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抽象的、学术的思想品德概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案例为依托,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学生讨论法学生讨论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如友谊、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促使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
二、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行为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故事或真实案例,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和观察情节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程内容。
教师也可以设定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思考和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与决策能力。
三、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社会机构,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如帮助老人、清理环境等,让学生亲身投入体验善行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实际的行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他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四、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并体验学习内容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如课堂纪律、考试作弊等,通过情景的设置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五、亲子互动法亲子互动法是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一、注重典型事例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将道德理念融入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比如通过故事教学,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使道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利用日常教学活动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讲述一些有关友情,诚信,勇敢等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讲诚信,不作弊,勇于面对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树立明确的榜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教师要做一个正面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正能量人物,如消防员,医生,社会志愿者等,来学校做报告或者分享交流,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榜样。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用他人的优点来激励自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吸收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组织情感体验活动通过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些道德价值和情感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孤儿院或者养老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感恩和关爱的力量。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做一些关爱他人的事情,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这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五、家校合作共育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在学生的道德养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育人。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一些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参观,座谈,家长会等,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思想品德教学如何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如何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成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之一,而且也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和学生身边发生的现象。
例如在学习“战胜挫折”时可以联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可以联系一道难题、一次考试的经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作用,从而正确对待挫折;在学习“笑对学习压力”时让中学生联系毕业前的学习生活,检查自己在学习压力、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实际情况;检查自己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提出改进的方法,使思想品德教学起到指引实际学生学习生活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可以联系学生之间存在的起绰号、互相漫骂、打架等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认识到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联系校园中发生的现象,将思想品德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爱心永不变”时,我引用了我校某班学生为家庭困难学生捐款的事例;在学习具有“博爱之心”时引用了我校师生为5.12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事例;在学习“竞争与合作”时引用我校拔河比赛的事例等等。
校园中发生的事例真实可信,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另外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可以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
如我校开展的迎接“建国60周年歌咏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竞争合作意识。
班级开展的好人好事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共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活动等等也都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素材。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用生活中的实例充实教材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
教材编排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比如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第1课《认识社会巨变》,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图片。
如第3页“学习文具的对比、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第5页“各抒己见”中“四大件”的变迁,第7页“活动平台”中“由账本看变化”等材料,真实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人生活实际、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引导他们思考“带来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社会巨变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结合时政热点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大舞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不能让一堵“围墙”隔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
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活化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因此,贯彻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原则就必须将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
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分层次地完成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目标。
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情况,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二、引入生活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因此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生活场景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真切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益。
引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主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
三、挖掘生活因素,深化教材内容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有待我们的教师去挖掘,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真正接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面对不同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教材、吃透教材、使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独自的体验、感受,并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中讨论、比较、争鸣、共进,让学生在回归生活的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开展“生活化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通过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下面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个途径:一、情境引导法情境引导法是将思想品德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解公平与正义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通过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
在讲解友谊的重要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友谊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友谊的甜美和价值。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和感受不同情感、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思考和理解。
在讲解诚实与谦虚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名人讲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名人角色,讲解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四、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和提升思想品德素养。
在讲解勤劳与奉献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奉献的价值。
五、故事讲述法故事讲述法是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思想品德的优秀故事,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思考和反思。
在讲解诚信与友善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一篇关于一个孩子如何诚信与友善待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通过上述途径的实施,可以使思想品德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生活化教学是指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想品德的实践。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下面将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点,介绍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化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如整治校园环境、帮助他人等,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二、注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品德道德素养。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围发生的事情,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启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成长生活化教学强调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心学生的成长,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情景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注重体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有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
五、注重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行为规范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情感熏陶,通过真情感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真实的生活案例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1. 创设情境: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和探讨道德问题。
带领学生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社区清洁活动,感受环保的价值和意义。
2. 情感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关注和追求。
组织学生观看感人的纪录片或宣传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助和友爱的力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进行反思和表达。
3. 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设立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通过游戏的互动和决策,探讨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
4. 案例研究:选取真实的道德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以某个具体事件为案例,让学生细致观察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相似情况下应该做何选择。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乐趣和价值。
