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社会的共轭_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_阎国华
大学外语教育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向
2010年第7期总第261期前沿F or war d posit ionNo 72010Sum N o 261大学外语教育视阈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张雪梅1 阎国华2*(1.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2.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摘 要]媒体在人们多元化信息渠道中正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受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影响,当前的媒体信息可信度频受质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对媒体辨析、解读和利用的能力十分必要。
外语教育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也具备科学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双重功能。
通过外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学生媒介素养还是学生外语学习都有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外语教育;转向[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10]07 0194 0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信息透过大众传媒快速流通,牵动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乃至价值体系都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媒介提供的并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const ruct ions)的产品。
这种产品反映着媒介生产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麦克卢汉就曾经讲到: 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文本建构规则,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梳理和呈现事实 。
这势必导致不同的媒介报道同一个事件,却产出的是不同的映象和讯息。
那到底那种媒介讲的是最真实客观的,就有赖于读者自己的判断。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外语教育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也具备科学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双重功能。
通过外语教育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无论对学生媒介素养还是外语学习都有积极地作用。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一)关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1930年的欧洲,以英国、美国等为代表,在英国称之为 media educa tion ,在美国称之为 media lit eracy educat ion 。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在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历,更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就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对于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高校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例如,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可能需要加入相关的技术知识,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与社会紧密合作,了解其需求,以保持与时俱进。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现如今,社会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和思考。
例如,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的课程,而理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工程技术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
最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培养方案和教学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一直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
理论探讨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需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正如现代教育学家赫斯曼所说:“人才培养应该是顾及二者之间的均衡点,一方面培养人才要向现代化、西方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视培养本土化的、适应自身国情的人才。
”然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平衡问题,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有很好的职业前景。
这也提示高校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教学理念等因素建立有效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培养质量。
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具有社会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要求。
实践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入手,这既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首先,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能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了解职场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开设和推广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再次,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教学内容的升级和优化,还应该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评价体系建设。
同时,高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规范教学行为和过程,对教学实施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交流。
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
行 聚焦 。另 一方 面 , 我 国 的大学 办 学 定 位 上 的确 有 很 多问题 需 要 检讨 。譬 如 , 现在 很 多 大 学 并没
有把 大部 分 精 力 放 到 学 生 尤 其 是 本 科 生 的 培养 上, 而是 更 多地 放 到 了学 科 建设 、 学科 评 估 、 基 金
、
社 会 需 求 导 向 的 大 学
人 才 培 养 改 革 之优 势
教 育学 界对大 学 的要求 有一条 基本 准则 : “ 教
育 必须 与社会 相 适 应 ” 。这 句话 理 解 起 来 可 以分
走 收 叫 出 。这 个 看 起 来 为 大 学 增 负 的过 程 实 则 挽 救 了 大学 , 它 不 仅 帮 助 大 学 摆 脱 了 被 边 缘 化 的 危 险 还 让 其 重 新 回 到 了社 会 的 核 心 地 带 。2 0 0年 前 的 大
学 能够 被冠 以“ 象牙塔” 的称 谓 , 并 不 是 说 大学 真
的是 与世 隔绝 的梦幻 仙境 、 远离 现实 的世外 桃源 ,
为两个 方面 : 其一 , 教育 要受 社会 主要 要素发 展状
况制 约 ; 其二, 教 育要 为 社 会 发 展 服 务Ⅲ 。因此 ,
而 主要 是 由于作 为大 学重要 职 能 的科 学研 究在 当 时转化 为现 实社 会生 产力 的周期 还 十分漫 长 。今 天, 社 会需 求 与大 学人 才培 养 之 间 的联 系 已经 不 言而 喻 , 尤 其是 近年 来大 学生 就业 问题 的出现 , 更 在很 大程 度上 验证 了人 才培养 与社会 需 求脱节 的
第 l 5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Vol _ 1 5. No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大学生社会化培养体系的作用
需求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融 人到 人学 教育 的全 过 程 中 , 高校 要 立 足 社 会 及
, 卜自 身 需 求 , 制定 完善 的全 程化 培 养体 系 , 培 养 大学 乍 具 备 自 、 公平 . 公正 、 法 制 的意识 , 养 成 爱
人. 持 育 人为 本 , 持德 育为先 . 坚持 全 面发 展 。 体来讲. 鼗 将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的 精 神 内 涵
叶 I , 要 以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 为精 神 核 心 和 理 论 依据 , 培养 学 生 树 立 正确 的1 廿界观 、 人生 观 、 价 值 观。 使学生从个人、 社 会 及 国家 i个 层 面 , 都 具 备
成 和 完善 的过 程 。
( 一)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为 大 学 生 社 会 化 培
求 变 成 口常 的行 为准 则 , 进 而彤 成 自觉 奉 行 的 信
念理念, , ”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涵 盖 了 巾 华 文 化 的
养体 系提 供 了培 养标 准和 育人 导 向 卒 l 十 会 主 义 核 心价 值 观 强训 以“ 德” 为重, 立 德 树人 , 其反 映 的是 当今 社 会 的特 点 及 对 人 才 的 基 本要求 , 为 大学 生 社 会 化 的 育人 目标 提 供 了标 准
党 的 八 大 报 件 提 f I l I , “ 要 深 入 丌 展 社 会 主 义
多方 面综 合 素质 , 从 根 本 L满 足 社 会 对人 才 的需 求. 最终 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富强 、 民主 、 文明、 和谐 。 大 学牛 社会 化从 个体 人 的发展 阶段 柬看 主要
