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不会蒸发的小水珠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水》,具体内容为“小水珠亮起来”。
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探索光的折射现象,了解透明物体与光线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透明物体与光线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透明玻璃珠、白纸、彩笔、尺子。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透明玻璃珠、白纸、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手电筒和透明玻璃珠,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小水珠会亮起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明白透明物体与光线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手电筒照射透明玻璃珠,观察光线在玻璃珠中的折射现象,并用彩笔在白纸上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各小组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讨论光的折射现象,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水珠亮起来2. 内容:光的折射现象透明物体与光线的关系观察与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透明物体,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 答案示例:玻璃杯、水晶球等透明物体,当光线照射时,可以观察到光线在物体中的折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中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但在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方面仍有困难,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用其他透明物体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对光线的影响。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探索光的奥秘,分享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幼儿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对小水珠亮起来的现象产生兴趣。
2024年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与影》,详细内容为“小水珠亮起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特性,探索光线与水的互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具有透明、反光的特性,理解光线在水珠中的传播。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光线在水珠中的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水珠的反光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塑料瓶、水、手电筒、白纸、镜子、小喷壶。
2. 学具:画纸、水彩笔、调色盘、小镜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塑料瓶,里面装有水,用手电筒照射,让幼儿观察水珠的反光现象。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珠会亮起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镜子反射光线的例子,讲解光线在水珠中的传播原理。
让幼儿动手操作,用小喷壶喷水在白纸上,观察水珠的反光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水彩笔、调色盘,让幼儿在画纸上用水彩笔画出水珠反光的样子。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分享作品。
提问:除了水珠,你们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反光现象?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水珠亮起来2. 板书内容:水的特性:透明、反光光线在水珠中的传播水珠反光现象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反光现象。
2. 答案示例:太阳光照在湖面上,湖面闪闪发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水珠反光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光线传播原理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与家长一起观察反光现象,记录下来,上课时与同学分享。
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光线在水珠中的传播原理。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幼儿能够观察到清晰的水珠反光现象。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活动名称:小水珠亮起来活动领域:科学活动教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活动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珠在不同条件下的亮度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珠在不同条件下的亮度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珠在不同条件下的亮度变化规律。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珠亮度变化的原因,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明玻璃杯、水、闪光灯、实验桌、实验椅。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实验套件,包括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闪光灯、一张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里面装有水,告诉幼儿我们要进行一个关于水珠的实验。
2. 实验一:教师将闪光灯放在透明玻璃杯后面,让幼儿观察水珠的亮度。
然后,教师改变闪光灯的位置,让幼儿再次观察水珠的亮度。
3. 实验二:教师将水杯放在不同的背景下,让幼儿观察水珠的亮度变化。
然后,教师改变背景,让幼儿再次观察水珠的亮度。
4. 实验三:教师将水杯放在不同的角度下,让幼儿观察水珠的亮度变化。
然后,教师改变角度,让幼儿再次观察水珠的亮度。
6. 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珠亮度变化的原因,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水珠亮度变化规律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透明玻璃杯,里面装有水,旁边标注“亮度变化规律”。
然后,画出不同条件下的水珠亮度变化,如闪光灯位置、背景、角度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个关于水珠的实验,观察水珠在不同条件下的亮度变化,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无固定答案,主要考察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观察幼儿对水珠亮度变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
中班科学教案小水滴
中班科学教案小水滴【科学教案】小水滴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水滴的形成和变化。
2. 能够描述水滴的特征和性质。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水滴实验。
4. 能够认识水的重要性和用途。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工具:水滴模型、滴水装置、容器等3. 实验材料:水、纸巾等4.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水滴的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并描述它的特征。
