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选秀节目中的中性现象及原因
女团选秀中的中性面孔们
女团选秀中的中性面孔们网视导读:《青春有你》《创造营2020》目前正在同期“竞技”中。
而在一群或可爱或靓丽的的女孩中,还有数位“画风”不同的成员出现。
《青春有你》中,有几位这样的代表——其中,刘雨昕是C位有力的竞争者。
而其他的成员,有着陆柯燃、林凡、上官喜爱、张钰、黄小芸等非甜妹的存在。
《创造营2020》目前仅仅播出2期4集,尚未进行初次淘汰,被观众熟知的选手数量也有限。
但是,在目前的101位选手中,有一位刘梦选手也以中性风的帅气脸庞引起较为突出的关注,粉丝在微博的打榜能力进入创造营选手前列。
追溯过去,在2018年《创造101》中,也有一位杨芸晴主打着短发中性风格出道。
女团选秀中,正在出现更多的中性面孔。
突破的女团印象女团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单指中国,在过去,成功的女团只有一个S.H.E。
在她们之后,或许有黑涩会美眉、七朵花等组合,在近年偶像效益被资本关注后,也有着如曾经国内48系的大团体或其他小的偶像团出现,但本身的不红火、不长久乃至昙花一现,都让她们似乎不能作为参考的对象。
何况,当这里作为讨论的女团所指的是偶像组合时,就不得不说到现在国内偶像选秀模仿最多的101系起源地,韩国和韩国女团。
从最早通过《Nobody》在中国大火过的Wonder girls,到现在的Twice等组合,在多年的发展中,女团的风格已经愈发成熟。
在最初,人们对于女团的印象局限于甜美、性感等词,而在这些年中打破受众边界的尝试中,清新、梦幻、复古、迷幻、异域、运动、帅气等等风格也与过去的印象叠加,被不断尝试。
只不过,中性风面孔的逐渐出现,依然是对女团印象的打破。
中性风的面孔带来了全新的讨论:“女性也可以做中性化乃至男性化打扮”“女性的飒爽帅气并不需要通过中性化打扮来实现,可爱妹子也可以帅”“女团就应该是美貌的妹妹,追求绝对实力不如看专业歌手”“凭借实力突围,打破对于女团的刻板印象”不同的声音始终在围绕这一问题争吵,不过至少,在对风格的不断摸索中、在对成员风格的全新尝试中,“女团纯卖大腿”的印象正在淡化。
选秀节目良莠不齐,中学生该如何看待?(选自黄图盛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二级研究性学习)
今天,你“选秀”了吗?----选秀节目良莠不齐,中学生该如何看待小组所在:潮阳黄图盛中学高二六班小组成员:姚培鸿、柯棉槟、郭东阳、柳泽铭、郭壮圆、郑炎金、郑嘉鸿小组组长:姚培鸿指导老师:许耀浩所涉科目:政治(文化生活)一、研究背景2013年开始到2014年春,中国各大卫视为了抢占先机,纷纷推出了选秀节目。
再加上由于电视消费节目的特性,从普通的草根转变为二三线歌手与普通人的“恶战”。
而且一个节目的成功往往引起部分电视台的粗制滥造。
比如某卫视的歌手竞赛类节目的大红大热,竟引发三大卫视的跟风模仿。
导致群众节目偏向紊乱,从而引起一些较大的负面影响。
(附:下表为2013~2014年1月23日之间各大卫视所播放的选秀节目。
【红色为2014年1月23日时仍在播节目,下划线为国外引进版权节目】)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广西卫视青海卫视山东卫视我是歌手第一季中国梦想秀第五季妈妈咪呀一生所爱 大地飞歌花儿朵朵歌声传奇中国最强音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天籁之声2013年快乐男声中国梦想秀第六季中国达人秀第五季我是歌手第二季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湖北卫视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最美合声全能星战我的中国星非常六加一我为歌狂最强大脑中国好歌曲2013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即所谓的“加强版限娱令”)。
“加强版限娱令”中规定,每家卫视每年引进的国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1档,明年开始全国各大卫视的歌唱类节目最多保留4档。
此规定一出,随即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那些以综艺节目作为“立台之本”的卫视,是否遭遇了一次“致命打击”?而那些以节目版权引进为主业的公司又将何去何从?(图片来源:南都网)况且,选秀类节目还受到了其他形式节目的压力。
以时下关注度最高的《爸爸去哪儿》为例,第二期的全国收视率一下冲到了2.588%。
对此,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曾向媒体表示,综艺节目的成功首先就是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与众不同。
“选秀”节目产生人才,选秀机制仍存在哪些可商榷之处
“选秀”节目产生人才,选秀机制仍存在哪些可商榷之处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通过大众投票的方式选拔出具有潜力和才华的艺人,凭借其公正性和公开性备受争议。
尽管选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但其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商榷和改进。
首先,选秀节目过度强调选手外在的容貌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真正的才艺和潜力。
选秀节目对于选手的审美标准过于片面化,往往偏重于外貌、身材与时尚感,而忽视了对于选手才华、创造力以及专业素养的考察。
这种偏见容易导致选秀节目的结果陷入肤浅和功利的漩涡中,让真正有潜力的人才流失或错过了发展的机会。
其次,选秀节目在选拔过程中并非十分公正。
选秀节目在取得成功后,会吸引大量的选手参与其中,但每个选手的竞争机会并不平等。
由于媒体推动和舆论炒作,某些选手往往已经在选拔开始前就拥有了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
这将导致其他才华出众但知名度较低的选手被忽视,他们可能因为不具备某种娱乐杂志认可的标准而被遗弃。
这种不公平现象容易让选秀节目流于娱乐性质,偏离了发掘人才的初衷。
此外,选秀节目在评判标准和评委团队的配置方面存在问题。
节目的评判标准往往是主观的,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
评委的选择也可能受制于商业利益或个人喜好,而非真正的专业能力。
这导致选秀节目的结果往往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难以真实地反映选手的实力和潜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选秀节目应该更加注重选手的内在素质和才艺,而非仅仅看重外表和形象。
可以通过增加选拔环节、增加对选手才华的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选秀节目的选拔过程需要更加公正和透明。
可以通过设置多轮评审和减少媒体炒作,让每个选手都有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最后,评判标准和评委团队的配置应该更加科学和专业化。
可以引入更多的行业专业人士,并且制定更具客观性的评判指标,确保评判结果更加公正准确。
综上所述,“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形式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促进人才发展和推动娱乐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反思选秀节目现象
反思选秀节目现象在当前的电视娱乐市场中,选秀节目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娱乐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然而,对于选秀节目现象,我们是否应该进行反思?本文将探讨选秀节目现象背后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反思意见。
首先,选秀节目现象异常火爆,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对于追星和梦想成真的热情。
观众可以在节目中看到平凡人通过才艺展示获得成功的机会,这给了很多人希望和动力。