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历史使命必然呼唤新的思维方式,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更应与时俱进,以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多向性、综合性、前瞻性、创新性的五个本质特征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和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才能有效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第一,现代思维的开放性要求改变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观念.现代思维开放性是指现代人一方面不断开放和拓展思维领域,转换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另一方面不断突破和更新旧的思维方式,用开放的观点看问题.从时间上看,开放性思维意味着思维不仅要追踪历史,把握当前,而且要面向未来,探索求知.从空间上看,开放性思维就是要求思维突破自身系统的地域局限,尽量扩大思维范围,把思维的触角伸展到环境系统的各个领域.运用现代思维的开放性原则知道学生管理工作,就要突破传统观念,不能用旧的封闭式的工作方式,要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确立“以学生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将学生工作从过去只注重教育转向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时,开放性的管理,还要求走出校门,打破地域和校际局限,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学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通过搞一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积极与世界各地的高校联系及加强合作,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第二,现代思维的开放性要求改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现代思维的多向性是指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多视角、发散式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运用现代思维的多向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角色的认识上,应由单一认识向多重认识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既是学生事物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者和服务者,因而他们要成为学生政治进步的向导、专业学习的良师、能力培养的教练、日常生活的朋友、道德修养的楷模.例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充分展现“人文关怀”.像在对待贫困生问题上,要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方面为他们争取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关怀,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斗志和干劲,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完成学业.其次体现在对学生培养目标认识上,应由培养单面的政治人、经济人或道德人向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转变,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好学生.另外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下,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他们求职择业,使他们正确选择人生道路,为将来成功步入社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仇念海,鞠国帅(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多向性、综合性、前瞻性、创新性的五个特征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探讨了每个特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关键词:现代思维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1)07-0231-02Vol.27No .7J ul.2011第27卷第7期2011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231--. All Rights Reserved.会准备条件.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多向性、全方位思维方式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克服一个思路、一种模式考虑问题的弊端,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正确把握规律,赢得主动.第三,现代思维的综合性要求树立学生管理的整体理念.现代思维的综合性是指现代思维应顺应现代科技、经济的综合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集成,高度重视整体和系统的思维.运用现代性思维和综合性原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由多个要素有机组成的整体,始终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虑工作对象,把握政治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且以总体优化的原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育人系统工程,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它要管理者从育德、育才、育美、育劳的各个子工程开展工作,也就是通过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技能才干,开阔视野,通过搞文体活动,增强体魄.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现代思维的前瞻性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的超前意识.现代思维的前瞻性是指现代化思维顺应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局势,注重思维活动中预测分析和研究,强调计划、方案和决策的超前性.前瞻性是一种不拘于眼前实际和客观现实,站在时代发展和趋向的思维形式,以前瞻的目光超越今天,发现明天,构成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灵魂.如果人的思维缺少了前瞻性,只能墨守成规,死气沉沉,反之则是日新月异,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强调从现实出发,着重考虑在社会社会发展中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通过预测研究和超前思维,使我们制定的学生工作计划、方案和对策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使其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发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及其影响.第五,现代思维的创新性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精神.现代思维创新性是指现代性人把创新作为思维活动的首要目标,高度重视对思维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并通过思维的创新推动其他各个领域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是引导学生管理工作的先导和前提,也就是说没有现代思维方式的创新,就没有新时期管理学生工作本身的创新,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大发展.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通过整合,营造新的和谐校园文化,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扩大学生视野,提供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其次,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另一种形式是网络创新.网络的出现为学生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通过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能够提高工作时效性.首先,网络的双向性、可选择性以及实时传输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实现接受教育和自主教育.其次,网络的互动性可使学生工作从单一的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发展成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面联系交流,为社会各界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提供方便,使学生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建立学生工作网站,不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工作中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这里解答自立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疑惑的地方.由此可见,只有自觉以现代思维方式的五个本质特征要求为指导,认真思考和探索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才能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实现飞跃式的发展.232--.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又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来制定。
首先,高校应该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最后,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为了更好地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我们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
