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
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分析第一,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约有45%的人口从事农业。
但是,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
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难以获得足够的产出,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第二,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适应农村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他们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这使得他们无法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第三,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农民在贫富差距扩大的大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
农民通常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资普遍较低。
第四,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农产品价格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政策、市场需求等。
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稳定性,使得农民的收入较为不确定。
此外,由于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中间环节过多,农民所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
第五,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较低,导致了农民在金融服务上的难度较大。
农民的贷款、投资和理财渠道有限,这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此外,缺乏金融工具的保障,使得农民在面临疾病、自然灾害等风险时更加无力应对。
第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用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便。
这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使得他们很难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和价格。
第七,户籍制度限制。
中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大致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
城市户籍居民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户籍居民则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这使得农民在享受福利和服务方面的权益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农民收入偏低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市场竞争压力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户籍制度限制等多个原因所致。
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
时期 ,投 资 和 出 口一 直 是 拉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主 要 动
力 。在 当前 经济 危机 下 ,我 国依赖 的外 需 出现 了较
[ 收稿 日期 ] 2 0 —1 —1 09 1 2
具 有非 常现 实 的意义 。
初次 分配 是指 国 民 总收 入 ( 国 民生 产 总值 ) 或 直接 与生 产要 素相联 系 的分 配 ,它要解 决 的主要 是
物质 资本 的所 有者 与人力 资本 的所 有者 的利 益分 配
问题 。我们 之所 以关 注我 国的初次 分配 ,是 由于 初 次分 配作为 一个 社会 的基 础性 份额 ,在 很大 程度 上
经济 理论 与经 济管 理 2 1 0 0年 第 2 期
我 国现 阶段 初 次 分 配 中劳 动 收 入 下 降分 析
李稻 葵 ,何 梦 杰 ,刘 霖林
( 清华 大 学经 济管理 学 院 ,北 京 1 0 8 ) 0 0 4
[ 摘 要] 本 文通 过 国 际比较 以及 中 国经 济 省 际数 据 分析 发 现 ,初 次 分 配 中 劳动 收入 比重 u 型规律 的基本 原 因是经 济发 展 过 程 中摩 擦 工 资 因素 ,按 照 中 国经 济 目前 发 展 的态 势 ,未 来 两
扰 ,从 而支付 高额 的征 税成 本 。 在 当前 的经济形 势 下 ,研究 劳动 收入 比重 有着 更 加重要 的意 义 。我 国经济 经历 了持续 的高速发 展
报酬 指劳 动者 因从 事生 产 活动 所 获 得 的 全 部 报酬 。 对 于个体 经济来 说 ,其所 有 者所 获得 的 劳动 报酬 和
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企业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快是造成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因素。
解决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现实可采取政府鼓励创业、增加职工持股、合理减税、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比重的措施。
标签:劳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成因;对策1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现状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数据得知,1990至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45.3%逐步提高到了63.2%。
而非劳动收入,如:彩票、股票、房地产投资等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至少对于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群来说,劳动收入是越来越重要了。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的GDP增速比不上中国,但其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到2005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中国。
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工资占GDP比重分别为17%、16%和12%。
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
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而我们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仅仅是10%多一点。
数据告诉我们,很显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
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劳动者分享的好处很少。
同时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实际工资也比较低,据2004年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
我国初次分配的现状、成因和政策
折旧
营业税金及附加
32% 19%
薪酬 营业利润
15%
34%
企业分配案例2: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 企业分配案例 中国石化2010年的年报为例,2010年该公司 的雇员人数为37.3375万人,支付给雇员的工 资报酬(包含福利、社会保障等)为307.54亿元, 人均工资报酬为8.24万元;国家以税收得到的 部分为1571.89亿元;而资本所得部分为 1593.26亿元,其中营业利润部分为1013.52亿 元,2010年中国石化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 劳动报酬占 比为8.86%。 比为 。
第二,财富集中度。 第二,财富集中度。 调查1: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 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 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 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调查2:人民大学调研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 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 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 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
灰色收入来源: 灰色收入来源 钱权交易, 钱权交易,以权谋私 。比如杭州的“许三多”市长。 公共投资与腐败 。比如官员热衷于公共投资,豆腐渣 工程等。 土地收益的分配。 土地收益的分配。举例:据审计署披露,2009年11 个省区有684亿元土地专项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还 有381亿元土地出让金应征未征。不难想象,数百亿 元应征未征的出让金,会给有关官员带来多大的回报。 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 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 灰色收入的根源——“管” 管 灰色收入的根源