然而,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在这种通过竞争选拔的方式下,是否真的能够发掘出真正具有才艺和潜力的人才?选秀节目的评判标准往往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观众的喜好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因此,选秀节目现象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实力的艺术家被忽视,也让一些无才无德的人获得了过多的关注。
其次,选秀节目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商业利益和娱乐化的问题。
在选秀节目中,投票成为了决定选手去留的重要手段,观众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投票来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
然而,由于投票机制的存在,选秀节目往往成为了观众投票和商业赞助之间的权力游戏。
一些制作方会通过设置选手形象,提供多种投票方式等手段,来引导观众投票,并从中获利。
这种商业化的操作可能会使选秀节目的结果不再真实和公正,也可能让一些具有实力的选手因为缺乏商业价值而被淘汰。
最后,选秀节目现象还需要反思的是对选手个体的伦理关怀。
选秀节目对于选手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但是参加选秀节目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选手们在节目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有时甚至面临公开的批评和嘲笑。
此外,一些选秀节目的制作方也不够关注选手在节目中的身心健康,他们只关注收视率和商业利益。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在追求娱乐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选手个体的保护和尊重。
综上所述,选秀节目现象在娱乐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进行反思。
我们需要关注选秀节目的评判标准是否公正,商业利益是否影响了节目的公正性,以及选手个体的保护问题。
希望在未来的选秀节目中,能够更加注重真实的才艺评判,避免商业利益对节目结果的影响,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选手个体的权益和尊严。
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利大于弊
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利大于弊(一)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针对本次辩题,我方的观点是: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利大于弊。
开宗明义:选秀泛指选拔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
自古以来,选秀一直都有,现代全球举行各种标准的评选活动,很多选秀被制作成综艺节目搬上银屏。
层出不穷作为中性词,指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今天针对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现象,我方判断其利弊大小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各方需要。
对于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其有利有弊,.我们不否定其存在问题,但我方坚持认为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利大于弊,在此大前提下,我将从以下三方面闻述我方观点。
第一,对于节目选手而言,选秀节目给了他们一个平台,提供他们一个机会,从而使他们可以实现梦想,实现自身价值。
鲁迅曾言:“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而正是由于选秀节目的出现,为这些有梦想肯努力的年轻人提供平台。
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为这些年轻人提供更多可能,就此如快乐女生出道的李宇春,我型我秀出道的张杰,如今已成为全民优质偏像.他们的成功不可否认依托的是选秀节目所提供的平台。
第二,对于大众而言,进秀节目给予选手能被大众认识的机会,同样也让大众了解这些优务的素人明星,在纷繁的娱乐图中这素人出现,不仅给予大众更多偶像选择性,还让大众看见平凡人的不平凡,从而在与偶像一同成长中收获自身所需。
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也给了大众更多娱乐选择,从而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选秀节目带来的利益与热度不可忽视,其背后巨大的经济潜力与丰富的社会价值更不容小觑,随着我国新兴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娱乐产业在近几年中强势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强大动力,而选秀节目作为一种娱乐产业,其同样产生经济效益,电视研究学者何天平曾在采访中说,我国偶像选秀节目很繁荣.但这不代表偶像产业很成熟,正因如此,我们应选拔有益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开拓意义的优质偶像,从而真正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这才是迷秀节目所具有的价值。
选秀节目利弊谈
选秀节目利弊谈如今,众多选秀节目挤满了电视屏幕,2010年,选秀节目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大丰收,《快乐男声》、《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名师高徒》、《非同凡响》……数不清的选秀节目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肆无忌惮地瓜分着娱乐新闻,势不可挡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选秀出身的平民偶像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容貌俊俏,或实力不俗。
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何洁、周笔畅、张杰、BOBO、马天宇……这些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选秀节目,就没有这些一炮而红的新生代明星。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选秀节目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办得如火如荼,必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选秀节目放低门槛(有些甚至是“零门槛”),着力打造“草根偶像”,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
在这个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时代,选秀节目对那些怀有明星梦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好机会,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自己的粉丝,获得经纪公司的合约,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艺人,势必会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其次,选秀节目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
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以“不限任何才艺”作为宗旨,不失为一股清流。