高校应该与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改革,根据行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此外,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项目实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了更好地对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我们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应该设置科研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的环境。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前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关联分析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关联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专业选择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传统的观念和现实的需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选择。
本文将就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关联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一、社会需求引导专业选择社会需求是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给不同专业带来了不同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等专业逐渐成为了热门专业。
而传统的工科专业如机械制造、电子工程等仍然有很大的需求。
此外,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学专业的需求增加,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为环境科学专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二、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人才,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行业。
首先,大学应当关注社会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增设一些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
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因其与现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备受青睐。
其次,大学应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通过与企业合作,大学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再次,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大学应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在专业选择中,个人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尽管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较高,但是如果个人对此没有兴趣,长期从事相关工作可能会导致不适应,甚至职业倦怠。
因此,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
可以通过就业前景、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机会等方面了解和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学业指导和拓展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进行科学的选择。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是指如何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协调,以满足社会对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一问题涉及到高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没有适应未来发展等。
需要通过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问题,以改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要建立起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机制。
这需要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高校应当了解并及时响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方案。
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要注重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人才培养也需要与之相适应。
要关注未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与方式,引导学生选择符合未来需求的专业,提供符合未来发展的课程,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要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
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问题,需要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这包括对学校培养方案的评估、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建立对接机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关注未来发展趋势和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的使命培养人才与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大学生的使命培养人才与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将会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大学生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统一呢?一、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代表,他们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也肩负着培养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1.1 培养优秀人才大学生应该以提升自身素质为基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全面素质的提升,才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人力资源。
1.2 传承文化传统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还应该关注和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形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才能,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学生的使命不仅仅停留在自身发展上,更要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做出积极努力。
2.1 实践与创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工作经验。
在实践中,他们可以尝试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2.2 社会服务与奉献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境。
通过实践,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3 践行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和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各种道德规范。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而社会需求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
一、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社会实际,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对各类技能的迫切需求。
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合作,制定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并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学校教育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学校可以引入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也应该与创新创业之间的企业和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四、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素质成为了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素质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社会也应该为学校教育提供相应的支持,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机会和资源平台,使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教育评估与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教育评估与改革。
大学生的使命与社会关系
大学生的使命与社会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他们不仅要接受系统的学习,还需要积极融入社会,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关系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探讨大学生的使命与社会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大学生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首先,他们需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通过接受系统的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