折旧
17% 薪酬 营业税金及附加
9%
45%
营业利润
29%
企业分配案例3: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企业分配案例 中国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的年报为例,2010 中国工商银行 年该公司的雇员人数为39.7339万人,支付给 雇员的工资报酬(包含福利、社会保障等)为 701.15亿元,人均工资报酬为17.64万元,其 人均工资在金融行业中等偏下;国家以税收得 到的部分为214.84亿元;而资本所得部分为 2245.82亿元,其中营业利润部分为2144.87亿 元,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 劳动报 酬占比为22.17%。 酬占比为 。
理性看待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补 贴政 策 直 接 有 效
针对 我国 的情 况,我 们要 做 的是,
劳动收入 占G P D
的 比例 下 降 , 这 是 在
首 先 , 不 要 以 各 种 各 样 应 对 通 货 膨 胀 的
收 入的 比重 处在较低 水平 。
在 发 达 国 家 , 劳 动 收 入 占 国 民收 入 的 比重 大概 是 6%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 、央行货币 5 到 7 % 美 国 和 英 国 经 济 在 0,
根源 在 二 元 经 济结 构
就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 — 工 会 措 施 、劳 资 纠 出 五 年 我 们 会 讨 论 另 一 个 问 题 , 就 是 劳 动 力 工 资 增 长 过 快 的 问题 。 我 们 不 能 盲
对 劳 动 占 比下 降 ,找 出 原 因 才 能 对 纷 、 罢 工 游 行 等 。 我们 是 社会 主 义 国 家 ,
因 , 是 中 国 经 济 的 二 元 结 构 。 就 是 说 , 会 、 和 谐 的 劳 资 关 系 , 我 们 想 看 到 劳 资 怎 么 发 展 的 ,韩 国 、 日本是 怎么 发 展 的 。
过去 2 O多年 以来 ,农村大量剩余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
在 逐 步 地 转 移 到 城 市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劳 动 者 工 资 率 不 能 得 到 提 升 , 即 农 民 工 进 城 工 资 上 不 去 , 大 量 建筑 工 人 、餐 馆
政策委员会委 员李稻葵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过 程 目标 为 理 由 ,打 破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本 规律 。 中 ,任 何 社 会 无 例 外 其 次 , 在 政 策 层 面 ,不 要 直 接 干 预 劳 动
中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演变与趋势
中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演变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以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为主线,讨论中国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1. 收入结构的历史演变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工资收入和福利收入组成。
由于国有企业为主导,工资收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福利收入则由政府提供,如福利分房、医疗保障等。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这种收入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这对居民收入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私营经济的崛起,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工资收入的构成开始多样化。
其次,政府开始逐步减少对福利的直接投入,转而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传递福利。
这导致福利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下降。
另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
这使得居民收入结构的三次产业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也意味着居民从事服务业的增多,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服务业收入。
2. 收入结构的当前状况目前,中国的居民收入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业收入逐渐减少,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工业工人收入逐渐增长,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也得到提升。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就业形态(如网络平台、自媒体)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改善居民收入结构。
大量的政策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等,都有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3. 收入结构的未来趋势从长期来看,中国居民收入结构将继续趋于多元化和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薪酬水平也将提高。
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
步 ,当 A K 和 AL 取相同的资本 - 劳动比且 A K = AL 时发生了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当 A K 和 AL 取相
同的资本 - 劳动比且 A K < AL 时发生了希克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由于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镜像关系 ,这个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
=
SL SK
,再根据和比性质有 :
AL
-
AK
=
AL - AN SK
(6)
因为 S K > 0 ,所以 AL - AN 与 AL - A K 同号 ,因此 AL - AN 也可以检验是否发生了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的大小 ,当 AL - AN < 0 时发生了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 AL - AN > 0 时发生了资本节约型
关于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研究国外最早的文献可见于 Solow (1958) ,他认为技术进步在要素收 入比重的变动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Damodar (1969) 利用美国 1949 —1964 年的数据测算了制造业 部门的劳动收入比重与制造业部门内细分产业的劳动收入比重 ,均发现了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趋 势 。近几年国外对劳动收入比重的研究有所升温 ,Andrew (2004) 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波动与偏向 型技术进步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以及商业周期三者的联系 ,并提到经济增长六大典型事实之一 就是相对稳定的要素收入比重 。由此可见研究劳动收入比重对研究经济增长的阶段也是有重要意 义的 。Hernando (2008) 建立了一个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研究发现资本充裕的国家 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并且可再生的要素收入比重将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国内 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而且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戴园晨 、黎汉明 (1988) 提出了“工资侵蚀利润”的命题 ,但是杨瑞龙等 (1998) 对此命题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工资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
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结构分解视角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持续波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结构分解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以期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对策。
我们需要了解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
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指的是工业企业员工工资在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