唱歌、跳舞、模仿等多个门类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争相辉映,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视觉盛宴。
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首个记忆类选秀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
另外,2009年央视春晚让刘谦红遍大街小巷,魔术类选秀节目《金牌魔术团》应运而生,在那个春夏之交,让魔术彻头彻尾地火了一回。
以上节目的热播,证明了选秀节目仍有活力,而摆脱单一模式则是挖掘其潜力的不二法门。
这些新颖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选秀节目更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再次,伴随选秀节目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选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娱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广告到短信,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选秀节目的反思
选秀节目的反思在当今娱乐产业中,选秀节目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娱乐形式。
这类节目通常以选拔明星为主题,通过公开演艺才华,筛选潜力新星。
然而,随着选秀节目数量的增多,人们开始反思其对参赛者和整个娱乐产业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对选秀节目进行反思,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选秀节目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参赛者的真实才华。
在这些节目中,评委通常只能凭借短暂的表演来评判参赛者的才华,这可能存在主观判断的成分。
同时,参赛者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会采用一些过于商业化的手段,忽略了对真正才华的追求。
因此,选秀节目很可能让观众与真实的艺术价值产生偏差。
其次,选秀节目缺乏对选手的关怀和保护。
在这些节目中,参赛者往往暴露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下,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而部分选秀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会通过制造争议、刻意挑战选手来提升节目的观赏性,这无疑加剧了选手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选手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机制。
此外,选秀节目在娱乐产业中的地位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其高收视率和商业价值,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地成为娱乐产业的主导力量。
这种情况下,其他类型的节目和艺术形式可能被边缘化,导致整个娱乐产业的单一化和商业化。
这对于培养优秀的艺术家和推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并不利。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选秀节目的评审标准应该更加客观、公正,关注参赛者的真实才华和潜力,而非仅仅看重商业上的成功。
评审团队也应该具备专业的背景和才艺,确保评判的公正性。
其次,节目制作方应该加强对参赛者的关怀,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支持,确保选手不受伤害。
最后,娱乐产业需要鼓励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节目类型,给观众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综上所述,选秀节目的反思应该从评判标准、选手关怀和娱乐产业多元化等方面展开。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够让选秀节目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艺术才华,推动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中性化流行现象
如何面对汹涌的中性化潮流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两性平等, 而不是中性化。优秀的男女既 有本性别的鲜明特质,又巧妙 的揉进另一性别的优点。这就 要求现代人在生活中坚守自己 的本性,同时吸收异性身上的 优点。既然中性化是一股潮流, 就表面它不会长久。中性化只 要有一个“度”,男性和女性 之间互相补充,未尝不可。
女性中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社会不会因为 你是女人而宽容你,特别优待你,而需 要女性不断的付出,甚至只有不断改变 自己,选择放弃。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压 力要求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这要求女 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如坚 忍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而传统的 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往往 就被取而代之。
谢谢观看!
浅析中性化的流行现象
提到我国中性化发展,必须提到两个 人—李宇春和周笔畅。2005年那个的 夏天,她们的风靡引领了中国新一代 的流行风潮。
当全国上下为超级女声魂牵梦萦的 时候,一个中性化的现象悄然进入 我们的生活。李宇春和周笔畅颠覆 了传统的女声形象,不必娇柔,无 须做作,雀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中性美,成为众多人追逐的方向。 如今的李宇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 标志人物,她是08年奥运会火炬手; 共和国60年影响外国人的中国符号; 60 唯一一位两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的中国歌手;唯一一位登上2008年 奥运会官方宣传册的中国艺人。李 宇春成名后,她的穿衣打扮风格、 嗓音和演唱方式、对待热于是的行 为态度无不被一一放大,并被大众 效仿和议论。
周笔畅与“黑框风”
2005年,周笔畅迅速 走红于全球,她以其 超高的影响力带红了 她的标志性性物品— “黑框眼镜”,刮起 一场黑框风。从此, 成千上万的歌迷、学 生、主持人、明星纷 纷模仿。如今,黑框 眼镜已成为大众心中 的一种时尚,当然, 是没有镜片的。
追根溯源 追根溯源谈“中性”
追根溯源追根溯源谈“中性”人们常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多愁善感。
有时候会像女人一样斤斤计较……这也说明,男女两性在人性中存在一致,又因为现时社会假设的不同而存在区别,例如人们假设女性应该柔美妩媚,男性应该睿智刚强。
如果仅从生理性别角度理解中性的概念,它应该兼具男女两性的特点,有人将这一特点利用起来,认为它可以成为潮流中的一段时尚,于是你会发现,中性化的概念在今天的时尚文化潮流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元素,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追捧;但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中性化就是人性发展的一种体现了。
近年来,选秀节目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的主力军,在这些选秀节目中,人们可以不约而同地看到一个特点――那就是中性化的大肆流行。
