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观浅析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是什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的养生观1、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2、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
3、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4、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医养生观内容(1)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2)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3)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4)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5)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6)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7)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中医养生小贴士1、膳食要合理。
《黄帝内经》养生经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年,度百岁乃去。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的多面性决定了养生与生命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健康保护?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保持健康?让我们从专家们在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病前预防和老年前维护。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纠正偏见,克服缺点。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观2:中医养生规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思熟虑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
养生的目的是达到身心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
杨是什么?阳是能量。
阴阳是相对的。
一切向上、向外、活跃、炽热都属于阳;所有向下、向内和寒冷都属于阴。
身体生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多或阴过多、阴虚或阳虚。
只要我们努力减少过多的党,增加过少的党,以恢复阴阳原有的平衡,疾病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之中。
因此,中医保健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年益寿《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前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因此,中医养生着重强调人们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注重顺应自然和季节变化。
2.2 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有阴阳两种相对矛盾且统一的力量存在,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运动和休息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3 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和日常活动来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3.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搭配食物,遵循节气饮食,保持适量饮食等。
3.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3.3 心理养生中医养生重视调整心理状态,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
4.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养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尽量寻求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养生的效果。
4.3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解读中医养生是一种千年传承的健康保健体系,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养生注重预防为主,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健康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并谈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1. 平衡与和谐:中医养生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倡导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使得身体内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防患未然: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防患未然”。
中医注重预防,主张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方法来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人体的自愈能力,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摄入等措施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平日的养生方法和保健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养生的价值观1.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的思想基础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病症,更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
中医养生倡导维持整体的健康状态,不仅关注某个局部的问题。
这种整体观念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综合健康,常常项目标来纠正采取药物治疗等应对策略,而要注重从整体上调整、改善自身的养生状况。
2. 自然与谐: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倡导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适应,遵从身体的生物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运动等。
此外,中医强调调理饮食、留出休息时间等,以保持内外环境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关注环境,回归自然,通过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保持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价值与现代社会1. 健康管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面临许多挑战。
我的中医养生观
我的中医养生观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中医养生观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
中医的养生论体系形成于黄帝内经,其中的论述详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结合自己学习经历,简单谈谈我对中医养生观的几点看法。
一、中医养生观必须深入内心(一)不可过于强求每个人都想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然而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先天因素从人一出生我们就无法改变,出生后可以通过养生方法延长寿命,但是不可过于功利。
古往今来追求长寿的人数不胜数,最典型的莫过于帝王,天天吃丹药,然而哪个帝王又能度百岁而去?(二)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人也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决定好好养生,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例如锻炼身体。
有些人把养生当成一项任务必须完成,例如一定要晚上9点睡觉。
要想养生观深入内心必须把它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形成一种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养生的最好体现。
二、养形与养神(一)调养形体1.四季养生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春季多风,多花粉,尽量避免汗出当风,避免过敏源。
夏天汗出较多,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
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同时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及时补充盐分,或者绿豆汤、荷叶粥。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可以适当服用梨皮水,涂抹保湿护肤品。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应注意防寒保暖,食用羊肉罗卜汤,其中羊肉温补,萝卜健脾理气,合用则补而不腻。
2.运动养生动静结合是养生防病的内容之一。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
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方法。
诸如“五禽戏”、“太极拳”、等。
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
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探讨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学强调“天人相应”,即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来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
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还强调“阴阳平衡”,即人体内部的阴阳两极要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学提倡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保持阴阳
