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梦的解析原版读心术心理学入门基础书籍
自卑与超越乌合之众梦的解析原版读心术心理学入门
基础书籍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他是继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后,20世纪欧洲心理学的又一代表人物。此书中他提出了自卑感与超越欲的理论,这个理论对于塑造自我意识和发展个人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自卑感的来源及其影响
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认为,自卑是由于童年时期经历的失落感、羞辱感、排挤感等负面情感产生的。这种负面情感是因为童年时,重要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对自己的期望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不能妥善处理这种情感的话,自卑感就会越来越深刻,并影响到他们的成年生活。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的主要来源包括:父母的期望与评价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家庭的贫富不一、名利不够、教育水平不够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个人自我价值的降低,明显感受到的是,自己似乎不值得被尊敬和听取意见。
自卑感的影响非常大,它容易导致个人的动力、信心、积极性以及幸福感都受到极大影响。自卑感的人常因为缺乏自信而避免认真以及谈论问题,因为害怕被人家讲“太假”。
二、超越欲的作用及其实现
阿德勒认为,人的超越欲是一种向上追求、自我实现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感,实现自我价值。阿德勒还说,超越欲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基础。而为了超越自己,一个人需要寻求感官体验和精神成长两方面的平衡。
具体来说,超越欲的作用表现为:
1. 帮助人们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2. 促进个人成长,提高自我价值。
3. 提高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4. 激发创造性,突破传统束缚。
像阿德勒那样思考人生: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理解生命
目录分析
这一章详细阐述了自卑情结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作者认为,自卑是人类内心 普遍存在的情感,但过度的自卑感会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通过实例和分析,作 者揭示了自卑情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目录分析
这一章探讨了如何超越自卑,实现个人成长。作者提出了自我认知、自我接 纳、自我完善等一系列方法,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调整心态,发 挥自己的潜能。
精彩摘录
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然而,正是这种自卑感促使我们不断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
精彩摘录
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种问题:我该如何在宇宙中定位自己?这个 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和世界。
精彩摘录
我们不应该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而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只有通过制 定一个明确的未来目标,我们才能真正地超越自己的局限性,实现自我价值。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像阿德勒那样思考人生: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理解生命》是一本极具启发 性的书籍,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阿德勒的思想精髓。在书中, 作者将阿德勒的思想与自己的见解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阿德 勒的思想。
阅读感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阿德勒的思想所吸引。他强调了人类生 而自卑,但正是这种自卑驱使着我们去超越自我,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 思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更加珍惜 自己所拥有的。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1. 引言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人类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自卑感的根源,并提出了一种积极的心理理论——个体心理学。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类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对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
2. 自卑感的根源
阿德勒认为,许多人的焦虑和不满来自于内心的自卑感。自卑感来源于人们对自己不足的感知,以及对他人的评价和比较。无论是在童年还是成年阶段,我们都会不断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不加以解决和超越,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 探索自卑感的解决之道
阿德勒认为,要解决自卑感问题,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其次,要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协作共赢,从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4.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个体心理学是阿德勒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
验和主动性。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对,个体心理学更注重人的社
会性和目标追求。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
需求和追求目标,而自卑感只是一种阻碍人们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
个体心理学通过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卑感的根源,并
鼓励个体积极面对并超越自卑感。
5. 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启示
阅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深度探索自我与社会的交织
在探索个体心理与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这本书不仅涵盖了心理学的多个方面,还深入剖析了人类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震撼,不仅对阿德勒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阿德勒首先探讨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生存,更在于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曾经的迷茫和不安,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而当我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时,就能超越自卑,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心灵和肉体的交互作用也是阿德勒关注的重点。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的心灵受到创伤时,身体也会受到影响。这使我更加明白,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关注自己的身体,不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心灵的平衡。