无论是以女生为选拔主体的节目,还是以男性为选拔主体的节目,最终的获奖者都是充满了中性化的特点――女性阳刚化或者男性柔弱化。
而一部分对两性模糊现象理解比较偏激的一些人也说“超女选出来的是‘男人’,好男儿却选出了‘女人’。
”某节目获奖的前10强中几乎都是皮肤白皙、眉目清秀、身材线条柔美的具有中性化气质的男生。
与此同时,场外的现实生活中也流行着对传统意识的颠覆和突破。
走在大街上,男生背着女式的背包,女生穿着男性化的现象悄然走俏。
人们不禁惊呼,中性化时代来了!中性化那么,何为中性化呢?说起来,中性化的历史也算不短,它最早应该起源于美国“HIP-HOP”文化,“宇春现象”自超女以后成为很多“中性女孩”顶礼膜拜的对象,她们的服装类型比较单一,但基本都属于HIP-HOP装束。
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所谓“中性化”,实际是HIP-HOP文化的一种,是美国的青少年文化全球化的反映。
一些以中性化为特征的人,无论男女,他们喜欢的绕舌唱法、喜欢进行的街头篮球游戏等等这些都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
而“帅气的女性”这一概念早在欧美“牛仔裤”流入亚洲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里便已渐渐地开始接受了。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中性风潮”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中性风潮”作者:唐俪瑕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6期摘要:选秀节目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并开创了选秀节目的衍生物——中性风潮。
本文将出现在中国选秀节目中的两种中性现象进行深刻对比,以李宇春和刘著这两个典型的角色为研究对象,以传播的舆论导向为切入点,呼唤国人对中性的理性看待和选秀节目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选秀节目中性风潮李宇春刘著选秀节目,主要指通过某种赛事挖掘出一些在某领域有专长的人才。
在国内声势比较大的选秀节目有《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花儿朵朵》、《我型我SHOW》、《红楼梦中人》等。
外国的有《英国达人》、《美国偶像》、《美国先生》、《韩国S.M.青少年Best选拔大会》。
这类节目是造星的极好平台,很多麻雀在这里一跃变成了凤凰,如李宇春、曾轶可、刘著等,他们的人生在这里转了个弯,生活从此转变轨道。
综观近几年来中国的选秀节目,可以发现一股风潮呈越刮越猛之势,那便是风靡全国的中性风。
在很多选秀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性选手走红的速度和程度相对较高。
于是有了不爱穿裙子的李宇春,有了羞涩男生马天宇,还有今年出现的“伪娘”①代表刘著,他们用不同于自己性别的特征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有了粉丝们疯狂的追捧。
中性风潮出现的原因蓦然回首,选秀节目的中性风已经刮了好几年,而且未见衰减之势。
究其原因,有资深的娱乐记者一语道破天机:“粉丝造就偶像。
”粉丝的疯狂追捧是造就偶像一路走红的铁律,疯狂的女粉丝喜欢有着酷酷外表和男孩子性格的女生而不喜欢那些温婉柔美的女生;男粉丝则追崇文静漂亮“秀色可餐”的男生,相反肌肉男和大力士则淡出了视野,这些都使得选秀节目的中性风经久不衰。
同时,因为节目本身有着造星的噱头,凭借这些另类的人才,可以赚足观众的眼球,从而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达到吸金的目的。
另外,这也反映出国人的审美倾向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审美角度上,随着世界的多元化,他们的观点也开始走国际化路线,于是中性风便大行其道,在市场上节节攀升,从此流行开来。
从异化到回归:选秀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发展
从异化到回归:选秀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在早期的选秀节目中,女性被视为一种娱乐和消费性商品,并且在节目中被强烈地性化。
选手们被塑造为性感、妩媚、娇羞的形象,强调她们的身材、打扮和嗓音,并通过评委和观众的评价,直接决定她们是否能够留在节目中。
这种异化的态势,既体现了节目制作人和观众的性别陈规和偏见,也影响着女性在娱乐圈中的整体形象。
然而,随着社会性别观念的逐渐转变,选秀节目中女性角色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
相较于娇羞、袒胸露乳的形象,女性选手们开始展现出对于自身形象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赵薇扮演的导师即提出:“做一个拥有自己个性和特点的歌者,我们要帮助她真正的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并要求选手们在表演中展现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情感。
这种回归自我、追求真实的性格塑造,不仅使女性选手在节目中摆脱了一味性感追求的捆绑,更将她们重新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价值追求的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性角色形象的变迁中,既有选手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也与节目制作方和观众的变革不无关系。
节目制作方从传媒发出的观念理念、到节目内容走向,对于选手形象的定位和呈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由于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接受和偏好变化,创造了更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节目环境。
在《创造101》中,获得观众喜爱的“小姐姐”桃子,以自信、亲和的形象获得李宇春的赞赏,成为节目中受欢迎的种子选手之一。
这种性格鲜明且有亲和力的女性形象,不仅在现场得到热烈掌声,更成为了网民讨论和传播的主要话题。
因此,从异化到回归,选秀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和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
女性选手在节目中的角色越来越趋向于自我觉醒、自我追求和展现真实自我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相信未来随着社会性别观念的不断深化和娱乐节目形式的多元化,节目中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将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和有力地展现女性的多样性和价值。
选秀节目中性审美对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影响
选秀节目中性审美对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影响
选秀节目中的性审美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性别意识产生影响。
在
这些节目中,选手的外表、穿着和舞台表现等因素通常会被评判和
评论,这些评论可能会塑造观众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偏见。
例如,评委和观众可能更倾向于赞扬女性选手的外在美貌和服装,而更强调男性选手的实力和才华。
这样的评价可能会让观众认为,一个女性选手必须在外表上有吸引力才能得到认可和成功,而
一个男性选手必须在实力上表现出色才能得到评价和赞扬。
如果这样的评价在观众的年轻时期频繁出现,可能会导致他们
将性别视为社会中不可逾越的界限,并且会对自己和别人的性别做
出刻板化的评价。
这些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职业
选择和身份认同等方面。
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观看选秀节目时应该保持明智和理性,不要盲目追求审美标准,同时要意识到性别是多样化和包容性的,