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还注重“预防为主”,即通过平时的保养和调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
中医养生学认为,预防
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包括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调节情绪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理论、营养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养生学的理
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建立在天人合一、求真、尊卑有序的根本思想上。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界和人类身心健
康的观念,以及如何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以常识、预防和
积极治疗为主要手段,追求平衡、相互调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
调节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平衡,使人体保持
健康。
根据中医养生观,人体的健康不仅依赖与本身的结构、机能和遗
传因素,还受周围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医学家把人体的健康
状况看作下列几个组成部分:气、阴阳、土精和血液。
这两者的动态
平衡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医养生观强调服从自然,认为人应当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
时间和地点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式,以维持自身健康状态,提高体质,促进自身免疫力。
中医养生观传统上以“六经配法”为基础,六经配法就是立足于
六经之理,结合人体的物理、化学、生理机能等,以有序的方式,采
用多种方法来修养身体,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以达到调节阴阳和气
血的平衡,保持健康。
此外,中医养生观还强调不要贪图即时快感,要以饮食疗法为主,不滥用药物,即坚持“轻药少服”的原则,坚持以食补养生。
中医认为,只有科学正确地饮食,才能均衡营养,帮助调节人体阴阳营养,
达到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中医养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思想,它着眼于宏观和微观的平衡,用多种方法达到调节自然界与人类
生理心理状态的目的,以此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观念1. 什么是中医养生观念?中医养生观念是指中医学中关于保持人体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疾病的防治,强调个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医养生观念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包括:2.1.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预防疾病。
2.2. 调整生活作息中医养生强调合理的生活作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遵循自然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2.3. 合理饮食中医养生饮食方面注重选择食物的性味、烹饪方式和饮食量等。
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以达到身体的保健效果。
2.4. 适度运动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2.5. 心理调适中医养生注重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挑战,有助于身心健康。
3. 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多种多样,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总结和验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3.1. 食疗中医养生中的食疗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合的食物,采用适当的烹饪方法进行食用,可以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例如,夏季可以多吃清凉的食物,如绿豆汤、黄瓜等;冬季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汤、红枣等。
3.2. 中药养生中医养生中广泛应用中药来保养身体。
中药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在适当的剂量和方法下使用,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枸杞子、黄芪等。
3.3.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中一种重要的调理方法。
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姿势,有助于调整人体气血的运行,增加体内能量,促进健康。
3.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式。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为了追求健康与长寿,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的认识。
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注重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2·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调节,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阴阳的相对失衡。
3·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养生的重要基础,气血的充足与流通对于维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理论依据包括五行、阴阳、脏腑等概念。
2·身体活动养生:中医注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太极拳、气功等方式,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睡眠养生:中医养生认为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十分重要,强调保持规律健康的睡眠习惯。
4·情绪调节养生:中医养生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注重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
5·中草药养生:中医草药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使用中草药来辅助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
三、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及应用1·中医药现代化:近年来,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和疗法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现代医学所看重的特性。
2·中医养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
3·中医养生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养生也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通过中医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养生资料和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参考。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观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祖先对生命健康的认知和对防病治病的实践总结。
中医养生观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疾病出现之前,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保持情志稳定等措施,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养生观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养生观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的重要性。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疾病。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的生理活动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产生的。
阴阳失衡会导致机体的疾病。
气血,也是中医养生观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气指的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则是血液的流动。
气血的充足与畅行,对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治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观中,饮食调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中医讲究“饮食养生”,认为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还是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和脏腑功能的重要手段。
中医饮食文化包括“四时饮食”、“五味养生”、“六气调摄”等观念,强调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在中医养生观中,药食同源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常见食材如姜、葱、蒜、枸杞等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调养身体。
除了饮食调养,运动养生也是中医养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提倡“动静结合”,主张适量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来促进气血运行,调畅经络,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激活脏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体内气血的充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情志调摄方面,中医养生强调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不恼怒、不忧愁,保持心情舒畅。
