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三、四章)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我们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
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
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3.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者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
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之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这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4.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
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1.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远古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3.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4.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5.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6.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7.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教育的类型和目标1.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每种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教育的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等。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理解和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行为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3. 教育类型与目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应不同的教育目标。
初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方法,中等教育则着重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教育的理论基础1. 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教育理论研究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2.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
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和教学的心理过程,它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4.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关注的是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 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是指各种教育理论相互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复合化。
这将有助于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支撑。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 / 15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7、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8、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10、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逐渐成熟与社会经验的增长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1、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具体地说,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2、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3、测验信度:是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者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15、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6、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综合地研究学校教育现象中一般性问题的学科,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基本类型。
3、狭义教育:又称学校教育,是只有社会专门机构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的活动4、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构成关系、学校性质、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以及收费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教育制度也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创立,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6、社会化: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然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它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
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7、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开始时,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着的教育活动预期的结果。
8、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以期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个性方面发生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
9、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知识、技能教育,以期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技能、技巧,并在智力与创造力等方面获得发展。
10、体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促进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增强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11、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观点、审美能力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12、职业道德教育:是关于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执业纪律的教育13、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14、学习风格:指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态度、动机)两个方面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15、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提高,一方面他强调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它是指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16、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学: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一、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一、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一、受教育者:即各级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一、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二.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二、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学校制度: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年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制度,一般简称学制。
二、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二、学校精神文化:既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白板说: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的缘故。
9、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大体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进程、生产进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必然年龄的儿童实施肯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缘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缘。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与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课程的名称,三是教材的名称。
2、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4、教育者:它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它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受教育者:一,它指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半特征,又有自身独特的特殊性。
6、教育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因素之一,即教育过程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这个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意图,学生也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意图。
7、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进入劳动市场了。
8、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部分人服务的。
9、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0、现代教育的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对未来和社会非常大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在职研究生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资料
在职研究生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资料教育学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形式化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3、学制: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校园文化:一种社会文化,在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7、个体身心发展:是指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换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8、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9、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
10、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1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二、1、体育: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3)
教育学名词解释(3)2017教育学名词解释5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54.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55.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6.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57.教育规律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它发展运动中固有的矛盾,与其他事物和现象间的本质联系。
58.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
59.课程广义上说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即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过程的总和。
狭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具体教学科目。
60.学校管理是指为了达到培养人的目的,通过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对学校的人、财、事、物、时问和制度等进行合理的组合、调控和使用,使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的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61.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等都需要不断革新的。
62.遗传素质人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63.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
64.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教育过程中为达成教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 中等学校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学记:我国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成书于2000多年前,论述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对世界的教育产生而来深远的影响。
3. 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著作,其中提出了普及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原则等等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年发表的著作,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学习的本质、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教育1. 教育: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2. 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活的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扎的人。
3. 青年之家:母系和父系氏族事前的教育机构,主要由老人从事对儿童和少年的照料和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前身。
4.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5.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6. 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7. 教育手段: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篇: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二.名词解释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三、四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主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999年名词解释)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学校的教育等。
(2000年名词解释)
4、主体实践论: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002年填空题)
5、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
(2002年名词解释)
6、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000年选择题)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来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必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出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998年选择题)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998年填空题)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性。
14、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2000年名词解释)
17、环境:指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8、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批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998年名词解释)
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999年名词解释)
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8、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2000年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