应该尊重和接受每个人的独特性别认同。
选秀中庸知识点总结
选秀中庸知识点总结选秀节目中包括了很多知识点,从选手报名参赛、面试选拔、舞台表演到评委点评、观众投票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巧。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选秀节目中的一些中庸知识点。
一、选手选拔1. 报名参赛:选手通常需要在网上或现场报名参赛,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并提交一段自我介绍视频或演出视频。
2. 面试选拔:报名成功后,选手进行面试选拔,评委和制作人会通过问答和表演等方式,对选手进行初步筛选。
3. 寻找个性和才华:选手选拔时,评委和制作人会注重选手的个性和才华,而不仅仅是外貌或技巧。
他们会寻找有独特个性和真实才华的选手,而非模仿或炫技的选手。
4. 筛选标准:选手的表现、才艺、舞台魅力、音乐造诣等都是评委和制作人考虑的筛选标准。
二、舞台表演1. 曲目选择:选手在舞台表演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风格和能力的曲目,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2. 舞台表现:选手除了唱歌外,还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表现力和舞台魅力,吸引观众和评委的注意。
3. 舞台布置:舞台表演时的布景、灯光等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提升整个表演的效果。
4. 表演技巧:舞台表演涉及到很多技巧,如音乐感、节奏感、唱功、舞蹈动作等,选手需要通过训练和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三、评委点评和指导1. 评委点评:评委在选秀节目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会对选手的表演进行点评和评分,给予专业建议和意见。
2. 专业指导:评委还会为选手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帮助选手提升表演水平和舞台魅力。
3. 鼓励和批评:评委的点评包括了鼓励和批评,对选手进行正面激励,同时也指出选手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观众投票和支持1. 观众投票:在选秀节目中,观众的投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短信、电话或网上投票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
2. 社交媒体支持:选手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粉丝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3. 人气和实力:选秀节目中,选手除了需要有才华和实力外,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气和观众支持,才能够取得好成绩。
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演进研究
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演进研究随着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选秀节目成为了一种备受欢迎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选秀节目出现了伦理失范的问题,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演进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需要了解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选秀节目中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包括内部规则不公平、裁判评分不公正、选手人身权利被侵犯等方面。
在选秀节目中,内部规则的公平性应该得到保障,但是一些选秀节目存在着内部规则偏袒某些选手的情况,导致其他选手的权益受损。
裁判评分的不公正也是一种常见的伦理失范问题,裁判可能被操纵或受到利益干扰,导致选手的真实表现无法得到公正评判。
一些选秀节目在选手选拔和训练过程中,可能会侵犯选手的人身权利,造成选手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我们需要了解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演进过程。
随着选秀节目逐渐普及和火爆,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最初,选秀节目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节目形式,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青睐。
随着选秀节目的商业化和竞争化越发激烈,一些不良现象开始愈发明显。
为了吸引人气和收视率,一些选秀节目可能会降低内部规则的公平性,甚至裁判评分的不公正现象开始出现。
由于选秀节目的商业属性,选手的人身权利可能会受到侵犯,甚至在训练和选拔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
然后,我们需要探讨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途径。
选秀节目的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选秀节目内部规则的监管,确保选秀节目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裁判评分的公正性也应该得到保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独立的评分机制,避免裁判被利益干扰。
选秀节目的选拔和训练过程也需要得到规范和监管,确保选手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观众和媒体应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对选秀节目中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曝光和批评,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问题。
我国选秀节目伦理失范问题的演进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选秀节目的监管,确保选秀节目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两性模糊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两性模糊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段蕾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7
【摘要】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登场,拉开了中国电视媒体的选秀狂潮.而各大选秀节目选出来的"李宇春"们更成为近来最具争议的话题人物.这些更像男孩子的女孩们身上所具备的双性气质颠覆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面对众星捧月的"李宇春"们,有人兴奋有人不解,有人视他们为新大陆有人把他们当作眼中钉……媒体中的社会性别话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课题,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向导,它所表达的性别观念对社会受众又有潜在的强烈的暗示功能.于是在双方的相互刺激与相互作用下,电视上的"李宇春"和生活中的"李字春"都在悄然增多.面时这一必然趋势,我们应对其产生的社会缘由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对其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偏激或盲目的认识层面.
