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学习内容】:课本P2-3,例1、2、3【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
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具:刻度尺,5厘米的纸条,图钉,曲别针,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小刀。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用自己手中的物体作标准,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并对刻度上的尺子作了统一规定。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
(2)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认识刻度尺(1)请同学们拿出刻度尺,观察一下,刻度尺上有些什么?(小格、数字、字母cm,cm 是长度单位,表示厘米)刻度尺上的0在什么位置,它表示什么意思?(0在最左端,它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刻度尺上还有哪些数字,有什么规律?(还有1、2、3等数字,从左往右依次变大。
)2、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表格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观察情境图,明确双臂脚长等做单位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然后用桌的)分小组实际操作,1角硬币、曲别针等测量数统一用相同的小方块用不同的物品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同;用相同的标准测量同一个物明确测量物体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先独立找,然后同桌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到之间的长度就是思考后明确: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然后小得出:小正方体的边长、图厘米,厘米一粒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透明胶厘米。
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以小组为2.用食指的宽量一量下面实际物品的长度。
的长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的宽大约相当于()个食指的宽度。
自己填一填。
3.观察尺子填空。
(1)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3”是(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6”是(5)厘米。
(2)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1)到刻度(4)是3厘米。
(答案不唯一)4.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8厘米5.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P5) (1)亮亮的身高是120(厘米)。
(2)一个杯子高13(厘米)。
分钟)认识厘米课桌面3拃长课桌面5拃长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要想知道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的尺子进行测量。
1.下面这把尺子只有3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可以直接量出3种长度,分别是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2.数学活动:想办法测量手腕一圈的长度。
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还可以用皮尺量。
(方法不唯一)。
新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2例1、P3例2、例3。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 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1. 问题导入。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身高吗?生活中你是怎样描述长度的?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描述一下课桌的长吗?(学生自由回答)2.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师: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古时候人们所用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请你水平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庹”。
请你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就是“1拃”。
一个脚的长度就是“1个脚长”。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认识的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吧!有几拃长呢?预设1:有4拃长。
预设2:有5拃长。
师:老师量的有3拃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不一样呢?预设:因为老师的手和我们的手的大小不一样。
师总结:因为每个人的“拃”不一样长,所以为了便于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在生活中是很有必要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拃的过程,推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探究点2 认识厘米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拿出让大家准备的尺子,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认真观察你的尺子,你从中知道了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很多数,例如0、1、2、3……预设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0,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预设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预设4:每相邻两个数之间隔得一样远。
师总结:这是我们常见的厘米尺,“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可以用“cm”表示。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
3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若干个回形针,硬币,正方体,三角形,圆形,尺子,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1、情境导入今天上数学课,教师带大家到公园里去看一看好吗?(1)有群小动物坐在那,想不想知道它们在看什么?(出示小鸟图,有声音)小鸟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长,你们能帮帮它吗?请你们的学具盒中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看看数学书的宽有多长?谁来说说你的结果?提问:奇怪了,我们大家量的都是数学书的宽,但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量东西的工具不同)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一样,用同一种东西量才行。
(2)接着我们去看看小兔子。
请大家用眼睛认识看看,用耳朵仔细听听,到底小兔子那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情境)小兔:大象伯伯我想做一条裤子。
大象:你的裤子要多长啊?小兔:我的裤子有2片树叶那么长。
大象:好的,那你明天来拿吧。
到了第二天,小兔到大象家里拿裤子了。
结果裤子做长了许多。
小兔:大象伯伯,我要做的裤子只要2片树叶那么长,你是不是搞错了?大象:没有啊,我给你做的树叶也刚好是2片树叶那么长,不信你看。
提问:这到底怎么回事啊?它们两个都说是2片树叶那么长,那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呢?(他们两人的树叶大小不一样)(3)小兔和大象虽然都用了同一种东西------树叶来量,但因为他们俩树叶的大小不同,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非常麻烦,所以为了方便大家,科学家们都规定了一种专门用来量东西长度的单位,这个单位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它的名字叫做厘米,你们听过吗?你们知道厘米在哪儿有啊?(尺子上)[评析]: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的重要理念。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通过一年级“比长短”对长、短概念有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计量长度的知识。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本课时将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米、毫米、分米、千米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学生对前测题的回答来看,学生有一定的测量体验,多是小时侯玩积木的认识,对直尺较为熟悉,但仅限于用直尺连线。
他们也知道厘米,但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不知道1厘米到底有多长。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用尺量物体的长度,但其中大部分人是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最左端,而不是0刻度,只有个别学生会量。
在读刻度时,部分学生会将5厘米看成6厘米,因为他觉得前面还有一个0,要加1。
而对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厘米,学生基本很陌生。
三、我的思考在教学思想上,我努力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教学设计试图还原数学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体验到刻度尺的形成,认识到厘米尺的作用,在不断的实践、纠错、应用中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有效方法。
