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市场力量和制度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市场力量和制度成因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

收入差距扩大一方面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关涉社会稳定等政治问题。

现实中的收入差距扩大显示出明显的不公平特征。

虽然古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然而仔细推敲之下,“不患不均而患不公”可能更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

由于对分配过程是否公平的关注以及劳动收入份额与收入不平等的高度相关性,本文采用收入分配两条研究进路中的功能分配视角,即要素收入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九十年代以来的持续下降引起较多关注。

另一方面,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卡尔多事实”的第五条是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中稳定不变。

如何来解释这一与理论不符的“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就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本文从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来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

由于劳动收入份额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等于劳动产出弹性,因此将影响劳动产出弹性的因素作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市场力量,而使得劳动产出弹性变化的因素就是技术进步偏向。

本文将劳动产出弹性视作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值和公平值,将它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现实数值相比较,两者偏离的部分可看做由其他制度性因素所导致。

然后寻找两者偏离的制度性因素,本文聚焦于三个主要因素:价格加成、融资约束、谈判能力。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三章根据宏观和微观数据,确认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的基本事实。

国际比较发现由于统计方法的差异,住户部门
的劳动收入份额被严重高估了从而使得中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也被高估了。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与国际数据相比较低。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价格和数量分解发现资本回报率较高,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更多地来自于要素相对价格之比,而非要素相对数量之比。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分解说明产业内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主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次要的原因。

第四章讨论技术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市场基本力量是影响生产函数的技术变化和投入要素数量的变化。

从生产要素(资本、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的需求面和供给面出发,来分析生产要素的定价问题,以及由要素价格和要素数量形成的劳动收入份额和工资不平等问题。

影响要素需求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同要素的替代或互补关系(用替代弹性来刻画)和技术性质的变化(用技术偏向来刻画)。

影响要素供给的是要素相对稀缺性(技能与非技能劳动供给之比、资本劳动比)。

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作用得到的均衡价格就是工资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可以得到劳动收入份额和工资不平等(技能溢价)。

替代弹性、技术偏向、要素稀缺性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劳动收入份额和/或工资不平等的变化。

本文实证表明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资本与劳动之间替代弹性小于1,技术进步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

第五章将市场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时的劳动收入份额(即劳动产出弹性)视作公平的劳动收入份额。

利用工业企业数据估算出劳动产出弹性,将其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现实数据相比较,发现实际劳动份额小于劳动产出弹性,并且两者
差异呈扩大趋势。

并且工资率小于劳动边际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大于资本边际生产率。

第六章从企业层面探讨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低于劳动产出弹性的制度成因,包括价格加成、融资环境、劳资议价能力。

行政垄断或企业创新使得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定价能力从而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如果超额利润大部分归于资本,则价格加成使得劳动收入份额降低。

表现为获取贷款困难或贷款利率过高的融资约束使得企业有更强的激励尽量压低劳动成本将本期盈余作为储蓄来为下一期的投资融资,压低劳动成本的可能性取决于劳资谈判能力,并且压低工资的代价可能是降低劳动者的努力程度从而减少产出。

二元经济转型不能具体解释为何工资低于边际生产率,现实中的工资和就业是由劳动者和企业谈判协商的结果,超额利润如何分配由谈判能力决定。

企业层面的实证表明产品市场垄断、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工会经费对工资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为正;最低工资调整对工资和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对就业在短期没有影响,在长期有显著负向影响。

最后构建包含技术偏向、价格加成、融资约束、谈判能力的一般均衡模型。

模型特征主要有:效用函数采用DS形式,产品间需求替代弹性反映市场势力从而引入价格加成。

在企业贷款利率上增加一个参数表示额外的资金成本来反映融资约束。

对于总剩余的分配则采用纳什谈判解。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1.分析框架的创新。

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因素分为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分开来考虑。

将代表市场力量的技术偏向所导致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视作是正常的经济结构调整,而将代表制度因素的价格加成、融资约束、劳
资谈判能力所导致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视作存在既有损公平又有损
效率的扭曲。

2.构建包含产出弹性、价格加成、融资约束、谈判能力的一般均衡模型,用数理模型来刻画各因素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机理,并推演出它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从企业层面提出理解企业增加值分配的一种新视角:劳动者首先取得保留工资,资本所有者首先取得正常资本回报率,然后企业超额利润的分配由劳资谈判能力决定,劳动所能得到的份额就与超额利润的大小和超额利润如何分配有关。

价格加成和融资约束与前者相关,劳资谈判能力与后者相关。

4.从理论上分别说明价格加成、融资约束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并用企业数据验证验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