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一)
二元经济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摘要: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角度探讨了二元经济机构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和不同的改革试点方案的对比探讨了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元经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养老保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由分离到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在现在特点的阶段中,由于计划经济下优先发展工业等制度的安排,导致中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我国的城镇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的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一整套的社会保险制度,另外建立了救灾、救助、社区社工、社区帮扶等社会保障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保障。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较晚,并且在保障水平、保障力度、保障范围方面远远逊色于城镇。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最大的部分之一。
因此,其改革和试点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的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我国整体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剧,与之相对的农村老年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我国“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并且,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土地的征用以及土地的流失等问题,农民土地的拥有量的下降导致土地养老困难。
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加快,并且在计划生育体制下,“养儿防老”越来越举步维艰。
2 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阻碍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不同步。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007-04-23建国初,我国建立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项目;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因此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一种“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这种结构的形成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而且由于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统筹,以利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目前,我国城镇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在内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而广大农村却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城乡对立的二元性。
十四大以前,我国农民除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保障。
农民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医疗主要依赖于自身的积累,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尚在摸索阶段,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仍处于立法空白。
所以,我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而城市社会保障则不同,无论是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还是现在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标志着我们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面向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范围和内容的二元对立性。
从社会保障的范围看,建国至今,我们已建立起西方国家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包括生、老、病、死、伤、残、育、抚以及社会救济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从内容上看,我国的保障并不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主义保障,还仅仅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民面临较大风险。
第一,养老保险方面。
目前我国城镇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案(试行)》,但由于该方案的局限性及不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真正的保障需求,在经过8年的试行后不得不放弃。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失业、 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感谢观看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在城市,社会保障体 系相对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大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保障项目不全、保障水平 低等。具体而言,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新农合、新农保和农村低保等, 但仍缺乏全面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其次,我们还需要宋朝社会保障体系与其他历史时期、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 体系之间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朝社会保障体系的独特 性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历史时期的社会保障经验,为现代社 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启示。
最后,我们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虽 然宋朝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之处。例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社会救济对 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和帮助。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如何提高社会保障体 系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生活福利。
参考内容三
浏览次数: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0年来,党和国家为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 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 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宋朝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未来 的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宋朝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实践。 这包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和措施在 城市和农村的实施情况。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朝社会保障体 系的整体面貌和城乡差异的具体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一环。
到底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呢?从最初的“救济”到现在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社会保障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一些私人机构来运作的,如教会、行会等,它们为自己的成员和家属提供保险和救济。
由于那时没有国家救济的概念,因此这些机构就成了人们生活保障的重要来源。
19世纪,当工业化大踏步发展时,劳动场合中发生的事故源源不断,劳动者在此时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诉求,比如德国的“1883年社会保险法”,同时以工会为代表的劳工阶级也开始了劳动争议,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20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美国,“罢工保险”、“养老金”等制度得以落实,使得工人可以在退休后得到一定的收入;在英国,工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包括工伤医疗和失业救济等,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在中国,社会保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8年,清政府颁布颁布的《宪法大纲》中,规定政府有责任保障劳工的权益,保障失业者和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此外,国民政府时期也建立起了社会保险体系,如1947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保险法》,建立起了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公有制的经济体系与公共福利制度,保障国民人口的基本各方面权益。
1951年5月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在劳动保障方面健全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发展产业和公益为目的”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从1952年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确立了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的责任。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不断完善。
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探析
保障的具体实践,同时以满足中国经
济发展和 国民的保 障需求 为前提 ,中 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由四部分构
1二元经济理论的提出 . 社会保障”的转变。包 成: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 业保障”向 “ 二元经济理 论最早 由美 国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这 四 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 94 部分分别居 于不 同的保 障层次 ,发挥 社会福利,其中社会保险涵盖了养老 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 保 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两大经 不 同的保障作用 ,相互区别相互联
;r V k&Su y b o d o td A ra
出与盟 置Ⅱ
I I
理论 探 讨 。
皲国 ‘ ‘ 二元社会保 砗体 系" 改革探 析
◎康建利 张金 霞 河 南农业 大学文法学院
倍 主 受人们关注。改革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政策角度推动二元结构的弥舍,是科芋发展、羽建 臂社岔即
系,构成完整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险 、生育保 险和最 低生活保 障等。 而对农村的保障长期以来相对淡 2关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类型 . 03 在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 薄,从20 年才开始在农村进行合作 医疗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老保 障的体系结构进行设计时,不同国家 有不同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障与最低 生活保障试点 。 ( )筹资机制的二元性 2 型:第一种是统一制度性,如英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构建的各项城 冰岛、爱尔兰等国把全体农民纳入一 市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得到了各级 般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第二种是专 门 制度型,如德国、法国等国针对农村 政府财政支持,包括中央财政;统筹 人口建立了特殊保险机制,满足老年 层次较高,以省或市为统筹单位;基