2. 引发问题: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水滴?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水滴的形成(10分钟)1. 展示PPT上的图片或视频,介绍水滴的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环境中水滴的形成,如雨滴、水龙头中的水滴等。
3.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滴水装置从一根细细的管子中滴水,观察水滴的形成和变化。
三、了解水滴的特征和性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水滴的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2. 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性质,如水滴能够流动,能够融合成大的水滴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水滴在不同材质表面的表现,如水滴在玻璃上的滑动、水滴在叶子上的滚动等。
四、进行简单的水滴实验(20分钟)1. 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如水、纸巾等。
2. 提供不同的实验要求,如使用纸巾吸水,观察纸巾吸水后的水滴形成情况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4.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
五、认识水的重要性和用途(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水对生物和环境有什么重要性?2. 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介绍水的重要用途,如饮用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
六、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水滴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水滴的用途,并提醒学生合理使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拓展活动: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实际环境中的水滴,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过程中可以拍照或录像,下节课时用来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实验、讲解、小结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和认识水滴的形成、特征和性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水的重要性和用途的理解。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第三节《小水珠亮起来》。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水珠在光线下产生光彩的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幼儿感知光的折射,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珠在光线下会产生光彩,初步感知光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科学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探索水珠在光线下产生光彩的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源(如手电筒)、透明塑料瓶、水、白纸、彩笔、放大镜等。
2. 学具:每组一个透明塑料瓶、水、白纸、彩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幼儿观察瓶中的水珠。
(2)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塑料瓶,让幼儿观察水珠在光线下产生的光彩。
2. 例题讲解(1)教师引导幼儿将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塑料瓶中的水珠上,观察水珠在白纸上产生的光彩。
(2)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珠在光线下产生光彩的原因是光的折射。
3. 随堂练习(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水珠在光线下产生的光彩。
(2)幼儿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小水珠光彩。
(1)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光彩现象。
(2)教师点评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水珠亮起来2. 光线→水珠→光彩3. 光的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记录生活中的光彩现象,如阳光下的小水珠、玻璃窗上的反光等。
2. 答案: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观察时间、地点、光彩现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对光彩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科学小水珠三种形态教案
科学小水珠三种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珠的三种形态,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了解水珠的三种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总结不同形态下水珠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理解水珠在不同形态下的特点,如液态下的流动性、固态下的形状和气态下的透明性。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总结水珠的三种形态。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水、加热器、温度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等。
3. 教学课件,包括水珠的三种形态的图片和动画等。
4. 教学辅助资料,相关的科学知识介绍、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导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珠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水珠的形态,并提出问题,水珠有哪些形态?水珠的形态有什么特点?2. 学习新知,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水珠的三种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三种形态下水珠的特点。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比如在常温下、加热后和冷却后的水珠形态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特点,并填写实验报告模板。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水珠的三种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液态水用于饮用和清洁、固态水用于制冰和保鲜、气态水用于制冷和清洁等。
6. 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水珠的三种形态及其特点,并进行小结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水珠的三种形态,并能够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和观察训练。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水珠形态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小水珠亮起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光的反射原理,探索身边发光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光在水珠中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光的魅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光在水珠中的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珠模型、手电筒、白纸、镜子、塑料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塑料小球、一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透明的水珠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水珠模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水珠模型,让幼儿观察光在水珠中的反射现象,讲解光的反射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手电筒照射塑料小球(模拟水珠),观察光在球面的反射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5. 观察探索(5分钟)教师出示镜子,让幼儿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倒影,引导幼儿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小水珠亮起来”2. 内容:光的反射原理水珠模型手电筒塑料小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家长分享,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光的反射原理的阐述。