自卑感与优越感是阿德勒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卑感,但如何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深感,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时,自卑感就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越感。而这种感觉,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家庭的影响是阿德勒另一个强调的重点。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书中,阿德勒提到了许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让我更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自信、独立的孩子;而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则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和焦虑。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患上佝偻病,又矮又丑。又Zaire岁时因患上肺炎险些去世。不幸的童年使他在兄弟之间总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没有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开始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创立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我们在学校实习时候那些孩子们的身影,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里面讲到了很多人之所以出现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学校的孩子们非常有帮助。阿德勒对不同类的孩子进行过分析,就像十九中的孩子,他们学习不好,一直一旦人忽略,为了引起关注,他们做各种恶作剧戏弄老师,欺负同学让大家厌恶的方式达到自己目的。他们宁愿被惩罚也不想被忽略。这本书让我学会更加的了解中学生,更好的与他们相处。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
书名:《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读书日期:2022年1月1日
概要: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作品之一,探讨了人类自卑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超越自卑,实现自我成长和个体发展。作者认为,自卑感源于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可以通过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克服。书中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策略,帮助读者提升自信心并实现自我价值。
章节摘要:
第一章:自卑感的本质
本章主要分析了自卑感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其可能的产生原因。作者认为,自卑感的本质在于个体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和不满,这种感受是由于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所引起的。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自卑感的根源和机制来寻找克服它的方法。
第二章:自卑感的来源
本章主要介绍了自卑感可能的来源和影响因素。作者认为,自卑感往往是从童年时期形成的,并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例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而虐待和忽视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此外,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期望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第三章:克服自卑感的策略
本章介绍了一些可以帮助个体克服自卑感的策略和技巧。作者提出,关键在于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例如,个体可以通过调整对自己的看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提升自信心。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和努力实现它们,来增强自我成长和个人发展。
第四章:超越自卑感
本章介绍了如何超越自卑感,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潜力。作者认为,超越自卑感的关键在于个体的社交关系和对他人的关注。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支持,个体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获得认可和尊重。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为他人做出贡献和服务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感。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自卑
全译本
心理学
理解
社会
意义
职业
记忆
正确对待
影响
职业
重要性
合作
生活
情感
梦
心理
角色
青春期
内容摘要
《自卑与超越》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
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我们必须开拓Fra Baidu bibliotek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
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
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
自卑与超越——精选推荐
⾃卑与超越
⾃卑与超越
《⾃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理学观点出发,阐明⼈⽣道路和⼈⽣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卑感,因为没有⼀个⼈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的通性。然⽽,并不是⼈⼈都能超越⾃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活。那些⾃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童,以后在⽣活中容易⾛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卑⾛向超越。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器官上的缺陷,⼉童的⾃卑感总是⼀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的⽣活,且⼀举⼀动受到成年⼈的控制。当⼉童利⽤这种⾃卑感作为逃避⾏动的借⼝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卑感在以后的⽣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卑情结”。
1870~1937,奥地利⼼理学家
1912年在《精神病的组成》中,阿德勒把他的学术体系定名为个体⼼理学。同年他还创办了这个学派的机关报《个体⼼理学杂志》。
阿德勒认为⼈的⽣命和精神活动都具有⼀定⽬标性,⼈是未来定向的。他觉得由于⼈们为精神⽣活确定⼀个⽬标,他们就会更好地适应现实。他把⼀切⼼理现象都看作反映某种统⼀的⽣活计划,⽽⽣活计划的总⽬标就是优越。⼼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优越性这⼀⽬标进⾏的。
阿德勒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的优越和完善。他把为优越⽽奋⼒称作⽣命的实质,为优越⽽奋⼒是阿德勒⼈格理论的基本动⼒。⾏为的动机出于⼈的社会性,⽽不是⽣物因素起主要作⽤。后来,阿德勒⼜把个⼈优越⽽奋⼒的观点改变成个⼈为完善的社会⽽奋⼒。他同时还认为个⼈优越⽽奋⼒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果⼀个⼈不顾别⼈和社会的需要,只专⼼于个⼈的优越,就可能产⽣优越情结,⽽具有优越情结的⼈可能成为⼀个专横跋扈、⾃吹⾃擂、傲慢之⼈,这种⼈不太受社会欢迎。
果麦经典:自卑与超越
阅读感受
当我们翻开《果麦经典: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 界。这是一本深入人心的个体心理学经典,它不仅带给我们知识的启示,更引导 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在阿德勒的笔下,自卑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状态,一个我们每个人 都可能经历的状态。他用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自卑并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而是一次次自我超越的契机。他从教育、家庭、社交、伦理、婚姻等多个领域阐 述了个体在面对自卑时的种种挑战和可能性,让人深感震撼。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卑”这个词,更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 困难和挑战都隐藏着一份宝贵的成长机会。我曾经也是一个自卑者,在沟通这个 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会因为自己的话无法逗笑别人而感到沮丧, 也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