出田与豇业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fl'l~必须从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的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社会保障;改革;回顾;前瞻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8)06-0007-06社会保障是由国家经过立法,通过动员社会资金,用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对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社会保障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为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而向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死、失业等风险时,由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给予物质帮助的形式。
包括现金补助、实物补助、社会服务等。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及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等等。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即着手建立面向城镇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各项社会保险的经费一般由企业与国家提供,个人不缴费,范围覆盖到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且以国有企业职工为主体。
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一1957年是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制定一系列发展社会福利、职工福利的政策、方针和建立必要的设施;颁布一系列优抚工作、社会救济工作的政策法规等,使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 1. 人口老龄化 • 2.社会保障影响经济效率 • 3.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 4.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二、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起源和 改革的总体趋势
• 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起源 • 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趋势
变了人们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保障
模式的迷信和追求,理论界开始了改革和反思。
•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 主张主张民营化、私有化、市场化 。
• “第三条道路”的策略——即取新自由主义 与凯恩斯主义之长,既不采取完全市场形式, 也不采取国家包揽形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 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以便在经济 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
• 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 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保障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 保障
• 2.实现制度创新,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 系
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起源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推
动着社会保障的急剧扩张,一些欧美国家相继建
立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但是,1973年第一
次石油危机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欧
美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高福利成为各国
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直接导致了福利国家理论
和凯恩斯主义的危机。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 革与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评估与
改革完善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和提升社会福利而制定的一套政策和制度体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形式、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社会,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关怀和互助的观念,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形式,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的大规模聚集和劳动条件的恶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和政策,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
养老保险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过高带来的问题,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
失业保险是为了帮助失去工作的人们渡过难关,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工伤保险旨在保护工人在工作中受伤或患病时的权益,帮助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恢复。
生育保险旨在为准父母提供生育的费用补贴和产假的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式多样,包括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企业提供的职工福利和保险,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社会保障活动。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刚刚形成的阶段,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保障,如养老院、福利院等。
发展阶段是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和扩大的阶段。
此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全民覆盖和普及,涵盖的保障内容也逐渐增多,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和老年保障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提供基本的保障,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国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服务,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轻贫困和不安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全面的医疗保障计划,以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费用。
另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一些国家还实施了养老保险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金。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体系不仅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改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救荒救灾到现代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规律进行考察,以期为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缘起问题改革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缘起问题改革一、缘起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当时,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障、福利保障和社会救济等方面。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也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改革。
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对于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问题1.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着体制机制问题。
社保部门和单位劳动部门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导致社保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决策不够统一、政策不够协调、发放不够公平等。
2.养老保险问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也成为了改革的重点领域。
目前,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两部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基金缺口、待遇差异等。
3.医疗保险问题目前,中国将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两部分。
但是,医疗保险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医疗费用高昂、医保支付比例低、异地就医不能报销等。
4.失业保险问题失业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有效的失业保险制度,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同时也制约了人才流动的自由和市场竞争的活力。
三、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完善体制机制为了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对体制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协调机制和管理衔接、实行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等。
2.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改革,如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覆盖范围、加强基金管理、完善养老保险待遇等。
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
[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即建立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
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因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对这种分化,学术界的提法不一,笔者称之为“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它的固化则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后果。
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使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固有格局难以为继,建构城乡整合(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本文在对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及其长期存在的根源作出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提出了通过城乡结合改革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任务,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城乡整合的可选择的模式与制度安排。
一、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及其根源1.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宪法效力的《共同纲领》,其中第32条规定在企业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当时我国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即社会保险)涉及伤残、疾病、生育、年老、死亡等项目及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
除失业项目外,其他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尚存在的各社会保险项目,我国的社会保险都包括了。
各保险项目的经费一般由企业与国家提供,个人不缴费。
除项目齐全的劳动保险外,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企业职工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独生子女补贴及各种优惠乃至免费的社会服务。