【总页数】2页(P103,100)
【作者】段蕾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传媒系,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播学视角浅析《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异同——兼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未来的发展之路 [J], 谢丛宇
2.浅析"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原因 [J], 熊冬梅
3.浅析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性别反串”现象 [J], 叶禹彤
4.浅析电视选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及对策 [J], 侯立;解炜
5.电视选秀节目评委娱乐化现象研究——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J], 秦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性审美流行趋势及原因
• 接受中性审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他们富有个性, 我喜欢”,其次是“可以折射出男女性别的契合 点”,之后是“他们身上有我没有的气质吸引着 我”和“帅哥美女审美疲劳,中性打扮看上去很 新鲜”两个原因。 • 不接受中性审美的原因中“男的娘娘腔,女的没 有女人味”略超过其他两个原因。 • 对于流行一时的中性审美现象,同学们认为主要 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思想开放了” 和“审美疲劳导致此类新型审美文化的开始”, 也有不少同学觉得“是名人效应,为了提高知名 度的做秀”“是媒体的炒作,无知群众的盲目追 捧”。
• 统计中,我们粗略的将文科、商科和起来统计为 文科,将理科、工科、医科合计为理科。文科生 共143人,理科生共120人。 • 文科生中,“认同且自己也会如此打扮的”的22 人,占15.4%;“认同,但是自己不会这样打扮” 的有90人,占62.9%;“不认同,男女应该有各 自的性别特性”的有31人,占21.7%。 • 理科生中,“认同且自己也会如此打扮的”的16 人,占13.3%;“认同,但是自己不会这样打扮” 的有72人,占60%;“不认同,男女应该有各自 的性别特性”的有32人,占26.7%。
• 然而有另一些同学却是一开始完全接受不了中性 化的男女,后来慢慢地却喜欢上中性这一独特的 美。其实这一种观点反映了现代社会审美的多元 化取向,主张人们应当适应多元趋势,丰富个性 特征。当今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 美趣味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既主张顺 应新的时代,同时又想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反叛 主流文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趋势,人们在审美 选择上也会是告别单一的审美需求,然后在张扬 个性和释放自我中不断追求新的审美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
• 以上的分析都是基于已经具备判断力的成人而言 的,而对于那些还未形成判断力的青年甚至少年, 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正常成长。 • 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反抗期、逆转期,还 不具备自我辨别的张力,如果盲目地追逐中性潮 流就很可能在心理上转变为“异性”。 • 因此,在中性审美这一方面,我们认为社会有责 任有义务去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看待它,尤其是媒 体,更应该注意这一责任。
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我的看法
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我的看法当前青少年“中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各种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正经受着挑战;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
教育者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教育青少年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塑造理性的性别角色。
男生“娘娘腔”,女孩“假小子”,“中性化”的中学生多了,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这一现象。
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家长对儿子的书包实施“突击检查”,意外发现里面竟然像女孩一样藏着一把小梳子。
面对惊讶的母亲,孩子却不以为然:“头发乱了就梳梳,别大惊小怪!”与此相对的是,“野蛮女孩”在广州中小学大行其道。
我在我的的中学里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班级里,不少女生性格爽朗,和男生称兄道弟。
许多女生梳着超短发,穿着宽松肥大的运动休闲服,打扮得像男孩一样。
相比之下,有些男学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
真有点“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
面对这一现象,学生们称之为“时尚”,老师们视之为“离经叛道”,我则认为这体现了性别角色观念的变化。
性别角色是个体一生所扮演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
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社会化获得自己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组织环境、大众传媒等等,它们引导儿童向社会期望的性别行为模式发展。
中性化现象的出现,正是社会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结果。
一、性别角色中性化的成因(一)家庭教育的期待变化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在婴儿期,父母对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在孩子还未形成或意识到性别特征或性别角色标准时,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使之接受适合他们性别的固定模式。
具体表现在:其一,父母在取名、衣着打扮、卧室布置、玩具选择等方面为男女儿童营造不同环境。
以名字为例,有学者对某市某中学一个年级243名学生的姓名归类统计,有 65,8%的男生名字中体现出勇猛、高大、刚强的特征;有70.5%的女生名字以贤惠、迷人、聪颖为特色。
浅析电视选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及对策
浅析电视选秀节目同质化现象及对策本文阐述了电视选秀节目出现同质化的原因,分析了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的利与弊,提出了改变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对策。
要注重原创,做到形似更要神似;加强受众研究,注重品牌塑造;完善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标签:电视;选秀节目;同质化;原因;对策电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电视所播出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竞争激烈化的态势下,国家广电总局屡屡出台限娱令,使得电视台不得不集中在黄金时间播出自己的节目。
在这种激烈竞争之下,电视选秀节目也加入了行列。
电视选秀从超级女声的兴起,到现在的各家电视台纷纷打造自己的选秀节目。
在选秀节目的热潮之下,给各个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费和更多的观众度,也引起了从百姓到专家的热议,足以看到电视选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的影响力。
可是将这些电视选秀节目对比后,就会发现这些节目存在雷同,也就是同质化。
“同质化”是指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是营销手段等不同方面相互模仿,以至日渐趋同的现象。
电视媒介同样是一个生产商品的单位,它生产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精神产品。
作为典型的文化工业,它必然会走向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以应付大量的收视需求,同时这样还可以降低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
但当高度类型化的节目日渐趋同时,同质化现象就会出现,最终导致节目的没落。
本文就目前电视选秀节目的这一现象来分析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一、电视选秀节目同质化出现的原因1、收视率影响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节目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
