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类心理的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对个体心理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意义和自卑感的独特见解。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时,会产生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也可以成为我们追求更好自己的动力。
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逃避或否认它们。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社会感的重要性。
阿德勒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还让我对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个目标应该是对社会有益的,能够为他人带来帮助。
通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发人深省的著作,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自卑感的积极作用,以及社会感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还引导我去寻找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01、本书作者五位一体图践行之前所分享的《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中所提到的读书方法,现在我画出本次解读的书的五位一体图:0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曾经在大学的时候看到室友的书架上放着一本《自卑与超越》,当时出于本能的好奇,我翻开了它,本想好好阅读一番,但是当时恰好是自己备考法硕的时间段,腾不出整块整块的时间来读,于是看了前面两张之后就搁下了。
直到今年7月份,我和室友都已经工作了,我去他租住的地方和他相聚,这本书再一次进入了我的视野,于是我就像时隔几年前后两次见到同一个漂亮女孩一样,我决定不再错过这次机会,这次一定把它读完。
上班之余,我带着这本书到图书馆去阅读,当我再一次看到书中的文字,不禁懊悔不跌,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早点读完这本书,虽然不能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地道的完全人生指南,但它对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以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应对方法,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读这本书时,感觉就像有一个智者在和我对话,他告诉我,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说到心理学,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他的那本《梦的解析》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成形。
再稍微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同学会知道创立了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卡尔.荣格,现在有一套应用范围极广的测量个人职业兴趣倾向的心理测评工具MBTI便是由卡尔.荣格的内倾与外倾的理论发展而来。
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自卑与超越》主动承受痛苦,化自卑为奋斗的源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主动承受痛苦,化自卑为奋斗的源泉,实现自我价值文/巧巧天才大都自卑,但他们能把自卑化为升华的动力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说过:'相信天才的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但凡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实际在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段难以启齿的岁月,所有伟大的人物都诞生于自卑,都能将自卑化为升华的动力'。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林肯,他出生在肯塔基州的穷人家庭,他相貌难堪,也因此常常被人们嘲笑,他对自己的缺陷十分敏感和自卑,但他自卑成为奋斗的源泉,刻苦学习、拼命自修早期的知识匮乏和丑陋寡闻,最终摆脱自卑,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拿破仑身材矮小常常也因着问题感到,但他敢于面对事实立志要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最终成为风云一代人物;德摩斯梯尼从小口吃说话不利落,为了克服口吃的自卑,于是他把石子含在口中练习演讲,最终成为'西方古代十大演讲家'之一。
自卑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卑的一面。
当自我感觉某种能力不足、做的不够好时,就会产生自卑的不良情绪。
自卑是奋斗的源泉,让生活更幸福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着本书中所说指到自卑是个体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正常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与超越的过程。
我们生活中我们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的身心和生活,我们也心有所往,想逐步改善。
从古至今靠着这种'自卑'意识的牵引,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一步步改正,一步步发展,一步步推进,最终演化成如今的人类社会。
因此'自卑'有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了解它,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让自卑成为奋斗的源泉,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
如何让自卑成为奋斗的源泉,又该具体怎么行动呢?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给我们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四个步骤帮助我们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一、确定生命的意义确定生命的意义对消除自卑心理是至关重要。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引言《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人类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自卑感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心理理论——个体心理学。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类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
2. 自卑感的根源阿德勒认为,许多人的焦虑和不满来自于内心的自卑感。
自卑感来源于人们对自己不足的感知,以及对他人的评价和比较。