情志的丰富多样和生活的节奏快捷,容易导致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不仅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引发其他各种疾病。
所以,调节情志,保持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是一种以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身心健康的医学理念。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饮食养生:中医认为,食物是人体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食物的平衡搭配和适量摄入。
2. 运动养生: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中医推荐的养生运动。
3. 精神养生: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关系,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4. 睡眠养生:中医认为,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人体的恢复和修复,对于保持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环境养生:中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环境的清洁和舒适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的养生观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理念,它强调个体差异,注重身心并重,旨在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习惯,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三大理念,包括健康观、自然观、求己观。
1、健康观:中医认为养生要求身心阴阳的平衡,阴是指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是指能量。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
2、自然观:中医认为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所以要适应周围的环境,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有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避免外界环境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求己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身体的锻炼保养,而且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要顺从中医养生的基本规律,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遵循符合健康长寿的客观需求,符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观念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养生观念贯穿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调和共生,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传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养生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一、阴阳平衡养生观中医养生观注重平衡阴阳,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中医学里面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于人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中。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包括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产生、药物的使用等。
养生就是要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适当的调养方法,保持身体各方面的平衡状态。
二、五行调理养生观中医养生观还借鉴了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的演化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都与五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调理五行相克的关系,可以调和身体的功能,提高免疫力,维护健康。
三、防病先教养生观中医养生观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提倡通过养生的方式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饮食与作息的调整,还包括心态的平衡、情绪的调节等方面。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对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养生观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四、个体化养生观中医养生观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态都是不同的,因此养生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倡导“因人而异”的养生观念,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特色的方法了解个体的体质特点,然后指导人们采取合适的养生方法。
比如,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应当选择清热解毒的食物和调理方法;而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应当注重补气养血,提高体质等。
个体化的养生观念有助于更准确地指导人们的养生实践,提高养生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观念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理、防病先教和个体化的原则。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观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个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维护。
中医养生观是基于整体观念的,其中包含了对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它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即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环境相互关联,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观的内容。
首先,中医养生观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
这包括了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规律,而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血是人体内部活动的重要力量,气血不足或者阻滞也会导致身体不适。
脏腑功能平衡指的是人体各个脏器的功能协调性,只有各个脏器间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中医养生观注重了“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协调,更需要内部自身的调整。
调养包括了饮食调养、运动调养、情绪调养等。
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注意合理搭配食材,另一方面要按照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运动调养指的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情绪调养则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注意调节情绪。
再次,中医养生观注重了“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所以养生观中非常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提倡“防未病”,即在病变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了适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预防也包括了中医的“四季养生”观点,即针对不同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养生观还强调了“个体化”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所以同样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
中医养生观强调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观是指中医传统医学中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观念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调和,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首先,在中医养生观中,养生的首要目标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受到五脏六腑的调节,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又受到阴阳的影响。
阴阳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所以平衡阴阳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习惯,使阴阳保持平衡。
其次,中医养生观强调调整五行的平衡。
中医认为,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关联。
例如,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又能克水。
保持五行的平衡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通过运动、按摩、针灸、食疗等方法,调理五行,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
第三,中医养生观注重养心养性。
中医认为情志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身体的失调。
中医强调保持心态的平和稳定,避免过度的激动和压力。
通过进行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使心情愉悦、舒缓压力,以维护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养生观还注重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性味,能够对身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中医讲究荤素兼备、五味调和,通过合理的搭配食物,达到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饭食的定时、定量,以及咀嚼的细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最后,中医养生观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中医认为,合理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内家拳、太极拳等柔和而有力的运动方式,这些运动能够调节气血运行,增强体魄,帮助身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
