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方法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直觉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直接运用形象思维或猜测迅速对问题作出解答的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直觉思维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是培养直觉思维的重要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文章中的细节和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思考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猜测和想象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和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猜测和想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探索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直觉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选

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选

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选1、影视欣赏与语文课堂教学2、中学生名著阅读意识研究3、苏东坡、辛弃疾词风比较4、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比较5、文学家笔下的山水意蕴探究6、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草树木的意蕴7、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8、流行歌词欣赏9、网络语言现象研究10、土家族的风俗礼仪11、中国人姓氏中的学问1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13、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格14、广告文化研究15、我国低龄化出书的思考16、走近街头文化17、中国古书中的侠客形象18、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研究19、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20、毛泽东和曹操人格异同与诗词风格比较研究21、中国地域文化差异研究22、武侠小说中的情与义23、名著,想说爱你不容易24、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25、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26、鲁迅、白杨与韩寒27、苏东坡人生哲学研究28、《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29、史铁生作品研究30、中学生周记写作中的心灵表达31、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32、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33、方文山与宋词34、古典诗词美读研究35、唐诗宋词中的生命与情感体验36、“诗三百”——高贵的单纯37、“诗三百”——前世无邪的记忆38、对联中的文化底蕴39、拇指按出的精彩——短信文化研究40、流行歌曲与中学生写作41、从《荆轲刺秦王》到《英雄》——电影改编与原著的差异研究42、姓名源流与文化寻根43、《诗经》中的水研究44、好诗尽在明月中——苏轼诗文研究45、新词新语与主流文化的关系46、朱自清散文的女性特质47、《诗经》时代的婚姻习俗48、《兰亭集序》主旨探究49、项羽是个战将50、毛泽东诗词赏读51、荆轲是个杀手吗?52、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53、流行歌曲与时代风貌54、春节文化研究55、巴东民风民俗研究56、韩寒现象分析57、恩施州民间传说研究58、追寻在巴东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59、台湾言情小说探幽60、著名商店招牌赏析61、校园文化研究62、《围城》修辞手法研究63、梁实秋与闲适小品研究64、阿Q与唐吉珂德形象的比较65、宋朝的婉约派词风研究66、宋代的豪放派词风研究67、《红楼梦》服饰研究68、陶渊明的思想初探69、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70、张爱玲的苦恋71、王维诗歌后期研究72、“唐宋八大家”散文写作研究7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74、《史记》人物列传研究75、《诗经》艺术探究7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77、标点符号研究78、中国文字的音、形、义研究79、文言文虚词研究80、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81、高考满分作文研究淳安县2010年度教师个人专项课题申报表(2009年10月23日)课题名称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细节的策略研究申报人柯海雁章小妹联系电话完成时间2009年6月研究指向()德育创新(√)课堂教学()专业发展()班级管理()资源开发()其它单位意见同意申报!盖章:负责人签名:张东华2008 年10月17日评审组意见年月日说明专项课题申报也必须附有活页评审表和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规范要求可参照年度规划立项课题的要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教学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教学艺术

自居 易在《 与元九 书》 一 文中说 : “ 感人心者 , 莫先 乎情 ; 为人
比如 , 第一 册 中的《 春》 就 是一篇优 美的写景抒 情散 文 , 它形 师者 , 莫失乎爱 ! ” 情动于衷 , 才能感染和调动学生 的情感 。 缺乏情 象 地描绘 了春 回大 地 、 生机勃 发的景象 , 赞美 春 的活力带 给人 以 感 的语 言是苍 白无力 的, 让学生听了犹如在 喝一杯 白开水 。相反 , 希望和力量 。如果教师绘声绘 色地 对“ 盼春” 一“ 绘春” 一“ 赞春” 三 富有感情 的朗读 , 可 以陶冶性 情 , 提高审美能力 , 激发 和培养学生 部分进行 描述 , 就会使 学生有身临其境 、 如见其 物 、 如 闻其 声 的感 对 文学 的爱好 。教师若 打开 自己感情 的大 门, 敞开心灵的空间 , 做 觉 。更 能激 发学生产生丰富 的想象 和联想 , 使他们进入形 象思维 到“ 声情并茂 ” , 就能使 学生听 了犹 如在 品一杯 千年佳酿 , 回味无 和发散 思维的境地 , 这对学生强烈 的求 知欲无异起 到了一个催化 穷。在语文教学 中, 如果能融入教师 、 学生 、 作者 的情感 , 来拨 动学
下面结合近几年 的语文 教学 体会 , 浅谈一下 “ 声情并 茂” 在 教 俄 国的普列汉诺夫 曾说过 : “ 对 节奏的敏感 , 正 如一般 的音乐 能力

