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第48章痹症4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内经》论痹症)、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4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肉、骨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痹证的历史沿革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内经》分五痹。
《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4.《素问·痹论》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骨痹内舍于肾;筋痹内舍于肝;脉痹内舍于心;肌痹内舍于脾;皮痹内舍于肺。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2.病机风、寒、湿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肉、骨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性(1)寒证: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2)热证: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3.病理转归(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肿大等症。
(2)病久气血伤耗,可出现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证候。
(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
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例1】(X型题)痹病日久,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2006年研]A.寒湿闭阻B.痰瘀阻滞C.气血亏虚D.累及脏腑【答案】BCD【解析】痹病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症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医学知识之痹症
痹症一概述痹,即痹阻不通。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二病因病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1.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人体关节器官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气短乏力,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3)大病、久病、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感谢观看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
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 病痛局部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 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取膈俞、血海以活血祛风;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 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足 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疏风、消肿止痛。
【辨证】
●主症 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兼见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 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 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肢体 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发作或 加重,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 灼热,痛不可触,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 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腰夹脊
பைடு நூலகம்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 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 上多针排刺。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督脉穴向上方斜刺,并可加用灸法,余穴 施以毫针补法。
痹证
加海桐皮、稀莶草;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 泽泻、车前子;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9
2.风湿热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 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 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痹
证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1
概
念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
定义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
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
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表现的病 症。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热之点。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3
源流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4
常用药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
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加减 疼痛以上肢为主,加羌活、白芷、威灵仙、 川芎;疼痛以下肢为主,加独活、牛膝、萆 薢、防己;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淫羊 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痰浊瘀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15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
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 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 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 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 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七章1.痹病
3、辨痰瘀
(二)治疗原则
1、共同治法: 祛邪(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静止期: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
分型施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表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痿 证
(三)相关检查
(一)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 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 位与损伤程度。 (二)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粘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 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三)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 等检查可提示痹证内舍入心。
一、概述
(一)定义• • 痹证是由于 风 、 寒、湿、热 等外邪侵袭人 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 筋骨、关节发生
酸痛、麻木、重着、屈伸 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 “ 其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 ,疼痛,乌头汤主之”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痹证
3、相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风湿热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
肌纤维组织炎
颈椎病 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等
4、发病概况
风湿性疾病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日益升高之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1977年命名为“世界风湿性疾病 年”,随后又将1981年命名为“世界残废人年”, 这均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将其列为 “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其中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 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张乃峥教授称其为“不
宣判病人死刑,但宣判了终身监禁”的病。
4、发病概况
本病的发病率国际上一般在1%左右(低者0.5
%,高者达3%),我国据初步调查,患者约 有940万人.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没有特效 药和根治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大 问题。
5、西医治疗概况
因病因仍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欠佳。
2、文献研究
当代名家,被誉称为“华夏治痹第一人”的北京中
医药大学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焦树德对痹 证的研究可谓专业而精深,并首次提出了“王痹” 一说。 当代中医名家,南通市中医院的“朱良春”主任医 师亦对痹证的研究较为深透,其用药谴方更具独特, 多主张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另外,北京名医王为兰、谢海洲等亦是擅治痹证的 大家。
(3)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 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 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4)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 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 虚而入。 如《济生方· 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 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2.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劳逸不当 精气亏损 年老久病 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 气血不足
肢体筋脉失养 气血生化不足
复感外邪,发为痹证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痹证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五、辨证论治
1.2 风寒湿痹-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通络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
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 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 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 意化痰祛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辨证论治
No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Image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Image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No 方药:防风汤
方解:防风、秦艽:祛风除湿 肉桂:温阳祛寒
Image 麻黄、杏仁:宣肺散寒
痹No病
Image
中医内科学痹症
No Image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一)定义
No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Image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No 气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No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Image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
发表者:赵东奇624人已访问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
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主证:
(1)风寒湿痹。
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
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2)热痹。
关节酸痛、局部热肿、痛不可近、关节活动障碍、可涉及单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口渴、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
2.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法。
3.处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痈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足三里、商丘;热痹加大椎、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