总之,中医养生观是中医传统医学中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观念和方法。
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节五行、养心养性、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通过综合调整和养护,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五行协调的状态,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理念的深度解读(共13篇)
中医养生理念的深度解读(共13篇)中医养生理念的深度解读(共13篇)第一篇: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content}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瑰宝,它融合了中医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旨在通过调养身心、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作息、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篇: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content}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包括阴阳平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阴阳平衡是指在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体液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养生应注重整体调养。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第三篇:中医养生的饮食调养{content}中医养生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饮食调养应遵循“谷、肉、蔬菜、水果、五味”五者平衡的原则,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过饥过饱,以及食用发物、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第四篇:中医养生的起居调摄{content}起居调摄包括生活作息、睡眠、穿着等方面。
中医养生强调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昼夜节律。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失眠。
穿着方面应注意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第五篇:中医养生的情绪管理{content}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应避免过喜、过怒、过悲、过恐等极端情绪,善于调节心情,保持心态平和。
第六篇:中医养生的运动养生{content}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养生推崇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运动,强调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损伤。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观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观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个体内外环境的调整与和谐。
中医养生观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健康需要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
中医养生观提倡“顺应自然,合乎时令”的生活方式,即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来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比如,在春夏之交,应多参与户外活动,增加阳气的阳盛能量;而在秋冬之际,应减少外出,防止感染寒冷邪气。
中医养生观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认为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阴阳平衡是人体个体内正常功能运行的基础,只有当阴阳平衡时,人体各脏腑功能才能协调运转。
中医养生观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运动锻炼等,来维持和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荤素搭配、五谷杂粮、饮食定量等都是为了保持阴阳平衡;在起居作息方面,根据个体情况合理安排睡眠时间、作息时间,比如早睡早起、午睡适量等,以保持阴阳的平衡。
中医养生观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和稳定,注重预防于治疗。
中医养生观认为,养生的核心是通过自身调整保持健康,提高抵抗力,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做好调整。
中医养生观提倡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内而外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病率。
中医养生观中常常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一的观察方法,即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特征,结合问诊、望、闻等方式来判断个体的健康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进行预防和调理,使个体体内外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中医养生观还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
中医理论认为,身体和情绪、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身心的和谐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观倡导平和、舒畅的情绪,避免过度忧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医养生观还提倡适度的运动锻炼,通过体育锻炼促进气血的循序畅通,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和抵抗力,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是一种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而提出的养生之道,它
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防为主。
根据中医学说,预防胜于治疗,通过正确的养生
保健来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只有采取正
确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和改善身体健康。
二是注重内外兼顾。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与内、外环境都存在着
密切关系,应该把精力放在内改外、外顾内、健康内外三个方面上,
以便达到最好的健康效果。
三是运动调养。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益气补血,增强机体的免疫
功能,对保持健康有重要作用。
但是每种运动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
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
四是保持心情良好。
中医认为,心情会影响身体,如果心态不好,会给身体带来有害的影响,如发胖、失眠等,所以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改变自己的情绪,以减少对身体不良影响。
五是坚持调剂饮食。
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正确的
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坚持合理调剂饮食,既可以满足营养的
需要,又能保持健康,而垃圾食品、不规律的饮食、过量的摄入热量
等都会造成身体健康方面的不良影响。
中医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
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
1992年WHO组织能力GOM国际研究小组,1996年该小组总结报告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
许多国家已经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20世纪末,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两年75位诺贝尔得主,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会聚巴黎,并与会后发表《巴黎宣言》:好是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这正是两千年“上工治未病”的现代版,它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健康教育,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4],使他们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忧郁,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综合治疗加护理干预,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科学的面肌锻炼是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促进面部功能恢复的关键。
本病大多在发病1~2周开始好转,1~2个月内明显改善。
该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因为面瘫而影响容貌,很多患者在得病后往往存在焦虑情绪。
如果在短期内不见好转,患者往往放弃正规治疗而急于寻求偏方治疗。
对于较严重的患者,可能失去初期减轻神经水肿的有效治疗时机,使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从而使病程延长。
因此,就诊之初就应该让患者了解本病的病程规律,以求获得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通过护理干预,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大有提高,学会饮食疗法、自我按摩等方法,保持乐观的心态,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并缩短了疗程。