大学生同时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展示公民责任感,并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与家庭关系大学生与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
尽管远离家乡,但大学生仍然与家庭密不可分。
他们应该与家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尊重家人的意见和期望,并对家庭负有责任。
大学生应当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了解家庭的困难或需求,并尽力提供帮助。
通过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大学生能够得到支持和鼓励,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大学生与同学关系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系,更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里,大学生需要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共同学习和进步。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交流和合作,建立互信和友谊。
与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习效果,还能够为个人的成长提供重要支持。
四、大学生与社会关系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业的挑战,还需要和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他们需要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了解社会的动态和需求。
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志愿活动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建立,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五、大学生与社会责任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他们有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关心弱势群体的需求,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生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并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结构不匹配:学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社会需求更多地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过于注重应试,忽视了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被动学习,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脱节。
社会对于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学校教育并未及时调整培养模式。
3.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符: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在技术快速更新的领域,社会对新兴技术的需求往往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能力。
二、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2.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实践项目,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3.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与行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对社会需求。
4.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评估机制,监测学校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评估结果可以为学校提供改进的方向,确保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结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使命。
然而,实现这一使命并非易事,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使命、全面发展的培养以及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途径。
一、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
他们应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投身各行各业,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同时,大学生还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担当起这一使命,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二、全面发展的培养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大学生使命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学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同时,还要注重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生还应注重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只有全面发展,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途径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提供积极的解决方案。
其次,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加入社团、组织或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大学生还应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和建议,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提供智慧和力量。
只有担当起这一使命,大学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
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高校学科建设是指对不同学科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它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指导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满足社会需求。
一、高校学科建设对社会需求的响应高校学科建设应该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及时响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首先,高校应通过调研和专家评审,确定学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高校应建立与企业和行业的紧密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的要求。
最后,高校还应开展一系列与社会需求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它会对高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影响。
首先,社会对新兴学科和专业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开设相关学科和专业。
其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最后,社会对人文社科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高校应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满足社会对人文素养的需求。
三、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为了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协调,高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发展方向。
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了解学科建设的成效。
最后,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结论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高校应通过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同时,社会也应关注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为高校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
只有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一些思考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
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阎国华;邹放鸣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2
【摘要】由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契合度欠缺,我国大学广受诟病.鉴于此,许多大学已经开始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可以帮助大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但社会需求的潜在盲目性、实效至上性、频繁波动性和显现滞后性也常常让大学陷入盲目性、功利性、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应通过坚守自身逻辑并保持社会敏感性、厘清社会本质需求、鼓励差异化培养战略、协调共性与个性培养以及对特殊专业进行政策性扶持来维系一种适度的平衡关系.