当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意味着员工工资所占比重减少,反之则增加。
这种变化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状况、企业经营战略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结构分解的角度分析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会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工资水平。
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成本上升,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难以承担更高的员工工资支出。
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影响企业税负和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营收和盈利水平,从而影响员工工资待遇。
劳动力市场状况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因素。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员工工资水平也将相应发生变化。
在劳动力市场过剩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可能会借助市场竞争优势降低员工工资水平,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而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工业企业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可能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企业经营战略也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企业可能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员工工资水平,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而一些企业可能借助创新技术、产品差异化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增加营收和盈利水平,从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劳动收入份额。
我们需要对工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采取相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继续引导企业合理增加员工工资支出,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员工工资水平的稳步提高。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研究的文献述评作者:袁鹏艳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摘要:我国学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制度环境方面,且由于研究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口径的不同,研究结论差异较大,本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便于对此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技术进步;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一、引言劳动报酬主要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劳动收入份额。
Kaldor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中提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分配比例在长期会出现趋于稳定的状态”,即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1998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约为50.8%,之后由于三次产业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攀升,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下降,2001年降至48.2%,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又继续下降,2017年为31%,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文献评述我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劳动收入份额测算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影响因素研究并针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测算方法研究:两种计算原理:劳动报酬与增加值之比、用劳动力弹性表示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报酬和增加值之比这一指标作为劳动收入份额目前被多数学者使用(白重恩、钱震杰,2009;罗长远、张军,2009),在研究中,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4年前将个体劳动者收入全部视为劳动者报酬,此后将个体经济业主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视为营业利润,该方法的使用存在一定困难;徐冰(2010)借助时变生产函数来分析,用劳动力产出弹性来表示劳动收入份额,减少数据口径与数据质量的影响,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但是学者度量总体劳动收入份额时较少使用此原理,原因在于使用该原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模型设置的准确性。
我国劳动报酬占比过低的原因及应注意的问题
分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和制约。收入分配体系 涉及 一次 、 二次、 [ ] 2 三次 分 配领 域 , 在 不少 缺 陷 。 比如一 次 分 配 中没 有 明确 并 形 [ ] 均存 3 成 合 理 的 国家 、 业 、 民三者 分 配 比例关 系 , 次 分 配 中没 有 在 企 居 二 4 各 级 政府 财政 预 算 中 以 制 度形 式 明 确用 于社 会 保 障 以及 转 移 支 [ ] 付 等 民生 建 设 的支 出 及 提 高 比例 , 次 分 配 不 够 规 范 , 致 一 些 三 导
文章 编 号 :0 8— 2 X(0 1 1 0 3 0 1 0 9 5 2 1 )2- 0 1- 1
捐赠 未能 惠及 弱 势群 体 。 1 1 劳动 者报酬 占比的定义。劳 动者报酬 是指在 核算期 . 3 2 城 市 化 影 响 宏 观 格 局 收 入 分 配 。在 宏 观 分 配 格 局 方 . 内 , 动 者通 过 劳 动 直接 从 生 产 过 程 中得 到 的 劳 动 收 人 , 以 现 面, 劳 即 由于农业劳动者报酬占农业总收入 比重远高于城镇本地工商 金 和 实物 形 式 表 现 的 报 酬 。 劳 动 者 报 酬 占 比 即 劳 动 者 报 酬 在 业 从业 人 员 的这 一 比重 , 而从 农业 转 化 为非农 的就业 者 其 劳动 者 G P中所 占的 比重 。 D 报 酬 占比又远 低 于城 镇本 地 工 商 业 就 业 者 的 相 应 比重 。在 一 定
资 水平 名 义增 长率 超 过 了 G P名 义 增 长率 , 由 于 这些 正规 部 D 但 123 国 民收入 分 配是 生产 、 .. 交换 、 配 以及 积 累 和 消费 等 门容纳 就 业 的规模 萎缩 , 别 在 19 分 特 97和 19 间迅 速 下 降 , 98年 因而 经 济活 动 的枢 纽 , 直 接 或 间 接地 影 响着 这 些 经 济 活 动 。 因此 , 在 I9 以来 的十 多 年 时 间 中 , 部 门 的工 资 总额 增 长 率 低 于 又 9 6年 该 国民 收入 分 配 中劳 动者 报酬 占比 的变 化 , 考 察 一个 经济 体 的 健 G P增 长率 。其 中, 为 D 目前 讨论 热 烈 的 19 2 0 96— 04年 间 的 总就 业 康 程度 和 宏观 经 济政 策 的设 计提 供 了一 个综 合 视 角 。 人数 ( 即全 国职工 总 人数 ) 降 了 2 % 。人 均工 资 增 长 和 总就 业 下 9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原因(精)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周明海肖文姚先国 *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显著 , 有很多文献试图给出经济学的解释。
本文将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 , 并重点考察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情况。
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两大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给出了解释 ,但是无论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还是对它的理论解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特别地 , 本文认为从对外开放的视角出发对于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度量转型和开放一、引言顾名思义 , 劳动收入份额是国民收入中归属劳动者收入的比例。
它反映了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要素在最终分配时所占比例的大小。
