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参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三维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3、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4、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本节安排1课时。
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简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2(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建立生物膜模型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教学程序4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问题:回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具有怎样的功能?你认为细胞膜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回顾旧知识思考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由于细胞膜是通过回顾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制作细胞膜呢?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材料吗?真实的细胞膜又有着怎样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共同来探索吧!系统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形态会变化,所以弹力布相对较适合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展示资料1欧文顿实验: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实验:问题1: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问题2:此时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问题3:为什么不直接对膜成分分离鉴定呢?问题4:得出结论后,有必要对膜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教师展示资料2其他科学家用蛋白酶处理哺乳动物红细胞膜,膜被破坏。
问题1:这说明细胞膜还有什么成分?教师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阜阳五中代艳丽【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作了知识准备。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不断发现新的证据,不断使原有观点或理论得以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并且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
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以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过程的艰辛。
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了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方法。
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重点)3.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应用分析.(难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探索历程探索内容推论或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提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合作探讨]探讨1:仔细观察教材P66[思考与讨论]中磷脂分子图示,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磷脂分子含有哪些元素?提示:C、H、O、N、P。
(2)磷脂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提示:磷脂分子是由磷酸组成的亲水的“头"部和甘油、脂肪酸组成的疏水的“尾”部所构成.(3)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试以示意图的形式画出多个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的排布状态和在细胞膜上的排布状态,并分析其原因。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new)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图片。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七、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如细胞的结构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结构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金识源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甘肃省宁县第三中学王建华【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new)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说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自主学习: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和___。
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细胞膜的脂质两边各覆盖着。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清晰的_的三层结构,大胆地提出了生物膜由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成的统一结构而受到质疑。
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技术进行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7.1972年,提出的生物膜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膜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而具有的;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的。
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合成的,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如、和等。
【课前预习自测】1.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指()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B 磷脂C 脂肪D 核酸探究一:细胞膜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实验依据。
辽宁省大连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说出细胞器的功能
说出提取细胞器的方法
7.
板
书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探究历程
19世纪,欧文顿——膜是脂质组成
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暗亮暗三层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糖脂
糖蛋白
8.
课
后
反
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教学
难点
建立细胞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及教学经验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信息分析,体会生物膜结构的而建立过程,学生学会信息题的做题规律
2.通过图形观察,说出细胞膜的组成和成分
3.通过生活经验,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理由:从学生生活经验水平出发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1.课前3分钟
自主学习内容展示
聆听学生预习的结果
学生说出预习问题答案,偶错误进行修正
掌握学生对预习中遇到的困难
3分钟
2.承接
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10分钟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介绍癌细胞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分析生活联系癌症及器官移植与细胞膜结构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0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优质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复习设问导入教师设问: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教师阐述:依据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膜在功能上的选择性与生物膜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生回答:(略)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应选哪种好?教师提示:选择合适的材料,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那么选择哪种材料制作细胞膜模型,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呢?教师设问:弹力布有弹力性,那它能完全具有生物膜的特点吗?教师引述:显然弹力布不具有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那么生物膜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科学家也是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下学生回答:(略)面让我们体验一下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历程。
问题探讨1.提示: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提示: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
使用透析袋也可以。
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体验对生物膜⑴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教师设问:对“欧文顿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教师设问:最初实验得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坚定?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学生回答:学生交流、讨论:结构的探索历程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教师讲述: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教学流程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
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
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
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一些实验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
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 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
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
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
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
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展开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学生:学生代表上黑板演示展示材料③:戈特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排列为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学生:学生回答,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时间:1959年人物:J. D. Robertson罗伯特森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
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
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
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其中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
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
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
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
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
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
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
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
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
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