样, 是人类心理和生理本能 的基本要素之一 。” 因此 , 语文教学

教师上课要用规范 、 流 利 的 普通 话
中, 声音 高时则要似 高 山流水 , 叮当作响 ; 快时要 有“ 大 江东去浪
教师作 为人类灵 魂 的工 程师 , 课堂语 言要标准 、 纯正 、 规范。 淘尽” 的豪放气势 ; 低 时要有“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的婉约。 要字字 有声韵 , 句句入情理 , 以便 在学生脑海里 深深地打上烙 印 ,

思维能力: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思维能力: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思维能力: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作者:熊建峰来源:《江西教育B》2022年第12期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思维能力是智力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发展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新课标”明确指引我们,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形象思维,也要发展抽象思维;既要培养感性思维,也要培养理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凭借内部语言进行思维加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触摸思维本质,是内化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直觉思维,提升顿悟力直觉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对事物或问题做出最初的判断和猜测。

直觉思维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在大脑中快速出现,转瞬即逝,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

无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运用语言,都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的。

发展直觉思维,能提升顿悟力。

(一)快速阅览快速阅览是眼睛、大脑、手的协调活动,是通过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方式。

学生可以借助预见、猜测、期待等方式简化阅览过程,以便迅速感知文章的精髓和特色。

快速阅览,能扩大阅读范围,丰富语言积累,加快语言知识的形成和语言能力的转化,有助于形成语言直觉,提升顿悟力。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语文教学中两种思维结合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真理。

因此,中学语文课比较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对文章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会。

美国著名脑心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脑控制抽象思维,右脑控制形象思维。

这一现代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观点。

它表明:在人的主观世界中,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们必须得到协调和平衡发展,互相补充,才能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和完善。

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是左右脑协调发展、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结合。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它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这类文章的特点,注意两种思维的结合。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既训练抽象思维,又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这样做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的,将静态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研究,从而增加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消除了学生在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研究。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

本课教学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4、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们可以简单介绍小女孩、XXX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5、谈话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

研究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收获。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6、合作探究法: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7、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要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形象思维的培养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形象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教育界逐渐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在三年级语文下册中也有相关的教学内容。

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感知、想象、联想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事物。

形象思维的培养不仅对于语文学习有益,还能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与反思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教学目标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情感和意义;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形成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思维。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材选读选择具有形象感和情感含义的课文进行教学,如《小狗钱钱》、《小鹿钦定》等。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当发挥想象力,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和表达,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2. 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形象。

例如,在教授词语“忐忑不安”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表演出一个忐忑不安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体验并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3. 形象联想在课堂上加强形象联想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联想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授词语“厚道”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想象一个胖胖的大叔,使学生在联想中记忆含义,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感启发法在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启发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诗歌、歌曲等形式,从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丰富的世界,进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2. 形象化讲解法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例如,在讲解什么是“信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人掌握了你的所有秘密,但他会保守秘密,不会将它泄露给别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信任”的含义。

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一,引导性阅读教学法引导性阅读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给出问题、设置导读、引导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结构。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难度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多元化阅读教学法多元化阅读教学法是指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文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课堂互动教学法课堂互动教学法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写作受读教学法写作受读教学法是指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写作,从而巩固和运用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阅读技巧教学法阅读技巧教学法是指通过教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标记、划重点、提问等技巧,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方法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的小办法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

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

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

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

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

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最能够促进表达与阅读的沟通的,因此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中,可以互相提高和促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实践中,深感语文教学在教授语法和逻辑两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例谈小学语文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谈小学语文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谈小学语文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指针对小学生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成绩和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生动有趣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接触不同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闹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上一个老式的、铁皮的闹钟,然后放响它,让学生听到它的声音,再展开一段“时间管理课”,与学生一同讨论时间的流逝、时间的重要性等话题。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还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多元化教学,因材施教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对于思维灵活、有创造力的学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可以引入英汉对照教学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启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传统的笔头作业。

三、轻松愉悦,渐进式提高语文学科涉及内容较为繁杂、难度不断递增,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否则会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教学初期可以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自身体验有关,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把知识点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中。

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考查难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活动性,引导思维语文学科内容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性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生字或成语的识别,教师可以通过抽取猜谜游戏、小组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一、课堂导入的原则l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

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

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

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

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

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讲授新课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讲授旧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五彩缤纷的教学艺术。

1以音乐导入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

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开始,小学四、五、六年级也要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

我就教材的编写理念、框架、体例,以及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

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

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

教材体现“立德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

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

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呢?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去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设计。

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

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

再看框架结构。

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

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导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

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主题可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首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的措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的措施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的措施有哪些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的措施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一、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多读和多写非常重要。