假设经济中只存在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 , 劳动和资本收入之和构成国民收入 , 那么劳动收入份额同样反映资本要素的分配情况。
因而 , 劳动收入份额是讨论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分析工具 , 在收入分配理论中十分重要。
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 , 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 (1821,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土地、劳动和资本所有者的分配规律。
马克思 (1894 继承了李嘉图的阶级分析方法 , 认为资本家通过侵占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劳动者构成了剥削 , 从而使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敌对关系。
与马克思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同 , 新古典经济学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 , 将现行制度中的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格局看成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结果。
因此 , 新古典经济学不仅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 , 而且将生产要素的功能 (贡献作为其获得分配的依据 , 形成了所谓的 /功能性 0收入分配研究。
然而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时 ,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 CD 函数中的参数将不随时间变化。
同时 , 20世纪初期一系列经验研究表明 , 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H icks , 1932; K eynes , 1939; Sol o w, 1958 。
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减少等问题,人口红利的昔日优势逐渐转变为挑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探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首要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减弱。
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逐渐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招聘难度增加。
二、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长曾长期受益于人口红利,但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意味着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成本压力,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潜力。
三、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加。
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参保人数减少,而需要支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却不断增长,导致财政压力加大。
同时,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和就业竞争的加剧,也增加了居民就业保障的需要。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给企业造成了招聘和用工难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人口红利减少意味着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升级,继续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将更加困难。
此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以及财政压力的加大都需要政府及时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首先,加强人口结构调控,积极引导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分析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一、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从收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
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
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
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
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
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
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
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
收入降低的原因报告
收入降低的原因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收入降低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
收入降低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 景观分析在开始探讨原因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些景观分析,以了解当前的经济环境。
2.1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可能是导致许多人收入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时,企业可能会降低工资、裁员或减少加班工作等措施,以减少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2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面临被自动化和机械化所取代的风险。
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引入可能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使一些人的收入减少或完全丧失。
2.3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和福利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工资收入的压力。
此外,年轻人的就业竞争也可能导致工资收入的下降。
3. 具体原因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一些具体的原因,解释为何收入会降低。
3.1 失业失业是导致收入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失去工作时,他们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他们的经济状况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3.2 工作时间减少一些人的收入降低可能是由于工作时间减少所致。
例如,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可能需要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从而导致他们的收入减少。
3.3 薪资削减薪资削减是另一个导致收入降低的常见原因。
企业可能会削减员工的薪资以应对经济困难,从而使员工的实际收入减少。
3.4 自雇收入下降自雇人士的收入可能会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如果某个行业或市场的需求减少,自雇人士的收入可能会下降。
3.5 职业变迁当一个人改变职业时,他们的新职业可能没有原来那份职业所带来的高薪水。
这种职业变迁可能导致收入的减少。
4. 解决方案和建议针对收入降低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帮助个人应对收入下降的情况。
4.1 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如果失业或遭遇收入减少的风险,个人可以积极寻找其他就业机会。
利润率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双降”耦合性分析
利润率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双降”耦合性分析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息息相关。
用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来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科学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数理分析的方法,把看似矛盾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结合起来。
进一步研究得出: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驱使资本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率,进而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