3. 随堂练习中幼儿分组实验的指导。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中针对幼儿表达能力和探索兴趣的培养。
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如透明水珠模型,使幼儿产生好奇心。
中班教案教案小水滴
中班教案教案小水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主题为“小水滴”。
具体教学章节和内容如下:1. 导入部分: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幼儿了解小水滴的形态和特点。
2. 基本部分:讲解小水滴的来源、循环过程以及小水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 实践部分:带领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小水滴在不同材质上的渗透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小水滴的形态和特点,增强对水资源的感知力。
2. 引导幼儿了解小水滴的来源、循环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小水滴的形态和特点,了解小水滴的来源、循环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小水滴在不同材质上的渗透现象,培养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实物、实验器材(如玻璃片、纸张、泥土等)。
2. 学具:每位幼儿准备一个透明玻璃瓶、一张纸、一块小泥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观察小水滴的形态和特点,引导幼儿表达对小水滴的认知。
2. 基本部分:(1)讲解小水滴的来源:介绍小水滴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幼儿了解水循环过程。
(2)讲解小水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小水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关键作用。
3. 实践部分:(1)观察实验:让幼儿自行操作实验,观察小水滴在不同材质上的渗透现象。
(2)互动讨论: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小水滴在不同材质上的渗透原因。
(1)回顾小水滴的特点、来源和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小水滴的形态和特点2. 小水滴的来源:水循环过程3. 小水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4.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周围的水源,描述小水滴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践和讨论,使他们对小水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中班科学活动探索水的蒸发和凝结
中班科学活动探索水的蒸发和凝结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质,而蒸发和凝结是水的两个重要状态。
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实验一:水的蒸发材料:水杯、水、塑料袋步骤:1. 将水倒满水杯,确保水的表面平整。
2. 将塑料袋小心地盖在水杯上,确保没有空隙。
3.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杯内外的情况。
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水杯外面的塑料袋上出现了水珠,而水杯内的水量也减少了。
这是因为水蒸发到了空气中,形成了水蒸气。
水蒸发是从液态到气态的过程。
实验二:水的凝结材料:冷冻箱、水、碗、冰步骤:1. 将碗里倒入适量的水。
2. 将碗放入冷冻箱,保持一定的时间,使水冷却。
3. 从冷冻箱中取出碗,将冰块放入碗里。
观察结果:我们会发现,碗里的水开始变成冰,这是因为水在低温下凝结成固体状态。
凝结是水从气态或液态转化成固态的过程。
实验三:观察地面上水的蒸发和凝结材料:水、盛水的小碗、日光灯步骤:1. 在一个干燥的地方放置一碗水,让水自然蒸发。
2. 另一碗水放置在夜间,将日光灯照射在水上。
观察结果:第一天,我们会观察到第一碗水慢慢蒸发消失;第二天夜间,我们会发现第二碗水上出现了小水滴。
这是因为水在蒸发时向空气中转化成水蒸气,而在夜间的低温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了解到水的蒸发是从液态到气态的过程,而水的凝结则是从气态或液态到固态的过程。
蒸发和凝结是水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实验,还通过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水的认识,了解了水的特性和变化。
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观察和了解水珠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索水珠的亮起来原理,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和合作分享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水珠材料(如水晶球、玻璃珠等)、光源(如手电筒、太阳光等)、实验道具(如杯子、滴管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明亮的教室,座位分布均匀。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观察和了解水珠的特点和性质,探索水珠亮起来的原因。
2.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游戏,理解水珠亮起来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水珠材料,引起幼儿对水珠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水珠的特点。
2. 实验一:水珠发光实验步骤一: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将水珠放入杯子中。
步骤二: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使用光源照射水珠。
步骤三: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水珠在光照下是否发光,并讨论可能的解释。
3. 实验二:水珠折射实验步骤一: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将水珠放入水晶球中。
步骤二:教师向幼儿演示如何改变水晶球的角度,观察光线在水珠中的折射现象。
步骤三: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光线在水珠中的折射情况,并讨论可能的解释。
4. 游戏:水珠亮起来步骤一: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水珠材料和一个光源。
步骤二:教师发出指令,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距离,使水珠发光。
步骤三: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并讨论可能的解释。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幼儿与家长一起进行水珠亮起来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课后探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水珠材料,引起幼儿对水珠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水珠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到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亮度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反射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认知。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实验操作兴趣。