知识的积累是呈螺旋上升状态的,也是在不断渗透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我设计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纸条的长度,虽然麻烦、慢,但是这种操作体验对尺的认识、测量和读刻度都是铺垫和渗透,也降低了教学难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9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具和教具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二、新授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2.发展性练习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四、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五、布置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cm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案点评: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⑴ 联络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详细形象思维方式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严密联络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伎俩,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络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⑵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⑶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习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领会测量单位的须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领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老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教案:一、谈话导入老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突破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 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逐步建立长度的概念, 理解长度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选择
直观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 ,帮助学生形成对厘米和测量方
法的感性认识。
实践操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实践,让学生在 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实践能 力。
小组讨论法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测量 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分享同行优秀实践
创设生活情境
有教师将厘米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 数学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数学游戏
还有教师设计了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信息技术
一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活中的应用。
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02
学习使用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理解测量的基本步
骤和注意事项。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03
通过实践活动,如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掌握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 概念,能够使用直尺进行 长度的测量。
难点
理解长度的相对性,能够 准确地描述和比较不同物 体的长度。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如长度的概念、厘米的认 识、简单的长度测量等。
选择评价方式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观察、口 头提问、小组讨论、作业练习等。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数)(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的单位,理解厘米是长度的一种度量单位。
2.能够用厘米进行测量,掌握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3.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培养学生测量的准确性和良好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的单位。
2.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时确保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直尺、卷尺、准备好相关教学图片或实物。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直尺和卷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学习1.认识厘米:教师通过直观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厘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
2.用厘米量:教师示范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厘米进行测量。
3. 练习让学生自行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几组长度测量练习,并相互核对,纠正操作错误。
4. 拓展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些关于长度测量的小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精神。
5. 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正确使用厘米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完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练习册相关练习。
2.观察家中物体,用直尺或卷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他们对于厘米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在实际测量中,还存在一些不准确的情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朴对教学是否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明白厘米的大小和重要性。
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尺子、铅笔、纸张、实物示例等。
3.课前准备:布置好学生的座位,准备好教具和教材。
教学过程:引入1.老师出示一张明显刻度为厘米的尺子,请学生注意尺子上的标志。
2.让学生猜测:这条尺子叫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3.谈论尺子的长度单位“厘米”,让学生意识到厘米的日常生活应用。
讲解1.讲解厘米的概念和大小,引导学生辨别尺子上的厘米刻度。
2.利用教具示范:用尺子量示例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观察。
实践应用1.布置练习,让学生测量课桌、椅子等物品的长度,记录在纸上。
2.引导学生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巩固训练1.引导学生继续测量、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培养其用厘米量长度的技巧。
2.老师辅导,纠正学生在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学反思及展望:此课程通过引入厘米、实际测量和训练,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掌握厘米的用法。
学生在观察、测量和记录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探索其他长度单位如分米、米的概念和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长度测量的游戏,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节数学课的教案设计,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实际操作,希望学生能够对厘米及其测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感谢学生的配合与努力,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4、导入新课: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精选篇1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
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1前置作业: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一认识直尺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
目标制定的依据: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
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教学思路: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
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
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
(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
(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
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
(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
(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
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
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
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 53厘米-3厘米=
7厘米+40厘米= 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4、粉笔左端对着尺子上的2,右端对的是9,粉笔长度是()厘米.
辨一辨,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