利润率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双降”具有耦合性的,表现为两者存在内在理论支持的确定内在联系进而导致的趋同性。
标签:劳动收入份额;一般利润率;劳动价值论1 引言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亦引起了党和政府部分的注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資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阐述隐含了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对收入分配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及审视。
如何真正地做到“两个增长、两个提高”同步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利润率下降一般规律下的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进行研究,这对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改革以及能否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具体的研究议题为:利润率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双下降”是否具有耦合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下,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
2 文献综述收入分配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
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曾指出“利润的高低与工资的高低成反比”。
新古典经济学摒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边际原理出发分析收入分配问题。
早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来进行的。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_(精)
《财经科学》 2010/6267期经济经纬 85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张全红, 并运用 1993-2004年的省际面,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替代弹性、二元经济引发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资本忽视劳动的政策取向。
这些发现意味着 ,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 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 , 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劳动者利益的政策调整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 二元经济 ; 刘易斯拐点一、引言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国民收入在分配中由劳动取得的部分 , 在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中是劳动者报酬的份额 , 与国民收入中的资本收入份额相对应 , 两者统称为国民收入的要素收入份额 , 反映了社会的功能收入分配状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 :1978— 1990年 , 劳动收入份额明显提高 , 原因可能在于工资改革使得非工资收入逐渐被计入工资收入 , [1]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
[2]但 1996年以来 , 劳动收入份额开始持续下降。
1996年全国劳动报酬占 G DP 的比重是 5314%, 2007年降至 3917%, 11年间下降了 1317个百分点。
近期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 决策部门也高度重视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3]※本文获得 2009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贫困变动效应研究” 的资助。
作者简介 :张全红 (1970— , 男 ,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门 ,529000 ,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首先会导致社会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收入 , 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会进一步扩大普通职工与资方等高收入群体的差距。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与分解
劳动者报酬占比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形成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影响重大,但是,对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幅度,不同研究基于不同数据来源和计算口径得到的结果却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很难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省份收入法GDP数据为基础在统一界定核算口径的基础上来厘清这一问题。
针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稳定性之争,本文尝试提出纳入隐性收入部分的新测算方法,对GDP部分和隐性收入部分做出加权平均处理得到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得到了全国和各区域劳动收入份额的原报告值和修正值,并分不同时间段列出其修正过程。因官方自2005年起不再公布各区域分产业劳动者报酬的数据,为了得到近似估算,本文创新性地从就业者角度出发,收集了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城镇和乡村不同就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及其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数据,来测度各区域分产业的劳动者报酬数据,并得出各区域分产业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区域劳动者报酬数据相关性高达89.77%。
1993—2004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8.06%,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导致下降3.46个百分点,影响所占份额为42.89%;产业水平大小因素导致下降4.60%,影响所占份额为57.11%。2005—2016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10.72%,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导致下降5.66个百分点,影响所占份额为52.80%;产业水平大小因素导致下降5.06%,影响所占份额为47.20%。
另外,有学者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国际平均水平做比较分析,客观上要进行国际比较应该保证各国统计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但考虑到各国因税收制度不同造成的劳动者报酬计量的内容不一致,即便修正了自雇佣者劳动收入份额,也无法使各国在经济意义上完全可比。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已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但显然是一个极具挑战和意义的课题。
中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直接决定了劳动人民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状况,为了更好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就需要不断提升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当前我国这一方面的比重偏低,集中反映了现阶段人民收入水平偏低,本文分析了劳动报酬在GDP比重偏低的表现,并分析了劳动报酬所占比例偏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对策。
关键词:劳动报酬;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成因及对策一、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的表现(一)劳动分配率比较低劳动分配率比例较低,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小幅增长出现在1993年之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报酬占据比重开始逐渐降低,在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其比值降到了40%左右。
在2011年统计数据呈现了一定的比例回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劳动分配率依然低于21世纪初期的水平。
劳动分配比较低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工资水平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