这是扫除阅读障碍的一步,也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步。

初次读文识字,可以是各自自学,可以是小组自学;可以先识字后读文,可以先读文后识字,也可以边识字边读文。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今天的识字教学,不应满足于学生会说字形结构,会照本抄写,或是会组几个词,而应更好地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思考、想象、描绘能力,用最科学的方法识记,而且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

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就会活跃,表达能力强。

读,首先要教学生会读课文,会读生字等。

读书不能满足于学生读通课文,而要使他们能够做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用心地读,读出各自的疑问,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要勤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只有词汇越丰富,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写出优美的文章。

二、角色互换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是指在适当的课堂上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以一个老师的角色来教学生。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采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色互换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自己来教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哪个部分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能更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方法教才能使学生更明白、更易接受。

三、兴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教学能够迅速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多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等方面的故事,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相比较来说比较薄弱。

学生在进行全文阅读的时候,很难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影响教学进度。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思维导图角度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用处,应该对其进行探析和发展,之后和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引言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概念地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将左脑逻辑、文字、数字、抽象推理能力与右脑图像、空间、整体、色彩能力相结合,将主题置于中央,向四周辐射关键词,可以将问题思路、途径以有序顺序表达出来,犹如神经网络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识字能力、语言表达、沉淀其心理特征、思维品质、行为方式的重要教学环节。

思维导图正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工具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思维导图,属于这一种思维工具,能够体现出放射性思维的工具,同其他工具进行对比,思维导图形式相对较为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被广泛地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就是将知识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大脑的思考能力,注重知识的延伸拓展,从而使得知识内容形成为放射性的图形。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身体各个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存在识字、语言等内容的感悟,而生活经验则更是缺乏。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且,思维导图还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想象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引导小学生提升表达、写作等能力。

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就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应包括如下几项:

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就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应包括如下几项:

思维训练的内容很多,就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应包括如下几项:(一)、形象思维能力训练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

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

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

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要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初中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

只有经历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他们的言语,尤其是书面言语,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

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

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训练。

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阅读教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它可以促使人们在他人想法或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展联想,提出各种创意、设想、甚至幻想、臆测等等。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解放创造力,发展潜能,集思广益,从中提出最富有实际应用人才,最富有远见的创见。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尊重课标与教学实际,用好教材近日,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人教社“人教云教研”视频课上,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聚焦了诸多教师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共同话题,值得老师们学习、参考。

唤起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体贴其苦衷,是新课标落实的关键。

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要把握好一个“遵循”,一个“尊重”,一个“用好”,三者彼此连带。

1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不是“被课改”首先,是教师的心态调整。

一线老师接触新课标,会感到难懂,也不免有些担心。

担心什么?一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各种试验、概念层出不穷,花架子很多,是“多动症”,教师对于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

二是担心又来一波运动式的课改?这种焦躁的情绪会阻碍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

课标是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地是一个学习、讨论、领会的过程,要接纳不同的声音,更应当经过试验,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去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新课标在探索改革的出路,预示着下一步语文课改的趋向,能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带来理论刺激,带来改进的动力。

我相信,新课标的贯彻,应当是结合实际的、稳步的。

此外,和此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概念和新提法很多,学习新课标会碰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困难。

诸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等。

我们阅读时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课标本来就是全国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基本要求,至于怎么去实施,达到标准,教无定法,一线老师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我们要如何入手学习新课标?建议教师先把课标通读一遍,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分辨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将厚的读成薄的,使其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

看得见的语言实践,看不见的思维发展——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语言与思维并进教学策略

看得见的语言实践,看不见的思维发展——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语言与思维并进教学策略

-038-2023年第17期(总第357期)课堂教学一、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其中,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2]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又可分解为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辩证思维能力,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是重心。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活动和思维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能促进思维能力提高,而思维训练的开展也能反过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发展[3]。

因此,从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开始,在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如何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本文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思维训练的构建模式低阶思维训练蕴含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角落,巧妙地包含在各种学习任务中。

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梳理,结果如表1(见下页)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思维训练的内容主要围绕课文和学生生活展开。

例如,“认识标点”“小画家画了什么”“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围绕课文展开;“四季景物”“辨别方位”“人物称谓”等围绕学生生活展开。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身放到文本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学习知识,学习如何思考。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基本方法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基本方法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基本方法
语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习惯。

下面介绍几个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 逐步阅读法
逐步阅读法是指让学生先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在逐段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深入,并
注意细节,加深对文章主旨和意义的理解。

该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并掌握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 故事复述法
故事复述法是指教师讲述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口述并画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故事内容的掌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旨,培
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3. 根据经验与感受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对他们有感触的部分,然后以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情感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表
达能力。

4. 外延拓展法
外延拓展法是指教师通过扩展文本的内容、延伸文本的主题、加强文本的比喻和象征
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文章中隐含的
深层次意义,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并帮助学生从文本中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阅
读技巧,理解文章,增强文化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
体差异选用合适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也要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也要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也要进行思维训练摘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提升能力比掌握知识显得更重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其进行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定义。