无论是在童年还是成年阶段,我们都会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如果不加以解决和超越,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 探索自卑感的解决之道阿德勒认为,要解决自卑感问题,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其次,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协作共赢,从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4.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个体心理学是阿德勒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主动性。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对,个体心理学更注重人的社会性和目标追求。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目标,而自卑感只是一种阻碍人们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
个体心理学通过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卑感的根源,并鼓励个体积极面对并超越自卑感。
5. 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阅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自卑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负面情绪,但它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自卑感。
其次,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提醒我要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支持是实现个人成长和超越自卑感的关键。
最后,个人成长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认真的努力,不断追求个人目标和提高自身品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参考范文《自卑与超越》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撰写的一本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阐述心理学家的理论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了人的自卑感以及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的原因是“主权幻想”和“权势崇拜”两个概念。
他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没有权力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对他人的过分关注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同时,阿德勒还强调了人的心理动力学,即人的行为是受内心的动机驱使的。
他认为,自卑感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个人内心的冲突或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的纠正办法。
他主张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价值来源于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还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即个体应该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以实现自我发展。
阿德勒的理论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阿德勒的理论提醒了我,人的价值不应该只是建立在外界的认可和权力的基础上,而是应该从内心寻找。
他的理论帮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阿德勒的理论让我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所以,我无需对他人的成功或成就感到嫉妒和自卑,而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他人,并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改进自己。
最后,阿德勒的理论还让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
当我选择积极的行为时,我会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打破自卑感;相反,当我选择消极的行为时,我会感到沮丧和自卑。
因此,我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关注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自我发展。
总的来说,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卑感的产生原因,并学会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发展。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最近读了阿德勒的这本书,感触颇深呐。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
这种自卑感并非什么坏事,反而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小时候我特别胆小内向,在班级里几乎不敢大声说话。
每次老师提问,我就算知道答案,心里也会紧张得要命,生怕答错了被同学笑话。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成绩不如人家好,朋友也没人家多。
这种深深的自卑感让我感到很苦恼。
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很多同学也有他们自己的烦恼和不自信的地方。
比如,有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体育却很差,每次上体育课都很发愁;还有个长得漂亮的女同学,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总是很自卑。
看到他们这样,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大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
我主动参加班级的活动,哪怕只是帮忙搬搬东西、布置一下场地,也让我觉得自己在为集体做贡献。
我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虽然准备的过程中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真正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怕什么,豁出去了!”结果那次演讲,我居然得了个三等奖。
虽然不是最好的成绩,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从那以后,我好像找到了一点自信。
我不再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而是努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发现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就经常给校报投稿,慢慢地,我的文章也开始被刊登出来。
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报纸上,心里那种喜悦和自豪真是无法形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明白了阿德勒所说的“超越自卑”的真正含义。
超越自卑并不是要完全消除自卑感,而是要学会在自卑感的驱使下,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局限。
就像爬山一样,我们知道山很高,爬起来会很累,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挑战,我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再比如说找工作这件事吧。