(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走低居民收入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富裕程度,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分配机制,但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分配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所占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分别为19%和12%,到了2008年之后,其比重上升到21%和22%,但是居民收入份额比重则由69%下降到57%,下降幅度明显。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降低从改革开放在现阶段,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9%左右,但是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则低于这一数值,这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低,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市居民。
从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更为缓慢。
1991年到201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为58%,低于GDP增长率47个百分点,低于人均GDP增长率38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观察与解释姜磊郭玉清2012-3-8 11:01:05 来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1期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以劳动力是稀缺资源作为其前提假设,与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解释力不足。
文章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稀缺要素假定,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定的二元经济模型和中国数据表现出的异质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二元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提出促进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禀赋、审慎干预劳动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二元经济模型,无限劳动供给,就业压力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得到快速增长,但劳动收入份额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3年至2007年间,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50.7%缓慢攀升到1996年的最高点54%,然后一路下滑到2007年的39.7%,特别是2002年后,劳动报酬比例加速下降,短短6年内劳动报酬比例降低了11.2个百分点,降幅达22%。
白重恩等(2009)指出,2004年经济普查以后,我国变更了劳动收入的统计口径,将2004年以前属于劳动收入的个体企业所有者收入变成了资本收入,可能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降幅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
但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前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都保持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即便考虑统计口径的变化,“我国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趋降”这一判断仍然是准确的。
对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稀缺的,这比较符合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但与我国相比则迥异斐然。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虽然熟练劳动力同发达国家近似,也是稀缺的,但非熟练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不稀缺,甚至存在无限供给的异质性特征。
因此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时,简单套用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其内生出的结论能否反映问题实质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运用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修正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关于劳动是稀缺的假定,进而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影响因素。
二、劳动收入分配理论的演进与评价分配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嘉图甚至把分配问题说成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在古典经济学盛行的时代,英国正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具有无限供给特征,因此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普遍假定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工资是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其在数量上等于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的“生存工资”假说。
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将快于工资上涨速度,从而使劳动收入份额逐渐下降。
19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稀缺性的生产要素,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更。
克拉克于19世纪末在生产要素论、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结合劳动生产率递减规律,提出解决分配问题的边际生产率论。
他认为,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任一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品增量将是递减的,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即边际生产率)最低,由它来决定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
克拉克运用这套理论解释工人工资和资本利息,地租被视为利息的一种特殊形态。
马歇尔在克拉克理论的基础上,从均衡价格论出发,把提供生产要素视若提供商品,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的“报酬”被视为一种让渡价格,价格既取决于边际生产率之类的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供给成本之类的供给方面的因素。
这样马歇尔便用生产要素价格论取代收入分配理论,成就了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
由此可见,西方分配理论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经济现实紧密相连,不同理论背后所暗含的假设与理论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以劳动力的稀缺性作为假设前提,这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经济现代化之后的现实情况相吻合,从而对发达国家的要素分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以新古典理论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收入分配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有失偏颇。
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弃稀缺劳动假设,代之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
回归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无限供给的理论前提并以之修正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不仅对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是至关重要的,对研究发达国家的要素分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涵义。
三、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劳动收入分配理论费景汉和拉尼斯(1961)改进并扩展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构建出一个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的理论体系。