因此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是适应潮流,同时也是自我提升。

将不同的思维方法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思维思维训练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以思为贵”“思则睿,睿则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难发现古人对思维极其看重,也能看出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我们该怎么进行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又该如何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将从思维与思维训练、语文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以及语文课堂上思维训练的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思维与思维训练1.思维“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乌申斯基《儿童世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是以人的理解为基础的高级认识活动,人的一切活动也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

思维是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活动的核心,发展思维也就是发展智能。

2.思维训练人类幼崽的思维活动最初是以实物和活动为基础,思维能力超群是幼崽们智力超常的首要表现,但是这种思维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和发展的。

20世纪中期诞生了一种智力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这就是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活动,或者是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实践,来培养或者是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让自己的思维更灵活,或者是更发散,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人类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自然是不能忽视对思维的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方法
作者:孙雪莲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0期
中华民族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之所以达到高妙的境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使用了形象思维。

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构思的程序上,始终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创作者的情感活动,并能揭示出现实生活及其周围事物的本质。

既然出色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作者的形象思维来实现其自身情感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把握同样也离不开形象思维。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理解、感知等,再现出创作者头脑中的形象。

由此体会到创作者熔铸在特定形象之中的政治评价、伦理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以引起阅读者心灵的共感。

这一阅读过程的思维流向刚好与创作者的思维流向相反,实现这种反向的心理流程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方法。

一、图景展现法
图景展现方法要求教师将电化手段、图片教学、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根据作品具体内容的需要向学生展现各类图片、幻灯、标本、实物、影视声像资料等,使学生从各类形象的直观展现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通过理解、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文学修养等,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达到与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合拍。

如《范进中举》教学片中那形象直观的画面,缩短了课文描写的时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范进中举前的穷困潦倒、卑怯屈辱和中举后的喜极发疯、失魂落魄等一系列对比夸张的形象变化之中,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八股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等,达到与创作者思维感。

隋的合一。

二、主衬表现法
主衬表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文学形象、感知、理解,进而把握创作者隐含在主体形象之中的价值评判。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均有真挚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的一种完美而和谐的契合。

这种契合,主要是由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表现出来的,而那些画面的构成又往往包括主体形象和一系列陪衬形象,只要我们在对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的比较鉴别之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准确地把握了二者的联系点,同时进行合乎情理的相似联想和想象,便可触摸到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例如,《茶花赋》一文:“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衬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这个画面便是由树、华庭寺、廊檐、大花、火焰等一系列形象组成的一个形象群体,其中陪衬形象火焰便对主体形象大花起了很好的陪衬作用。

在体味这个由一系列形象所构成的画面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火焰是怎么样的?烧得正旺的火焰又是怎样的?红艳的大茶花与火焰有何相似之处?千万朵重瓣的大花又是什么样子?用来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火焰的火红与跳动,对大花的红艳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会理解千万朵重瓣茶花的茂密与繁盛。

三、层层叠加法
层层叠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一系列平行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与感知。

层层积累和叠加,从而形成一个丰富的具有整体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尽管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有宾主之分和主衬之别的,但也有许多作品中的各类形象是无法区分其主次的。

例如,《八只小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它似乎毛色不一,领中都有一朵作为领结的小花。

”八只小猫的种种形态并无主次之分,都是活灵活现、逼真的,多种不同的形态互相补充,使八只小猫整体上的天真稚拙和惹人喜爱跃然纸上。

所以在这类形象群体中,创作者只是通过横向排列、层层叠色、步步渲染,以实现整体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四、立体发散法
立体发散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既要以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为基础。

又要打破作品中形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

克服创作者在作品汇总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一些与创作者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趣。

很多文学作品特定的意境是建立在各类文学形象的特定联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创作者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兴趣爱好各异,面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因而也会在不同形象的交错之间挖掘出不同的联系,产生不同的价值评判。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辩证地看待各类文学形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展开大胆设想,这种立体发散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思维的新领域。

五、景外觅景法
这种方法要求欣赏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透过作品表面所展示的真实图景,进入到作品实景背后的幽深境界,从而获得“景外之景”。

所谓“景外之景”是说有些文学作品包含着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两个“景”。

第一个“景”是实写,是作品的实体部分;第二个“景”是虚写,是作品的空间部分。

然而这种“景外之景”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景外之情或言外之意是不同的。

景外之情是就作品的景象与感情的关系而言的。

侧重说明作品思想内容;而“景外之景”这是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言的,侧重说明艺术形象的特质。

阅读者在欣赏这类文学作品时,只有准确地触摸到了这种空灵的富有生命力的“景外之景”,才能把握这类作品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