而在农村则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体经济开始取代家庭经济原有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社会文化论文《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
◆分享好文◆农民原先的依靠家庭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转变为依靠家庭通过集体(主要由家庭有生产能力的成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取得报酬,为丧失生产能力或处于生活波折期的成员提供生存保护)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1. 绪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1951年,国家创设了“社会保险基金”,并开始实行“工商业界劳动保险”和“城市职工社会保险”的制度。
此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社保、公积金、医保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但是,在当时的制度下,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供养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资金,而政府的财政支出又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逐步下降,财政资金供应的困难逐渐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3. 当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泛,许多群体仍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有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违规违法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干部职工腐败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4. 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保障制度。
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制度,让更多的群体能够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加强制度完善。
完善公开、透明、权力制约的制度体系,消除制度漏洞,遏制制度失范现象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最后,要通过创新机制和管理,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可靠、可持续。
5.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与推动。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建立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在一个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的重要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改革方向。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社会,部落与氏族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团结,会互助、分配资源和提供保障。
然而,这种保障机制仅存在于小范围的社会群体中。
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形成。
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的工人阶级面临着劳动条件恶劣、收入低下以及生活风险的问题。
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推出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水平。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挑战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动性增加,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持续的经济压力。
其次,社会的发展和结构变化导致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
再次,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适应这些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包括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优化保障效率等。
例如,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以确保人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另外,一些国家也在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机会,以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景与挑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改革的成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调整法律法规,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公众利益。
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个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障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然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可能导致改革进程的延迟或阻碍。
其次,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存在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腐败等。
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
《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然性及其整合途径高和荣(扬州大学商学院农经系)内容提要:现阶段我国实行了以城乡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总结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现实性措施。
但是,二元对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当前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所以,整合二元对立的社会保障将是一个必然性趋势和战略性选择。
而整合后的保障制度应当是刚性与柔性的统一、有差别的统一、职业与户籍相一致以及国家、个人和集体共负担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 二元性 整合近几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保障成了学术界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重点问题。
很多学者从自身学科的性质、研究的旨趣出发,反思了我国社会保障实施状况,对我国今后社会保障的实施提出了许多建议。
在我看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首先要对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总体性把握,认清我国实施二元社会保障的必然性、现实性以及当前存在的困难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特征及其实施的必然性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了一种低水平、广覆盖、以城市为主体、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①。
这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对立的二元性。
十四大以前,我国户籍意义上的农民除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保障。
农民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医疗则依赖于自身的积累。
十四大以后,我们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实施《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案(试行)》,但由于该方案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不符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真正的保障需求,在经过了8年的试行后不得不放弃②,而农村医疗保障至今依然举步为艰。
所以,我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而城市社会保障则不同,无论是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还是现在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标志着我们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面向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时代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自人民日报 2 月24日第七版)1951 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
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 ,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
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 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 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 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 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 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 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就:(摘自中国财经报)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一)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即建立了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
城乡社会保障因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对这种分化,学术界的提法不一,笔者称之为“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它的固化则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后果。
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使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固有格局难以为继,建构城乡整合(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本文在对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及其长期存在的根源作出较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提出了通过城乡结合改革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任务,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城乡整合的可选择的模式与制度安排。
一、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及其根源1.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宪法效力的《共同纲领》,其中第32条规定在企业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称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当时我国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即社会保险)涉及伤残、疾病、生育、年老、死亡等项目及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
除失业项目外,其他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尚存在的各社会保险项目,我国的社会保险都包括了。
各保险项目的经费一般由企业与国家提供,个人不缴费。
除项目齐全的劳动保险外,经过几十年的逐步发展,企业职工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独生子女补贴及各种优惠乃至免费的社会服务。
而在农村则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体经济开始取代家庭经济原有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农民原先的依靠家庭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转变为依靠家庭通过集体(主要由家庭有生产能力的成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取得报酬,为丧失生产能力或处于生活波折期的成员提供生存保护)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种保障形式的实现方式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土地为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统一经营。