大学毕业那会儿,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我心里又开始犯嘀咕了,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专业知识也没学好,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一、如何识别“自卑情结”2001-2-13 9:54:23 美国:A.阿德勒著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自卑情结”–—似乎已经驰名于世了。
众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采用了这个名词,并且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付诸于实用。
然而,我却不敢断定:他们是否确实了解或正确无误地应用这个名词。
例如:告诉病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怎样克服它们。
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风格中表现的特殊气质,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时鼓励他。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
想要以自卑情结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者和其他病患者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的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者分开。
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
你患着头痛病~”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否”,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
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
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象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
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
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
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自卑与超越简介
• • • • • •
敌意的记忆限制身心发展 死亡信息的恐惧 亲系与战争的记忆 根深蒂固困惑 受歧视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终身难忘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梦
----梦中所提出的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比清醒时考 虑 整个情景所获得的方法差。 弗洛伊德的解析 ----为满足个人未经实现的愿望
• 个体心理学的观点
生活意义的错误与正确
一、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且被别人认为 为有效的东西 二、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 如:罪犯、自杀者、、、、、
儿童错误的人生意义的形成 一、身体器官的缺陷 二、娇宠儿童 三、被忽视的儿童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自卑感与优越感
• 自卑情结: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比如:愤怒、哭泣、道歉 形成:人类的全部文化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 例如:科学的兴起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未 来预测的需要。
• 个体优越感的目标
它的形成是在成长和探索中固定下来,是生活的奋斗, 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地图上一个静止点。 ------“奇异的优越感” ”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记忆力
• 记忆显示出生活模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 • 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和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 关系 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诉说其故事的 方式,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 的基本人生观雏形。
第一部分:人生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每个人的话语充耳不闻,而只是观察他的 行为,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意义”。他的 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乃至性格 特征等,都遵循这个“生活意义”而行。他的作风,他的 一举一动,都蕴涵着他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好像在 说“我就是这个样子,而宇宙就是那总形态”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什么是青春期
3.生理特征
5.青春期的性意
识萌芽
4.青春期的挣扎
6.正视青春期
1.犯罪心理
2.罪犯的类型
3.合作的重要性
4.如何矫治犯罪行
为
1.平衡生活的三条
系带
2.职业的早期训练
3.影响职业选择的
其他因素
4.对待职业的态度
1.人类需要团
结
2.利己主义
3.过失犯罪
4.社会兴趣和
社会平等
1.爱情、合作与社
青春关于家庭学校的。
精彩摘录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
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舍我其谁!
目录分析
02
2.人生的
三大事实
04
06
4.童年对
人生的影响
6.合作的
重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
1.生活对
于我们的意
义
05
03
3.社会情
感
5.童年记
忆的重要价
值
2.情感影响发展
1.心灵与肉体的
交互作用
3.身形、性格与
心智
2.追求优越感
1.自卑情结
3.设立有意义目
标
2.关于早期记忆
的六个案例
1.理解记忆
们自己。
由于开始读的时候是去年10月份,中间断了一部分,之后又陆陆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不能说完全理解,但是很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_1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
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
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
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
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
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
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
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
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