曾经我一度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是常常觉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世间走 一遭,怎么能这样算了呢?于是我疯狂的查资料,看书,我不相信还有用心学不 会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正常的聊天,虽然 有的时候还是会找不到话题,但已经好多了。
阿德勒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卑所束缚,而要看到自卑背后的无限可能。他提 醒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卑,超越自我,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实现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果麦经典:自卑与超越》还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 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 而应该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自己的优势。正如阿德勒所说:“生活的意义 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心理学
健康人格观
完整和统一的人格表现在对待各种事物的基本态度: (1)个人的社会态度; (2)在社会分工中想做哪部分工作; (3)对两性关系的态度。
www.themegallery.com
Company Logo
阿德勒疗法
心理治疗本质 心理治疗目的 治疗的主要成分
一种鼓励和再教育的过程 帮助患者获得直接面对生活任务和挑 战的勇气,并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 治疗者和患者形成的积极的关系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以整体的方式起作 用的,促使个体去实现自己创设的目标。
www.themegallery.com
Company Logo
阿德勒疗法
生活方式
在生命早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有 关生活和经历的 “规则”或普遍现象是最初的认 知图式,阿德勒将这种认知图式称为生活方式。
www.themegallery.com
Company Logo
阿德勒疗法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往往包括:
1、自我概念(我是好的,坏的,有能力的) 2、自我理想(我应该成为第一,最好的,最糟糕的等等) 3、关于关于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看法(生活激动人心的, 令人困惑,危险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关心人的,竞争性 的等等) 4、一系列伦理观念(个体的是非观)
凡是正常的人所追求的都不单单是个人的优 越,而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优越。
自卑与超越简介
---阿德勒 阿德勒
作品简介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视角出发,讲述的人生意 义。在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 个人对于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便成为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生活。 以“自卑情结”为线索,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 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 以取得成就。
• • • • • •
敌意的记忆限制身心发展 死亡信息的恐惧 亲系与战争的记忆 根深蒂固困惑 受歧视者的反抗欲 意外事故,终身难忘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梦
----梦中所提出的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比清醒时考 虑 整个情景所获得的方法差。 弗洛伊德的解析 ----为满足个人未经实现的愿望
• 个体心理学的观点
本书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让我们 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也让 我更好的理解他人,更好的包容、欣赏这 个世界。
谢 谢
第六部分:犯罪与预防
犯罪心理透析 一、我们总可以发现人们努力地争取由卑下地位升至优越
地位,由失败到胜利,由下到上。 二、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都显现出他是在解决问题,克服 困难,努力争取优越。他和别人不同之处便是他所追求的 方向错误。 三、罪犯的目标总是在追求属于他私人的优越感。
罪犯的两种类型 • 习惯于把每一个人当作敌人看待 • 被宠坏的孩子
[心理学论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论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说,虽然自卑情绪这么常态,但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它是促进人类地位提升的原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都想让自己成为希望的样子。
我生于农村,爸爸是非农业户口,妈妈是农业户口。家庭条件算是一般。不知是从小港片看多了,还是因为爸爸在城里工作,每次我和妈妈下地干活,都会经过一列火车,我都会远远望着它,每次都会想,我要是能坐着火车去上学该多好啊。
因为老妈有一些传统,不让女孩考高中,我当时以全校第二名竟然上了一个中专。(那个时期更在意户口农转非)我终于实现了坐着火车去上学的愿望了。
毕业后不久,我就结婚了。为了更好的能在京城立足,我们便一起设立目标,制定计划。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就这样,为了我们能过更好的生活,我开始通过成考,考入本科。通过网上报名考取工作所需的各种证书。因在私企,相对发展比较快,收入也和付出成正比。为工作方便,公司也给自己配了一辆夏利车,我也挤进了开着汽车上下班的行列。
再后来,随着薪资的提升,我们买了房,换了房。内心中的自卑感给予我力量,敦促我奋发。
自卑本身而言没有好坏之分,在于个人的想法,于积极乐观的人,自卑让其认识自身的短板,从而激发其潜力,从自卑中获取动力,成就自己。它和必要的消极情绪一样,能让你充满希望,正视事实,并推动你前进。
爱因斯旦说:“人只有献身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从自卑中获取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有着存在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
勒所著的书籍,其主要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这个主题似乎很陌生,但实际上,它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深感受益匪浅,特在此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兴趣。我看到这本书最初的时候,很想看看它会给我带来什么启示。当我开始读它的时候,我被它的内容所吸引。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目标。」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思考,因为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是简单的快乐感,而是要不断追求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阿德勒的理论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都有自卑感,但我们并不必要被它所控制。他认为,自卑的人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受欢迎,从而产生自卑感。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感是一种弱点,而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强点,并利用它们来超越自己。
除此之外,阿德勒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如主动性、社会兴趣和目标取向,来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感,实现自我超越。我想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的个人心理健康,还适用于组织和社会层面。