二、活动准备:1. 透明水珠若干个2. 不同材质的平面物品(如塑料、玻璃、纸张等)3. 手电筒4. 实验操作台三、活动过程:1. 引导幼儿观察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亮度,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2. 教师向幼儿解释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反射原理,让幼儿理解为什么水珠在某些材质上会亮起来。
3.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让幼儿亲自操作手电筒照射水珠,观察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亮度变化。
四、活动延伸:1. 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水珠亮起来的现象,并拍照记录。
2. 教师收集幼儿拍摄的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幼儿对水珠亮起来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家长对活动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六、活动步骤:2. 教师向幼儿解释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亮度变化。
3. 教师演示如何将水珠放在不同材质上,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亮度。
4.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5.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描述水珠在不同材质上的亮度变化。
七、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操作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2. 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手电筒,避免光线直射眼睛。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实验,尊重每个幼儿的发现和表达。
八、活动反思与改进:1.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反思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兴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小水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奇妙的小水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奇妙的水》章节,详细内容围绕“小水滴”展开,探讨水的特性、形态变化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水的循环、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奇妙之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小水滴的奇妙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奇妙特性。
2.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过程、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循环演示装置、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热水、干冰)、小水滴图片、PPT。
2. 学具:画笔、水彩纸、调色盘、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PPT,展示小水滴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讲述小水滴的奇妙旅程,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演示水的循环过程,让幼儿观察并讲解。
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冰块、热水、干冰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幼儿水彩纸、画笔、调色盘和水,引导幼儿观察水滴在纸上的变化,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节约用水讨论(10分钟)讨论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节约用水的好处,引导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鼓励幼儿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小水滴2. 内容:水的循环过程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奇妙特性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小水滴之旅描述小水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从云彩变成雨滴,从雨滴变成河流,从河流汇入大海。
2. 答案示例:小水滴从云彩中落下,变成了雨滴,滋润了大地。
雨滴汇成小溪,小溪流入河流,河流最终汇入大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水的循环、三态变化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滴悬浮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滴悬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滴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2、培养幼儿精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引导幼儿探索自然,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准备1、水滴悬浮实验器材:小水钟、盆子、水、餐巾纸、吸管;2、课堂布置:在教室中央放置一个盆子,并在上面放上一块干净的餐巾纸;3、教材准备:通过讲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滴悬浮实验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孩子们展示水滴悬浮的状态,并引导幼儿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水滴的悬浮。
老师可以拿起一个水杯,倒出一些水,指出水滴“很聪明” ,坚定地呆在杯口不下落,让孩子们感性体会水滴悬浮的惊奇。
2、探究接下来,老师将水钟放入盆子内,让孩子们观察水钟的正常状态。
然后,老师拿起吸管将少量的水吸到管子里,对准水钟中央的小洞,将水滴滴入水钟中。
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思考或试验如何让水滴悬浮,留意这是什么原理。
3、实验老师示范后,让孩子们照着操作,利用吸管和餐巾纸等工具,调节水钟中水滴的数量和位置,让幼儿试验不同情况下,水滴悬浮的时间变化。
可以将孩子分成小组进行操作,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总结当孩子们完成操作后,老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观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水滴悬浮的原理,并就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拓展活动1、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其他形式的“水滴悬浮”实验,并进行展示和分享;2、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水滴悬浮的原理,并加强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水滴悬浮实验有没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2、教学方法:综合掌握采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加强教育效果;3、教学形式:教师示范+自主探究+交流分享;4、教学难点: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和探究原因,引导孩子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和知识。
