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李桢练习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
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2023六国论阅读答案2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六国论李桢分享资料
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 长期辛苦劳作、而最终被暴露尸骸
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于野外吗?一定不能这样啊!
六未以国极速是而, 亡故帝其。秦,恶凡不不未此极帝盈者强,,,,则亦皆不其不天能恶能也灭,六恶恶一国(贯切而就满因都称)盈此是帝不,秦天,能也国意不达就不,称到不极帝极会强也,点迅盛是那,速,秦么秦灭就国它国亡不和的没。能六罪有这灭
若人生是一片天空,那就期待疾风迅雷,
阳光下的白云永远不能呈现彩虹 ;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
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13
《拒绝平庸》
高2017届9班 田野 习作
庸者,鄙俗、低劣,忙碌无为。
平庸看似无害,但对他人来说,平庸者是借洪
水之势积累起来的河边的一洼死水,鱼虾若是误入
其中,便再见不到真正的江河,待日出水涸,便只 能待毙其间,悔恨误入平庸者的死水泥潭;
陈子昂长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若不拒绝平庸,便无从感受天地,更遑论 情感的凝聚。
黑格尔说:“两个伟大灵魂的对抗,是最高 等级的悲剧,也是最高等级的美。”若不拒绝平 庸,泰山与昆仑试比高的气概,只会委地而去, 对抗也就成了庸俗无聊的嬉闹。
15
16
17
18
19
20
;
,
,
;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 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12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 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 错失生命的乐趣。
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
浅湾上的航程永远不能抵达美丽;
4
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_六国论李桢
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_六国论李桢[清 ]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 [清 ]李祯六国论(节选)阅读答案六国论(节选) [清 ]李祯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刘杀戮。
24.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 2 分)25.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26.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3 分)苏洵的观点;苏辙的观点;作者的观点;27.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李桢作品《六国论》专练
李桢作品《六国论》专练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摒: 抵抗B.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弋:获取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炽:严重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宽舒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C.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洎牧以.谗诛D.焉独存,虽.王可也燕虽.小国而后亡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 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 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仲..同父母,尚有争钱财,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仲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未兵祸目炽迄平战国面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盂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李桢《六国论》,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B.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D.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都在崤函以东。
六国论李桢练习
六国论李桢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B.②④C.②⑤D.②③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
④古:挺身而出。
⑧古:休养生息。
14.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喻证法B.例证法C.对比法D.引证法答案:B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练习一、课内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B.奉之弥.繁,攻之愈急弥:更加C.苟.以天下之大苟:苟且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胁迫,挟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5.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 原文与译文
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原文与译文导读:高一语文资料:李桢(明)六国论李桢(明)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
诚知其易也。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六国论李桢
《拒绝平庸》
高2017届9班 田野 习作
庸者,鄙俗、低劣,忙碌无为。 平庸看似无害,但对他人来说,平庸者是借洪 水之势积累起来的河边的一洼死水,鱼虾若是误入 其中,便再见不到真正的江河,待日出水涸,便只 能待毙其间,悔恨误入平庸者的死水泥潭; 对自己来说,平庸是劲钢锐铁上的一片锈斑, 若是不及时磨去铁锈,这痼疾就会在自己品行的钢 材上腐蚀高尚,钝化良善,于是这钢铁便是废品, 为梁,则遇雨时摧折;为兵,则陷阵时易断;为器, 则器破汤露,无功徒然。 因而,我们拒绝平庸,为人为己,皆是益处。
11.这段文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是针对秦灭 六国展开的议论,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 概括)
苏洵的观点: 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 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意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 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 失生命的乐趣。 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 ; , , ;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 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拒绝平庸》
高2017届9班 田野 习作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 的苇草。”若不拒绝平庸,这苇草只能伏倒,思 想只会萎谢。 陈子昂长啸:“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若不拒绝平庸,便无从感受天地,更遑论 情感的凝聚。 黑格尔说:“两个伟大灵魂的对抗,是最高 等级的悲剧,也是最高等级的美。”若不拒绝平 庸,泰山与昆仑试比高的气概,只会委地而去, 对抗也就成了庸俗无聊的嬉闹。
(2)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译: 所有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 造成的结果啊。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B.“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
C.“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
C.第三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
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贾谊《过秦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桢《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乙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自今以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
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B.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C.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D.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精品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9课《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D解析:A项:对;B项:到;C项:在;D项中的“于”和“其势弱于秦”的“于”都是表比较,比。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答案:B解析:B项的“判”应为“清清楚楚”。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颠覆,理固宜然..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至于..,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可谓智力..之理⑦思厥先祖父..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孤危⑥胜负之数,存亡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①③⑥答案:D解析:②古: 成例, 旧事。
今: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④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⑤古:智慧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⑦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⑧古:实际情况( 两个词, 代词, 名词);今:副词, 实际上。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答案:B解析:A项,当tǎng如果;C项,洎jì,谗,谗言;D项,暴pù冒着。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曾无虚岁曾经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用兵之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B.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分)(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
《六国论》导学案设计答案解析版《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版)学习⽬标1.积累重要⽂⾔字词及其他⽂⾔知识,进⼀步提⾼⽂⾔⽂阅读能⼒。
2.学习本⽂严谨的论证思路;掌握本⽂论证⽅法。
3.背诵这篇⽂章。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本⽂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第⼀课时⼀、⽂化常识资料1.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2.了解苏洵苏洵在⽂学⽅⾯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番刻苦读书认真作⽂的过程的。
少年时苏洵并不爱读书,直⾄27岁,才发奋苦读。
⾃以为学的⽐他⼈好,但后来取古⼈之⽂⼀读,才觉得古⼈的“出⾔⽤意”都远胜于⾃⼰,于是下决⼼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章全部烧毁。
之后,终⽇诵读《论语》《孟⼦》韩愈等⽂章。
这样过了七⼋年,时间⼀久,读之益精,⾃⼰胸中也“豁然已明”,但还未敢⾃出其⾔。
⼜经过⼀番努⼒,胸中之⾔益多,甚⾄不能⾃⼰,于是落笔为⽂,这才“浑浑乎觉其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为⽂的美谈。
在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章22篇(《⼏策》⼆篇、《权书》⼗篇、《衡论》⼗篇)谒见翰林学⼠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时公卿⼠⼤夫争相传诵,⽂名因⽽⼤振。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下也;其辉光明⽩,若引星⾠⽽上也。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①弊在赂.秦(lù)②六国互丧.(sàng )③率.赂秦耶(shuài)④思厥.先祖⽗(jué)⑤暴.霜露(pù)⑥草芥.(jiè)⑦洎.牧以谗诛(jì)⑧胜负之数.(shù)⑨为.国者(wé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六国论》每课一练(含答案)
语文:1.2《六国论》同步练习4(鲁人版必修4)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大概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成以其小,劣.之。
D.英雄乐.业。
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渔人甚异.之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
C.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
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
6.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
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
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
7.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8.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_______.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_______.他的观点的局限性在于________.试卷答案:1.B(“厌”应译为“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
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
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
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
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答案:C
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古:崤山以西。
④古:挺身而出。
⑧古:休养生息。
14.第①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答案:B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
1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