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无私奉献。
6. 辩论和演讲:通过组织辩论和演讲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说服力。
组织学生就某个道德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了解多元的观点和价值。
7. 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将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来,展示在班级或学校公开场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涵盖了创设情境、情感教育、游戏化教学、案例研究、实践活动、辩论和演讲、学生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施“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从如何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一、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是将道德和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所学的道德价值观。
在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时,需要将道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1. 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教师可以将道德价值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价值观。
2. 关注当前社会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引入案例和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体案例和故事,来讲解和阐释道德价值观。
这些案例和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价值观,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选择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关键。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1. 探究式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去探索和发现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3. 互动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接受和实践道德价值观。
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安排和教师引导等方面介绍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计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1. 针对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思考并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让学生从中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 运用情景剧或角色扮演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和理解道德准则和规范。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堂角色扮演活动,在其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长、老师、同学等,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道德角色应该如何行为。
3.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真实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些与道德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社会公德宣传片,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
二、活动安排活动安排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外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道德准则。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活动安排:1. 实地考察。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学校周边的公共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社会公德的实施情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的公园、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们了解这些公共场所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并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公德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理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领悟道德规范。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关注。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学校、家庭或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然后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勇于坚持正义等积极思想品德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面临一些道德选择,培养他们正确判断、认识道德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体验到言行举止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差异,从而激发对道德选择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由于学生年龄小,现实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和技能。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环保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行动体验到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课外资源包括丰富的学习材料、文学作品、电影、纪录片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让学生阅读、观看这些资源,引导他们思考人生、情感、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意识。
家校合作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思想品德状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措施和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利用课外资源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素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之一,关乎着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
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让思想品德课真正“生活化”,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希望能给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要使思想品德课程更生活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思想品德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诚实守信相关的事例,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程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参加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反思这些活动对诚实守信等思想品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二、运用教学媒体和工具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和工具是实施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媒体和工具可以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在学习“友爱互助”这一思想品德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有关友情和互助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度。
教师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比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思想品德内容,达到“感知在心,实践于行”的教学效果。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领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成为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以下是一些实施途径。
一、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情感、行为和体验,这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种途径,将品德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学校里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在家庭里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悟和学习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二、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开展“友谊”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友谊大比拼,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友爱情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再如,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约意识。
三、制定生活化教学计划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学校和教师可以制定相关的生活化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安排“生活化教学周”、“实践体验周”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生活化教学环境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学校可以通过打造生活化教学环境,让学生随处可见、随时可感的方式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在校园里设置一些道德风尚墙,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和感受优秀的品德典范;在教室里设置一些思想品德的实例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讨论,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深刻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将探讨几种方法来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情境化设置。
将道德、伦理等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诚实守信”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诚实,如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里的人是怎样表现诚实守信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来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作、互助互爱等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慰问贫困学生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培养出善良、宽容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情景模拟活动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面临道德冲突和抉择问题,培养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可以分成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来解决,然后请他们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找出解决办法,并进行分享和总结。
第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讲解和讨论。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放映一些与道德、友情、亲情等主题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片中的道德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观察和反思。
通过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或他人的一份善行或感人的事迹,然后让他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关键途径,也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将具体介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支持性学习环境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需要创造支持性学习环境。
小学教室的管理、教师语言、教师态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成为了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充满热情和欢乐的学习环境,并且确保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下能够安全地表达、探索和学习思想品德。
二、真实情境教学真实情境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核心。
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教师需要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来开展探讨。
例如,爱国、感恩、守法、诚实等话题,可以结合学生的身边环境来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悟道成才。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材内容亲子互动除了课堂中的教学,还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
这样可以让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且渗透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增强孩子感受生活的兴趣。
同时,学生在家中时常会遇到与课堂不同的情境,家长的督促可以增强孩子不同场合的应变能力。
四、开展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各种与思想品德相关的游戏。
例如,以讲道德故事为基础的游戏、组队角色扮演游戏等。
这些游戏除了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情景中学习道德,也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反思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虽然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教师也需要在学生学习之后进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收获和问题,进一步改进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孩子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生活实例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课所讲内容的教学方式。
