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5课《我为什么而活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力。1
【难点探究】《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是怎样把三种感
情联系在一起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答案】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 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
奉献给人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
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 苦难的良知。
怎样生活
导思1.罗素在为什 么而活着? 关键词: 为什么活着
感受启发
导思2.你觉得应该 怎样对的生命?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 高洁的情怀。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 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 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冰冷死 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 “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
1. 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
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
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
“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 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 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 放弃希望。
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
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 情怀和崇高人格。
1.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 初霁》
【译文】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曰窗
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沬,试着品名茶。 2. 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 ——孙将鸣
一
读一读字音
遏制( è )
战栗( lì )
孤寂( jì )
俯瞰(kàn)
二
记一记词义
1.俯瞰: 俯视。 2.遏制: 制止,控制。 “遏制、遏止”辨析:同:两词都有阻止的意思。异:“遏制” 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对 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 “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 突然的重大事物。
【译文】一世浮沉恍如梦境,有谁不是把生命寄托到别处呢!
只要随遇而安,就能够做到四海为家了。
2. 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答案】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
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
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案】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 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 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
15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散 文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 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 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 问题的。
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
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 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
常之处、伟大之处。
4. 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最后 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 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 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
爱情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爱情解除孤寂
爱的结合看到神秘缩影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寻求知识: 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孤苦无依的老人 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高 洁 而 博 大 的 胸 怀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
1.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难点)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 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 母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 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世纪最 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 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 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 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 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
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 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
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
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 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 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 智、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