病例的疗效总结[4]。
这种以个体诊断治疗和临床事件评价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其评价方法比较具体、直接,因为这些个案报道和病例总结不只是经验的偶然性结果,而且是反馈治疗中信息输出的途径,具有系统化分析、评价的特点。
由于中医本身比较复杂、模糊,注重个案评价,重视患者服药后的主观感受的传统临床评价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还受过分追求有效性事件评价的影响,对同样的疾病状况,治疗方法、药物相差无几,可由于评价的标准不同(有的为自拟评价标准),可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有些疗效标准虽经专家咨询、论证,但其应用范围也还比较局限,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真实疗效的系统评价。
1.2 借鉴西医评价标准的中医疗效评价现代研究中,人们多效仿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重视微观评价,强调疗效的客观指标,注重各种率(有效率、好转率、痊愈率)的变化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较多的研究者采用实验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5]。
虽然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本质的体系,但二者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方法截然不同[5]。
实践证明,把“中医现代化”等同于“中医科学化”,简单地用西医的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去界定中医疗效,中医治疗的优势和特点无法体现。
如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主要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等,而对实体瘤大小可能无效。
中医辨证诊断具有系统认识疾病的特点和优势,借鉴西医评价标准难以反映中医临床的客观疗效自然主观和局限[5]。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中医药学的发展在于疗效。
虽然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以小样本的阳性报道为多见,真正属于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还很少[3]。
现阶段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也没有系统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评价疗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中医传统总结临床疗效的方法或套用西医的疗效评价标准都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诊疗和综合干预的整体调节的特色和优势,使得中医药的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难以得到国际认同[4]。
2 临床疗效评价应重视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 outcom e,PRO)2.1 PRO的含义PRO是一种直接来自于患者(即没有医生或其他任何人对于病人反应的解释)的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的测量[6]。
由PRO测量所得的数据可以从患者角度提供有关治疗效果的证据。
以往在医学研究中一直非常重视临床医务人员报告资料、实验室指标等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患者的自我感受(PRO)在临床中的重要性[7]。
过去表示疾病治愈,以化验指标为准,只要指标正常,即使患者仍有不舒服的症状也不足为凭。
但随着疾病谱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治疗疾病要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生护士为中心,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使人活得更好,具有科学性的客观指标仍然重要,但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样重要;目前许多疾病如癌症治愈基本不可能,而活得更好,痛苦少些,延长生存时间是绝大多数患者所追求的。
因此,患者的PRO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8]。
2.2 PRO内容及应用PRO的内容包括了患者描述的功能性或症状性指标和生存质量指标两大内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已开始注重了PRO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测量的问卷,如著名的有M cew en等研制的Notting ham健康调查表(Notting ham Health Profile,NHP)[9]、Marilyn bergner等研制的疾病影响调查表(Sickness Im pact Profile,SIP)[10]、生存质量指数(Qualityof Wellbeing Index,QWB)[11]等,奠定了PRO研究的雏形。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的PRO目前已被分化成了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和患者报告的症状性指标两大领域。
生存质量(QOL)是个人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总体的主观评价。
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多注重生存质量研究[12~14],近年来人们也开始运用症状性指标以作为生存质量量表中的一部分来评价临床的疗效。
故目前或以生存质量为主、或以症状性指标为主或以生存质量和症状性指标并重的量表层出不穷,专为各大药厂提供量表服务的法国里昂MAPI研究所网站中所列的1000多个量表即是很好的例证。
PRO量表通过捕捉与患者健康或状态相关的感觉或功能印象,提供了一种测量治疗效果的手段[6]。
因为对某些治疗效果来说,患者是唯一的资料来源。
比如,疼痛的强度和疼痛缓解度、睡眠状况的改善等,对这些概念没有可观察的或有形的测量手段。
此外PRO 量表能够发展测量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需要和期待的东西,以及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6]。
当用于测量研究终点时,PRO量表能够扩大基于医生认识或生理测量所获得的医学产品信息[6]。
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某种状态的改善来说,临床测量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与患者的功能或感觉同步。
比如,肢体的痉挛状态通过神经生理或生物力学测定表明有改善,但这种改善可能不完全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自觉症状及其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相关。
因此,量表的方法作为临床评价PRO指标的工具,已被国际医学专家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
3 PRO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的可能性3.1 PRO与中医的内在相关性近几十年西方医学所注重的PRO指标,对中医来说并不陌生。
中医临床治疗不是以“病”为治疗对象,而是以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动或调整机体内在机制以养生而防病。
“因人治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重要的临床疾病的治疗模式。
中医在望、闻、切收集客观指标的同时,总是要问一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包括饮食起居、烦恼心绪等。
问诊所收集的资料不仅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同时又作为评判疗效好坏和确立下一步治疗方案的主要指标,可见传统中医非常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
PRO以患者为中心,主张判断一种疗法是否有效,应使用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自觉症状、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作为主要的终点指标,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指标或影像学改变。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中医与现代所讲的PRO有内在相关性。
3.2 研究有中医特色的PRO量表的必要性中医对所谓的PRO的考察和测评多是传统的医生口头询问和患者的口头回答等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单纯的模糊的经验现象积累阶段,未能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适应社会健康的要求[15]。
在问诊时仍停留在患者主观叙述的表象,未能找出对患者描述的症状进行更深一层的量化分级方法,便于对患者病情有一个精确的评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
因此,就不免因医者个人知识面和经验的不同,表现出对症状疗效评价的差异。
中医问诊的指标为软指标,PRO测评量表的方法对软指标评价结果的可信性、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已被大家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中[7]。
由于中医和西医对健康概念、对疾病和健康的语言表达及理论体系的不同,现存的诸多疗效评价量表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尤其不能敏感地评估中医药疗效变化。
因此,在循证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寻找中医治疗疾病的证据,借用量表测评的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无疑为建立适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拓展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1]L evin JS,G lass T A,K ushi L H,et al.Quantitativ e metho ds inr esearch o n complement 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A methodolo gical manifest o.N IH Office of A lternativ e M edicine.M ed Car e,1997,35(11):1079~1094.[2]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2002,4(2):12~14.[3]梁晓春.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1):7~9.[4]魏华凤,郑培永,季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184~186.[5]黄煦霞.建立中医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核心.时珍国医国药,2005,3(11):1150~1151.[6]F DA.G uidance for industry-pat ient-repo rted o utcomemeasures:use in med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t o suppor t labeling claims,draft guidance.Health Q ual Life,2006,4:79.[7]刘凤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实施设想.中国中医药报,2003-03-17(2).[8]刘凤斌,方积乾,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4):290~292.[9]Hunt SM,M cK enna SP,M c Ew en J,et al.T he N ott inghamHealth Pr ofile:subjective health stat us and medica consultations.SocSciM ed,1981,15(13P t1):221~229. [10]Ber gner M,Bobbit RA,P ollar d W E,et al.T he sicknessimpact pro file:validation of a health status m easur e.M ed Car e,1976,14(1):57~67.[11]Kaplan R M,Bush JW,Berr y CC.Health status types ofv alidity and the index of w ell being.Health Serv Res,1976, 11:478~507.[12]袁鸿江,张俊,孙敏,等.脑卒中后6~9月与两年的生存质量比较.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1):17~20.[13]张骏,谷波,罗德儒,等.中风发病后6~9月的生命质量.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6):539~541.[14]何成松.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14(2):52~56.[15]刘凤斌.生存质量研究及其与中医的关系探讨.医学与哲学,1997,18(12):650.(收稿日期:200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