基本思路是将欠发达经济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只需支付略高于农村维持生计水平的工资,就会面对一条具有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工业工资水平将维持不变,或仅出现缓慢的攀升。
图1描述了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整个过程。
横轴代表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K代表资本存量,图中K3>K2>K1。
劳动供给曲线由水平部分的WG和上升部分的GS和SS'组成,根据劳动供给曲线斜率的差异,可以把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
在阶段I,传统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工资率保持基本稳定,劳动供给曲线呈水平状;在阶段Ⅱ,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但仍存在隐蔽性失业,工资率随隐蔽性失业率的下降而缓慢攀升,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上抬升;在阶段Ⅲ,传统部门中的隐蔽失业也消失了,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随工资率的提高而骤然增大。
由此,G点和S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转折点。
在G点之前,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不变,其后产出因劳动力流失而下降,出现粮食短缺,农产品价格上升,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G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或刘易斯拐点。
到达S点后,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和现代部门一样由劳动边际产出决定,这意味着传统农业转化为商业化农业,因此S点又被称为农业商业化点。
当资本存量为K1时,劳动需求曲线由其边际产出曲线代表,即图1中的D1(K1)。
现代部门的企业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将会把资本应用到现行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点。
如果OW为现行工资,现代部门雇用的劳动力数量将为L1,从而现代部门的总产出D1OL1F将在工资WOL2G和企业家利润WD1F之间分配,劳动收入份额即WOL1F同D1OL1的比率。
同样,当资本存量上升为K2时,劳动收入份额为WOL2C 同D2OL2G的比率。
由此可见,在G点之前,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收入份额发生逐步递减的变化。
在G点之后,劳动供给曲线不再是一条水平线,其斜率转为正向,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了缓慢提高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达到S点后迅速加强。
我们可以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及形状。
假定产品价格不变,与特定资本存量相对应的劳动需求曲线(即劳动边际产出曲线)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禀赋、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
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禀赋和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但资本积累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边际产出,使劳动需求曲线右移(如从图1中的实线D1F移动到实线D2G);另一方面工人和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升劳动生产率,外资的流入也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演示一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链关联效应、人员培训效应等途径提高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这将在改进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间接提高劳动需求曲线(如从图中的实线D2G提高到虚线D2'G),这都将使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则取决于二元经济中存在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劳动力,如果不考虑工会谈判、罢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市场价格可能带来的扭曲,二元经济的就业压力主要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工会谈判和罢工使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使要素收入分配偏向劳动者,但其代价是一部分工人将会失业,这将增加就业压力,延缓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由此,二元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禀赋、技术创新能力、就业压力等多种影响劳动供求的因素,它们既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又有促进吸收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称为劳动生产率效应,把吸收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效应称为就业效应,劳动收入份额究竟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之间的力量对比。
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例,如果创新出的技术具有节约资本或多用劳动的倾向,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进步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反之,如果创新出的技术具有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这种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进步将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且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本。
在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不同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阶段I,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现代部门工资水平保持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资本所有者将获得全部新增产出,使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
在阶段Ⅱ和阶段Ⅲ,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现代部门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劳动需求和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
如果工资增长快于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份额将上升;反之,劳动收入份额仍将下降。
在封闭经济中,资本边际收益会随资本积累过程而递减,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缓;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减小,段阶Ⅱ和阶段Ⅲ的工资增长依次加快,从而阶段Ⅱ的劳动收入份额一般高于阶段I,阶段Ⅲ的劳动收入份额又高于阶段Ⅱ,劳动收入份额整体上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路径(李稻葵等,2009),拐点将出现在C点之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对外开放的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之间的力量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劳动收入份额仍然先降后升;反之则取决于劳动需求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的速度比较。
以上分析没有考虑政府行为,但现实中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扭曲要素价格的赶超战略(林毅夫,1994)。
在赶超思维的影响下,资源被大量集中到重工业部门,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则被忽视,这降低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速度,难以有效改善二元经济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赶超战略在片面强调赶超型产业资本积累速度的同时,还造成严重的重复低效建设问题,延长了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时间,延缓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长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