[心理学论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
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
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
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
中译本由台湾学者黄光国翻译。
1986年作家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发行。
约十六万字。
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
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
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
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自卑与超越书籍简介
自卑与超越书籍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弟子、心理学家阿尔德·阿德勒所写的一本心理学著作。
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类自卑感的形成、影响和克服方法,以及人类如何通过以更高的目标与意义来超越自卑感,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自卑感起源的探讨,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主要是由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和社会因素导致的,而人们也常常通过贬低他人、自夸或放弃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自卑感。
在阐述超越自卑感的方法中,阿德勒提出要以个人的具体目标、对于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为导向,以此来超越自身的自卑感、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自卑与超越》的思想对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00字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
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从寻找人生的意义出发,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现在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
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他理论的最后实践点是认为要想变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优越和完善,通过合作让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优越感。
整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合作的重视。
无论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解决社会性的问题,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献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几乎在每个章节,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良好互动能够帮助人从自卑走向超越,从自私步入到奉献,进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从小培养合作能力,首先是从和母亲的合作开始的。
当母亲和孩子合作愉快,关系变得良好而稳定的时候,孩子会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之后再将这种关系延伸扩大到周围环境中。
这个合作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们都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看中的总是比较、竞争以及比别人好,我们极少会欣赏合作和培养合作的精神,甚至我们也厌倦了奉献,认为奉献对个人毫无帮助,是个人道德走入到一个极高境界之后的锦上添花,却没有意识到奉献和合作如何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殊不知,奉献和合作带来的个人价值感对于我们完善自我、认同自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让我们在这个社会性的关系中彼此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
也许现在看来,阿德勒的部分观点并不那么完美,也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为什么单一的指出合作的解决方式,却极少谈论别的解决方式一样。
[心理学论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论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德勒说,虽然自卑情绪这么常态,但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它是促进人类地位提升的原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都想让自己成为希望的样子。
我生于农村,爸爸是非农业户口,妈妈是农业户口。
家庭条件算是一般。
不知是从小港片看多了,还是因为爸爸在城里工作,每次我和妈妈下地干活,都会经过一列火车,我都会远远望着它,每次都会想,我要是能坐着火车去上学该多好啊。
因为老妈有一些传统,不让女孩考高中,我当时以全校第二名竟然上了一个中专。
(那个时期更在意户口农转非)我终于实现了坐着火车去上学的愿望了。
毕业后不久,我就结婚了。
为了更好的能在京城立足,我们便一起设立目标,制定计划。
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就这样,为了我们能过更好的生活,我开始通过成考,考入本科。
通过网上报名考取工作所需的各种证书。
因在私企,相对发展比较快,收入也和付出成正比。
为工作方便,公司也给自己配了一辆夏利车,我也挤进了开着汽车上下班的行列。
再后来,随着薪资的提升,我们买了房,换了房。
内心中的自卑感给予我力量,敦促我奋发。
自卑本身而言没有好坏之分,在于个人的想法,于积极乐观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从自卑中获取动力,成就自己。
它和必要的消极情绪一样,能让你充满希望,正视事实,并推动你前进。
爱因斯旦说:“人只有献身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从自卑中获取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
让自己的生命有着存在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人生道路
自卑感
第章
优越感
个体
家庭环境
自卑
观点
哲理 青春期
社会
自卑
问题
学校
精神
职业
肉体
意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同时又蕴含着极 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 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必将超越自卑。
目录分析
01
第1章人生 的意义
02
第2章精神 和肉体
04
第4章早期 记忆
06
第6章家庭 环境的影响
03
第3章自卑 感和优越感
05
第5章梦境
01
第7章学校 影响
02
第8章青春 期
04
第10章职 业问题
06
第12章爱 情和婚姻
03