【总页数】5页(P200-204)
【作者】阎国华;邹放鸣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研究 [J], 颜学俊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 [J], 张陆燕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 [J], 丁娟;
4.社会需求视野下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方向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 [J], 张皓
5.社会需求视野下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方向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 [J], 张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当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社会参与问题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作者: 阎光才[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大学治理;话语转向;同一概念;迥然有别;实践效果;政策效应;差异性;新议题
摘要:关于大学治理,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持续高热的常议常新议题。
但是,因为情境与立场不同,人们对究竟什么是“治理”的理解未必存在共识。
正因为理解上的模糊性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关键性的分歧,在现实之中,有时候即使我们操持同一概念,但言者的具体所指却迥然有别。
尤其是当它作为一个政策性概念由话语转向实践时,理解上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不同政策行动与政策效应。
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大学治理的不同理论见识与差异性的实践效果,便反映了上述现象存在的普遍性。
在此,我尝试基于对治理基本内涵的理解,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维度——社会参与的渠道不畅问题略作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两个大局”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境遇、要求与进路
“两个大局”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境遇、要求与进
路
何珍;阎国华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6)5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鲜明的时代语境,也是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工作的出发点。
“两个大局”为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增添了时代底色、带来了双重境遇,既孕育有利契机,也潜藏风险挑战,其势必要求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把握好历史共性与时代特性、基本国情与世界大势、理性平和与积极进取、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关系。
立足“两个大局”的交叠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应从思想认识、理论逻辑、价值倡导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彰显培育理念的整体性视野、培育思路的学理性支撑、培育内容的内在性关联和培育方法的现代化效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实践创新。
【总页数】10页(P70-79)
【作者】何珍;阎国华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7
【相关文献】
1.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赜
2.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赜
3.论国家认同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4.论国家认同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5.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厘清及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厘清及建议
闫建华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3)006
【摘要】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认为“以人为本”是抽象的人,认为“以人为本”是单一的“以学生为本”,是简单迎合学生,是满足学生的功利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闫建华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长治0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厘清新疆能源资源开发中地方与中央利益关系的建议 [J], 崔光莲;贾亚男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J], 万瑞
3.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概念厘清 [J], 李勇; 周骏; 李梅
4.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J], 史洒
5."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J], 王宇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6 2年美 大 学 的 服 务 社 会 职 能 可 以 追 溯 到 1 国《 莫里尔法 》 的 颁 布 及 威 斯 康 星 大 学 的 诞 生, 这 两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大学开始从传统象牙塔模式 走出 。 这个看起来为大学增负的过程实则挽救了 大学 , 它不仅帮助 大 学 摆 脱 了 被 边 缘 化 的 危 险 还 让其重新回到了社会的 核 心 地 带 。2 0 0年前的大 象牙塔” 的 称 谓, 并不是说大学真 学能够被冠以 “ 的是与世隔绝的梦幻仙境 、 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 而主要是由于作为大学重要职能的科学研究在当 时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周期还十分漫长 。 今 社会需求与大 学 人 才 培 养 之 间 的 联 系 已 经 不 天, 言而喻 , 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 , 更 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 要求 大 学 人 才 培 养 与 社 会 需 求 相 吻 恶果 。 因此 , 合的呼声日渐提 高 , 很多大学已经将满足社会需 求作为改革的指挥棒 , 这诚然有它的道理和益处 , 但面对这场教育改革热潮我们还必须保持一份冷 静, 那就是大学人 才 培 养 与 社 会 需 求 是 否 需 要 保 持完全同步?能不能完全同步?如需要完全同步 二者之间又 该如何实施? 如 果 不 需 要 完 全 同 步 , 该保持一种 怎 样 的 关 系?下 面 就 此 为 出 发 点 , 作 一些探索 。