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可以直接成为该集体的成员,由集体安排参加生产劳动,并参与对生产成果的分配。
农业劳动者仅仅在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才退出农业生产,回到家庭由家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负责其基本的生活品供应。
针对农民的医疗需求,从1958年开始,我国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
这种制度和城市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具有本质的不同。
后者能够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要,而前者则不能。
农民有病,特别是患了大病,取自合作医疗制度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费用仍主要是来自家庭。
另对少数没有劳动能力,且无依无靠的老人、残疾人和孤儿,由集体实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儿童保教)。
从以上所述可见,我国在改革以前对城市企业职工和农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生活保障制度。
不过这种不同主要是就核心保障内容而言:对城市企业劳动者实行了社会保险,而对农民则采取了另外形式。
至于一些补充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尽管实施对象在农村和城市有所不同,但制度本身并无本质差异。
2.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根源。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当时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而形成的,是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其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城乡社会保障模式的不同选择,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人口多且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有密切关系。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落后的农村农业经济与先进的城市工业经济长期并存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与此相联系,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的历程来看,一般都是先有面向城市企业雇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而后经过较长的时期,当社会结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走上城乡一体化,城市工业已能通过自身的积累来反哺农业而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与机械化以后,才有农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出台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先进工业化国家城乡劳动者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都间隔了较长的一段时期:西德68年,丹麦86年,美国55年,加拿大63年,日本45年(注:日本于1941年推出面向城市企业劳动者的“厚生年金”保险,1971年推出面向农民的“农业者年金”保险,直到1986年才真正实现“年金一体化”。
);如此等等。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就基本社会保险项目而言,苏联和东欧国家建国伊始一般即设计为全民覆盖,包括农民。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工业化已有较好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人口所占份额低。
中国之所以采取不同于苏东国家的社会政策,乃是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程度低,农业人口规模大,国家财力难以向农业劳动力提供与城市工业劳动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1]第二,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是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
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而推出的举措之一。
首先,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传统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工人成为社会化劳动分工体系的一员。
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农村,集中于工厂与城市从事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劳动,其劳动成果的绝大部分归雇主或国家,小部分则以工资形式分配给工人作为生活来源。
而当工人遭遇失业、疾病、工伤等事件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就成为一种客观必要。
其次,最初形成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包含农民,除农民可凭借土地取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为推进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原料、农产品与资金来源。
当时的国际环境使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利用外资的条件,只能靠内部积累。
除工业自身的积累外,主要靠农业积累。
国家正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征收农业税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支撑工业发展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农民建立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社会保障(险)制度便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我国和西方工业国家走过的道路不同,即使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亦没有对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放任不管,使农民即使享受不到和城市职工一样的种种保险待遇,亦不至于生活无着。
第三,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并长期维持的直接原因乃是建国初期为适应当时的工业化路线而配套出台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
这些社会政策包括户口政策(制度)、劳动就业政策(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
有了前二者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划分及劳动就业部门对农民进城落户与就业的种种限制,如果没有农村方面相关制度的配合,则远远不能达到目的。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诞生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方便了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积累;一方面通过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集体的生产和分配,实现对农民的集中控制与管理,从而防止了“流民”的产生。
上述各项主要社会政策(制度)的相继实施,是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出台并得以维持的最直接根源。
由于这些政策(制度)的长期存在而导致的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固化,带来了社会结构转型的困难与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向一体化过渡的艰巨性。
应当肯定,由于中国政府在实施工业化战略伊始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最大多数人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护,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保证了工业化的顺利推进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我国现代化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避免了工业化起步时极有可能出现的大量农业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而陷入生活无着的状况。
当然,最初的社会保障计划所明显呈现出的城乡分化,虽在一定条件下(工业化起步时期)是正常的,但城乡社会保障长期不能实现整合与衔接则是不合理的,使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基本生存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于这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依托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要对之加以改变,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二、城乡结合,推进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1978年以后,我国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依托城市的工业化战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与城乡结合的全面推进工业化的策略。
原先僵化的城乡分割状态出现了弱化与松动的趋向,到目前为止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乡村。
进城农民所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基本可归结为第二、三两类职业。
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与此大同小异。
显然,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已和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不同,而是一种和市场经济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风险结构,因此,传统的家庭保障形式就难以再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护了,而必须将其纳入和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护体系,即社会保险体系中。
然而,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和就业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是相当封闭的,运行到后来,已使国家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与过程才能逐步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进城农民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
据对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市的调查,该市1998年底外来劳务工人数达231万人,是户籍人口职工(60万人)的近4倍,其中77.1%来自外地乡村。
该市针对外来劳务工的社会保障项目除工伤保险投保率达到75%外,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仅9万人,养老保险17万人,对外来劳动力提供的社会福利几近为零。
进城农民工与乡镇企业职工难以获得社会保险待遇,不能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但他们毕竟也需要生存保护,于是,尽管他们实质上早已脱离土地,但家乡仍给他们保留一份自留地。
进城农民为未来养老及防备各种生活不测,也不愿意放弃土地。
这样一来,不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
进城农民与乡镇企业职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二,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
第三,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
如果不能实质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结构转型,农业从业人口就不可能减少,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与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国家财政面对大量的农业人口依旧无能为力。
这样,在社会保障上推进农民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也就不可能。
依国际惯例,在各国工业化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而产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社会转型的深化而不断改变其内容和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逐渐完善,标准也日益提高,并最终实现社会保险全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