第9章犯罪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人类受到的这三大制约引发了三大问题:首先,如何在备受限制的地球家园里谋到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其 次,在同伴中如何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定位,以便于展开合作,分享合作成果;第三,如何让自己适应这样一个要 求,即: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两性关系是人类得以存续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对人生状况所抱有的想法才能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面对某个问题毫无准备或手足无措时,就会认定自己不能解决问题,这种被夸大的不自信就被称为 自卑情结。 生命最本质的意义是**他人的利益,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所以其行为绝不会妨碍他人的幸福。 一言以蔽之,脱离了生活,封闭自我的一切行为都毫无意义。任何人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意义。 每个人都在苦苦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如果认识不到对他人贡献的多少是衡量个人的价值标准,必定就会误 入歧途。 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克服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才能最终获得安全,成为胜者。 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再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会让人对生命持有何种见解,以及对现在和未来能产生多大的 影响。
《自卑与超越》讲了些什么
《自卑与超越》讲了些什么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对我来说有点难读,太枯燥了,但我还是泛读了一遍,是阿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问题,从探索生命的意义出发,启发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
他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他对过去经历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
自卑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己。
他有几个想法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启发。
1、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卑。
2、人生最危险的境地是贪婪。
3、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4、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5、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献媚。
6、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7、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8、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
10、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
11、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12、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
——————————《自卑与超越》的原文1. “自卑是一种疾病,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才能够治愈它。
”——阿德勒2.“自卑是一种扭曲的自我认知,只有通过积极的自我肯定才能够改变它。
”——罗杰斯3. “自卑是一种限制,只有通过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才能够突破它。
”——马斯洛4. “自卑是一种自我防御,只有通过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才能够克服它。
”——尼采5. “自卑是一种机会,只有通过在挫折中成长和进步才能够抓住它。
”——拜伦——————————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卑与超越?自卑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是有限的,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和阅历来突破这种局限。
只有开始接触新事物,认识新的人,尝试新的体验,才能真正超越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生平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 *** 了他的上进心。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年,阿德勒获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
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行医期间,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A·阿德勒是弗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
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
阿德勒曾与弗洛依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
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
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
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
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
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
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
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
……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
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
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
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一个人如果睡不安稳,显然是害怕危险的发生,这种对人生的自然现象(睡眠)都抱着敌视态度的人,明显就是悲观主义者。
另外,他认为攻击者因为不受社会的赞同,往往会转成防卫者,这两种类型都有缺点,如攻击者凶暴、残酷,防卫者则好批评、猜忌。
阿德勒对性格有特别的看法,大致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及其他三类;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追求权力及优越的目标,以公开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连对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敌意时,就属于激进性格;相对于激进性格,非激进性格以从人群中撤退的方式,来操纵关心他的人,这种表面上不伤害别人的形式,其实同样隐藏着对人的敌意。
以下大致说明这些性格。
1、激进性格虚荣(vanity)虚荣会引导人去做一些只重外观而不重实质的无益工作及努力,使人经常想着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看法,这迟早会使人失去与现实的接触。