五、教学反思1、本教案注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并重,操作中,教师也在旁边给予帮助;2、扩展活动设计上有些欠缺,还需要更新和改进;3、教学评价比较单调,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科学探究水珠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究水珠教案教案主题:水珠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状态及转化过程。
2. 发现和探究水中的小珠子——水珠。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热身环节(5分钟)1. 教师用引导性问题帮助幼儿回忆水的三种状态。
2. 教师出示图片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回答“水”。
3. 教师出示图片问幼儿水可以变成什么,引导幼儿思考、探究。
二、探究水珠(15分钟)1. 教师拿出一小碗水,把水倒在透明容器里,然后把透明容器放在课桌上。
2. 要求小组里的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吸管和一个透明容器,并喊出他们的小组名字。
3. 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将其吸管放在透明容器中,并轻轻吹气。
4. 学生们一起观察透明容器中的水珠通过吸管出来并聚集在吸管尖端的情景,并让珠子在吸管中自由的移动。
5. 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了解水珠的性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水珠与水之间的关系。
三、制作小蜗牛(20分钟)1. 教师准备好水珠,贴纸、彩球、无色膜纸、小花等材料。
2. 要求小组里的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制作属于自己的小蜗牛。
3. 通过学生的创意,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四、分享和体验(10分钟)1. 分享自己的小蜗牛,让其他学生欣赏并交流感想。
2. 用吸管将水珠放在小蜗牛里,感受水珠被波动时蜗牛的动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学习过程。
2. 引导幼儿思考、总结水珠与水之间的关系及小蜗牛的组成结构。
教学方式:以探究为主,以情景模拟为重点,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探究和认知。
教具准备:水珠、透明容器、吸管、小蜗牛制作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制作小蜗牛时的动手能力和创意表现。
2. 观察幼儿在体验小蜗牛时的感受和表现。
资料参考:水珠常常可以在潮湿的场所发现,如花叶上、草叶上、树叶上、玻璃上等。
若将水珠倒在透明的物品上,例如密封玻璃瓶供观赏,不久后水珠会发生圆球形的聚合,每个球形的中心会出现小波或震荡的运动。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精品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水》,详细内容包括:水的特性、水的用途、简单的水的循环过程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和流动性。
2. 培养幼儿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点:水的特性、用途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水珠、水杯、透明容器、水龙头、水泵、水管、图片等。
学具:画笔、颜料、调色盘、画纸、水桶、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颗小水珠,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小水珠的特点。
(2)让幼儿用手触摸小水珠,感受水的温度和流动性。
2.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解水的特性、用途以及简单的循环过程。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用画笔、颜料和水进行调色,创作一幅关于水的画。
(2)组织幼儿进行“水滴接力”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小水珠亮起来》2. 内容:(1)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溶解性、流动性。
(2)水的用途: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
(3)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4)节约用水:洗手时关水、洗澡缩短时间、用盆洗脸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小朋友与家长共同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记录一周的用水量,并讨论如何节约用水。
(2)以“我心中的小水珠”为主题,创作一幅画。
2. 答案:(1)节约用水记录表(略)。
(2)画作(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了水的特性和用途,培养了幼儿的节约用水意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小水珠亮起来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水珠亮起来小水珠亮起来,这是一场中班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有趣的活动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水珠是怎么亮起来的。
原来,这是因为光线照射到水滴上,然后被折射、反射和散射,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光芒。
这个过程叫做光的色散。
听起来好像很神奇,是吧?为什么不同的颜色会有不同的光芒呢?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所以在遇到物体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射。
比如说,红色光波长最长,所以它的折射角度最小,散射角度也最大;而紫色光波长最短,所以它的折射角度最大,散射角度也最小。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光芒了。
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水滴彩虹”。
准备一些透明的水杯和彩色的食用色素。
把水倒入水杯中,再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用激光笔照射到水滴上,你会发现一个个美丽的彩虹出现在水滴里!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彩虹,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光的色散原理。
而且,这个实验还很简单易行,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完成了。
大家不妨在家里也试试看哦!除了实验之外,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关于水的知识。
比如说,你知道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吗?这是因为当水温低于0°C时,水分子会逐渐减慢运动速度并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固态的冰晶。
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另外,你还会知道为什么水会沸腾吗?这是因为当水温达到100°C时,水中的分子会变得非常活跃,它们会不断地碰撞和撞击容器底部,最终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沸腾。
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和知识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增进亲子关系哦!小水珠亮起来这场中班科学活动是非常有趣和富有意义的。
它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希望大家都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吧!。
晶莹的露水珠中班科学教案