收稿日期 :2 0 1 2 0 9 0 2 - -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 人才培养改革之优势
“ 教 教育学界对大学的要求有一条基本准则 : 。这句话理解起来可以分 育必须与社会 相 适 应 ” 为两个方面 : 其一 , 教育要受社会主要要素发展状
1] 。 因 此, 况制约 ; 其二 , 教 育 要 为 社 会 发 展 服 务[
二 、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 人才培养改革之软肋
将社会需求作为大 通过以上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学改革创新的指 挥 棒 益 处 颇 多 , 但这其中其实潜 藏着一个重要的 问 题 , 那就是作为解决所有问题 的先决条件 , 大学必须准确把握社会需求 。 但是 , 这个先决条件在现实操作中是很难实现到尽如人 现在问题转变为不单单是讨 意的程度的 。 因 此 , 论将社会需求作为大学改革新指挥棒是否可行的 问题 , 还需要考虑 把 握 社 会 需 求 过 程 中 本 身 所 包 含的一些难以克 服 的 弱 点 , 而这也正是将社会需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教育厅 2 0 1 2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 2 0 1 2 S J D 8 8 0 1 0 6 , 作者简介 : 阎国华 ( 男, 河北邢台人 ,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 管理学博士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 创新教育研究 ; 1 9 7 7 -) , 邹放鸣 ( 男, 四川洪雅人 ,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1 9 5 7 -)
赢得支持 3.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 大学是社会的大学 , 离不开社会对它的支持 。 但如果大学长期 不 能 以 服 务 社 会 需 求 为 己 任 , 或 培养的人才学 者公众感觉不到 大 学 的 这 种 努 力 , 不致用 、 缺乏实践经验 、 眼高手低现象突出以及培 就势必会导致社会对大学支持度 养定位不清晰 , 的下降 。 这种下降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 诸如 : 大 学声望的下降 、 考生报考热情减弱 、 社会合作项目 减少 、 学生就业率 的 降 低 以 及 教 师 受 尊 重 程 度 的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的健康有序 削 弱 等 等, 发展 。
大学是社会的大 学 , 其需要为社会服务似乎不需 要再作太多 解 释 。 也 正 缘 于 此 , 在大学人才培养 将满足社会需求摆在大 目标出现盲目性 的 时 候 , 学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指挥棒位置上不仅不难理 解, 而且在这样几个方面还颇有价值 。 有的放矢 1.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具体指向 , 有目标就有了 方 向 , 大学将与社会需求相吻 合作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后就可以更好地进 我国的大学办学定位上的确 行聚焦 。 另一方 面 , 有很多问题 需 要 检 讨 。 譬 如 , 现在很多大学并没 有把大部 分 精 力 放 到 学 生 尤 其 是 本 科 生 的 培 养 而 是 更 多 地 放 到 了 学 科 建 设、 学 科 评 估、 基金 上, 申请等领域 。 诚 然 , 这些工作的发展也是有利于 大学人才培养的 , 但有些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联
[ 2]
求作为大 学 改 革 创 新 指 挥 棒 可 能 要 面 临 的 几 处 软肋 。 1.社会需 求 的 潜 在 盲 目 性 容 易 增 加 大 学 改 革风险 就大学的社会 需 求 来 说 , 其主要源自就业和 招生 两 个 端 头 : 其 一, 就 业 市 场 的 人 才 需 求 信 息, 即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能够符合人才市场的要 求, 面向该大学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 其二 , 面向 报考 生 源 的 需 求 信 息 , 即 所 开 设 的 专 业、 课 程、 培 养模式等能够满 足 报 考 考 生 的 需 求 , 考生愿意报 考该大学 。 这两类需求共同构成了大学眼中的社 会需求信息 , 但这 两 个 方 向 的 需 求 都 存 在 着 潜 在 的盲 目 性 : 其 一, 市场需求信息常受产业波动影 产业跟 风 很 容 易 引 发 相 关 人 才 需 求 集 响 。 例如 , 中, 进而推动大学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 , 但与此同 产业跟风又容易引发产业发展遇挫 , 进而致使 时, 最 终 导 致 大 学 毕 业 生 就 业 困 难。 人 才 需 求 减 少, 其二 , 学生报考情况也常常被短期的冷门 、 热门之 分所左右 。 这些 需 求 的 盲 目 性 短 时 间 很 难 避 免 , 但如果大学能保 持 住 自 己 的 科 学 立 场 , 被动局面 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 2.社会需 求 的 实 效 至 上 性 容 易 导 致 大 学 的 功利化 大学的培养方 案 往 往 是 系 统 、 复杂甚或烦琐 的, 但社会对 人 才 的 评 价 往 往 是 实 效 至 上 的 。 因 如果纯粹以社会需求为大学改革风向标 , 其人 此, 才培养就很容易陷入功利化 。 大学人才培养功利 化的后果非常严 重 , 会带来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负 面影响 , 至少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 第一 , 专业设置 有些大学不顾自身发展实 上的功利化 。 一 方 面 , 力盲目设置一些 所 谓 热 门 专 业 , 另一方面则是砍 部分学校还制定了就 掉一些就业率偏 低 的 专 业 ,
( 社
V o l . 1 5, N o . 2 M a r .2 0 1 3
大学与社会的共轭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 !