虚荣最常使人去干扰别人,那些无法在自我虚荣中得到满足的人,常努力去阻止别人充份展现其生命。
有虚荣心的人总是知道怎样把错误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毫无贡献,只是一味地抱怨、找藉口,不计一切代价维持个人的优越感,并保护他们的虚荣,免得遭受羞辱。
嫉妒(jealousy)嫉妒有千百种形态,它可能表现在不信任、暗中袭击别人、从批评的角度去衡量别人、经常怕被人忽视;自毁;死硬的顽强;限制别人的自由;征服等,哪一个独占鳌头,就全看当事人在形成嫉妒情感前为社会生活所作的准备了。
嫉妒也可能抱着谴责别人的目的,凡此种种形态都导向一个结果:剥夺另一个人的意志自由,把他拘在一个常规里,或把他锁起来。
眼红(envy)只要有追求权力及追求支配存在的地方,“眼红”一定存在。
个人若达不到目标,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会产生自卑情结。
这份自卑感压迫他,对他的整体行为和生命态度造成影响,他会开始把时间花在注意别人的成功,思考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已经如何成功等事务上,他经常觉得被忽略,感到受人歧视,由于他难得费心去同情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对人性了解极少,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苦而尝试改变自己,最后他可能会见旁人痛苦而感到高兴。
贪吝(avarice)贪吝者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以保护那些可鄙的财物,在今日文明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一点贪吝,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吝啬时间、体力,就等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就怕被误用,将自己的工作重担转移到别人肩头。
恨(hate)恨通常不会公开表露,它类似虚荣,知道如何给自己戴上面具再显现,有时恨以温和的形态表现,例如不信任人;唠叨;哀怨就是一种掩饰形态,一个人怀恨的程度和唠叨程度,可说是此人个性的最佳指标。
犯罪性疏忽当一个人把个人小事看得比别人的利益更重要时,他才会对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毫不挂虑,而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敌意”与人道的“索引”。
2、非激进性格孤僻(seclusiveness)这种人会刻意对人冷淡,利用每一种可能在自己与人类同胞中制造距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虚荣及野心的暗流——他们意图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来提升自己,但他们最后赢得的也不过是幻想的荣耀罢了,在这些仿佛无害的放逐态度里,明显带有争斗的敌意。
焦虑不安(anxiety)厌世的性格常满布焦虑不安的色彩,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某种敌意下的受害者,他们相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异于常人,“害怕跌落”就是他们表现在外的态度,其实他们和追求权力及优越目标的人一样,焦灼不安是强迫别人走近他们并陪伴他们的明显招式。
懦弱(faint-heartedness)这种人觉得每一件面临的工作都特别困难,他们对自己完成任何一件事的力量没有信心,他们表现的外在形式必然是行动迟缓,结果不但无法很快完成工作,反而可能保持不变;除了行动迟缓,懦弱性格还有过度慎重、过度周备的表现,这些都只是为逃避责任才有的行为。
粗野不驯(untamed instincts)有些人的个性可以用粗鲁(uncouthness)、或极度缺乏教养来说明,他们的言行表现肮脏凌乱,不做一件有用的事,似乎一意破坏和冒犯别人。
他们的粗野行为始于幼年时期,他们的性格很少是直线发展的;藏在这种行为的底层,是这种粗俗者会见朋友的明显恶感,每个粗俗而令人不快的人都希望远离生命,而且他们都厌恶合作,粗野行为是他们逃避人类的最好方法。
3、其他愉快(cheerfulness)有的人常常神采奕奕,永远不会忧虑,与人相处时擅于把这种愉快散发出去,使人生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性格是社会感的高度发展。
思辨力的匮乏(thought processes and ways of expression)有的人所思所言,满是格言、谚语或专门术语,他们在判断、批评别人时缺乏感同身受的心思,这足以证明他们心灵阻滞。
学生式的不成熟(schoolboy immaturity)有些人的发展生涯似乎停留在学校的某阶段,他们表现地像个学生:迫切地听讲,等待机会一抒己见,让别人得知他对当时的议题亦有所知,并等待好的分数来肯定自己,他们只适合处在固定不变的生活形态;假如他们恰好缺少同情心,就会显得尖酸刻薄、难以亲近,或是流露出想扮演万事通的意图,依个人偏颇的规则与公式对事情作贸然的分类。
腐懦及原则至上者(penants and men of principle)这类学究型的人,事事都依据原则,且谨慎地逃避一切变化,因为他们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必须把生命塞进几条规则与公式中,他们才不会害怕生命,当无公式或规则可依循时,他们只有逃跑。
顺服(submissiveness)这类人大概不能适应主动的位置,他们只有在遵从别人的命令时才会显得舒适自在,他们逢人就鞠躬,仔细聆听每个人的话,不多加衡量、思考,只是听命行事,且一味附和,他们认为顺服是一种荣耀,有些人甚至在压抑自己中找到快乐,可以说他们是在压抑自己中为人生的问题找到解答。
有些的奴性到了只有感谢某人时,他们才会快乐,他们仿佛为人的原谅而存活于世。
但我们不应以为他们高兴这样,其实他们多数是不快乐的。
另外,阿德勒认为女性被灌输的人生法则是顺服,即使她们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她们仍深信不移。
解决这些困难的通路就是两性朝平等的方向努力,也许目前还是理想,但它至少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
专横霸道(imperiousness)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支配欲,喜欢担任领导的角色,所以当他们需要服从别人的命令时,他们往往显得紧张不安,如果我们恰好需要一名领导者,就可以往这类人中去找,不过他们在团体中不能发挥他们的一份力量。
终其一生,他们把自己拉到极限,直到用某些方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才会休息。
命中带煞(hard lack)这类不幸者的倾向是,以其恶运为荣,并把它当作某种超自然力量所致,其实这只是顽固的虚荣在作祟,只有认为自己是万事万物中心者才会如此夸大;他们看每件事都过分严重、悲观,我们不难了解他们何以事事不顺,他们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愁苦,也使别人变得愁苦,所以人人谴责他们是扫把星。
虚荣是其不幸的根源,而“不幸”则是这种人用来显得不同凡响的一种方法!宗教狂(religiosity)在他们的看法中,认为借用人工的方法和一些特别热切的祈祷和宗教仪式一样,能使自己和上帝更靠近,也就是说,上帝除了全心看顾他们之外,别无他事。
他们接近上帝的方法一如他们接近人类,只是抱怨、发牢骚,而从不设法自救或改善环境,他们觉得合作只是别人的义务。
(二)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如果人们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人们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
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他处理问题与事物的模式,即使这模式错得一塌糊涂,会不断带来不幸与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除非由受过训练的专家来帮助发现最初的错误,并从旁建议一种较为合适的意义。
以下是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1、器官缺陷的儿童:大多数器官或内分泌腺有缺陷的儿童,常因为别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变得只对自己有兴趣,而成为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