此书对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可以给予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感到压力重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阿德勒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愉快地面对挑战,而不是被自卑感所控制。此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的有益指导,这是自卑与超越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不断追求目标,不断创新自己。这本书的警示是,我们要谨防自己的自卑感和负面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和信心走出困境,超越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标准版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标准版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也是他提出的人本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作品之一。这本书以“课堂记录”为形式,记录下了阿德勒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整本书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那就是自卑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源,而超越自卑感则是实现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关键。
阿德勒从儿童时期的教育问题谈起,指出了竞争、攀比和权力之争对个人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他指出,人在竞争中产生了自卑感,因为它是建立在跟其他人比较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竞争心态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使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到自卑。
阿德勒还谈到了自卑感的不同形式,如生理上的自卑、社会上的自卑和道德上的自卑。他认为自卑感是对外界评判的过度关注,以及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低估。同时,他也提出自我满足感是一种对自卑感的逃避,而真正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超越自卑感来实现自我实现。
在书中,阿德勒也提到了不同家庭环境对个体自卑感的影响。他认为,对儿童的过度呵护和溺爱会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自卑感。相反,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过度苛刻和不公正的对待,也会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卑。
为了克服自卑感,阿德勒提出了一种“社会兴趣”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兴趣是一种关注他人利益与幸福的能力,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通过关注他人,并愿意帮助他人,人们可以超越个人的私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书的最后,阿德勒总结了超越自卑感的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倾听他人需要的能力,通过学会欣赏和理解他人,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
关系。其次是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确保自己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他人的发展。最后是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努力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
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
们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迄至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
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
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一个人如果睡不安稳,显然是害怕危险的发生,这种对人生的自然现象(睡眠)都抱着敌视态度的人,明显就是悲观主义者。另外,他认为攻击者因为不受社会的赞同,往往会转成防卫者,这两种类型都有缺点,如攻击者凶暴、残酷,防卫者则好批评、猜忌。阿德勒对性格有特别的看法,大致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及其他三类;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追求权力及优越的目标,以公开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连对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敌意时,就属于激进性格;相对于激进性格,非激进性格以从人群中撤退的方式,来操纵关心他的人,这种表面上不伤害别人的形式,其实同样隐藏着对人的敌意。以下大致说明这些性格。1、激进性格
虚荣(vanity)虚荣会引导人去做一些只重外观而不重实质的无益工作及努力,使人经常想着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看法,这迟早会使人失去与现实的接触。虚荣最常使人去干扰别人,那些无法在自我虚荣中得到满足的人,常努力去阻止别人充份展现其生命。有虚荣心的人总是知道怎样把错误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毫无贡献,只是一味地抱怨、找藉口,不计一切代价维持个人的优越感,并
保护他们的虚荣,免得遭受羞辱。嫉妒(jealousy)嫉妒有千百种形态,它可能表现在不信任、暗中袭击别人、从批评的角度去衡量别人、经常怕被人忽视;自毁;死硬的顽强;限制别人的自由;征服等,哪一个独占鳌头,就全看当事人在形成嫉妒情感前为社会生活所作的准备了。嫉妒也可能抱着谴责别人的目的,凡此种种形态都导向一个结果:剥夺另一个人的意志自由,把他拘在一个常规里,或把他锁起来。眼红(envy)只要有追求权力及追求支配存在的地方,“眼红”一定存在。个人若达不到目标,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会产生自卑情结。这份自卑感压迫他,对他的整体行为和生命态度造成影响,他会开始把时间花在注意别人的成功,思考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已经如何成功等事务上,他经常觉得被忽略,感到受人歧视,由于他难得费心去同情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对人性了解极少,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苦而尝试改变自己,最后他可能会见旁人痛苦而感到高兴。贪吝(avarice)
贪吝者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以保护那些可鄙的财物,在今日文明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一点贪吝,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吝啬时间、体力,就等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就怕被误用,将自己的工作重担转移到别人肩头。恨(hate)恨
通常不会公开表露,它类似虚荣,知道如何给自己戴上面具再显现,有时恨以温和的形态表现,例如不信任人;唠叨;哀怨就是一种掩饰形态,一个人怀恨的程度和唠叨程度,可说是此人个性的最佳指标。犯罪性疏忽当一个人把个人小事看得比别人的利益更重要时,他才会对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毫不挂虑,而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敌意”与人道的“索引”。2、非激进性格
孤僻(seclusiveness)这种人会刻意对人冷淡,利用每一种可能在自己与人类同胞中制造距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虚荣及野心的暗流——他们意图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来提升自己,但他们最后赢得的也不过是幻想的荣耀罢了,在这些仿佛无害的放逐态度里,明显带有争斗的敌意。焦虑不安(anxiety)厌世的性格常满布焦虑不安的色彩,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某种敌意下的受害者,他们相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异于常人,“害怕跌落”就是他们表现在外的态度,其实他们和追求权力及优越目标的人一样,焦灼不安是强迫别人走近他们并陪伴他们的明显招式。懦弱(faint-heartedness)
这种人觉得每一件面临的工作都特别困难,他们对自己完成任何一件事的力量没有信心,他们表现的外在形式必然是行动迟缓,结果不但无法很快完成工作,反而可能保持不变;除了行动迟缓,懦弱性格还有过度慎重、过度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