晶莹的露水珠中班科学教案活动名称:晶莹的露水珠——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现象》第三节《水的三态》,详细内容围绕水的液态——露水展开,让学生了解露水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露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露水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露水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显微镜、露水收集瓶、湿布、植物叶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颗晶莹剔透的露水珠,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为什么会在树叶上出现?”2. 新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露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露水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有关露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张图片中的露水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它是由什么形成的?”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具和学具观察、记录身边的露水现象,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晶莹的露水珠》2. 主要内容:(1)露水的概念(2)露水的形成原因(3)露水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露水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2. 答案示例:观察地点:公园观察时间:早晨观察现象:草地上、树叶上有很多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像是被魔法洒在上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露水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如在家中观察露水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优质教案
幼儿园中班小水珠亮起来科学活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世界》中的第三节《小水珠亮起来》。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水质,探讨水对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感知光与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对光的反射作用,知道不同水质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水对光的反射现象,了解不同水质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光与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杯、水、油、牛奶、手电筒、实验操作盘、抹布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透明玻璃杯、水、油、牛奶、手电筒、实验操作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手电筒在黑暗的教室内照射,让幼儿观察光线的传播和照射在物体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对光的兴趣。
2. 讲解与探讨(5分钟)通过展示透明玻璃杯、水、油、牛奶等物品,引导幼儿讨论不同水质对光的反射现象。
3. 实验操作(15分钟)(1)将透明玻璃杯依次倒入水、油、牛奶,让幼儿用手指触摸,感受不同液体的质地。
(2)将手电筒对准透明玻璃杯,观察光线在液体中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5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光与水的关系,让幼儿理解不同水质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根据实验结果,用画笔和纸描绘出光线在水中、油中和牛奶中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小水珠亮起来2. 内容:(1)光与水的关系(2)不同水质对光的反射程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不同水质(如自来水、矿泉水、果汁等)对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2. 答案:观察结果可能因水质不同而有所差异,请幼儿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观察过程和发现。
奇妙的小水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6.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7.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教学难点和重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对于“奇妙的小水滴”这节课来说,难点在于水滴的基本特性和水的三态变化,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观察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则是培养幼儿的观察、描述、交流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和学习,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引入环节,可以使用装有水滴的透明容器,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水滴的形态,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如“你们看看水滴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水滴的特性,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奇妙的小水滴
2.内容:
-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水滴特性:无色、无味、透明、流动
-节约用水:洗手时关紧水龙头,用废水浇花等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表
(1)用画笔描绘水滴的形状、颜色。
2.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听清楚。
3.适时使用疑问、惊讶等语气,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充分展开。
2.在实践环节,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操作,避免时间紧迫影响学习效果。
三、课堂提问
奇妙的小水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探索区教案:不会蒸发的小水珠
价值取向:
1、初步观察小水珠在高温下不会蒸发的原因;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养成乐于发现新事物、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材料设计:
1、一块电灶灶板;
2、水。
玩法提示:
1、插上电灶的插头,给电灶的灶板加强热;
2、过了一会儿,滴少许水在灶板的内槽中,让他们在内槽上形成水珠状态;
3、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灶板温度很高,但是水珠并没有蒸发,而是在灶板上不停地颤动,像是在快乐地跳舞。
指导要点:
注意电板要加强热,并在教师的操作、指导下进行观察,以防幼儿发生烫伤。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
(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
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
(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
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
)(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
并表述观察结果。
(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
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
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
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
(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