通过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利用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一则新闻并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可选择一则涉及传播道德的新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来探讨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道德的融合。
2. 利用生活实例生活实例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真正启示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课上讲解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父母间的矛盾,然后延伸讨论爱和责任的概念。
3. 利用视觉影像视觉影像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影视、图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部关于孝道的纪录片或电影,从中感受到家庭观念和道德思想的重要性。
4. 利用拓展实践拓展实践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参加社会活动或实践课外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和理解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点。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或生态保护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性。
5. 利用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灵活方式。
它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下更好地理解课上所讲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对实际情况的解决策略。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讲述一个案例,如三胞胎在公主晚会上的故事,从中理解同情心和互助精神的重要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借助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学生身边的亲子关系、老师与学生的相处、同学之间的友情等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感恩爱护,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家庭作业、日常活动等,设计相关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具象化环境下进行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整合。
二、实施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将学生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程所倡导的正确行为与态度。
情境化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中,练习正确的品德行为,锻炼他们的道德选择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校园暴力、诚实诚信、友情互助等问题中,体验并解决实际困境,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项目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融入到项目中进行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实践,培养正确的品德理念和行为习惯。
开展“互助友爱”、“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等主题项目,让学生身体力行,从实践中领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四、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
思想品德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志愿服务、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下面就有效的途径来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
一、寓教于乐,增强认同感小学生通常对抽象的思想品德课程不太感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举例来说,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升自尊自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说话比赛、英语朗诵活动等,让他们在竞争中增强自信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们会因此而有所收获,从而更加认同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二、注重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共鸣小学生对于个人经历和感受比较重视,对于抽象的道德教育理念往往难以理解。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教育对象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在讨论诚实守信与诚信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诚实与诚信的经历,同时也可以引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故事、寓言故事等进行讲解。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情感共鸣,更容易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注重实践,培养品德习惯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化实践教学,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品德修养和品德实践。
通过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做一件好事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和主动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引言思想品德课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采取“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概述“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解道德行为,并主动付诸行动。
以下是几个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 创设情境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比如,在学习关于友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角色模拟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友谊的真正意义。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中学习道德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解决。
3. 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和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理解不诚实行为的后果。
4. 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是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增强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5.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和关怀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生活化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生活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旨在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并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感受和体验道德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的情感体验活动,如“珍惜食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食物的生产、加工、烹饪等活动,从而让他们亲身体验食物来之不易的道理,感受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珍惜食物”的道德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实践道德品质的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将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并乐于接受道德教育的熏陶。
可以开展一些富有情趣的小组活动,如“公德与礼仪大讨论”、“关爱弱势群体的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思考道德问题、探讨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性。
三、注重实践体验“生活化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道德实践过程,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组织活动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作者:卢文峰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使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一、立足生活,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将思想教育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端正生活态度,健全人格发展,受到良好熏陶,明确思想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寻找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积累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打开思想品德课的大门,让学生以课堂教学为窗口,深入生活,认识社会,并通过社会生活验证思想品德课所学习的理论及倡导的观念,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
二、回归生活,拓展品德课教学内容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政治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资源,拓展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引进课堂教学,筛选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过程。
比如,在教学《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待学生沉浸在母爱的回忆之中时,教师再饱含深情地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好吗?能给老师说说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深深的回忆,纷纷真诚地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感人故事。
“是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我们又爱自己的父母吗?”教师话锋一转就切入课题:“那谁来说说你平常是用怎样的行动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又是怎样关心体贴他们的呢?”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欢快地自主发言,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幸福的喜悦。
最终学生从中感悟出:关心体贴父母,应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让父母为自己少操心,能够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整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理论课,而应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三、活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中插入的一些事件、插图和场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启发学生走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在组织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自主阅读教材,设计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现实生活,受到思想熏陶。
具体场景如下: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全家照,上课时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有关情况,讲述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真切感受父爱、母爱的真诚和无私,并启发学生思考既然父母如此关心我们,爱护我们,那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家庭,如何感恩父母,并以此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珍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人的至纯情感,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深恩。
此外,教师还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生活教育资源,创设活生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
比如,在教学《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发表意见,并且当堂决定开展班级爱惜粮食活动比赛。
通过学生民主商议,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比赛细则,再通过结对互评、板报宣传、广播站播放等形式,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渐渐地,珍惜粮食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响应,学生不但在学校不乱扔馒头,乱泼饭菜,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四、体验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以便日后适应社会,快乐生活。
但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只看重书本知识和学生成绩,使分数成了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
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成绩很高,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仍然不会生活,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也是多彩的,生活的滋味不只是在书本上体味到的,学生还必须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但并不是说我们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就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政治思想教育。
因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但
其中也含着一些消极的成分,所以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