由此可见,积极的护理干预是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1]黎进荣,王建平 中西医结合针灸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5,23(1):168~170[2]吴艳,吴军,沈慧英,等 超短波治疗急性面神经炎心理康复护理[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30~3531[3]王维治 神经病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4]张同利,莫淑敏 严重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1):2487~2488(收稿日期:2010-07-15)学习园地中医养生观浅析李 青,吕路艳,杨梁梓(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100)关键词:中医;养生观;养生学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1-02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
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生活动。
中医养生学,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以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
而寿命的长短由人体的健康状况所决定,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衰老和疾病,维护健康、恢复健康是长寿的必要条件。
中医养生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从几千年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而不断有所发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保健医学、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知识,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综合学术体系,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和民族风格。
笔者简介于下。
1 顺应四时中医认为人的健康状况,容貌的保养,与四时气侯变化密切相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新陈代谢相对旺盛,所以可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阳气发泄过多,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阴气,防止阴精耗损,中医说从之则苛疾不起!,即顺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换生活方式,可以防病健美;又说逆之则灾害生!,即不按四时季节变化去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则可导致疾病,对健康有害。
2 防寒避暑寒与暑是中医所言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阴阳属性,故寒与暑是阴阳盛衰的明显征象。
中医认为春有乖乱之邪气风;夏有骤变之寒气;长夏有淫辱之雾湿;秋有湿、凉之燥气;冬有非时之温暖等,这些非时之气,乘人体之虚,都可以邪气而致病,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中医从美容医学出发,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上采取顺四时、适寒暑的各项措施,做好季节性的自我防病保健工作,冬天要防止严寒侵袭,夏天要避光防暑,若防寒不力,则发生耳、手部冻疮;避暑无方,则生痱子、日光皮炎,及面部色素斑等。
3 动静有衡要按照四时季节变化和晨、昏、昼、夜有规律地起居作息。
如春三月应晚卧晚起,散步或做体操,情志要豁达开朗,使机体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夏三月应晚卧早起,迎着曙光,活动锻炼,精神焕发,使机体的阳气调和宣达;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从事强度不是很大的劳动和锻炼,保持身心宁静,使机体处于动静相持的状态;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回避严寒侵袭,风和气爽时应进行户外锻炼;风雨冰雪不良天气,可在室内锻炼,以防风寒袭扰。
中医把无规律的起居休息方式称之为妄作劳!,该工作时不劳作、不运动,不去充分发挥动!的作用;该睡眠休息时又不休息,不去发挥静!的作用,这样动静失衡,必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常导致疾病,损害健康。
4 劳逸适度对每个人来说,劳逸都不能太过!或不及!,劳逸要保持均衡、适度。
正常的脑力劳动,可促使智力发达、思维健全;正常的体力劳动可使肌肤筋骨强健。
故体力和脑力劳动有机结812010年第31卷第11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合,是强身、益智、健康的重要措施。
必要的睡眠和安逸,又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的重要因素。
而贪图安逸、不爱劳动、筋骨不坚、骨肉不实、关节活动不灵,将导致抗病功能低下,百病丛生。
神劳、体劳、房劳太过者,都将导致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或精气耗竭、真气亏损、精神疲惫等症,损害健康。
因而,中医倡导劳逸适度、动静相宜,创造防病养生、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5 活动肢体生命在于运动,是古今中外之共识。
∀吕氏春秋 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气不动则精(精气)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也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故中医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锻炼方法。
如老年人、女性,宜采取气功、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较小的锻炼方法;儿童的锻炼,又应采取跳绳、体操、舞蹈等轻松活泼的方式。
此外,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采取相应的不同的锻炼方式。
总之,适当方式、适量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使经脉畅利、精气流通、气机和畅、饮食易化、二便通利,而促进机体生化功能旺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健美。
6 平和情志中医学认为,情志的稳定乐观,对于皮肤是否健美有直接的影响。
情志活动正常,则气血调达,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红黄隐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若情志过激就会损伤脏腑阴阳气血,致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发生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皱纹等与脏腑相关的面部疾病,影响皮肤健美。
中医主张情志和畅,即保持情志相对稳定,不致于郁久而伤体。
若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则出现黄褐斑、痤疮、面色青紫等病变。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即是保持脏腑阴阳气血调和,维护人体皮肤健美的基本方法。
7 饮食合宜饮食合宜,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则肌肤光泽,红润无瘕。
反之,饮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可见面色淡白无华;饮食过饱、损伤脾胃,致面色萎黄,黄褐斑等;饮食不洁则见面黄肌瘦;偏嗜辛辣肥腻,则可引发痤疮、皱纹。
另外,适当进食有助于保健皮肤的营养物质,如含蛋白高的物质可祛除皮肤皱纹;含胶原蛋白的物质可使皮肤白嫩丰满;维生素E可抑制衰老。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宇宙之间,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影响,因此,人体的所有活动必然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必须是和谐有序的,反之,会对健康不利。
这就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思想。
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
中医养生方法很多,但强调综合调理,不可以偏执偏信于一方一法。
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和功能康复。
(收稿日期:2010-08-23)论临床药学服务必要性及可及的措施夏洪颖,任晓明(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云南昆明650051)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学已逐步从药品的单一供给服务模式开始向技术服务型发展。
因此,积极开展临床药学,保证患者安全、经济、合理的使用药品,已成为新时期各级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2-03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 macy)是由现代药剂学、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发展而成的[1];是药师联系临床,探讨药物应用规律,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化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该学科以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为基础理论,以医药结合为宗旨,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以个体化的患者为中心,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为目的,涉及内容广泛,要求层次较高,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2]。
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疾病分析、诊断、治疗,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可见,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参与全程化服务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必要性1 1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院药学的飞速发展,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将日益受到公众的重视。
同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共同构筑和谐社会,也是药师应尽的一份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的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8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31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