受众是电视节目的“衣食父母”,于是为了求得高收视率,电视节目就要适应受众的需求,各个电视节目为争夺受众也费劲了心机。
而为求得更快的获得高收视率,复制别人的节目成为首选。
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使得电视选秀节目在各个电视台泛滥。
以2005年的《超级女声》为起点,各个电视台的电视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
浅析中性风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以《青春有你2》综艺选秀节目为例
声屏世界2021/4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浅析中性风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以《青春有你2》综艺选秀节目为例阴曾雪琪摘要:近年来,我国本土偶像选秀节目的制作日益精良,选秀逐渐成为各大广告商聚焦的重要投资对象,同时也成为少男少女以低成本进军娱乐圈的首要选择。
节目中偶像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对青少年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章从中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出发,针对节目中中性风偶像兴起的成因进行简单的探讨,探寻现行大众传媒相关内容对于青少年受众的影响程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家长和社会媒体工作者进行节目设置。
关键词:选秀综艺偶像崇拜中性化偶像崇拜及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概况学者岳晓东定义偶像崇拜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对偶像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外表形象等的欣赏、接受、模仿以及崇拜。
学者郭栋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表达了两个与众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当代青少年的“追星”或“偶像崇拜”现象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和神灵崇拜相似,二是把当代青少年的追星行为看作是他们调节压抑学习生活的方式。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的人或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现代社会偶像崇拜剔除了原始的宗教性,成为青少年时尚的娱乐方式。
当今偶像崇拜的一大特点就是偶像崇拜深受大众媒介的影响。
选秀综艺节目就是通过多次比拼选拔具有某种才艺优秀人才,从而打造新时代的偶像以此来获得高收视率。
198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届“青歌赛”是我国最早的电视选秀综艺节目。
200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第二届《超级女声》点燃了全民选秀的热情,后来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轮番上演。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以及同类节目内容同质化日益加剧,电视综艺选秀节目进入到发展的瓶颈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观众逐渐转向网络播放平台。
2018年以“造星”为目的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播出迎来网络选秀综艺节目的高潮,全民追星浪潮势不可挡。
总结近年来我国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以下特点:播放平台与叙事方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选秀节目中的中性现象及原因摘要:选秀节目近几年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开创了选秀节目的衍生物--中性化风潮的兴盛。
这种不同于以往类型的性别形象是对传统形象设定的反叛和颠覆,是刻板印象的改变,而这又是与社会结构转型消费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与此相应的是,这种现象还是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风潮可从主体能动性方面进行分析。
娱乐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伪娘”风潮,更是中性化的特殊情况,其在转型期的中国引发了一系列的性别角色认同危机。
可从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此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中性化刻板印象社会转型消费时代主体能动性亚文化如今选秀节目已是当今中国电视娱乐传媒最主要的生力军。
选秀节目是中国大陆时下流行的各种有目的的评选活动,它主要是指通过某种赛事挖掘出一些在某领域有专长的人才。
在国内声势比较大的有《超级女生》、《快乐男生》、《中国好声音》、《加油好男儿》、《花儿朵朵》、《绝对唱响》、《梦想中国》、《中国最强音》等。
纵观近几年来中国选秀节目,可以发现一股风潮呈越刮越猛之势,那便是风靡全国的中性风。
在很多选秀节目中,可以看到选手越中性,走红的速度和程度越快越高。
当然,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这种中性化现象是在当今社会各种因素的促成下产生。
青少年作为众多选秀节目的忠实观众,也正是他们的喜爱和支持,掀起中性化的浪潮。
所以这种中性化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值得深思的。
一、刻板印象的颠覆及其限度(一)刻板印象的理解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学名词,专指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
这种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
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固定的看法与观念,更多地指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看法。
例如,勇敢、坚定、临危不惧会被人称赞为具有真正的男子汉品格;温柔、贤慧、善良会被人认为具有女人味。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以科学的态度探讨了为什么妇女会成为次于男人的第二性,为什么女性总是弱者等问题。
“或许人们也会承认这一点,即今天的女人是自然的造物?我们必须再次重申,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是自然的,和其他许多产品一样,女人也是文明所精心制作的产品。
在她的命运中,他人的干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女人的并不是她的荷尔蒙或神秘本能,而是她的身体以及她同世界的关系。
”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西蒙·波娃的著作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女性作为弱者的地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所赋予女性的。
女人那些被广泛认同的性别特征也并不是女性所固有的,而是男权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赋予女性的。
男权为主导的文化要求女性成为具有温柔与美貌的品质,相应的,既然是主导者,男性也被要求具有阳刚坚强等一系列品质。
于是,在媒介的传说推广之下,对于男女的性别刻板印象就这样形成了。
但是,是否男女两性原本就如此而且将永远如此呢?西蒙·波娃说,“她的命运不会永远是事先决定”的。
既然性别差异其实实质上是由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的,自然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发生改变。
于是,超女和好男儿们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颠覆传统的男权文化的星星之火。
但是,确实能完全颠覆吗?(二)传统形象的改变中性风潮是指男性装束成女性或女性以男性的形象示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中性风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男性主义中性风,另一种是女性主义中性风。
男性主义中性风有以李宇春为代表的女性扮成男性;女性主义中性风尤以刘著最为典型的男性装扮成女性。
两种中性风其实是有不同的心理认可性。
李宇春的出现彻底地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审美观:荧幕上的她一头短发,从不穿裙子,唱歌时风格另类,打扮帅气,活脱脱一个男生。
她的出现改变了很多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于是继她之后,厉娜、许飞、曾轶可、李霄云等一大批人变成了香饽饽,中性逐渐演变为一种潮流。
尽管她的横空出世也招来了不少质疑,但丝毫不影响她的灿烂星途。