阎国华 , 邹放鸣
( )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摘 要 : 由于人才培养与社 会 需 求 间 的 契 合 度 欠 缺 , 我 国 大 学 广 受 诟 病。鉴 于 此, 许多大学 已经开始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 向 的 教 育 改 革 。 以 社 会 需 求 为 导 向 可 以 帮 助 大 学 明 确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 但社会需求 的 潜 在 盲 目 性 、 实效至上性、 频繁波动性 和显现滞后性也常常让大学陷入盲目性 、 功利性 、 滞后性 和 被 动 性 。 因 此 , 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 厘清社会 本 质 需 求 、 鼓励差异化培养战略、 协调 需求之间应通过坚守自身逻辑并保持社会敏感性 、 共性与个性培养以及对特殊专业进行政策性扶持来维系一种适度的平衡关系 。 关 键 词 : 大学改革 ; 人才培养 ; 社会需求 ; 适度关系 ( ) 中图分类号 :G 6 4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3 7 5 8 2 0 1 3 0 2 0 2 0 0 0 5 - - -
3.社会需 求 的 频 繁 波 动 性 容 易 致 使 大 学 疲 于追赶 社会需求可以 分 为 长 线 需 求 和 短 线 需 求 , 长 但短线需求就常常表现为短期 线需求相对稳定 , 效应 , 呈现非 持 久 性 和 频 繁 波 动 性 。 且 不 说 长 线 和短线需求本身 很 难 进 行 确 定 性 的 辨 析 , 仅社会 需求表现出的频繁波动性就可能会导致大学疲于 追赶 。 以专业设置为例 , 在上个世纪 9 0 年代末的 时候 , 生物学的异军突起 , 让生物学成了炙手可热 的大学专业 , 很多大学纷纷申请开设这类专业 , 其 中甚至包括一些原来在此领域并无太多涉猎的大 学, 但生物工程其实是一个非常高尖端的领域 , 人 才需求以高端为主 , 对一般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少 , 结果导致很多此 专 业 本 科 生 就 业 困 难 , 学生报考 热情下降 , 很多大学甚至停开此类专业 。 因此 , 在 如果大学 部分社会需求呈 现 快 速 波 动 的 情 况 下 , 那么其结果只能 仅仅做社会需求 的 简 单 追 随 者 , 是被动地疲于追赶 。 4.社会需 求 的 显 现 滞 后 性 容 易 造 成 大 学 身 陷被动 社会需求的 发 展 和 显 现 也 不 是 完 全 同 步 的 , 其显现常常是滞后的 。 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 常常不断催生新 的 社 会 需 求 , 有的社会需求可能 但更多的社会需 在极短的时间内 就 会 涌 现 出 来 , 求常常呈现 出 显 现 的 滞 后 性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有 即使大学马上进行 时候当社会需求 一 旦 显 现 时 , 相应的人才培养 其 实 也 已 经 慢 了 半 拍 , 因为大学 培养不能立等可取 , 而是需要一个固定的周期 , 像 本科至少四 年 才 能 完 成 一 个 培 养 周 期 。 同 时 , 大 作为一个站在 学除了跟进当前 的 社 会 需 求 之 外 , 学术研究前沿的 科 研 机 构 , 其还应该预测社会变 对于新的科技转化重 化和引领社 会 需 求 。 例 如 , 点领域 、 新的战略需求领域等方面的需求信息 , 作 为其重要发展源动力之一的大学肯定会更早的接 触和了解 , 而 无 需 等 到 这 些 需 求 完 全 显 现。在 这 种情况下 , 如果大 学 不 是 提 前 而 是 等 到 需 求 显 现 之后才开始设置 相 关 专 业 或 课 程 , 无疑会让其人 才培养非常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