在现代,很多电影中女扮男现象是司空见惯,并且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在娱乐圈,女扮男装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影,林青霞饰演的的《东方不败》、叶童的《新白娘子传奇》中饰演的许仙,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三)不同性别中性化的社会接受度在现代,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双重的压力,这些压力或许比男性要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柔弱如水的女子若想要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和血汗,要努力适应社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放弃一些东西。
女性就必须坚强,同男性一样坚韧不拔、刚强、果敢,学会自强和自立,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
于是传统女性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被颠覆了,一些坚强的女子多了起来。
同时,因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重男轻女便把女孩当男孩养,自小让她们穿男孩子的衣服,跟男孩子一起玩,长大后自然而然她们就有了如男孩子一般的性格了。
加之媒体的炒作性,如今社会是一个充斥着猎奇心理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单单地满足于四平八稳的生活,他们更希望看到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
为了迎合受众的这种心理,媒体便开始绞尽脑汁变换花样,于是那些选秀节目背后的策划者们想出了这个绝招。
借助于一个特异群体,不断制造话题,不断聚敛人气,不断炒作。
综上,在中国李宇春能被大多数人认可,说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女性变得如男性般刚强成为常情,最后当媒体变着戏法地炒作,于是李宇春红了,中国开始接受“哥”时代的风暴!与此相反,男性装束成女性效果便不尽如人意了。
究其真正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一是历史男权思想作祟。
中国人骨子里男权思想一直都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特别是受夫权为纲思想的影响,使得一些中国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依然严重。
二是受众的抵触性。
梅兰芳大师和李玉刚同样都是以女性形象示人,但他们仅在台前装扮成女性,在台后均是男性,女性形象只是他们工作之需,日常生活他们断不会以此形象示人。
而刘著台前台后均是女性形象,他会画精致的妆容,会穿女性内衣,甚至不愿上公共厕所,可以说刘著除去身份证上赫然写着的“男”性一词,很多时候他已经接近于一个标准的女性了。
保守还是大多数国人的心理状态,这种极致现象已经达到了他们可以接受的极致的雷区,于是他们选择了抵触。
最后是媒体舆论倾向引导性,尽管当时刘著很火,为“快男”赛事带来了不断的话题和关注度,但最终他还是惨遭淘汰。
他的被封杀,是因为其“伪娘”的特殊身份并非主流文化,与选秀节目一直要求的必须体现社会主流声音的宗旨相违背,大众传播要倡导良好的审美趣味,形成良好的审美倾向,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必然会遭到坚决的抵制,媒体终究是要为正确的舆论倾向服务,非主流终究要为传统让步。
但是,在对刻板印象的颠覆中,无疑是有胜利的,女性中性化得到了不少理解和支持,虽然各界评论不一,其综合接受度还是可观的。
男性中性化亦有其支持者,不过社会接受度仍不及女性中性化的支持度。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消费时代的兴起(一)大背景——社会结构转型中性化作为一种性别认同倾向古已有之,但它作为一种青少年的流行时尚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吉登斯曾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性别认同是社会影响的结果,社会影响会通过多种渠道作用于性别认同。
所以社会结构转型对个体性格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的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曾在《文明的进程》中详细考察了社会变迁与个体情感控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人心理结构的长期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是同方向发展的,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人的情感变得越来越细腻化。
当前社会中流行的一些中性化青少年(包括影视中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例如,许多中性化的男生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他们的情感变得非常细腻化,显得异常阴柔。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性格行为上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青少年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异彩纷呈的性别审美价值观给性别认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引起了混乱(即性别认同危机)。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于什么是女性美或男性美的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性之美的性别气质认同正是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审美价值观不断建构的产物。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价值观呢?(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中性风的推动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正不断兴起,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有与消费主义有关的东西,如选秀节目、媒体广告、服装时尚等等,都无孔不入地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有意无意中将中性化的性别气质塑造成为一种时尚。
国内有学者把消费主义看作是“人们普遍追求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的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
但是,要真正理解这种现象,就必须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
国内学者黄平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反观青少年中性化的形成,就愈加容易理解选秀节目、电视广告、服装时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消费社会是对消费品赋予过分价值的社会,趋向于把消费品不仅当作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且作为最大的利益,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被一种消费物质商品的动力所支配和渗透。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正是消费物质商品动力的分配性和渗透性,使得社会中的任何领域都不能远离它而独立存在。
文化活动当然也无例外,文化活动不再只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而是与经济活动合二为一,成为关系复杂的文化商品。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媒体的商业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以求获得更大的商业盈利效果。
娱乐选秀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媒体的知名度,吸引广告商的广告投放。
因此,盈利是一切选秀活动的最终目的。
此外,依靠选秀节目形成品牌所带来的媒介社会效应也同样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广告投放自然是更上层楼。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媒体广告对中性化风潮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广告,它具有塑造主体的功能,即阿尔都塞所说的“把具体的个人呼唤或召唤为具体的主体”。
在中性化风潮流行的同时,以中性化为主题的广告就已经琳琅满目地出现在我们周边。
中性化的广告成为了青少年获得性别认同的一种重要行为模式,也就是将中性化的性别形象召唤“具体的主体”。
例如,电视、时尚杂志中李宇春等中性化明星所代言的各类青春产品的广告,不仅使中性化形象在青少年观众的心目中更为深入,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其的性别认同。